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23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亲子阅读:谈自由阅读的乐趣,斥应试训练(939#献给男子汉之《调皮鬼恐怖心》)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妈妈也是真人啊

算下来,妈妈也快出头了。我也过了这么两年,与你同也不同。

在那段时间里边,我喜欢跟儿子讲我喜欢的东西,主要是科学,喜欢看书自编故事,喜欢跟儿子看我喜欢的纪录片、电影。因为我喜欢,所以,这两年对我来说很愉快,从来没觉得非人。只是在“混”时间,只不过原来跟LP一起“混”,后来跟儿子“混”的多了,疏远了LP。

我也不以为这不是正事,倒是LP认为我这是不干正事,她认为本不需要这么多时间的。

还说回“真人朗读”这件事,如果你觉得累了,你坚持,你就有欲,你有欲,你便不能观其妙,你不能观其妙,女儿亦难观其妙。何不直接跟女儿说:“妈妈今天很累了,想休息休息,要不我们一起去散步?”或者“妈妈今天晚上有很重要的工作要做,你能自己看看图画书吗?”这样,女儿理解了,原来妈妈也是真人啊!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4-2 11:48 编辑 ].

TOP

回复 551#ccpaging 的帖子

不来塞地,做她妈真累。

你放心,我要是有一点敷衍了事,小崽子马上跳出来,说:“妈妈,你读得真难听,不可以这么读。”
你只好忘记自己是肉做的,继续给她好好念。

以前还要不讲理,不念就哭上一个小时。现在好了,长本事了,不念就捣乱。要不就笑眯眯地跟你说:“妈妈,我来陪陪你吧。”陪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我放下手里的事情去给她讲完故事。

为了保持她自己的探索精神,我从来不主动讲解。她来跟我主动讨论我是很开心的,但是她还是需要时间去成长,不可能一下子跟我讨论得很深入。.

TOP

养了一个超能坚持的孩子,有好处。不过父母也得受罪。.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3-24 15:19 发表
你见过柳树开花吗
摘自:
http://tbl7996.blog.sohu.com/81547942.html

    开始一直担心经过冰冻的这些断树残枝枯草还能否活过来,眼下看来担心是多余的,这些树儿草儿的生命力可真强,一天一个样儿,每天都给 ...
好美的图片,携带者春的信息。

前段时间,我也被儿子拉着去公园的池边,他一门心思要亲自看看,什么叫“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因为他在语文课本里正好学了这首诗。
看见了,轻触了,他就满意而归了。

我还喜欢一首歌曲,“我的柳絮”——

风啊风啊 你轻轻地吹,
不要吹去我的柳絮,
风啊风啊 你轻轻地吹,
不要吹去我的柳絮。

她有那雪花般的身躯,
她有那温柔的情意,
风啊...风啊...
风啊风啊 你轻轻地吹,
不要吹去我的柳絮。

雨啊雨啊 你轻轻地洒,
不要浇落我的柳絮,
雨啊雨啊 你轻轻地洒,
不要浇落我的柳絮。

她是来到人间的春姑娘,
她给了我们多少诗意,
雨啊...雨啊....
雨啊雨啊 你轻轻地洒,
不要浇落我的柳絮。.

TOP

回复 472#hxy007 的帖子

好美的文章,什么时候我女儿才能读这样的文章啊....我都要气馁了。.

TOP

慢孩子的心声:让我们“慢慢地”变“快”  回复 555#semain 的帖子

  会的,总有那一天,只要坚持。你们在国外,更有条件慢慢来。在中国就不同了,大家都急吼吼的,逼着孩子超常规快速成长。弄到最后,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却无法欣赏这样寓意深刻的美文。在中国慢孩子生存条件恶劣呀!

  当年,007学习既用心,又用功,平时学习成绩挺好的,可考试成绩就不冒尖。数学老师特别不能理解,拿出好几份高考模拟考卷,找俺谈心算帐。原来,老师发现,俺做了的题都答对了,可是每一次考试都有没答的题,因此失分。老师问俺:为什么做了的能做对,又总是做不完?当时,俺也闹不明白为什么,只用“我想仔细检查,不想让做了的题做错了”来搪塞老师。好在80年代的高考题量不算很大,没有因为答题慢而吃大亏,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现在就不同了,考题未必比当年难,但题量却是大大增加了。让俺以当年的水平来考今天的高考卷,俺连大专都考不上。
  上了大学才知道,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有的人急性子,有的人慢性子,但个性没有好坏之别。人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别,有的人对情境和问题反应快,但反应并不精确,这是快智型思维;有的人对情境和问题的反应慢,可一旦作出反应,就是精确的反应,这是慢智型思维。当然还有极端的,一种是反应既快又准,一种是反应又慢又不准确。这两类是少数,多数人都倾向一种。通常急性子的人属于快智型,慢性子的人属于慢智型。这两种类型的反应与思维各有千秋,各有利弊。就学习和考试而言,快智型的孩子要多在提高反应的准确度方面进行训练,而慢智型的孩子要多在提高反应速度方面进行训练。这是自然的事。问题是,现实生活中,快智型的孩子受到更加友善的对待,慢性子的人受到更多的责备。原因何在?
  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的学习和考试要求确实更适合快智型的孩子,另一方面是同种类型的人能够相互理解,不用类型的人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平衡。无论在一个家庭中,还是在一个单位中,还是在一个班级中,慢性子的人比较宽容温和,对急性子的人的作派并不适应,但不会公开挑剔。可急性的人,风风火火,快人快语,极其不能容忍做事慢慢吞吞、磨磨蹭蹭的人,批评、指责慢性子的人,甚至恶语相向。长期在这种氛围中,慢智型的人会逐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快智型急脾气的人会觉得理都在他们这边,批评和指责就更加理直气壮。
  其实,你们的坏脾气,缺点多得很,我们懒得跟你们计较。不信,你们看一看WW,有哪个脾气好的人在抱怨自己的脾气急的亲人?如果有人抱怨自己的亲人、学生,那是一定是性格冲动、不能自制、缺乏宽容美德、说话做事不事先计较后果的亲人和老师。我们不计较你们对我们的粗鲁、粗暴,那是因为你们是我们的亲人老师。可是,你们也别太自以为是,自说自话,别太张狂。看看那些少年犯吧,看看那些蹲大牢的吧,其中有多少就是性格冲动、做事不先考虑后果做完再说的人!你们是我们的亲友师长,我们理解你们的善意,谅解你们的急躁、偏激、过分之举,也请你们理解我们个性所致的反应慢。我们慢,并非故意和你们作对。我们也想快些,但请你们让我们“慢慢地”变“快”。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6 17:06 编辑 ].

