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中国教育在起点就输了”

“中国教育在起点就输了”

著名教育评价和管理专家陈玉琨教育精论妙语发人深省
“中国教育在起点就输了”
精论妙语
教育改革关键是人才模式改革,要倡导“绿色教育”
不能通过牺牲青少年的未来,来换取今天的高分
对中小学和校长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成果而不是学生的成长,这是学生太苦的原因之一
之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忽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后劲”
学生没问题,怎么会有思维?怎么会有探索精神?

交谈人物:
陈玉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中国著名教育评价和教育管理专家
    陈玉琨教授还有以下重量级头衔: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国家督学
    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讯专家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
    全国中小学校长工作研究会理事长
交谈动机
陈玉琨教授长期关注、研究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
    前两天,由陈玉琨教授担任课题负责人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子课题一行12名专家,在课题成员单位之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举行开题会,记者瞅准他们开会的空档,“抓”住了他。
    交谈时,陈玉琨教授对正在进行《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课题进行了通俗化的解读——“说白了,这是一个旨在通过提升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项目”。
谈起校园,谈起教育,谈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陈玉琨教授多次给予了类似“糟糕透顶”这么严重的评价,但他同时也表示,中国的教育改革虽然很难,但已越来越好,他的心也一直跟着希望在动。

学业压力大,不少学生厌学甚至厌世,心理扭曲……
忽视能力培养基础教育堪忧
记者:这个项目旨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学校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做得很不足?
    陈玉琨:我做过一些调查,总体判断是,在中小学教育这块,教材内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学生压力太大,不少学生厌学甚至厌世,心理扭曲,更遑论什么可持续发展了。
有入说我们的基础教育不错,高等教育不行,说中国教育“赢在起点,输在终点”,我不同意这么说。其实我们在起点就输了。?
记:起点就输了?有这么严重么?
陈:学校本来庄该是学习之校、学生之校,是学生全面成长的地方,可我们的学校,从小学开始,核心就是课堂,而这个课堂就是教堂”,是教师一统天下的授课之堂。在课堂里,我们只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而忽视了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尤其是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后劲”,可以在考试成绩上超过人家,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就不行。这种情况亟待改变,否则,中国基础教育将走进非常严峻的境地。

儿童应该张扬天性,糟糕的是很多人对此没有足够认识……
我们的教育是压抑个性的
    记:  您刚才说不少学生心理扭曲,是不是夸张了一点?
    陈:我说的都是负责任的话。儿童应该是自然的,张扬天性的,对现在不少儿童由于学业压力太大,根本就没有展露天性的机会,他们只关心自己的考试成绩,同学之间没有友爱,非常冷漠。去年,中央八号文件提出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表明中央也已注意到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怎么才能让他们张扬天性呢?
    陈:结合他们的兴趣,因材施教,让他们充分发挥个性,各得其所。  
    有一个最典型的反例,曾经有一道这样的小学试题:  “雪化了以后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是“水”,老师说是对的;有的学生说是“春天”,却挨了老师一顿批。这个老师真是糟糕透顶!雪化了以后是春天,多么富有诗意?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要凡事都要求标准答案,只有A对,B不对,这样只会扼杀儿童的天性。
记:  中国人口多、资源少,教育资源同样紧缺,在这种情况下,有精力去让每一个在校的青少年都张扬个性么?   
陈:教育资源不够绝不是主要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才是根本。我们的教育是压抑个性的,但很多人对此没有足够的认识,非常糟糕。在现在的模式下,给你再多的资源,你也不会用。说得再严重一点:如果你连路都没走对,走得越快,你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好的教育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所以我要提出“绿色教育”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绝不能通过牺牲青少年的未来,来换取今天的高分,这种教育模式最终只会得不偿失。我早就注意到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学业太重,现在城市儿童基本上都是早上6:30左右就起床去上学,晚上9:30甚至10:30以后才能休息,这种学习的压力与心理的负担,比成年人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利于他们可持续发展。

