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128个人次参与评价】

每日一诗

回复 600楼天天の妈 的帖子

赵佶错在身为帝王。常常想他要是不做皇帝多好啊,北宋或许也不会那么快灭亡,他也可以作为书画家流芳百世。

他的《眼儿媚》也很动人——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TOP

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    【宋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本词又题作“秋日怀旧”,是一首秋夜怀人的词。上阙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以景寓情,境界疏阔。“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从夜静叶落写起,因夜之愈静,故愈觉寒声之碎。“真珠帘卷玉楼空”五句,就天宇描摹夜色,写秋月之皎洁。作者抓住寒夜之秋声和秋色,衬托主人公所处环境的冷寂,抒发良辰美景无人与共的愁情,自然而然地引出秋思。“天淡银河垂地”一句,奔放激越,气象恢宏,沈际飞《草堂诗余隽》称赏此句写景空灵。下阙抒情,一个“愁”字,层层递进,反复咏叹。“愁肠”三句写离愁之深;“残灯”二句再现实境,一盏如豆的青灯忽明忽暗,独自凭栏斜倚,尝尽这孤眠的滋味。结句纯用白描手法,离愁“眉间心上”无所不在,倍增酸楚。全词由景入情,情随景生,自然浑成。.

附件

天淡银河垂地.jpg (29.23 KB)

2012-9-24 17:47

天淡银河垂地.jpg

TOP

点绛唇·新月娟娟    【宋   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
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如酒。

      这首词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令,写作者在寒夜中闲适、恬淡而又略感悲凉的情怀。上阙写景。起句短短十一个字就包含着五个意象:月──夜──江──山──斗(北斗星),组合成霜秋月夜景。“山衔斗”中的“衔”字用得十分富有表现力,把北斗低垂,几与山接的视觉印象描绘得无比确切。“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二句虚实交映,既实写月夜梅枝横斜窗棂的瘦影,又把梅花人格化,写出作者自己不谀不阿的耿直傲骨。下阙抒情。“好个霜天”是对上阙写景的总括,又是下阙抒情的开启。明月新满的秋夜霜天正是赏月饮酒的良宵,然而孤独寂寞,没有饮酒的兴致以致闲置了传杯接盏的乐趣。听到归巢的乌鸦纷乱的啼叫后,归家的意兴浓郁似酒。作者先设“君知否”提问,在自问自答中将欲言未言之情思抒发出来。联系词人身世,当时他正被迫迁调,官场失意,思归的意念比霜天思酒之兴还浓,委婉地写出他心中的苦闷,表达对退隐归家和田园生活的渴望。全词意近旨远,言浅寓深,画面冷洁清疏,于自然幽默中含愤激之气。.

附件

梅影横窗瘦.jpg (28.36 KB)

2012-9-25 19:09

梅影横窗瘦.jpg

TOP

秋蕊香·帘幕疏疏风透    【宋   张耒】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
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据说张耒在许州做官时,曾爱上一个名叫刘淑奴的歌伎,他卸任离开许州之后,为思念刘淑奴写过两首歌词,《愁蕊香》便是其中一首。上阙写眼前景色。疏帘风透,金炉香飘,作者以动衬静,表现出室内居人的孤寂心情。独倚朱栏,唯见月明如昼。场景由室内转而写室外,由黄昏写到深夜,从时间上着笔,写离别之人倚遍栏杆,对月无绪的痛苦情态。下阙抒写相思。 汪藻《点绛唇·新月娟娟》“归兴浓如酒”,描写归家的渴望;这里“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用“浓于酒”一词来形容离愁别绪的浓烈程度,也将词人借酒浇愁的神态巧妙勾出,收到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银色的月光现出东墙头的重重烟柳。墙东的柳树,到春天翠色依然,而自己的情怀则不似旧时了。有情之人不若无情之柳,痴情至此,却无以慰藉。.

附件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jpg (55.79 KB)

2012-9-26 12:34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jpg

TOP

谢池春·残寒销尽    【宋   李之仪】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
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正佳时,仍晚昼。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天不老,人未偶。
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这是首抒写离别相思之情的佳作。上阙以景写情,写清明景象。残寒、疏雨点出节令,“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四句描写清明风雨过后的景象,一句一景,“敛”、“萦”、“穿”、“沾”四个动词使花径、池沼、庭户、人物四幅画面有声有色,动静兼备,极有层次地描绘春的色彩与活力。“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滋味”究竟是什么,词人没有说得具体,只用“酒”来比喻,用“浓”来形容,用"真个"来强调,以诱读者尽量用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去理解、体会。下阕叙别后相思,以生动活泼的俚俗之语,写细腻委婉的别离之情。“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是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浓缩,形象真切传神。作者反复抒发相思之苦,最后直言上天无情,只好将无限情恨托付给庭前的杨柳。这首词委婉细腻,情意缠绵,情景兼美。.

附件

花径敛余红.jpg (56.94 KB)

2012-9-27 19:27

花径敛余红.jpg

TOP

回复 605楼天天の妈 的帖子

希望假期要去的地方,有这样的山路可缓步静登.

