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6楼peteryang
(......)
发表于 2011-2-15 05:38
只看此人
回复 588#yan929929 的帖子
这是一个因素,其实赵小凡的故事,在平和已经熟透了.IB文凭,只是一个获取高中文凭的平台,赵小凡在2005年获得斯坦福录取,除了TF成绩,因为当是无法考SAT,她是用GRE成绩代替的.一个大陆IB本土高中毕业生,标准化考试和IB成绩很优秀,自然会引起美国名校的青睐.当然她家庭背景,也起着辅助作用.
在所有上海国际学校(招收本土学生)课程中,基本采取符合美国大学录取所要求的高中课程,适合大陆学生特色的偏理课程.说到师资,学校要照顾到大多数学习的兴趣,水平和语言弱势.开多高级偏文课程,浪费资源.因此,我的理解,所谓国际高中课程,是尽量满足大多数学生转变语言思维,通过三年学习,快速适应国外英语系大学的学习方法,做到无缝隙衔接.
因此,国际学校课程学习过程,按照申请逻辑关系,只对GPA有关联,是五大因素之一,但不是第一关因素.第一关因素,是所有各大学要求的标准化考试.唯有符合申请大学入学要求的标准化开始,才会再观察GPA等之类的辅助性因素.
因此,在选择上海国际学校过程中,过分考虑师资因素,是不明智的选择,如果家长还是依赖老师的思维,那么,也就是误解了国际学校的学习本质.更何况,在起步阶段的上海国际学校,水平差距,没有那么悬殊.而作为家长选择国际学校,还是关注孩子未来选择申请体系,是复杂的美国申请体系,还是简单的英澳申请等体系.同时评估孩子未来在课外准备标准化考试中,能获得多少申请筹码,和全大陆的同一届申请者如何竞争.孩子学的国际课程,是否具有附加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我们的竞争者,是来自全大陆的所有本科申请池里.
同样的,对于美国申请流程,前30排名学校,最具有竞争力,后面的,其实没有那么难.而前30排名申请,拼的第一关筹码,就是各种标准化考试.这也是唯一值得各大学信赖的评估数据.学校再结合申请人提交的各种辅助性材料,增加面试验证手段,通过对申请人语言逻辑和知识表达方式的直观考察,完成大学录取流程.避免因为中介过分包装导致录取表里不一的申请人,寻找到同一年龄段,与众不同,脱颖而出,具有未来精英特征的人才,具有稳健性格特性,潜在的各个领域的人才.因为准备标准化考试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这类思维要素的过程.
因此,在选择国际学校和准备标准化考试之间,家长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无论选择哪一类国际学校,都没有准备标准化考试来得重要.选择了国际学校,跟上学校常规学习流程,是改变学习方法和思维过程,而准备标准化考试过程,是和同一年龄段申请人,在同一申请出口平台上的真刀实枪的拼搏.一个是校内年级段小平台的竞争,一个是全大陆申请平台的竞争.所谓面对美国名校层层选择,标准化考试是申请人拿到入场门票的必要条件,至于是否被选择,那是运气和机会问题,因为接下来的录取标准,无法真正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