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家的故事

凯尔文(Kelvin)



【1824-1907】

  有没有念过绝对温度(K)?其中的K就是以凯尔文的姓氏为缩写,以纪念这位「热力学之父」,他不仅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压缩出液态氮,更铺设第一条海底电缆、发明电子检流器、想出同位素放素理论。他所奠定的科学工程,成为二十世纪科技发展的主流。

  这位天才出生于1824年的苏格兰,排行老四的他,从小就感受到没有母亲的孤独与父亲丧偶的悲伤。但他却有清晰的头脑,有条有理的思考,10岁时就进入大学攻读热、电、磁、光学,15岁时就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并得奖。引导他走向信仰之路的,是他在16岁那年所读到尼古拉(Nicol)教授所写的《太阳系的次序与现象》(The Phenomena and Order of the Solar System),书中提到天文学大师开普勒的生平,「这位德国科学家,从小就以天才著称,但是愤世嫉俗,处处与人格格不入…。他后来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他内心深处在寻找必须的永恒(Necessary Immortality),于是不看地上的人事物,转而研究天上星辰的运动,因此宣告上帝的作为在那里(The Finger of God is there)!」

   凯尔文后来放弃剑桥的重金礼聘,回到母校格拉思大学担任首席的物理学教授。在他的日记里,每天都写下一句他当天所背下的圣经金句。在他发表的研究报告里,也经常提到信仰。例如当他发表热力学第二定律时,他就提到诗篇102篇26节:「天地都要如外衣,渐渐旧了,」表示能量的反应进行使得有效能量逐渐的减少。

  当他28岁发表热动力理论时,也在研究报告上写道:「上帝在这个时代还行神迹吗?是的!科学的知识是来自上帝的作为,放在我们的心中,使我们能够了解。过去,祂把异象放在先知的梦中,现今祂把知识放在人的心中,使人能够建立理论去说明这个世界的真实。人有理解的心智,是上帝所创造。」

  在发表潜热(Latent Heat)的演讲上,他说道:「如果没有水的潜热现象,人类将立刻面对世界灭亡的浩劫。因为两极的冰山将立刻溶化,大水将淹没全地。我愈了解水的特性,愈知道这是出于上帝的慈爱和恩典。」

  他对信仰的坚持引来了进化论者的不满,在进化论袭卷整个知识界的同时,他以精辟的语辩令进化论大将赫胥黎(Huxley)为之语塞。他不仅投出犀利的问题:「进化论只是一个学说呢?还是一个不变的定律?进化论能够回答生命是怎么产生的吗?」也以其专业指出进化论的缺点:「进化论假设整个生物的进化与年代,都在与今天相同的环境里产生,这种臆测,违反了热力学的定律。」「我们都知道地球的地质年代上有一段漫长的年代是没有生命的,而后突然有生命产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产生生命:无论是机械性的动力,是化学的变化,是电子的传递,是矿物的结晶,是原子的力量,都无法使生命从无变有。当你认真的面对这个问题,你必须承认这是科学跨不过的门坎。这是上帝的奥秘。…我并不反对生命在产生以后,因着某些环境的改变,生物会有一些进化的现象,但是最基本的真理仍不改变──是上帝创造了生命,并且有智慧地掌管一切。」「因此,」他投出第三个问题:「人有道德、有爱、有对于永生不朽的渴慕。如果人只是无意义的,偶然的进化产物,怎么会问这些有意义的问题?」

  凯尔文的太太,是他青梅竹马的表妹玛格丽特。她虽然不懂什么热力学的绝对低温,但她知道先生爱她的热度绝对在-273度C以上。玛格丽特后来经常生病,凯尔文多次陪她远渡大西洋到德国、法国寻访良医。1866年大西洋电报公司请教他能否将电子信号传递过海洋,而他本身也想知道欧洲那边的医师对妻子的诊断结果,于是他担任第一位海底电缆工程师,在大西洋海底铺设了长达四千八百公里的铜丝电缆,并设计了第一部电子检流器,检测传来的电子信号,开拓了环球电子通讯的历史。

  1907年,长年缠绵病榻的玛格丽特死于中风,伤心欲绝的凯尔文在同年十二月17日也随之而去。他一生坚信人所看到的物理、化学、生物的现象,都是由看不见的原理所引导,正如圣经所记:「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8).

