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阿甲说书——达尔三辑

阿甲说书——达尔三辑

转自小书房

达尔先生的奇扣妙解 

阿甲

    说起达尔,我总忍不住要激动。读过的大人、孩子的书也算不少了,但要论一拿上手就放不下、读起来很刺激、读完后却能反复回味、甚至很有些感动的书,真是罕见。听到过不少朋友对达尔的评价,我觉得其中有一句最合我的心思。这位朋友说:“唉,可惜现在是个大人了!”真是的呀。如果能够在20多年前就读到达尔,我想自己肯定不是这样露出“老谋深算”式的微笑,而是要欣喜若狂地蹦起来吧。唉,人长大了,多了几分……

    国内评论达尔的文字也能见到不少,主要是夸奖的,好像能用来夸奖的词汇也用得差不多了,不过大体上可归为幽默、想象力、技巧、与儿童的亲近等几个方面,总体上认为国内作品与此相比有些差距。就好像现在一说起中国足球队,马上有四个字冒出来:技不如人!可是这几个字说多了也显得无趣,反而变成一种敷衍了事、搪塞责任的说法。一拿中国的儿童文学与世界优秀的儿童文学相比,“有些差距”也渐渐变成这类的说法。

    搞童话的怪老头儿就怪不服的,他说:“你们(估计是说搞研究的人吧)总说中国的童话不行,比国外的差距大,那就说说差距在哪里,怎么个不行,应该怎么写吧。”我挺佩服老人家的直爽,也非常同意,如果是搞研究搞文学批评的,总该划出个道道来吧,说错了也没关系,至少可以比划比划嘛。不过我还是特别庆幸自己不是搞研究的人,最多也就一发烧友,嘿嘿,只顾说说开心就成。

    说起达尔就特别开心。

    韦苇先生说:“上帝把各种天赋才能如暴雨般倾泄在达尔身上。20世纪产生了林格伦,已经是20世纪儿童文学的骄傲,20世纪又涌现了罗•达尔,于是20世纪的儿童文学有了双倍的骄傲。”——好家伙,听起来怪吓人的吧。

    不过这里“暴风雨般倾泄下来的才能”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想过很久。我是个挺较真的家伙。有个朋友曾经对我说,某本书之所以成为图画书的经典,是因为它“包含了图画书所应有的所有要素。”我就死缠着这个朋友问,到底图画书应该有什么要素?而这本书为什么说包含了这几个要素?结果也问得那位朋友好尴尬。其实我知道她肯定是知道的,只是有的东西一时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吧。

    可是达尔的问题是不能放过的。他到底有什么才能?到底我们的土特产与他的舶来品有什么差距?这个问题是不应该回避的。因为国内在形式上与他的作品类似的也多得海了去也,与图画书毕竟是不同的概念。

    这个问题我想的比较多,就先抛个砖头。

    我认为,达尔最显著的才能是做扣和解扣。这对通俗的名词,如果不知道出处的话,就算是我发明的吧。所谓“扣”,雅一点说大概是“矛盾”。每个故事都有核心的矛盾,核心之外还有一些平行的或者辅助的矛盾。讲故事的高手一上来总是把这个矛盾说得跟真的似的,惹得听众老悬着一颗心,“砰砰砰砰”地放不下来,然后被牵到故事里,“怎么办”、“后来呢”。最后扣终于解开了,听众才释怀。真正的高手总是远远高于听众,大家就算事先知道结局,也猜不出扣是怎么解的,高手把解扣的法子展现出来,听众恍然大悟,不禁叹服——“怎么我就想不到呢!”这前面就是“做扣”,后面是“解扣”。

    比如就说克里斯蒂吧,她的侦探小说在“做扣”方面真是出神入化,很少有不被她做进去的读者。但我对她“解扣”的方式很有些意见,她常常解得完全跳出原有的信息之外,比如《十个印第安小人》那样的故事,搁谁也不可能想得出“解扣”的法子,因为她本来提供的信息就不充分。

    在“解扣”方面,我认为欧•亨利算得上绝顶高手。比如《麦琪的礼物》大家都很熟悉,德拉要送给丈夫杰姆一件圣诞礼物,但家里很穷,怎么办呢?这就是矛盾。这个“扣”很朴实、很生活化。在交待这个扣时,欧•亨利很自然就讲出德拉有一头秀发,杰姆有个家传的金表,这是两人拥有的最贵重的东西。后来呢?德拉卖了头发换表链,而杰姆同时也卖了金表换梳子。——这个扣解得实在是漂亮!小说那么短,却丝丝入扣,而且彻底地震撼人心。还有《最后一片叶子》,也是一篇“神品妙构”。

    说起《最后一片叶子》,我马上联想到E.B.怀特的《夏洛的网》,这两个故事都有拯救和自我牺牲的扣,后者的扣还多带了一层深意。怀特做的扣也是大师级的:一头名叫威伯的猪,刚生下来的时候很小,农人要杀了它,可是小女孩芬却勇敢地救了它;它活下来,而且越来越正常,当它象一头正常的猪又肥又壮时,农人又要杀了它来做火腿。你站在猪的立场上,这真是件挺糟心的事儿:长不大吧要死,长大了吧也要死。你说这猪还有没有活头?

