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爱心杂谈] 爱心助学板块之爱心杂谈

还是有个问题,如果直接把钱给这些家庭,他们也许会用掉去喝酒赌博,这完全是可能的。我觉得还是直接找学校比较好。我今天收到他们的回信,一个小学生一年只需要140。我上次去慈善基金的时候问过,上海附近地区的小学生一年要1000了。.

TOP

他们是要求把钱直接寄到学校,并要求收款人写学生的名字,这样可以杜绝家长挪用,又可以防止学校占用。.

TOP

这些个孩子也真可怜,家长都这样了,我们这些外人这样子帮不知能真正帮到否?
我个人以为,要帮就帮那些真正有困难且帮了能让其改变命运的人,如果我们帮的人到头来还是跟他父辈一般,那还不如不帮。中国那样子的人太多了。希特勒人种优胜劣汰的那种理论虽然残酷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就恨那些农民,自己穷成那样子还生一窝子孩子,真是误家误国。那种人教育出来的孩子又能怎样呢?那种人越少越好。
我最痛恨不负责任的父母,为人父母者连自己有些什么责任都不知道,真是不该把孩子生下来!.

TOP

我开个头:
捐助对象:小学1~5年级。性别:男女不限。家庭情况:单亲家庭级以上。(防止家庭挪用)
请大家跟贴及提供信息.............

TOP

TOP

引用:
下面是引用高兴于2004-07-30 17:28发表的 :
不要选希望工程的!大家留意平时的新闻,看谁真正需要帮助,推荐一下。然后大家一起负责捐助。事后有个监督。别让好心打水漂!
同意!.

TOP

希望之光与希望工程无关,希望之光是一个纯民间的网站,是一群热心网友操办的,发布的孩子都是九年义务制之内的孩子。
所有孩子都经过义工去当地核实,在网站论坛定期发布消息(一般是每月10和25日),由热心网友认捐,采取一对一的形式,自己给孩子汇款。
欢迎大家去看看:http://218.16.120.243/forum/index.php<br>[此贴被轩妈在2004-08-2 14:59重新编辑].

TOP

如果有妈妈想在上海一对一捐赠,我可以帮你们联系上海慈善会助学部的老师。因为在五年中,我已动员了公司十几位中外员工一对一资助那些上海贫穷学生。你们把具体要求发短消息给我,如什么区的学生,单亲还是下岗或残疾家庭,年龄,性别,特长,学习成绩等,是否愿意公开你的身份等,我帮助的小朋友特别喜欢绘画,每次给我来信时都会附一张画。因为新学期就要开学了,渡假回来后,我会替同事们去那里续交钱(自已资助的已在六月份付清),到时可以帮你们选资料再传真给你,另外想说的是小学生每年1000元,中学生每年1500或2000元,高中生每年2500。也可以直接去电让老师帮忙选然后传真给你,但交钱必须是亲自去的,因为有正规的发票和证书,记得发票可以抵税。电话:62560473,高或叶老师,地址:陕西北路80号二工大一楼。.

TOP

引用:
下面是引用晶晶妈于2004-08-4 8:40发表的 :
如果有妈妈想在上海一对一捐赠,我可以帮你们联系上海慈善会助学部的老师。因为在五年中,我已动员了公司十几位中外员工一对一资助那些上海贫穷学生。你们把具体要求发短消息给我,如什么区的学生,单亲还是下岗或残疾家庭,年龄,性别,特长,学习成绩等,是否愿意公开你的身份等,我帮助的小朋友特别喜欢绘画,每次给我来信时都会附一张画。因为新学期就要开学了,渡假回来后,我会替同事们去那里续交钱(自已资助的已在六月份付清),到时可以帮你们选资料再传真给你,另外想说的是小学生每年1000元,中学生每年1500或2000元,高中生每年2500。也可以直接去电让老师帮忙选然后传真给你,但交钱必须是亲自去的,因为有正规的发票和证书,记得发票可以抵税。电话:62560473,高或叶老师,地址:陕西北路80号二工大一楼。
怎么这么高的学费哈
农村都一年只要300元左右的说.

TOP

晶晶妈,小学不是义务制的吗?为什么费用和中学生差不多呢?除了每年交费以外,还有什么要做的吗?另外,受资助的孩子心里会不会有种被施舍的感觉,会不会把每次的写信汇报成绩看成是一种负担,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我有个想法,中学生或者是高中生,是不是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比如会溜冰会游泳会画画的,让他们放假时教我们的孩子,当然不需要他们教的有多好,只不过让他们感到这一年的钱是他们自己挣来的。.

TOP

引用:
下面是引用duoduo妈于2004-08-4 9:33发表的 :
晶晶妈,小学不是义务制的吗?为什么费用和中学生差不多呢?除了每年交费以外,还有什么要做的吗?另外,受资助的孩子心里会不会有种被施舍的感觉,会不会把每次的写信汇报成绩看成是一种负担,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我有个想法,中学生或者是高中生,是不是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比如会溜冰会游泳会画画的,让他们放假时教我们的孩子,当然不需要他们教的有多好,只不过让他们感到这一年的钱是他们自己挣来的。
强烈同意! 包括帮旺旺网的活动做点工作等等..

TOP

晶晶妈:发票如何抵税,抵税比例为多少,我们公司的小BBMM,也很想进入爱心行列,特别想把每月不低的个人所得税用到实处..

TOP

引用:
下面是引用duoduo妈于2004-08-4 9:33发表的 :
晶晶妈,小学不是义务制的吗?为什么费用和中学生差不多呢?除了每年交费以外,还有什么要做的吗?另外,受资助的孩子心里会不会有种被施舍的感觉,会不会把每次的写信汇报成绩看成是一种负担,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我有个想法,中学生或者是高中生,是不是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比如会溜冰会游泳会画画的,让他们放假时教我们的孩子,当然不需要他们教的有多好,只不过让他们感到这一年的钱是他们自己挣来的。
那些学生提出申请已经是受到三个部门批准后才把资料送进上海市慈善会,分别是学校,街道和区慈善会。
我们都采取身份不公开的形式来捐款,所以学生只能通过慈善会来转交信件汇报成绩和最新情况,以便我们决定是否继续捐赠。.

