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交际花盛衰记

交际花盛衰记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N1anLL36Z%2B4hYW#rd

交际花盛衰记(一)

原创 2017-09-12 胡 平 ArtDeco上海
前天《复兴中路街区的故事》讲到:在万宜坊住了80多年的徐锦海老先生的父亲,最初是住在94号,后来家道中落才从94号三层洋房搬到了96号车库居住。没想到文章发布后,我的一个小学同学给我发来了微信:

不知道是谁在徐家之后顶下了94号的房子?据家母回忆,1951年我的外公外婆由泰昌路搬迁至万宜坊94号。当时房子已被政府充公,几乎空置,有房管所的几个人住在里面。

外公外婆带着几个孩子分住一层和三层,后来二层和朝北亭子间也渐渐有人搬来。至今我的一位表哥还住在里面。小时候每到周末,我就会去94号外婆家。大学毕业后还在四层阁楼上暂住了一段时间。对楼里上上下下还是挺熟悉的。


照片摄于万宜坊94号门口。骑自行车者为我同学母亲。

在我的请求下,我的这位同学还发来了小时候在万宜坊94号门口和阳台上的照片供我参考。看到照片的那一刻,我很感慨,仿佛照片里的孩子就是我自己,应该说我再一次被命运的奇妙所打动。


我同学摄于万宜坊94号三楼阳台。


我同学父亲当年亲手制作的相册,照片都是在94号阳台上拍摄的,很有纪念意义。

没有想到,我文章里无意中写到的一个老先生,居然跟我30多年前的同学,因为一幢房子,有着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又因为我写公众号文章而被挖掘出来。你说这是巧合也好,是命运的安排也好,反正永恒不变的是房子,来来去去不断粉墨登场的是你我一样的凡人。


1975年英国欧洲大陆影片公司拍摄的《孤星血泪》是我最喜欢的版本。

我读小学时很喜欢看中央电视台放映的一部英国电影《孤星血泪》(Great Expectations),每放一次我都会看一次。这是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的名作,改编成电影后有很多版本,但我一直先入为主,最喜欢的是1975年英国欧洲大陆影片公司拍摄的那个版本,连同译名我也是喜欢“孤星血泪”甚于“远大前程”。

《孤星血泪》主要讲述孤儿匹普从小由姐姐抚养,受雇于贵族郝薇香小姐,并且爱上了她的养女艾丝黛位,一心想成为“上等人”。他小时候无意搭救的一名逃犯在澳洲发财致富,为报答救命之恩,送他去伦敦接受上等教育。

正当匹普满怀希望之际,艾丝黛拉另嫁他人,逃犯被擒,财产充公,匹普的“远大前程”转眼化为泡影。后来匹普在印度做茶叶生意发了财,成为了“上等人”,在一次回去看望郝薇香小姐老宅的时候,她遇到了艾丝黛拉,两人尽述衷肠,终于牵手一起走出了老宅。


由大卫里恩执导的1946年版《孤星血泪》,获得1947年第二十届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奖;获最佳电影、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提名,被誉为最经典的版本。

1975年版的《孤星血泪》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开场篇、伦敦篇、归来篇。当时我最喜欢看的是伦敦篇。在伦敦篇里,随着华尔兹欢快的音乐节奏,不断切换的场景,艾丝黛拉出入醉生梦死的伦敦社交圈:射箭场、美术馆、舞会、赛马场……,她每到一处都会成为全场的焦点,被很多贵族青年团团围住。

当时艾丝黛拉气质高雅,衣着华丽,且在国外受过上等教育,成为伦敦社交界冉冉升起的一颗交际明星。应该说这是我第一次对交际明星有了感性的认识和深刻的印象。在我心目中那时认为一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才能成为社交明星,而且还要精通很多技能。

   
  《交际花盛衰记》

再往后我读大学了,那时候我醉心于巴尔扎克的小说,特别是“巴黎生活场景”这个系列。喜欢他小说的主要理由是因为,巴尔扎克出生贵族,所以很熟悉贵族的生活,因此你可以在巴尔扎克的小说里看到非常多贵族沙龙、下午茶、宴会、舞会场景的细致描述,而我非常喜欢研究这些场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喜欢树棻老师文章的主要原因,我喜欢看作家写亲身经历的那些事情。


1975年法国电视台把《交际花盛衰记》拍摄成6集连续剧,中央台曾经播放过,不过都是晚上11点以后播映。该剧制作精良,每集都超过2个半小时。


《交际花盛衰记》中男主人公吕西安。

从巴尔扎克的小说《交际花盛衰记》我第一次认识了“交际花”这个词。这部小说主要讲述外号“电鱼”的巴黎交际花埃丝黛简短、奇特,却注定悲剧的一生。当时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男主角吕西安说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爱的女人和能给我地位财富的女人不能是一个?他这要求也太高了。


我喜欢看巴尔扎克的小说,是因为他的书很现实。在巴尔扎克的书中只有邪恶和弱者,而没有所谓的公正、公平,我觉得实际上现实社会原本也是如此。

在《交际花盛衰记》这部小说里,我对“交际花”有了第一次定义,交际花就是风尘女子的代名词,一定是很漂亮,很妩媚,但出身寒门。

这个想当然的认识,倒是跟当下那些以老上海为题材的影视剧里的描述是吻合的。问题是:我跟那些年轻的编剧一样,其实都没有经历过老上海,又怎么知道老上海对“交际花”到底是怎样定义的呢?

有一位1949之后去了台湾的名叫陈定山的文史作家。他是中国最早的化学工厂,家庭工业社的少东家,当过大学教授,因此也属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社会名流。


上海曾是战国时代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所以旧时也用“春申”指上海。

他在1958年曾写过一本笔记集《春申旧闻》,其中讲到当年上海的“交际名媛”时这样写道:上海名媛以交际著称者,自陆小曼、唐瑛始。继之者为周叔萍、陈皓明。周为邮票大王周今觉的女公子。陈则为驻德大使陈蔗靑之爱女。其门阀高华,风度端凝,盖尤胜于唐、陆。自是厥后,乃有殷明珠、傅文豪,而交际花身价渐与明星同流。


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师从刘海粟等名家,晚年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陆小曼还擅长戏剧创作。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陆小曼61岁时摄于上海静安公园。陆小曼最后的遗愿是葬到硖石徐志摩墓旁去,据说因为徐志摩与前妻张幼仪生的儿子不同意,而未能如愿。陈定山在《春申旧闻》中记:小曼的病,终日缠身,她掉了一口牙齿,从没有镶过一个。所以看上面照片陆小曼的脸因为没有牙齿而有些变形。

旧时上海有名的“交际明星”当然不止这几人,但无论是哪个,能有资格被称为“交际明星”的,首要条件是当时被公认的“名媛”,必须出身于名门,纵然不一定家境十分富有,但总是有相当社会声望的人家。

“南唐(唐瑛)北陆(陆小曼)”是民国公认的交际名媛。因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的播映,陆小曼几乎成了民国名媛的代言人了。陆小曼的才艺确实是为人称道,她能诗善画,晚年尚能成为上海文史馆的馆员盖亦由此。上海文史馆至今还收藏着不少她的画作。


