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你为孩子的明天准备了什么

你为孩子的明天准备了什么

●学前教育博士徐浙宁

今天,你给孩子的爱护和教育,会不会成为他明天的绊脚石?
  学前教育的优劣,不仅要看它是否有利于孩子今天的发展,更要看它为孩子的明天带来了什么。
  明天的社会是多元化的,既注重竞争意识,又讲求人际和谐,同时,也更提倡公民意识、服务精神、原创精神、代际互动……
  你今天的教育,能让孩子在明天的社会里成功、快乐吗?
  养儿教儿难就难在这里,最令人遗憾的教育,莫过于“孩子今天所学会的正是明天的绊脚石”。
资料一:“爱心缺乏症”
  谷天乐,今年7岁,小学一年级,从小享受着非常“独”的待遇:饭桌上最好吃的一盘菜总是离他最近;家里有什么事情,从来不让他操心,当然更不会有任何的“家务”上身。现在,小天乐已经上一年级了,上下学的书包是奶奶背的,作业是妈妈陪着完成的,可结果:早上等校车,天乐要跑来跑去,奶奶让他不要乱跑,说小心车子,他不但不听,还推搡奶奶;上了校车,如果只有一个座位,肯定是天乐坐着,奶奶背着书包站着。前不久,爷爷生病住院了,天乐竟然连问也没问过,而爷爷却是最心疼他的人......如今,小天乐的家人都特别担心他,觉得他怎么这么“没心没肺”的,怎么对家里人这么“冷酷”啊?!
  专家对谷天乐诊断,认为他是典型的“爱心缺乏症”,这种“症”的明显特征如下:
  1.与人打招呼总是“喂”、“喂”、“喂”地叫,比如:在家里,要大人帮忙时,会很理所当然地叫:“喂,给我拿个调羹来!”在学校,别人给他打招呼,他就像没看见一样;
  2.在任何时候都强调自我;
  3.对同学的困难漠不关心,比如:对于班级里反应慢的同学,会轻蔑地称呼为“弱智”、“傻瓜”,而毫无同情心;
  4.对公共事业冷淡,没有热情,比如:全校广播操比赛,他认为自己的班级得奖不得奖没什么关系。
  可以想见,今天对家人的如此“冷漠”的孩子,在讲求服务精神的明天,又怎么能指望他“尊老爱幼”、“先人后己”呢?因为在今天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他早已习惯了被关心,而从没有被要求“去关心”别人;今天,即使被指责“没良心”,他也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有良心”的。他根本没有想到过:书包应该自己背,要对帮助自己的人报以感激,要给奶奶让坐,要尽力帮助弱者。
  专家对“爱心缺乏症”的孩子开出了如下“药方”:
  1.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家人必须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必须明确地告诉孩子:上学是你的责任,所以背书包、写作业都是理所当然的。让孩子在自我负责中体验他人的辛苦。
  2.帮助孩子走出“自我中心”,让孩子意识到他人的价值。家里的大人要自我尊重,要限制对孩子过度的“无偿服务”,在饭桌上、生活里,全家人要平等,要用实际行动让孩子明白“并不是只有你爱吃好吃的”,努力培养孩子的感激之心;
  3.找出孩子的弱点,用“嘲笑”与“鼓励”两种方式对待孩子,让孩子将心比心,去试着理解“弱者”的无奈与渴望。
  4.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对于集体的重要性。与学校一起,通过各种集体活动,让孩子体验集体荣誉的魅力。
  很难想象一个“爱心缺乏症”的孩子,在明天,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能够参加未来社会中的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能够在明天的“公民社会”中成为受人尊重的一份子。所以,今天,我们要多和孩子进行这样的交谈:
  “宝宝,给奶奶吃,给爷爷夹一块!”
  “快谢谢小姐姐,说‘你真好!”
  “我们把座位让给这位叔叔坐吧,他的腿好像不大好!”.