TOP

红尘原小住,乐土自长存

引用:
原帖由 兔子波波 于 2009-7-2 10:05 发表
昨晚把《清明》的含义讲给儿子听,他竟然笑了,那么悲伤的事情,问他为啥笑,他说不知道就是觉得好笑
  兔子波波提出的问题,一直装在007的心中。今年的清明节,007有了部分答案。

  今年的清明,不同去年。阳光灿烂,天空不再阴霾,也没有凄风冷雨。沉重的清明祭扫,换成了轻快的踏春。
  墓地里,没有听到撕心裂肺的哭声,只听见人们在低声絮语,跟永驻黄土的亲人倾诉……
  不像去年——太太还没进墓区就跟孩子说起生死,商量将来我们身后的葬法。
  这一次,岳丈也一同来的。儿子跟着外公,一少一老,一问一答,消解着上坟时的沉痛。

  来到亲人的墓前,清扫,擦洗,上香,鞠躬,撒花……

  儿子突然问外公:一个位置住着外婆,另一个做什么用?
  外公说:等外公将来去世,外公的骨灰就会放在这个穴位里。
  他妈妈甚至移开了墓盖,让儿子看一看墓穴是什么样子,跟他解释骨灰、骨灰盒、水泥之类的事。
  然后说:妈妈去世之后,你不要把我的骨灰放在盒子里。就直接撒在泥土里,上面种一棵树……
  岳父听不得这么伤感的话,就把话题扯开了,他告诉孩子墓碑的背面也刻着字……
  儿子问:“红尘原小住,乐土自长存”是什么意思?
  007答:有人把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生活的世界比喻成“滚滚红尘”。我们的亲人去世之后,身体就像尘埃落定,归为泥土,但亲人的灵魂却到了极乐世界。因为他们永远活在亲人们心中,所以亲人们的灵魂就可以永远活在极乐世界。舅舅题的这段墓志铭,意思是,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是非常短暂的一瞬间。但是,死亡却是永恒的。如果我们做了许多好事,就会永远活在子孙后代的心中……
  儿子似懂非懂。
  离开墓地时,看见后面一块草地,上面立着两排石雕——两队和尚呈八字形散开……


  儿子看了顿感奇怪:怎么有的和尚是全身的,有的没有了腿,有的只有半个身子,有的半个身子都不到?
  007:你看这五个和尚多像一个人的一生!人在最初的时候,他的身体都在泥土之上,慢慢地身体就会进入泥土,直到最后全部归入泥土,那就表示他告别了人世。
  儿子若有所思。007指着远处的那小和尚说:那就是你现在的样子,全部在泥土之上……
  儿子接着说:那个中间的就爸爸了?
  007说:对的,爸爸人到中年,人生走了一半,有一半已经入土了……
  儿子:不对,要是你活120岁,就只过了一生的三分之一……
  哈哈,007活到120岁,不就成了妖怪?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6 12:53 编辑 ].

TOP

回复 557#hxy007 的帖子

清明,对于我来说,一直都没有太多的思念,所以儿子也依然是没有概念
外公爷爷奶奶都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外公的墓地在老家,离上海很远
爷爷奶奶因为是少数民族,所以对于扫墓没有时间的规定。对我而言,他们留给我的记忆几乎是没有的,所以,我陪着年老的爸爸去给他们扫墓时,也就是鞠几个躬。
昨天,爸爸的好友,我曾经的师尊,过世了。刚好是清明这一天
我想,清明在我心里的意义,从他的离去开始变的深刻了

谢谢007还记得回复我

[ 本帖最后由 兔子波波 于 2010-4-6 11:36 编辑 ].

TOP

回复 558#兔子波波 的帖子

  同意。生与死的教育,容不得刻意的说教,需要际遇,在恰当的情境中才可能触动人。.

TOP

回复 556#hxy007 的帖子

看来还是要坚持。
谢谢鼓励.

TOP

回复 552#水之形 的帖子

看出来了,你是一个理论好、实践更好的好妈妈。你应该赶紧再生一个,故事讲一遍,两双小耳朵在听,事半功倍,然后让他们自己讨论,呵呵.

TOP

回复 557#hxy007 的帖子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渐渐入土的和尚像呢,嗯,红尘原小住,乐土自长存,有道理

[ 本帖最后由 vivianda 于 2010-4-6 17:20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vivianda 于 2010-4-6 17:19 发表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这样渐渐入土的和尚像呢,嗯,红尘原小住,乐土自长存,有道理
可是薇薇,别看比丘们神情怡然,这图片却让我害怕呢;如果在现场,一定更觉心惊...
我想,还是因为没能视死如归吧。

我家的也是,那天早晨不知怎么谈起生死,我问他:“你怕不怕死?”
他说:“怕得不行。”
“为什么怕?”
“因为我不知道死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什么感觉。如果死过一次,我就不怕死了。”
我听了,笑他的不合逻辑,但是也暗自嘉许他小小的悟性。
是的,怕,正是因为不了解实相。.

TOP

什么都准备了,就是不准备死亡(转)

我们大多数人只有在临终的那一刻才会珍惜生命,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啊!
我常常想起莲花生大士的话:“那些相信他们有充分时间的人,临终的那一刻才准备死亡。然后,他们懊恼不已,这不是已经太晚了吗?”
今天大多数人死的时候毫无准备,活着的时候也没有准备,有什么事比这个现象更令人寒心呢?.

TOP

走过生死的旅程(转)

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确实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
我们不必等到亲密的人死得很痛苦时,或受到绝症的冲击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
我们也不必到死亡时还赤手空拳地面对未知。
此时此地,我们就可以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了。
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准确无比、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和准备死亡与永恒的契机。

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
对已经做了准备和修行的人来说,死亡的来临并不是失败而是胜利,是生命中最尊贵和最光荣的时刻。

诚如十二世纪的大师惹巴格坚(Drakpa Gyaltsen)所说的:
“人类一辈子都在准备,准备,准备:只是对下一辈子没做准备。”而恰恰这个准备,才是所有准备中最值得准备的。.

TOP

Sorry 苍笛,不想在亲子帖里写这些的,可是话正好说到这里,就顺手牵过来了。
您,就担待一些吧? .

TOP

回复 563#happyyj 的帖子

亲爱的欣然,我还没认真思考过死亡这个课题,当看到苍笛这幅照片里的景象,一点也不害怕,反而有种安详和喜悦的体会 ,不多说了,恐怕歪楼,以后再议哦.

TOP

  各位诗太,楼没有歪。
  对于生死的感悟,既来自我们的阅历,也受到与孩子相处的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有了与纯真孩子的沟通,使我们回到年少时代,再一次深思生与死的意义。就像“红尘原小住,乐地自长存”这句话,我以前也觉得好,甚至在重修母亲的墓时也刻上了这句话,可是,我并没有深究其中的深意。倒是儿子的发问,让007真正地深思起来。教导子弟,不会让我们更幼稚,反而使我们更成熟。.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4-6 23:03 发表
  对于生死的感悟,既来自我们的阅历,也受到与孩子相处的激发。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有了与纯真孩子的沟通,使我们回到年少时代,再一次深思生与死的意义。就像“红尘原小住,乐地自长存”这句话,我以前也觉得好,甚至在重修母亲的墓时也刻上了这句话,可是,我并没有深究其中的深意。倒是儿子的发问,让007真正地深思起来。教导子弟,不会让我们更幼稚,反而使我们更成熟。
非常有共鸣 .