TOP

引用:
下面是引用阳阳妈咪于2004-08-4 9:41发表的 :
晶晶妈:发票如何抵税,抵税比例为多少,我们公司的小BBMM,也很想进入爱心行列,特别想把每月不低的个人所得税用到实处.
抵扣基数。也就是说把工资部份减去抵扣基数+发票后再按百分比。如:
(月工资6000-1000抵扣基数-1000捐赠发票-四金)X15% - 125.

TOP

说实话,这些对于我没有任何感觉!!
在中国,你们才看到贵州这几张图,而做为我,看到到已远远不止,这就是山区,交通不发达的地方,只有贫穷!!
我也支过教,我也捐助过孩子,80元就可能让一个孩子上半年的学了。
我生在广西宜州,算得上河池地区最平的地方,交通方便,还算是个富足的市。而我的周边的县,大山连绵着大山。那里滋长着贫穷。
大学学的是美术,毕业前带着同学走进山里,一样是图上的那些大山,一样有着默默耕坛的老师,他们的奉献又怎么亚于徐本禹。
我已经习惯于山区的贫穷,没有电睡着草辱的农家。风景非常的美
只不过身在城市的你们只看到新闻联播里新型农村大富翁,呵呵!!
报喜不报忧的中国。
就是这个样子。
说到支助, 随意一个广西,一个云南,一个贵州,走下去,随意一个县,一个乡就有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眼神。
令人悲哀的是,许多这样的眼神已经不再纯净。
其实很多孩子不是在渴望课堂,因为他们还没有感觉到教育真的重要。当年我教的班学费才80元,学校垫交学费的孩子在河里捉鱼,竹林里捕老鼠,因为他们更需要食物的营养。去学校大多是因为有同龄人在一起,特别的开心。而且大多知道最多能念完小学就没有升学的机会了,珍惜的并不多。也并不像媒体报道里的懂事,更多的是继承父辈的品质,或粗俗不堪秽语不断。
呵呵!!大家是不是听得不舒服??
他们更多的流向是小城镇上出卖劳力,或到大城市里打工,更甚,流窜到大城市因为没有知识沦落街头偷窃。
这些就是火车站附近扒手的来源。
说白了,缺乏教育的地区,民风淳朴的有,但并不多,中国人的素质始终没有阶段的提高过。
.

TOP

这份爱心是要资助,还是呼迂政府做些实事来得有用些??
有道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
前者让人满足,但可能适得其反。后都才真正有用。
这些小钱不过是买来自己的心安,我做过,我付出过。
在母亲河亲手植树的人要比捐款的人有意义!!
今天也不知怎么了,一激动就说了这么许多。
言语过激之处,大家包涵!!
.

TOP

有很多同学在西部工作或老家在西部,我想有机会去考察一下,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资助那些真正自己想学,家庭认同但家境确实困难的小朋友!.

TOP

要资助这些孩子,不如资助像徐本禹这样的老师们。.

TOP

好像已经有些时候没人讨论这个话题了。我同意千寻妈和阳光妈妈的说法。授人以鱼真的不如授人以渔。以前我曾经想过,是否有人大代表应该提出一道议案,就是凡是师范大学的大四学生,或者推而广之到各大院校,必须在毕业实习期间到农村实行捐师助教。政府应该有这样的号召力和执行力。我们国家的政府把太多本该属于政府承担的责任下放到民间去了。我们捐再多的款,大多也是中饱了贪官污吏的私囊,助长了不负责的家长的不劳而获的心态。所以我赞成资助那些有良心,有责任感,默默付出却连自己生活都没有着落的教师。把捐款交给他们,并由他们来妥善处理捐款的使用是否更加有效?请jm们献计献策。.

TOP

收入增长赶不上教育消费增长

                 农村家庭“因教致贫”调查:供孩子读书像赌博

  花钱让孩子受教育,如今在农村一些地区变得越来越不容易。吉林省农安县等地部分农村,由于日益昂贵的学杂费,一些家庭因教致贫,家长背上了沉重负担。一些家长说,农村家庭供孩子读书就像一场赌博,赌赢了,能为家庭换来幸福;赌输 了,就要用许多年甚至一辈子来还债。
 

农村家庭“因教致贫”调查:供孩子读书像赌博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王强、李亚彪、卢劲杉

  花钱让孩子受教育,如今在农村一些地区变得越来越不容易。吉林省农安县等地部分农村,由于日益昂贵的学杂费,一些家庭因教致贫,家长背上了沉重负
担。一些家长说,农村家庭供孩子读书就像一场赌博,赌赢了,能为家庭换来幸福;赌输 了,就要用许多年甚至一辈子来还债。

  “交了两笔‘择校费’,一下子回到了贫困状态”

  一些农民反映最强烈的是“择校费”问题。“择校费”是有的学校对分数没达到录取线的学生加收的费用,有的农村家庭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农安县实验中学是吉林省一所重点高中,在学校宣传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本校的“择校费”标准:本地学生10500元,外地学生15000元。

  农安县滨河乡一位姓于的农民的儿子考这所学校时差16分,平时省吃俭用的老于为了孩子的前途,借钱交了1万多元“择校费”。第二年女儿又差40多分没考上这所学校,于家再也无力交“择校费”。女儿哭闹着不肯辍学,老于只好将她送到一所乡镇高中就读,这所学校也收取了3000元“择校费”。

  老于说:“原来我家的生活条件在村里还算可以,交了这两笔‘择校费’后一下子回到了贫困状态。”于家的房子是老式平房,屋里是泥土地面,家里比较显眼的电器是别人送的一台小型黑白电视机。在洮南市等吉林省其它地方的部分农村,都有类似于家这样“因教致贫”的情况。