TOP

资料二:“评价综合症”
  我经常问幼儿园、小学的老师,“你们觉得现在的孩子有什么突出特点?”
  她们会毫不犹豫地说:“聪明是聪明得多了,可人比较懒,而且听不得批评。”
  先说“听不得批评”——
  果果,5岁,幼儿园中班,在一次游戏中打了别的小朋友,老师批评了他:
  “果果,你看欣欣哭得多伤心啊,打人是不对的,她肯定很疼的,你去给她道个谦吧,说‘对不起’!”
  可果果就是不去,还说“我没有错,谁让她不和我玩!”
  结果,回到家,果果还告诉妈妈:“老师很凶,明天不去幼儿园了!”
  果果的老师并没有很严厉地“教训”果果,可果果还是觉得受了批评,很委屈。如果说果果是因为年龄小,所以“承受力”也小,那么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大孩子,都会因为一些“无伤大雅”的话就无法承受了呢?比如朋友议论“你长胖了”,老师说“你这学期退步了”ˇˇ因为这些“评价”就不去上学的,小学有、中学有、大学也有。
  今天的果果,会不会是明天的厌学青少年呢?
  专家称果果的情况为“评价综合症”,简单的说就是因“表扬”和“批评”而引起的问题,一般多见于早期过度“表扬为主”、“过度保护”,而缺乏耐挫力所致,这种“症”的典型表现是:
  1.只能听好话,不能听坏话;
  2.对批评极度逆反,会做出极端的反应,比如:不上学、不做作业等;
  3.缺乏自我鼓励的能力,一旦遭受批评,就会意志消沉、无精打采,而且持续时间长;
  4.缺乏承担行为后果的勇气,不愿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习惯向外归因(找外部原因)。
  “评价综合症”的孩子都是在“蜜罐”里长大的,现在都提倡“赏识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家长们教育孩子时,越来越注意方式方法,甚至产生了偏颇:尽可能多地说孩子的“优点”,尤其在7岁上学之前。往往是“宝宝这好那也好。”即使孩子因为自己不小心而受了点小伤,家长的第一反应总是“孩子是没有错的,总是看孩子的阿姨(爷爷奶奶)没有照顾好他!”结果孩子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好事“向内归因”(我会是因为我聪明);坏事“向外归因”(这不是我的错,都是某某不好)的习惯,如果谁要追究他的责任,他就会很“受不了”,这种“受不了”,要么会“逆反”对着干,要么会“害怕”得逃跑——不去学校了。
  其实,“赏识教育”、“成功教育”或者“愉快教育”,并不意味着回避“缺点”、“不足”或者“错误”,而恰恰很强调让孩子如何从缺憾中学会自我鼓励与自我发展,只是在方式方法上,这些教育不同于“棍棒教育”,它们强调对孩子自尊心的维护,对孩子自我能力的开发。比如:当孩子有了过错时,简单的“棍棒教育”可能就是“骂”孩子一顿,甚至打一顿,让孩子承认错误;而“赏识教育”、“成功教育”、“愉快教育”会让孩子利用错误找到改正的办法,让孩子在弥补的时候尝到“成功”,但并不会掩盖他的过错。
  任何的教育都不排斥“批评”,他们的区别,只是如何批评。
  很难想象一个“评价综合症”的孩子明天能独自面对压力巨大的竞争社会,能够独自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能勇敢地承担后果、承认错误,能压力之下,迸发出创造力。
  专家给“评价综合症”的孩子开出如下“药方”:
  1.帮助孩子认识“出错”是“正常”的。很多的孩子之所以无法接受批评,是因为他们无法接受“自己会错”的事实,他们害怕自我否定。所以,大人要在生活中通过成人的榜样,让孩子认识到“谁都会错”,“错”很自然;
  2.帮助孩子客观认识事件,理解自己在事件中的责任。凡事都有内因与外因,“错”也不例外。在分析具体事件的时候,让孩子懂得自己在“错”中的责任,比如:打人,对方可能有错,但“打”却是自己的行为;
  3.鼓励孩子改正错误或者弥补后果。如果想让孩子敢于面对批评、挫折,就得让孩子知道自己有能力面对。“改正”与“弥补”行动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千万不要骂完就算了。.