TOP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   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
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
不用燃犀下照,未必饮飞强射,有力障狂澜。
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1215年,蒙古铁骑攻陷金国中都(今北京),战祸蔓延。1216年2月27岁的作者携母载书,从忻州出发,途经石岭关、阳曲、取道虞坂,欲从三门峡渡过黄河,逃难河南。当他来到三门渡口,面对滚滚黄河激浪、巍峨三门险峡,触景生情,产生了抗敌卫国、力挽狂澜的情志,于是咏物言志,寓情于景,写下了这篇雄奇壮丽之词。全词意象系列主要有四:黄河浪、三门峡、砒柱山、骑鲸客。四者之间是远、中、近、主,层层衬托,三实一虚,实景供托虚物,形成了巨动巨静、相间起伏的声势,显示了一景胜一景、一情高一情的雄壮美。上阙写黄河的气势,直笔描绘三门津激流、怒浪、光寒之态。首句如远镜头,从黄河之源由远而近拉到三门峡,次句是近景,特写三门峡的奇与险。三门峡的“三门”,是指中神门、南鬼门和北人门。所谓“人鬼”“重关”,本即指人门和鬼门。一个“瞰”字,使本是地名的“人”、“鬼”起到一语双的作用,写人和鬼都惊心动魄地“瞰”这人与鬼都难逾越的“重关”,从视觉上突现三门峡谷的深险。“长风”二句作者借风势来写水势,极写浪涛飞洒的高远。既承上补足“人鬼”“重关”之险峻,又为下文“直下洗尘寰”铺垫蓄势。画面由远及近,由高及低,由大到小,以千仞吕梁及钱塘江潮作比,浓墨铺写黄河之“怒”,从而极力烘托砥柱之“闲”,一动一静,气象万千,壮人情怀。下阙写了词人昂扬奋发积极向上的斗志。先极写黄河峡谷及砥柱之险峻奇横,进而发千古一问:“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而两个著名神怪典故入词,又为词末的异峰突起作了铺垫:不用像东晋温峤那样“燃犀下照”水怪,也不必像古代勇士那样挥剑斩蛟,既为中流砥柱,自能力障狂澜。结尾两句“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引用李白塑造的骑鲸客的形象,表现词人那不可抑制的豪情壮志。.

附件

姚伯齐 三峡魂.jpg (74.21 KB)

2012-9-28 14:08

姚伯齐  三峡魂.jpg

TOP

回复 606楼娃他妈 的帖子

玩得尽兴哦
回来记得上照片.

TOP

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宋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
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
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
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
想见姮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
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范成大29岁中进士,30年仕宦,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前十年久滞徽州司户参军。中间十年基本上在杭州作京官,所任皆清要之职,又以资政殿大学士使金国,不辱使命,名声大噪。后十年,即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到淳熙九年(1182),流转于川(成都)、桂(桂林),为地方官吏。淳熙五年(1178),一度回京任参知政事,仅两月,得罪落职,又外放江浙。词中所说“十处过中秋”,应在这一时期。上阙作者回顾十年奔波,今又逢中秋,登楼赏月,朗月如玉镜浮空,光华四放,黯淡了星汉。“玉镜独空浮”,一个“浮”字使人生出超凡脱俗之感,写出了作者的怡情佳趣。下阕接着写月色。月华如练,秦烟楚雾散尽。江流潋滟,縠纹如熨平滑。面对这静穆、空明的空间,词人联想到十年关河,匆匆聚散。连月里的嫦娥,也笑我清霜染鬓,却一事无成,表达了作者十载徒然奔走仕途的悲愁和退隐田园的衷情。

[ 本帖最后由 天天の妈 于 2012-9-29 10:23 编辑 ].

附件

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jpg (19.46 KB)

2012-9-29 10:23

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jpg

TOP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首中秋望月怀人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也是苏词代表作之一。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苏辙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意境在虚虚实实中跳跃,情感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世间徘徊,借自然界中月的阴晴圆缺,品味浓厚深刻的人生哲理。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附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jpg (39.81 KB)

2012-9-30 16:5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jpg

TOP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宋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芬芳。在短短的62个字中,作者形象地抓住少女斗草获胜后的一个生活片段,反映出少女身上的青春活力,充满着一种欢乐的气氛。和多数北宋词的章法一样,这首词也是上阙绘景,下阙写人。但晏殊不愧是词人中的高手,他从景物细部入手紧紧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富有诗情画意的春景。上阙写景,用笔轻淡。先是“燕子来时”与“梨花落后”对举,一紫一白,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用对偶句描绘出人物所处的环境:池塘边疏疏落落地点缀着几点绿苔,新绿的枝叶里,黄鹂在婉转地鸣叫。“日长飞絮轻”,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在寂寥的长日里,只有柳絮在空中悄悄地飘飞。下阙写人,笔调活泼。从“东邻”、“采桑”这些富有乡村特征的词汇中,可以推测作者写的是寻常百姓的小家碧玉。作者把两位女子的“逢迎”的地点安排在“采桑径里”,既点明少女的身份,也为本词增添生活气息。用一问一答的对话,传神地刻画出少女细微的神情,从笑着笔,以笑煞尾,相互映衬。把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天真少女刻画得栩栩如生。.

附件

叶底黄鹂一两声.jpg (42.44 KB)

2012-10-1 16:21

叶底黄鹂一两声.jpg

TOP

虞美人·寄公度    【宋   舒亶】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这首词是作者寄赠友人黄公度之作。上阙写日暮登楼所见:秋风江上,残荷凋零,落日烟波,一派苍茫潇瑟;一对燕子,相背向寒流的高空飞去。“芙蓉落尽”,点明了时值秋季;“天涵水”,叙写从高处远眺水天相接的景色,又引出思人的愁情。“背飞双燕”即“劳燕分飞”,这一意象隐喻了当年词人与黄公度的被迫离别。“贴云寒”,状飞行之高;一个“寒”字透露出心有余悸的寒意。下阙直抒念远怀人之情。作者先以“雪满长安”来衬托人生的孤寂和凄凉心境。“浮生”表明对光阴荏苒、人生虚度的感叹,“只合尊前老”则反映出他借酒销日的郁郁寡欢。后两句则是词人对友人的推想,他想像朋友亦会天天登台远望,思念着我,“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词人化用南朝陆凯自江南折梅一枝,寄赠长安好友范晔的典故,传达了他与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同时又以江南春色的报春梅聊以自慰,换来可以盼望的未来与欢悦。全词借景寓情,曲写身世沧桑之变化与故人友谊之深切,语言清婉雅丽,耐人寻味。.

