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中古汉语语音在元朝发生的变化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平上去入四声各分阴阳演化为八调,现代汉语方言的声调都是从八调演化而来,无论3调的西北方言还是12调的吴江方言都如此。.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7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四声八调,汉藏语系汉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以及越南语都属于这个声调体系。
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八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中古8调      北京4调       上海5调       广州9调
1阴平        1阴平         1阴平         1阴平
2阳平        2阳平         6阳去         2阳平
3阴上        3上声         5阴去         3阴上
4阳上        3上声         6阳去         4阳上
             5去声                       6阳去
5阴去        5去声         5阴去         5阴去
6阳去        5去声         6阳去         6阳去
7阴入        1阴平         7阴入         7A上阴入
             2阳平                       7B下阴入
             3上声
             5去声
8阳入        2阳平         8阳入         8阳入
             5去声.

TOP

回复 2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ptk和mnŋ是配对的,p m是闭口韵,最早开始丢失。m在多数方言中变成了n,p则大多不见踪影;即使是粤语,有些p尾字也变成了t尾,如“法”读fat,按理应该是fap;在日语音读中p尾失落全部变成长音;吴语更是如此,p变成ʔ,如“十”读作zəʔ,m一部分变成n,如“侵”,一部分直接变成开音节,如“三”。.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3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唐末,华北地区就经常处于少数族统治之下,经辽、金、元,特别是金时,大批猛安谋克入居中原,蒙元时期又是空前的屠杀,北方话基本是重起炉灶了。
宋《广韵》和元《中原音韵》相隔时间不久,却几乎代表了两种语言,不能不说变化之大。.

TOP

回复 10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业余的啊,没经过专业训练。.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3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规模比八旗大多了.

TOP

回复 4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说的很对,汉语是多源的,这是汉语方言多样的基础,是汉语发展的基因,可是TG要统一语言,消除不同基因,大树削去了树叶枝杈,最终就是枯死。.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6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河南那个是胡闹,为了多点优惠罢了。完颜是那时入主中原的女真,但与后来的满族没有多少关系,满族是以建州女真为基础,融合汉、蒙、高丽而形成,女真(满洲八旗)人数很少,汉人(汉军八旗)最多。要恢复民族也应该是女真,而不是满族。
北宋的河南话可以参考现代杭州话,杭州话还是典型的《广韵》体系。战争往往会改变一个地区的文明,金遭蒙宋合击而亡,宋军北上汴京时,千里无人烟,只见累累白骨。近代太平天国战争将皖南浙西扫平,皖南广德、郎溪原有的居民几乎死绝,那里的吴语就此绝迹,现在的居民不会当地风俗、不知当地物产,这是放在眼前的活生生的例子。
客家话在北方已找不到亲属,只有南通的通泰方言可以类比。.

TOP

回复 10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汉语同羌语、藏语一样,最初是没有声调的。声调的产生与音节的辅音韵尾有关,如入声是以ptk结尾的,发音短促;专家根据藏缅语族、壮侗语族等亲属语言的对比、早期梵汉对音的研究,认为去声是以s结尾的音节演变而来,对比藏文“二gnis”;上声是以喉塞音结尾演变而来。.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19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窟窿就是孔,声母构拟khl;不律谓之笔,故笔是pl;来和麦同声符,构拟为ml;监蓝同声符,构拟kl;各洛,kl。.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21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复辅音声母、复辅音韵尾都是上古汉语的特点,现在是倒推构拟。上古汉语应还存在音节的曲折变化来表示数、体、词性等语法特征,如坐座二字就是动词名词的区分,坐是中古上声,座是中古去声,明显是种曲折变化,这和印欧语有的一比。.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23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一般粤语是指粤语广府片广州话,广东广西其他粤语差别还是不小的,香港通行的也是广州话,香港深圳是粤语的东极,往东是客家话地盘,新界当地就有客家人。
粤语、闽语、吴语都是在古百越民族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有百越语言的底层,粤语中来自百越后裔壮侗语族的词汇不少,吴语则是华夏语与百越最早的融合体,上海本地话的紧喉浊塞音声母就是百越语言成系统的遗存。古代百越民族和东夷民族沿海分布一直到东北朝鲜,春秋越国也曾一度建都于山东琅琊,后世的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也都有不同于普通官话的特点,乃至沿海汉族居民的DNA也有高频度的百越标记。
粤语与官话相隔千里(广西粤语与西南官话相连是晚近的事),但是浊音清化的规律却是相同的,与两者之间的其他方言迥然不同。
江淮官话介于北部吴语和中原官话之间,其实就是两者的过渡。江淮与粤语亲近?可能是入声听感相似吧,虽然塞音尾不同,但都有短促停顿,江淮特别是苏北比较强烈,比吴语要强,上海话入声往往与后字相连,没有停顿间歇,粤语、江淮都是有明显间歇的,日语模仿汉语入声的促音就强调要停顿一拍。.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25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扬中,属江淮官话洪巢片,不是泰如片。可以证实一下:“湿”“十”声调是否相同,“白”是否可以读“泼”。
泰如片是官话中的另类,浊音清化规则不同于其他官话,却与赣语、客家话相同,源出唐关中口音,陕西好像只有陕南有个别地点保留这一特点。