TOP

资料三:“头脑简单症”
  芸芸6岁,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姑娘,喜欢在客人面前表演说英语、背唐诗,爸爸妈妈很为她自豪。
  但是,幼儿园老师却发现,她不喜欢思考,尤其不喜欢尝试没有学过的东西。有一次,幼儿园学做纸陶罐,老师问应该怎么做。刚才还很兴奋的芸芸一下子蔫了,等到其他小朋友说了,她也就鹦鹉学舌地跟着说了一遍,一点点变化也没有。
  老师认为,芸芸这样的聪明孩子,其实是“头脑简单”,并不适合未来的追求独创性、原创力的“创业时代”。
  所谓“头脑简单症”就是“懒”得思考、“人云亦云”。很多人认为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聪明”了,那是因为他们懂的东西比以前的孩子多了,但又明显地表现出:
  1.习惯从他人处得到答案,对于稍微难一点的问题就懒得去想;
  2.记性很好,能将学过的东西背诵出来,但对于新的问题害怕尝试,会习惯说“我不会,不知道”;
  3.缺少学习热情,对大千世界不好奇、不好问,总觉得没意思。
  总得来看,“头脑简单症”的孩子能接受传授的知识,却对知识没有热情,最重要的是创造力贫乏、缺少批判精神。分析原因,主要有三:
  1.大人为孩子做的决定太多,以至于孩子什么都不用多想了,久而久之,就自然“懒”得去思考了;
  2.家长“灌输”得太多,孩子没有思考的空间。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跑得早、跑得好,于是在“0岁方案”、“早期开发”的热潮中,家长为孩子选择了无数的“教育内容”:双语、美术、音乐、亲子园、奥数、围棋等等,孩子从小就开始了“十八般武艺”的训练,结果没了双休日、没了学知识的“胃口”。对于知识,孩子只是一味地“吃啊”、“吃啊”,哪里还来得及“消化”,自然出现了“头脑简单症”;
  3.“听话”教育——“听老师(爸爸妈妈)的话,不然老师(爸爸妈妈)不喜欢你了”,这样的“驯服教育”下的孩子,往往懒得进行批判、创造了。今天,为了高效完成“知识教育”,从家庭到学校都提倡“听话教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完那么多的课程。于是孩子不再需要发问,不再需要批判,不再需要创造,用的最多的就是记忆。
  我很为“头脑简单症”的孩子担心,因为他现在还小,“听话”的对象也比较单一,明天,当他们进入多元化社会,面对那么多的人,那么多不同的“话”,他到底该听谁的呢?而且如果该他独立工作了,他又去听谁的呢?何况“知识”永远都是有时间性的,如果脑子里塞满了过时的东西,而没有办法去更新又该怎么办呢?
  专家为“头脑简单症”的孩子开出了这样的“药方”:
  1、留给孩子时间、空间上的“空闲”,让孩子有些“无聊”的时刻;
  2、用脑生活。给孩子每个阶段的用脑自由,让他们在自我服务、为他人做事、观察世界中不断用脑;
  3、记录孩子的突发奇想,为孩子每一个新的发现而喝彩;
  4.让孩子享受质疑与批判的权利,尊重孩子的“为什么”与“不”的思考。.

TOP

收藏, 谢谢.

TOP

收藏, 谢谢.

TOP

发现了吗?
其实是家长为孩子做得太多,太多,太多了!
害得现在的老师也很辛苦。说话重不得轻不得,最后还是害了自己的孩子。.

TOP

专家为“头脑简单症”的孩子开出了这样的“药方”:
  1、留给孩子时间、空间上的“空闲”,让孩子有些“无聊”的时刻;
  2、用脑生活。给孩子每个阶段的用脑自由,让他们在自我服务、为他人做事、观察世界中不断用脑;
  3、记录孩子的突发奇想,为孩子每一个新的发现而喝彩;
  4.让孩子享受质疑与批判的权利,尊重孩子的“为什么”与“不”的思考。

试试:).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