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典更新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49e5&scene=0#rd
【福音】恩典更新(上)[注1]
2015-08-24 教会杂志
作者:提摩太•凯乐
翻译:杨基
校对:煦
一、简介
17世纪早期,很多基督徒从欧洲移民到北美,满怀对新世界的憧憬,盼望信仰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逼迫。他们建立了数以百计由敬虔信徒组成的新教会。可是才过了两代人,在他们的后代身上,已经看不到属灵的生命力。虽然很多人认同正统的教义,生活方式符合伦理道德,受洗礼,领圣餐,但他们在生活中显示不出被圣灵重生以后的品格特征。他们虽然是受洗的教会会友,但他们却需要归信基督。
作为回应,很多新英格兰的牧师呼召教会会友进行自我省察和自我更新。随后,在复兴和“灵魂丰收”(soul harvests)的时代中,很多城镇居民见证了他们的属灵觉醒:好像从熟睡中被唤醒来拥抱基督。在18世纪,大西洋两岸的许多巡回布道家展开这一事工。这些领袖包括英国的约翰•卫斯理、查尔斯•卫斯理和乔治•怀特菲尔德,以及北美的约拿单•爱德华兹。[2]
不是所有教会和牧师都强调归信基督和更新。很多人说:如果某人是教会会友并参加圣礼,那么这个人当然是基督徒。对于福音派的观念——成为教会会友是不够的,你还需要与神有个别的关系和归信基督的经历——今天批评家指出其本质而言是个人化的,它暗示教会的参与可有可无。还有一些批评说,这个观念给人一种暗示,好像只有个人与上帝的关系才重要,社会公义和文化更新就完全不重要。
然而,我们对此观念应该加以正确理解。福音派寻求个人的属灵更新,这正是在支持建立基督化社会,是在支持公义。真实的信仰转变与圣洁可以转变基督徒的个人生活,也同样转变他们公众的生活。
虽然复兴主义(revivalism)的一些做法可能导致不健康的个人主义和主观主义,但它一些基本的观念——得救是关乎内心,对恩典的理解带来信仰的转变和更新——有大量的圣经依据。早在旧约中,先知就呼吁人们行心里的割礼,而不是仅仅在形式上和肉体上行割礼(参见耶9:25-26及以下)。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说,人心的原本模式就是倾向于相信通过人的道德努力或宗教、血统、门第,而不是通过相信基督已经完成的工作来称义。为什么呢?他们告诉我们:福音的教义本身与人性是相反的,是惹动人反感的;所以我们的心往往想方设法拒绝福音,或者将福音改头换面(如自由派神学),或仅仅同意福音的教义却不真正信靠福音(如僵死的正统派)。
因此,复兴是重新找回福音。个人的复兴就是个人重新获得对罪和恩典更深的认识,在不断发现并摆脱自我称义和自以为是的同时,也不断更加发觉上帝恩典的奇妙和伟大。教会的复兴则是教会里的大部分人开始在神学认识和实践上归回福音。
本文将帮助教会领袖点燃个人和教会的福音复兴之火,因为没有对福音的正确应用,仅仅进行教导、讲道、洗礼、教理问答是不够的。教会有一种倾向,就是逐渐丧失对福音的认识,日益陷入与其它宗教无异的行为礼仪之中。复兴或更新是上帝的工作,通过强化圣灵通常的运作(使人认罪、感恩、进入上帝的同在),使教会充满荣耀和能力。圣灵浇灌在会众之内和会众之上,从而使上帝的临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3]
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它们都很实用,并且以福音为中心,围绕通过上帝的恩典实现更新的主题。如果你是一名教会领袖,并且你希望看到人们更新,那么你首先要实施“福音沟通”(Gospel Communication),在教导时区分宗教和福音。第二,帮助人们走向“福音转变”(Gospel Transformation)——通过应用福音改变人心来得到属灵的成长,而不仅是“努力再努力”。第三,注入一种“以福音为中心”(Gospel Centrality)的思维方式,给人们一个以福音来规范整个人生的愿景,而不是停留在内心。第四,时常在祷告中思考如何贯彻“福音实施”(Gospel Implementation),如何才能将所有这一切应用到所有会众的生命中,应用之后可能导致什么结果,以及你怎样才能更好地在你们教会特定的环境背景中实施。
二、福音沟通——三种活法
运作原则