    你可不要笑话,怀特提出这个问题是很真诚的。他自己就在农庄里养猪,不能说“爱猪如子”吧,至少也是当作与狗一样的宠物的。他的一头猪患病了,他寻医问药的,还陪护了两天两夜,最后那头猪死的时候还挺伤感的。他为埋葬猪举行了一个小型的葬礼,不少朋友还发来唁电。后来,他还专门写了一篇著名的散文《猪之死》。说起来,怀特在心情上跟我们这些只把猪看作猪肉和火腿的人不大一样,他认为那也是一个值得珍视的生命,于是他要在童话里解救威伯。这是个很真诚的想法,没有半点玩笑。

    传统的童话中流行“神话式”的解扣方法,诸如:王子吻了公主,公主吻了青蛙,或者什么人施了(或解了魔法),或者撞上一个天大的巧合(纯属运气)。解扣原理多半是“爱战胜了一切”、“善有善报”。不过现在的孩子稍微大一点就受不了这种老套啦。有些孩子说:“我才不喜欢读童话呢,都是骗人的东西。”其实他们不是不喜欢读童话,只是不喜欢那些老套。不信,你问问有几个孩子不喜欢怀特和达尔的童话。他们也写童话,但用的是全新的解扣大法。

    说回怀特的解扣。老实说,这个扣真难解,你不能让这头猪逃跑吧,它又不是野生动物;也不能让这头猪变成小男孩吧,那也太那糊弄孩子了吧。我们不信站在怀特的角度想想,好折磨人的呀。怀特从4岁时就养成了习惯,每年到缅因州的大湖畔度假一个月。起先是跟爸爸去,后来是带儿子去,他每逢重大问题要安静想一想的时候,总会惦记着去那里。于是,他又跑到那里的一个小船屋去琢磨:怎么救那头名叫威伯的猪呢?这个问题足足想了两个多星期,直到有一天他瞅见了船屋一角的一个大蜘蛛网和一个蜘蛛。于是一个名叫夏洛的蜘蛛诞生了!

    用蜘蛛网来解救猪,比用最后一片叶子来解救病危的艺术家,我认为困难得多。这个扣解得非常之奇妙。为什么说困难呢?因为怀特要说服的是孩子们,孩子其实比大人难“骗”。你不但要把“谎”圆得天衣无缝,而且还要编得特别好玩。你不信用“最后一片叶子”的套路去哄孩子,孩子没几个有耐性听你把话说完的。对这一点,达尔深有体会,他说为孩子写故事比为大人写故事要难。难就难在这里——你必须一下子就抓住孩子的心。

    怀特在夏洛“自我牺牲”的问题上也有更多的考虑。欧•亨利笔下那个救人的艺术家自己病死了,救猪的夏洛也死了。但夏洛留下了后代,夏洛自我牺牲的过程也是一个繁衍的自然过程。这是在大人的故事中解扣与在儿童的故事中解扣一个很大的不同,儿童的故事还需要一种回归,或者说某种类似“安全感”的东西。怀特希望,孩子们不会因为夏洛的死而过分难过。这是给孩子讲故事的人的一种责任感。

    你看,给孩子讲故事的确是难一点吧。

    怀特在做扣和解扣方面的天才还展现在《吹小号的天鹅》里,那是一个几乎完美无瑕的作品,太精致了。不过我觉得还是不如《夏洛的网》更生动。还有塞尔登的《时代广场的蟋蟀》也是一部解扣的精品。先按下不提,因为好像离达尔越来越远了。

    与其他人的做扣和解扣不同,达尔首先是在数量上很惊人。如果说怀特和塞尔登他们是搞“零售”的,那么达尔就是搞“批发”的。达尔做扣和解扣似乎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好像不假思索、张口就来,你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都能找到非常奇妙的扣。

    《女巫》可能是大家最了解的作品。故事里有不少小扣,我只说说最核心的扣。

    首先是做扣的技巧。故事的前半部分都在反复渲染和铺垫女巫的可恶和可怕,姥姥整个就是达尔的代言人,先是云山雾绕地一点点地剥开“女巫之谜”。老实说,开始我还以为有点纯粹吓唬小孩的东西呢,可是女巫居然在小男孩的生活中出现了,那一段女巫在树下逗小男孩的故事很关键。讲故事的高手不会那么快就进入高潮,就像鸟儿要飞之前还要缩一下翅膀,然后再抖一抖,逗得观众心里痒痒的。然后,在一个完全没有准备的场合下,小男孩突然卷入到女巫大会的中心。为了在让我们知道知道厉害,女巫们现场演示了一下,把另外一个小男孩当场变成了老鼠。

    看到这里,我觉得这个扣已经够可以了吧,该看看小男孩如何解脱,如何解开这个扣。可是还没完呢。正当我们觉得男孩要逃离魔爪之际,一个女巫闻出了小男孩,然后主人公也被变成了小老鼠!

    到这里,扣就真的做成了。不过这个扣可真叫人绝望的。你说怎么办?一个被变成小老鼠的小男孩,还能做些什么呢?

    在这里,我特别想到达尔这个人的个性风格,他是一个特别喜爱冒险的家伙。在他的自传《男孩》里,那个不安分的小伙子本来被壳牌公司派驻北非的埃及,那是个人人抢着去的肥缺。可是他却嫌埃及太开化、不刺激,愣是不愿意去,结果主管只好把他派到未完全开化的中非,他居然欣喜若狂,他说:“我要到那个有棕榈树、椰子树、珊瑚礁、狮子、大象和致命毒蛇的土地,一位在蒙巴萨生活过十年的白种猎人告诉我,要是一条黑眼镜蛇咬了我,一个小时内就会痛苦地扭动和口吐白沫而死。我都等不及了。”你看看,就是这么一个家伙!
    我们还能指望这个家伙给点儿啥呢?他要给我们一个最刺激的扣:一个小男孩,被变成小老鼠,面对无比强大的世界女巫集团,他要拯救世界!

    后面的解扣真是匪夷所思:变成老鼠的小男孩用女巫自己炮制的毒药把女巫们变成了老鼠,并遭到灭顶之灾。这一招用《天龙八部》的说法叫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真是“东慕容,西达尔”,可谓“英伦慕容”乎?