附件

虞美人·寄公度.jpg (25.12 KB)

2012-10-2 18:01

虞美人·寄公度.jpg

TOP

古意    【唐   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雪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古意”即“拟古”,多托古喻今,这里实际是一首边塞诗,是李颀边塞诗中的名作,诗中热情讴歌了戍边将士的豪侠之气。前六句为五言句,写戍边豪侠的风流潇洒,勇猛刚烈。后六句是七言句,写见了白云,听闻羌笛,顿觉故乡渺远,不免怀思落泪。离别之情,征战之苦,跃然纸上。戍边的健儿们非常勇猛,把性命看得并不重要,但一听到辽东小妇的笛声,就不禁都悲伤起来了,表现出人性中复杂的一面,颇具匠心。“黄云陇底白雪飞,这句写的很传神。作者没有直接写人,却把轻柔的云与雪变得飞扬,把读者的思绪也搅和得飞扬起来:我们仿佛看见战争正在进行着,战场的风云就如黄云白雪般上下翻腾。全诗语言含蓄顿挫,血脉豁然贯通,跌宕起伏,情韵并茂。.

附件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jpg (66.84 KB)

2012-10-3 15:55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jpg

TOP

喜晴    【宋   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这是首集两副对联而成描写夏日的小诗。据说范成大喜欢在窗前种梅树,夏可尝青梅,冬可赏梅花。这首诗大概意思是说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整天下雨都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天一晴才发现原来已到深夏。诗的末两句对仗工整,“雨”对“晴”,“春”对“夏”,语言明畅通直。诗人继梅笋的描写,顿悟春天已逝,夏季既临,同时分析了自己之未能及时察觉的原因,即近日连雨不断。既有对时光更迭之快的惊奇,又暗含隐约的怅意和人生苦短的思考。.

附件

喜晴.jpg (16.61 KB)

2012-10-4 09:54

喜晴.jpg

TOP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诗以中秋夜月为意象的七言绝句。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和感悟。用景色做开篇,以抒情为结尾,意境凄清,韵味无穷。“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写月上中天时庭院的景色。诗人写院中的月色,只用了“地白”二字,便给人澄澈、空明之感,让人不由得沉浸在清净悠远的意境中,躁动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静下来。“树栖鸦”是为了押韵而使用的倒装,树上的乌鸦已经安静栖息,暗示夜已经深了,周围一片寂静。这三个字,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夜露下降究竟有无声响呢?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天籁中最细微的声音,进一步凸显夜之寂静。秋浓、夜深、露重,甚至连盛放的桂花也被润湿了。诗人用比兴的手法,衬托自己孤寂的心境。“冷”字是诗人从触觉的角度来写的。两句景语,而然引出下面两句写诗人的内活动:“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人们都在望着今晚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作者通过望月引发思考: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他虽然怀着一颗思心,却没有直接表达,而是感慨道“不知秋思落谁家”,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附件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jpg (54.04 KB)

2012-10-5 07:43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jpg

TOP

秋登万山寄张五    【唐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万山,又名汉皋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北十里,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与万山相望。张五,名子容,是孟浩然的同乡好友,隐居于襄阳岘山附近的白鹤山。诗的开头两句点出张五及其隐居之所,由晋代陶弘景的《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脱化而来,勾划出了怡然自乐的隐者的形象。“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为互文。清秋薄暮,最是秋思易起时。“愁”因薄暮起,清秋发。“兴”亦由薄暮起,清秋发。诗人是孤独的。他虽然“时见归村人”,却只能“隐者自怡悦”。他在山顶上望见了那么美丽的人间,而自己却只能在白云之中。诗人和朋友张五都是避世隐居的人。秋日登高时节,因怀念朋友而登高遥望朋友的居处,并进而远近四望,心随景起,景随心转。作者诗中只字未提归隐者之间的心曲与常人有何不同,但诗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和内涵,已经鲜明的显现了归隐者心中闲逸幽远的情趣和对世事关心的不同视角。作者情真意切的希望朋友早日载酒而来,在重阳节时可以开怀畅叙,同醉方休。这首诗先写因怀人而登高眺望,然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善于捕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由近及远,用写意法构成了一幅水墨画。在这幅画面上,点缀着暮归村人、平沙渡头、天边树影、江畔沙洲,同时将自己的情思融入被描写的景物之中,从而创造出一个幽远、淡雅的境界,使人感到淡而有味。.

附件

秋登万山寄张五 邓建源.jpg (36.01 KB)

2012-10-6 10:28

秋登万山寄张五  邓建源.jpg

TOP

终南别业    【唐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可是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南山”既实指辋川别墅所在,也作为传统意象,表白了厌弃尘俗、皈依佛老的姿态。“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诗人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读完全诗,不见说理,只记得风轻云淡的滋润清新,却在不觉间神游了摩诘的禅境,这便是摩诘诗画的妙处。.

附件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jpg (21.02 KB)