现在学生从小学到高中苦读,至少整整12年不幸福……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幸福
  记:确实如此。现在的学生大可怜了!本来课本就够厚,知识点就够多了,现在又多了为数众多的教辅,看吧大累,不看吧又不放心,害得他们从上小学开始,就得每天背起一个极不相称的大书包。
陈:现在的教辅确实太多,大学教授、重点中学、各省的教研室都在编什么《每课一练》、  《每日一练》。但我认为,这么多教辅出现,主要原因并不是为了青少年着想,而是出于利益驱动。
    记:您这样说大大胆,会伤及很多人。
    陈:我不排除少量好的教辅书籍,但这些书当中,至少有90%是因为利益驱动而产生。你把我这句话登到报纸上,我不怕与任何入辩论。我在教育部就多次表示过,现在有些地方的相关教育部门靠编教参、教辅,居然编成了“最富有的部门”,实在太糟糕了。
    记:在青少年学生中,高中生好像更不是更苦,而是绝对最苦的记:您有于女正在读高中吗?
陈:没有。我儿子已经读大学了。
记:他在读大学前苦不苦?
陈:非常苦。
记:你这么有理念、有思路的专家都无法让自己的儿子快乐起来?
    陈:人是环境的产物,他生活在现在的环境中,就得按现实办事。
    我一直提倡一个观点,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人幸福。可是,我们现在的学生寒窗苦读,在小学、初中、高中,至少整整12年不幸福。一些家长说,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方为人上人”,我不同意这么说。所以我又提出一个观点:教育首先是为了今天的幸福——如果一个人因为接受教育就感受不到幸福了,谁还愿意去接受教育,即使你把他逼到教室里,这种被动接受教育的效果又能有多好?
记:要让上学成为一件幸福的事,这太难了。
    陈:我考察过北欧的教育,那里的学生就很幸福,因为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兴趣受到充分尊重。相比而言,我们就需要对现行的东西进行改革了。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我现在越来越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很实在,我们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力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个改革,不仅是课程的改革,还包括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说到底,就是涉及到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谈到评价制度的改革,我还想说一个观点,现在我们对中小学和校长的评价制度非常不合理,这也是学生太苦、压力太大的原因之一。我们的标准是学生的成果,而不是学生的成长。在这种评价体系的压力之下,不少校长都十分关注短期的“政绩”,能够在自己任期内让多少学生考入清华、北大、让多少学生夺得奥赛金牌,他们最关心;可学生十年、八年后将会如何成长,他们不关心。
再扯远一点,现在不少地方频繁地在学校之间调换校长,我认为这种做法更加糟糕透顶,频繁调动往往使校长们更加容易急功近利,一到新的学校就想让自己任期内的“政绩”超过上届,造成了太多的负面影响。

“教改”好几年效果不明显有原因…
要让教师通过教改自我发展
记:您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学科评议组成员,又是国家督学,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官方”性质,既然像您这样的“重量级”人物早就明白改革的重要性了,“官方”为什么还不尽快将改革付诸实施?
陈:改革措施早就推出了,比如说教材改革,改了好几年,但效果不明显,这又涉及到另一个大问题——教师,正是我们的教师,成了教材改革的天然障碍。
记:您说这话会伤害很多教师的心。
陈:这不能怪教师。他们不主动、不积极参与改革是有其道理的。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也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以前的教材我已经用了好几年,再熟悉不过了,现在突然要改用新教材,我得重头再来,多做额外的付出。可是,我的额外回报又在哪里?我凭什么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
教师抗拒教改,这是当今客观现实。我们的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当承认这个现实,不要动不动就发红头文件要求下边改革,不要动不动就指责教师,而要建立一种利益回报机制——额外的付出就应得到额外的回报。这个回报,未必是津贴费,而是要让教师通过教改实现自我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记:“人生价值”是不是太虚了?没有津贴来得实在?
陈:我相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将人生价值看得比经济利益更重的。我们正在研究的《发展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课题,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建设学校文化,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人生追求、理想与目标的提升。

“没问题”的好课,糟糕透顶…
要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记:你这个课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能不能尽量说得通俗点?
陈:我们的课题主要将学校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校长决定学校的阶段,没有规范,就好比“人治”;第二阶段是靠制度和机制保证的阶段,有规范,可以比喻为“法治”;第三阶段是更高阶段,依靠学校的文化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学校,超越规范,让规范溶进每一位老师血液里。不过,很遗憾的是,全国现在有?0万所中小学,绝大多数还处于第一阶段,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一退休,学校就走下坡路。
记:课题中是否涉及您刚才疾呼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
陈:当然有涉及。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形成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学生主动参与,二是师生互动,三是逐步生成。
关于逐步生成,我想特别解释一下,它的意思是,课堂要解决学生的问题,但同时也要让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这些年来,我听了很多课,包括你们广东一些学校的所谓“好课”。快下课时,老师往往会问:“都懂了吧?”学生答:“都懂了。”老师再问:“还有问题没有?”学生答:“没有。”……一些好学校的好老师还藉此总结出经验:所有问题都在课堂内解决。可是,说句实话,我感觉这样的课实在是糟糕透顶!试想一下:学生没问题,怎么会有思维?怎么会有探索精神?所以,我认为,一堂真正的好课,既应解决以前的问题,也应有新问题产生,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探究意识,才会有创新精神。.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