世界上宗教的基本运作原则是:“我顺服,所以上帝接纳我”。福音的基本运作原则是:“上帝通过基督接纳我,所以我顺服”。同样坐在教会座位上的两个人,基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原则来生活,虽然这两人都努力遵守神的律法,祷告,慷慨施舍,对家庭负责,但他们行善的动机却截然不同,精神状态也截然不同,导致截然不同的个人品格。
路德有一个基本的看法,他认为宗教是人心的原本模式,这不仅适用于有宗教信仰的人,也适用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人们通过自己努力达到某一套价值观的要求,来赚取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被接纳的感觉,让自己感觉重要。而且,“靠功德称义的宗教”在人心里根深蒂固,连在某种程度上相信福音的基督徒都时常故态复萌,在内心深处的运作是靠自己的功德得救。劳雷斯(Richard F. Lovelace)就此曾说:
在目前认信的基督徒中,只有少数坚定地相信基督在他们生命中称义的工作。很多人……在神学上承认这点,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依靠自己的成圣来称义(rely on their sanctification for justification):自己信得诚恳、有过信仰转变的经历、目前的宗教行为表现好、不像其他人那样频繁、故意地悖逆上帝——他们从这一切当中获得被上帝接纳的安全感。很少有人完全彻底地站在路德的高度上:你已经被接纳了,在信心中向外界透视,将基督的外源性的义(alien righteousness of Christ)作为自己被上帝接纳的唯一基础,在这样的信心之上得到安息和放松,并因此不断成圣,因为信心在爱和感恩中积极地工作。[4]
信教的人(churchpeople)的一些缺点,那些我们通常认为是成圣方面的缺失,实际上是他们在称义方面的缺失的外在表现。那些不再相信上帝在基督里爱并接纳他们的基督徒,无论目前的属灵成就如何,他们在潜意识中是根本缺乏安全感的……他们的缺乏安全感表现为骄傲、强烈地为自己的义辩护、防御式地批评其他人。他们自然而然地仇恨其它文化风格和其它种族,因为他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安全感,发泄他们压抑在内心的愤怒。[5]
路德注释“福音的真理”(加2:5)时说道:“在所有基督教教义中,福音是最重要的教义……既然是最重要的,我们就应该很好地认识这一教义,教导其他人,并将它不断地注入到他们的头脑中去。”[6]
旧约中的三种活法
基督徒一般认为有两种回应上帝的方式:跟随他并遵行他的旨意;或拒绝他按自己的想法行,基本上这是正确的。但拒绝上帝也有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也必须分清楚。你可以拒绝上帝的律法,随心所欲地生活;你也可以遵行上帝的律法并以此作为赚得救赎的资本——这也是拒绝上帝。问题在于后者(拒绝福音,喜欢道德主义)看似力图遵行上帝的旨意(实际上却拒绝上帝的救恩)。所以,实际上回应上帝的方式不是两种,而是三种:无宗教、宗教、以及福音。
无宗教就是完全无视上帝的存在,不承认上帝是救主,是主宰。“宗教”或道德主义也逃避上帝这位主宰和救主,它是以自己守道德而得的义摆到上帝面前,这样上帝就“欠”你的(他不得不拯救你)。而福音则不同,不是我们得来的义给上帝,他欠我们;而是来自上帝的义,通过耶稣基督白白给我们——所以是我们欠上帝的。福音与宗教和无宗教都不同,福音与道德主义和相对主义都迥异。
这种区别在圣经一开始就出现了,该隐和亚伯都献祭(创4:3-16),但亚伯的献祭被上帝接纳,因为亚伯献祭是出于信心(来11:4)。贯穿创世记始终,上帝选择年幼的儿子(亚伯而非该隐;以撒而非以实玛利;雅各而非以扫)和不蒙眷恋及无生育能力的女子(撒拉而非夏甲;利亚而非拉结),让弥赛亚从他们而出。他总是选择那些世人眼中的弱者,显出上帝的拯救不是靠家族遗传或个人表现,而是靠恩典。
上帝救以色列人出埃及,他先带领他们出来,然后才给他们律法。遵守律法是被救的结果;而不是被救的原因(出19:4-5)。当上帝与他们立约时,他把割礼设立为以色列人进入圣约(创17:1-11)和顺服律法(加5:3)的记号。但是,上帝警告他们不能怀有未受割礼的心,哪怕他们遵守了全部的律法、节期、敬拜礼仪(利26:41;申10:16;耶4:4)。肉体受割礼但“心中没有受割礼”(耶9:26)意味着顺从上帝的律法——服从上帝并努力讨上帝喜悦——但和神没有正确的关系。新约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受割礼。“因为真受割礼的,乃是我们这以神的灵敬拜,在基督耶稣里夸口,不靠着肉体的”(腓3:3)。内心受割礼的人不需要依靠自己守律法来得到在上帝面前的自信。他们只求“并且得以在他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神而来的义”(腓3:9)。
