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15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从来不相信刻苦学习(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畅谈亲子数学,兼谈数学的乐趣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2600#cocoyangyang 的帖子

  简易天平要求不高,给孩子玩以理解等号的意义,并不要求天平做得多么精致呀!
  如果你嫌做天平烦,那就带孩子去玩翘翘板吧。那也是一个天平,同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等号和等式概念。.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2603#cocoyangyang 的帖子

  别“你们”“你们”,来这里发了言的,就自动成为“我不知道”亲子数学社的社员。你想赖都赖不掉了。.

TOP

回复 2284#hxy007 的帖子

非常谢谢你!我很久没有上旺旺了,所以现在才回复你!
   我女儿02年出生,刚升二年级。
   你的这个帖子很值得学习,但一直没有时间看完,我要静下心来好好看看。所以,也没有什么发言权。

    不过,当时看了那道代入计算题,觉得有些疑惑。我们从来没有给孩子报过奥数课,不过家里买了本《小学奥数举一反三》,有时间就教她做。在奥数书里,这种题目很常见。我记得第一次教她做的时候,我就把 ○比作苹果,把△比作草莓,把□比作橘子,已经知道苹果和草莓有10个,那橘子肯定是7个。。
       这只是一道题目,我想得比较简单,也不知道孩子怎么想的,反正这类题目她基本会做了,我也就没多想。也许我那样教她,虽然简单,却也好懂?

         总之,我和你一样认为, 小孩的数学学习,家长和老师的启发非常重要,而不是硬塞给他们公式和答案。只有引导孩子独立思考、爱上数学,才是成功的数学教育!但是,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我们都没办法知道太多。我们家长也都没有很多精力去关注太多,只能顺其自然,尽力而为了!.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你我皆凡人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9-7 23:22 发表 \"\"
遗憾的是,007还是在最终失去了辅导者应有的耐心,没有让儿子坚持独立思考,自己找到突破的出路。在“代入”这一关键步骤上的提示,虽然使11的思考顺利地进行下去并且找到答案,但是,这种提示剥夺了孩子一次自主探索和思维锻炼的极好机会。尤其在孩子如此兴奋愿意自己想办法的情况下,007的干预实在不明智。在傍晚游泳时,007深为此懊悔。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想下去呢?为什么要代替孩子思考呢?难道是因为别的孩子都做出了,就非得要自己的孩子也做出来吗?他也许要想很长时间,才能解决一个等式里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可是他一旦想出了解决办法(即代入法),他会多么地兴奋,多么地喜欢数学,多么地相信自己的能力! ...
几个孩子在一起做活动,BBMM们在边上看着着急啊,特别是别的人做出来,自己孩子还没做出来的时候,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我们是凡人。
就当时活动的情况来看,Alex做完了得意洋洋,J同学也跑一边玩去鸟。11看到了这些,无形中是有压力的,但他仍能静下心认真思考,这是一种不凡的表现,值得欣赏的。同样的状况,在大人身上其实也经常发生,我们能做到不为他人所动吗?我们仍然能集中注意力思考吗?这是个问题。
Alex 原来做过类似的题目,也是经过这样思考和尝试的过程。当Alex满脸通红,不言不语地思考的时候,对他而言时间不重要,有没结果也不重要,脑袋里边的数学神经高速运转。我喜欢看到Alex处于这种状态时的情景,默默地欣赏与关注,不多说什么。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11-10 17:03 编辑 ].

TOP

是方法问题吗?都说美国的小学数学简单滴狠,我可以贴几张上来,他们的大学水平不低,是方法问题吗?或者切入点问题?.

TOP

回复 2608#unununun 的帖子

  欢迎,欢迎!贴,请快点贴上来!.

TOP

纸盒的妙用(四)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09-9-8 11:51 发表 \"\"
11看到了这些,无形中是有压力的,但他仍能静下心认真思考,这是一种不凡的表现,这是值得欣赏的。
  你说得对。我家11其实是有相当好的思维素质,如爱钻研,容易进入沉思冥想状态,特别专注……
  所以,007才懊悔到深夜。这么好的孩子,会不会被我这个半吊子水平的老爸给教坏了?
  昨天,007感慨:生子当如Alex!
  说不定,11也在感叹:唉,我老爸怎么就不能像Alex老爸呢?.

TOP

回复 2610#hxy007 的帖子

精彩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9-8 13:08 发表 \"\"
  欢迎,欢迎!贴,请快点贴上来!
这是2008年纽约五年级的数学书,后面是练习册?也就是家庭作业。
据说很多国内来的孩子可以几年内不用学数学了,我不知道差距到底有多大。 不过我知道美国的研究生的数学水平是不低的。他们怎么用这样简单的数学教出了这么多诺贝尔得奖者倒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 本帖最后由 unununun 于 2009-9-9 12:22 编辑 ].