TOP

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

  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在他出生前三个月,经营农场的父亲不幸病逝,因此在牛顿出生时,家境是一贫如洗。个性坚强的母亲哈拿,眼看着惟一的孩子因营养不足而奄奄一息的样子,再想到刚死去的丈夫,不禁悲从中来。她想到圣经里也有一个叫哈拿的女子,在绝望时向上帝所做的祷告;她立刻抱着怀中早产的牛顿,向上帝发出了同样地呼求:「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你。」(塞缪尔记上一章11节)上帝垂听了哈拿的祈祷,小牛顿存活了下来。并且这个孩子经常思索:上帝让他活下来,一定是有些事要他去完成的。

  牛顿三岁时,母亲改嫁给邻村的史密斯牧师。史密斯牧师在过世后,只留给牛顿一堆包括圣经、神学、诗歌、数学、历史、法律、机械等类的书籍,成为牛顿的至宝。当时他所居住的乌斯托普村,是英国生产马车最有名的地方,这里的小孩长大后的愿望大多是当马车夫,但个性内敛安静的牛顿,却经常在藏书的阁楼看书,连替人打工看牛管马也带著书。他的母亲开始发现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之处。

  1661年牛顿进入了一流学府剑桥大学。为了赚取生活费,他到实验去当助理;无形中使他接近了一些优秀的教授,并承袭他们一生研究的精华,这成为牛顿后来的名言:「我看得比别人远是因我站在巨人的肩头上。」

  影响牛顿科学与信仰最深的教授,该属亨利.摩尔(Henry More)了。摩尔是个数学家,也是个敬虔的基督徒。他以一个老师对学生的敏锐直觉,一下子就发现牛顿是与众不同的;牛顿在每学期开学以前,先利用假期,将要上课的所有课本都先读过,等到上课时,牛顿已经在看比那门课更进阶的研究报告了。摩尔因此会给他更深的书,像开普勒(Kepler)的「光学」、桑德森(Sanderson)的「逻辑学」,并且长期支付牛顿的生活费。

  牛顿虽然是个学科学的人,但科学丝毫不影响他对上帝和这个世界的看法。他经常在笔记本或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他的祷告,至今仍有许多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他更经常和室友魏克金斯(John Wickins)在校外分发圣经给穷人,向他们传福音;因此购买要分发的圣经成为牛顿学生生涯中除了房租与伙食费外最大的花费。

  1665-1667年,英国发生了可怕的黑死病,大学宣布停课,政府也下令不准所有的人离家远行。牛顿没有地方可去,却在此时创立了一门重要的数学──微积分,和万有引力定律(Law of Gravity)的发现。牛顿对科学的思索与他的祷告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常在信仰的思索里想到科学,在科学的思索里想到信仰。甚至后来纽约大学历史系教授曼纽(Manuel)在其所著的《牛顿传》中都说:「近代的科学是源自牛顿对上帝的默想。」

  当时欧洲的光学泰斗贝若,支持牛顿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并仔细验证牛顿的数学与物理观念后,自己从剑桥大学申请退休,让才27岁的牛顿接续他的职位,成为剑桥大学的教授。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反而将更深的思索与实验结果写成旷世名作《原理》(Principle)一书。这本书不只记载牛顿的科学发现,也反复提到他的「机械论」与神的关系,他说真神与假神的差别是假神没有掌管宇宙,没有不变的旨意,没有最后的判决,属于必朽坏的受造之物。

  书中不断提到「掌管」(dominant)这个字,他认为这是神的属性里,最神圣又是最奇妙的,让寻求祂的人可以明白;机械论就是神掌管宇宙的法则,是神摆在宇宙里让人明白祂能力的法则。爱因斯坦说:「宇宙里最奥秘的,就是人竟然可以去明白这个宇宙。」牛顿在《原理》一书中写着:

如同生来瞎眼的人不了解光,
我们无法明白神的智慧与全能。
神的形像没有人看到、听到、接触到,
更不是世上必朽坏的假神所能代表,...
我们只能在祂所创造的万物中了解祂,
神仍在掌权,
我们都在祂的掌管下。
而假神没有掌管的权柄,
没有永远的看顾,
没有创世的起初,
不过是虚无、有限,与大自然一样。...
因着神的掌权,我们称祂是主(Lord)。
我们是祂的仆人,不过是有限与不完全。

  《原理》一书的出版,造成全欧洲科学界的震撼,宗教份子攻击他有一流的科学,却有三流的神学;科学份子攻击他有一流的神学,却有三流的科学;政治份子攻击他的科学、神学、人际关系都属三流。许多无情的攻击接踵而至,进入十七世纪时,更由于他反对当时四处传散「世界末日说」的末世先知,而遭到许多偏激基督徒苦毒的批评与责骂。对基督徒而言,来自其它基督徒无情的咒诅,比被一般人伤害更难受。牛顿在这段期间心里所受到的创伤,自然是不可言喻。

  牛顿晚年最大的乐趣,就是跟小孩一起玩耍,有一天他对他的小侄儿说:「我不知道这个世界将来怎么看我,对我而言,我只像海滩边玩耍的男孩,偶然间发现了一粒比较圆的石头,和一粒比较漂亮的贝壳,就觉得很愉快,但是在我前面,尚未被发现的石头、贝壳仍然多如大海。」他并在晚年时写下:「不管在任何环境下,要守住耶稣基督救赎的真理与最大的诫命─爱人如己。」.

TOP

戴维(Humphry Davy)



【1778-1829】

  化学课本的第一页,通常是原子周期表,而表中的钙、镁、钠、钾、氟、氯、碘、汞、硼、硅、铝、锗、锆、锶、钡,这些元素都是由戴维所发现。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奠定了日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电化学的基础。
  别以为这样的超级科学家就是从小待在书房里书虫,他的父亲在别人眼中是个浪荡子,不是带着孩子在森林里散步,就是在野溪边钓鱼;平日也不务正业,一下子学雕刻要作艺术家,一下子想开农场种些奇花异草。因此戴维从小跟父亲一样宝里宝气,上课时间爱幻想,下课就跟老爸去溪边钓鱼,在学校的成绩差得不得了,老师也拿他没办法。

  戴维十六岁时,父亲生病死亡。死前父亲交待他好好照顾妈妈和弟妹们,好好读一点书,还是不要忘了有空去钓钓鱼。因为家庭贫穷,父亲一过世,他就到镇上药剂师的铺子当学徒。这个工作可以说是他化学的启蒙,他到图书馆中借回一堆又一堆有关化学的书;同时因着父亲的死,使他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此时有个年轻人格列哥里.瓦特(Gregory Watt)因着养病而租屋在戴维家里,这个年轻人的父亲就是发明蒸汽机的詹姆士.瓦特(James Watt)。两个年轻人很快成了莫逆之交,戴维从瓦特那里读了许多着名基督徒大师的作品,如13世纪修道士培根的光学论、17世纪物理学家开普勒与波义耳、牛顿等。他发现这些科学家都提到宇宙看似复杂,但却由单纯的原则所组成;每个原则彼此和谐,被后必有个智慧的设计者─就是神。多年来支持这些大师在科学上努力的动力就是对神的感恩。

  戴维开始读起圣经,一天,当他在海边读经之后,回来告诉瓦特,他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他要成为一名基督徒。多年后有学生问他:「怎么会有神呢?我看不到神啊!」戴维回答他说:「你能看到『思想』吗?不能吧!但是看不到的思想,却影响看得到的每件事。」