  据吉林省城调队调查,收取“择校费”的学校在吉林省不少地方存在,学校“档次”越高,“择校费”的标准越高。长春市今年高中“择校费”标准,一类高中是18000元,二类高中是15000元;辽源市区4所高中全部收取“择校费”,最低3000元,最高为12000元。位于农村各乡镇的高中也不同程度地收取“择校费”,收费标准低于城市,但一般也在3000元左右。

  一些农民认为,即便负债也要送孩子上“择校费”高的城市高中读书,因为这些学校的升学率远远高于普通乡镇高中。当地的普通乡镇高中考上大学的一年没有几个,多数人拿着毕业证回家务农,因此不如咬咬牙,多花钱送孩子上好高中。

  “让农民最闹心的就是供孩子上学”

  有的农民反映,“择校费”是孩子上学过程中的一次性收费,每个学期需要交的学杂费、食宿费等同样让有的家庭无法承受。农安县的农民臧耀平说:“现在让农民最闹心的就是供孩子上学。”

  臧耀平有一女一子,女儿初一就辍学在家,原因是学校秋天时组织学生劳动,用劳动所得抵顶“取暖费”,可到冬天仍然向学生们收“取暖费”,女儿和另外几名同学一气之下回家务农。儿子臧广超学习很刻苦,但是中考时分数不够,只有交1万多元“择校费”才能上报考的高中。由于家里没钱,臧耀平只好劝儿子在家务农一年。去年,臧广超执意要上学,臧家只好借钱送儿子上了长春市的一所技校,没想到这所学校的各项费用也不便宜,一年下来花了1万多元。臧耀平说:“我家的生活水平在村里能排在中上等,但供孩子上学也得背债。”

  臧耀平掰着手指头说,家里每年种玉米和蔬菜,除了自留自用以外,能卖几千元,年景好的时候扣除各种费用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本来这样几年下来,家里会有一些积蓄,可是近两年盖房子、给父母看病、办丧事,一共花去了近2万元,几年来攒的钱一分未剩。儿子上技校,东拼西凑,借了1万多元。直到现在,儿子还欠着学校一年学费。“不供他上学怕他长大了埋怨;供吧,学费太贵,家里实在负担不起。”臧耀平说。

  吉林省洮南市今年旱灾严重。万宝乡民主村农民刘香和家的玉米地减产了近一半。他的儿子今年刚上高一,开学拿走了2500元。刘香和说,家里如果不是养了60多只羊,无论如何也供不起孩子上学。“听说乡里不允许再到外边放养牲畜,光靠家里种的玉米根本喂不起这些羊,实在不行就得卖羊,可羊一卖孩子就得辍学。”

  收入增长赶不上教育消费增长

  在农安县一户姓毛的农民家里,大儿子2000年考县里一所重点中学时“择校费”是8000元,等到二儿子又考这所学校时,“择校费”已经涨到了1万多元。老毛说,比较起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要小得多,也慢得多,二者不成比例。他认为,学校收费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村家庭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

  据吉林省农调队调查,吉林省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农村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增长25.8%。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双辽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而当地高中的“择校费”在6000至8000元不等,再加上各类学杂费等,即使按丰收年头计算,一般农民家庭不吃不喝也要积攒两三年。

  一些农民说,高中的“择校费”只是农村学生求学之路上的第一道“门槛”,跨不过去就意味着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只能选择中专或回家务农;第二道“门槛”是上大学,一个学生每年的各项费用加起来不下万元,四年费用总和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农民臧耀平说,供孩子上学就像一场赌博,初中、高中的费用已经给家里带来沉重的负担,孩子能否考上大学还是未知数。孩子考上大学家里会背上一个更大的包袱,大学毕业能否找到好工作仍是未知数。面对这些未知数,家长需要拿出大笔钱去“赌”。一旦这场赌博以失败告终,对于有的农村家庭而言,有可能要用许多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来还债

     一些农民反映最强烈的是“择校费”问题。“择校费”是有的学校对分数没达到录取线的学生加收的费用,有的农村家庭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农安县实验中学是吉林省一所重点高中,在学校宣传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本校的“择校费”标准:本地学生10500元,外地学生15000元。

  农安县滨河乡一位姓于的农民的儿子考这所学校时差16分,平时省吃俭用的老于为了孩子的前途,借钱交了1万多元“择校费”。第二年女儿又差40多分没考上这所学校,于家再也无力交“择校费”。女儿哭闹着不肯辍学,老于只好将她送到一所乡镇高中就读,这所学校也收取了3000元“择校费”。

  老于说:“原来我家的生活条件在村里还算可以,交了这两笔‘择校费’后一下子回到了贫困状态。”于家的房子是老式平房,屋里是泥土地面,家里比较显眼的电器是别人送的一台小型黑白电视机。在洮南市等吉林省其它地方的部分农村,都有类似于家这样“因教致贫”的情况。

  据吉林省城调队调查,收取“择校费”的学校在吉林省不少地方存在,学校“档次”越高,“择校费”的标准越高。长春市今年高中“择校费”标准,一类高中是18000元,二类高中是15000元;辽源市区4所高中全部收取“择校费”,最低3000元,最高为12000元。位于农村各乡镇的高中也不同程度地收取“择校费”,收费标准低于城市,但一般也在3000元左右。

  一些农民认为,即便负债也要送孩子上“择校费”高的城市高中读书,因为这些学校的升学率远远高于普通乡镇高中。当地的普通乡镇高中考上大学的一年没有几个,多数人拿着毕业证回家务农,因此不如咬咬牙,多花钱送孩子上好高中。

  “让农民最闹心的就是供孩子上学”