附件

494860e32b8848bac442a.jpg (147.46 KB)

2009-9-9 12:17

494860e32b8848bac442a.jpg

TOP

太震撼了

引用:
原帖由 unununun 于 2009-9-9 12:17 发表 \"\"

这是2008年纽约五年级的数学书,后面是练习册?也就是家庭作业。
据说很多国内来的孩子可以几年内不用学数学了,我不知道差距到底有多大。 不过我知道美国的研究生的数学水平是不低的。他们怎么用这样简单的数学教 ...
内容太多,我准备把这个教材和我们学习的东西逐一进行比较。值得欣慰得是“亲子数学社”的同学已经向这种教育方法先进了一步。

11给他MM出的“家长考试卷”中有一题是这样的:
请计算出任意三角形的面积,并说明为什么?

MM的答案是:
三角形面积 = 底 X 高 ÷ 2

如果这道题是10分的话,我认为这个答案只能得 1 分。

这道题与上图中的一题相类似:
请用数学解释为什么 0.4 X 0.2 = 0.08 而不是 0.8 ?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9-9 14:41 编辑 ].

TOP

回复 2613#ccpaging 的帖子

我又看不见大家的回复了.

TOP

这本书有700页,不要求都学完(那怎么学?)
都学完也不拉出去枪毙,到底考什么?
美国人太搞了。呜呜呜.

TOP

是我们处于“搞”的境地

引用:
原帖由 unununun 于 2009-9-9 15:12 发表 \"\"
这本书有700页,不要求都学完(那怎么学?)
都学完也不拉出去枪毙,到底考什么?
美国人太搞了。呜呜呜
这个教材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教习方法和考核方法。国内的情况是教材学美国的,教习方法沿用过去的,考核方法简直就是瞎胡搞,这才是真正搞的地方。

google一些中小学的数学教案,都会提到这么几句话:“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教学理念。”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说法首先承认了学生是不同的,老师和学校的作用有限,也就是说老师再好、学校再好,他们都无法保证孩子的学习一定能到达怎样的一个统一的高度。既然如此,用学生的成绩衡量学校和老师,就是对学校和老师的不公平,与这样的教学理念就冲突了。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换言之,大家不需要都成为数学家,对一个立志成为文学家、音乐家的同学而言,按照理科生的模式去培养他的数学素养是不是合适呢?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对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价值,不同的人可以从数学中吸取不同的营养,可以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这也就意味着同一道数学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同一张试卷需要不同的评价标准,这些都无法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衡量。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9-10 09:59 编辑 ].

TOP

回复 2612#unununun 的帖子

  谢谢拉链!真是好东东。一定好好钻研!.

TOP

引用:
原帖由 cocoyangyang 于 2009-9-8 08:46 发表 \"\"
在初中板块里有个妈妈发了个帖子,说女儿作弊,被老师撤了职,拿掉团员和红领巾的求助贴,很想听听你的想法,如果有空可以去看看,小猪妈和老邱都在那里有高见,想知道你的处理方法会不会更有效点。
  遵照你的指示,我在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1#pid5792969发言了,也在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extra=&page=4发言了。其实,不需要高见,只需要有基本的是非观和健全的常识。.

TOP

回复 2616#ccpaging 的帖子

是呀,又回到制度上来了,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社会。
美国喜欢专研数学的不多,这里很多做题的也只是看中工资比民工高,现在据说持平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09-9-9 17:47 发表 \"\"
  谢谢拉链!真是好东东。一定好好钻研!
老师呀,一定认真看看,给点建议哈。.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2621#pm_simple 的帖子

  幼儿园中班开始就会有简单的剪纸手工。
  不知道什么手工是最好的,只知道孩子感兴趣、乐意去做的手工是最合适的,能够与学校正在的学习内容配合的手工是较有教育价值的。.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数学来源于生活

引用:
原帖由 pm_simple 于 2009-9-10 09:22 发表 \"\"
请问各位过来家长,一般多大的孩子可以开始学习剪纸手工。
对于还不会做手工活的小小同学来说,什么形式比较好?谢谢!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是拆火柴盒玩的。呵呵。不过那时候已经很大了。
在孩子幼儿园中班,就可以尝试给他买一些简单的折纸书,先是大人折,孩子看,逐渐地他自己有兴趣了会自己翻书,等他把这本书翻腻了,会提出要求买新的,稍微难一点的。
大一点的孩子如小学,可以直接买难一点的。也可以根据需要做一些纸工,例如要扫蜘蛛网了,用报纸折一顶帽子,把大盒子改成小盒子,用广告纸折几个纸船放骨头渣等。

