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 123
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怎样练习一万小时

怎样练习一万小时

http://www.geekonomics10000.com/519
(《新知客》,2010年8月。本来应该等到8月1日再发,但今天突然发现此文已经被在网上泄漏出来了!)
随着畅销书《异类》的流行,“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现在是尽人皆知。也许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不但如此,最近几年的科学进展,人们可能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关于怎样炼成天才的统一理论。
好消息是除了某些体育项目对天生的身高和体型有特殊要求之外,神秘的天生素质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顶级高手。早在20多年以前,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 Benjamin Bloom 就曾经深入考察过120名从音乐到数学多个领域内的精英人物,发现他们幼年时代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后人的研究更证明,在多个领域内,就连智商都跟一个人能不能达到专家水平没关系。
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很早就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为了证明这一点,他选择了一个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项目,也就是国际象棋。结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这个实验甚至证明哪怕你不爱好这个领域,也能被训练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因为三姐妹中的一个并不怎么喜欢国际象棋。
而坏消息是成为大师需要长时间的苦练。每天练三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统计表明对音乐家而言,世界级水平要求的训练时间是十五到二十五年。但最关键的并不是练习的时间,而是练习的方法。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传统思维比较强调一个“苦”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甚至是头悬梁锥刺股。而近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则开始强调一个“爱”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寓教于乐,“哈佛女孩”的家长们纷纷写书,介绍自己的孩子如何一路玩进名校。
很多励志故事和流行的成功学书籍最爱强调的似乎是“顿悟”,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没想通,他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自己!好像一旦一个人顿悟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就会非常简单地在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领域成为天才人物。一个销售员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小说家,一个医生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画家 —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从来没有写过小说或者画过画 — 但他们认为他们距离“真正的自己”只有一步之遥,一旦尝试了就会爆发天才。
所有这些关于成功学的个人经验和励志故事都不科学。假设一个成功人士做过一百件事,包括参加演讲比赛,衣着有个性,听英文歌曲,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等等,他会非常自得地把这一百件事都写进自传,没准还要加上女朋友的影响。然而其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可能只有四件事,问题是他和读者都不知道是哪四件。
科学家不信励志故事,他们只相信调查研究。在过去二三十年内,心理学家们系统地调研了各行各业内的从新手,一般专家到世界级大师们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医生,数学家,有超强记忆力者等等,试图发现其中的共性。他们的研究甚至细致到精确记录一所音乐学院的所有学生每天干的每一件小事,用多少时间做每件事,父母和家庭环境,来比较到底是什么使得那些音乐天才脱颖而出。
现在这项工作已经成熟了。2006年,一本900多页的书,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出版。这是“怎样炼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此书直接引领了后来一系列畅销书的出现,包括格拉德威尔的《异类》,Geoff Colvin 的 Talent is Overrated,和 Daniel Coyle 的 The Talent Code 等等。科学家们不但证明了高手是练出来的,而且通过考察各个领域最好的训练方法的共性,总结了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过去多年来,训练方法是不断进步的。比如说作曲,假设一名普通学生使用普通训练方法六年时间能达到的水平,另一个学生使用新的训练方法三年就能达到,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新训练方法的“有效指数”是200%。统计表明,莫扎特当时的训练,他的有效指数是130%。而二十世纪的天才也许没有莫扎特有名,但其训练水平都能达到300%到500%!十三世纪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少于30年之内掌握数学,而现在的学生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学到多得多的数学,教学方法进步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在所有领域都比过去做得更好,体育世界纪录被不断打破,艺术家们的技巧也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
训练方法重要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天才”的扎堆出现,比如曾经有一个时期俄罗斯对女子网球,韩国对女子曲棍球,更不必说中国对乒乓球的的绝对优势。更进一步,哪怕你这个国家传统上并不擅长这个项目,只要有一名教练摸索掌握了科学训练法,那么他就可以带出一代绝世高手,比如中国花样滑冰教练姚滨。人们经常感慨中国十多亿人居然找不到11个足球天才 — 如果天才是天生的,那么十多亿人必然足以产生很多天才,但天才是练出来的,而中国缺乏有效的练习环境,人口再多也比不上欧洲小国。