    不过《女巫》虽然是多位评家首推之作品,我认为它的扣还不是最绝的。论想象之奇崛,《好心眼儿巨人》尤有过之。我简单描绘一下这个扣:好心眼儿巨人把小女孩索菲劫到巨人岛,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索菲听说岛上的坏巨人以吃小孩为乐,勇敢的她不顾个人安危要去拯救全世界的孩子。可是好心眼儿巨人在巨人岛只是一个小巨人,能力有限,正常人的语言也学的马马虎虎,除了会捕捉梦、调制梦之外,没有别的惊人本事。他们惟一的机会就是去通知英国政府,请求帮助。可是有谁会相信他们?而且,即使一支大军也未必能制服那帮巨人。怎么办呢?

    我读这类的书,有个习惯,总要先想想解扣的法子。这本来就是读推理性的书的一种乐趣。如果你读一本侦探小说,不先想想“谁是凶手”,或者有个人走到你背后说“我告诉你,某某某就是凶手”,相信会索然寡味的。所以我先不说破这个扣,免得你拍我一砖头。

    索性我再把一些特让我佩服的扣说来听听,先当一个智力游戏吧。

    其实,最让我佩服和感动的扣是在《玛蒂尔达》里。这是发表于1988年的作品,达尔于1990年去世,享年74岁。一个70岁的老头儿,那时已经成精啦。达尔这70多年可是过得扎扎实实的。如果分成三段的话,第一段在冒险,第二段在为大人创作推理小说,第三段在为孩子讲故事,每一段都过得十分辉煌。回头看看自己,哪怕只过上其中一段的辉煌就已自足呀。

    这个70岁的老头儿,在《玛蒂尔达》中积聚了毕生的功力。性情的不羁,眼光的犀利,人生态度的豁达,感情的醇厚,特别是老而弥辣的技巧,都在这部作品中自由地舒展。这个故事里的扣应该算是达尔作品中最复杂的:

    玛蒂尔达是个小神童,而且完全与家庭氛围悖逆。她有个十分糟心的家,父母和哥哥都恶俗无比,父母以压抑和打击她为乐事。她进入学校后情形也没有多少好转。校长是个变态的施虐狂,其他的老师要么不理解她,要么被校长压抑得胆战心惊。惟一的光明是老师亨尼小姐,像春天一样温暖。

    说到这里,还得提一提达尔儿时的学校生活,这个故事似乎就是达尔对学校最深切的印象。在写《玛蒂尔达》之前的几年,达尔刚刚写完自己的两部自传。我猜想,这个老头儿大概想从玛蒂尔达的故事中寻找一种童年的解脱。

    你看,这个扣做的很艰难。整个故事大概有五分之四的篇幅在描述玛蒂尔达的困境。她在自己的家庭无法正常的成长;她在学校同样困难重重,自己、同学和老师都被校长压迫得抬不起头;惟一心爱的老师居然就是校长的外甥女,而且是被校长压迫最厉害的对象,只是在那里用最微薄的力量挣扎。可是她了解到一桩很奇特的掌故:校长特朗奇布小姐很有可能就是杀害亨尼小姐父亲的凶手,而且因此霸占了亨尼小姐的遗产。这是解开这个故事所有矛盾的关键所在!

    可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帮助她和亨尼小姐,她的确是一个神童,但只有那么一点点特异功能,就是能用意念在短距离内调用一些小物品,而且时灵时不灵。怎样用这么一点点超能力去完成巨大的解扣任务呢?真够这个老头儿想一壶的。

    他居然解开了,而且绝妙无比。

    达尔在27岁的时候曾经写过一个儿童故事,后来就一直在为大人写故事,特别是推理故事。他还成功地为007系列电影写过一个剧本,就是《你只能活两次》。直到大概45岁左右,当有了自己的孩子,每天被逼着讲故事的时候,开始写起儿童故事,从此上了瘾,再也没有回到大人的创作圈。他不是觉得给孩子写故事简单,而是觉得更为刺激。你听说过,中国有哪个作家有这种类似的经历,而且觉得因为给孩子写故事更具挑战性而不回头的吗?我想这就是一种差距。我们的作家往往走相反的路线,先给孩子写故事,然后发现没意思,再投向成人的世界。当然这里肯定有不少苦衷,有大环境的问题。就先不提了。

    我们还是再瞅瞅这个达尔。虽然他一身被“暴风雨般地倾泄”了才能,但他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样才华狂泻不已。他写一个故事是很花功夫的,基本上几年才能炮制一本书,有时候一个创意要憋多年才能变成一个故事。你一年写五个故事,和五年写一个故事,当然是有“差距”的。何况这世界上有几个人能被“暴风雨般地倾泄”才能呢?

    据说,达尔认为第一页是最难写的,他一般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来写小说的第一页。因为他知道他讲故事的对象是孩子,孩子是最挑剔的,稍微无趣他们就会转身走人。他说:“构思一个色彩鲜明、十分奇丽而又十分新鲜的情节,是一件苦差事,我可能不得不花费许多时间,甚至一年才想出一个情节。我绕着房子、花园、村子和村里的街道遛达,一次又一次地寻觅那鲜明、奇特的新构想。”

    我想不出,达尔的哪一部作品仅就构思而言,算不上“一个色彩鲜明、十分奇丽而又十分新鲜的情节”。由此可知,这家伙有多累。

    《世界冠军丹尼》,即使再挑剔的批评家也没有对它的讲故事技巧提出过反面的批评。

    一个小男孩丹尼,跟着自己的父亲居住在乡间,虽然家里穷,母亲也不在了,但父子俩过得其乐融融。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丹尼发现自己的父亲居然有一段不可告人的秘密:他是一个家传的偷猎者!丹尼在父亲一次偷猎失败后,冒险救回了父亲,从此父子俩同仇敌忾,誓要与恶林场主周旋到底。

    本来偷猎是被认为不道德和不光彩的事情,但是在这个故事中却写得特别光明,而且刺激、富有创意。这个扣本来就已经很不容易做啦。可是达尔还要把这个扣推向极致,他要让这个9岁的小男孩成为偷猎的世界冠军,在一夜之间偷猎200只野鸡,而且冒着身败名裂、甚至伤亡的危险!