TOP

谈到生死,我的兴致就来了。我最近常想,孩子需不需要宗教教育?

我目前在加拿大,基督教是主流,教会成员也很热心,新移民想尽早投入主流社会,参加教会活动,是很好的管道。

我也想认识多一些本地人,可是鉴于自己从小耳听目染的都是佛教的道理,难以接受“上帝是造物主,信仰上帝就可以上天堂”这个迟到的道理,所以一直没去教堂。

小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宗教,现在慢慢靠向佛教。我虽然对佛教的组织没有归属感,不过整个人其实就是这个思想系统孕育出来的。

比如,小时候大人讲的故事,都说死了以后,好人会再投胎从新做人,坏人会下地狱,或投胎成为动物,小小孩听了不会质疑。大一点再听到做好事会上天堂,印象就没那么深刻了。

再来就是,前些年母亲过世,朋友过世,难过时支撑自己的,竟是轮回,生死常理,这些以前从没深思,现在不必检验就自然浮现的道理。

基督教的朋友说过,信仰,就是要先相信,上帝才有机会走入你心中,不能靠科学证明,验证以后才相信的。我通过这个道理,证实自己的心里,早已住了佛。

因为亲身经历过生离死别,才领悟到宗教信仰的重要。而我自己的经验是,信仰不是理性的,是从小熏陶出来的。我孩子目前的生活环境,没有明显的宗教仪式或教条,是不是一种缺憾呢?.

TOP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广义的“信仰”来取代“宗教”,作为行为的指标;可是,宗教往往还有让人敬畏的元素,可以安住人的心。.

TOP

关于死亡, 在很多家庭是禁忌话题, 我门家三代人倒是经常拿来讨论,三代人的感受各不相同, 因此讨论起来有很多火花。

去年我买了《天蓝色的彼岸》一书给女儿,之后再讨论生死问题时, 她都能够比较坦然,也不再恐惧黑暗了。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 ... &ref=search-1-A

虽然我有宗教信仰, 但为了尊重个人意愿, 从不刻意引导孩子, 只是偶尔谈及个人感受时, 会与她分享心中喜乐, 久而久之, 她主动提出接触宗教, 每天祈祷, 让她感觉很满足很安全, 情绪很平稳。.

TOP

顺便讲个笑话, 上周去扫墓, 拾级而上, 望着林立的墓碑, 小混好奇道:墓碑大小有没有讲究? 我答:看个人喜好,价格也不同吧! 她很认真地对我说。。。。。。。。。你放心, 将来我肯定买个大的给你!

多有孝心的孩子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混凝土 于 2010-4-8 14:38 发表
虽然我有宗教信仰, 但为了尊重个人意愿, 从不刻意引导孩子
我在猜想,为什么你会把宗教和尊重个人意愿连在一起,大概是老一辈的信仰和你的不一样?

如果没有这层顾虑,你还会这么顾忌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sask 于 2010-4-8 22:24 发表


我在猜想,为什么你会把宗教和尊重个人意愿连在一起,大概是老一辈的信仰和你的不一样?

如果没有这层顾虑,你还会这么顾忌吗?
你说得对, 上一代没有宗教信仰, 而我也是成人后才开始接触宗教, 信仰纯属隐私, 所以我从不传教, 包括自己的孩子,但我相信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孩子还是会受到影响的。

在信仰这方面我没有顾虑, 我们并不需要证明神的存在,有个朋友的父亲是在临终前才确定受洗的, 他必定是感受到了神的召唤。.

TOP

引用:
原帖由 sask 于 2010-4-8 13:57 发表
谈到生死,我的兴致就来了。我最近常想,孩子需不需要宗教教育?

我目前在加拿大,基督教是主流,教会成员也很热心,新移民想尽早投入主流社会,参加教会活动,是很好的管道。

我也想认识多一些本地人,可是鉴 ...
我感觉到缺2样东西,一是信仰,二是历史,大概是教育问题引起的。如果有一天去国外定居,我会是非常脆弱的一个人。.

TOP

谈谈幼儿的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到老7的帖子里插一脚,在这里寻找知音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我们来看看幼儿是否有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背景:老妈给宝宝买了英诺森提插图版的《木偶奇遇记》。宝宝很高兴,以一贯的戆劲说:“妈妈,你给我读,读到我能自己读出来为止。”她不识几个字,所谓的“自己能读出来”其实是自己能背出来。老妈当时晕倒在地,不省人事。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所谓“自作孽、不可活”。宝宝读书兴致高昂,是老妈期望的结果,也是努力的方向。导致目前如此高昂,再厚的砖头书只有硬着头皮读下去。注意:老妈只是读,有感情地读,沉浸其中地读,如同说书般地读(说书水平不咋地),不主动做解释;宝宝只是听,偶尔发问。平均每天六章,大约需要费时1个小时多一点。一个礼拜读完一遍。宝宝每次听书之前都要“贿赂”妈妈,左边脸亲亲,右边脸亲亲,额头顶顶,老妈才架子十足地开讲。正是因为听书机会“来之不易”,宝宝一旦听书,基本进入“入定”状态,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不需要老妈维持“书场纪律”。正是因为专注,而不是天生记忆力格外出色,宝宝以自己最快的速度熟悉了这本书。读到第五遍,宝宝可以背诵其中的很多片段,对于整个故事的脉络已经了如指掌。至此,分析阅读的出现水到渠成。

读到第三遍的时候,在书本的108页,匹诺曹和海豚有一段对话。
海豚:“爸爸是谁呢?”
匹诺曹:“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可是要找到一个比我更糟糕的儿子就困难了。”

宝宝:“匹诺曹这话说得没道理。”
老妈:“怎么没道理?”
宝宝:“找到一个比他更糟糕的儿子一点也不困难。”
老妈:“谁?你认识嘛?”
宝宝:“这本书里就有!”
老妈:“谁?”(老妈以为她会说“狐狸和猫”)
宝宝:“他的坏朋友灯芯!他自己不学习,还拉别人不学习。匹诺曹可没这么干。”



读到第四遍的时候,在读到书的134页和135页时,宝宝说这一段听了不舒服。这一段的内容是这样的:匹诺曹被不爱学习的同学骗到海边,然后群殴。混战中,其他同学用匹诺曹的书误砸了一个同伙,导致那孩子不省人事。匹诺曹被警察带走,又逃了出来。在回家的路上,匹诺曹跟一个路人打听那个被砸晕了的孩子的状况,随便聊到了自己。