刻意练习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
2. 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The Shyness Clinic),专门帮助那些比如说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克服害羞心理。这个诊所的心理学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疗法,什么童年回忆之类,他们相信练习。他们认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观点。怎么治疗恐女症?做法是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从在房间内集体对话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讪,安排接受治疗者在一个疗程之内跟130个女人聊过天。
这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 — 因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也许对一般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曾经有过传道授业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John Wooden 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 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冠军。为了获得 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4. 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
科学家们曾经调查研究了一个音乐学院。他们把这里的所有小提琴学生分为好(将来主要是做音乐教师),更好,和最好(将来做演奏家)三个组。这三个组的学生 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从8岁左右开始练习,甚至现在每周的总的音乐相关活动(上课,学习, 练习)时间也相同,都是51个小时。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学生都了解一个道理: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
- 最好的两个组学生平均每周有24小时的单独练习,而第三个组只有9小时。
- 他们都认为单独练习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
- 最好的两个组的学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时候和下午的早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还很清醒;而第三个组利用下午的晚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已经很困了。
- 最好的两个组不仅仅练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们午睡也多。
那么是什么因素区分了前两个组呢?是学生的历史练习总时间。到18岁,最好的组中,学会平均总共练习了7410小时,而第二组是 5301小时,第三组 3420小时。第二组的人现在跟最好的组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这就是为什么天才音乐家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了。

人脑的学习原理

现代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认为,几乎没有任何技能是人一出生就会的。哪怕是对简单物体的识别,把东西抓取过来这些简单的动作,也是婴儿后天学习的结果。一个人一出生的时候根本不可能预见到将来自己需要什么技能,基因不可能把一切技能都用遗传的方法事先编程,那样的话太浪费大脑的存储空间。最好的办法是不预设任何技能,只提供一个能够学习各种技能的能力,这就是人脑的巧妙之处。基因的做法是先预设一些对刺激的基本反应和感觉,比如看见好吃的东西我们会饿等等。这些基本的反应需要调动的神经较少。但对于更高级别的技能,比如演奏音乐,需要协调调动很多神经,就必须靠后天学习了。
人的任何一个技能,都是大脑内一系列神经纤维传递的电脉冲信号的组合。解剖表明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其大脑的神经结构非常不同,比如出租车司机大脑内识别方向的区域就特别发达。也就是说与计算机不同,人对于技能的掌握是在大脑硬件层次实现的。
而最近有一派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技能训练的关键,它的作用是像胶皮把电线包起来一样,把这些神经纤维给包起来,通过防止电脉冲外泄而使得信号更强,更快,更准确。不管练习什么,我们都是在练习大脑中的髓磷脂,就好像把一堆杂乱无章的电线被排列整齐变成电缆。直到2000年新技术允许科学家直接观察活体大脑内的髓磷脂之后,髓磷脂的作用才被发现,而且一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被在学术期刊上说明。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脑神经的高速公路,提高信号传递速度,并且可以把延迟时间减少30倍,总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
人脑之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们观测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的越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起来,使得线路中的信号传递更快,形成高速公路。这就是为什么练习是如此重要。
髓磷脂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为什么小孩常会犯错?他们的神经系统都在,也知道对错,只是需要时间去建立起来髓磷脂的高速网络。为什么习惯一旦养成不容易改变?因为所谓“习惯”,其实是以神经纤维电缆组合的形式“长”在大脑之中的,髓磷脂一旦把神经包起来,它不会自动散开 — 改变习惯的唯一办法是形成新习惯。为什么年轻人学东西快?因为尽管人的一生之中髓磷脂都在生长,但年轻人生长得最快。最激进的理论则认为人跟猴子的最显著区别不在于脑神经元的多少,而在于人的髓磷脂比猴子多20%!解剖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是平均水平,但他拥有更多能够产生髓磷脂的细胞。

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

看了钢琴家朗朗的传记之后,可能很多人会怀疑是否真的应该让孩子接受这样的苦练。实际上,顶级运动员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不练这一万小时,一定成不了高手,但问题是考虑到机遇因素练了这一万小时也未必成功。
这就是兴趣的作用了。如果说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学家无法用后天训练解释的,那就是兴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感兴趣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
不论如何,刻意练习是个科学方法,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显然我们平时中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不符合刻意练习的特点,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世界级高手。天才来自刻意练习。
.

TOP

高产作家么.

TOP

贴这篇文章,有人会觉得跟我的观点有点矛盾:你不是不主张去为了成绩恶补吗?怎么冒出来这么篇鼓励苦练文章?

其实一点都不矛盾,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老生常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但最后一个章节同样说明了兴趣才是最好的动力。兴趣不能保证成功,没有兴趣也不是说不会成功。
只是想一想你的孩子,
你是希望你的孩子重复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一万个小时呢?还是希望他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起点主动做喜欢的事情一万个小时?.

TOP

说的好! 送花!.

TOP

科比每天自己练投篮一千次,我儿子说他也行,怎么办?.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10-7-28 23:36 发表 \"\"
科比每天自己练投篮一千次,我儿子说他也行,怎么办?
鼓励他,没准又是一个姚明, 有兴趣的,是10头牛拉不回的,没有兴趣的,赶了上架都往下飞的。.

