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家有乖乖女
(......)
发表于 2005-9-2 08:30
只看此人
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临床常见病、难治病,近些年,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原因,其发病率、病死率均有逐年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亿6千万患者,其中,美国的患病率高达4%,日本为3%。我国约为2%,全国约有2千万患者。哮喘对人们健康的危害极大,日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目前,西医学将其定义为“一种由多种细胞包括肥大细胞和嗜酸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1],治疗时,多选用抗炎、缓解支气管痉挛的药物对症处理,虽有一定疗效,但容易复发,而且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药在哮喘的治疗中标本兼顾,有很大优势,不少医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扩大中医有效治疗,发挥其优势,现将近十五年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的探讨
1.1传统观点将哮喘的病因归纳为外感、饮食、情志、劳逸、环境等因素,认为其本在肺、脾、肾三脏,其标为痰、湿等。但临床观察发现,相应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不很理想。近年来,针对这种现状,许多学者或发扬旧说或另辟新论,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
1.2武维屏[2]从肝立论,认为肝与肺在生理上共司气机升降,共主气血调畅,相克乘侮互制;病理上,两脏皆与风邪、痰浊、气滞、血瘀、火热等病邪有关。又进一步结合临床经验,将肝病及肺而发哮喘的病机归纳为五种:木火刑金、风摇钟鸣、木郁生痰犯肺、肝肾亏损及肺、枢机不利。据此的辩证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
1.3沈自尹等[3]根据肾为气之根,肾不纳气则喘的中医理论,强调了哮喘发病过程中,肾虚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验证实,哮喘患者存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的现象,同时,相应的补肾法可缓解这种不足;许德盛等[4]等亦指出肾虚为病人的基本体质,哮喘病人无论有无症状,都存在“隐潜性肾虚证”。(即下丘脑-肾上腺皮质腺的功能低下)
1.4刘凯[5]对44例哮喘做血流变学研究,发现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比粘度、高切比粘度、全血高切比还原比粘度四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值,并有显著性差异﹙R<0.001﹚,表明患者血液呈高粘滞状态,病人存在血瘀情况。许德金等[6]结合临床观察,推究哮喘患者血瘀的病机,从理论上加以阐述,认为“痰气交结,气滞而导致血瘀”。
1.5此外,晁恩祥等[7]据哮喘患者的病史、好发季节及先兆症状等皆与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认为疾病发生的机理是“风盛痰阻,气道痉挛”;顾丕荣[8]分析过敏性哮喘的特点,认为“其标为痰,其本为肾虚,其因为湿毒,且以湿毒为主”,特别强调其发病与湿毒之邪密切相关。
以上几个观点或重在标,或重在因,或本虚与邪实相结合,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索,对传统观点提出挑战,力求找到更合理的解释。其中,较突出的是重视气血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瘀血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各医家经验所限,各持己见,虽都有所创新,取得一定效果,却无法统一,难以推广应用。
2.临床治疗规律探讨
2.1分期分型施治:
多数医家将哮喘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依据不同证型分别施治。发作期多以标实主,常分三型:寒哮、热哮、痰哮。治疗上基本相同,寒喘多用小青龙汤或射干麻黄汤加减,热喘多用麻杏石甘汤或薤白散加减,痰喘多用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加减。也有的医家增设风哮和瘀哮,风哮以加味过敏煎﹙柴胡、防风、乌梅、五味子、苏子梗、杏仁、炙麻黄、地龙、生甘草﹚柔肝祛风,瘀哮以血府逐瘀汤化裁。缓解期重在治本,多采用补益法,不同医家着眼点不尽相同。邵长荣等[9]选用补骨脂、杜仲、桑寄生为主的三桑肾气汤以补肾纳气平喘,治疗25例患者的Pc20值均明显升高,R(FEV1下降百分比与组胺激发浓度的比值)值明显下降,气道反应性降低,发作期症状也明显减轻;孙月[10]则将该期分为两型施治,气阴两虚者用参麦散、四君子汤、泻白散加减,阳虚水泛者用真武汤、参附龙牡汤加减;时毓民[11]在缓解期主张补脾肺,并采取相应疗法治疗41例,痊愈9.1%,显效40%,好转36.4%。