保罗对遍及旧约的明显的三种生活方式加以解释:
完全没有受割礼(不遵守上帝律法的异教徒和非信徒)
仅在肉体上受割礼(遵守上帝的律法并且靠它得救)
在内心受割礼(对上帝救赎恩典的回应而遵守上帝的律法)
新约中的三种活法
新约作为一个整体描写的三种活法,比保罗在腓立比书3章中的简要总结更加细致。
关于三种活法的经典论述在罗马书1-4章。从罗1:18-32开始,保罗说明不道德的异教外邦人是失丧的,与上帝隔绝的。在罗 2:1-3:20,保罗出人意料地声称,道德的、相信圣经的犹太人也同样是失丧的,与上帝隔绝的。“这却怎么样呢?我们比他们强吗?决不是的!因我们已经证明:犹太人和希腊人都在罪恶之下。就如经上所记:‘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明白的,没有寻求神的。’”(罗3:9-11)这句话最后一部分特别令人震惊,因为保罗说那些勤勉地顺服和相信圣经的善男信女们,他们的一切宗教行为连寻求神都算不上。原因是如果你想通过自己的道德和宗教来改善你和上帝的关系,那么你不是寻求神做你的拯救,而是利用上帝作为实现自我拯救的工具。保罗继续在罗马书当中解释,福音是在基督里寻求上帝的拯救,是惟独基于恩典和惟独借着信心。
登山宝训看似在说有两种活法。太7:13-27,耶稣让听众选择:两个门、两条路、两种树、两种地基。传统上,牧师说耶稣在对比神圣的生活方式(按照登山宝训的原则来生活)和不道德的生活方式(不顺服上帝)。这种解释正确吗?如果耶稣总结说“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有两种生活方式”,我们就可以期待讲道中要讨论两种生活方式——确实是两种。重新读一读马太福音5-7章,我们确实看到有两种方式,但这两种方式不是悖逆和顺服的区别,而是耶稣的方式与法利赛人的方式之别。
耶稣在登山宝训一开头就说,“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太5:20)。在第5章和第6章,耶稣将法利赛人遵行上帝命令的方式与耶稣自己的方式进行对比,法利赛人的方式是最小限度的、外在的遵守,而耶稣自己的方式是在信徒内心里产生内心动机的完全改变。当法利赛人施舍给穷人时(太6:1-4),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名誉、赞扬和回报。当他们祷告时,“他们以为话多了必蒙垂听”(太6:7)。他们感觉自己比别人强,相信他们可以支配别人,甚至上帝都得买他们的帐,因为他们表现得属灵。在第7章,耶稣继续警告那些论断和诅咒别人的人(太7:1-2)以及那些很容易批评别人,却不易接受批评的人(太7:3-5)。
总之,登山宝训并不是对比那些顺服律法、施舍、祷告的人与不顺服律法、不施舍、不祷告的人。在宝训中被对比的两类人都遵守律法、都施舍、都祷告。但他们的行为却出于根本不同的原因。“功德称义”这群人行善是出于表现自己,为了获得支配别人和上帝的砝码。这种动机使人产生优越感、骄傲,无法接受批评,只有最低限度的外在的服从,却没有内在的神圣性情与品格的改变。所以耶稣在宝训中所作的对比,是两种生活状态,一种叫“宗教”,一种叫“信仰”的区别。
关于三种活法,也许最生动的描写是在路加福音15章浪子回头的比喻。[7]两个儿子都与父亲隔绝,无份于拯救之宴席。父亲必须亲自去邀请他们进来。两个儿子都试图控制父亲的财富——小儿子公开地悖逆和不道德;大儿子则绝对顺从。这和我们试图做自己的救主的两种方式一样。一种是完全不顺从上帝的律法;另一种是通过遵守律法来赚取自己通往天堂的道路和对上帝的影响力。这个比喻的结尾令人震惊:小儿子被“拯救”(悔改而进入父亲的宴席)而大儿子却仍旧失丧,与父亲的心隔绝。“好儿子”成了外人,不是无视他的“好”,恰恰是 因为他的“好”。在29节,他解释自己为什么向父亲发怒:“我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令”。他的自义使他在看到父亲向弟弟施恩时极其愤怒,而看不到自己也需要父亲的恩典。这个比喻结束时,大儿子仍旧是失丧和愤怒的,正如耶稣当时的听众——那些法利赛人一样(路15:1-2)。也许耶稣让大儿子保持失丧的状态就是为了向法利赛人传达一个重要的信息:你们的属灵状况也是如此。浪子们知道他们与上帝的关系不对;而那些顺服的、道德上无可挑剔的好儿子却不知道自己与上帝的关系不对。