陆小曼画作欣赏。


陆小曼画作欣赏。


陆小曼画作欣赏。

而唐瑛生于1910年,其父唐乃安曾留学德国,是沪上名医。其兄唐腴胪是民国财政部长宋子文的机要秘书。唐瑛多才多艺,嗓音甜美,身材苗条,衣着前卫。

她毕业于上海教会学校中西女塾。中英文兼优,能唱昆曲,还会演戏,曾主演过《少奶奶的扇子》。1935年秋,唐瑛在卡尔登大剧院用英语演出整部《王宝钏》,轰动上海滩。


唐瑛弹得一手好钢琴,英国王室来华访问,她演奏一曲全场为之倾倒。

唐瑛花样年华先是嫁给了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市政水道工程师李祖法。李是上海滩上有名的宁波“小巷李家”的家族成员,父亲李云书是沪上巨商,李氏家族中“祖”字辈的成员在上海数以百计,大部分是社会名流或富商。唐瑛下嫁李祖法后因性格不合而离婚,后改嫁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的侄子熊七公子。


唐瑛年轻时注重着装,一日要换三次衣服,有文记载:其一衣一饰,胥足为上海闺秀之楷模。

后来陆小曼和唐瑛在上海合开了云裳服装公司,专门做女装,横扫民国女装业。1927年8月10日《申报》上,著名作家周瘦鹃在《云想衣裳记》中明确写道:云裳公司者专制妇女新装事业之新式衣肆也。创办者为名媛唐瑛、陆小曼二女士与徐志摩、宋春舫诸君子,任总招待者为唐瑛、陆小曼二女士,交际社会中之南斗星北斗星也。

周瘦鹃是云裳股东之一。几天后,他在《上海画报》上,进一步写明徐志摩、唐瑛为云裳的常务董事,宋春舫是董事长,陆小曼、唐瑛任特别顾问。


云裳公司在《上海画报》上刊登的广告。中国第一家女装公司成立之谜,张幼仪的说法不可信。

徐志摩前妻张幼仪的口述史《小脚与西服》中提到的大名鼎鼎的云裳公司,其实就是由唐瑛和陆小曼创办的,而不是张幼仪创办的。该公司开业于1927年8月7日,坐落在静安寺路上(南京西路)一栋三层小楼,是中国第一家专业女子时装公司,。

由于张幼仪多次称云裳是她一手创办的,误导了很多人。以致连梁实秋也有意“上当受骗”,他在《谈徐志摩》一文说:云裳公司根本与陆小曼无关,那是志摩的前夫人张幼仪创设主持的。

张幼仪故意“说错”在我看来并不奇怪,《小脚与西装》一文中凡涉及林徽因、陆小曼的内容,我认为均不可尽信。


晚年唐瑛。



据树棻老师回忆:

我母亲和唐瑛确是相熟的朋友。上海沦陷时期,我父母离异后,母亲住进愚园路西端的西园公寓,几乎每天都有不少朋友来打牌、吃饭和聊天。我和姐姐们也是每天学校放学就往那里跑。


西园公寓1912年建成,由俄商协隆洋行设计的。公寓及附属建筑占地3000平米,建筑面积达4800多平米。红砖的外墙,白色的楼面,显得朴素干净。楼里装饰极其西化,钢窗、钢门、柳安地板、壁炉、水汀、煤卫齐全。


西园公寓二层至九层为套房居室,分东西两部分,各为一套独立住房。包括客厅,起居室和卧室2间,每套约118平米。


西园公寓是我最喜欢的老公寓之一。


西园公寓的阳台有15平米,非常宽敞。


西园公寓南有花园1000平米,曾经也是草地茵茵,花木扶疏。

母亲的那些朋友中有一位长得很漂亮,皮肤白皙,身材苗条,亭亭玉立,嗓音甜美,打扮清雅脱俗。母亲唤她“陈瑛”,教我们唤她“阿瑛娘娘”。以后才知道他便是上海有名的交际明星唐瑛。

有一回母亲带了我到霞飞路去买东西,回家时走过泰山公寓。母亲说阿瑛就住在里面,便上楼到她家去。阿瑛娘娘搬出许多糖果来叫我吃。那时还是沦陷时期,巧克力是十分稀有的名贵食品,可惜我生性不喜甜食,因此只吃了一块。


孙树棻先生母亲费宝树17岁时照片。

我母亲费宝树在她交往的那个圈子里是以美貌闻名的,她的美貌和身材都属于古典美女型。而唐瑛则是另一种气质,她的漂亮中洋溢出西洋女性风味,谈吐举止也比母亲活泼得多。如果两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社交场合,风头无疑是属于唐瑛的。

母亲在1948年去了香港,以后唐瑛也去了。当我到香港时,唐瑛已不在那里,母亲说她移民去了美国,并和她已多年未直接互通音信了,只是彼此通过朋友们知道都还活着并且安好而已。


               晚年唐瑛依然风姿绰约。

晚年的唐瑛是个知足的老太太。她像任何普通的老妇人一样,为儿子、儿媳和三个孙子骄傲。她带孙子们看戏、看电影,回来吃她自己做的点心。据说,她炒的芹菜牛肉片比饭馆里的还好吃,吃过她包的馄饨,饭馆的馄饨也不要吃了。

1986年,她在纽约的寓所里静静离世。在她的手边,有一个直通儿子房间的电铃,但她从来没有碰过一下。她也没有用保姆,自己把一切打理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走的时候一脸从容。她一生爱自己,做足了一辈子的美人,平顺无波,甚至,从来没有打扰过别人。

未完待续

附件

捕获15_1.PNG (84.78 KB)

2017-9-24 15:54

陆小曼(1903年-1965年),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师从刘海粟等名家,晚年成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陆小曼还擅长戏 ...

捕获15_1.PNG

捕获15_2.PNG (167.02 KB)

2017-9-24 15:54

陆小曼61岁时摄于上海静安公园。

捕获15_2.PNG

捕获15_3.PNG (95.76 KB)

2017-9-24 15:54

唐瑛弹得一手好钢琴,英国王室来华访问,她演奏一曲全场为之倾倒

捕获15_3.PNG

捕获15_4.PNG (203.75 KB)

2017-9-24 15:54

唐瑛年轻时注重着装,一日要换三次衣服,有文记载:其一衣一饰,胥足为上海闺秀之楷模 ...

捕获15_4.PNG

捕获15_5.PNG (118.24 KB)

2017-9-24 15:54

晚年唐瑛

捕获15_5.PNG

捕获15_6.PNG (272.58 KB)

2017-9-24 15:54

捕获15_6.PNG

捕获15_7.PNG (243.49 KB)

2017-9-24 15:54

西园公寓1912年建成,由俄商协隆洋行设计的。

捕获15_7.PNG

捕获15_8.PNG (292.74 KB)

2017-9-24 15:54

西园公寓二层至九层为套房居室,分东西两部分,各为一套独立住房。包括客厅,起居室和卧室2间,每套约118平米 ...