  有的农民反映,“择校费”是孩子上学过程中的一次性收费,每个学期需要交的学杂费、食宿费等同样让有的家庭无法承受。农安县的农民臧耀平说:“现在让农民最闹心的就是供孩子上学。”

  臧耀平有一女一子,女儿初一就辍学在家,原因是学校秋天时组织学生劳动,用劳动所得抵顶“取暖费”,可到冬天仍然向学生们收“取暖费”,女儿和另外几名同学一气之下回家务农。儿子臧广超学习很刻苦,但是中考时分数不够,只有交1万多元“择校费”才能上报考的高中。由于家里没钱,臧耀平只好劝儿子在家务农一年。去年,臧广超执意要上学,臧家只好借钱送儿子上了长春市的一所技校,没想到这所学校的各项费用也不便宜,一年下来花了1万多元。臧耀平说:“我家的生活水平在村里能排在中上等,但供孩子上学也得背债。”

  臧耀平掰着手指头说,家里每年种玉米和蔬菜,除了自留自用以外,能卖几千元,年景好的时候扣除各种费用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本来这样几年下来,家里会有一些积蓄,可是近两年盖房子、给父母看病、办丧事,一共花去了近2万元,几年来攒的钱一分未剩。儿子上技校,东拼西凑,借了1万多元。直到现在,儿子还欠着学校一年学费。“不供他上学怕他长大了埋怨;供吧,学费太贵,家里实在负担不起。”臧耀平说。

  吉林省洮南市今年旱灾严重。万宝乡民主村农民刘香和家的玉米地减产了近一半。他的儿子今年刚上高一,开学拿走了2500元。刘香和说,家里如果不是养了60多只羊,无论如何也供不起孩子上学。“听说乡里不允许再到外边放养牲畜,光靠家里种的玉米根本喂不起这些羊,实在不行就得卖羊,可羊一卖孩子就得辍学。”

  收入增长赶不上教育消费增长

  在农安县一户姓毛的农民家里,大儿子2000年考县里一所重点中学时“择校费”是8000元,等到二儿子又考这所学校时,“择校费”已经涨到了1万多元。老毛说,比较起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要小得多,也慢得多,二者不成比例。他认为,学校收费应该充分考虑到农村家庭的实际经济承受能力。

  据吉林省农调队调查,吉林省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农村人均教育消费支出增长25.8%。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双辽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而当地高中的“择校费”在6000至8000元不等,再加上各类学杂费等,即使按丰收年头计算,一般农民家庭不吃不喝也要积攒两三年。

  一些农民说,高中的“择校费”只是农村学生求学之路上的第一道“门槛”,跨不过去就意味着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只能选择中专或回家务农;第二道“门槛”是上大学,一个学生每年的各项费用加起来不下万元,四年费用总和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农民臧耀平说,供孩子上学就像一场赌博,初中、高中的费用已经给家里带来沉重的负担,孩子能否考上大学还是未知数。孩子考上大学家里会背上一个更大的包袱,大学毕业能否找到好工作仍是未知数。面对这些未知数,家长需要拿出大笔钱去“赌”。一旦这场赌博以失败告终,对于有的农村家庭而言,有可能要用许多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来还债..。

.

TOP

Re:[介绍]教育部为何龙颜大怒

 新年前后,海啸之外,最富爆炸性的新闻莫过于某校的虚假宣传了:利用不少国人“美国人还会有错么?”的盲目心理,先在《洛杉矶时报》自费刊登了一条广告,声称自己被“美国50州高等教育联盟”评选为中国大


  学排行榜第十名,然后,又“出口转内销”,把广告“翻新”为新闻,在国内许多网站上大肆传播。终于招来了教育部的严词谴责。

  教育部此次大怒当然是值得“欣喜”的,因为相较2004年发生的各类丑闻,如让女大学生陪舞、招生腐败、学费“杀人”等等,教育部这回可谓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没有表现出惯常的拖拉作风。但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美国连教育部都没有,当然也就不存在惟一正确的大学排名。不要说是假机构,就是堂堂正正的媒体和民间机构搞的五花八门的各种排名,又该如何?看过的人都知道其间的差别之大,何止云泥?只能聊做参考,不能当真———最让人感到不解的地方也正在这里:此前的丑闻无论哪一项,性质都比这个更严重,最高教育行政当局为什么会如此“厚此薄彼”呢?

  在我看来,关键在于不知深浅高低的某校这次是冒失地闯入了教育部的禁脔:给大学排名不仅是教育部追求的最高目标(典型的口号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且也是其激励各高校的主要手段。由于心目中的“世界一流大学”都在美国,因此以“美国50州高等教育联盟”的名义制造的假新闻就更属于是可忍,孰不可忍!

  细细想来,我觉得教育部倒是应该借此机会检讨一下自己的评价体系和工作方式。比如,是不是真的存在一种超越民族国家,超越文化传统的“世界一流大学”?如果不存在,提这样的口号岂不是无的放矢吗?再比如,要排名就必须要有量化的数字,但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她的核心指标,即人文精神以及人文教育的水平,恰恰是无法量化的。一定要量化,则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的“麦当劳化”———可计算性,可预测性,效率至上性,技术取胜性,而培养出来则并不是一个和谐的“人”,而是一种缺乏人文关怀,工具理性发达,价值理性贫血的标准化“产品”。

  既然是培养人的所在,大学就要有一种与其他行业不同的使命:她要担负起纯理论的精神生产与传承,她要整理、消化文明遗产,她要对人类行为承担超越性批判,她要克服对青年的单面塑造和扭曲等等。因此,适当地拒斥各种社会性因素的制约与拖累,自足自律,是大学之为大学的一个前提性的保证。从这个意义上看,不久前教育部一位主要领导主张要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率来决定专业的存废,刚好是反其道而行之啊!