小老头:“他的一个同学,一个叫匹诺曹的。“
“匹诺曹是谁呀?”木偶继续问道。
“他们说他是一个坏小子、二流子、十足的废物。”
“瞎说!全是瞎说!”
“你认识这个匹诺曹嘛?”
“见了就认识!”木偶回答。
“你觉得他人怎么样?”那个小老头问。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很好的孩子,对学习有热情、听话,而且热爱家庭。”

到这里为止,书上说木偶因为给自己说了几句不符合实际的好话,算作说谎,鼻子长长了。后来他把自己骂了一顿,鼻子就缩回去了。

老妈:“为什么觉得这一段听了不舒服?”
宝宝:“匹诺曹也不算说谎呀,为什么要长长鼻子?”
老妈:“为什么不算说谎?”
宝宝:“他是很想做一个好孩子,他也好好读书了。是因为他读书好,其他孩子才生气,把他骗到海边打架。他逃出来还关心由鄞,他心地好。”
老妈:“是的,匹诺曹现在已经变的有点好的,只是还没有完全好。”
宝宝:“所以他说那个小老头瞎说是对的。他不是一个十足的废物。”

老妈:“是的,这里写得是有点问题。”(老妈没能跟她这个年纪的人谈这个作者生活的背景以及作者那个年代的价值观,也许会在以后的岁月里再次深入讨论。)
宝宝:“所以我不舒服。”
老妈:“这本书里面说小朋友说谎就会长长鼻子,可是有的地方小朋友说谎并没有长长鼻子,你能找出来嘛?”
宝宝:“就在这里!后面老头问他为什么这么白,其实是他被面粉裹住,要送到锅里去的。木偶说他擦到了白墙。这是谎话,但是没有长长鼻子。”
老妈:“噢,这是一本什么破书呀!乱写!”
宝宝:“什么破书呀!乱写!”
老妈:“呵呵,你看你学我说话,象不象猫学狐狸说话呀?”
宝宝:“象!”
老妈:“既然是破书,我们不读了吧!”
宝宝:“不行!我要读!”
老妈:“为什么?”
宝宝:“这个地方听得不舒服,其他地方写得都挺好的。”
老妈:“这个写书的家伙为什么不能全都写得好听呢?妈妈有点不喜欢这本破书!”
宝宝:“也不能说是破书。妈妈,你有时候读书会读错,我也没有喊你‘破妈’。人都会犯错误。这本书也会犯错误,不过它还是一本好听的书。”
老妈:“那我们继续听好听的那部分吧。”


分析:批判性阅读并不是到高中和大学才开始培养的东西,可以开始于孩子的幼儿期,只是深浅度有所不同。在幼儿期有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的双重发育,相信孩子具备这样的潜质。批判性阅读的一个前提是对于素材全面地占有和熟练地掌握。唯有此,孩子才能从已经烂熟于心的故事中进行自己的分析。素材都不熟悉,分析什么呢?怎么做到对于素材的熟悉呢?孩子自发地反复地学习。怎么做到让孩子自己努力干活呢?幼儿都有对感兴趣的东西反复学习的天性,你要让她对故事感兴趣。解释都不解释,怎么让孩子感兴趣呢?用语气、神态、手势,把你所理解的东西完整地传递给孩子,让她感兴趣的同时自我分拣吸收。和控制孩子饮食的道理一样,任何一样食物,再好,都不宜多吃。精神食粮也是如此,根据孩子本人的胃口,给个八分饱,让他们吃了还想吃。这样他们在获得精神食粮的时候就会非常专注。在吃完之后,经常自我回味。回味的过程就是自己熟悉素材、思考乃至分析的过程。至此,自学的能力和学习的习惯都得到了提升。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守着收音机听说书的经历吧。很多孩子听一遍,第二天就能复述出许多原话,跟同学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会想起很多原来记不清的话。只是听一遍呀,就有这样的效果。这种孩子未必学校里学习会拿高分。他们只是在听说书的时候,正确地运用了他们的天赋。这种强大的记忆力,是大多数孩子都具备的天赋。父母要做的就是设计正确的环境,让孩子正确地发挥他们的天赋。.

TOP

回复 577#水之形 的帖子

我自己是非常缺乏批判能力的,所以我可以从反面提供意见:

要打压孩子的批判能力,一定要树立权威,让孩子不敢随便发言,最好是大人没提问,孩子就别出声。这一条可能对闷葫芦不管用,因为他们嘴里不说,心里却转得很快;像我这样习惯喃喃自语的,闭嘴之后脑部功能就打了折扣。

水说:反复听,然后经常自我回味。跟我的观察很接近,孩子通常会用独处的时间来玩味他每天吸收的东西,记得有专家研究过这一项,google一下,看到这个:

“维果茨基通过观察儿童的自言自语发现,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儿童会出现比较多的自言自语:其一是儿童从事较为困难的活动时,另一种情况是有较多的社会互动机会时。有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维果茨基的发现,但他们进一步认为,儿童自言自语的频率与活动的困难度并不呈完全的正相关,即并非活动越困难,儿童就会有越多的自言自语,只有在活动的难度处于中等挑战程度,且在儿童熟练的范围内,即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时,儿童才会表现出更多的自言自语。除此之外,至少还有以下几种情况会增加自言自语的频率:目标导向的活动;解决问题;学业活动;单独游戏以及与能敏感支持儿童的成人一起活动时。

  “按照维果茨基的理解,儿童自言自语的最初目的是自我规范、与自己沟通,或引导自己的思考过程及行动。在儿童学会了人类语言但又尚未内化作为思考的工具时,他就利用这种出声的思考方式来进行“动作式”的思考。这种高峰期存在于学前中期与后期的自言自语,其目的不在于与人沟通与交流。”

所以,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满满的,不能懈怠,不能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应该也可以达到反面效果吧?.

TOP

回复 578#sask 的帖子

怎么找到能激发孩子更多自言自语的活动呢?只能让孩子自己展现。孩子尤其是幼童的脑子是个黑箱,他的兴趣点和认知水平你是不太可能自己去分析清楚的。给他输入,各种层次的输入,然后看输出。以此确定他的兴趣点和认知水平,从而提供最佳的输入,提供空闲,激起他没完没了的自言自语。.