捕获15_8.PNG

捕获15_9.PNG (461.6 KB)

2017-9-24 15:54

孙树棻先生母亲费宝树17岁时照片

捕获15_9.PNG

捕获15_10.PNG (115.8 KB)

2017-9-24 15:54

晚年唐瑛依然风姿绰约

捕获15_10.PNG

TOP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N1anLL36Z%2B4hYW#rd

交际花盛衰记(二)

原创 2017-09-14 胡 苹 ArtDeco上海
法国作家梅根·特里西德在《爱的秘密语言》中写道:传统地说,真正的交际花并不仅仅是美貌的女子。历史上最成功的交际花,很多都是修养出众、城府很深,她们喜欢拥有与个人才智相匹配的权力和影响。

民国初“交际花”是舶来的褒义词,非出身豪门的名媛不得称之。“交际花”与“交际草”的严格区别就在于她们是否是公认的“名媛”。曾有人戏言:交际花形同特工,以窃取感情为初衷,而交际草以窃取情报为目的。这当然是玩笑话。


尽管唐瑛比陆小曼小7岁但两人成为好朋友。左一为陆小曼,右一为唐瑛。


唐瑛、陆小曼都喜欢唱昆曲,图为两人在对戏,穿戏服者为唐瑛。


陆小曼、唐瑛创办的“云裳”服装公司。


“云裳”公司在上海画报上为冬季大衣、斗篷所做的广告,广告上显示公司地址是在静安寺路斜桥总会对面。

上海滩的交际名媛各有绝招绝活,但万变不离其宗:出身是门票,美貌是资本,才艺是光环,三者缺一不可。


唐瑛参演话剧“少奶奶的扇子”,上海画报刊登演员名单时,特意突出唐瑛的名字,可见其当时的影响力。


唐瑛画作欣赏。

不过现在谈论老上海那些交际名媛时,一定会提到一所著名的贵族女校“中西女塾”,因为很多大家津津乐道的名媛都是在那里毕业的。比如:宋氏三姐妹、赵四小姐、唐瑛、郭婉莹、周叔苹等等。

中西女塾校门。1930年,中西女塾校名改为中西女子中学,1952年7月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中西女中和圣玛利亚女中,并把两校合并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中西女塾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办于1892年3月17日,英文名称McTyeire School,得名于南方卫理公会的墨梯(Holl and  McTyeire)主教。中西女塾的创办人是美国卫理会驻沪传教士林乐知,首任校长是海淑德(Laura Haygood)。


中西女塾首任校长海淑德,是美国教会派到中国的第一位女教士。

海淑德受过良好教育,曾任美国阿特兰大女子高级中学校长,林乐知相信海淑德是担任校长的不二人选,所以连续6年写信给她,请她担任中西女塾的校长。

1884年初,海淑德终于同意,动身来到上海。海淑德来到上海后,全心投入林乐知的计划,一再写信回国,阐明开办女校的重要性,要求美国南方教会在各方面大力支持。彼时美国内战刚结束,美国南方经济其实也面临很大困难。


海淑德简朴的办公室。

1885年海淑德需要筹集25000美元来办学,为此她准备发行每股10美元面值的股票2500股。1885年6月,海淑德在监理会女布道会上,宣布了在华的办学计划,她的演讲让与会者反响热热,会上当场售出股票820股,已占需筹集经费的三分之一。

1900年,海淑德在上海去世。为了纪念她,基督教监理会在苏州天赐庄所办的景海女子师范学校(Laura Haygood School)就以她名字命名,取义:景仰海淑德。我奶奶裴恩时就毕业于这所学校,做了一辈子教师,也一生信奉基督教。


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原为海淑德在苏州天赐庄创办的女塾,民国6年(1917年)改名景海女子师范学校。景海女师重点培养幼儿教育师资。教材、教法、设备均照搬美国幼儿师范,对中国幼稚教育影响很大。


景海女子师范学校今已不复存在,但古朴庄严的校舍依然保存完好,目前作为苏州大学的建筑在继续使用,当年的女子校舍现名为 崇远楼,礼堂现名为 敬贤堂。


我奶奶从景海女校毕业时,一个非常喜欢她的美国老师,送她水晶玻璃首饰盒留作纪念,我奶奶一直珍藏着。



我在查阅中西女塾的资料时,无意间发现了上海图书馆馆藏的1920年版中西女塾学校情况介绍,文字如下:

中西女塾的女生们,都有着远大目标和崇高理想…她们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和要求,勇往直前。与这些女生中任何一个交流后,你会发现,她们对自己的人生都充满着最美好的期待。

The 1920 catalogue of McTyeire School proudly states:

McTyeire girls are usually young women of purpose and noble ideals ...
They are going out into their nation’s needs with brave hearts and worthy motives. A close talk with any one of them reveals the fact that she wants to make her life count for the greatest possible good.


1930年代中西女中校舍。


中西女塾的学生上生物课。学生们围着一张张八仙桌而坐,脑后都拖着乌黑的发辫,这些中式元素与她们观察的西洋显微镜形成了对比,也映射了女校的名字:中西。

说实话我看到这个学校介绍时,还是有些吃惊的。因为这是一个教会学校的介绍,但你完全看不到任何宗教色彩,反而跟我们宣导的共产主义理想如出一辙。但区别是,我们只强调前一句对国家的责任,而有意忽略了后一句,每个人基本的个人愿景。

   

再看中西女塾当时的校训:LOVE、LIVE、GROW(爱、生活、成长),这是海淑德女士亲自制定的校训。看到这个校训,我能强烈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人文情怀。生活中要有爱,才会让少女成长为真正的名媛淑女。

我也查阅了现在市三女中的校训:求真、惜时、勤思、健美。这个校训也不错,但感觉只是从学习知识这个角度考虑,有点单薄,缺乏感染力,没有老的校训来的大气和感人。我还是觉得年轻人去中学求学,主要还是学习怎样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比单纯学习数理化要重要得多。


1952年7月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中西女中和圣玛利亚女中,并把两校合并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校址在江苏路155号原中西女中校园。


市三女中近照。今年11月4日市三女中将举行建校125周年校庆活动。


市三女中五四楼建于1935年,为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哥特式美国学院派风格。


上海部分女校更名历史资料。


中西女塾1929年己巳级高中毕业生与美籍校长麦冷雪合影。


中西女塾1929年己巳级高中毕业生与美籍校长麦冷雪合影,从照片上看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少女们的笑也是发自内心的。

那时候中西女塾的女生除了必备的功课需要完成,要掌握的技能繁多。骑自行车、游泳、骑马、打网球等,这些都是必考的,甚至未达到标准还不能升级。

若是不善言语的女生进校,要适应学校,就必须不断地练习用英语演讲。第一次站到众人之前演讲时,许多女生会窘迫得哭出声来。然而,在老师的鼓励下,最终姑娘们都能站上大礼堂的舞台演讲,甚至用英语公演话剧。



在中西女中,一旦升到高三,自由也就来了。学生们可以在宿舍接听电话,信件也不用经过教务长中转,连宿舍房间也可随意布置。宿舍二楼的大客厅,学生可自由使用,从家里搬来藤椅、沙发,配几个俏皮的靠垫,三五好友相聚,听留声机里喜爱的乐曲,真不知人间今夕是何夕?