  从某种程度上说,某校的这次冒险,其实不过是教育部热衷于各类排名的副产品。教育部的表态当然是必要的,但也有些多虑了:虽然不少中国民众对来自美国的东西缺乏免疫力,但也是有限度的。试想一下,如果某校这次把北大排为第十一名,难道考生就会舍北大而上某校吗?如果教育部能够以此为契机,调整一下自己的大学政策,努力为“大学之为大学”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这次某校的作假,就算是歪打正着了。
.

TOP

 1/4贫困生怕与同学谈钱

  调查报告:近三成贫困生曾过年不回家

  逐步实行的高校收费政策带来贫困生激增,受助贫困生愿回馈社会

  春节临近,团聚在即,京城高校内的不少贫困生却正为数百元回家路费忧愁。即日起,本报与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推出“助贫寒学子回家过年”行动,呈现他们贫困而自强的真实境况,并为他们募集回家过年的路费,让他们带着爱心与温暖踏上回家路。

  2004年8月,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指出,在校贫困生已达240万左右;1月4日至8日,本报委托信息咨询公司对北京12所高校的贫困生进行问
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中34.8%的人每年仅回家一次,还有5.8%的贫困大学生自从出来上大学不曾回过家。

  1月7日至昨日,记者先后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高校的特困生代表,有一位西藏学生10年都没有回家过年,母亲去世1年后方才知情。多数贫困大学生通过家教、勤工俭学等方式解决自身困难,坚持学业。春节将至,不少学生表示,回家过年是最大的愿望,但由于经济原因,他们难以实现这一愿望。

  从2002年9月1日开始,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了“新长城———特困大学生自强项目”,为特困大学生提供每年两千元的生活费用资助,目前已资助了万余人。此次,本报与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办公室合作,共同推出“助贫寒学子回家过年”公益活动,期望社会给予更多关注。
.

TOP

投资仅是锦上添花 中央党校报告质疑普九数据

农村部分地区实际辍学率远高于上报材料

  2005年1月8日上午,中央党校育园楼。听完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潘云良的报告后,和其他嘉宾的点评方式不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杨进起身走上主席台,说了一句让全场陡然肃静的话:“听完潘教授的报告后,我觉得我坐不住了。”

  辍学率反弹拉响农村教育警报

  中央党校经济部在2004年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先后到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广西等16个省市进行调查,完成了一份题为《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的报告,并且在8日这场“2004中国经济热点聚
焦研讨会”上首次向外界公布。

  作为该报告的执笔人,潘云良写到,“我们满怀希望地奔赴全国各地调查研究,我们希望看到新发展。然而,农村的教育,尤其是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并不像城市的教育那样成效显著,更说不上繁荣,令人堪忧。”

  事实上,2000年国家就宣布如期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2002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8.6%和90%,全国有2598个县实现了“两基”目标,占总县数的90%。2003年底的时候,国家还曾专门出台《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对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但目前“普九”的成果是低标准的,并且相当脆弱。近几年,农村学生的辍学率、流失率偏高,初中生辍学率上升,有的地方农村辍学率高达10%以上。而且,“就许多地方的实际观察,农村学生的流失辍学率比统计数字要高的多”。

  在他们的调查材料中,以黑龙江省宾县为例,该县地处黑龙江省中部,其经济发展在全省处于中游,全县共有中学35所、小学160所,县城中学的辍学率能控制在2%左右,但各乡镇的辍学率则远不止是上报的数字。以宾县久太中学为例,其实际上报的只有2%,而真实辍学率则在8%以上。

  上报的是一个数字,而实际的却是另一个数字。有些学校学生虽然在册,但并不在校;有些学校学生只要交钱,就随便可以买到初中毕业证书,而实际根本未读;更有甚者,在上级验收检查的时候竟然借学生凑数。

  经济贫困之后又加上前景贫困

  段小团,陕西省横山县双城乡人,今年17岁,16岁从本乡初二辍学。原因是哥哥考上四川大学,学费每年近万元。为了供哥哥上学,他离开学校,外出打工。

  吕和平,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赵村乡人,今年13岁,因家庭贫困,五年级就辍学了。该县调查问卷填报辍学率是9%,而实际辍学率应在20%以上,多为经济困难所致。

  人所共知,经济困难仍是造成农村学生无法继续升学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人员在湖南安乡县发现,这里的农民家庭年收入不足1200元,而供一个孩子读书就要800元。而在农民人均收入中,四成是实物折底的收入,还有两成用于预购化肥农药等,因此,农民每年支配的货币收入远不到1200元。

  家庭的困难、学校的困难、师资力量的困难,这些都在影响着农村的基础教育,但随着这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农村孩子辍学又多了一个“前景困难”的重要原因。

  家在辽宁省黑山县中心村的张帅,尽管他的父母以种植蔬菜为主要生活来源,年收入也在三万元以上,但父母还是决定让他回家帮忙干活。在他们看来,实在是找不出上学能带来的好处。这几年大学学费不断上涨,像北大、清华、复旦这样的学校,收费都在4500元以上。“真能上这样的学校也倒罢了,至少将来能找到工作。问题是一般学校收费也不低,将来还不一定能找到工作”。

  财政预算内教育比重仍在降低

  就在上个星期天,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3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850.62亿元,虽然这一数字比上年的3491.40亿元增长了10.29%,而其在GDP中的比重却仅为3.28%,比2002年的3.32%还下降了0.04个百分点,这种下降是1995年以来的第一次;至于2004年的比重虽然还未统计出是否为下降,但可以肯定的是,不会达到前几年预期的4%的目标。

  而“这些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中央党校的这份报告如此评价。而在他们看来,应当逐步调整义务教育的负担比例,由目前县级统筹为主逐步转向省和中央为主;义务教育经费工资部分也应由中央统筹。“做到这一点,才是名正言顺的义务教育。”

  听完潘云良的报告、特别是看到一个农村孩子在油灯下看书的照片,杨进心情沉重。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副司长,杨进承认,“这基本反映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他的态度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同时,他也透露,教育部将开始逐步调整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内容,引入更多职业技能教育。
.