2.2分期不分型施治:
一些医家根据经验,在两期分别选用不同的主方,再依病情适当加减,也取得较好疗效,充分体现了辨病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王正公[12]在发作期用三拗汤合止嗽散为主方加减以宣肺透邪,缓解期重点在于扶正祛邪,药用南北沙参、炙甘草、当归、白芍、白术、僵蚕、百部、牛蒡子、白前加减,共治疗143例,结果:控制11例,减轻71例;楮东宁[13]用清热定喘汤(白果、麻黄、苏子、杏仁、葶苈子、桑白皮、黄芩、半夏、款冬花各5g,甘草5g,生石膏、鱼腥草各30g)治疗70例发作期病人,临床控制27例,显效33例,无效10例;朱秀峰[14]在发作期以平喘、祛痰、解痉为原则,选用麻黄、钩藤、葶苈子、乌梅、蝉衣、石苇、甘草为基本方,寒喘加川椒、干姜、细辛、五味子,热喘加鱼腥草、金荞麦、秦皮,缓解期用补肺益肾脱敏法,选用北沙参、黄芪、菟丝子、仙灵脾、熟地、石苇、蝉衣、乌梅、甘草为主方,共治疗95例患者,近期总有效率94.2%,远期总有效率87.5%。
2.3分年龄施治:
年龄不同,生理状况不同,相应地在发病时也会出现不同的病机和病理状态。因此,在治疗时应注意因人施治。徐仲才[15]认为“小儿成人哮喘的共同点是内因﹙体质因素﹚与肺脾肾俱虚有关,尤以肾阳亏损为主,但小儿患者发育后肾气逐渐充盛往往自愈,中年后肾气日衰,气不归元,多不易根治”,故其治疗小儿哮喘时不重补肾,重在祛邪,发病时首辨寒热。王文鼎[16]强调中老年患者因肾气已衰,不应在发作期局限于“发时治标”,而应顾及到补肾固本,方用全真一气汤蜕化方﹙人参、熟地、山萸肉、麦冬、五味子、淮牛膝、白芥子、生姜﹚。
2.4分脏腑论治:
2.4.1肾病及肺
肾主纳气,肾不纳气则喘,许多医家在治哮喘时都注意到肾的特殊地位。张镜人等[17]用补肾益肺法抢救哮喘持续状态,方用参蛤散、人参胡桃汤为主,结合辨证,寒喘者加小青龙汤、三拗汤;热喘者加麻杏石甘汤、定喘汤等。共抢救12例患者,结果:临床控制9例,显效3例,好转3例,无缓解1例,总有效率94%。李国奇[18]选用七味都气丸化裁治疗33例哮喘患者,总有效率93.4%,其理论依据也是补肾纳气。
2.4.2肝病及肺
近年来,一些医家倡导从肝论治哮喘,武维屏等[19]用调肝理肺法论治174例哮喘患者,处方分别选用五苓散加减、柴苓泻白散加减、柴胡陷胸汤加减、过敏煎加减,总有效率90.8%。熊家平[20]选用平肝泻肺汤(炙麻黄、杏仁、桑白皮、黄芩、丹皮、川楝子、地龙、蜈蚣)治疗哮喘46例,结果:痊愈31例,好转10例,无效5例。
2.4.3脾胃及肺
张贻芳等[21]提出治喘当补肺健脾、消食化积,方用哮喘灵(麻黄、杏仁、生石膏、黄芩、黄连、黄柏、甘草)以治肺,用哮喘平(党参、白术、甘草、茯苓、鸡内金、焦三仙〕以治脾,1日用两方,间隔服药,标本兼治,扶正固本。治疗111例,总有效率97%,显效率67%。洪广群等[22]则从理论上阐述,认为哮证扶正应以扶脾为先,脾气健则肺气充,卫气固则抗御外邪能力增强。脾主运化,脾虚则生湿,聚为痰浊,上渍于肺,故实脾可绝生痰之源。
2.4.4肠病及肺
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腑可以平喘,哮喘无论虚实,均以腑通为顺。苏惠萍[23]自创Ⅰ号方(生大黄、瓜蒌、苏子、杏仁、炙麻黄、细辛)、Ⅱ号方(生大黄、瓜蒌、苏子、杏仁、炙麻黄、生石膏)分别治疗寒哮和热哮,共治疗58例,结果:监控6例,显效32例,好转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4%;另有人报道选用生大黄、葶苈子、代赭石等组方,通腑平喘,有一定的效果。
2.5单方复方的应用:
近年来,许多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创立了一些单方、复方治疗哮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杨俊修[24]据“久病入络”的理论,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哮喘10例,9例获效,部分患者10年未复发。李广龙等[25]将中西药结合,自创珠贝定喘丸(珍珠、川贝、牛黄、麝香、麻黄、人参、肉桂、氨茶碱、异丙嗪等)治疗359例,结果显效123例,好转188例。李宗生[26]将芍药、甘草按2:1配伍,30 g/日,口服治疗35例,显效8例,有效23例;邵长荣等[27]用川芎嗪静脉滴注,治疗发作期患者30例,总有效率83.3%。
单、复方虽然用药不多,变化不大,但往往是抓住哮喘发病过程中的某个关键环节,创立主方,阻断疾病发生发展的进程,临床上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疗效,这其中蕴含着中医辨证与辨病结合的思想,其用药之精炼和治疗的机理,很值得研究。
3.其它疗法
治疗哮喘的其它疗法很多,较常见的有针灸和穴位敷贴。针灸治疗哮喘的疗效显著,尤其是通过补泻手法,对于各种证型都有较好疗效,臧俊歧[28]选取孔最、鱼际二穴,用一寸针快速刺入穴位,施以泻法,即时平喘效果显著,治疗192例,临床缓解59例,显效88例,总有效率92.9%。曲敬建[29]针刺足三里,治脾虚型患者30例,显效9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90%。穴位敷贴法多取“冬病夏治”之意,多崇《张氏医通》之法,以白芥子为主,张庆祯[30]取白芥子、甘遂、元胡、细辛、半夏研末,生姜汁调敷厥阴俞、肝俞、膈俞,共治疗1500例,1个疗程后,痊愈129例,显效1059例,有效298例,无效14例。姚云任[31]用白芥子、细辛、元胡等中药制成细末,再将姜汁、六神丸调入制成药饼,进行“三伏天”灸治,共治疗353例,治愈96例,显效119例,好转101例,无效37例,总有效率89.3%。