2012-10-7 09:09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jpg

TOP

西河·金陵怀古    【宋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空馀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
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
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首词是怀古咏史之作。作者面对金陵“佳丽地”,目睹自然界的沧桑,因而引起人事兴衰的感触,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哲理观念,表现了作者追念古昔和寄慨当今的思想情感。此词系隐括刘禹锡《石头城》和《乌衣巷》二诗而成。词中咏史怀古,抒情寄慨,以铺写景物抒发古今沧桑的感慨。作者在词中化用前人诗句为己所用,以己笔写己情,把刘禹锡原诗中生动具体的形象——山川、草木、风潮、月、燕等,融入自己的感触。用“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体,从容不迫地一一道来,使人更觉真实可感。全词以繁华始,以萧瑟终,对比鲜明。三阙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首句总领全篇横空而出,点明六代故都金陵是一个“佳丽地”。“谁记”承前启后,上叙繁华之景,下引凄凉之貌。“山围故国绕清江”四句,隐括了刘禹锡《石头城》。“故”隐露怀古之意。“怒”、“孤”二字,情之所至也,苦寂之情暗含其中。中阙写雾夜在断崖边凭吊古迹,在前面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勾勒:从前面围绕“故国”的山峰,引出了后面的“断崖树”,以至想象中的“莫愁艇子”;“清江”引出“淮水”,“孤城”引出雾中“半垒”和月下“女嫱”。用“断崖”“雾沉”等意象造荒冷沉寂的意境。下阕镜头渐次拉近,画面突出特写镜头:一对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燕子正在相对呢喃。词人以景抒情,借燕子之口說兴亡,更显历史沧桑,今昔之感愈加鮮明。这首词艺术技巧很高,它没有正面触及重大历史事件,而是通过景物描写作今昔对比,形象地抒发作者的沧桑之感,寓悲壮情怀于空旷境界之中,是怀古词中别具匠心的佳作之一。.

附件

西河·金陵怀古.jpg (21.62 KB)

2012-10-8 12:38

西河·金陵怀古.jpg

TOP

赞!.

TOP

回复 619楼W.L 的帖子

谢谢.

TOP

秋风辞    【汉   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辞》写作年代不详。《汉武帝故事》说:“上(武帝)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宴,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近人逯钦立推测,它可能作于元鼎四年(公元前113)秋。全诗共有九句,分作四层。开篇两句为第一层写景,点出季节时令特点。阵阵秋风拂面而来,朵朵白云悬空而飞。两岸草木凋零,纷纷飘坠的金黄落叶,为画面抹上了一重斑烂的秋色。雁鸣阵阵,缓缓掠过樯桅高处……短短两句,写得流丽清远、胜似画图! 三、四句为第二层,秋天是怀思的季节,凋落的草木、飞雁的归鸣,勾起的撩人的思情。武帝于把酒临风之际,生出了对心中“佳人”的悠悠怀思。五、六、七句为第三层,诗情复又一振,极写武帝泛舟中流、君臣饮宴的欢乐景象。这一层每句均包含两个动词,依次泛、济、横、扬、鸣、发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呼之欲出。此时站立在读者眼前的,不再是怀想“佳人”的情种,而是逸兴遄飞的雄主了。八、九句为第四层,出现“变徵之音”:“欢乐极兮衷情多”。武帝虽莅临天下、跨有四海,但在生老疾病这一点上,却与庶民百姓并无不同。诗中突而折现的慨叹,正表现了武帝心境的这一微妙变化。“少壮几时兮奈老何”,那俯仰天地的气概、饮宴高歌的欢情,至此终于为无可奈何的忧老之叹所淹没。这首诗虽然是泛舟饮宴中的即兴之作,思致却一波三折、毫无直泻无余之感,将一代雄主的复杂情思,抒写得曲折而又缠绵。.

附件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jpg (36.31 KB)

2012-10-9 10:48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jpg

TOP

上照片,此地也有李太白的诗哦.

附件

2.jpg (79.81 KB)

2012-10-9 18:23

2.jpg

3.jpg (57.38 KB)

2012-10-9 18:23

3.jpg

TOP

回复 622楼娃他妈 的帖子

好美的景色,是那里?

下图是什么?.

TOP

回复 623楼天天の妈 的帖子

上图: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

下图:众人高论静,凡人独逛闲。相看两不厌,还有溪上舟。---娃他妈.

TOP

众人高论静,凡人独逛闲。相看两不厌,还有溪上舟。
才女啊~
相看两不厌,还有溪上舟。.

TOP

回复 625楼天天の妈 的帖子

俺打打酱油的
俺一直猜,古典美女定出身大家!何时将这每日一诗出书?美诗配美图.

TOP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县北,因山上有敬亭而得名。相传是南朝诗人谢朓赋诗的地方。天宝12年(公元753年),李白漫游至此,登览敬亭,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独坐”二字是全诗的中心。一、二句写独坐所见,三、四句抒独坐之感。“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写的是诗人孤独之感。“众鸟”,是概括无遗的说法,加上一个“尽”字,意即所有的鸟都各有其去处,惟独诗人自己,只能望空兴叹。“众鸟”是世间名利之辈,去便去吧。“孤云”是世间高隐一流,与诗人飘蓬般的身世有些相似,然而,正当诗人要注目寄情于它的时候,它竟也飘然而去。这两句表面上是写眼前见到的景色,其实是诗人借以表达自己的主观心境,衬托自己的孤独。“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鸟飞云散,眼前并无别物,唯看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亦似看着我,两相无厌,悠然清静,心目开朗。面对现实,诗人落落寡欢,倍感孤寂;面对敬亭山,他的内心得到了片刻宁静,精神似乎已有归依。诗人没有对眼前风景作任何具体描写,因为他的本意在表现自己的心境,在抒情。他所抒发的,是在自然中得到慰藉、在孤独中寻到知己的心情。诵读全诗,“静”是全诗的血脉。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全诗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如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唐诗别裁》 评曰:“传独坐之神。”.

附件

独坐敬亭山.jpg (34.06 KB)

2012-10-10 14:30

独坐敬亭山.jpg

TOP

回复 627楼天天の妈 的帖子

.

TOP

回复 626楼娃他妈 的帖子

你太过誉了,实在不敢当 .

