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去8年工作当全职妈妈,我不后悔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0#wechat_redirect
辞去8年工作当全职妈妈,我不后悔
原创 2016-09-24 沉静 ijingjie
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亲子时间】
文| 沉静(读者家人)
我听说一个故事:因工作孩子被放在奶奶家两年,每周末妈妈都会爱心看望,但每次离别都让孩子撕心裂肺地痛哭,最后受不了接回孩子,孩子因长期分离焦虑缺乏安全感,她不愿意跟人分享,患得患失。有次在满满一桌食物前,孩子一直说这些都是我的,别人不可以吃。
孩子两岁多,后知后觉的我才意识到自己作为全职妈妈一方面被一些友善的朋友同情着:以为我没有老人帮忙不得已而为之;一方面被不理解的人轻视着:读那么多书不工作还让老公养着。这让原本清心的我深为难过,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世界的价值观离神的标准太远。
作者和儿子在一起
辞职回家,回应上帝对我的呼召
想到一个故事,来自麦克唐纳所写的书《高效能父亲》。有人问三位正在工作的石匠在做什么,第一位回答:“你没看见我正在砌砖吗?”第二个说:“我正在建一堵墙。”第三个人兴奋地回答:“我正在建一座伟大的教堂,它会有巨型的尖顶指向天空。愿荣耀归给上帝!” 当类似的问题问到两位父亲,就是关于他们在家庭中的角色,第一位父亲说:“我在养家。” 而第二位父亲说:“我抚养孩子是为了荣耀上帝。”前者视父亲的职责就像把面包放在桌上,而后者的角度却是:他正参与塑造生命的工作。
对母亲而言,亦是如此。当我心存敬畏辞掉八年之久的工作满怀荣耀地回归家庭,是为了实现上帝赋予我作为母亲的使命,然而在别人眼中却只是砌砖、建墙、当保姆而已,莫名觉得委屈,真想竭力为上帝争辩,为祂智慧的真理辩驳,母亲的使命是无可推诿的!
在我还是单身时,我读过一些关于母亲使命和教养孩童的书籍,听过亲职辅导的讲座讲道,神的话语进入我心中,知道神的心意何等美善,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上好的福分。所以当我怀孕,我就预备心放下工作回归家庭,也因为与丈夫同心同行,借着他的支持,我毫无顾忌地当起了全职妈妈。起初,对毫无经验的我来说,一个人带孩子吃了不少苦痛,照着书上养仍有很多的问题与困难。因此我能体会到切身经验之宝贵,受苦与我有益之宝贵,回应上帝呼召之有福。
作者的儿子
别让孩子陷入可怕的分离焦虑中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三岁定终身”这句话,意思是在三岁之前,孩子大脑发育以及情绪沟通人格等方面都会受到极大影响并基本定型。小孩子特别是低幼儿,在清洁、单纯、人格等的可塑性极强,他们在柔软、适应性方面,度量都非常大。
感恩在孩子出生前我受过真理造就,清楚明白上帝对母亲的心意,婴幼儿尤其需要母亲的陪伴和教养。在孩子还柔软的时候陪伴他塑造他,等孩子大了,不再柔软变硬时再来雕琢就无比困难。小的时候不训练他听话顺服,长大后就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最近,孩子的爸爸问我:“三岁定终身,孩子两岁半了,三岁前要形成的是否有所收获呢?”我没有直接回复他,而是转发了一张同学朋友圈的截图给他。这是前段时间一个久违的大学同学邀请我一起去游玩之后有感而发的一段文字,内容都在称赞我的孩子。
那天与同学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她和邻居的孩子都是送回老家给老人看顾,她也正怀着二胎。在短短的相处中,他们不断地对比并夸赞我的孩子多么乐意分享懂礼貌,可以自己独立吃饭,语言表达能力强等等,然后诉说自己的孩子多么不省心,吃饭不好喂,爱看电视,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问题,结论是她们建议我办个幼儿托儿所。
与同学分别后,我思想当前社会,只生孩子不自己抚养的现象太普遍了,以至于大家习以为常。当他们给予孩子肯定时我并没有什么可骄傲的,因为我认为这是每个愿意舍己陪伴孩子的妈妈都可以做到的,而且孩子如此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尽心按着神的要求行事为人以至于出现诸多的问题,我们不应当自省吗?还是一叹了之?