中西女中典雅的学生宿舍。


中西女中1948年高中毕业生合影。

1930年代的交际名媛胡玉兰在《真正摩登女子》中阐述:女子打扮时髦、会讲洋话、会跳交际舞并不算得真正摩登,一个女子要真正可以配称摩登,至少须有下列的条件:

1.有相当学问。2.在交际场中,能酬对,态度大方,而不讨人厌。3.稍懂一点舞蹈。4.能管理家政:甲.会管仆人。乙.自己会烹饪。丙.能缝纫。可见,受过教育、社交能力强才能称得上摩登。


1930年代的摩登小姐,用现在的眼光看也是非常清新脱俗的年轻LADY。

好了一切准备就绪,这些当时的“超级女生”就要踏入社会,开始他们自己的人生旅程了,他们期待的美好人生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命运又会是怎样的呢?我们下回介绍。

未完待续。

延伸阅读:

以下沈闻莺女士关于启明女中的回忆文章,摘录自《东方网》。


启明女校旧址天钥桥路100号,现为上海市第四中学。

我于上个世纪30年代,在徐家汇的法国天主教会学校——启明女中上学。当时读书的学费一学期总在200多块银元,包括食、宿及春秋两季的校服。这在那时是个不菲的数目,好在我父亲沈鹤泉在经营一家书局,使我有机会能进这一贵族女校。

记得当时学校里有篮球场、网球场,学校后面有花园,草坪上还有2只秋千架,教室的四楼有一排琴房。班上有近30名同学,上课的内容有语文、政治、数学、体育,外语学法语与英语等,还有一些选修课,如钢琴、油画、刺绣等。课桌是斜面的,连着椅子。


启明女中操场。


启明女中创建于1904年,现校舍建于1917年,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

学校里的生活十分有规律,早上6点多起床后,7点吃早餐,8点上课,10点钟吃点心,12点吃午餐。吃饭时,长方形的餐桌8人一桌,中、晚餐是4菜一汤。吃饭时还有一个奇怪的规定:一、三、五可说话,二、四、六不能说话。

上课时纪律十分严格,不能有一丝声响,静得连地上掉下一枚针也能听到声音。晚上自修课有一个很大的课堂供大家在一起看书学习。一个月放假一天,届时,校门口都停满了来接同学回家的汽车和黄包车。

记得那时宿舍是大房间,住10余人,被子、枕头全是一律颜色,床是黑色铁架制作的。晚上睡觉时,各自一床。

有一天,有两个同学睡在一起聊天,讲啊讲,到后来都睡着了,结果被查夜的法国嬷嬷发现了,第二天就将擅自睡在别的同学床上的那位同学开除了。好在家长都有办法,过了两天,那位被开除的同学又嘻嘻哈哈地回校了。打着灯查夜的法国嬷嬷样子长得有点像兔子,大家背后都称她为“兔子灯嬷嬷”。

当时这一贵族女校,有的同学都有来头,我记得要好同学中有沪上大亨张啸林之女张佩俊和佩杰姐妹俩,南京路上海国际饭店开张那天,张啸林带着一双女儿还邀我一起到那儿吃西餐。

当时同学中有犹太人哈同的孙女罗舜华,有叶澄衷女儿叶莲珍、正广和汽水公司老板女儿徐瑞珠,有杨虎的女儿杨采珍、采英姐妹俩,有原来霞飞路(现淮海中路)万兴食品公司(后改为上海第二食品公司)老板女儿吴佩廷。有白龙山人王一亭的孙女王统德,还有丁香花园张静江的孙女等,

很多同学因为年代久远,我记性不好,已回忆不起来了。从小到老,一直有来往的同学中,有原来天蟾舞台主人顾竹轩的媳妇谢桂英和朱蝉娟同学,可惜均已作古。

时间真快,我年轻时的母校:启明女中,仍历历如在眼前,我的那些同学、好友仍历历如在眼前,只是要想再返回到那些快乐的学校生活,只有在梦中了。


我想沈闻莺女士一定希望启明女中的走廊,如果是时空隧道就好了,在那光亮的尽头一定会有“兔子灯嬷嬷”和很多要好同学的身影。

[ 本帖最后由 yingyinc 于 2017-9-24 16:06 编辑 ]

附件

捕获15_11.PNG (300.13 KB)

2017-9-24 16:06

尽管唐瑛比陆小曼小7岁但两人成为好朋友。左一为陆小曼,右一为唐瑛。

捕获15_11.PNG

捕获15_12.PNG (156.76 KB)

2017-9-24 16:06

唐瑛、陆小曼都喜欢唱昆曲,图为两人在对戏,穿戏服者为唐瑛

捕获15_12.PNG

TOP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N1anLL36Z%2B4hYW#rd

交际花盛衰记(三)

原创 2017-09-16 胡 平 ArtDeco上海

1928年Daisy(右一)从中西女塾毕业,看似柔弱的身影,表情却很坚毅。英文Daisy是一种单叶的雏菊,常常开在春天的草丛里。

1909年Daisy出生在澳大利亚悉尼Petersham区。她是家里第七个孩子,父亲很宠爱她,把这个小女儿的婴儿房放在自己卧室的边上,晚上亲自照顾她。1917年父亲带领全家回到了上海定居。

1928年Daisy从中西女塾毕业。当时从中西女塾毕业的女孩有两个选择:订婚、嫁人或者去美国留学。Daisy对父亲说,她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也厌倦了不管去哪里都有几个保镖跟随的束缚,她想去美国留学,靠自己的力量闯一闯。

父亲不同意,她实在不舍得女儿离开自己,去那么远的地方。我想她父亲如果知道了Daisy以后的遭遇,一定会为自己当时的决定后悔不已。Daisy留在了国内,去了北京,她与一个同自己家是世交的富家子弟订了婚。


宋美龄结婚时Daisy做女傧相(左一)。

不过,渴望自由独立的Daisy不久即撕毁婚约,走进燕山大学主修心理学。当时她的未婚夫从美国赶来,用枪逼她回心转意,Daisy回答:你不杀我,我不会跟你结婚;你杀掉我,我更不可能跟你结婚了。我不能嫁给一个和我谈论丝袜结不结实的男子。

因为有一次她的未婚夫从美国为她带来了新式丝袜,跟她说:这袜子很结实,能穿几年不坏。Daisy想:这个人居然要我几年只穿这样一双丝袜?太小气了。这样的生活太无趣。

Daisy后来的丈夫吴毓骧,是福州林则徐家的后代,他母亲的奶奶,是林则徐的女儿,吴毓骧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主修电机工程,辅修工商管理。

     
Daisy流传最广的是这张照片,20岁的时候她有了中文名字郭婉莹,是随了作家谢婉莹(冰心)的名字。


1934年郭婉莹跟吴毓骧结婚,郭家席开几百桌,非常隆重。图为结婚照。

吴毓骧、郭婉莹夫妇摄于利西路老宅。摘录自《最后一瞥:老上海的西洋建筑》。感谢好友李先生提供照片。

1936年,婚后的郭婉莹跟朋友张海伦,在静安寺路国际饭店里面,创办了“霓裳新装社”,专为上流社会名媛淑女设计、定制具有中国元素的高级成衣。再后来她还做广告生意,一直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郭婉莹的父亲创办了南京路上永安百货公司,现在华联商厦的前身。像郭婉莹父亲这样从澳大利亚返回的华人,还在南京路上开设了先施百货和新新百货。

1957年,郭婉莹丈夫因为跟犹太人做非法生意,被判刑并死在监狱里。郭婉莹被要求代替丈夫偿还欠国家的14万元巨款。一贫如洗,一无所有的她,带着儿子蜗居在定西路的一个棚户区,那是一间6平米的亭子间。晴天时,有阳光会从屋顶的破洞里射进来;而有北方寒流到来的早上,她醒来时,常常发现自己的脸上结着冰霜。

小房子没有厨房,没有水,没有厕所,她用脸盆接水回到房间里洗,然后出去倒水。 那时她每月的生活费是24元,其中15元是儿子在同济大学每月要交的费用,留给她自己的是9元。


1943年郭婉莹和家族成员在延安西路949弄25-47(利西路)自家花园里的合影,郭婉莹订婚时,曾在这个大草坪上席开几百桌,可惜现在这个大草坪已经荡然无存。照片里最左边的是郭婉莹。


郭家旧宅德国式建筑风格,占地面积约306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40平方米,而郭婉莹后来只住在6平方米的亭子间,此间的落差只有她自己体会。摘录自《最后一瞥:老上海的西洋建筑》,感谢好友李先生提供。