    这个达尔真是胆略过人。据说,为了写这个故事,达尔绞尽脑汁,他发现最难的地方,就是为这个故事选择一个好的地理环境。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他选择了一处乡间居所住下,然后在那里完成了构思和写作。于是,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但能读到奇妙的解扣招数,而且还可以闻到浓浓的乡土气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没有借助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基本上可以说是写实的作品。这在达尔的作品中也可以算是一个罕见的例外。

    关于这个故事的扣的解法,我下回再说。我先引一段达尔在书末写的一段给孩子的话:

    “当你们长大成人,
    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
    请务必记住——
    缺乏生气的父母是枯燥无味的。
    一个孩子所需要的,
    所值得要的,
    是才智焕发的父母。”

    我想,孩子们不但需要才智焕发的父母,还需要才智焕发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特别是那些为他们讲故事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否则童年会是多么的无趣!

    休息,先休息一下吧。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TOP

达尔先生的独门兵器——连环扣 

上文书说到,达尔先生制作扣的技巧十分高超,而解扣的手法更是令人叹为观止。上文书留下《好心眼儿巨人》、《玛蒂尔达》和《世界冠军丹尼》的扣,还没有说出破解之法。其中《好心眼儿巨人》的破解之法虽然玄妙,却也是有迹可寻的。先说说它。
上回说到的扣是这样的:
    “索菲听说岛上的坏巨人以吃小孩为乐,勇敢的她不顾个人安危要去拯救全世界的孩子。可是好心眼儿巨人在巨人岛只是一个小巨人,能力有限,正常人的语言也学的马马虎虎,除了会捕捉梦、调制梦之外,没有别的惊人本事。他们惟一的机会就是去通知英国政府,请求帮助。可是有谁会相信他们?”
    答案就在字面上:巨人虽然说不清楚,可是小女孩索菲却伶牙俐齿的。可是小孩说的话,又有谁信呢?没关系,让好心眼儿巨人先调制一个梦吧。让你先做个噩梦,惊醒的时候另一个人出现,把你的噩梦来说破。你说谁会不信呢?
    可是让谁来做梦呢?哈哈,这就是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让女王陛下来做梦!
    巨人调制了一个噩梦,吹到女王的梦乡;女王在梦中看到一些恶巨人夜里在四处抓孩子吃,她一梦惊醒,却发现索菲坐在她的窗台边。怎么样?够精彩吧。
    另外两个扣我暂时不说破,火候还没到。我不想让你误以为达尔就是那种做一个扣就解一个扣的普通高手。这样做扣、解扣虽说也很高明,但不是达尔的本相。只是我重述故事的本领太微末,很难把达尔的真面目再现。先待俺喝它几两二锅头提提神、壮壮胆……(以下省略N千字)
    再续前言。上回说道,达尔在做扣、解扣的功夫上最令人赞佩的是他“批发”的本领,这是他不同于其他“扣派”高手的独到之处。这在讲故事的兵器谱上可称为“连环扣”。
    欧•亨利是“扣派”的一大宗师。在《麦琪的礼物》中,表面上有一个扣:德拉要为杰姆买圣诞礼物;暗地里另有一扣:杰姆也要为德拉买圣诞礼物。两个扣一解开:德拉用秀发换表链,杰姆用金表换美梳,结果秀发和金表都没有了,新的礼物也失去了任何实用价值。两个扣出人意料地交叠,于是产生了不同凡响的效果,让人一时怅惘、一时欣喜、一时痛惜,最后留下圣洁的感动。如果你还心存“做扣解扣又有什么用?”这样的想法的话,那就再仔细回味一下欧•亨利的故事。这是他“含着眼泪的微笑”的魔力之源。
    达尔比欧•亨利走得更远。因为达尔是为孩子讲故事,你要知道,孩子——啧、啧、啧——真不好对付。
    我就有个小女儿,才四岁半。别看她外表文文静静的,小肚子里却是一圈圈的道道。我来讲一个她被达尔迷住的小故事。那是一次吃晚饭的时候,我们约了两位朋友到一家餐馆吃饭。那天在外面疯玩了一天,大人小孩都挺累的,也饿得慌,但两位朋友迟迟不到,真烦。我那小丫头就从包里掏出一本书《魔法手指》,让我给她讲故事。其实她才不知道这是本什么书呢,只是觉得薄薄的,封面特花哨,估计能顶半顿饱吧。
    我以前没读过这本书,随手翻开,从第一篇故事《蠢特夫妇》开始读起。这篇故事从读的角度来说是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它分了若干节,每节的文字量不大,还有很好的插图。这种书孩子一般能往下听,而且随时可以找到地方中断。才读三节,两位朋友就来了。真是盼星星盼月亮呀。我们赶紧点菜开吃。可是才吃了一会儿的工夫,女儿说“吃饱了”。我很纳闷地问她怎么回事,因为平常在外面吃饭她兴致挺高的,何况又这么饿。女儿把书捧到我面前:“爸爸讲故事”。真要命!
    这顿晚饭吃得有点狼狈。我和夫人一边吃,一边跟朋友聊,一边安抚女儿,一边劝诱她吃,一边妥协地给她“再讲一段、再讲一段”……很奇怪,这个故事似乎是随处可停,但每次一停,女儿一转身又要继续,而且死缠不放。晚上,我们回到旅店,临睡前接着讲。这个故事大概有2万字,自己读嘛不长,但你要一口气给孩子读完,真不容易。不信你试试一气朗读2万字的东西。在女儿非常坚决地要求下,我和夫人走马换将轮流读,总算是一气读完了。小家伙这才满意地钻进被窝,转眼就睡着了。
    如果这个故事让你有点烦,我实在是很抱歉。为人父母,每天就是做着这种烦琐的功课,我前面才说了几百字,可那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十分疲累的晚上。那晚我甚至有些恼怒,这个达尔,怎么这么折腾人呢?于是我在临睡前又完整地读了一遍《蠢特夫妇》,于是在那个晚上我居然久久地不能入睡——那个故事太绝了!
    这个大概2万字的故事看上去非常简单:它讲述的是一对非常讨厌的夫妇的故事。蠢特先生长了一脸大胡子,肮脏邋遢至极;蠢特太太则心地险恶,外貌其丑无比。这对从里到外丑恶无比的夫妇,一方面相互间勾心斗角,一方面无情地欺负小动物和小孩子,终于惹恼了一群小猴子。猴子们异想天开,设计了一个“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计策,最终惩治了这对坏家伙。
    故事梗概三言两语就能说完。但它怎么能如此强烈地抓住一个小孩子的心呢?这里面可是颇有玄机。它妙就妙在:奇扣妙解层出不穷,环环相扣,让人愈陷愈深,不能自拔。
我来抖擞精神,把这些设扣和解扣之处一一划出道道。
    《蠢特夫妇》中的做扣与解扣一览。
    达尔先用最精悍的文字给这对夫妇画像,描摹两人其丑无比的外貌,先惹得读者生起足够的反感。他这么做是有用心的,这句话是个眼:“要是这个人的内心每一天、每一个星期、每一年都丑陋的话,其面孔便会变得越来越丑,直到丑陋得惨不忍睹。”蠢特夫妇正是这样一对家伙。好,铺垫完毕,达尔开始做扣。我按故事发生的顺序排列如下:
    1、蠢特太太用自己的玻璃假眼球捉弄蠢特先生。她偷偷把假眼球放到蠢特先生的啤酒杯里,他快喝干时,被盯着自己看的眼球吓个半死!
    ——这是扣①。蠢特先生如何反击呢?这便是解法。
    2、蠢特先生捉了一只大青蛙放到蠢特太太的床上。如果你有过深更半夜脖子里钻进青蛙的体验,就知道蠢特太太是如何反应的了。
    ——这是①的解扣。同时制造了扣②。因为蠢特太太必须反击。
    3、蠢特太太捉了一些蚯蚓搀到蠢特先生的面条里。如果你刚刚吃过饭,千万不要联想那是什么味道。
    ——②解扣,做扣③。
    4、蠢特先生开始设计更为隐蔽的报复手段。蠢特太太每天都拿着同一根手杖,坐着同一把椅子。蠢特先生每天深夜,偷偷地把手杖加长一点点,椅子加高一点点。
    ——解扣③,这是蠢特先生的报复,但这个报复手段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好戏开始,这是扣④。
    5、蠢特太太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比起手杖来越来越矮!坐在椅子上居然脚不着地!蠢特先生“大惊”道:“你患上了收缩症!”蠢特太太央求丈夫想法救自己。
    ——解扣④,原来这就是蠢特先生的计策。做扣⑤,蠢特太太如何被“救”?
    6、蠢特先生为太太做“牵拉”:他把蠢特太太的脚绑在地上,身上挂满了气球!等到气球足够多时,他割断了绑绳,蠢特太太飞上了天。
    ——解扣⑤。做扣⑥,蠢特太太如何落地?
    7、蠢特太太用牙齿咬断气球线,又稳稳当当落地。她用手杖把丈夫暴打一顿。
    ——解扣⑥。
    以上部分发生在蠢特先生和蠢特太太之间。以下部分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之间。所以我重新编号。
    8、蠢特夫妇用“一点灵”胶水捕捉鸟类,做鸟肉馅饼。他们的办法是,在院子里的一株大树上,刷满强力的“一点灵”胶水,等到傍晚群鸟飞到枝头栖息时,鸟儿就被粘住,再也飞不起来。
    ——扣A。这种恶毒的捕鸟办法,肯定会遭到报应。如何报应?
    9、蠢特夫妇的“一点灵”胶水有时会粘住上树玩耍的小男孩。蠢特先生要用男孩做“男孩馅饼”。
    ——扣B。小男孩们脱了裤子,光屁股从树上逃下来,这算是一解。但蠢特夫妇肯定要对此付出。怎么付出?这是一扣。
    10、蠢特夫妇虐待一群猴子。他们训练猴子做任何事都必须拿大顶,包括吃饭、睡觉,如果猴子不驯服,就无情地殴打。
    ——扣C。蠢特夫妇必须对此付出代价。如何付出?这又是一扣。