TOP

听完潘云良的报告、特别是看到一个农村孩子在油灯下看书的照片,杨进心情沉重。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副司长,杨进承认,“这基本反映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实际情况。”---他早知道?.

TOP

大学贫困女生捡吃馒头上学 一年伙食费仅8.35元

因家境贫困,每天到学校食堂捡剩馒头充饥,年消费不过10元。昨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贫困生的境遇牵动全校师生的爱心。
  刘维(化名)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读学生,家境贫困,学院每月给她140元的困难补助,但她为了攻读“双学位”,竟舍不得花一分钱。她每天到食堂捡剩馒头以饱三餐,长达两年之久。据其饭卡消费记录,2004年一年,她才花了8.35元。

  最近,该女生的情况才被食堂职工发现。目前,学校相关部门已决定为该女生免费提供一日三餐直至毕业,同时在食堂为其安排勤工俭学岗位。
.

TOP

心酸。。。。。但这样的事现在好象层出不穷。。。。。<br>[此贴被eling_zeng在2005-01-13 10:17重新编辑].

TOP

.

TOP

心酸......./生气.

TOP

这样的女生真令人佩服!.

TOP

正想贴呢,就看到高兴已经贴出来了.以下是全文
中南财大一女生捡吃馒头上学 一年伙食费8.35元
>
>NEWS.SOHU.COM  2005年01月11日17:02  来源:香港文汇报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名家境困窘的女大学生,经常到学校食堂捡别人吃剩的馒头,而且一捡就是近两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膳食中心发现这一情况后决定为这名女生免费提供一日三餐直至毕业,同时在食堂为其安排勤工俭学岗位。
>
>  上月22日早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八食堂张经理发现,一名女生正在食堂里捡吃别人吃剩的馒头。吃了一惊的张经理立即把这名女生请到了食堂办公室。经询问,这名女生来自江苏农村,高中时一场车祸使她休学在家一年,父母为给她治病四处举债,最后连唯一的房子也卖了,加上还在读中学的弟弟,一家四口人只能租住在一间小房子里。因为她是贫困生,学院每月都会发给她140元的困难补助,但她决心用这笔钱攻读“双学位”,所以舍不得多花一分钱。
>  张经理打开电脑,调出这名女生的餐卡消费明细。屏幕上显示的资料让大家惊呆了:每次消费金额都是0.15元,而且一般是隔一周甚至是十几天才消费一次;整个2004年,她才花了8.35元!原来,这女孩根本就没有在食堂里掏钱买过饭菜,她基本上是靠到食堂捡吃剩饭剩菜度日,她最大的奢侈就是一个星期到水房花0.15元打上一瓶开水。
>  这名女生一再要求不要将她的情况向学校反映,她说她一定要自强。深受触动的张经理和另一位同事坚持给这名女生的消费账户上充了100元,同时将情况向膳食中心主任进行了汇报。
>  膳食中心主任杨春男表示,现在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女孩的春节怎么过,她要是回家,学校就给她买车票;要是留校,就给她安排工作岗位!.

TOP

为她的这份精神所感动!!!佩服啊!!!令人欣慰的是她被学校发现,处境会改善一点。.

TOP

调查称中央民族大学1200名大学生没钱回家过年
王进是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二年级学生,他的家乡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去年春节他就是在北京打工挣学费,今年他仍然不能回家。王进说,家里从来没有给自己寄过钱,而且他高中三年学费还欠人家3000元。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王进:回家来回260--270,来回相当于一个月的伙食费。

    去年同样没有回家的还有来自广西的赵琪,作为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二年级学生.他现在还欠学校住宿费1200元没交,如果回家,单程就要花掉210元。但赵琪说,奶奶卧病在床,今年无论如何要回去看看。

  中央民族大学
学生 赵琪我就准备了到南宁的火车路费,到时候看能不能搭同学爸爸的车看行不行,不行再说。回来的钱还没有。

  据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处的工作人员介绍,由于中央民族大学生源多数来自老少边穷地区,不少人家境贫寒,路途遥远,在中央民族大学每5个学生中,就有一个特困大学生,他们的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300元.贫困已经造成中央民族大学每年1000左右的学子不能回家过年.

  谁来资助贫困学生回家

  贫困学生不能回家过年已经引起一些人的关注,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开设捐增热线方式,接受社会各界捐增,款项将直接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回家过年。

  不少贫困生选择留校过年,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必须回家,记者今天在北京部分高校进行了调查,各学校都有一批没钱回家过年的特困生。

  北京部分没钱回家过年的大学生

  中央民族大学:1200人;清华大学:156人;中国人民大学:56人;北京师范大学:400多人;中国农业大学387人;北京理工大学:280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92人;北京工业大学:58人.

上海呢?

.

TOP

3个壮劳力供不起1个大学生 高校收费不能再涨了

在正在召开的青海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青海省政协委员王绚提交提案,并代表民盟青海省委作大会发言。提案根据高校收费连年不断攀升和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指出西部贫困地区孩子上大学难、就业更难,呼吁高校收费不能再高了!