孩子们天然地需要母爱,相信那些留守的儿童内心对母爱的渴望不是一两次的探望就可以补足的。我听邻居的一个奶奶告诉我,每次妈妈上班,孩子就痛哭流涕,害怕妈妈离开,一直抓住抱着妈妈不放,每一天都要上演这样的哭戏,而妈妈下班回来就粘住妈妈深怕她不见了。
这种长期的分离焦虑会影响孩子内心的健康成长,孩子在最亲爱的妈妈那里找不到安全感,该有多恐惧多迷茫啊。我还听过身边一个分离的故事:因为工作的缘故,孩子被放在奶奶家两年,每个周末妈妈都会爱心看望,但每次的离别都让孩子撕心裂肺地痛哭。最后受不了分离的痛苦便把孩子接回来,孩子因为长期分离焦虑引起缺乏安全感,她不愿意跟人分享,患得患失。有一次,在满满的一桌食物面前,孩子一直说这些都是我的,别人不可以吃。因为不在孩子身边,孩子身上许多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引导,让这个妈妈头痛万分后悔不已。
在我的孩子两岁多时,有两次机会与他沟通好单独跟爸爸回爷爷奶奶家,他欣然答应并且果真不哭不闹。几天后回来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见他激动地在楼下喊:“妈妈,妈妈……我回来了,我好想你啊……”笑眯眯地与我热情拥抱之后就又去抱他的老虎小熊们了。我想因为他的信赖,在他里面已逐渐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安全感,在他小的时候尽量地陪伴满足他,也可以帮助他更加健康与独立。
为何总让老人委曲求全?一味付出?
当我自己懵懵懂懂初为人母,照顾一个完全依赖父母的婴孩,一开始手足无措,完全搞不定,生活作息被打乱,失去了整夜觉,一切从零开始。痛苦中我发现自身需要学习承担父母的角色与责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们这代人没有受过多少苦,更多享受安逸舒适,以至于亲自带孩子变成一种挑战。然而越是挑战,就越需要成长。在做父母的过程中体会为人父母的不容易,一方面造就我们自身的生命,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加感恩孝敬父母。
我们需要更多照顾老人的感受,有调查显示80%的老人渴望拥有自由的晚年生活。我住在南方的一所大学校园里,许多北方来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帮忙带孩子,我是其中不多的几个全职妈妈中的一个,常常和她们一起带孩子,也结下深厚的友谊。
她们很坦诚地告诉我她们的辛苦,时常累得腰酸腿疼,有时还得忍受媳妇儿子甚至女儿的气。远离家乡多少有寄人篱下的无奈,有的长期和老伴分开,老伴生病了回去就换姥姥或奶奶来,更多的是默默承受带孩子做家务的辛劳。
当二胎放开后,许多老人坦言带一个孙儿累怕了,没体力再帮忙了。从与她们的交谈中我能体会到,她们虽然喜爱孩子,但辛苦一辈子的老人身体已渐渐衰弱,而此时再让老人替自己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辛苦,实在不合宜。
老人也应当有自己的晚年生活,而不是被子孙捆绑,更重要的是常常迫使与老伴分开在我看来也是不忍心的事。如果被分开的老伴还未退休,他们的饮食起居就变得很孤单。为何总让老人委曲求全,让老人来克服困难?为何让老人一味付出?为何做父母的我们自己不克服困难自己带孩子?老人已经为我们付出了大半辈子,就让他们卸下劳苦舒服地安度晚年吧,节假日带孩子常回家看看,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埃及记 20:12 和合本)
更重要的传承是,当我们自己尽到父母亲的责任体会为人父母之不易并孝敬父母,孩子也会受父母亲影响学习孝敬老人尊敬长辈。养儿方知父母恩,否则当孩子与自己的父母关系疏远,谈何爱戴孝敬?当自己还享受老人一切的照看,不知个中滋味,还指责乱发脾气时,孩子学到的不会是好榜样。
不被物质捆绑,追求喜乐满足的心
许多人无法回归家庭,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作的捆绑,高薪的缠累。没办法放下工作,是因为家庭经济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压力,衣食住行样样高消费,使得人们不得不加快脚步挣钱,怎么可能再辞去工作呢?这不是自找压力么?