    解扣大法:
    故事从这里进入最高潮。
    第一解:猴子与群鸟建立了“战略联盟”。猴子提醒群鸟不要栖息在涂满“一点灵”的树枝和房顶上,而是站在猴子笼上。蠢特夫妇吃不上“鸟肉馅饼”。
蠢特夫妇的对策:他们出门去买猎枪,准备回家射杀群鸟。如何应对?这又是一扣。我不编号了,真累。
    第二解:这时有两个解法。其一,猴子和群鸟逃之夭夭;其二,猴子和群鸟想办法惩治蠢特夫妇。你要知道,这是达尔在写故事,他肯定会选择后一种解法。
    猴子头儿麻哥•窝铺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它要让蠢特夫妇自己也尝尝“拿大顶”的滋味!怎么做?
    猴子和群鸟开始了一场大“运动”。它们闯进蠢特家,用“一点灵”胶水涂满天花板,然后把家里的家具摆设一件件倒贴在天花板上。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家里的所有东西都倒搁在天花板上,那是一种什么景观?好家伙——蠢特夫妇回家时完全傻眼了,他们觉得自己出了问题,于是自动做起“拿大顶”!
    还有更妙的呢。就在蠢特夫妇拿大顶之前,几只乌鸦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一点灵”胶水刷在他俩的头顶上,感觉就像头上落了一把鸟粪。
    后面的结局就这样自然发生了——
    蠢特夫妇进屋后,开始拿大顶。(你看,这是对扣C的解扣)
    他们的脑袋被粘在了地板上。(这是对扣A的解扣)
    他们无法挣脱。时间一长,人开始收缩,就像患“收缩症”。(回到前面的扣⑤)
    他们慢慢收缩,完全消失,地板上只留下一堆衣服,还有——
    一根手杖(回到前面的扣④)
    一个玻璃假眼珠(回到前面的扣①)
    莫走,还有一花絮。一个星期之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一个名叫福雷德的人来查煤气表。他发现了这一切。于是,包括福雷德在内,大家都喊道:“好哇!”
    这是扣B的呼应。好一个达尔!
    观止!观止矣!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个贴子最后由阿甲在 2004/05/08 02:53pm 第 1 次编辑]