  1798年,牛津大学成立气体实验室,戴维在友人的推荐下进入实验室工作,他努力工作弥补经验不足。在实验室中他发现「笑气」亚氧化氮,进而升任英国皇家学院的化学教授,开始研究物质组成的基本粒子─元素。他因着发现新金属与元素,成为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一刻。

  当他在各大学讲课时,经常是右手提着化学仪器箱,左手提支钓鱼台竿,对他而言,工作与休闲,正如信仰与科学一样分不开;他甚至出了一本《钓鱼与哲学》。

  在他离世以前,曾站在英国皇家科学院的讲台上,对着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年轻科学家说:「智慧是什么?智慧不是根据你知道了多少学问,而是根据你所相信的信仰;智慧不是根据你能不能做到什么来判断,而是回到更基本的,你的人生到底要什么来判断。」.

TOP

壁橱里的牧师——植物生理学之父埃利斯
作者: 张文亮 [信仰之门/www.GODoor.net]     

 
  埃利斯(Stephen Hales, 1677-1761)是科学界最传奇性的人物之一,有51年之久,他在英格兰特丁顿(Teddington)的乡下教会担任牧师。他在神学上藉藉无名,在生命科学界却被称为「植物生理学之父」。植物「蒸散作用」(transpiration),就是他首先提出来的。此外,在医学界,他是人体生理学的大师,现今依然广用的「水银血压计」,便是他造的。
  
  草毯教堂里的隐士
  
  1709年,当埃利斯到特丁顿牧会时,会众都感到稀奇,因为这个新来的助理牧师,一上任就为他们挖了一条水渠,使乡民可以喝到比较干净的水。然后,又在别人的房顶上设置小型的风车,让住家的通风获得改善。1718年,他还盖了一间教堂,这教堂有非常好的采光,教堂里长了一大片的草毯,会众可以坐在草地上听道,他称这教堂为「草地上的教堂」。
  在会众的眼中,埃利斯是个谜。牧会之余,他收集动物的死尸,村里的死狗、死马、死驴都可以往他那边送。他自制一根弯曲的玻璃管,里面放置一些水银,另一端接上动物的心脏血管,用来量动物的血压。他也用这支水银压力计,接在植物的根部与叶子的叶柄上,量测植物导管内的水分压力。
  
  受苦者的关怀与改革
  
  这位牧师历经苦难,他在1719年结婚,两年后妻子病逝,他没有孩子,且终生未再娶。不过,他似乎是把自己的苦痛,转换成对周遭痛苦之人的关怀。他也为附近的监狱改善通风,兼顾囚房铁门的坚固,以及空气的流通;他为船只建造通风的船舱,并建造保存新鲜水果的通气柜。当时,乡下纵酒的人多,私酒盛行,他到英国议会陈情,反对开放酒禁。
  他提出政府应该管制酒的原因,是乡下人单纯,容易沦为醉鬼,他引用圣经「虽然是全业的主人,但为孩童的时候,却与奴仆毫无分别,乃在师傅和管家的手下」(加拉太书四1-2),讲到痛哭流涕。此外,他用实验数据说明酒精对人体神经的影响,说服当时的议员,而达成任务。
  
  生命存在的法则
  
  他讲道的方式也很特别,例如,他在1751年讲「上帝道成肉身的智慧与良善」(The Wisdom and Goodness of God in the Formation of Man),他并没有留下讲道内容,但是会众记得他用生物生理与解剖学来辅助这一题目的讲解。他也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来解释创世记第一章,上帝起初如何从「空虚混沌」中创造出动物与植物。
  他提到:「宇宙中有吸引力就有排斥力,如果吸引力等于排斥力,这个宇宙将是混沌的,万物将无法聚集成形。生命的存在,都是吸引力大于排斥力,才能成形。而万有引力是只有吸引力而没有排斥力,这证明万有引力是上帝创造生命的奇妙法则。」
  