此外,尚有穴位注射、割治、穴位埋藏、拔罐法等一些疗法,也取得可喜成绩。然而,外治法的疗效不稳定,治疗手段落后,没有与现代科技充分结合,尚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其治疗机理的研究还很薄弱,很难定量化或进行分子生物学处理,不能被认可,所有这些不足,这些都制约着外治法的发展。
4.哮喘的体质因素研究
众多资料表明,哮喘病人的基本病理生理特征是气道的高反应性,即气道对各种刺激常处于高敏状态。现代医学将这种特征的形成主要归结为遗传因素[32]和炎症因素[33],而炎症介质又受到基因调控,因而,哮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由人本身的体质决定。哮喘病人与正常人之间存在体质上的差别,这种差别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医学依据临床经验,将这种差异概括为“宿根”。历代医家多以痰饮为宿根,近年,又有人提出新观点,归纳起来有主要有三种:痰瘀、瘀血、肾虚。从本质上讲,痰饮、瘀血、肾虚皆与先天、后天有关,其内涵与常见体质类型中的痰湿质,瘀滞质、阴阳两虚质相近似,从某种程度上讲,所谓“宿根”就是指患者具有易患哮喘病的体质类型。临床治疗时,如果能注意到这一点,长期调整体质,纠治哮喘患者的体质偏差,可望改善患者的体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些年,一些医家对体质治疗做了初步探讨,施红等[34]报道,邵长荣依临床经验将患者分三型:虚寒体质、痰湿体质、痰郁体质,分别施治,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陈黎明等[35]将小儿哮喘患者体质则分为气虚质、瘀滞质、气阴两虚三种,均取得较好效果。哮喘从体质角度论治,体现出中医的整体观念思维特色,通过对疾病体质类型的研究,揭示其发生发展的内在本质特征,可以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和方向。
5.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近15年来,对于哮喘病因病机的认识逐渐深化,日趋全面,许多医家从新的角度治疗哮喘取得可喜的成绩,改变了“内科不治喘”的现象,但是,从全国范围讲,对于哮喘的防治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①.临床医生有不同的实践,所熟识得药味有限,导致治疗水平在达到一定高度后不能再逐步提高。②.对于有效的方剂,实验研究薄弱,治疗机理不清,很难将其推广。③.一些临床和实验上可以肯定有效的疗法如补肾法,由于个人经验所限,实际应用时药物杂乱,常不能获效。④.临床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尚待提高,许多医家提出不同观点,很难规范化。⑤.工作重点失偏,没有注重哮喘的防病,而仅关注治疗,造成人、财、物的浪费。针对这些情况,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较迫切的有以下几件,首先,应开展大规模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制定出前瞻性科研方案,组织大范围协作,完成调查,掌握哮喘的流行病学特点,并结合体质治疗学的相关内容,对于易患人群,采用多种手段调整其易患病体质;已患病者,在缓解期也要不失时机地用中药调整病理体质类型,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其次,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探讨其辩证论治的规律,同时结合现代医学,进行综合研究。第三,哮喘具有病因多样、病变复杂、反复发作、易累及多脏器等特点,使得疾病表现的错综复杂。因此,必须采用全方位治疗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断,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将大量临床验方综合研究,选择其中有价值的药物,再按传统经验和现代中药研究,组成配方。这种的方剂全面、精炼,临床使用起来往往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参 考 文 献
[1] Lenfant C(ed).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Report o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sthma.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No.92—3091.1992
[2] 武维屏.肝与咳、哮.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0;13(2):11