   <FONT color=blue> 三<BR><BR>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FONT>

    上文书说到达尔先生的独门兵器——连环扣。《蠢特夫妇》在达尔作品中只算是不那么起眼的小制作,达尔却在其中密布了一连串的奇扣妙解,巧思之缜密,令人叹为观止。这部小作品创作于1980年,那一年达尔64岁。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要仔细去看看达尔先生的创作年表和获奖记录。
    http://www.hongniba.com.cn/dahl/dahlaward.htm

    非常有趣,就在1980年,这位已经为孩子们创作了足足20年的英国大作家,在本国正统的评论界并没有得到肯定。他获得的主要奖项均来自美国和加拿大。这并不是说这个老头儿还没有炮制什么硬通货,他的《詹姆斯与大仙桃》、《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查理和玻璃大升降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魔法手指》、《世界冠军丹尼》等等都是响当当的。它们都有非常好的畅销业绩。也许恰恰因为这一点,让正统人士产生了怀疑。这多少让人联想到今天罗琳的尴尬地位。英国这个国家一方面盛产让孩子着迷的东西,一方面又对这些东西抱以十分谨慎的态度。

    今天,即使再严厉的批评家也不会否认,罗琳的“哈利•波特”带有某种特别容易让人着魔的东西,就像1980年的批评家也不敢否认达尔讲的故事特别抓人,但是,这并不等于承认和欢迎,因为评判给孩子讲的故事通常还有另一个标准,此时的罗琳和那时的达尔正踩在标准的边缘上。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达尔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作品。可一位书评家却这么说它:“这是我们读过最没有品味的儿童书之一。”在书评家看来,它带有种族歧视、虐待狂和颠倒是非等成分。比方说,这个故事里在巧克力工厂做工的是一群非洲来的小黑人,他们不取任何工资报酬,只要享受巧克力就足够了;还有,讲故事的达尔显然很痛恨贪吃的孩子、刁蛮的孩子、整天坐着看电视的孩子,所以他不是让他们掉到巧克力河里,就是让他们被巧克力电视吸进去。那个有神奇魔力的旺达先生,整天疯疯癫癫的,却似乎主持着评判孩子好坏的权力。还有啊,大概达尔先生太喜欢吃巧克力,所以在他的笔下,能一辈子吃巧克力被描述为一种人生的幸福状态。你如果是位比较正经的大人或者家长,肯定会觉得达尔这家伙也太过分了吧。难道——难道不怕孩子们吃坏了牙齿吗?

    品味,这个词用得很恰当。的确,如果你用这个词来看达尔,估计是很难合格的。除非你也能像他一样热爱吃巧克力。

    令许多正经的大人或家长头疼的是,在孩子们特别喜爱的达尔的故事中,你很难找到几个正面形象!

    在国内的婴幼儿读物中,有一个“嘟嘟熊”的形象特别完美,具备一切完美儿童应当具备的所有完美品格,而且从来也不淘气,完美得——怎么说呢——拿一位攻读医学博士的朋友的话说,整个一“大脑发育不健全的儿童”。其实创作者也很想让嘟嘟熊稍微不完美一点,偶尔也让他淘气一把,可是刚刚犯了一点淘气,比如吃饭前忘记了洗手之类的,立刻就惹来读者雪片般的投诉:“如果你们这么讲故事,让我们怎么再教孩子呀!”好么,创作者赶紧设计出几个“东倒西歪”小老鼠,专门负责犯淘气,然后嘟嘟熊以光辉形象登场,给小淘气们以应有的惩罚。

    英国人应该还不至于这么迂,他们过去有点受不了达尔,主要还是这家伙太过分。他不但不设计好儿童的高大形象,而且总弄出一些“反英雄”。从这一点看,他比林格伦还要过分,林格伦好歹也只是做一些“淘气有理、快乐无罪”的天性儿童。

    上回书说到《世界冠军丹尼》,这个小丹尼是干什么的冠军?偷猎冠军!创下偷猎史上空前纪录的冠军。前面那个扣的解法可以参看下面有关小偷的故事:
http://www.fairydream.net/cgi-bi ... um=1&topic=7131

    偷猎,怎么也算是盗窃行为吧。如果这也夸,“让我们怎么再教孩子呀!”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里,狐狸爸爸很了不起,因为他偷几位农场主的家禽,偷得很有创意。农场主在狐狸洞门口守候,狐狸爸爸却能挖一条地道到农场主家里,快乐地享受美味大餐。于是,有一位中国的5岁男孩就感到特别困惑:偷东西也算了不起吗?唉,我不得不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跟他去讨论:
    http://www.hongniba.com.cn/dahl/review/review10.htm

    就说最没有争议的《詹姆斯与大仙桃》吧,詹姆斯的两个姨妈的确是很坏,虐待小詹姆斯外加丑陋、贪婪,达尔安排她们俩的命运也是一点不含糊,大仙桃“叽哩咕噜”滚几圈,顺带着就把她俩给压扁,就这么判处了死刑!