TOP

登快阁    【宋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黄庭坚时任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公事之余,常到快阁览胜。这首诗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全诗感情集中在一个“归”字上。“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诗人开门见山就流露了此时已厌倦了为官之事。“了却”,足见其如释重负之心,终于从案牍中得以短暂的休憩,有空闲到快阁玩赏,显示出一种兀傲的神情,笔势亦健拔。“倚晚晴”的“倚”字用的得好,含有倚阁赏晚晴两重意思,又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落木——千山——远天——澄江——明月,诗人仿佛是一个谙熟绘画技法的大师,只轻轻几笔,就把自然的美表现了出来:远望秋山,落叶飘零,浩渺的天空显得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空明澄澈。这意境、这气象不单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更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巧用典故。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的故事。感叹自己身边没有朋友知己,志向抱负也不能得以实现。一个“聊”字,一个“横”字,流露了诗人无以言表的孤独、寂寞和无奈。末二句又和千山、澄江联系起来了,写的是诗人的联想与想象。诗人希望能坐上归船,伴着悠扬的笛声,回到那遥远的故乡,和那里的白鸥结盟,过上逍遥自得的生活。“归船”、“长笛”、“白鸥”等,增加诗中形象之美。全诗没有直接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但在平实的文字中,人们可以体会到一种孤寂、落寞、渴望恬淡生活的心情。.

附件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jpg (34.51 KB)

2012-10-11 12:52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jpg

TOP

燕歌行   【汉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一首。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作者在塑造这一思妇形象时,用代言手法借女子口吻来写相思,实则融入了自己对生命易逝、功业难成的感伤;对亲情、友情的渴盼;以及一种微妙难言的内心孤寂。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诗的结构是按景—情—景—情这样的视觉与心理相互交错、由外及内又由内向外的情感线索来构造的,其中又穿插着人物外部行动来展开叙写女主人公心理的细节,其结构可以说是有着精心安排的。诗前三句为写景,以天气的转凉、草木的衰败、候鸟的迁徙极力烘托出一种萧瑟凋零的环境,为女主人公的思念丈夫归来铺垫下悲凉哀伤的基调。“念君客游思断肠”,引出思妇思夫的情状;“慊慊思归恋故乡”则是从自身转到对对方的想像,这种宕开一笔的写法成为日后怀人诗歌中的常见手法。“贱妾茕茕守空房”五句写女子的心理活动,层层推进,“茕茕”、“空”、“泪下”突显出旷妇对生命孤独、生存虚无的无奈情状,凄婉动情。“明月皎皎照我床”四句,主人公再由情至景,表达出对苦难命运的抗议。《燕歌行》二首在七言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它真正摆脱了楚歌形式的羁绊,使七言形式宣告独立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燕歌行》句句压韵,而且都是平声,格调清丽宛转,这是七言古诗发展的一个阶段。.

TOP

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    【宋   陈克】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色蕉卷。
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

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
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这首词描绘暮春景色,表现闲适心情。全词一句一景,像影视镜头频频切换,景物画面在连续转换中显示出随意的跳跃性。上阙写庭院的幽静自然,苔深蕉卷,蝶飞帘垂。由墙到院,再由中庭到阶,写烘帘,从外向内,俱以深幽静谧为特征。下阙进一步刻划静谧。写燕声、簸钱声,是以动衬静;杨花飘落,绿窗轻睡,是以静写动。本词写春日昼眠之景,刻画细致入微,环境烘托,气氛渲染却极为成功,前六句层层推进,最后两句轻轻一笔点题终篇,点染出庭院环境的清幽闲寂与词人似睡非睡,亦幻亦真的朦胧梦态。“春睡”二字画龙点晴,暗示出这一切原来只是淡淡的春梦罢了。这首词通篇写景,而人物的内心活动即妙合于景物描绘中,词中所写庭院的幽静自然,与词人的闲适心情两相融合,韵味颇为隽永。.

附件

中庭日淡芭蕉卷.jpg (44.15 KB)

2012-10-13 18:12

中庭日淡芭蕉卷.jpg

TOP

渔家傲·秋思    【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公元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再败。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延州为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这首边塞词作于知延州时,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上阙从听觉、视觉两方面写塞上秋天的景色。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托物寄兴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颇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然意境相类而情调迥异。“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展现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对宋不利的军事形势。下阙抒发将士共同襟怀,边功未就,故里难归。将军的白发、士兵的眼泪体现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羌管悠悠霜满地”,绘军中月夜之景,景中含情,极富典型意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表现了国家贫弱时代将帅和士兵们的共同悲哀。这首词以白描手法勾勒出雄浑郁的“边塞风景图”,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法,使思乡和报国之情交织互现,意境沉雄开阔,气概苍凉悲壮。.

附件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jpg (47.04 KB)

2012-10-14 11:10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jpg

TOP

汉乐府·江南     【汉   无名氏】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吓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是首汉代的乐府诗,运用了大量重复的句式和字眼,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回旋反复的音调,优美隽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调,勾勒出一轴碧绿曼妙的江南景致。诗歌采用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描绘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全诗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得活泼、自然、有趣。诗中未有一字写人,却使我们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余冠英先生认为“鱼戏莲叶东”以下四句,可能是“和声”。前三句由领唱者唱,而后四句为众人和唱。
      关于“莲叶何田田”三位国学巨匠胡适、钱玄同和黎锦熙有过一段对话。钱先生认为“田田”一词可能有错。黎先生说:“对‘田田’注释,历来辞书的注释都不准确,带有猜测性。既已习非成是,还是一以贯之,仍照旧注如何?”胡先生说:“《江南》是一首最好的白话诗。‘田田’一词,可能有撰写之误。但也误了一千多年,改也没有可靠的根据。”钱先生说:“对于这个词,当年(1903-1909)在东京太炎先生的国学讲习所里,我曾疑心‘田田’是‘圆圆’之误。太炎先生曾点头说:‘不是圆圆,就是团团,反正是因形致误。’”胡先生说:“圆圆也罢,团团也罢,草书是很容易被看成‘田田’的。古人好古贪奇,遂以‘田田’为定论。”黎先生接着说:“简体字的团,如果作草书,更容易被混为田字。”钱先生说:“习惯成自然,约定俗成,积重难返。就任其‘田田’下去吧。”(载于1993年6月7日《人民日报》第八版,作者吴奔星).