另外,让小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空多带孩子出去旅游,对孩子的成长包括数学素质的培养都是有好处的,因为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9-10 09:56 编辑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春来草自青 于 2008-9-25 15:16 发表 \"\"
前天儿子把卷子拿回来了,果然不出我所料,一个大叉让我从头冷到脚。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两个学年我的数学没有下过95分,就是因为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数学老师,她非常有想法,有独特的教学方法,可惜后来调到更好的 ...
真的是很无奈,很悲哀啊~.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2630#cocoyangyang 的帖子

  上学前,提前学了小一小二的东西;上学了,课堂生活就没有新鲜感,没有挑战性,所以觉得无聊。如果真是这样,还真麻烦!求知欲得不到满足,那就只好利用孩子的表现欲、交往需要等,吸引孩子上学并在课堂上认真投入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cocoyangyang 于 2009-9-10 15:41 发表 \"\"

不好意思哦,我还是没看懂5*3+12和9*10-9的关系,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啊? 除了你儿子的做法,还有什么做法啊?5*X-Y?
  估计CC不好意思回答。我来代他答吧:12就是4个3,再加上5个3,就是9个3,九三二十七!
  喜欢数学的孩子会经常在脑子里这么做游戏。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9-10 16:06 编辑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pm_simple 于 2009-9-10 16:03 发表 \"\"
因式分解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 hehe , ccpaging 爸爸对孩子的要求也比较高.嘿嘿,所以...觉得没学到位. hehe.
象我们这种家长一般都不会注意这些个细节.所以需要好好学习.
算不得因式分解,课后的联系一般都针对课堂的内容来设计的,如果是偶尔一个 “10 x 9 - 9”这样的题目,是无所谓怎么做的。但如果做了10几道这样类似的题目,上课还讲的是乘法,这时都还没想到去找找规律,就有点木知木觉了。

那时候 Alex 才小二,做题的时候就死做题,做完了,对错是不管的(这想法也对,否则要老师批改干吗?),做完了也不会回头看看,去发现点什么有意思的地方。经过这事以后,做作业就好些了。.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pm_simple 于 2009-9-10 16:31 发表 \"\"
hehe 要求确实满高的
一般家长都是孩子做好功课就谢天谢地早解脱, alex 还得找规律.嘿嘿,严父出高子.嘿嘿
做功课很辛苦的,像是农民伯伯锄了一天地,好容易做完了,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疼,是着急回家,吃饭睡觉呢?还是坐在田坎上,烧上一锅烟,看看今天的劳动成果,遐想一下秋天的收成。

我倒是觉得孩子可能认为做完作业后,聊聊想想,可能更加有趣。

现代都市的快节奏让人疲于奔命,每次我骑自行车带儿子去游泳,总能看见一些摩托车呼啸着冲向红灯,这时我会跟儿子一起调侃一番:“你这看这车速度真快啊,瞬间能从七宝冲到龙华。”
人生这一辈子几十年,眼睛一闭不睁过去了,终点都是一样的,何不让我们唱起“马儿啊,你慢些跑”,从从容容过一生呢。

累了,歇歇,想想,换口气。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9-10 16:58 编辑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pm_simple 于 2009-9-10 16:56 发表 \"\"
问个题外话,你是何时开始有意识地开始激发alex思考的?:P,说得通俗一点,是何时开始教alex 学习的?
三岁前没处下手,只是有空抱他出去走走,但是抱的不多。三岁后,我们开始能玩起来了,一起折纸,小区里边转转,也逐渐得可以交谈。五岁左右,幼儿园开思维训练班了,可玩和可交谈的就更多了,经常帮他下载点动画片看。五岁他基本能生活自理了,我可以一个人带他出远门了,这时父子关系就慢慢变成兄弟关系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pm_simple 于 2009-9-10 16:59 发表 \"\"
关键是,现在很多孩子和家长对作业的心理是做好了就好了,做对了已经是高要求了。呵呵。但是要做好了继续回味。。。基本很多家长就已经要吐血绝倒了。。。
本观点不代表我的观点。呵呵,但具有一些普遍性。
回味好啊,时间紧,吃的急急忙忙没意思。慢慢咀嚼一番,滋味就出来了嘛。.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引用:
原帖由 cocoyangyang 于 2009-9-10 17:48 发表 \"\"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1&extra=
看看这个,我觉得很有教育意义。
我看的是视屏。只有伟国觉得有意义 美国小民只感到人性的魅力.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负数的大小和排序