    还有《查理和玻璃大升降机》,恣意嘲讽美国总统吧,估计只有一撮美国人有意见,那就算了,反正翻译成中文肯定是受欢迎的。可是达尔后来对几个起贪心的老人家一点也不客气,好歹他们也是查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呀,一不小心就被变成了小婴儿,还有一个被变得完全消失。这一路线在后来的《小乔治的神奇魔药》就变得更加过分,小乔治的姥姥先是变成大怪胎,然后又因为贪心被变得无影无踪。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小乔治的爸爸妈妈的反应。他爸爸笑着说:“这就是坏脾气的下场。”作为女婿这么想嘛,也是情有可原的。可是乔治的妈妈好像也不在乎,姥姥没了就没了吧,家里安静了许多。

    这个达尔,“让我们怎么再教孩子呀”!

    可是,孩子们就是“爱达尔没商量”,这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想知道孩子为什么喜欢达尔,就得按照孩子的思路去读达尔的故事。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男孩查理,家里很穷,只有爸爸一个人在工作,现在又面临着失业。家里除了查理,爸爸妈妈,还有爸爸的爸爸妈妈,还有妈妈的爸爸妈妈。这一大家子,只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家都爱着查理,查理爱着每一个家人。查理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喜欢吃巧克力。其实家里所有人都喜欢吃巧克力,他们只是不能吃,只是在查理过生日的时候,买一个巧克力给他一个人吃。

    这时候,大家见到了巧克力工厂的广告:有五张金券藏在新出的巧克力中,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孩子,只要能在巧克力中发现金券,就能获得足够吃一辈子的巧克力,而且还能参观神秘的巧克力工厂。天啊,整个世界(当然是爱吃巧克力的世界)都轰动了!

    你肯定猜得出,查理肯定能找到一张金券。不信问一个三、四岁的孩子:“你说,小查理哥哥会不会得到金券呢?”孩子肯定会说:“一定会的。”

    好么,一定会的。你读一读达尔的故事,一定会把你急死的。

    查理的生日又到了,全家人为他买了一个巧克力,在祈祷和热盼中,他吃下了巧克力,有金券吗?——没有!

    每天的电视、报纸新闻都在追踪,一个、一个、一个、又一个孩子发现了金券,有运气特别好的,也有一口气买下成吨成吨巧克力然后再雇人来剥的。眼看只有最后一个没被发现,而且截止时间快到了。

    正在这个关头,查理的爷爷出面了。他把查理偷偷叫过来,拿出最后一点救命的私房钱,让查理再去买一个巧克力。那份感情,那份渴望,真是让人心头酸酸的。上天总该被感动一把吧。

    巧克力买回来,一点点地撕,一点点地撕,结果……仍然什么也没有!——你看,这就是达尔,急死人的达尔。

    就在查理完全绝望的时候,全家人也到了饥饿的边缘,饿得眼冒金星的查理居然在地上捡到了钱,他毫不犹豫地走进糖果店(看看,人要饿死的时候的确没有什么“拾金不昧”的精神的),他买下巧克力,还准备带一点回家给家人一起吃。可是饿得实在忍不住,狼吞虎咽地吃下了巧克力。

    这一回,嘿嘿,金券总算是出现了!

    读到这里,有位孩子妈妈的评价特别经典:“这达尔,真折磨人!”。

    达尔的扣是非常标准的“儿童扣”。这种扣表面上看并不复杂,即使一个小小孩都可以一眼“看穿”解扣的结果。或者,与其说“看穿”,不如说直接期望某种结果的发生。达尔无意与孩子们玩逻辑游戏,他知道孩子的心是客观的,他们往往会直达结果。所以,这种扣的结果几乎从一开始就是透明的。

    你明明知道,查理一定会拿到金券,而且他最后一定会在考验中幸存下来;

    你明明知道,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一定会胜过三个可恶的农场主;

    你明明知道,9岁的丹尼一定能和爸爸一起取得偷猎的成功,以此惩治恶庄园主;

    你明明知道,好心眼儿巨人和索菲一定会消灭那些凶恶的大巨人;

    你明明知道,被变成老鼠的小男孩一定能战胜女巫;

    你明明知道,5岁的小玛蒂尔达一定能战胜那个可恶的女校长;

    ……

    是的,从一开始,你什么都知道了。可是,你仍然要焦急地等待,急得都要受不了!

    孩子们最受不了的其实就是这种明确可期待的结果。如果你经常与孩子在一起,你肯定会有这样的经验。你带孩子出门去看大海,刚刚坐上车,也许才走出了5分钟,孩子就会问你:“爸爸(妈妈),大海在哪里呀?……还要走多久呀?……是不是已经到了呀?”如果你告诉孩子明天有位好朋友要到家里来玩,今天之内你就会听到孩子无数遍地询问:“他长什么样呀?……有没有小朋友一起来呀?……明天我们去不去楼下接呀?”总之,孩子式的期待是最没完没了的。

    大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可是大人已经长大了,真的是长大了。长大了的人喜欢先给自己一个理由、一个解释,对过程常常会失去兴趣。大人对结果感兴趣,知道结果反而就感到无趣了。大人如果先看了连续剧的大结局,前面的故事完全可以扔到一边。

    孩子不是这样。非常聪明的给孩子讲故事的人,会事先让孩子知道(当然知道也是很艺术的)结果,然后再不紧不慢地讲。你越想快快地听,我越要慢慢地讲。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故事也通常是这样的,民间故事的结尾一般都是可以期待的,那么多格林童话的结局都几乎是一个模子出来。前几天,我第N遍复习了《大克劳斯与小克劳斯》,这个故事的每一个细节我都很清楚,但重新读一遍仍然感到十分愉快。在读克劳斯的时候,我重温的是“孩子式的期待”。

    达尔是个很孩子气的作家,他恰好又是一个讲故事的天才。他走到孩子们的世界里,又回到了自己的孩提时代。他把那些正经的大人、家长和书评家统统晾到一边去凉快,他只在乎孩子们热切的期待的眼光。他煞有介事地告诉孩子们一个个“大秘密”,然后慢条斯理地给他们讲这些“大秘密”的来龙去脉,什么吹梦的巨人,什么变老鼠的女巫,什么偷野鸡的小世界冠军,什么流淌不尽的巧克力河……哎哟哟,说得跟真的似的。

    达尔就是这样的家伙,他不是为了讲故事才装成好像是这样。你看看他女儿是怎么写他的:
    “有一次,爸爸买回一双网球鞋,穿起来有点小。他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一个办法。他把两只塑料袋装满水,将口封得死死的,分别塞进两只鞋里,再把鞋放进冰箱,水在结冰时会增大体积,能把鞋撑大。他成功了!