TOP

1、是十万小时,不是一万
2、 我以前发过“关于刻苦的科学”,就是讲这个话题的:
http://ww123.net/baby/thread-4631898-1-1.html.

TOP

回复 5#子玖妈妈 的帖子

要有针对性地练习。每天都要针对当前尚未掌握但是经过练习还能掌握的技术,集中全部精力练习一段时间。

如果不是“刻意练习”的话,24小时连续不断拍篮球,也是成不了科比的。

[ 本帖最后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10-7-29 00:18 编辑 ].

TOP

回复 7#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你确定是十万个小时吗?就算每天联系10个小时,都要30年才能达到10万小时这个标准啊。.

TOP

工作十年后,觉得“十年磨一剑”一说很有道理

跟1万小时的原理应该是一样的。.

TOP

回复 9#旺旺她爸 的帖子

专业音乐家每天弹音阶就是1小时以上。.

TOP

数学系毕业的同学研究不了数学,于是每天都问别人三小时“为什么”做思维练习。.

TOP

回复 9#旺旺她爸 的帖子

记混了。是十年或者一万小时.

TOP

回复 1#旺旺她爸 的帖子

天才来自刻意练习。
这句话也可以说成:
能够刻意练习的才能成为天才。
即便原理和方法普及,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
显然,更多的孩子不可能像史兰倩丝卡、傅聪、朗郎那样承受从幼年开始每天10小时的练习的。
他们能做到。这就是天才和非天才的本质差别。.

TOP

回复 14#和你在一起 的帖子

恰恰相反,我认为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只要他们能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或许他们不能成为真正的天才,或许他们不能以此谋生,但他们的兴趣可以让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成就感,充满了快乐。.

TOP

回复 12#ccpaging 的帖子

说明你的兴趣不在数学,另找一个更合适的兴趣爱好吧。比如说:问讯处。或者结合最新的实际“小白菜”。.

TOP

回复 1#旺旺她爸 的帖子

练习一万小时或N多,在被迫或有兴趣的情况下,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启发孩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另外培养孩子的实现目标的责任感和坚韧性也是很重要的。.

TOP

回复 17#家有考王 的帖子

六月中旬一位版主拉我去参加一个小学生家长聚会,我说了两点:培养兴趣、养成好的习惯。.

TOP

引用:
原帖由 旺旺她爸 于 2010-7-29 00:28 发表 \"\"
你确定是十万个小时吗?就算每天联系10个小时,都要30年才能达到10万小时这个标准啊。
八个小时在睡梦中练!.

TOP

我觉得学习积累、练习、思考、练习、再学习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比较合适!至于练习多久,可能因人而异!.

TOP

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 — 因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其实这也是一个具有反馈的练习!过去的已经有结果了,自己读了马上可以翻记录看结果,就给自己反馈了!.

TOP

很有道理.

TOP

亮点在最后一段:兴趣!
髓磷脂的道理一看就明白,但这一万小时,除了,兴趣,再没有别的动机可疑维持下去。而一旦第一个小时有了兴趣,大脑可以指挥系统继续后面的9999个小时的运行。理想的模式的:尝试-兴趣-联系-正反馈-更大的兴趣-更多的练习-享受练习……

所以,家长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鼓励孩子去尝试。.

TOP

忽然想到:其实我们每个家长都是“天才”,在养育孩子长大这件事上,我们耗费的时间可都不止一万个小时啊。.

TOP

我就是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这本书里第一次看到一万小时这一说的。很有意思。.

TOP

我只希望这篇文章不要被各位家长当作拿来进一步压迫孩子学习的借口。.

TOP

所以,我强调兴趣,否则,还真不好说啊.

TOP

怎么解释我小时候,碰到喜欢的老师,就特喜欢那门课,分数镚儿高,换一老师,马上歇菜?.

TOP

孩子的兴趣其实很短的,反复的机械训练会磨灭了孩子的兴趣。这些音乐家除了他们原本的音乐天赋以外,要是没有他们父母在后面的长期坚持和鞭策,很难有现在的成就.

TOP

怪不得我无法成功,因为我没啥感兴趣的,没什么能让我练习1万小时。除了睡觉!.

TOP

有没有可能对什么都没什么兴趣,特别是一难了就没什么兴趣了。
其实我小时候最怕填表填一栏兴趣,总觉得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兴趣,到现在还是这样。可能即使是兴趣,家长们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至少乐器啊,棋类啊什么的才算真正看得上的兴趣。.

