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炫炫爸
(......)
发表于 2008-8-7 10:08
只看此人
上海奥数选手为中国基础教育添彩
新华网上海频道7月28日消息:夺取国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始终被视为脸上贴金的大喜事,上海的许多重点高中自然也一直把争金夺银看作是自己办学的骄人业绩。7月10日至22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第4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六名选手以五金一银的成绩位居团体第一。获得金牌的上海中学高二学生牟晓生和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学生张成两名同学昨天下午回到上海。
差不多同期进行的本年度国际化学和物理奥赛,上海高中生无一人入选国家队。因而,此次数学奥赛,被有些业内人士戏称为“是为上海奥赛参赛史留住了颜面”。
奥赛在沪曾有波折
学科奥赛在上海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既有过自身发展的偏颇,也有过来自社会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非议,甚至有人将奥数训练比作“杂耍”,要将其赶出义务教育领域。“其实即便是在最困难时期,奥赛也绝非臭豆腐,而是精美蛋糕,闻着香,吃着也香。”有位奥赛圈里老师说,上海的重点高中皆在暗中较劲,看谁的金牌数多,因为,如果要比谁的高考升学率高,那也太小儿科了,而国际奥赛的“真金白银”,才是他们维系荣耀的最好、最重砝码。
升学择校的“敲门砖”
今年暑假,市教育部门在一个区开办了小学奥数业余训练班,尽管一个年级有十多个班级,仍供不应求,能“考”进去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信心十足,没“考取”的则千方百计要走个门路弄个旁听名额。
按市教委的规定,本市早在2000年便取消了所有学科竞赛获奖者在中考时的加分权,小学也早已不再考试选拔入学,但如果孩子有一张奥赛奖状,哪怕是个三等奖,也会被家长当成分量极重的“敲门砖”,而一些所谓的名牌初中在面试时,往往会十分留意报名学生手里的这个“硬通货”。同样,在初中阶段,如果能获得区级以上的数理化竞赛奖,也会使自己将来在重点高中自主选拔中占得先机,甚至会有被直接招录的机会。
反对者态度悄悄改变
民间,许多家长和学生一窝蜂地往奥数、奥赛的羊肠小道上挤;官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民不告,官不纠”,奥赛逐渐复苏乃至有可能再度走向“繁荣”。
今年参加国际数学奥赛的中国队领队、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副教授熊斌老师说,即使是当年痛批奥数最厉害的国际数学大师邱成桐,现在的态度也有所改变了。
2004年,邱成桐在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上“开炮”:“获得奥数金牌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而不代表研究的能力。”然而,目前“丘成桐中学数学奖”比赛正在全国范围举行。为显示区别,邱大师给自己搞的竞赛定了个规则:自主选择基础数学与应用数学领域的研究题目,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但有圈内人评价说,数学竞赛无论怎么千变万化,做题目的本质是改变不了的,因此,“邱数”与奥数的差别,就像110米栏与100米短跑的差异。
不必人人都参加奥赛
当邱大师“转变观念”时,熊斌与本市的另一位著名数学特级教师、中国数学奥赛高级教练却不约而同地呼吁,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参加奥数活动的。熊老师说,奥数应当吸引的是那些对数学极有兴趣,并且学有余力的孩子,通过奥数训练重在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而另一位高级教练也大声疾呼,家长和学生要放平心态,学奥数不能太功利,不能为升学择校而学,更没有必要每所学校、每个孩子都去学,搞成“全民奥数”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两位专家都呼吁,要警惕社会上形形色色打着奥数旗号的所谓“奥数班”,以及民间擅自举办的“奥数比赛”。据悉,现在各种奥数培训班鱼目混珠,各种以奥数为名的教辅书也充斥市场,有的奥数班老师根本没有真正钻研过奥数,充其量只是教学生解几道所谓的“难题”,根本不懂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与数学思维,参加这样的培训班或比赛,往往既加重了学业负担,也不会真正提高数学能力。
评论 08072510501
【焦点故事】 两名获奖选手感言 奥数,有兴趣才能学得好
记者从老师和家长口中了解到,上海的两名奥数冠军不仅仅是数学尖子——张成酷爱历史,初中时就把一套《上下五千年》翻了不下十遍,说起历史人物滔滔不绝;牟晓生初中时雅思便考了7.5分,是上海中学英语辩论赛中的“风云人物”,也是校羽毛球队的主力成员。
在“冠军选手”身上,究竟有哪些成功因子?除了奥数学习,两人身上还有什么值得同龄人借鉴的地方?