TOP

阅读的境界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1 11:27 发表
到老7的帖子里插一脚,在这里寻找知音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我们来看看幼儿是否有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背景:老妈给宝宝买了英诺森提插图版的《木偶奇遇记》。宝宝很高兴,以一贯的戆劲说:“妈妈,你给我读,读到我能 ...
  水老师,哦,对了,水诗太,你这个帖子真是阅读辅导一个经典的教例分析。有生动的细节,有深入的分析,见解独到而深刻。看你前面抱怨女儿赖着你朗读,007感到非常费解。如此尽享天伦之乐,还不知足,生在福中不知福呀。007是多么想再和儿子一起来读一本书。可是,儿子从二年级第二学期起就不给面子了,人家嫌我们得慢,坚持要自己看自己读。孩子可以独立阅读之后,我们就少了和孩子分享阅读之快乐的机会。趁着孩子还愿意听你朗读,好好珍惜吧,这样的美好时光不会很多了。
  你把阅读分成“理解性阅读”、“分析性阅读”(或“欣赏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等三个层次,精辟!与艾德勒的观点神似。此公认为经典名篇具有永恒的价值,值得反复地深入地研阅。他在《 如何阅读一本书.rar (200.26 KB) 》把阅读分成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和你的观点非常相近。
  你的分析部分,写得尤其精彩,007深受启发。你用事实证明,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创造条件,做到引导孩子进行批判性阅读。以后,007也可以在这个方向上继续介入孩子的阅读活动。
  批判性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许多成年人都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昨天,我家就出了一件怪事。我提醒儿子和他妈妈:那个无线鼠标不用时不必翻过来。因为根据我的实验观察,这个鼠标不用时,过了若干秒钟就会自动关闭,进入断电状态。母子俩就是不信,他们说:说明书就是这样要求的。言下之意,007不可能比说明书聪明、正确。007说:到底是我说得对,还是说明书对?你们只要做一个实验就会得到答案。人家不屑做实验,坚信说明书不会错。难道书上写的就一定是对的?唉,批判性阅读哪!.

TOP

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发展(一)

引用:
原帖由 sask 于 2010-4-11 18:16 发表
我自己是非常缺乏批判能力的,所以我可以从反面提供意见:

要打压孩子的批判能力,一定要树立权威,让孩子不敢随便发言,最好是大人没提问,孩子就别出声。这一条可能对闷葫芦不管用,因为他们嘴里不说,心里却转 ...
  哈哈,你的补充性评论,将我们的讨论引向一个相当专业的领域。
  007在读大学时迷上了皮亚杰的《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一书。它虽然是一部十足的学术专著,却写得深入浅出。007反复研读,作过许多笔记。007至今还有强烈的印象——作者把自己几个孩子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描写得有声有色,分析得头头是道,充满深刻的见解。这本书出版之后,给行为主义者以当头棒喝:人类的学习过程并不像行为主义心理学所描述的那样只有可观察的“刺激-反应(S-R)”联接;透过学习者的言语和表现,是可以间接观察其内部认知过程的。
  嗯,这么说太抽象了。007搜肠刮肚,回想起皮亚杰对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发展所作的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动作思维。
  第二阶段:出声思维。
  第三阶段:内隐思维。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2 11:30 编辑 ].

TOP

回复 580#hxy007 的帖子

怎么称呼你呢?方丈?方丈跟诗太罗嗦,大体是不雅地。不过该罗嗦地还要罗嗦,佛法总是可以交流地嘛!

见解是俺家胖妞的,不是俺地。深刻也是她深刻,不是俺深刻。我只是想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很多看似高深的东西可以从小培养。此外,不可排斥记忆,良好的记忆是分析批判的基础。锻炼孩子良好的记忆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为老天已经赐给每个学会母语的孩子良好的记忆,去好好用就是了。

不过俺自鸣得意的一点是,我在这个对话中埋伏了一个哲学上的教育:书本是不完美的。但是仍旧值得我们去关注。发现它们的不完美,同时也要接受它们的不完美,于不完美中发现真意。

如果把我上面的话做个变量代换,把“书本”换成“生活”,也是一样的。

很多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年幼的孩子因为思维和见识的局限,往往也有对完美不懈的追求。当真正面临生活的时候,发现太多的不完美,结果不愿意接受生活、不愿意接受自己。这会给日后的生活埋下很大的障碍。所以我从孩子年幼的时候,就从各个角度创造条件,让孩子发现父母是不完美的、老师是不完美的、书本是不完美的、生活是不完美的。但是所有这些不完美的,都有值得我们去爱、去经历的地方。于不完美之中发现真意。.

TOP

至于我念书之苦,我也知道是自做自受。我一方面热切地希望她对书感兴趣,但是我还是被她的读书热情给吓坏了。我也知道很多东西倏忽即逝,就像我现在开始怀念她讲话讲不清的日子,怀念她的胖脚丫。这些,都不可能再拥有了。但是生活就是一个悖论,她当初讲不清话,我当她随身翻绎的日子也是让我很烦恼,因为我必须寸步不离。其实她现在已经不胖,只是怀念她胖嘟嘟傻乎乎的样子,我老喜欢喊她胖子。

我拿着《骑鹅旅行记》的全译本跟胖子说,这个故事才有劲呢!全是探险,比木偶还有趣。胖子高兴地说,好!妈妈,等我不要听《木偶奇遇记》了,你就给我读这本,读到我自己会读为止!

我一面高兴得要死,一面真的想找块豆腐撞死!把那本书读到她会背,那是怎样的工作量!

至于你家夫人和公子宁可相信说明书也不相信你,你可以跟他们谈谈《郑人买履》,宁信度,毋自信。.

TOP

不成熟就有希望,完美则意味着生长的停滞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1 22:04 发表
  ……书本是不完美的。但是仍旧值得我们去关注。发现它们的不完美,同时也要接受它们的不完美,于不完美中发现真意。
  如果把我上面的话做个变量代换,把“书本”换成“生活”,也是一样的。
  很多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年幼的孩子因为思维和见识的局限,往往也有对完美不懈的追求。当真正面临生活的时候,发现太多的不完美,结果不愿意接受生活、不愿意接受自己。这会给日后的生活埋下很大的障碍。所以我从孩子年幼的时候,就从各个角度创造条件,让孩子发现父母是不完美的、老师是不完美的、书本是不完美的、生活是不完美的。但是所有这些不完美的,都有值得我们去爱、去经历的地方。于不完美之中发现真意。
  “于不完美之中发现真意。”
  讲得好,007深以为然。再补充美国佬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一个说法,大意是说:人的不成熟,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希望。相反,成熟和完美意味着生长的停滞。正是因为不完美不成熟,我们才有了不断生长的希望。我们正是在不完美中体验到成长的乐趣。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2 11:3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1 22:15 发表
我拿着《骑鹅旅行记》的全译本跟胖子说,这个故事才有劲呢!全是探险,比木偶还有趣。胖子高兴地说,好!妈妈,等我不要听《木偶奇遇记》了,你就给我读这本,读到我自己会读为止!
我一面高兴得要死,一面真的想找块豆腐撞死!把那本书读到她会背,那是怎样的工作量!
  你拉倒吧。你家闺女“会背”这本《骑鹅旅行记》了,你给孩子的语文启蒙,估计就基本完成了。一劳永逸,有这么便宜的事,怪不你只想撞豆腐。.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1 22:15 发表
至于你家夫人和公子宁可相信说明书也不相信你,你可以跟他们谈谈《郑人买履》,宁信度,毋自信。
  这是一个好建议。他们那么相信书上讲的,那就跟他们讲古书上说的《郑人买履》。.