  提案说,2000年各地高校收费猛涨,普遍提高了15%左右,有的地区提高了20%。

  西部各省区地方院校的收费标准也上涨不少。而随着物价指数的提高,大学生在校的各种消费也有增无减。

  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由于扩招,导致贫困生绝对数不断增加。2004年青海师范大学在校生总人数6841名,贫困生人数4167名,占60%,贫困生中的特困生人数2908名。每个学生每年支出费用最低在7000元以上,包括学费3000元,最低生活费3000元,公寓费800元,书费400元。

  王绚委员指出,1992年国家公布的592个贫困县中,西部为307个,占贫困县总数的82.3%。2002年西部12个省区农村人口近2.8亿,人均年收入1771元。其中,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的人均收入仍在800元以下。青海师大一个学生每年最低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一个4口之家的西部农村贫困户家庭,即便有3个身强体壮的劳动力,一年的纯收入也供不起一个大学生。到外地就读的大学生每年最少花费1万元~1.5万元,其家庭经济状况更是苦不堪言。

  提案指出,尽管国家与学校都采取措施给贫困生以补助,实施助学贷款,但并没有解除大多数贫困家庭承担的经济压力。有的家庭为供养一个大学生,不惜变卖牛、羊、房屋等生活生产资料,四处举债。对有的家庭来说,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意味着家庭长期处于贫困状态。青海省海东地区2003年在校的2.5万多名大中专学生中,约两万人是农村生源,年花费近两亿多元,以全区每个农民平均负担150元计算,则占了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的10%还多,严重影响了全区的脱贫致富。

  另外,扩招后,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大量农村生源毕业后无业可就,无力偿还助学贷款,家庭付出的巨额投资得不到合理补偿。大学生越多的地方,贫困家庭越多,脱贫致富成了一句空话。

  青海海东地区2000年到2003年4年中,回海东报到的大中专毕业生有6524人,除少量到企业就业和事业单位临时聘用外,尚有4194人未就业。已经就业的收入都很低,与上学期间的支出不成比例。花高价上学,毕业即失业的现状已经成为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不少农民认为供养子女上学得不偿失,破费巨额资金上大学,毕业后回家种地,还不如早早辍学,干活儿打工挣钱实在。

  王绚委员指出,近年来,我国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初中辍学率增大,高中和小学教育呈萎缩状态,原因之一,就在于高学费和低就业率,使一些学生家长对供孩子读书失去了希望。

  王绚委员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建立收费听证会制度,严格控制高校收费;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国家应对高校收费加强宏观调整,在助学贷款方面对西部实行优惠政策;高校应停止扩招,大力发展高等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增加就业岗位,对长期不能就业的毕业生,劳动部门要将其纳入到再就业培训计划中,让其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大力帮扶他们就业。
.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上海率先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 助学贷款覆盖全部高校


    2004年是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颁布和实施的第一年,市教委会同有关部门通过招标、议标等形式,确定了63所地方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上海率先落实了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解决了全部全日制普通高校包括民办学校在内的学生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的覆盖面达到100%。  
    2004年颁布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改变了以往财政贴息方式,并延长了还贷年限,还改革了对经办银行的确定办法,要求全国各省市建立和完善贷款偿还的风险防范与补偿机制。  
    经过开标及一系列的竞争性谈判,本市地方63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包括地处上海的二所部队院校)全部确定了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计划贷款总人数为4.5万人,贷款总金额为2.7亿元。上海地方院校(包括上海生源地贷款)风险补偿金比例统一为10%。  
    上海20所民办高校和18所行业办高职院校全部落实了由财政补贴的贴息资金和风险补偿资金,总金额(含其他市属高校)达1500万-3000万/年。  
    本市数万名民办及行业办高职院学生和其他公办高校学生一样享受到财政贴息及风险补偿金的同等待遇。
.

TOP

刘翔捐助贫寒学子并寄言:乐观向上心态最重要

  成名前后的“飞人”刘翔,对于慈善活动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本报“终生读者”刘翔父母昨日给记者通电话时说,这两天看到本报报道的“助贫寒学子回‘家’过年”的活动后,正在积极备战的刘翔和他们商量,希望通过本报记者,资助部分贫寒学子,并转告他们“贫寒并不可怕,只要自己努力,成功就不会太远。”

  刘翔表示,昨天本报刊登了刘翔母校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些贫寒学生的故事后,自己也是年轻人,也是学生,所以同龄人的事自己总是特别能够理解。

  “其实我深知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有和
普通人一样的情感,看到别人日子难过,自己心里也很不舒服,再说他们有的还是我的校友,更加有这样的感觉。”刘翔说,“千万别说我高尚之类的,进行援助的又不是我一个,中国的老百姓都很善良。”

  刘翔还很诚恳地说:“我想跟他们说,其实真的不要为贫寒自卑,我小时候家里也不宽裕,也算是从贫困中走出来的,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才是最重要、也最快乐的。”

  心细的刘翔,甚至还怕这样的慈善会让一些自尊心特强的贫寒大学生难堪,他特地要本报记者转告大家:“现在社会对你的帮助,千万别感觉难堪,贫困又不是可耻的,以后你成才了,照样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社会需要这样的良好风气。”

高兴:
--无论是宣传也好,做秀也好,现在的大学里的确生活了一些需要帮助的大学生。.

TOP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俊俊妈 at 2005-1-20 11:26:
太可怕了
归根结底是中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贪官污吏太多.穷学生就算上了大学又怎样,毕业了找不到工作的人比比皆是啊..

TOP

上面的妈妈说的对。
另外,现在是教育和实际脱节太大,太重知识轻EQ.

TOP

一个德国人,在做中国教育最需要但没有人做的事!

蛮早就知道这个德国人,还有一个美国人,叫什么名字已经记不得了,但是记得小崔采访在《实话实说》里做过这个美国人的专访,非常可爱!好像叫什么大卫!

http://club.cat898.com/newbbs/dispbbs.asp?boardID=7&ID=579992

[ Last edited by may_gx on 2005-5-24 at 05:57 ].