“兴趣因子” 爱做数学题
有意思的是,张成和牟晓生,从小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浓厚兴趣。
张成上幼儿园中班时,就能做两位数进位退位的加减法。父母并没有刻意教他,他只在幼儿园里学过一点珠心算。每次家里来客人,小张成就会主动向大人挑战,缠着客人出数学题,几乎没被难倒过。
牟晓生读小学二三年级时,就开始翻爸爸大学时候的数学专业书,虽然看不懂,但每次和爸爸妈妈上街,只要遇到和数字有关的事情,都会特别兴奋,还时常想出一些数列,考考大人能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
【父母心得】因材施教
“如果不是孩子感兴趣,有天赋,我们不会逼着他学奥数,”采访中,牟晓生爸爸说得最多的是“因材施教”。而张成妈妈告诉记者,是张成自己主动提出的,因为他觉得,“数学特别有意思”。
牟爸爸曾从事奥数辅导,他坦言,与普通数学不同,奥数对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图形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学起来的确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奥数可以作为一种思维能力上的锻炼,真正出成绩的,只是少数。
牟爸爸认为,家长的责任不是给孩子设定发展道路,而是发现并根据孩子的特长,为他创造发展空间,这并不仅仅局限在学业上。牟晓生从小喜欢运动,游泳、足球、篮球样样都玩。后来发现,他对羽毛球特别感兴趣,于是请了专业教练辅导他。夺得奥数冠军之前,牟晓生还和队友一起,代表上海中学获得了全市中学生羽毛球比赛团体冠军。
“执著因子” 肯下苦功夫
很多被父母“逼”着学奥数的孩子总觉得苦。但是,张成和牟晓生却乐得在数学海洋中畅游。
牟晓生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奥数,四年级时便拿了全国华罗庚数学邀请赛二等奖,而比赛难度相当于六年级学生水平。而他的心里,种下了更大的梦想——成为冠军。他从初中起开始住校,双休日是雷打不动的“奥数时间”,起初父母还有点担心,孩子小小年纪会坐不住。而牟晓生的执著让父母很惊喜——每做一道题,他都要翻来覆去用不同方法解答,有时不知不觉便到了凌晨。全国数学联赛第一名、华罗庚数学邀请赛第一名……牟晓生的执著,为他留下大大小小的冠军足迹。
张成妈妈说,只要张成感兴趣的东西,就特别有钻研精神。研究数学题,如果一道题没有完全想明白,连吃饭也是若有所思。读历史,他把一套《上下五千年》翻得书脊松散、书角卷起。看完后,他又借来四五本历史类书籍对照着看。虽然兴趣广泛,但张成仍选择了保送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继续闯荡数学王国。
【老师评语】做事投入
牟晓生所在的数学班,人人都是竞赛好手。班主任俞超觉得,除了有突出的天赋,牟晓生值得同龄人借鉴的便是,做事“非常投入”。在他看来,牟晓生的成功在于他“聪明,而且努力”。备战国际大赛压力很大,课间休息时,他便一个人静静地在座位上琢磨习题。放学以后找牟晓生,十有八九在图书馆能看到他。他学习的效率很高,这保证他在学习之余,有足够的时间和同学一起打球、看欧洲杯决赛,是老师公认的“阳光男孩”。
因为要锻炼身体,张成每晚9时到小区慢跑半小时,坚持了近两年,酷暑寒冬几乎日日不落;因为喜欢思考,他会拉着爸爸谈哲学、谈人生,常常谈到凌晨一二点。让妈妈欣慰的,不仅是张成取得的成绩,更是他在学习中培养出的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认准的事,一定要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