TOP

回复 585#hxy007 的帖子

行家就是行家。一眼就看出我选《骑鹅旅行记》作为阅读启蒙的终结篇。把手伸过网线,跟你握一把。

骑鹅这本书跨度非常大,比木偶那本书更上一个层次。我女儿未必能够在木偶之后顺接骑鹅,无论是从词汇量还是从故事的复杂性而言,这两本书中间有个很宽的gap。但是幼儿是有一种锐气的,这种锐气是上天赐给这个年龄段的所有孩子。先让她碰碰钉子再说。

中国的书籍,写给儿童看的很少。通过国外的优秀儿童作品,提升孩子的思维和品鉴能力,然后打发他们自己去看中国的书籍。这是我的一个思路。.

TOP

水老师的“不完美理论”真是至理。007解读说不完美意味着希望,我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不完美意味着幸福。

不知哪位哲人说过:差异是人类幸福的根源。正是不完美造就了差异,正是差异造就了人类生活的精彩和生命的高贵,正是精彩的生活和高贵的生命造就了人世的幸福。如果大家都完美了,那就几乎没有差异,人人都有张柏芝的脸蛋、爱因斯坦的智商、比尔的财富……如此一来,生命就如同工业产品那样,还能如此高贵吗?人类生活还能如此精彩幸福吗?.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2 12:05 发表
行家就是行家。一眼就看出我选《骑鹅旅行记》作为阅读启蒙的终结篇。把手伸过网线,跟你握一把。

骑鹅这本书跨度非常大,比木偶那本书更上一个层次。我女儿未必能够在木偶之后顺接骑鹅,无论是从词汇量还是从故事 ...

我家小子一年级读《骑鹅旅行记》就没有坚持下去,到三上一口气读完。所以,在小木偶与大肥鹅之间可能还要有一座桥来过渡。.

TOP

引用:
原帖由 嗲虫妈 于 2010-4-12 12:12 发表
  不知哪位哲人说过:差异是人类幸福的根源。正是不完美造就了差异,正是差异造就了人类生活的精彩和生命的高贵,正是精彩的生活和高贵的生命造就了人世的幸福……
  好像就是007说的。
  物种多样性是物种生生不息的源泉,思想的多样性是思想不断进化的根源。
  嗲虫妈说得在理:多样性意味着差异,差异源于个体的不完美……好,妙!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2 12:56 编辑 ].

TOP

回复 589#hxy007 的帖子

这座桥怎么搭我也已经想好了,搭这座桥可能不止一本书。我很明白桥的重要性,但是桥意味着我的苦工  。.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2 13:10 发表
这座桥怎么搭我也已经想好了,搭这座桥可能不止一本书。我很明白桥的重要性,但是桥意味着我的苦工  。
再接再厉!

我教大儿子也像你一样,读得苦极了,他上了一年级才让妈妈解脱。老二就吃亏了,阅读的量和质明显比哥哥低,我只好安慰自己他另有长处。.

TOP

回复 592#sask 的帖子

多谢鼓励

不过你的鼓励让我腿都软了 。还要到一年级才解放啊?我本指望等她上了中班我就可以放手了.

TOP

回复 593#水之形 的帖子

噢。。。看来我误会了,你别急你别急。

我以为小孩一般要二年级才懂得自己看chapter books,所以从来不急,只是苦于有时候要读一些他喜欢我不喜欢的书而已,比如怀孕期间还要给他读几百遍的《脏袜子》。

我以前是照书养大儿子的,很认同台湾黄武雄写的《童年与解放》,认为过早教导孩子文明的方法,比如认字,会让孩子天生的本能提早退化。所以上学之前,我尽量让他野生野长,只是我自己喜欢看书,所以很乐意给他讲故事,不过没教他认字。结果,到了一年级,他上的是一二年级混合班,班上有同学已经在看chapter books,甚至有个女生在看Harry Porters了,我才“咦”一声意识到应该换档了。其实他那时候已经好一阵子对我选的书没啥兴趣了,是我这个妈妈反应迟钝,哈哈!

你既然都计划好了,当然会比我们快!.

TOP

孩子不爱阅读怎么办?

——引自一杯白开水老师的帖子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1#pid3252421

  哈丁就读于罗得岛的文索基特中学,当老师要求班上的每位同学都前去图书馆借一本课外读物时,一向对阅读不大感兴趣的哈丁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也只好跟着同学到了学校的图书馆。当其他同学在图书馆里忙着找最优秀的课外读物时,哈丁却忙着找本最薄、最简单的课外读物。当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丹尼尔?拉夫德问他为何这么做时,他十分干脆地答道:“阅读枯燥无味,令人生厌。”
  随后,哈丁在13岁那年,参加了一个专门为不情愿阅读的学生举办的一个培训班。该培训班的要求非常简单:他不必去读完自己不喜欢的书籍;而对于那些自己喜欢的书籍,他想花多长时间读完都可以。
  哈丁意识到在课本之外,还有一个那么广阔的阅读世界———名人传记、笑话选编、神话传说、科幻小说等———的时候,奇迹开始出现了。“我从来都不知道,竟然还有这么多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备的书籍。”哈丁说。
  如今,16岁的哈丁已经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从托尔斯泰的小说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弗兰肯斯泰因》到《野性的呼唤》,数不胜数。“在读书方面,哈丁是那种让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对其失去信心的学生,”洛夫瑞尔说道,“哈丁后来的成功说明,只需要一些努力,任何孩子都会结识书籍这个人类共同的朋友,也都会爱上读书的。”
以下所要讲述的,就是一些能够把不情愿读书的读者,转变为爱读书的读者的简简单单、却又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了解孩子的兴趣

  就像哈丁一样,许多孩子只需要发现书籍可以把他们带到有极大吸引力的地方———充满神秘色彩的火星、摇滚乐队的台前幕后、汽车交易的内幕等。玛丽?伦纳德是一位知名女作家,著有《让孩子爱上阅读的!!条法则》及《孩子们爱读的"##本书》。她说:“你应该一直进行尝试,直至发现哪类书籍能够点燃孩子兴趣的火花。”
  如果你的孩子一读到莎士比亚的著作,就直打瞌睡,那么你可以给他或她提供趣味性比较强、文字浅显易懂的书籍如时装杂志或《吉尼斯世界大全》等。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位足球迷,那么你可以为他或她订阅足球杂志,或送一本他或她所崇拜的足球明星的传记。