TOP

老外真吃饱了撑的,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弄这么一本书,而书里的内容早就被无数格言,箴言,俗语描绘得再易懂不过了。已经被证明并有理论指导的东西,又被证明了一次,以后还将被证明无数次直到万次。
还有一句:谎言被重复一万次就变成……,更有歪论被传播一万次则成…….

TOP

怪不得我们家的成不了牛牛,呵呵。.

TOP

回复 6#龙宝娘 的帖子

目标进校队吧,姚明就别指望了。孩子兴趣太多,也有烦恼的,确实会占用很多学习的时间。如果让他选择,他能练一万小时的,可能还有吉他吧。他的指弹吉他完全靠自学,以他的年龄来说,算不错了。他说,万一以后没饭吃,可以靠这个糊口。听得我差点昏倒。为什么这种精神不能放在学习上呢?郁闷。

[ 本帖最后由 子玖妈妈 于 2010-7-29 10:05 编辑 ].

TOP

回复 32#redsun 的帖子

格言、箴言、俗语有对的也有错的,怎么样去区分,还是要借助科学研究手段。

不要小看这本书,它后面有难以计数的科研成果。它可以告诉你那些格言、箴言、俗语中哪些是有借鉴意义的,哪些是误导人的。.

TOP

回复 34#子玖妈妈 的帖子

行行出状元,说个身边的事吧,LG家里有个小外甥,从小父母皆在国外搞事业,没人管他,放上海由祖父母带大,该男孩自小沉迷于日本卡通及游戏,祖父母相当无奈及头疼,功课自然全班倒数。我和LG谈旁友额辰光就暗自想,这个小孩长大算完了。么想到,他因为喜欢日本卡通,业余时间全部用来研究原版的日文对白,从听原版看中文字幕,到不看,到最后基本全部听懂。初中时问祖父母要了钱自己报名读日文,一级一级读上去,又因为玩游戏攻略已到高手境界,前2年被一家日本动画也不知道什么游戏运营之类的制作社网罗去日本从事他最爱的事业了。特记无是真的无语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旺旺她爸 于 2010-7-28 22:42 发表 \"\"
其实一点都不矛盾,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老生常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个概括我认为是不准确的。参见我以前的帖子:
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1#pid4819778.

TOP

回复 36#龙宝娘 的帖子

哎,所以我说父母尽力就好了,小孩子自有自己的命。.

TOP

贵在坚持, 如何帮助孩子让其兴趣爱好能够持续发展才是我们做家长需要讨论和琢磨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龙宝娘 于 2010-7-29 10:05 发表 \"\"
行行出状元,说个身边的事吧,LG家里有个小外甥,从小父母皆在国外搞事业,没人管他,放上海由祖父母带大,该男孩自小沉迷于日本卡通及游戏,祖父母相当无奈及头疼,功课自然全班倒数。我和LG谈旁友额辰光就暗自想, ...
我在想,如果该男孩的父母在上海,操练课外班一万小时后,他的成绩也许会上升些,但现在的情况会如何呢,进个3类大学,出来还要投简历找工作,又或许比现在的状况还好?”各人自有各人福“,我是这样理解的~~

[ 本帖最后由 龙宝娘 于 2010-7-29 10:15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子玖妈妈 于 2010-7-29 10:10 发表 \"\"
哎,所以我说父母尽力就好了,小孩子自有自己的命。
非常同意~~.

TOP

回复 1#旺旺她爸 的帖子

我怎么看来看去,文章强调的是恰当的学习方法,know how。.

TOP

回复 42#shumi1 的帖子

how?.

TOP

违背意愿的学习身心是痛苦的
以兴趣为起点的主动学习是快乐的
与其数理化齐头并进
还不如一专见长.

TOP

我记得异类这本书里,一万小时成功是拿比尔盖茨和披头士乐队来验证的。有成就的人都是逃不过这一万小时的。

[ 本帖最后由 stevenmami 于 2010-7-29 11:06 编辑 ].

TOP

我们家凡是吃音乐饭的,都能达到一万小时。当初每天就是7-8小时练成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牙医叔叔 于 2010-7-29 07:27 发表 \"\"

八个小时在睡梦中练!
最后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梦想家.

TOP

看到最后我笑死了:我们都是梦想家。.

TOP

回复 36#龙宝娘 的帖子

是啊,其实他也花了一万小时不止。.

TOP

引用:
原帖由 shumi1 于 2010-7-29 10:18 发表 \"\"
我怎么看来看去,文章强调的是恰当的学习方法,know how。
我觉得也是。我们落后就落后在know how上。.

TOP

 106 123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