对宗教的这一颠覆性描述不是耶稣事工中唯一的例证。在所有福音书中,这三种活法(宗教、无宗教和福音)一再被耶稣讲述。法利赛人与税吏(路18),法利赛人与堕落的女人(路7),或值得尊敬的人群与被魔鬼附体的人(可5),在每个例子中,那些不够道德的、不太敬虔的人反而更容易与耶稣相连接。甚至在约翰福音3章和4章中也有类似的对比:法利赛人与外邦女子相比,女子欢欢喜喜地接受福音,而尼哥底母却只是回家去思考了。这里我们看到新约圣经与旧约圣经多么一致:上帝拣选愚昧的叫聪明的羞愧;拣选软弱的叫强壮的羞愧;上帝这样做是要显出拯救是出于他的恩典(林前1:26-31)。
希伯来书解释了宗教和恩典福音的关键区别。让我们想象一下,早期基督徒与罗马统治者的邻居们如何对话,以此总结希伯来书的信息。
邻居说:“啊,我听说你信教!很好!有宗教信仰是好事。你们的寺庙和圣地在哪里?”基督徒说:“我们没有寺庙,耶稣是我们的圣殿。”“没有寺庙?那你们的祭司在哪里工作,举行礼仪呢?”“我们没有祭司作为上帝与我们之间的中介。耶稣就是我们的祭司。”“没有祭司?那你们怎么献祭,怎么获得你们的上帝的垂怜呢?”“我们不需要献祭”基督徒说,“耶稣就是我们的祭。”“这算什么宗教?”异教邻居唾沫飞溅地说。回答是:基督徒的信仰与所有的宗教都截然不同,它确实不应该算作宗教。[8]
宗教与福音的对比
宗教 福音
我顺服,所以上帝接纳我。 上帝通过基督接纳我,所以我顺服。
动机是恐惧和没有安全感。 动机是感恩和喜乐。
我顺服上帝,好从他那得到什么好处。 我顺服上帝好得到上帝-以他为乐,像他一样
当我生活的环境出现问题时,我对上帝和自己感到愤怒,因为我和约伯的朋友一样,认为好人理所应当得到上帝的青睐,过上好生活。 当我生活的环境出现问题时,我痛苦,但我知道我一切的罪罚都落到耶稣身上,他允许这一切发生是为了炼净我,他且要在这试炼中对我施以父爱。
别人批评我时,我感到愤怒,天都塌下来了。因为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当好人。任何东西,只要威胁到这个自我形象,都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加以摧毁。 别人批评我时,我觉得不舒服,但我是否把自己看作“好人”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我的身份并不是基于我自己过去或现在的表现,而是基于上帝在基督里爱我。我成为基督徒是通过明白这些真理;所以我在基督里可以接受批评。
我的祷告主要是祈求,当我在困境中时,祷告比较多。我祷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环境。 我的祷告主要是赞美和敬拜。我祷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与他同在。
我对自己的认识是在两极摆动的。当我达到自己的标准时,我感觉有自信;然后就骄傲,不同情跌倒的人。当我达不到自己的标准时,我感觉自卑,没有自信——我感觉自己是失败者。 我不把自己看作一个道德上的成就者。在基督里,我既是有罪的、失丧的,同时又是被上帝接纳了的。我是这么坏,以至于他不得不为我去死;而他是如此爱我,他为我去死乃是甘心乐意。这给了我更深的谦卑和更大的信心,我既不会自怜自艾,也不会自鸣得意。
我的身份和自我价值主要基于我努力工作,我是一个好人;所以我必然鄙视那些懒惰和不道德的人。我看不起其他人,感觉自己比他们优越。 我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来自那位为他的敌人去死的上帝,他为了我而被从城市中驱逐排斥。我被拯救完全是出于他的恩典,所以我不能看不起那些信仰和行为与我不同的人。我成为今天的样子,完全是因为上帝的恩典。我不需要为自己辩白。
我指望靠自己的门第或表现来达到属灵状态的合格,我的心制造出各种偶像,也许是我的才能、我的道德记录、我的自律、我的社会地位等等。虽然我声称自己信上帝,但我绝对不能没有这些东西,这些是我的希望、意义、快乐、安全感、重要性所在。 我生命中有很多好东西——家庭、工作、属灵的约束等等——但这些好东西对我来说不是终极的。没有一个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当这些面临威胁或失去的时候,不会使我过于焦虑、痛苦或失望。