[ 本帖最后由 samyik 于 2013-1-9 22:07 编辑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27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看了百度:
声母:
b:包鼻蹦 p:趴捧破 m:妈忙慢 f:饭方风 d:党懂德 t:唐谈同 n:男嫩严 l:烂浪罗 z:藏张在 c:菜虫曾 s:宋上生 r:人泳雄 j:租借经 q:腔勤群 x:想苏新 g:刚江高 k:抗空开 h:杭海浑 ng:我横挨 v:玩歪文 y:叶盐云
鼻 在 读不送气清音,没有泰如片的特点。

声调:
阴平:天先关摊丹酸
阳平:成同桥排跑兰
上声:板打早讨手矮
去声:信代亮报泡饭
阴入:急捉压八福百笔扎
阳入:合木热敌十毒别罚
分阴阳入,符合泰如片的特征。

“湿”“十”声调貌似相同,“白”读bok。
“湿”阴入,“十”阳入,混同说明只读阴入,也就是只有一个入声,是一般江淮方言的特点;
“白”读b,不送气清音,也是一般江淮方言的特征;
以上两点,初步认为不属泰如片。.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29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江淮官话分3片: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泰如片相对于其他两片一般性特征:去声、入声分阴阳,古仄声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赛擦音时多数为送气清音,“书”“虚”不同音。
《汉语方言地图集》、《江淮官话的分区(稿)》都将扬中和靖江南部划入洪巢片。
“辅”:《广韵》扶雨切 遇摄合口三等上声虞韵奉母,奉母表示声母是浊音b。在吴语中的演变是:b-v,许多人读f是错的;在普通话中的演变是 b-p-f;在赣客、通泰方言中的演变是 b-p'-f,有的地方演变了一半就成了“浦”。

[ 本帖最后由 samyik 于 2013-1-10 22:17 编辑 ].

TOP

回复 30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吴语“十”是浊音,读阳入调,“湿”是清音,读阴入调,历史上声调分阴阳就是因为声母清浊而产生的。.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33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交界地区是比较复杂的,但按照特征同言线来划分还是不能算作泰如片。.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36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官话出现的时间相当晚,而江淮方言的历史应该相当长(不能单纯叫做江淮官话),其源头自然不能漏下古吴语,古吴语从太湖流域一直分布到山东,勾践曾建都山东琅琊就很能说明问题。春秋时代吴国曾大规模进犯楚国,并攻入楚都郢,吴军出发地是淮河,而不是长江。西汉灭闽越,迁越人于江淮。
现代江淮官话有古吴语底层并不奇怪,江淮官话、北部吴语都与南下的古中原方言密切相关,古吴语特征反而较多的保留在南部吴语和闽语里。

学术上语言方言的划分并不仅以听感为标准,甚至完全不以可懂度为依据。例如南北吴语听感差别很大,完全不能通话,但是都有共同的来源和相同的语音演变规则,因而合在一起称之为吴语。

江淮官话泰如片的标准,核心是浊音清化送气,通话程度则是次要的。

[ 本帖最后由 samyik 于 2013-1-12 11:09 编辑 ].

TOP

回复 37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东晋南北朝即所谓六朝时期官话方言尚未出现,江淮官话自然也不会存在,可以相信的是江淮地区作为当时吴语和中原方言缓冲的方言地区。
东晋时期,北方汉族南下,在宁镇地区聚集,逐步同化了当地吴语,将吴语推到镇江以东。隋《切韵》是综合南北的读书音,不是金陵或洛阳的确切地点方言。五代辽金元时期,北京等幽云地区都在阿尔泰系民族统治下,汉语的存在都是问号,北京话如果有的话也是混杂语,且汉语没有地位,更谈不上标准音。明《洪武正韵》恢复传统,韵书中朱家的江淮话入声特征自然是不能省的,口语中早已不存在的全浊音也给补上了,这依然是一种读书音体系,不是自然口音,当时北京话应该是朱家的江淮话或称江淮官话。.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37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中国人喜欢傍名人,连语言也是。客家话、赣语、通泰方言、陕南方言都有浊音清化送气的特征,但是客家人是有来历的,并不是所有有这些特征的方言都是客家话,讲这些方言的人群并非都是客家人。客家人的邻居赣语人群就是一例,赣语与客家话特征类似,且都是北来方言,可就是没有认同。.

TOP

回复 36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语言底层问题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底层往往是多层的、互相渗透的。吴语、闽语、徽语、江淮官话都与古吴语有渊源,而古吴语据认为是华夏语与百越语言的融合。从越绝书记载的勾践《维甲令》与现代壮语的比较来看,当时吴、越两国基层民众的语言是百越语,是当今广泛分布于南方和东南亚的壮侗语族的祖先,古吴语可能只是贵族和知识分子的语言。在百越地区形成的现代吴语、闽语、粤语普遍有百越的底层,上海本地话最有特色的语音特征是2个紧喉浊塞音(“八”、“短”)声母,这个特征广泛分布于壮侗语族、越南语,是百越语言遗留下来的底层,经历2000多年没有被同化。.

TOP

回复 37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普通话来自北京官话,满清入关后清空了北京城,旗人入住,旗人中多数是汉军,汉军主要是来自东北的汉人,因此东北方言随成为北京官话。.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回复 45楼伊万豆夫 的帖子

吴、闽、粤系汉族与百越(壮侗语族)接近,客家与畲(苗瑶语族)接近。语言特征和DNA证据都支持这一点。现在闽浙的畲族均说客家话,而不是畲语,也不是周边汉族的方言,说明畲人北上与客家南下有过交换。.

TOP

客家的苗瑶特征说明客家南迁线路偏西,至少在湖北有过较长的逗留时间。.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64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