  (二)给孩子一个自由选择的空间

  “家长需要确保的一点,就是孩子所选择的阅读书籍,对他或她的身心健康没有任何害处,”拉尔夫特说,“除此之外,重点应该放在能够给孩子的生活带来快乐的书籍上。”当你的孩子阅读《简爱》之类的书籍时,要比阅读其他没有多大意义的书籍,更容易被其中的感人情节所打动,他或她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也更容易被激发起来。拉尔夫特所教的班上,有些学习成绩非常突出的好学生,却时常喜欢看些“轻量级的”书籍。班上学习最好的一位学生,过去常常去逛书店,等着新一期的《保姆俱乐部》到货。然而,正是这位学生高中毕业后,考入了世界闻名的牛津大学。

  (三)当做消遣

  如果你的孩子没把一本书读完就不再读了,那么你不要对孩子表露出失望。“孩子开始读一本书,即便在没读完就不继续读了,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拉尔夫特说,“你应该为他或她手中经常拿本书而由衷地感到高兴。”
  避免给孩子规定读书的数量,也不要用奖励或惩罚措施来迫使孩子读书。“如果一个孩子为了得到家长的认可才去读书,那么他或她是不会坚持多久的,”在罗得岛大学从事图书馆与信息研究的苏姗?罗森维格说,“你应当让孩子本人产生阅读的渴望。让孩子能够在阅读中获得乐趣,而这一点靠硬性要求是无法办到的。”

  (四)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一个非赢利性儿童文学组织的前任主席洛斯?格雷弗斯说:“许多家长时常等到孩子上床睡觉后,才静坐下来,安心读书。家长虽然一直在读书,但由于孩子睡了,因此他或她不曾知道父母有坚持读书的好习惯,也根本不会把家长视为热心的读者。这么一来,在家中创造出良好的读书氛围也就无从谈起了。”专家们纷纷建议,家长应当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在读书。
  尽管成年人可能会把读书视为一项个人活动,但孩子们却希望加入进来。小孩子们不仅喜欢听爸爸妈妈给他们读书,而且喜欢和爸爸妈妈一块儿读书,随时听到爸爸妈妈的指导与讲解。许多年龄稍大些的孩子,则喜欢找本自己爱读的书,给爸爸妈妈或哥哥姐姐们朗读。如果年龄大一点儿的孩子可能想就他或她所读的书,与你进行讨论,那么你应该对他或她所读的书比较熟悉,以免孩子问你对这本书有何见解时,你哑口无言。如果孩子读过的书拍成了电影或改编成了电视剧,那么你最好能够安排孩子去看一下该影片或电视剧。
  “引导那些不情愿读书的孩子热爱读书,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你永远也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拉尔夫特说,“热爱读书,是你可以赠给孩子的最伟大的礼物,它比你花很多钱安排孩子上私立学校更好,比你赠送孩子一台电脑更好,甚至比哈佛大学的学位更好。热爱读书可以改变一切。”.

TOP

回复 594#sask 的帖子

多谢你的鼓励加安慰!我的孩子并不聪明,所以我不能期望她怎么能够让我早解放。

无论计划周到也好、方法正确也好、读物选择恰当也好、孩子阅读强度大也好,孩子对读物的理解的提升仍旧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生活阅历的积累。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因为成长是上帝的工作。这个道理我很清楚。只是我是个懒妈妈,老想着某一天可以撒手,只跟她讨论,不用一遍又一遍地读书。

就拿《木偶奇遇记》来说,我知道她读到这个份上才是个开头。这些著名的故事,需要一读再读,或许过个一年半载重新捞起来再读。随着年龄的增长,还要深入讨论其中的价值观。谈谈以前的学校,为什么木偶不愿去学校等等等等。如果她初中阶段,能够写一篇关于书中某个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的文章,我就觉得还可以了。

虽然我一直想偷懒,但是我还是知道有的懒不能偷。所以,抱怨归抱怨,做归做。我之所以把骑鹅拿出来晃晃,是因为孩子如果能明白这本书的大致意思的话,她可以开始一些中文经典的阅读了。这本书是对她理解力的一个测试,而不是当前必定要完成的目标。.

TOP

.

TOP

教还是不教?亲妈还是后妈?

教还是不教?当亲妈还是当后妈?这两个问题一看就是抄袭老莎的,不过平凡如我也可以有一点哲学意义上的疑问。

        我女儿快两周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这可让我父母慌了阵脚。小区里比她小两个月的孩子都会背十几首唐诗了,我女儿仍旧象个傻瓜一样只会“嗯”、“哦”、“拔”、“啊”、“呐”几个古怪的音节,连“妈妈”都喊不出。我还没怀上孩子的时候,我父母已经信心十足地认为我能生出一个惊天动地的神童。结果神童没有,傻瓜倒是有一个。他们思考了半天,认为我女儿之所以不会说话是因为我这个不负责任的妈,这个不关心孩子的后妈。人家妈妈忙着胎教、早教,我什么教也没有,除了陪她睡觉。他们要求我花时间教孩子说话。诸位看官,说话这件事是能教得出来的嘛?

        被他们责备多了,我也嫌烦。那时我还在上班,讲课之余我也想想,自己好歹每天教书育人,家里被扣这么一顶“不负责任的后妈”的帽子也是不爽。我想了半天,决定挑一样容易点的来教我女儿。说话这么难的事情我就拜托给老天了,我直接教唐诗。我妈不就是羡慕人家小孩会背唐诗嘛,这又不是难事。

        可我又不是语文老师,从来没有教过唐诗,面对一个不会说话的孩子怎么教她唐诗呢?母亲的直觉帮我找到了道路。这里岔开谈一下,母亲的直觉可以让一个毫无专业知识的人做出专业水准的事情。譬如以前一些农村里的母亲。生出早产儿,她们又不知道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有问题应该进恒温箱。但是她们舍不得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母性的直觉引导她们把早产儿肉贴肉地兜在自己的肚皮上,日夜焐。就这么焐一两个月,有的早产儿还给焐活了。她们用自己的肚皮做的恒温箱挺有专业水准。

        我的专业水准是什么呢?我让这个不会说话的孩子体会到唐诗的韵律美,建立了对韵律的敏感性,并用这种敏感性来拓展她的记忆力。我先是把这个不会说话的小肉球抱在怀里,亲亲、逗逗。然后我开始正经八百地念唐诗了。其实没有什么玄妙的,我不过是把最后一个韵脚拖腔拖调地念得又长又响,就像这样:床前明月光~~~~~~~~~~~。每次念到韵脚的时候,我就点点她的小鼻子。我女儿被我弄得格格直笑,几根黄毛在头顶飞扬。我也喜欢听她傻笑,就更加卖力地念韵脚,点鼻子。我每天一下班,我女儿就缠着我要学唐诗。我坐在沙发上看书,她就爬上来点点自己的鼻子,我就知道她要学唐诗了。她推着我走,只要她要求这么玩,我就不换唐诗。“床前明月光”被我们玩了一个多月。我为了让自己开心,还想了很多办法逗她。比如我把她抱在怀里,每念过一个韵脚,就拍一下她的胖屁股。后来小家伙找我玩唐诗的时候就改了表达方式,不再是点自己鼻子,而是拍自己屁股。我看她样子憨态可掬,不禁想继续逗她。不立即跟她玩唐诗,而是问她一些不相干的东西。小家伙急了,不停地拍自己屁股,到后来急得跳起来拍自己屁股。看看这么一个不会说话的小肉球,急得直蹦,还拍自己屁股,我笑得前仰后合。

