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ououmama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发表于 2008-7-30 13:36
只看此人
美国不再是中国孩子的天堂
美国不再是中国孩子的天堂 (2008-07-28 )
(博主按:这是一个美国华人朋友转发给我的一个帖子,原题是《美国不再是孩子的天堂》。我看了之后,觉得难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依我看,如果题目改为“美国不再是中国孩子的天堂”更合适。因为中国人不论走到哪里,总改不了望子成龙的期望,难免给孩子们过多的压力。不仅在美国的华人圈,就是在华人集中的新加坡、香港地区,孩子们也快乐不起来。东方传统文化使然!)
美国不再是孩子的天堂
离回国的日子很近了,总的感觉是在美国体会了更多的压力和焦虑。不光是我自己,还有周围的人。
先说教育带来的焦虑。
从我的小外甥女(10岁,美国小学五年级)身上就体会到一种压力,我一直相信美国是孩子的天堂,现在不这麽看了。我在她家住过三次,每次都看见她家长急匆匆的带着她冲到各种兴趣班或是项目里面去:科学项目(学校要求每个学生都自费做研究,大学必须为有想法的孩子提供实验条件;钢琴(自己学的每週一次,自费。演出基本是为老人院,残疾人服务,费用由参加演出的孩子家长赞助);小提琴(学校规定必修一门乐器,早上7点上琴课,免费);数学(自己考进的学校辅导班,自费),游泳(每天都游,游的好的层层选拔去国家队,到上一级参加选拔赛的队员和教练的费用要全体队员凑,没有公费一说。美国崇尚运动,不游泳就去踢球,全是自费)。看着她天天11点才能睡觉一点也觉不出美国孩子轻鬆。因为大家都在拼命往前考,不管什麽出色都能得到不菲的奖学金,上大学在美国是很贵的。
有人说中国的中学生苦,美国的中学教育是分级学习。没有班级的概念。数学好的在一起,语文好的在一起。也许数学读到9年级了语文还在7年级。每堂课课间换教室时间5分钟,迟到3次就要担负一週的学校公共卫生打扫。所以俗称中学是“跑教室”。学校要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开不同的课,大概分4级。学的最快的在10年级就进入大学课程了,大学同意的超长生直接从11年级就先到大学去读了,学分有效,等真正进入大学后衹要1年多就毕业了。第二级在中学读部分大学的课,由中学老师教,学分也有效,这样进入大学后学过的课就不用选了;第三级就是正常中学毕业,根据SAT成绩报考大学,在本州读公立学校比较省钱,去外州读获上私立学校很贵。
美国家长常常因为学费的问题只同意孩子在本州读公立大学,和中国家长不惜血本也要上好学校的观点有很大不同;最后一级的学生因为成绩实在平平,就会选择当地的社区大学就读,大多学一些实用的专业,有点像我们的大专和高职。所以中学也是很艰苦的,要获得大学的奖学金就必须在中学有好的成绩和社会活动表现,社会活动是佔时间的,再要好成绩就要玩命了,光读书是拿不到奖学金的。
大学里面竞争更是激烈,不光要学习好争取奖学金,还要打工补贴自己的生活,18岁以后再靠父母是非常耻辱的事,也是非常遭人耻笑的事,不管是给教授做助理还是在餐厅卖饭,能养活自己就是好样的!医学生因为学习太紧张无法打工,所以主要靠奖学金和家庭支付,收入不高的家庭很难读得起医学院(大学四年毕业之后才能考医学院)。
我问过不少美国人为什麽要读研究生,回答一是对研究有兴趣,二是为了接受更好的训练在今后的研究中更有发展。
再说工作的压力和焦虑。美国工作不好找,好工作前期投入巨大,比如医生,4年大学+4年医学院+4年住院医培训(做住院医要自己联係医院),12年后才能有工作。至少30多岁了,还没有包括研究生阶段。要收回成本就得努力工作。我仔细计算了一位熟悉的医生工作时间,他在两个医院工作,每天8-10小时,每周6-7天。每个月最忙的周每天衹有4小时睡眠时间,经常每天没时间吃中饭;还受聘在哈佛教书,做研究,节假日全出差了。我和他看过一次病人,跑着到各个病房去见病人,3个小时看了15名病人和两位家属,看完赶着开处方写病历,然后开车冲到另一家医院急诊室上夜班…..。
中饭时间在很多地方是很奢侈的,学校、医院中午基本都有讲座,大家带着三明治边听边吃。教授常常下了上午的课接着教中午课的学生,课程安排是全天的。
为什麽路上永远有那麽多的人抱着大杯子喝咖啡,因为太困!
如果工作不是长期稳定的,比如研究人员靠项目经费,项目没有了工作就没有了,所以写项目书争取项目永远是让人焦虑的事情。办公室人员很多也是靠项目经费,生个孩子的功夫(两週休息)就有人顶上来了,再想找回原来的工作就没什麽可能性了。除非顶替的人不称职,但是我看见的新上来的人极其玩命天天自愿加班4小时。
好工作意味着好报酬好社会险和好医疗保险,家人也跟着受益。哪有工作到哪去,哪有好工作到哪去,卖房子搬家的人在美国比在中国多多了。
有人给你提问题是好事,称讚你说的做的事情很good很 interesting,是最最低级别的评价,等于说“我知道了,但是没什麽可和你讨论的,也不值得和你浪费时间”。没有人会计较外国人的英语语法,但是人家在意你到设计和过程描述。当我弄明白good和 interesting的含义后当然焦虑,所以要争取比good 好一点,要争取有人找上门提问题,挑战我说的观点,质疑我说的结论,批评我的逻辑过程,而这一切都会基于文献的证据(evidence based)。
一位先我来过这里的好朋友说,在哈佛你会焦虑,等你回来会很怀念那里的生活。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