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医保人事] 关于居住证和户口的衔接(6/17下午出细则)

明天正式的政策就出台了。
觉得并没有什么实质的进步.

TOP

引用:
原帖由 蓬蓬勃勃 于 2009-2-23 09:11 发表
恨死老公了,整个一个暴发户,说500借读费算什么,就不办居住证,要不然也正好七年了,我 ,我冷战。
这些门槛都是事后设定的,其实这次政策的门槛不低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家有贝贝 于 2009-2-23 10:39 发表
我就是街道办的类似于暂住证的居住证啊,哪位去办的时候帮我咨询下啊,这个证可以吗?如果我再去折腾引进人才居住证,再等个7年,那就一点意义也没了,到时我不用这个也好用结婚15年来上户口了
应该是没有用的.只适合于人才引进居住证性质的.除了这个外,其余的条件也不低的..

TOP

大公报:户籍新政考验上海 开放不是开了就算2009年02月23日 09: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23日电 备受关注的上海户籍新政终于要出台了,上海市市长韩正20日在与市民网聊时证实,一个多月前他在人大会议上谈到的“居住证”转户籍的实施方案将正式公布。今后,外地人在沪居住满七年,只要符合相应条件,都可以申请上海户籍。由此,大上海正式正门大开。不过,香港《大公报》的报道认为,户籍新政考验上海。


  报道说,上海开放了,原来的上海人该如何自处?和外地人一片叫好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人的忧虑:“外地人越来越多,上海要挤不下了”、“将来上海人生存会越来越困难”、“但愿申请标准严格一点”…… 。

  外地人大量涌入,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实,也让上海人意识到,“上海户籍”不仅意味着可以享有好的福利,更是在就业竞争中重要的砝码。因此,新政还未公布,就有大学生抱怨,本来今年就业形势就不好,现在势必会有更多外地大学生来上海找工作,“这不是欺负上海人吗?”

  此外,“内环以内说英语,中环以内说普通话,到了外环才说上海话”的说法已在坊间流传多年,户籍的开放在体现上海国际化的同时,多少也会加剧上海人对被边缘化的担忧。

  其实,如今的“上海人”本身就是上世纪由不断涌入的外地人融合而成的。户籍制度改革率先在沪试点,是源于上海的现实需要:高端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掣肘。而要做国际大都市,自然也要吸引更多“外人”前来工作、创业。面对现实,放低身价重新审视自己,才是良策。而对于职能部门来说,“开放”不是开了就算,城市的承载能力是否跟得上也值得思考。.

TOP

外来农民工考虑到周边城市购房入户.

TOP

引用:
原帖由 kathy_tang 于 2009-2-24 10:38 发表
这个想法也天真
有几个外来农民工能在周边城市买得起房?
没有办法,不是我.我已经有户口,不需要.呵呵.
我准备考虑让上海购房的亲戚卖掉房子到周边城市购买房子.既然在上海落户不了.在上海可以租房上班,孩子是从小学到初中都一直在上海读的..

TOP

户籍制度不应只向精英倾斜2009年02月24日 08:33   来源:解放网-每日经济新闻   


    上海市2月23日公布户籍新政,符合条件的来沪创业、就业人员均可通过申请获得上海户籍。具体条件包括: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等。

    人们翘首企盼多时的上海户籍新政,终于破茧而出。只要满足持有《上海市居住证》7年等条件,均可通过申请以获得上海市户籍。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户口最有价值的城市对户籍政策的又一次调整。

    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源于计划经济时代。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由于户籍承担了过多的本不属于其自身体系的功能,要完全彻底地取消掉那些不合适的附属内容,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从这段时间媒体广泛报道的部分城市重新提出推广的“购房入户”、“人才优先”等政策,这些户籍制度无一不是在向精英群体倾斜,而在这个群体中,他们的经济行为能力是相对较强的。

    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在前不久的广东省人代会上就提出:“我是反对购房入户的,购房入户就是不管有没有本事,只要有钱就可以入户,没钱的就进不来。现在的户籍政策卡得太死,很多人来深圳创业几十年,还入不了深圳户口。我认为凡是对深圳建设有用的人才,都可以考虑让他们入户,让他们有归宿感,把深圳当自己家。”