传讲三种接近神的方式的重要性
让后现代的人们听见福音和唤醒挂名的、沉睡的基督徒的最重要的办法之一,就是传讲:福音是人接近上帝的第三种方式,它与无宗教和宗教都截然不同。相信宗教的律法主义者说“好人在里面,坏人在外面。”世俗的相对主义者声称无宗教,说“宽容的人在里面,宗教狂热分子在外面。”福音说“谦卑的在里面,骄傲的在外面”。那些认识到自己不好的人至少是走在正确的路上。用这样的方式讲道,可以帮助听众分辨三种不同的方式。为什么呢?首先,很多认信的基督徒实际上不是信徒——他们根本就是“大儿子”(路15:11-32),这样的区别可以帮助他们归信基督。第二,很多真正的基督徒还有大儿子的性情——愤怒、机械、有优越感、缺乏安全感——区别三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更新。
(美国社会)后现代人是在教会或教会附近成长起来的,这些教会非常“宗教”——要么是保守的、道德主义的方式;要么是自由的、“行善”的方式。当后现代人拒绝宗教和宗教产物时,他们认为自己拒绝的就是基督教。除非你可以让他们看到,你介绍给他们的是不同的东西,他们是不会有耐心听你讲什么的。
而且,如果“宗教”是人心的原本状态,那么非信徒听到你呼吁他们跟随基督时,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你是在呼吁他们走“大儿子”的道德主义道路。不管你是否使用圣经上的语言,例如“凡接待他的,……就作神的儿女”(参见约1:12-13),都是一样的效果。他们仍旧会认为,你是在邀请他们更加努力地按照基督的榜样去生活。除非你非常清楚并持续地区别、对比宗教和福音,他们永远都会认定你在呼吁他们“信教”。
现代和后现代的人已经观察到自义的宗教信徒是什么状况。不理解福音的信教者必定感觉自己比其他人好,这样他们才觉得自己有价值。这导致他们排斥和谴责别人。在大城市中,多数现代和后现代敌视基督教的人不知道还有与他们概念中的教会不同的教会。你必须让他们看出这里的区别——他们拒绝的宗教其实不是真正的基督教——他们才能再次开始思考和聆听并再次加以审视。
有些人反对我们在讲道时不断地讲“恩典、恩典、恩典”。他们认为反复讲恩典没什么益处。他们的理由是:“当前我们文化中的问题显然不是法利赛主义和道德主义。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人任意妄为和反律法主义。人们不分辨善恶是非。向后现代的人反复讲恩典根本是多余的”,对此我不敢苟同。首先,人们根本承受不了上帝审判的“坏消息”,除非你指出恩典的“好消息”。第二,很多无宗教的人不能分辨道德主义和福音的区别,除非你批评道德主义。更深刻地理解福音才是医治任意妄为和反律法主义的良药。
三、福音转变人生——恩慈的美德
通过道德压力改变行为
人们通常用这种方法来向他人灌输诚实:“如果你撒谎,上帝和其他人会找你的麻烦”或者“如果你撒谎,你就和那些坏人一样,而你本来是比他们好的”。让我们好好思考一下这两种说法。要求人们改变其行为的动机是害怕遭到惩罚(你会有麻烦)和骄傲(你会像个肮脏骗子一样,你可不想跟他们一样)。害怕遭到惩罚和骄傲都是自我中心。诚实的动机是诚实对你有好处——这就是道德主义式的行为改变。它在意志力上施加压力,迫使一个人出于自私来遏止行恶的倾向。
但是,这个方法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通过利用人的自我中心来驱使人做正确的事不能对付人心的主要问题,即根深蒂固的自我陶醉和自我沉溺。道德主义的行为改变只是在操纵自私。它也许可以限制人的自我中心;但它不能改变人的自我中心。
道德主义通过对后果的恐惧以及骄傲来迫使一个人进入某种行为模式,而不是用喜乐、爱、感恩替代致命的自我陶醉和自我中心,完全熔化旧人和塑造成一个新人。如果你不加热,试图用蛮力改变金属的形状,金属一定是弹回原来的形状。同样的道理,人们用道德主义来改变行为模式,常常发现自己落入比从前还不如的境地,犯从前自以为不会犯的罪。他们无法相信自己竟然会贪污、撒谎、奸淫、盲目仇恨。他们对真实的自己感到震撼不已,不禁说“我不是这样长大的!”但他们就是被这样养大的,道德主义行为模式滋长了他们潜藏的“无情的、无休止的、冷若冰霜的自我中心,这正是地狱的标志。”[9]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要贪污、撒谎、谋杀、违背承诺。这就是为什么教会感染闲话和争竞的瘟疫。道德主义表面的无私底下掩盖的是极端的自我中心。
