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好文章值一读

好文章值一读

孩子的心灵因“小升初”而遭受扭曲

刘梦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169fd501009fj3.html.

TOP

小升初真是个问题啊!.

TOP

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

TOP

看来全国的情况一样哦.

TOP

回复 1#ellajl 的帖子

孩子的心灵因“小升初”而遭受扭曲

刘梦溪

    明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大家都在关注汶川的孩子们,没有办法不让我们各个年龄段的人把自己的心和他们紧贴在一起。灾难是惊人的,大爱也格外感人。“这一刻,我们都是四川人!”谁最先发明了这个语词?胡适曾说:“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胡适全集》第1卷页418)那么发明了如此沉着坚定而又情意丰盈不可有二的语词的人呢?是凤凰台的编辑吗?是哪一位呢?至少我个人要向这位发明者表达赞佩与敬意。
    这里我想说一件不久前发生现在还在继续的与孩子们有关的另外的事。也是很紧要的事。北京市教育管理部门规定,小学升初中不再采取考试的方式,而是不分重点和非重点中学,一律电脑排序,就地就近升学。如果不知底里,不明真相,谁都会觉得这是个减少麻烦的好主意,或者学句时髦的话,承认“这个英明很决定”。可是,与这个决定同时有效的还有许多破例情况。下述条件占其一者,可以联系市、区重点中学:一是“特长生”,二是“三好生”,三是有外籍背景的学生。
    外籍背景云云可不置论。所谓特长生,就是指曾经获得美术、音乐、科幻创意等全国、市、区奖项的学生。一般一等奖最被看重。此项破例,并非毫无道理。问题是,拥有各相关奖项的孩子,得到的对待并不相同。而且,据说变成“特长生”,比特长本身要简便得多。至于“三好生”,有的是早经内定安排好了的,班里选举徒具形式。其实比所有这一切都重要的,是孩子的家庭亲友里面,有没有能够和决定此项事宜的命运之神搭上关系的得力的后援。有,又肯帮忙,无论有无“特长”,都可以进入好学校。没有,即使手捧合格的证状,浑身都是特长,也不一定有用处。
    面对如此这般的规定和破例规定,近一个月来北京市各个小学的毕业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个好学校呢。于是学生、家长、老师都行动起来。有的高兴,有的悲伤,有的哭,有的笑,有的闹。孩子们一个个望眼欲穿,家长们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我认识的一个孩子,学习是班里的第一名,智商、创意、想像力,大人自叹弗如。合格的特长生证件也有。但就是没有“关系人”。家长到处打电话托人,包括也托我想想办法。大学教授我倒认识不少,中学老师特别是领导,我一个也不认识。孩子来安慰家长了:“请少安毋躁,不是死不了人吗!”家长气的认了:“只要你肯出息,不在乎学校!”我给这个孩子讲《孟子》,说孟子说过:“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告诉他念宋儒周敦颐的《爱莲说》,如果上了不那么好的学校,也应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其实北京的中学,好和不好,真是千差万别不足以形容。
    我们研究所的一位同事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昨天打来了电话,商量可否由我找一下我认识的一位教授,请他给一个大学校长写一封信,然后再请大学校长帮忙找中学的领导。我知道这个设想过程太够迂远曲折,转圈时容易步步减少分量,可能不可行。我的这位同事的品学不知有多好,他是急得病笃乱投医了。今天他一再致歉并感谢我。我打电话给他,小孩子接的,那声音分明透露着茫然与无奈。一个非常聪明的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显然已经长大了许多。她爸爸竟然休息日还在所里,想一个人暂时躲去自己的烦恼。说起来,我们这些所谓做学问的人,真是无能之甚呵。怪不得一个小孩玩笑而又认真的置疑他的妈妈:当初你嫁一个有权力的人就好了。
    还有另外一幕也不能不顺便一提。那就是一个多月来北京市的各相关部门,特别是市、区的教育管理部门,同样经历了“良朋争向长安道”的应接不暇的繁忙局面。咨询的,面晤的,递信的,求情的,出出进进,络绎不绝。那么,这个看上去不错的决定,是对呢还是不对呢?可行还是不可行?难道小孩子们的天真童稚的命运,也要经过权力与金钱的世故之手,先行肆意拿捏捉弄一遍吗?我们还对得起这些我们国家的未来吗?全国其他省市的情形,我不知道,至少我们首善之区各小学毕业班的孩子们,这些日子正在经历慌乱焦灼无奈的等待的煎熬。课也不好好上了,有的班主任也找不到了,可是还没有放假,对命运之神的期待和神秘消息的传递,以及通过孩子的口说出的大人的牢骚,这一切,每天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发酵吞噬。
   本来我是主张不以特殊国情为理由拒绝现代文明的公是的。但观察了这场“小升初”的慌乱之后,不得不承认我们自有特殊国情。特殊就在于,现阶段升学似乎还不能完全抛开考试的方式。也许考试是并不好的但却是唯一可行的比较能够体现公正的学子升迁的途径。重点中学招生,以及高中升大学,都如此。这让我想起了隋唐开始的持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明清以后弊端丛生。但它是唯一能够使出身寒门的士子,包括身居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获得进学参政的相对平等的机会。
    我也是一路念书到今天的。和所有的学生一样,也不喜欢考试。但一个城市的中学既然差别甚大,生员又特别多,如果不通过考试(当然还须参照其他条件),要保持重点中学招生的相对公正,又有什么切实可行的办法呢?单一的推荐制度我国还不具备施行的文明条件。包括日后的初升高、高升本,本进入研究生,获得学位,如果完全取消考试,恐怕问题会多到不知凡几。我一向比较看重面试的效果,但面试也是考试的一种呵。奈何奈何。
    好多年前,上海的既研究红学又研究民俗学的邓云乡先生给我寄来一副对联,上联是“佛云不可说”,下联是“子曰如之何”。现在我才感到似乎微有所悟。

                                       

                                      写于2008年5月31日深夜,明天就是儿童节了。.

TOP

路过。读过。

若干年内现状不会改变的,只会愈演愈烈.

TOP

强烈要求教育部的领导们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呼吁人大代表们将我们这些家长们的困惑带上去.敬爱的温总理,您老人家来管管吧.

TOP

显而易见这个决定的不成熟性,拍脑袋想出来然后又没有进行论证也没有征求意见!决策出台的流程就有问题。任何一个政府下决定之前都应有周密的思考:考虑执行的流程、执行后的衍生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而不是等问题出台后再面对公众的质问束手无策或者干脆置若罔闻,视而不见。目前的“不考”号称“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实际上不仅没有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快乐,反而更需要花时间去获取很多所谓“好初中需要的特长”,如果说真的就是凭真才实学去拿门票也就罢了,偏偏我们的国情是万事总有破例,当然我们普通老百姓是没有破例的资格的,我们缺权缺钱缺人脉,和那些人较量的一样武器都没有,只能心有不甘悲壮地在旺网上自己安慰自己“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四年后再见”、“七年后看英雄笑”……唉,还好有旺网,至少让我们还有地方说话,让我们互相做心理危机辅导.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