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独家策划 | 巴黎惊魂夜的信仰看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e=0#wechat_redirect
《境界》独立出品【巴黎恐袭专题之一】
文/《境界》家人团队
编者按:
11月13日,巴黎恐袭事件,举世震惊。《境界》在第一时间发起全球境界家人,特别是在欧洲、法国,巴黎的读者家人,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与《境界》的专栏作者和记者一起参与“众包写作”,借助他们的眼睛和信仰视角,让我们看见更多,不只是可见的黑暗和罪恶,还有看不见的信望爱。这几天《境界》将会连载“巴黎恐袭专题”,今天刊发由《境界》家人从全球各地发来的第一个专题——《巴黎惊魂夜的信仰看见》;请明天继续关注由《境界》记者独家采访的欧洲专题,也欢迎更多的读者家人留下你的评论互动。
现场
巴黎一夜
蒺藜,巴黎15区
2015年11月13日,从北京到巴黎的第82天。丈夫工作外派,一家同行。
下午刚刚带着孩子去圣母院对面的警察局取了在法居留的身份证。傍晚回到家,莫名开始发烧。原本老公周五晚上要加班的,收到我的“求救信”后,赶紧放下工作,赶回家。
晚上10点多,陪着孩子睡觉。迷迷糊糊听到隔壁的老公在和同事打电话:“看到了,太恐怖了!”挣扎着起来问他发生了什么事,老公说:“11区刚才发生枪击案了”。
赶紧给住在附近的朋友发微信,然后给睡梦中国内的家人报平安。祷告,睡觉,窗外,警笛阵阵呼啸而过。
早晨起来,手机里收到200多条消息,都在问“平安吗”。看到新闻里如此严重的伤亡就发生在不远的街区,边流泪,边一一回复“我们平安,放心”。一句平安,胜似千言。
但心里却像针扎一样难受。这座温和、包容的城市,怎么能和恐怖袭击扯上关系?下午坐车路过的卢浮宫、奥赛博物馆,让人心生向往;一条条古老有序的街道,述说着她的历史和沧桑;新桥上的鸽子和海鸥,悠闲自在地觅食;同车的一位父亲,还在到站时主动为我抬起婴儿车……
但就在几个小时前,这座城市的某几个角落,成了撒旦肆虐的地狱。打开电视,CNN的记者正在采访一位目击者——一位老者,就在昨夜遇袭的餐馆附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流着泪说:“It could be any of us.” 是啊,音乐厅、球场、餐馆、街道,每一个你我都会经过的地方,就这样成了坟墓。
那些遇难的人,也许曾在巴黎的狭窄街道上与你擦肩而过,也许在地铁里偶尔目光相遇时给过你一个善意的微笑,也许在你吃力地搬着重物或推着婴儿车时为你推开一扇门,也许,你们从未谋面。但这些与你走过同样街道的人,就这样被剥夺了生命的权利,在这个并不适合谈论严肃政治的浪漫城市里,被罪恶终结了生命……
虽然被告知最好不要出门,但家里快没吃的了,还是得去趟超市。孩子爸说我病着,他自己去,我说不行,一家人要在一起。出门时特地换了双球鞋,心想万一遇到意外,穿球鞋总能跑得快些。
走出家门,寒风阵阵,今天好像特别冷。街道依旧,行人依旧,咖啡馆依旧。虽然街上的小店有的关门了,但超市里依然人来人往,小公园里依然有父母带着孩子在玩耍。
走在街上,没看到暴怒,没看到打砸抢,没看到群情激奋,人们保持着一贯的平和与优雅。昨晚枪击地附近的人们打开家门接待陌生人;今天去超市,工作人员依然耐心地接待,摆货架的黑人大叔还在唱歌。只是一阵接一阵的警笛声依然在提醒我们这座城市遭遇的伤害。
购物归来走进楼道,迎面碰上一位正要出门的老太太。拉着小推车,大概也是要去购物。老太太正在看门口玻璃上贴着的一张手写小字条,看我们进来了就巴拉巴拉说了一串法语,可惜我们的语言实在还不过关。
看我们没啥反应,老太太用手比了比,嘴上说着“突突突”。我和孩子爸立刻觉得大概是说昨晚的枪击,也许字条上是说有邻居家人蒙难,对此表示哀悼。于是我俩一脸肃穆地与老太太回应,并挥手告别。回到家,赶紧打开手机一顿查,才发现原来字条上写的大概是楼上要装修,如有打扰请谅解之类的。原来“突突突”不是机枪声,是电钻声啊……
老公的同事,那位最先告知发生枪击的同事,在家里就听到了楼下的枪声。前一秒还在微信群里哀叹要不要离开法国,后一秒就开始动员同事们拼单买锅,还戏谑说大概可以防弹。
好吧,也许,对恐袭最好的回应,就是生活继续。
毕竟,这地上没有天堂。有主同在,才有真平安。
以马内利!
我在巴黎15区写下以上文字,已是14日夜里。窗外的铁塔,不再闪烁,也没有变成蓝白红三色,而是彻底熄灭,为了悼念前一个晚上,在这座城市里受伤害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