        这下我父母又不满意了。他们一来觉得我不象是正经教书的样子,二来嫌我进度太慢,一个月还没教会一首唐诗。我父亲说:“一个大傻子带一个小傻子。”我承认我是没个正经地教课,特喜欢逗我女儿玩,不过我必须说这一个多月效果非常好。

        后来我父母看不过去,把教授唐诗这件事揽过去做。我想想对于我女儿这个年龄的婴童而言,唐诗跟儿歌没区别,也就没有阻止他们去教。等我女儿可以说一些含糊的话了,我妈妈有一天跟我说她发现我女儿简直神了,一首诗念个两遍就会了。他们劲头更足,两个月内,我女儿会背六十多首唐诗。这下带外孙女出门心不虚了。我观察了一下,其实也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小家伙对韵律的感觉通过点鼻子和拍屁股建立起来了。她在背一首诗的时候,如果是最后一句记不清,她就会跳过第三句,到第一句和第二句去摸韵脚,通过韵脚的提醒,自己回忆起第四句。看起来是孩子记忆力好,其实是对韵律敏感了。

        不过我父母不是这么认为的。我父母认为我玩忽职守,导致孩子这么晚才开窍,继续把我批评了一通。后来我父母回老家之后还在电话里关照我不能荒废对孩子的教育,要继续给孩子背唐诗。我女儿这时候也会说一点话了,不再拍自己屁股,而是“糖稀、糖稀”地叫。我想想算了,她已经知道“糖稀”是甜的了,也不急这一时。我有一搭没一搭地给她念一点,逐渐就停了,转成念故事了。这碗“糖稀”就给放凉了。等她五六岁之后慢慢能品出“糖稀”中其他味道,再热了喝不迟。.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3 16:31 发表
教还是不教?当亲妈还是当后妈?这两个问题一看就是抄袭老莎的,不过平凡如我也可以有一点哲学意义上的疑问。

        我女儿快两周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这可让我父母慌了阵脚。小区里比她小两个月的孩子都会背十几首唐诗 ...
水师太,我必须得喊你一声师太了。你所述的与我和Alex当时状况一模一样,同样的爷爷奶奶的督促与期待,同样的手足无措(不能怪我,他们要我教不会讲话的Alex数学),同样如获宝玉一般地欣喜与快乐,同样的被评为绩效最差老师。只是Alex的启蒙不是唐诗,而是数学中的数数,1、2、3,我同样会把最后一个读一个很长的音。
Alex的爷爷奶奶教Alex的小妹妹(我弟弟的女儿)数数,妹妹总把123的顺序搞混淆,后来他们假期来玩,我用同样的方法教小妹妹的。那时小妹妹还不会说话,当她听到我读2的时候,就会咯咯地笑,因为她心里已经在期待3了。
后来我教Alex折纸,先是我折,Alex看着,然后他找出喜欢的图形哭着喊着让我折,再然后他自己买书自己折,现在是他自己想出来东西来自己折,最近他的兴趣是飞机。前天散步的时候,他的飞机表现异常的好,飞进了幼儿园的围墙,我们想象着第二天小朋友会不会把它当成天外来机。当我表示惋惜的时候,Alex安慰道:“不要紧,这是我的Plan A,我还有Plan B。”

是不是必须忘掉自己所有的专业知识,然后才能做出最适合孩子的教育选择?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否有教育学上的答案。忘掉“具象”和“抽象”的差别,忘掉九九表,忘掉加减法。当你忘掉了这一切的一切,似乎才算是蹲下了身形,跟儿子/女儿站在同一般的高度。大家玩在一起,虚度这共同的光阴,实践卢老师所谓“浪费时间的教育”。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0-4-13 20:27 编辑 ].

TOP

幼儿听读的秘密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3 16:31 发表
教还是不教?当亲妈还是当后妈?这两个问题一看就是抄袭老莎的,不过平凡如我也可以有一点哲学意义上的疑问。

        我女儿快两周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这可让我父母慌了阵脚。小区里比她小两个月的孩子都会背十几首唐诗 ...
   阿油,007读着诗太的“糖稀”启蒙故事,快要笑喷了!
  还真不能说这是一种另类的启蒙。事实上,小宁最初听我们朗诵并不在乎其中的实际内容,人家最感兴趣的是语言的形式结构和节奏韵律。甚至在能够指读的时候,也比成年人更关心语言的形式。前面007回忆儿子读《萝卜回来了》,就重点分析了其中交响乐般的结构。小朋友迷的是这种东东!(见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1#pid4382196
  语感这种东东说起来很虚,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孩子的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品位。诗太用点鼻子、拍屁屁的方法,居然培养出了孩子对“糖稀”乃至汉语的语感,真是令人叹为观止!007也说个故事,证明你那看似另类的方法其实颇有普遍性的道理。

  首帖说过,我们在孩子一岁左右就开始了漫长的亲子阅读。可是,孩子怎么会喜欢上这种阅读呢?除了长期坚持培养出兴趣之外,应该还有一些偶然的因素。
  记得孩子不足一岁时的某一天,我没有上班,在家里看书。保姆出去买菜,我顺便就照看孩子。想不起因为什么原因,孩子突然哭了起来。左哄右哄就是不奏效,情急之下007也跟着小宝宝哭了起来。小宝宝听见哭声就停了下来,007也跟着停止假哭。谁知007哭声一停,孩子的哭声就响起,007只好装哭下去……
  007一边哭一边想:这不是办法啊!怎么办?007灵机一动,从书厨里抽出一本线装书,拿腔拿调朗诵起来。那一天读的是庄子的《消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听到第二句,孩子就停止了哭泣。他瞪着乌黑的眼睛,惊讶地看着007。确切地说,孩子是专注地看着007的嘴巴,他自己的小嘴也在煞有介事地一张一合……
  孩子“呵呵”连声,把书要过去。先是用嘴舔书,接着是咬书,最后发急了就用小手撕书,又哭开了。
  007只好接着念:“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说实话,007也半懂不懂,况乎一个一岁不到的婴儿!但是,小宝宝听得都入迷了。全篇读完应该要十分钟吧,孩子居然全神贯注。
  从此,007就觉得孩子是读书的料。
  从此,007一家就开始了亲子阅读的生涯。


  我们不给孩子读时,孩子自己就装模作样地看书,或者撕书。


  我们看过的杂志就扔在地上,任由他撕扯。结果,满周岁那一天“抓周”,孩子抓的是书!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4 14:09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