郭婉莹回忆道:

9元每月的生活费里,每个月3元的公交月票,是必须的,剩下的6元钱,就是我一个月的实际生活费了。这仅仅够我吃东西。我不吃早餐,在学校食堂里吃最便宜的午餐。可我实在不能忍受,再在红卫兵的叫喊声中,吃食堂的晚餐,所以我只能去找最便宜的小吃店。

我找到了八仙桥附近的一家面条店,店里墙上写着菜单, 肉丝面:2角3分、咸菜面:1角3分 、 阳春面:8分 。 我想吃第一项,可太贵了;第二项也不坏,也更便宜,不过我知道我不够钱吃它;所以我要了第三项,8分钱一碗的阳春面。然后一吃就是几年。

阳春面是那么香,那些绿色的小葱漂浮在清汤上,热乎乎的一大碗。我总是全部吃光,再坐一会儿,店堂里在冬天很暖和,然后再回到我的小屋子去。”

难以想象,从前Daisy去法国总会玩,吃一顿大餐,给侍应生的小费是五元,可以供一家人吃一个月的大米。

68岁起(1979年),郭婉莹开始了在校外教授英文课的生涯。她除了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授课外,还在家里收了一些学生。开始,他们大都为了考大学,后来,他们为了出国留学。在家里靠窗的小圆桌上教英文的生活,郭婉莹一直延续到她生命的最后一个夏天。




郭婉莹与哥哥、姐姐合影。

文革结束后,郭婉莹独自住在上海一条安静的大弄堂里,以一个退休老人的养老金和家庭英文老师的授课费生活,还保留着喝下午茶的习惯,在她家靠窗的小圆桌子上,放着曲奇饼和茶杯,她也曾说起在没有烤炉的情况下,怎么用锅蒸自制蛋糕。她至今喜欢自己做蛋糕,那是七十年前在中西女塾学会的。


郭婉莹家靠窗的小圆桌,她工作的地方。这是她最喜欢的照片,她说这张照片表示她一直在工作,她也要求把这张照片作为她追悼会的遗像。

1987年,澳大利亚重开驻上海总领馆,郭婉莹协助领馆的工作人员翻译文件、教他们中文,并且担任中澳关系史顾问。1990年,郭婉莹82岁时,澳洲政府特别举行了一个仪式,授予她澳大利亚公民身份。

郭婉莹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加入澳洲国籍?我们很难猜测,我想文革的经历,尽管郭婉莹不曾抱怨过,但在她内心深处可能还是会有些怨恨吧。


照片摘录自《最后一瞥:老上海的西洋建筑》。感谢好友李先生提供这张照片。

在江似虹(Tess Johnston)编辑的《最后一瞥:老上海的西洋建筑》书里,有一张郭婉莹的照片,她站在上海如今已经颇显老旧的家族大宅外,身着黑色丝绒连衣裙,戴着一串白珍珠,站在一条晾衣绳旁和开裂的水泥地上。照片上的她看起来应该至少七十多岁了。照片下的文字注解是:Daisy,在上海的澳大利亚人,在澳大利亚出生,1917年来到上海定居。

1998年9月,生命在她90岁的时候画上了句号。那天的黄昏,郭婉莹独自上完厕所,  躺在床上,轻轻说了句:从来没这样累呀。片刻后,她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有忍有仁,大家闺秀犹在
花开花落,金枝玉叶不败

这幅对联是对郭婉莹最好的总结。内心的骄傲、坚韧,一直支撑着她迎风而立,就像她的英文名字Daisy一样,是一朵如此艳丽而强韧的雏菊。

面对一生跌宕起伏的坎坷命运,郭婉莹说:我只是不觉得真的有那么苦,既然你不得不要过这样的日子,那么就把它接受下来。那时候,大家都一样的苦,别人能这样生活,我也可以。她的确是一个没有野心的富家小姐,经历了这样的一生,在八十岁的时候,仍旧说不出很哲学的话来。

如果大家想要详细了解郭婉莹一生坎坷、跌宕的故事,可以参看陈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叶》一书。

下一篇文章的主角,我一直很犹豫是不是要写。其实,我们公众号以前转载过的《江苏路285弄》这篇文章,还有第三部分,我当时没有转载。第三部分的主角就是这位女性,她被称为“钢琴诗人”。当时因为她的故事太悲伤了,所以我没有转载。这次又讲到中西女中,我觉得不应该再刻意回避她了。

她从小就有音乐天赋,3岁学琴,5岁进中西女中附小钢琴科学习。9岁时得中西女中附小琴科主任印贞蔼辅导,技艺大进。1954年她从中西女中毕业后,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了钢琴独奏音乐会,并直接考入上海交响乐团任独奏演员。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她的名字:顾圣婴。


永远的“钢琴诗人”顾圣婴。


延伸阅读:

郭婉莹家族延安西路949弄25-47号老宅


延安西路949弄25-47号花园住宅,最初是一个瑞士建筑师设计建造的,他还曾经把一个中国情妇藏在这座大宅里的一个房间里。永安纺织、百货集团的郭标兄弟1917年来到上海,这幢花园住宅是他们到上海不久后,向这位瑞士建筑师购买的。



这是一幢高高低低、凹进凸出的北欧建筑,属于德国建筑风格,原属利西路,故有利西路大房子之称。这幢花园住宅约建于1910年前后,用地面积约306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40平方米。






这是一幢北欧式住宅建筑,主体三层,砖木结构,陡坡屋面,铺机制红平瓦,南立面的两座山墙呈跌坡式屋顶,折线形檐口,屋面的挑檐较大,局部三层墙面有半露明木构架,两座山墙的二层有单坡屋面披出,形成了双重屋面,二侧屋面披到一层半高度。


西侧主入口。

整座建筑屋面上有单坡棚屋形和三坡形老虎窗,整座建筑的屋面纷繁复杂,高低错落。这幢住宅在南面有两个主人口,西侧主入口有半圆拱柱廊,上为平台,砖砌栏杆。利西路住宅原来有很大的花园,后在花园里建造了两幢六层住宅,花园面积大大缩小。

附件

捕获15_13.PNG (230.86 KB)

2017-9-24 16:48

1928年Daisy(右一)从中西女塾毕业,看似柔弱的身影,表情却很坚毅。英文Daisy是一种单叶的雏菊,常常开在春天的草丛 ...

捕获15_13.PNG

捕获15_14.PNG (163 KB)

2017-9-24 16:48

宋美龄结婚时Daisy做女傧相(左一)

捕获15_14.PNG

捕获15_15.PNG (54.04 KB)

2017-9-24 16:48

Daisy流传最广的是这张照片,20岁的时候她有了中文名字郭婉莹,是随了作家谢婉莹(冰心)的名字 ...

捕获15_15.PNG

捕获15_16.PNG (321.31 KB)

2017-9-24 16:48

1934年郭婉莹跟吴毓骧结婚,郭家席开几百桌,非常隆重。图为结婚照。

捕获15_16.PNG

捕获15_17.PNG (274.57 KB)

2017-9-24 16:48

毓骧、郭婉莹夫妇摄于利西路老宅。摘录自《最后一瞥:老上海的西洋建筑》。感谢好友李先生提供照片 ...

捕获15_17.PNG

捕获15_18.PNG (204.17 KB)

2017-9-24 16:48

1943年郭婉莹和家族成员在延安西路949弄25-47(利西路)自家花园里的合影,郭婉莹订婚时,曾在这个大草坪上席开几百 ...