现在的新教材我没看过,下面的讨论不是以新教材作为比较对象,而是以我记忆中我们原来是怎么学相应内容作为参考的。

我记忆中,负数是如何比较大小
我记忆中是一个类似口诀的东西,负数比较大小,数字越大,最后的值就越小。我问我自己:
“谁告诉你这个口诀的?”
“大概是老师吧!”
“它对吗?”
“老师说的肯定没错啦。”
“它为什么是这样呢?为什么 4 > 2?轮到负数就要反过来,是因为这些数的名字是负数吗?”
“什么为什么?不要搞,好无啦。老师说的就是对的,你难道怀疑老师说的。”
“哦,我不是怀疑老师说的话。我是想问为什么?难道负数就是跟正数作对,正数那样,负数就反着来?”
“、、、”

学习带给我们思想的自由
这话的意思不是说跟老师对着干,澄清在先避免曲解。老师讲了一句话,咱们记住了,这是知识点,要背下来,再做几道题巩固。这有用吗?这道题、甚至这个知识点你几乎一辈子不会在遇到。
这样倒是挺方便,讲起来也容易,不动脑子讲,不动脑子记,抄抄写写的活,咱们拿手。简单到不懂脑子,以后怎么办?抄抄写写一辈子吗?那不是很郁闷。
所以,这种简单的事情显然不是学生进学校孜孜以求十多年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因为它使我们的脑子愚钝,思想麻木,没有自由这绝对不是我们向往的。

为什么我们要问这么多为什么,问到自己都烦鸟
冤枉啊,不是我想问这么多为什么?孔老先生、苏格拉底老先生、牛顿老先生,他们说这才是学习的真正内容。
没有问题,那还研究个什么劲儿?那还学习个什么劲儿?
知识这个东西,图书馆有,互联网上有,学不完,也不用学完,用的时候去找罢了。换句话说,知识是不需要学的,只要知道如何找到他们就可以了。

对附件中教材的理解
这个教材首先申明:负数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不是老师或者数学家折腾大家的。既然生活中存在负数,那么数学就需要对它予以研究。大家没疑问了吧?别说我们搞哦,因为负数是存在。
既然负数存在,例如气温,那么先不管数学,先凭感觉判断吧,-8 度 肯定比 -10度 高一些吧,因为在这个温度计上看,零上的温度是越靠右温度越高,零下的温度仍然是右边的高。

既然负数不是凭空造出来的,有它的具象意义,而这些具象又赋予了负数某些潜在的规律。要想研究或者说找出这些规律,我们就无法将负数孤立于它的具象去研究,如果硬要这么做,负数就可能失去了这些规律。例如,我们很难造出一根温度计,负数的大小是反过来画的,因为怎么在温度计上画刻度并不取决于我们怎么想,而是温度计里边的水银或者酒精的热胀冷缩特性所决定的。
如果你要问“水银或者酒精为什么会有热胀冷缩特性”,不错,这是个好问题,以后会在中学学习的,简单说一句,道理很简单,抱团取暖而已。

现在我们搞清楚了数轴和整数排列的道理,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同学们自己操练吧!

小结
整个教材完整的演示了负数的发现过程,证明了它不是某个数学家一拍脑袋凭空捏造的,也不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这样的胡搅蛮缠,其实就是聪明的同学们发现的。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09-9-10 22:54 编辑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幼儿园老师这两天在教小朋友们认识钟,吃好晚饭,我跟儿子玩钟表的游戏。
儿子在白纸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圆,我在圆中定好12、3、6、9四个点,然后由儿子补充其他的时刻。
他在12-3之间添上1、2,3-6之间添上4、5,6-9之间添上7、8,9-12之间添上10、11。数字添的是不错,可是数字间的距离却是有疏有密。
我实在看不过去,忍不住说他:“为什么2和3、5和6,8和9,11和12之间距离这么远,难道它们中间还有数字吗?”
儿子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有啦,你不是说过两个数中间还有很多数吗?”
仔细想一想,对啊,两个整数之间还有无穷的小数。前几天,我是告诉过儿子1和2之间,还有很多数,比如:1.1,1.2,1.3……,并以他逐渐增加的身高举例,小班时1米,中班1米1,现在大班1米18。
当时也不知道他对小数理解了多少,现在他能提出反问,看来是记住了,而且用的正是地方,正好可以乘此机会让他除了认识整点,再学习认识半小时、一刻钟、五分钟之类的概念。.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