    实际上,如果都执行“购房入户”、“人才优先”等政策,那么,进入城市的,大部分都是精英阶层,这既不利于缩短城乡收入差距,也不利于城市的多元化。正如有评论所说的,“入户的本质本不应是 ‘户口’,而是‘市民待遇’……一个城市的发展,还是要走公平保障劳动者‘市民待遇’的路子,而不是出台政策强化户口所导致的各种优越和不平等现状。”在笔者看来,如果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相当于市民的 “待遇”,而且工作不受户籍制度的限制,那么,落不落户城市,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上海的户籍新政核心内容是同时满足5项条件,最主要的是第二、第三条:持证(《上海市居住证》)期间按规定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持证期间依法在本市缴纳所得税。有人分析,这有利于缓解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上海社会保障即期支付不断增长的压力。其经济指向分外明晰。对上海的经济贡献必须经过至少7年的累积,才有资格申办上海户口。那些对上海建设和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又无法达到上述条件的人,就被拦在上海市户口之外了。

    据统计,上海市现有的600多万外来人口,接近上海市实有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些人都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这个他们绝大多数人所向往的城市里,他们要在上海生存,就必须通过工作挣到养活自己和家人的薪酬。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会对上海尽到自己的一份力气和责任。就算最基本的吃喝拉撒,600多万人形成的经济合力都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忽略的小数目。他们都是上海市的纳税人,收入低的也有消费税等等。可是一纸户口的差异,让他们无法充分地享受到纳税人相应的权利。

    在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下,实际上是经济行为能力越低的阶层越需要户口的政策照顾,经济行为能力相对较高的阶层反而受影响较小,因为他们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突破户籍制度形成的一部分壁垒。

    户籍最基本的功能是登记公民的基本信息,它不应该成为人们自由迁徙、居住、择业等障碍。不可否认,上海的户籍新政还是触动了那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森严界限。我们有理由像持上海居住证不过一年的董女士所说的那样:“7年以后,我相信我国户籍都对接了,到时候,我等不等6年有可能都不是必需的了。”
(责任编辑:李孟鹏).

TOP

引用:
原帖由 kathy_tang 于 2009-2-24 11:12 发表

但是在上海读到初中,去周边买房后(江苏or浙江?),高中在那里上吗?
如果这样的话,除非小孩特别优秀,考大学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这个社会有钱有权的什么都不用愁,小LBX真是可怜
无论怎么说,也比很远的老家,已经没有人在的老家去上学好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kathy_tang 于 2009-2-24 11:15 发表
还不如让你亲戚去混个文凭,申请居住证,可以解决孩子上学问题。户口在周边还是更远的地方,只要不是上海户口,又能有多少差别呢?
几年前,我让他们学习,呵呵.对于他们来说有点难度.转业军人.
当时由于操作失误,没有办成兰印(写上了父母和孩子的名字).
现在夫妻双方都在上海工作多年,挺发愁的.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像他们老师说的,上那种上海二三十分学生进的那种技校,对于这个孩子来说,是太可惜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kathy_tang 于 2009-2-24 11:22 发表
如果孩子本来学习就很差,那也是一个办法
但是如果孩子很优秀,却因为户口问题被迫去上很差的学校,就很可惜了
学习还可以的,所以觉得很可惜。再不济的话,就回去读书,那只能外婆回去陪了。
尽管我们当地的条件不好,但是升学率还是很高的。我所读书的高中是我妈妈和大姐读过的高中,在全省的升学排名是在前三名之内的。
只是因为姐姐姐夫的工厂效益不好,倒闭了,所以在几年前让她们过来了,工作都非常的努力,是靠自己的努力立足的。.

TOP

赵继成:户籍改革难突破,根子在中央
2009-02-23 15:18来源:新民网作者:赵继成进入论坛共 12 条评论
  


新民网特约评论员

赵继成

  【新民网评】有心人或许记得,2008年两会上,上海市市长韩正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有这样一段话,“完善居住证制度,逐步建立与户籍相衔接的机制”。在随后与网友交流时,韩正提到:“居住证如何与现在的户口政策对接起来,是今年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上海应该成为海内外,特别是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和人才创业发展的舞台,上海应当推出一些最开放的政策。”

  这项“重要工作”,终于有了突破。2月23日,上海市政府发布《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规定了符合包括“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满7年”、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在内的5项条件,可以申请办理上海常住户口。前提是,政府将实行年度总量调控,“符合条件的持证人员按规定排队轮候办理”。