捕获15_18.PNG

捕获15_19.PNG (246.79 KB)

2017-9-24 16:48

郭家旧宅德国式建筑风格,占地面积约306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40平方米,而郭婉莹后来只住在6平方米的亭子间,此间 ...

捕获15_19.PNG

捕获15_20.PNG (328.02 KB)

2017-9-24 16:48

捕获15_20.PNG

捕获15_21.PNG (207.01 KB)

2017-9-24 16:48

郭婉莹与哥哥、姐姐合影

捕获15_21.PNG

捕获15_22.PNG (186.89 KB)

2017-9-24 16:48

郭婉莹家靠窗的小圆桌,她工作的地方。这是她最喜欢的照片,她说这张照片表示她一直在工作,她也要求把这张照片作 ...

捕获15_22.PNG

TOP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N1anLL36Z%2B4hYW#rd

交际花盛衰记(四)

原创 2017-09-22 胡 平 ArtDeco上海
今天我们文章的主角是周叔苹。她是继陆小曼、唐瑛之后,上海滩上风头很劲的交际名媛,1929年毕业于著名的中西女塾。


民国著名交际花周叔苹,也是翻译家和作家。

周叔苹的父亲周今觉是当时有名的实业家,开了好几家厂。但他出名不是因为做生意,而是因为集邮,他被称为“邮票大王”。当时他所集藏的邮票总价值为全国集邮者之冠。


周今觉夫妇1912年摄于上海,时年周今觉33岁。

其中一件清末红印花加盖小字一元四方联是世界孤品,据1941年《世界邮票年鉴》估价为五万美元。这在当时可算一笔相当大的财产,能买十辆十六只汽缸的林肯豪华汽车或一幢挺大的花园洋房。


目前唯一存世的小字“红印花”四方连。这个四方连历来被推为中国的邮票之冠,半个世纪之前,外国集邮家就誉其为“东半球最罕贵的华邮”

熟悉“红印花”的朋友都知道,这种“红印花”原先并不是邮票,而是税务部门印制的税票。1897年大清邮政局成立后(在这之前是海关兼管邮政)来不及大量印制邮票,就把税务部门的这些税票拿来加字改值(即当壹圆、当伍角等),作为邮票发行。

     
这种单枚的“红印花”小字当壹圆,还不是“红印花”家族中的极品,极品是四方连。

问题是这种“当壹圆”的字,最初设计得太小了,不醒目,只加盖了50枚作为样品。大清邮政的官员们嫌其字小,很快就改用大字了。物以稀为贵。这么一来,这仅有的50枚“红印花小字当壹圆”就有了身价,被当时颇有眼光的、任职大清邮政局的外国职员一抢而空。

2014年6月5日,北京嘉德邮品拍卖会上,单枚“红印花小字当壹圆”,经过激烈的竞争、追拍,最后在242万元上一锤定音!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神秘人”不动声色地收藏了这枚:中国有史以来最贵的邮票!

2015年4月,香港传来消息,“东半球最罕贵的华邮”―红印花小壹圆四方连,又被一位“神秘人”以8000万元港币拍走,买家据说来自上海。经过一个世纪的海外漂泊,这件珍贵的四方联又回到了上海。

周今觉收藏的珍贵邮票,怎么会流传到海外?期间的曲折故事,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介绍。


周今觉一家1916年摄于上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周氏寓所花园。左起:余婉君(夫人)、周今觉、左四为周叔苹(三女)。

据树棻老师回忆:

我母亲是在十七岁时嫁给比她大十五岁的我的父亲的,那时我父亲在英商有利银行当买办。婚后在公共租界的西摩路(今陕西北路)上买了座占地5亩的洋房做新居,毗邻便是邮票大王周今觉的住宅。

周叔苹,比我母亲长两岁。中间并未经人介绍,两个女孩子,一个在二楼阳台上,另一个在自家的花园里,隔着道墙通过招呼和谈话便成了好朋友。以后,周叔苹嫁给了个姓李的富室子弟,我母亲则从西摩路搬到了愚园路上,两人间的来往便不及以前密切了。

这段时间里,周叔苹经常出入上海上层社会的各种社交场合,并且十分活跃,同时还翻译一些英文短篇文学作品,在林语堂主编的《西风》等高品位杂志上发表。

上海和平饭店的收藏室里,有一张被仔细收藏的老唱片,几十年岁月的磨砺已经让它不能清晰地发声。那是一张小型的铝制唱片,是当年华懋饭店为周今觉灌录的。

唱片灌录了周今觉1938年9月18日,在华懋饭店8楼大餐厅举办寿宴时的录音。其中有周今觉本人的生日感言《立功、立德、立言》。周叔苹为父亲献上了一支歌,还朗诵了自己的诗作。这是周叔苹留给我们唯一的声音资料。那天宾客如云,南京路交通为之堵塞。

周家的富裕是有目共睹的。解放前上海滩拥有私人游艇的华人只有三家,一是房地产巨商周纯卿(也是上海滩一号汽车的主人);二是张静江的侄子、中国钱币大王张叔驯;第三位就是这位邮票大王周今觉。他常在周日或节假日带上家人上船,沿黄浦江直开到吴淞口。

记得很久以前我看过一个资料,介绍的应该是上面三位中的一位。因为文章里介绍的富商拥有游艇,家里还装了中央空调,夏天可以让三个房间的温度凉爽宜人。当时我对于上海那么早,就有使用中央空调的记载比较吃惊。

从这些细节再次证明,当时的上海确实是国际大都市。一切最时髦、最时兴的发明,都能第一时间落户上海,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1932年周今觉夫妇与七女稚芙(左二)、八女稚琼(左一)摄于思南路88号周氏寓所花园。

周今觉对自己的服饰不是太讲究,但对于住所非常在乎。他认为住大房子,不仅是为了自己住得舒适,也是为了培养孩子们高雅的气质。他认为居住环境敞亮,人的心情也会敞亮,眼界也会开阔些。

对于周老先生的观点我非常赞同,家庭的居住环境绝对对小孩子的性格有很重要的影响。周今觉共有11个孩子,三男八女,都进了当时最好的学校读书。我想成年后,周叔苹敢作敢当的性格跟周今觉对子女的教育观念有很大关联。

记录一则趣闻,从中我们可以领略民国名媛性格豪爽的一面。当然有人说,这需要经济实力作支撑。话是不错,但如今社会有钱人中豪爽的又有几人呢?更何况是女性?现在的社会相互间缺乏信任感,大家为人处世自然就瞻前顾后、畏首畏尾,缺乏大家风范了,社会环境使然。

人称“华人谈吃第一人”的美食家唐鲁孙曾记其一次奇遇:


唐鲁孙:满族,出身贵胄,自幼出入宫廷,对老北京风俗、掌故及宫廷秘闻了如指掌。1946年到台湾,任台北松山烟厂厂长。70年代退休后著有《中国吃》艺术,这套书是其晚年的忆旧之作,信手拈来,妙趣横生。1985年去世。

亚尔培路有一个纯法国式叫红房子的西餐馆。因为他家布置的绚丽柔美,而且幽静无哗,所以上海名媛在交际场合风头最健的像周叔苹、陈皓明、殷明珠、傅文豪、唐瑛、盛三都是红房子的常客。

有一天周叔苹、陈皓明两人在跑马厅,赌马师陈文楚香槟大赛能否入围?赌注是凡是当晚在红房子就餐的仕女,由输家出资奉送红酒原盅炆鸡一份。结果陈皓明赌输。

笔者碰巧那天也在红房子吃晚饭,获赠炆鸡一份。吃完付钱才知是陈皓明所赠,雅人雅谑,到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美人之贻,其味醰醰呢。