附件

江南可采莲.jpg (12.38 KB)

2012-10-15 12:40

江南可采莲.jpg

TOP

山中问答     【唐    李白】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表现了诗人淡薄名利、超脱世俗的恬淡心境与钟情自然的情趣。诗以问句的形式领起,突出题旨,唤起读者的注意。当人们正要倾听答案时,诗人却故意笔锋一晃,卖了个关子,“笑而不答”。这“笑”颇有意味,既有对俗人发问的轻蔑,又有自己闲适、恬静、愉悦的外人不得而知的独特感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两句既是写碧山景致之美,也是对开篇“问余何意栖碧山”的巧妙作答,这种不答而答,似断又续的结构更使全诗增添了无穷的韵味,体现了幽静的环境与诗人的心境的物我合一。全诗融叙述、描绘、议论、抒情于一炉,统愤世嫉俗与乐观浪漫于一篇,结构转接灵活,描写虚实并举,词句自然质朴,语势舒缓悠然,意蕴深厚,心境淡然,篇幅虽小,容量颇大。.

附件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jpg (35.93 KB)

2012-10-16 17:30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jpg

TOP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写赞美深秋山林景色。诗中“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霜叶”,由“上寒山”、“停车”的主人公用惊喜的目光统摄起来,构成一幅秋山旅行图。 在这首译诗中,原诗的格律形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两小节散文,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林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大路旁,一条窄窄的石径蜿蜒而上,渐渐隐入云雾缭绕的高山深处。在那在白云生处,耸立着几幢小小的农舍;诗中的我,停下马车,看得入迷,只因为那暮色苍茫的山崖旁,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竟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娇艳。而停车凝望、陶然忘归的诗人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全诗的重点在第四句,前三句全是为突出第四句起烘托、铺垫作用。第一句的“寒”字,是为了唤起第四句“霜叶”;第二句写“白云”,用色彩的强烈对比反衬“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三句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蕴含多层意思:既描写傍晚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格外美丽;又突出“爱”字,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语言明畅,音韵和谐,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

附件

指画作品--霜叶红于二月花 张十瑜.jpg (69.18 KB)

2012-10-17 16:11

指画作品--霜叶红于二月花  张十瑜.jpg

TOP

何满子     【唐    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这是一首篇幅短小的宫怨诗。与一般通过片断场景委婉含蓄描写宫人悲惨一生的宫怨诗不同,它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图,而且是直叙其事,直写其情。首句写宫女离家遥远;二句写入宫多年;三句写悲愤到达极点;四句写君前落泪以示抗议。全诗只用了“落”字一个动词。其他全部以名词组成,因而显得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而每句嵌入数目字,把事件表达得清晰而明确。首两句,境界阔大,极痛极悲,是长时压抑而爆发出的嘶喊。远离故国“三千里”、嫁入深宫“二十年”,是直抒胸臆,痛怆之声,力可裂石。所有的悲愤凝烟成这“一声”何满子,但见“双泪”落君前,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四个数字,二十个字,高度提炼了一个悲惨的人生故事,精确、清晰、精炼、有力。.

附件

何满子.JPG (37.92 KB)

2012-10-18 12:26

何满子.JPG

TOP

虞美人·廉纤小雨池塘遍    【宋   周邦彦】
廉纤小雨池塘遍,细点看萍面。
一双燕子守朱门,比似寻常时候易黄昏。

宜城酒泛浮香絮,细作更阑语。
相将羁思乱如云,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

      周邦彦中年曾浮沉州县,漂零不偶,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出教授庐州”,后知溧水县,这其间曾滞留荆江任教授职。本词正是此时之作,写羁旅伤别之 情。上阙以景物渲染别情。落笔便是一番凄凄雨景,“廉纤小雨池塘遍”,用韩愈《晚雨》“廉纤晚雨不能晴”诗意,暗点了这春雨不仅廉纤蒙蒙,而且到傍晚时刻 仍淅沥不停,体现了词人此时此境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状。“细点看萍面”,着一“看”字,将人与春雨、浮萍连接起来,突现了缠绵伤别之情。“一双燕子守朱 门”,与下阙的“一窗灯影两愁人”遥相叠印,为下阙的伤别作了铺垫与渲染。下阙写伤别之事。“宜城酒泛浮香絮”二句点明地点与情状。“宜”与“酒”本句相 对,写行人与闺中人在楼上饮酒饯别,“浮香絮”写他们饮酒时看到池塘上飘着落花杨絮。这一景象虚实结合,情景相融,既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来比拟闺中人 与行人,又是以柳絮飘扬不定来比况行人的飘泊天涯。“相将羁思乱如云”一句,点明题旨,直言羁旅情思。这首词以画面的变幻,细腻的描绘,烘托人物情思,并与画面变幻紧紧相连,使情与景相融相合,“抚写物态,曲尽其妙。”.

附件

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jpg (20.73 KB)

2012-10-19 18:00

又是一窗灯影两愁人.jpg

TOP

秋雨夜眠     【唐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这首诗写于大和六年(公元832年)秋,当时诗人已六十多岁,任河南尹,体衰多病,官务清闲。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窗外秋雨淅沥,老翁安然睡美。夜已经过去,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美丽的霜叶,一夜之间被秋风秋雨扫落,老翁却漫不经心“晓晴寒未起”,知足保和、怡情自在之神态跃然纸上。“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安闲”二字全诗的是诗眼,全诗紧紧围绕这二字展开。“卧迟”、“睡美”两句,是为了表现出老翁的悠闲,勾画老翁喜静厌动、恬淡寡欲的形象与心境。“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遥相呼应,用自然环境的冷酷无情反衬老翁的清净淡泊。白居易的闲适诗很多是表现士大夫的世俗面、人情面,展现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精神愉悦、心境闲适的努力追求。“同出天地间,我岂异于人”,作者希望在平凡生活中寻求解脱和内心平静,获得人生的“实在感”。.