在我,同样有这个问题。原本一个家庭两个人供养绰绰有余,少了一个人的收入又添人丁再加上各种消费需要,确实会使家庭的经济相对紧张。然而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神的恩典一直够用。我们所租的房子蒙神保守一直拥有恩典价,当别人需要两三千的租金,我们却只需要一千多。孩子的衣服鞋子常常有弟兄姐妹家的孩子穿小了传下来,不需要样样自己花钱。
虽然生活上会拮据一些,但为此所付出的是值得的。圣经中使徒保罗说:“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也不能带什么去。只要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提摩太前书 6:6-8 和合本)
我认为物质生活可以相对简单,我们所追求的应当是一颗喜乐和满足的心。然而,物欲横流的今天,非必需品不一定买对许多人是个挑战。陪伴孩子的这三年五年也许少挣了十几万几十万,然而孩子的童年如此短暂,一去不复返,却是金钱弥补不回来的。而三五年之后,若有需要,妈妈们仍然可以重返职场,帮补家庭经济。
我身边有很多能干的职场母亲,她们顶着更大的压力,一边上班供养家庭,一边还要牵挂家中的孩子,回家后就马不停蹄地陪伴孩子,她们所付出的辛劳也很多。但人的精力时间总是很有限,所谓的机会成本就是当我们选择在家陪伴孩子,就没办法上班;当我们去上班,就没办法全时间陪伴孩子,很多的时候会觉得是现实的无奈。当然还有许多伟大的母亲,她们可以做到一边带孩子一边在家兼职的平衡。这些选择都需要智慧和决定。
流泪撒种,必欢呼收割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申命记 6:6-9 和合本)
我尝试学习按着神的心意,像带小门徒一样将孩子带在身边,他陪伴我,我陪伴他。在清洁、良心方面他是我的老师。他热爱大自然,喜欢阅读运动唱诗歌与人交流,我们常常一起去海边看夕阳玩沙踏浪,一起在校园里和小伙伴游戏追逐,到足球场踢球,去图书馆借书,在家阅读唱诗歌,去教会参加主日学敬拜,听圣经故事做手工画画,去探访弟兄姐妹,坐动车去看望爷爷奶奶,去外公外婆家小住,姐姐来过暑假,一起搭积木,过家家,做家务,吵吵闹闹中学习和睦相处……这些是他童年的一部分,也许是给予他足够的爱和陪伴,他很喜乐阳光有爱,每天都洋溢着笑容,见到人都会主动打招呼,不管是卖菜的伯伯,保安叔叔,司机叔叔他都主动去说“嗨”或“拜拜”。
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当我们祷告,敬拜,勤劳,忍耐,读书,分享,付出……我们给孩子什么,他们很多时候就获得什么,第一次孩子跟着谢饭祷告说阿门,是何等令人兴奋;让人更为惊喜的是,突然有一天孩子在主祷文以外加上为生病的小伙伴祈求医治;每次妈妈做完饭或干完活,他就会跑来抱抱妈妈关心道:“妈妈,辛不辛苦?”令我特别感动;他受到最佳的称赞应当是他的大度与大方,他非常乐意分享,即便是自己最喜爱吃的东西都愿意拿出来,何等感恩神在他生命中的带领与保守!
有一位牧师曾讲过儿童的价值:“在可塑的时期你要怎样雕塑儿童?等他真正成形时,他自己会慢慢变硬。所以,对儿童下功夫、付代价的人,是很有价值的。你在儿童的身上用多少的心血都不会白费,你真正善良、智慧的教导,耐心、努力的教导,要使你年老的时候看见,你所种的是痛苦眼泪的果子、种子,而你所收的,是令你永远欢呼、喜乐永不后悔的果子,那个时候你的眼泪自动被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