这里提到的陈皓明是周叔苹在中西女塾的同学,他们同一年毕业,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同时进入上海社交界,也都被誉为当时著名的交际花。在文史作家陈定山看来:陈皓明其门阀高华,风度端凝,盖尤胜于唐(唐瑛)、陆(陆小曼)。


“中西皇后”陈皓明1929年中西女塾毕业照。其父为民国驻德国大使。


民国杂志《摄影画报》介绍陈皓明。

民国时期著名的《摄影画报》对陈皓明的介绍如下:

陈皓明女士,性,沉静寡言,笑,姿容秀丽,磊落大方,前肄业于中西女塾,品学兼优,极受师友之爱戴。女士善演剧,素负美誉,又好歌唱,故去年(1929年)中西女塾毕业后,即加入上海杂乐社。

民国时期,《良友》、《上海画报》等报刊杂志上都能找到陈皓明的照片。照片中她留着卷发,面容清秀,穿着旗袍,衬托出姣好身材,特别是那斯文、平静的样子,让人一眼就会喜欢她。而当她声名鹊起,大红大紫之时,她又像“隐身”了般没了消息。

1931年2月1日,《申报》登出一则消息,陈皓明跟南浔铁路管理局副局长张远东订婚。张远东的姐姐张乐怡是陈皓明的学姐,也是上一任中西女塾的“皇后”,嫁给了宋子文。陈皓明则结识了其弟弟,完成了一场豪门联姻。婚后,陈皓明随丈夫前往美国定居,淡出了大家的视野。


18岁的张乐怡身高1.68米,风姿绰约,亭亭玉立。1949年,张乐怡随丈夫宋子文离开大陆,定居纽约曼哈顿。1988年在纽约病逝。


宋子文、张乐怡结婚照。


宋子文、张乐怡夫妇。宋子文1949年后移居美国纽约。1971年4月24日晚,宋子文夫妇在旧金山参加一个朋友家的聚餐时,宋子文因食物进入气管,导致心力衰竭而猝然去世,时年77岁。


1950年代初,美国纽约宋子文夫妇与三个女儿及大女婿冯彦达合照

树棻老师还回忆道:

母亲和周叔苹的再度交往是在两人移居香港之后。母亲和周叔苹都住在金马伦道上,几乎每天都要见面。

她们常在一起打麻将、聚餐、聊天,有时也结伴去台湾探望亲友。这时的周叔苹已是人到中年,不复有过去的风光了,但她穿着打扮还像二十来岁似的,并且经常是浓妆艳抹。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到年过八旬。

我是在1983年初到香港时才见到母亲的这位好友的。母亲带我去拜访她时,要我唤她李auntie,并告诉我,她是一位作家。

之后不久,我在油麻地的集成书局买到一本她70年代在台湾出版的小说散文集,集中所收都是她在中年以前发表的作品,读后感到内容和文笔都有相当水准。为这本集子作序的是台湾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张群。

过了些日子,我在上海又买到一本由周叔苹翻译的国外著名长篇小说《拿破仑和黛丝丽》。这本译作由北京的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书中保留着蒋彦士为译本所写的序,此人又是一个台湾国民党的重量级人物。

我把这两个“发现”讲给母亲听。母亲笑我太大惊小怪,她说周叔苹的作品远不止我看到的这两本,周叔萍在台湾出版过好多本书,是和《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齐名的同辈女作家,只是在香港这地方知者不多罢了。

这些年(1990年代)母亲去世后,我和妹妹们便与李auntie不再往来,只知她仍旧居住在香港,倘若还健在,算来应已年过九旬了。

由于她在垂老之年还穿上鲜艳夺目的流行时装,常在尖沙咀街头踽踽而行,一些当地居民和商店货员便给她起了个外号“老美女”。这外号无疑是含有嘲讽意味的,但用这外号唤她的人大概不会想到,这位打扮“出位”的老妪当年曾是上海这座大都市中很有声望的名媛。

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女人来说,怀念过去的方式之一,就是穿上那个时候的衣服。这样也许就可以永远活在那个想要的年纪,永不老去。这是她们对抗时间的方式: 明知无用,却如此偏执。  

这符合周叔苹我行我素、奔放不羁的性格。不管怎样,别人不敢做,但至少她做了。而且,说到底,这又关其他人什么事呢?

下一篇,我们要请出本系列文章的主角,她被称为“乱世佳人”,曾经在黑白两道叱咤风云,最后还是收获了美满、平静的结局。看来命运是非常眷顾她的,你们猜她是谁?


延伸阅读:

历史悠久的红房子西餐馆


红房子早期照片。

红房子西菜馆是上海而今最著名的法式西餐馆,1935年,一个叫路易·罗威(Louise Rovere)的意大利籍犹太人,和一法国姑娘在上海喜结连理。

罗威本是外白渡桥旁大饭店“理查饭店”的领班,有丰富的饭店管理经验;而姑娘是常住“理查饭店”的交际花,二人日久生情,遂结为夫妻,并且充分发挥两人各自的特长。

他们在法租界霞飞路(现淮海中路),开设了一家西菜馆,为纪念这个爱情的结晶,他们给它取了一个温馨的店名 CHEZROVER(意为“在罗威家”),人们习惯称:罗威饭店,这就是“红房子”的前身。


1950年代红房子顾客盈门。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进入法租界,老板路易·罗威因是意大利籍犹太人,罗威因此也不能幸免,被日军关进了集中营,群龙无首的罗威饭店只得关门大吉。

1945年日本投降,路易·罗威获释后又重新买下陕西南路37号店面,重新开业,取名为“喜乐意”( Cherlouise ),仍有“在路易家”的意思,强调该店如家般的温馨。

喜乐意开业后,罗威又使出两招,一招是把店面刷成红色,给人热情洋溢、喜气洋洋的感觉;第二招是“特色招”,请到了人称“西厨奇才”的俞永利,创出了一批“拿手菜”,尤其是独创了“烙蛤蜊”后,更使生意火爆,成为远近咸知的西菜馆。

由于“喜乐意”既注意保持法国菜的经典地道,同时也加以调整、创新,以适应中国人的口味,制作出色香味俱佳的西菜,既吊胃口又饱人口福,因此生意极好。

新中国建立后,外国老板要回国,由上海人刘瑞甫作为资方代理人接收“喜乐意”,以2000元钱盘进,继续经营西餐。当时上海的工商巨头等一批老顾客,因“喜乐意”店面是红色,故称之为“红房子”。



京剧大师梅兰芳是“喜乐意”的常客,一次,梅兰芳就餐时与西菜大师俞永利聊起店名,建议干脆将“喜乐意”改为“红房子”。而此时刘瑞甫也正感“喜乐意”的洋名不合时势,于是在1956年公私合营时便把“喜乐意”更名为红房子西菜馆,从此“红房子”面世。

1959年12月13日,刘少奇主席在陈毅元帅陪同下到红房子用餐,品尝了烙蛤蜊,洋葱汤等佳肴后,握着服务员的手说:红房子店小名气大。

1960年,周恩来总理在外事活动中,多次向外宾说:吃西菜,上海有一家红房子西菜馆。红房子是历史最长、知名度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法式西菜馆。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红卫兵来冲击,把凡是在西餐馆工作的人,全打成“洋奴”,封掉了刀叉,只准卖中餐,西餐在上海几乎绝迹。

1973年,外宾向周总理反映吃不到西餐。周总理旧话重提,说要吃西餐,上海有一家红房子西菜馆。因为有了周总理的指示,于是红房子成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最早恢复营业的西餐馆。

据说,当年张爱玲就爱吃红房子的西餐,她最喜爱的菜单是:洋葱汤、烙鳜鱼、烙蜗牛、芥末牛排。


在上海的犹太人,看来下棋围观也不是中国人的特点。

附件

捕获15_23.PNG (105.27 KB)

2017-9-24 17:20

民国著名交际花周叔苹,也是翻译家和作家

捕获15_23.PNG

捕获15_24.PNG (257.48 KB)

2017-9-24 17:20

周今觉夫妇1912年摄于上海,时年周今觉33岁

捕获15_24.PNG

捕获15_25.PNG (289.36 KB)

2017-9-24 17:20

周今觉一家1916年摄于上海西摩路(今陕西北路)周氏寓所花园。左起:余婉君(夫人)、周今觉、左四为周叔苹(三女) ...