附件

霜叶满阶红.jpg (62.46 KB)

2012-10-20 13:51

霜叶满阶红.jpg

TOP

青溪     【唐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人通过对青溪优美恬静的景色的描写,以自然界的宁静来衬托自己心境的恬淡清静,将如画的景色与自己的心境融合在一起。全诗以游青溪所历所见为序,逐一描绘。“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潺潺的溪流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奔腾喧闹,在松林平地里流淌时娴静安谧,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极富于意境美。诗人用寥寥几笔描绘了青溪如画一般的景物,意境又是那样地空灵寂静。“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是心境也是诗境,即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全诗清淡、自然、素雅,却韵味深厚。

[ 本帖最后由 天天の妈 于 2012-10-21 17:23 编辑 ].

附件

清溪归隐 张大千.jpg (51.01 KB)

2012-10-21 17:22

清溪归隐 张大千.jpg

TOP

望江南·重九遇雨     【宋    康与之】
重阳日,阴雨四效垂。
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脐。
直浸到东篱。

茱萸胖,菊蕊湿滋滋。
落帽孟嘉寻篛笠,休官陶令觅蓑衣。
都道不如归。

      这是一首有名的谐谑词。清徐釚《词苑丛谈》卷十一中曾介绍:“建炎中,康伯可上中兴十策,名振一时。后专应制为歌词。重九遇雨,奉敕口占《望江南》”。上阙写雨势很大。发端点明时间是重阳,气候是阴雨,平淡直白。“戏马台前泥拍肚,龙山会上水平挤”,连用两个的历史掌故,宋武帝刘裕曾经置酒赋诗的戏马台和桓温曾经重九登高的龙山会,分别续之以“泥拍肚”和“水平脐”,大雅大俗熔于一炉。下阙写淋雨的狼狈相。“茱萸胖,菊蕊湿滋滋”,用“胖”和“湿”照应上阙的“阴雨”,表明雨势很大。“寻篛笠”、“觅蓑衣”,躲雨还来不及哪还能插茱萸、赏菊花呀!即使是孟嘉、陶潜,在那样的倾盆大雨下,也要面对现实,赶快想办法避雨。词人采用漫画的手法,对一直以洒脱、高洁形象出现的两位先贤进行调侃和嘲弄。“都道不如归”,不如赶快回家去,就淋不到雨了。化雅言为俗意,以妙语结词情。全词的情调滑稽调侃,起到“俗不伤雅,谑不为虐”的艺术效果。.

附件

望江南·重九遇雨.jpg (28.59 KB)

2012-10-22 17:23

望江南·重九遇雨.jpg

TOP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当时王维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由于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久负盛名,使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上层社会的生活,对世态炎凉和统治阶级的腐败生活有了深刻认识,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厌倦,思乡怀亲之感愈加浓烈。特别是在胞弟王缙也回蒲州去之后,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突然在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遂作此诗。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两个“异”字迭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远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人思乡之情积蓄已久,只是正好碰到了重阳佳节容易爆发出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由己及人想到家乡亲人节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巧妙地通过兄弟重阳佳节佩茱萸登高这一生活细节来使兄弟思己之情具体化、形象化,用兄弟对登高缺人的遗憾来反射出诗人思亲的心曲。诗情真挚、委婉动人。.

附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jpg (54.61 KB)

2012-10-23 10:0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jpg

TOP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宋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居于黄州(今湖北黄冈县),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与同被谪放黄州的张怀民(字偓佺)意气相投成为好友。是年十月十二日,苏轼前往张怀民暂住的承天寺一起赏月,写下了著名的《记承天寺夜游》。十一月,张怀民在其新居西南筑亭,以观览长江胜景,苏轼为其取名为“快哉亭”,并赠其这首《水调歌头》,他的弟弟苏辙则同时写有《黄州快哉亭记》,词与文都是传诵千古的佳作。这首词又名《快哉亭作》,围绕作者亲自命名的"快哉亭"展开,有意突出"快哉"之意。上阙写快哉亭四周景色。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优美图景。“知君”二句转向自身,点明与造亭主人的关系。前四句以实笔写景,目光由远及近,然后转入对平山堂的回忆。(平山堂:欧阳修于仁宗庆历年间所建,址在今扬州市瘦西湖蜀冈法静寺内。)用“长记”二字唤起作者对恩师欧阳修的思念,以当年在平山堂所见烟雨迷蒙、孤鸿杳杳、山色似有若无之佳境来想象快哉亭的景致。虚实结合的笔法,弥补了时空的局限,展现了快哉亭景色的丰富变化。下阙写快哉亭命名之由。前五句再次转回到目前,江面由静谧安闲而忽然波澜汹涌,作者视角也由千顷碧水聚焦于掀舞于其中的渔翁。同时引出宋玉《风赋》,批评他不解快哉之风乃庄子所说“天籁”,而片面认为只有大王才能享受,指出一个人只要胸中有“浩然”之气,便自能领略大自然“快哉风”的舒适。表现了作者超然于万物之上的潇洒胸襟,以及对心性修养的不懈追求。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结构上,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在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之中灌注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充分体现了苏词雄奇奔放的特色。.