  尽管有总量调控,但这入沪籍的口子终于有了松动,能同时符合这5项条件的人,有了盼头。不过,这算不算兑现了韩正市长提到的“最开放的政策”,恐怕还得说道说道。

  有网友说,这条件,比移民加拿大、澳大利亚都苛刻。说这话或许带有情绪,但有一点确实说到了点子上。熟悉技术移民的人或许知道,移民局判断是否具有技术,并不以绝对化的职位和职称为必备条件,而主要看申请人有没有从事过相关工作的经历,以及雇主对其能力的评价。甚至在教育程度的要求上,加拿大曾规定,“以厨师或手工业人士身份申请则不受此限”。一句话,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满足本国工作的实际需要。

  而上海这次规定的条件之一,是“在本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举个例子,据笔者所知,除少数传统党报系统,大量都市类媒体的编辑、记者岗位,只有一张资格证,且不分中级、高级,笔者所在的报社就自行将记者分为十个等级,这个行业已经没有国家统一的中高级之分。这批人,即便工作很久,纳很多税,恐怕也难被户籍接纳。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工作是有分工的,一个城市不可能全是企业家、高技术人员,企业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人员,城市环卫工作、菜市场供应、报纸投递等等都需要大量人员,这些人为上海纳税,为城市正常运转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从公平性上来说,他们不应被排斥在外。上海户籍新政的本质,很清楚,就是为有钱人、有技术的人,先解决户籍问题。但是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毕竟有违公平性原则。

  再有,申请人还要“无违反国家及本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然而,根据法律,这类人群一样有迁徙的自由。一个服过刑的人,已经为自己的过错付出了代价,而且这种代价是法定的,是有限的,而不是无休止的。当他走出监狱的那一刻,就拥有了一个公民所有的权利,而不是永远戴着一副镣铐,低人一等。

  再说说“年度总量调控”,不知道其定量的依据,是不是上海现有基础设施、工作岗位、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人口数?上海现有的600多万外来人口(接近上海实有人口的1/3),是政府“总量调控”的结果吗?显然不是。谁买张火车票,都可以进入上海,只要他能找到工作、能养活自己,他就有权生活在上海,唯一的指挥棒就是市场。如果上海现在就可以“养活”这600多万外来人口,从道理上来说,也应该给他们平等的市民身份。

  上海户籍新政有其进步性,但是靠地方政府小修小补,毕竟于大局益处不大。笔者去年在北京大学参加一场律师、教授、媒体人的户籍改革研讨会,大家吵成一锅粥,难达共识。但有一点,一定要强调,即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户籍管理的最高法律,仍然是1958年全国人大通过的《户口登记条例》,根据《户口登记条例》第六条和可视为补充规定的《民法通则》第十五条、第十六条,“公民如果因工作、生活变动等原因导致经常居住地迁移,就应当及时迁移户口至新的经常居住地;因探亲访友等私事外出超过三个月,不延长办理暂住户口登记就应当迁移户口或回常住地”。

  也就是说,法律本身对户籍迁移,是没有任何额外限定的。今天的局面,完全是因为计划经济形成的二元体制,导致了户籍与养老、医保、教育等社会福利挂钩,不同户籍意味着不同的保障水平,进而妨碍了户籍的自由迁移。

  其实,户籍制度的弊病,从中央到地方,所有人都很清楚,只是因为与户籍挂钩的东西太多,以致积重难返。取缔户籍只是时间问题,其分歧在于,有人主张马上取消,有人主张逐步取消。笔者曾与北大姜明安教授交流过,也赞成他的观点,即户口规制必须放开,但必须分步骤、分阶段进行。

  具体的改革路线图,笔者的想法是:第一步,推动社会保险全国统筹,笔者对即将付诸实施的《社会保险法》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尽快兑现全国统筹的设想;

  第二步,由中央财政为全国居民的社保买单,不因所在地区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这既是人口迁徙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加强中央权威,在美国,居民的社保几乎完全由联邦政府负责,这也是联邦制国家不至于走向分裂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步,中央按人头,统筹发放教育经费或者教育券,这样,外来人口子女在上海上学,钱就可以直接拨到其所在的学校,缓解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利益冲突,从而消减移入地的抵触心理;

  第四步,大学录取名额,要按照各地报考人数分配,这方面中国政法大学曾有过有益的探索,其他学校可以借鉴;

  第五步,大学自主招生要提速,直到最终取消按地域分配名额,实现彻底的自由报考。

  如果上面这些都做到了,户籍制度也就可以寿终正寝。当下,只有一条路,就是中央必须做出政治决断,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推动社保全国统筹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新民网特约评论员 赵继成)

  新民网声明: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证实或赞成其描述.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