我们继续把比喻说完。未经加热的金属如果用力过大会折断。很多人在经历了多年的道德主义煎熬以后,最后完全放弃信仰。他们抱怨说自己太累了,实在是“无法继续下去”。通过在意志力上施加压力可以改变某些行为,但内心最根本的自我中心和缺乏安全感的问题没有得到处理,而这些问题只有福音才能对付。
普通的伦理道德和真正的美德
约拿单•爱德华兹在他的著作《论真美德的性质》(The Nature of True Virtue)和《信仰的深情》(The Religious Affections)里深入探讨了真实的内心改变与道德主义的顺从之间的区别。道德行为有两种:“普通伦理”和“真实美德”。爱德华兹相信绝大多数人的道德不是出于爱上帝,而是出于爱自己。人们的行为合乎道德,无非是为躲避惩罚或赢得自尊和拯救;这些人的道德只不过是为他们自己服务。在某个水平上,他们可以对别人很好,帮助穷人;但在内心深处,他们如此行是为了确保上帝祝福自己(宗教)或可以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道德形象(世俗)。他们“行善”不是为了上帝,也不是为了行善而行善;他们行善是为了自己。[10]
爱德华兹继续推论:如果我们最爱的是我们的家庭,那么我们最终会将自己家庭的好处置于别的家庭的利益之上。如果我们最爱的是我们的民族,那么我们会为了自己的民族利益无视其它民族的利益。如果我们最爱的是我们自己个人舒适和快乐,那么我们就会将自我服务置于别人的需要之上。只有当我们最爱的是上帝本人,我们才可能爱并服事所有的人、家庭、阶层和种族。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上帝成为自己最爱的对象呢?通过道德主义的宗教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你讲真话是因为你相信讲真话可以使上帝祝福你,回应你的祷告,那么你就不是真爱上帝。你只不过是爱自己,利用上帝来达到你的目的。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
爱德华兹总结说,真美德的忠信、诚实,不是出于它对你有好处或让你自我感觉良好,而是出自你对那位为你而死的上帝由衷的爱,因为,他为了履行他对你的承诺,甘愿承受深不可测的痛苦。真正的美德是为上帝的缘故做正确的事,而不是为自己的缘故。真正的美德是出于一种愿望,想认识、模仿、取悦和热爱那位拯救你的上帝。这种行善的动机只有在被恩典深深触摸过的人心中才可能生长出来。[11]
我们想一想普通伦理道德的动机是什么——骄傲和恐惧。福音摧毁骄傲,因为福音告诉我,我是失丧的,失丧到他不得不为我去死的地步,我还有什么可骄傲的呢?同时福音也摧毁恐惧,因为福音告诉我,不论我表现如何,他对我的爱永远不变。每当我沉浸在这些真理当中,我的心不止是受到约束,更是被彻底改变。心的基本价值取向都被改变了。
圣经如何推动我们改变
学习了上面的内容,让我们深入到圣经里,看看圣经如何呼召我们改变。
在哥林多后书 8 章和9章,保罗希望信徒捐钱给穷困的弟兄,但他没有命令他们。他不希望他们简单地遵守命令。他没有直接向他们的意志施加压力,说“我是使徒,你有责任”;也没有在情感上施加压力,说穷人多么苦,多么需要帮助,与他们相比哥林多教会多么富足。保罗怎么说的呢?他的话既生动又难忘:“你们知道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典;他本来富足,却为你们成了贫穷,叫你们因他的贫穷,可以成为富足。”(林后8:9)。他说“你们知道恩典”,保罗提醒他们主的恩典,用了一个有力的画面,将耶稣的拯救带入富足和贫穷的范畴。他用对福音的心灵回顾来感动他们。保罗实际上是说:“思考主耶稣昂贵的恩典,直到这福音改变你——从内心——成为慷慨乐捐的人。”
在以弗所书5章,保罗对夫妻讲话,尤其是对丈夫讲道。很多人可能带着他们异教背景中对婚姻的糟糕看法。在异教中,婚姻首先是交易的关系,越富有就越要多娶。保罗不仅想鼓励丈夫在性方面忠实于妻子,也希望他们珍爱和尊重妻子。在以弗所书5章(正如哥林多后书8章和9章),保罗不是用道德榜样来劝诫他们,而是向那些缺乏爱心的丈夫展现耶稣的拯救,在福音中我们最终的丈夫——耶稣,向我们(他的新娘)显明完全的牺牲之爱。他不是因为我们可爱才爱我们;他爱我们是为了使我们变得可爱。
在提多书2章,保罗呼召听众对世俗情欲说“不”,过自制、正直、敬虔的生活(多2:12)。
想想你会如何对世俗行为说“不”?你可能会说:
“不——因为别人会看不起我!”
