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王子》之后还是之前,应该还有1篇在家的写作,本子儿子带去上学了,我想不起来了,就不提了。另外,平时有些写作是在学校完成的,这样比较好,减轻我的负担
。
昨晚回来老师又布置了写作题目。因为新近刚学了两首古诗,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以及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好像是这首吧,如果错了是俺记性不好)。两首诗好像以前在上海版的教材里都学过,所以儿子都是不陌生的,但是那时的领悟和现在的领悟肯定就不同了。老师的题目很简单,让孩子们回家搜叶绍翁和杨万里的介绍,然后用自己的语言为两人各写一篇简介,字数不限,没有其他特别要求。
我希望儿子不要写多,所以我说,写得简练些,但是信息要全面些。儿子一听很高兴:哦,你说的写得简单些是吗?我说:简练不是简单,简练是指文字简明扼要,但是人物要素要全面,这样才能达到介绍人物的的目的啊。儿子:哦...眼神里喜悦的小光芒略有暗淡,还是有点发愁该怎么写。我说,这不难啊,素材都有了,你就是提炼一下嘛,好好想想,但是要打草稿哦。然后鼓励了他一番。
这个写作的确是没什么难的,如果只要结果,我可以不管他完全让他自己写,但是我希望的是利用每一次在家里写作的机会,给他一点写作的指导,不是技巧方面的,主要是让他真正去感悟写作到底是什么,通过每次独立完成写作建立起写作的信心,并且在实践中去体会:对于不同类型的写作该怎么处理。老师的作文布置的简单,孩子也不会有负担和压力,这样的写作练习才可以回归到写作的本质,一定要去拔高并无意义。我始终认为,任何学习应该是自己去要的,如果不要,要么是兴趣没激发起来或者就是没有这方面兴趣,要么是畏难,要么是内心其实想要但没有找到好的方法实现。儿子的中文写作就是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的综合,特别是第二种,一旦不怕了,方法是可以通过实践去感悟和摸索的。
要他打草稿,原因很简单,如果直接在本子上写,写完之后发现可以改的更好时,他会懒得去改,索性就那样了,但如果没有真正自己动手改的过程,只是听我一番讲述怎样改更好的话,即使过程中有体会,过后也会很快忘了,不如亲自动手改过读过对比过得来的效果要好。以前他不肯打草稿,也是阻碍他写作进步的原因之一,好不容易写完,改来改去不方便不美观,于是草草了事。
儿子写好后,主动读给我听,边听我已知道该如何修改,我请他拿支红笔,我在上面标注:有标点改动;有个别的文字改动(两种情况:换成更准确的用词;为了使上下文衔接更流畅而不是生硬,换成一个更合适的词);还有关于收尾的建议。每一处修改,我都不会强迫,而是跟他一起分析,取得他的认可。之前因为不断地鼓励他,他想写好写作的意愿强了,所以很愿意主动思考我做出的修改建议,这样的互动效果就很好。有的我刚一批改出来,他马上就自己说出为什么,这说明他是懂的,只是写的时候没有注意推敲。还有的他看不出,我提示他上下文多读几遍,感受下变动后的流畅度,他也会很认真地去体会(这时候看起来蛮乖的,各位不知,这是需要下功夫才能让这位小先生乐意听话的)。这样,虽然是我做出的修改建议,但他都已有所体会和领悟,在重新誊写到记事本时,等于重新再看原稿再连贯地写出,其实又是重读了一遍自己的作品,这多少会回忆起刚才改动的部分,回忆起为什么要那样改动。我的目的就是要让他在这样简单的练习中,体会到什么是写作,该怎样写作。一旦他感觉到自己每次的进步,下次写作就会更有信心。而写作过程的思考,会通过一次次写作的实践慢慢变为习惯。
目前,在家已有过的3次写作练习,他每次都能体会到自己的进步。不是作品本身带来的(单看这些作品的结果,很平常),而是过程带来的体会。——我们是在通过每次的“练习”,来“学习”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