[3] 沈自尹等. 支气管哮喘采取补肾法防治及其内分泌和免疫方面的研究. 中医杂志 1981;22(5):21
[4] 徐德盛等. 温阳片防治支气管哮喘远期疗效观察.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9;(12):4
[5] 刘凯. 哮喘与血瘀关系研究. 中医研究 1992;(2):28
[6] 许德金等. 丹参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及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观察. 江苏中医 1992;(9):38
[7] 张洪春. 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肺系病学术会议述要. 中国医药学报 1992;(4):55
[8] 顾丕荣等. 过敏性哮喘治验. 新中医 1990,2 2(10):16
[9] 邵长荣. 支气管哮喘喘缓解期补虚后气道反应性测验.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8;10:21
[10] 孙月. 辨证治疗咳喘101例的临床报告. 黑龙江中医药 1993;6:21
[11] 时毓民.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结合治验.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3;13(5):298
[12] 马仁美. 王正公治疗支气管哮喘143例疗效总结.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9;(3):30
[13] 楮东宁. 清热定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20例临床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5;15(4):240-241
[14] 朱秀峰. 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95例临床观察. 江苏中医杂志 1982;2(6):22
[15] 陆鸿元. 儿科治喘名家徐仲才.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9;3:27
[16] 李兴培. 王文鼎治疗哮喘经验琐谈. 江苏中医杂志 1984;(1):15
[17] 张镜人等. 补肾益肺法在哮喘持续状态抢救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3;3(1):8
[18] 李国奇. 补肾法治疗哮喘33例. 四川中医 1988 ;6(7):15
[19] 武维屏等. 调肝理肺法治疗哮喘174例临床观察.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0;13(4);19
[20] 熊家平. 平肝泻肺法治疗哮证46例. 浙江中医杂志 1988;8(2):76
[21] 张洪春. 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肺系病学术会议述要. 中国医药学报 1992;(4):55
[22] 洪广群. 哮喘治疗之我见. 中医杂志 1988;(3):7
[23] 苏惠萍. 通腑法治疗哮喘发作期的临床应用.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95;18(5):64
[24] 杨俊修. 血府逐瘀汤 加减治疗哮喘.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11):9
[25] 李广龙等. 珠贝定喘丸治疗哮喘、慢性支气管炎359例疗效观察. 新中医 1986;18(2):21
[26] 李富生. 芍药甘草汤治疗哮喘. 中医杂志 1987;28(9):66
[27] 邵长荣等. 川芎嗪静脉滴注治疗发作期支气管哮喘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0;(8):18
[28] 臧俊歧. 针刺对哮喘192例的即刻平喘效果观察 中医杂志 1989;30(12):32~34
[29] 曲敬建. 针刺足三里对脾虚型支气管哮喘的即刻平喘作用. 医药信息 1990;(6):38
[30] 张庆祯. 伏天贴药疗法对500例支气管哮喘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药学报 1991;(1);51
[31] 姚云任. 穴位贴药治疗347例哮喘病疗效观察. 河南中医 1988;8(4):40
[32] 蒋明方.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1990;10:139
[33] Busse WW:Clin Experi Allergy 1989;19:1
[34] 施红等. 邵长荣辨体质治哮喘的经验辽宁中医杂志 1997;24(10):446
[35] 陈黎明等. 小儿哮喘的体质探讨 云南中医杂志 1992;13(5);17
[ 本帖最后由 家有乖乖女 于 2006-2-21 14:3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