“不——因为我会被排斥出社交圈。”
“不——因为上帝会剥夺我的财富健康和快乐。”
“不——因为上帝会送我下地狱。”
“不——因为我会讨厌我自己,对自己失望,失去自尊。”
上面所有的动机都使用自我中心的冲动来强迫人遵守外在的规则,却不会真正地改变内心。这些动机背后不是爱上帝,是利用上帝来得到好处:自尊、财富、社会地位。
保罗呼吁基督徒自我克制,但他的方法与上面截然不同。“因为神救众人的恩典已经显明出来,教训我们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欲,在今世自守、公义、敬虔度日。”(多2:11-12)。在提多书3:5,他解释了什么叫恩典:“他便救了我们,并不是因我们自己所行的义,乃是照他的怜悯。”保罗说,如果你真想改变,你必须让福音教训你,这里“教训”一词是持续一段时间的培养、训练、(纪律)约束、指导。你必须让福音与你辩论。你必须让福音深入到你内心,让福音改变你的观念和你的动机。一旦人真正相信福音,福音就会根除人对外界的需求感——需要持续的尊重、欣赏、关注;需要生活事事如意;需要攫取权力支配他人。这些强烈而深刻的需要会使人崩溃,除非对你来说,“荣耀的上帝全然喜爱你”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如果我们的心不相信,没有改变,就会仍旧按原本模式运作。
很多人认为强调恩典会减少基督徒过敬虔生活的动机。但是,如果你失去了对定罪(罗8:1)的恐惧就失去了圣洁的全部动机的话,那么你原本的圣洁动机也只有恐惧而已。宗教者说:“我必须服从上帝,否则他会拒绝我。”基督徒说:“我想顺服上帝,因他曾为我而被拒绝!”
圣经对吝啬的解决办法,重新定位回到福音和基督的慷慨,他把自己的富足倾倒给你。你不用再为钱财焦虑,因为十字架已经证明上帝关心、看顾你,这给了你安全保障。你不用再嫉妒任何人,因为耶稣的爱和拯救赋予你一个高贵无比的地位,这地位是任何其它东西都不可能给你的。圣经如何解决糟糕的婚姻关系?重新定位回到福音中基督对教会的夫妻之爱。明白了他作为丈夫的爱,特别是在十字架上,他对你完全地信实,“不可奸淫”(出20:14)就有了实际意义。只有当你明白了基督作为丈夫的牺牲之爱,你才会真正坚定地抵制邪情私欲。他的爱是完全的、实在的、使人满足的,它保守你远离诱惑,不再在性放纵中去寻找只有耶稣才能给你的真满足。
现在你明白了吗?变成忠实的配偶、慷慨的人、好父母/好子女,不是靠自己努力去跟随基督的榜样,而是更深刻地理解基督的救赎,因着理解而内心(理性、意志、情感)改变,并把这个改变付诸实践。对福音的信靠可以重新构造我们的动机,我们对自己的理解,我们的身份以及我们的世界观。福音改变我们的心。
如果内心不改变,仅仅是行为上的遵守规则是肤浅易变的。所以,讲道的目的就是让人明白福音信仰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偶像崇拜与福音
马丁•路德在他讲解十诫的《论善功》(A Treatise on Good Works)一书中说,“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神”(出20:3)的呼召和单单相信基督而称义(罗3-4)的呼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你不可有别的神和你不可离开基督依靠自己称义是同一件事。
此为第一诫,命道:“汝不可有别神”,意为:“我既独尊为上帝,汝必将汝之信心、信赖并信仰(confidence, trust and faith)单单置于我身,不可就于其它。”[12]
路德的教导就是:为了获得接纳、喜乐、意义、希望、安全感,你对任何事物的指望超过了对基督的指望,那么,这个事物实际上就是你的上帝——你用全身心崇拜和服事的对象。如果你想通过表现来实现自我(正如我经常在自己的工作和服事中犯的错),你就把自己的表现当作了自己的救主,它替代了耶稣基督的位置。这正是偶像。偶像崇拜的表现永远是过度的焦虑、过度的愤怒、过度的沮丧。一般而言,偶像都是一些好东西(家庭、个人成就、职业、爱情、才能等等),但当我们把它们当成了人生的终极目标,在它们里面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人生意义和快乐时,它们就成了偶像。然后它们会使我们筋疲力竭,因为我们必须拥有它。如果我们失去一个好东西,我们会感到难过;而如果我们失去了偶像,我们就垮了。
路德在他的研究当中总结道:人打破任何其它诫命的同时必定打破第一条诫命。[13]偶像崇拜是我们一切罪和问题的根源。路德说,除非你把别的什么东西当作比上帝还重要(这东西比上帝更能给你希望、喜乐和自我认同),你不会撒谎、奸淫或偷盗。比如,你撒谎是因为此时此刻你在乎自己的名誉(或金钱或其它东西)超过了你在乎基督的爱。我们犯罪是因为我们相信基督以外的什么东西是我们真正而好用的救主。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在特定的环境中以特定的方式犯罪呢?为什么我们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无法原谅,失去控制,撒谎,发泄愤怒?如果一个人偷税漏税,你可以说,他欺骗因为他是个罪人。是的,但很多其他罪人并不偷税漏税,那么这个人的罪为什么表现为这个特定形式?路德回答说,金钱和财产——或更多的金钱带来的社会地位或舒适生活——在这个人心中更加重要,他从中得到的人生意义和安全保障超过他在基督里得到的。