    “一个漫长的暑假中,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爸爸亲自动手给我们做了一台画图机,还教我们用餐巾纸、电线和一团在酒精中浸泡过的棉花,做成小型热气球。当热气球升上夜空时,透过餐巾纸,能看见美丽的火苗。”

    你能想像,这个世界还有如此“顽童”的爸爸吗?


    我一直有些困惑,象《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那样的故事,应该是不难写的呀。为什么这样淳朴有趣的故事今天越来越少见了呢?还有《小红帽》这样的故事,线索和结构是那么简单,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到今天还如此着迷?而我们模仿着也写一个,却很难得引起孩子的青睐呢?

    我真的感到很困惑。我们今天有那么多理论,有弗洛伊德式的刨根追底,有历史学家式的上溯祖宗八代,还有一大堆美学和哲学概念,明天说不定还有超后后现代;左裤袋里放着沉甸甸的社会负载,右裤带里揣着金灿灿的新新宣言。可好玩的故事呢?那些能让孩子着迷,能让曾经是孩子的大人重获“孩子式的期待”的故事呢?

    我猜想,类似《小红帽》这样的故事可能是这样讲出来的。晚上,在火炉边,一位老奶奶正在给小孙子、孙女讲着她爷爷奶奶讲过的故事。她说,猎人一下子把小红帽拉了出来,小红帽说:“好危险呀,我真后悔没听妈妈的话。”小孙女说,不对,不对,小红帽说的第一句话是:“好吓人呀!”小孙子说,狼的肚子里好黑的,会吓死你的。奶奶说,对啦,小红帽当时是先说:“好吓人的,狼的肚子里真黑呀!”

    我想大概是这样的吧。如果这些故事,没有听故事的人——特别是孩子——的参与,它们很难如此成功地抓人的。


    爸爸带孩子在野外放热气球的故事,达尔写进了《世界冠军丹尼》里,在那个故事里,爸爸是丹尼的爸爸。那个故事发表于1975年,当年达尔59岁。

    在《世界冠军丹尼》里,丹尼的爸爸和失去妈妈的丹尼相依为命,每天晚上爸爸都给小丹尼讲故事,丹尼最爱听的故事是一个好心眼儿巨人的故事,那个巨人会在深更半夜用小号给孩子吹用梦做成的神奇粉末。

    这个故事是这么来的(达尔女儿的回忆):

    “每天晚上,我和妹妹上床后,爸爸都会慢慢走上楼来给我们讲故事,他的骨头发出的声音比楼梯的声音还响。直到现在,我仿佛还能看见他靠在我们卧室的墙上,双手插在口袋里,眼睛看着远处,发挥着他的想象力。

    “一天晚上,他给我们讲神奇粉末的故事。这种粉末被一根长长的吹管吹进卧室,在人睡着时能对大脑产生奇迹!我们捶打着他追问:“它们是怎么做到的?谁把它们从窗口吹进来的?”他解释了几句,道了声晚安,消失在楼梯口。

    “过了一会儿,当灯已熄灭、我们几乎睡着时,窗外突然有点动静。我睁开眼睛,在黑暗中看见一根长竿从窗帘之间伸了进来,我还听到大声吹气的声音。

    “现在才知道那是爸爸干的。他从菜园搬来一架梯子,又找到一根竹竿,爬上我们的窗户,向我们吹来神奇的梦幻粉末。这正是《好心眼儿巨人》那本书的来历。”

    《好心眼儿巨人》发表于1982年,当年达尔66岁。

    关于达尔的扣,就说这么多吧。故事是说不完的,但说书人太罗嗦是会讨嫌的。最后再加一点蛇尾巴。

    在大谈达尔的做扣和解扣时,我一直回避去谈达尔作品的“意义”,这并不是说,我觉得达尔作品没有意义,或者我们可以完全无视意义去接受达尔。后面是一段与朋友的讨论,算是说书人的话外音吧:

    达尔给我的启发是,他表面上看是在潜心于讲故事的技巧,不但挖空心思,而且敢于冒险涉足别人畏首畏尾的领域,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儿。但他的故事背后确实深藏着许多的东西,甚至比追求所谓“意义”的故事要深刻得多。

    所以,我觉得,所谓“意义”,是一种自然的气质。当一个人的生活充满了积淀,在思想上深具见地的时候,他即使在讲一个普通的故事时,也能很自然透出深刻的意义(不过这东西也依赖读者的接受能力,一般孩子并不是特别在乎的)。这是一种无法刻意的东西,在创作故事的时候反而不必有所追求。给孩子的故事,其实比写给大人的故事难写,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那么容易集中,而且孩子基本上并不为追求什么特别的意义或很功利的目标去接受故事,我们用“意义”和“目的”根本无法吸引孩子。要抓住他们,只能用真正的技巧。达尔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彻底放下架子,在为孩子创作故事的时候,比为大人创作侦探小说还要认真,有点如临大敌的味道。而他这个人恰好有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在传奇和冒险中获得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气质。所以即使表面上看,他根本没有追求“意义”,而实质上的意义却比一般的追求者深刻得多。


来自“纯真年代”
新手指蛛收集整理.

TOP

真是说得太好了,我刚给儿子买了一套达尔的书,我都看得入迷了,要是小时候能看到这些书该多好。.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