TOP

丁大卫的故事

《实话实说》中关于丁大卫的一期节目,这是转贴,我也不知来源。他撼动了我麻木的灵魂,刺痛了我的泪腺。丁大卫是个美国人。我认识他是在电视上。这个美国人带给了我深深的感动。我受到深深感动的这天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请到了丁大卫。我打开电视,就听到丁大卫在与崔永元唠嗑。崔永元老笑,而丁大卫很诚恳的样子。
  
    丁大卫的故事是这样的:5年前,美国青年丁大卫来到中国。他到了中国一所最普通的郊区小学教学。这个美国青年因为做人与教学深得人的喜欢,后来居然当上了校长。大概是1998年底,想到中国西部去看一看的丁大卫到了甘肃兰州。他到西北民族学院应聘当大学教师。丁大卫不是一个能侃的人,机智的崔永元是这样“套”丁大卫的。
  
    “丁大卫,你去大学应聘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的:‘我曾是一名小学教师,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所以来你校应聘大学教师?’”没想到丁大卫这样回答:“大概就是这样的。”大卫的话让现场很多观众都会心地笑了。
  
    更有意思的还在后头。学校给大卫定的工资是每月1200元。大卫去问别人,1200元在兰州是不是很高了?别人说,是算高了。于是,大卫主动找到学校,让人把工资降到900元。学校一再坚持,大卫不让,说:怎么也不能超过1000元。最后,学校给他每月950元。这段经历本来很好笑,但是我注意到现场没一个人笑。
  
    崔永元问:“大卫,你每月工资够用吗?”大卫说:“够了,我每月的钱除了买些饭票,就用来买些邮票,给家里打打电话,三四百元就够了!”
  
    我听见观众中有不少人“哇”地一声发出惊叹。我知道是有人灵魂受到触动了,而这种触动是我们的教科书和父母的教化所达不到的。而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以下一幕:
  
    别出心裁的编导在做这一期节目时,让丁大卫带来了他所有的家当. 一只还不及我们平常出门旅游背的那么大而“内容”丰富的帆布袋。而让我们怎么也想不到的是,这便是一个美国青年在中国生存5年积累下的我们肉眼看得到的财富。崔永元让丁大卫向大家展示一下他的家当,大卫的脸红了一下,打开了他的帆布袋,里面的东西是这样的:
  
    1、一顶大卫家乡足球队的队帽。他戴着向人展示时,我看见了他眼里的骄傲。
    2、一本相册。里面是他亲人、朋友,还有他教过的学生的照片。
    3、一个用精致相框镶好的一家人温馨亲昵的合影(大卫从包里掏出时,相框面上的玻璃被压碎了,大卫的脸上露出不易察觉的心痛的表情。不一会儿,节目组的人把一个赶着去买来的相框送给了大卫。中央台这一着似平凡的举动令我感动和叹服,它是那么及时地体现了善解人意的内涵和我们对外国友人的尊重)。
    4、两套换洗的衣服,其中有一件军装上装。那是大卫爸爸年轻时当兵穿过的,整整40年了。大卫向观众展示时,很有些骄傲地说:因为它漂亮啊!
    5、一双未洗的普通的运动鞋。那甚至不是一双品牌球鞋,大卫将它拿出来的时候,说什么也不让崔永元碰一下,他说:“这鞋很臭的!”
    6、几件以饭盆、口杯、牙刷、剃须刀为阵容的生活必需品。
    7、一面随身带着的鲜艳的五星红旗。
  
    当美国青年丁大卫将一面中国国旗打开,向现场的观众展示时,偌大的演播厅里鸦雀无声,现场乐队深情地奏响了《我的祖国》的旋律。崔永元问大卫:你怎么会时时将五星红旗带在身边?丁大卫说:我时时带着它,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现在是在中国,我要多说美丽的中文,有人到我房间里来,看着墙上挂着的五星红旗,也会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再说,看到这面国旗,我就会告诫自己:你现在是一位中国教师,你要多为中国教书育人。
  
    丁大卫的普普通通的话,让我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了我们的国旗,也让我的眼泪不听话地掉下来。当崔永元问丁大卫在中国感觉苦不苦时,丁大卫说,很好的,比如这次你们中央台就让我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来做嘉宾,而且还让我坐飞机,吃很好的饭菜。我看见崔永元有些不好意思地脸红了,他幽默地说:“我觉得你挺像我们中国的一个人?雷锋!”丁大卫想了想,说:“还真有点儿像。”大伙儿“轰”地一声善意地笑开了。“只是,雷锋挺平常的,他只是一个凭良心做事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只有一个,每个人都应该做得到的!”他认真地补充道。没有人再笑了,就连崔永元的脸上都显出了小学生的表情。节目快结束时,崔永元对丁大卫说:“丁大卫,你听到过人家对你的评价吗?”丁大卫笑笑说:“没有!”崔永元说:“好,现在我们就让你来听听。”我们于是看到了这样一组外采镜头:
  
    许多丁大卫的同事,丁大卫教过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家长在镜头前交替着出现,他们一一地说着丁大卫的可敬与可爱之处,有的人情到深处时,甚至泪盈于眶。一个大学女孩对着镜头说:“丁老师从来没骂过我,但我真的好怕他啊,因为我怕看他因我而失望的样子!”而最后我们看到的一个镜头是:丁老师教过的那所小学的孩子们,一个个争着抢到镜头前流着泪喊:你回来教我们吧!
  
    我们看见,丁大卫不敢再看大屏幕,他深深地把头埋下。一个美国青年,却在中国得到了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我的心为之一颤。朴素的平凡的甚至不很英俊的丁大卫,给我们上了最有教益的一课!这样的一课,我们的课本上是没有的。



http://www.fon.org.cn/index.php?id=4157%A3%A9%A1%A3

[ Last edited by may_gx on 2005-5-24 at 05:57 ].

TOP

很感动,我也会努力的.

TOP

我觉得好惭愧!.

TOP

确实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动了一把,中国的教育界,中国的教育工作者们值得深思!.

TOP

看得让人流泪。。。。。。.

TOP

当时看片子的时候我流泪了,现在又流泪了....

TOP

每次看到这个贴的时候我都会认真仔细的再读一遍,每一次都好感动,忍不住眼泪流下来。.

TOP

我也很感动,这是人性善良的一面,平凡而又真实的体现。.

TOP

平凡而又真实的体现,说得很好!.

TOP

好感动,忍不住眼泪流下来。.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