  植物的蒸散作用
  
  这是一个深具启发的论点,现代的课本会提埃利斯的蒸散作用,却很少提到他由研究而认识上帝作为的部份。埃利斯是个牧师,同时也是个杰出的科学家,并经常以科学、神学相互印证,科学让他认识信仰,信仰也让他认识科学。
  他在1727年出版《植物静力学》(Vegetable statics ),提出只要空气中的蒸气压力与根系中的水分压力有差,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将水分输送上去;他又提出借着水分的输送,植物的根系也自土壤中吸收养分,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本植物生理的书。1733年,他又出版《血液静力学》(Haemastaticks),论血压与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这是十八世纪人体生理学最重要的著作。
  
  另一种选择
  
  研究科学为他带来名声,1750年,英国皇帝乔治二世任命他为伦敦地区的大主教。但是他爱他的会友,他的会友也爱他,他谢绝前往,仍然留在特丁顿牧会,为此,他被谑称为「壁橱里的牧师」(Clerk of the closet)。特丁顿部份的居民到美国乔治亚开拓,还推选这位家乡牧师担任殖民地区的参议员。但是埃利斯没有前往,他仍留在乡下牧会,到84岁至死才放下他的工作。
  英国皇家与科学家要将他葬在国家坟场西敏寺教堂,但他生前留下遗嘱,要葬在特丁顿教会后的小坟场。他的墓碑上刻着:「他是帮助人渡过困难的熟练工人,是上帝作为的探索者。」迄今,世界上植物学最高的学术奖仍称为「史蒂芬.埃利斯奖」。
  
  资料来源
  1. Harris, D.F., 1916. Stephen Hales, the Pioneer in the hygiene of ventilation. The Scientific Monthly. Vol. 3. p. 440-454.
  2. Grculach, V.A., 1942. Stephen Hales-pioneer plant physiology. The Scientific Monthly. Vol. 55. p.52-60.
  3. Thomson, A.J., 1932. The Great Biologists. Chapter VI. Stephen Hales, 1677-1761ne of the early measures. P.34-38. Methuen & Co. LTD. London..