简而言之,我们犯罪是因为我们在特定的场合和时刻不相信福音。解决的办法不是简单地强迫我们或恐吓我们去做正确的事,而是用福音来对付我们心中的偶像。这些偶像都是企图离弃耶稣,自我救赎的各种替代品。
福音远不仅是一个基础原则,好像我们抓住这个原则就可以得救,然后就可以继续发现新的圣经原则并按照它们生活。人类所有的罪都植根于人类崇拜偶像的本性和态度,且所有的偶像永远都是伪救主,我们在它们里面寻求人生意义和安全感超过在基督里的寻求,所以不相信基督福音永远都是所有实际罪行的主要根源。福音就是“我被拯救不是出于我自己的公义和善行,而是因为我在基督里就是义的”。
于是,我们实际行义的所有失败也来自于我们不能认识自己在律法上已经称义的地位——在基督里。我们成圣的所有失败(活出基督、敬虔生活)也来自对我们的称义缺乏认识。除非我们了解我们的心抵挡福音,持续地通过各种偶像崇拜自我救赎的特定方式,我们永远不会真正改变。
这不是说,基督徒不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在关键时刻和场合克制自己。如果你感觉里面有冲动想打人,一定要采取各种方式拦阻你自己!告诉你自己:“我会坐监狱!我会使家人蒙羞!”说什么都行。在短时间内,基督徒没有理由不简单地使用意志力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长期来看,内心被上帝的恩典深入触碰而改变,人才会彻底改变。改变生活方式的最终途径是通过福音改变人心。
这并不表明改变是一个简单的事。崇拜偶像的行为模式在我们的生命中根深蒂固。它不仅是我们个人选择的结果,也是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我们影响的产物。让福音深入内心所需要的,远超过个人祷告。圣经辅导、社区互动、亲密友谊、互相监督——这些对于个人的改变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如果你希望自己的生命有好的改变,并且能够持久,有几个朋友鞭策你,甚至反省,揭示过去的经历对你造成的行为模式的影响(例如童年的缺乏安全感),这些是不够的,你必须把福音放到你心里,取代你摆在那里的各种偶像。
分辨和除掉偶像
为了恩典更新,在讲道和辅导时,你应该常常讲内心潜在的各种偶像,显明出我们的心不相信福音的特定的方式。讲道始终以福音和基督的工作为焦点。这帮助人们避免通过自己的道德行为来解决问题和改变自我,也避免由道德行为方式所导致的缺乏安全感、被压抑的愤怒和犯罪感、以及灵性的死亡。
设法帮助人们分辨他们内心的偶像。其中一个方法是利用“有问题的情绪”。如果一个人过分愤怒、苦毒,让这个人问自己“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有没有什么东西我跟自己说是必须拥有的?我愤怒是不是因为我得不到这个东西?我以为它是必须的,但其实它不是?”如果一个人过度焦虑,让这个人问自己“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对我来说过于重要了?有没有什么东西我跟自己说我必须拥有?我恐惧是不是因为我害怕失去这个东西?我以为它是必须的,但其实它不是?”如果一个人不能原谅他/她自己,让这个人问自己“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对我来说比神对我的关注还重要?有没有什么我的错失,我以为是必须成功的,但其实它不是?”
你可以通过下面的一些诊断问题,来帮助人们思考他们为什么不相信福音,以及在他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偶像:
我最害怕的是什么? 我最焦虑的是什么?
什么(如果我失去它)会导致我感觉失去生活的欲望?我继续生活的动机是什么?
当环境出现问题或遇到难处时,我依靠什么来安慰自己?
我经常想些什么?休闲的时候我头脑里最容易想到什么?什么占据着我的心思意念?
什么祷告不蒙垂听会使我有转离上帝的想法?
什么使我感觉自己有价值?我最感到骄傲的是什么?
我生活中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真正让我感到快乐?
另外,帮助人们学习在基督为他们成就的工作中找到安息和喜乐,由此帮助他们削弱和除掉偶像。光是在理智上找到偶像还不够。不能光是说“我不能让这个东西太重要”。你的心还是恋慕这些偶像。你不能只是说“耶稣给我的平安是偶像不能给我的。”你必须真正接受耶稣给你的平安,这平安只有在你敬拜时才会来到。赞美并欢庆耶稣在福音里赐给你的,必须由圣灵刻在你心上。圣灵必定会使这些抽象的概念成为属灵的现实(弗1:18-23,3:15-21)。通过圣灵,你要祷告让它们进入你内心。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