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厅走廊匾额“履无咎(庵)”是
乾隆年间刘墉所书,
字苍劲清俊。匾下清乾隆十七年吉日造的香炉咋一看颇似现代浴缸。千万别以为是台湾作家画家哈~
一楼大堂对联“东鲁雅言诗书达礼;西京明训孝弟力田”上的字都是用琉璃烧制而成,然后镶嵌在压缩板上,行书间的细小连笔都没有一根断开。
一楼到二楼楼道口对联“蟠桃已结瑶池路,玉树交联阆苑香”乃一贺寿联,出于清代,专献给大户人家的主人。。。。
出门有大水缸,流动的水取上海话中“财”的口彩。水缸另一边的舞台“六艺堂”值得一看。有二看,一是在主楼的二楼阳台远眺,清代长廊、木雕饰顶、清书法家杨逸的墨迹尽收眼底,看长廊后面围墙外的建筑就如同自家的风景,感慨于“借他人景为自己景”的妙处;
二是近观细节,那条长廊从浙江东阳像积木一样,拆下来,每一个构件写上编号,耗上半年时间,在上海重新组装。红色大门原为某宗族祠堂之门,与长廊相配让人有推门观景之欲,门两侧有金色墙壁纹枝蔓图案,大富大贵之相。紧接着西藏风格的布墙。
真是无处不风景的饭店呀。。。。
六艺堂侧是菜香书屋,“三味”太少,又用得烂了,不如取个“菜香”,倒也质朴可爱。
说是书屋,却独独少书,不过别急。细细看来有不少好东西。
上世纪60年代的Gucci绿色真皮沙发,清代圆八仙桌红色桌布,一对明“福禄寿”太师椅,明二进小姐闺床,绘有红楼故事的木门……这么些东西,拆开看样样精品,拼在这菜香书屋,也竟相安无事。据说一些在上海二三十年代生活过的“老克勒”坐在壁炉边大赞有“回到当年”之感。当年的上海到底什么样,我们无法追回,但是至少能够体会,主人这份设计的精巧。其实原本,追求的就是感觉,还原的也只是感觉。
这就是我们喜欢的上海的味道,难以还原却耿耿于怀的老上海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