附件

快哉亭作.JPG (45.91 KB)

2012-10-24 11:58

快哉亭作.JPG

TOP

谢亭送别     【唐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一首送别诗,主要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之情。“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著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首句便以劳歌一曲,缆解舟行,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红叶青山急水流”,以江上美景反衬了欢聚的可恋和别离的难承,而那急流水又更添离愁。“水急流”,将诗人目送行舟随激流在红叶青山中远去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描写诗人身留谢亭而友人早已远去,写出了暮色苍茫中孤寂落寞的离愁别情,其不言而神伤之韵极具感染力,读来令人黯然销魂。许浑善于写律诗,多写登临怀古和寄情山水的作品,以文辞工丽、属对精切、格律整密著称于世。这首表面上写离愁别绪,实际上诗中更突出别后的怅惆﹑孤寂与落寞。“以景结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离情自见”( 刘拜山《千首唐人绝句》评解)看不到伤感之情,留下的只是无限的思念与惆怅。.

附件

秋江送别图.jpg (47 KB)

2012-10-25 13:59

秋江送别图.jpg

TOP

窗前金桂飘香

可惜马驹的鼻子享受不了,而这棵金桂,正好在他的窗前,只能在他回家前关窗,开空气净化。。。
俺想点一首咏桂的诗

[ 本帖最后由 娃他妈 于 2012-10-26 11:24 编辑 ].

附件

6.jpg (81.79 KB)

2012-10-26 11:14

6.jpg

TOP

鹧鸪天·桂花    【宋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一首好的咏物词,既要细致生动地状物,也要有所寄寓,将词人自己的感情、志趣等融进去。既不离于物,又不拘泥于物,水乳交融,方才真切动人;借物言情,形神并似,境界才高。这首词便是一篇咏物佳作。作者先直接描写桂花,后是议论,写出了自己对桂花的理解,桂花代表了作者真实的人格和精神力量。上阕描写桂花。 开头二句,通过桂花的风貌,赋予她纯洁、高尚、无私的品质,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与群花对比,突出桂花的色淡香浓、品格高洁,断定桂花是“花中第一流”。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在,也是李清照的个人写照。下阕写词人对桂花的偏爱。用拟人手法以“梅定妒,菊应羞”,侧面烘托桂花是秋季名花之冠。“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词人很为桂花抱屈:是不是屈原缺少情意或才思,要不当年为什么不把香冠中秋的桂花收进去呢?李清照的词一向以白描见长,而本篇却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但都离不开形象的描绘,且议论或发问更不带丝毫的书卷气,故能妙趣横生,令人叹服。.

附件

鹧鸪天·桂花.jpg (36.34 KB)

2012-10-26 14:33

鹧鸪天·桂花.jpg

TOP

回复 645楼娃他妈 的帖子

照片真漂亮。
小家伙么有鼻福,桂花的香味多好闻啊,俺闻到那香味脚步都会慢下来~~.

TOP

回复 646楼天天の妈 的帖子

.

TOP

古从军行    【唐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这首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实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与多数边塞诗人不同,李颀在书写边塞问题时,始终抱着探究本原的心态去思考和揣摩的,他希望能够找到战争的答案。这就为塞外“年年战骨埋荒外”的悲剧上,笼罩了一层可贵的理性思考。全诗记叙从军之苦,用托古讽今的手法来反映现实,抒写征战生活的悲苦, 抨击唐代统治者轻易挑起战事、视将士生命如草芥的暴行。诗歌开篇描绘了军旅生活的艰辛。白天爬上山眺望是否有烽火警报,黄昏到交河边上让马饮水。“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是边塞诗中的佳句,描写军旅夜晚。“刁斗”是古人行军所用的炊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敲打巡更。本来天就黑,结果又起风沙,打更的声音飘飘摇摇,听来揪心。不知道哪里传来幽怨的琵琶曲,出征的将士不由想起远方的家乡。“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两句诗对被征讨的“胡儿”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包含着让人肃然的人道关怀,同时也借“胡雁”、“胡儿”哀鸣、落泪的样子来暗指边塞战士的悲苦之心。到此诗人往前疾进一大笔,速度增快。“闻道玉门犹被遮”,汉武帝太初元年,汉军攻打大宛国,久攻不下,将士请求退兵。汉武帝闻言大怒,派人遮断玉门关,下令道:“军有敢入者辄斩之!”本来前途就一片黑暗,唯一的退路又被天子斩断了,深陷绝境的将士只得“应将性命逐轻车”。 最后一句,诗人凌空掷出答案:“空见蒲桃入汉家”!在承接前十一句的层层递进、铺排后,顺势直写,陡起一笔,让人们得知最残酷的真相:千军万马拼死作战的结果,却只换得葡萄种子归国。.

附件

古从军行 邓建源.jpg (37.59 KB)

2012-10-27 16:03

古从军行  邓建源.jpg

TOP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抒写作者因屡受排斥而不能实现抗金大志的痛苦愤懑之情。上阙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起句单刀直入 “少年不识愁滋味”,一锤定音,不加任何粉饰雕琢,为下面的词意展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句完全叠从上句,看似繁复,细品之下却完全感觉不到任何不妥,更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因为未受挫折,不知愁苦滋味,但为了登高赋词,无病呻吟,强说愁苦。下阙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而今”两字笔锋徒然一转,由过去联想到了现在,与上阙起句形成强烈的反差。诗人由当初的“不识愁滋味”到现在的“识尽愁滋味”经历了多少波折不言自喻。一个“尽”字,概括了作者三十年来内心复杂的感受,这郁结于心的愁苦,又向谁诉说呢?“欲说还休”,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道出了诗人内心的全部活动,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当时那种想说却不知从何说起的惆怅。“天凉好个秋”,看似与主题毫无关系,却是更进一步的诠释了“欲说还休”,使读者感到余韵无穷。我们知道辛弃疾的词好用典,但这首词却是几近白话、通俗易懂的。而在看似浅显的文字后面,有着厚重的意蕴。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挚而又委婉,把短短一首词,写得曲折多变,娓娓动人,高度概括了作者人生经历感受。.

附件

却道天凉好个秋.jpg (30.4 KB)

2012-10-28 17:38

却道天凉好个秋.jpg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