TOP

鐵拳老師─貝若(Isaac Barrow)
【1630-1677】
  貝若生於英國倫敦,四歲時母親病例,從事布疋生意的父親由於工作太忙無暇照顧,便把他送到鄉下和祖父住在一起。貝若的祖父本來就反對兒子的婚姻,因此幾乎是帶著報復的心理對待這個小孫子,對貝若非常嚴格,且經常打他,罵他是個小雜種。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貝若,根本無法了解什麼是「愛」,他的世界裡只有「恨」。六歲開始他就幾度企圖離家出走,每次被抓回來就是一頓毒打。在學校裡,他以打架、不服管教、品性不良著名,成績差到連番留級。從七歲入學到十六歲,不知被退學了多少次;在老師眼中,他已經是被教育放棄的孩子。
  貝若的父親把他轉到一所以循循善誘出名的好學校,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校長告訴貝若的父親說,學校無法包容這麼頑劣的學生。貝若在門外偷看這一幕,看到父親聽到連這間慈善之家都無法教好他的孩子時,父親失望的跪在地上,對上帝說恨不得這個兒子早點死掉。貝若輕輕把門掩上,也掉下淚來,問上帝:「我真的是沒救了嗎?難道我真的是沒人要的孩子嗎?」
  如果失敗能使人想到「上帝」,那失敗就是一種祝福,因為能使人面對生命最深刻、為關鍵的問題。
  貝若十六歲時轉到另一所鄉間學校菲爾斯特(Felsted),在那裡遇到了改變他一生的好老師─教希臘文的霍爾比齊(Holbeach)。老師看了他過去的記錄和資料,並沒有露出鄙視的神情,反而對他說:「我相信你有一天會成為最好的老師,事實上,你是天生做老師的好材料。」貝若聽到這番話,驚訝的抬起頭來,他第一次體會到被人信任的滋味。從那一天開始,貝若成為一個好學生,他的希臘文一躍成為頂尖高手。霍爾比齊並鼓勵他學習拳擊、劍術,以發洩用不完的精力。
  1641年愛爾蘭要求獨立,與英格蘭進行一場血腥戰爭,貝若的父親生意大受打擊,無法再繼續資助孩子。霍爾比齊就接待貝若住在家裡,照顧他生活上的需要。這舉動影響了貝若日後對待學生的方式,當他後來擔任劍橋大學數學系首席教授時,在他班上有一個安靜的學生,成績中等,但思考深刻敏銳,卻因家境貧困必須打工,貝若就像霍爾比齊老師一樣,開放家庭招待這位學子,後來這位學生成為近代物理之父─牛頓。
  貝若把牛頓當做孩子一樣。牛頓也感染了貝若老師的教育方式,開放家庭招待一位名叫泰勒(Brook Taylor)的窮學生;泰勒後來發表了著名的泰勒級數。人類歷史上多少偉大學者的知識傳承,絕對不是只在課堂上,而是在長期愛心的澆灌下才產生的。多少人仍在等候天才,卻很少有人願去栽培天才;大部分的天才都是問題學生,給你製造問題以後,才慢慢顯出解決問題的能力。貝若從未以天才的栽培人自居,乃認為自己像是古希臘的悲劇詩人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獨立在靜默的舞台上,沒有吟唱、沒有旁白、沒有歌詠、沒有伴舞...只有少數學生,像是遭遇海難的船員,被幸運之浪漂流到他的舞台前;或是到處流浪,不甘被擺入現在框框中的學生,無意間『碰』上來,他們就能聽到普羅米修斯傳自洞穴中的幾句箴言。」貝若一生都自詡是持守真理終不悔的普羅米修斯。
  話說回貝若和霍爾比齊一起生活的期間,霍爾比齊是個基督徒,貝若和老師朝夕相處,雖然看不到基督,但在老師身上看到了基督的愛,這對貝若來說是從未經歷過的,所以他也願意因此而成為基督徒。
  當他1652年以極優秀的成績進入劍橋大學希臘與拉丁文學系時,認識了一位喜歡研究植物的約翰‧芮(John Ray),約翰‧芮後來成為十七世紀最偉大的植物學家,約翰‧芮認為科學是上帝給人的恩賜,要人好好去管理上帝所創造的大自然,既要管理,首先就要仔細的理一理,這就成了「分類學」,是管理大自然的基石,因此他以「種」為生物分類單位,並給予「種」明確的定義。他們經常一起讀聖經,成為一生的好友,好友的信仰也幫助貝若進入科學的領域。
  貝若後來由文學進入數學,因為為了研究神學,他需要《年代學》,為了年代學他需要懂天文學,為了天文學,他需要懂得幾何學。他後來把數學唸得那麼好,是因為找到了唸數學的意義─幫助他認識上帝。今天世界上每一個唸過數學或物理的學生,都會讀到他發現的理論;有沒有讀過用切線去求斜率?用切線去求曲線截面積?用切線去求反曲點?他是第一個把光學和幾何學結合在一起的人;在透鏡上畫切線去求焦距與曲率半徑的關係式,這是光學物理最著名的透鏡公式。貝若的一生把數學、拳擊、信仰結合在一起,卻來自一個不可思議的起點。
  退休後的貝若到英國的貧民區,買下一間破舊的大戲院,改成一間教堂,自己擔任牧師。這間教會的三分之一是圖書館,給喜歡唸書的孩子用;三分之一是拳擊房與戲台,給不愛唸書的孩子;三分之一才是聚會的地方。
  貝若一生未婚,把人生大部分的時光都給了學生。詩人馬波立多夫(John Maplotof)為他撰寫碑文,簡短的一句:「他使周圍的人認識上帝」涵蘊他豐富的一生。貝若死前留下一則禱告:「哦!主啊,你是何等偉大的幾何學家,因為你創造了一個無限的空間讓科學家去飛翔,讓探索者去發現,讓愛好技術的人去模仿!我有一個禱告是,讓這些學習大自然知識的人,至終能得以認識你自己!」.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