捕获15_25.PNG

捕获15_26.PNG (324.43 KB)

2017-9-24 17:20

1932年周今觉夫妇与七女稚芙(左二)、八女稚琼(左一)摄于思南路88号周氏寓所花园。 ...

捕获15_26.PNG

捕获15_27.PNG (183.12 KB)

2017-9-24 17:20

“中西皇后”陈皓明1929年中西女塾毕业照。其父为民国驻德国大使。

捕获15_27.PNG

捕获15_28.PNG (246.38 KB)

2017-9-24 17:20

民国杂志《摄影画报》介绍陈皓明

捕获15_28.PNG

捕获15_29.PNG (201.32 KB)

2017-9-24 17:20

18岁的张乐怡身高1.68米,风姿绰约,亭亭玉立。1949年,张乐怡随丈夫宋子文离开大陆,定居纽约曼哈顿。1988年在纽 ...

捕获15_29.PNG

捕获15_30.PNG (198.02 KB)

2017-9-24 17:20

宋子文、张乐怡结婚照

捕获15_30.PNG

捕获15_31.PNG (110.76 KB)

2017-9-24 17:20

宋子文、张乐怡夫妇。宋子文1949年后移居美国纽约。1971年4月24日晚,宋子文夫妇在旧金山参加一个朋友家的聚 ...

捕获15_31.PNG

捕获15_32.PNG (68.43 KB)

2017-9-24 17:20

1950年代初,美国纽约宋子文夫妇与三个女儿及大女婿冯彦达合照

捕获15_32.PNG

TOP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N1anLL36Z%2B4hYW#rd

交际花盛衰记(五)

原创 2017-09-24 胡 平 ArtDeco上海
1930年代,学者吴文藻与女作家冰心夫妇俩有过一段笑话。吴因专心于学问,去商店买“沙琪玛”点心称“马”;把丁香树叫作“香丁”;把双丝葛的面料叫作“羽毛纱”。冰心为此曾作宝塔诗:
   
                                   马
                                 香丁
                               羽毛纱
                             样样都差
                           傻姑爷到家
                        说起来真是笑话
                        教育原来在清华。

吴毕业于清华大学,该校梅贻琦校长读了宝塔诗不是滋味,便回了两句:

                        冰心女士眼力不佳,
                      书呆子怎配得交际花。

所以如果交际花含有贬义,那梅校长是不会这么写的,因为当时冰心已是大名鼎鼎的女作家。从中也可看到,交际花在民国时期应该是褒义词,含义也很广泛,凡某女子涉足社会且有一定的成就,才可冠以交际花。



前几集我们介绍了当年上海的交际名媛如唐瑛、陆小曼、周叔萍等,她们都出身名门世家。但当时也有少数人并非名门出身而成为社交界名花的,其中最出名的便是被多家报纸称为“乱世佳人”的“黑猫”王吉。

当时上海最出名的有四大皇后(四大美人):胡蝶、徐来为影后;王吉为舞后;谈雪卿为康克玲皇后。什么是康克玲皇后?大家一定一头雾水。

谈雪卿刚毕业,在永安公司文具柜台工作,负责销售自来水笔。那时候派克51型自来水笔还没有问世,最出名的就是“康克玲”牌自来水笔。谈雪卿工作非常认真负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先进工作者”,每个顾客来,她都会不厌其烦、亲自讲解如何使用自来水笔。


永安公司“康克令西施”谈雪卿。

当时有文记载:谈,玉手亲持,含情授受,由此趋之者如鹜。每日清晨至暮,永安文具柜前,青年学子,秃顶商人必围之数重。雪卿每于记账时,好以铅笔,亲润朱唇,其态尤美。由此,谈雪卿就被誉为“康克玲皇后”。

据说有一个暗恋他的男子,家里买了一抽屉的笔,但是每支笔都用原发票包裹,不许任何人触碰。痴情可见一斑。

还有一个趣闻,也可以证明民国女子的聪慧和机敏。有一次谈雪卿和王吉、徐来同游青岛。有一个绰号“太子”的富家子弟,百般追求谈雪卿。她对富家子弟说到:其他人追我都可以,就你不可以。富家子弟问其故?谈俏皮地说:历史是证据,哪有太子追皇后的道理?众人大笑不止。

谈雪卿后来嫁给一顾姓进出口商人,育有三名儿女。1953年家里仍拥有洋房、汽车,生活颇富裕。


章含之抱着女儿洪晃。章含之曾经担任毛主席英文老师,第二任丈夫是前外交部长乔冠华。

顺便提一句,谭雪卿就是中国杰出的女外交家章含之女士的母亲,也就是洪晃的外婆。谈雪卿与军阀陈调元之子陈度,两人未婚同居,谈有身孕后,不愿为妾。陈调元请章士钊出面调解私了,将谈1935年所生女儿托付给章士钊,取名章含之。

1953年章含之十八岁时,一天她同母异父的哥哥谈炯明,拿了一张章含之襁褓时,在生母谈雪卿怀抱中的相片,来与她相认。章含之第一次知道章士钊夫妇并非自己的亲生父母,而生母还在世时,感到非常震惊。她当时思想有些偏激,把怨恨全记在章士钊夫妇身上,甚至想与养父母脱离关系。

尼克松访问中国时,章含之担任翻译。尼克松称章是他见过的最好的翻译。图为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的专机落地后,时任外交部长的乔冠华与章含之登上美国总统专机,与美国官员交流。左起:章含之,基辛格,国务卿罗杰斯,乔冠华。


徐来,民国早期影星,有东方标准美人之称。1935年退出影坛后,经杜月笙介绍,徐来和国民党高级将领唐生明结婚。40年代末迁居香港,1956年底他们夫妇携同子女到北京定居。因从影期间徐来和江青多有共事,文化大革命爆发,她和丈夫一同被捕,在狱中徐来不幸被折磨致死。


胡蝶1908年出生于上海,民国最著名的女演员,横跨中国默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的电影皇后,被誉为“中国的葛丽泰·嘉宝”。1960年52岁的胡蝶跃登“亚洲影后”的宝座,1986年,年近80的胡蝶又获得台湾金马奖殊荣,1989年4月23日病逝于加拿大的温哥华,享年81岁。

言归正传说王吉。王吉出生是个谜。据她自己说,出生在无锡小矶山,所以她书画的落款,大都是“雪浪山人”。无锡雪浪山东临苏州,南濒太湖,又名横山,因山顶有宋代建造的雪浪庵而得名。王吉最擅长画的是红梅。

王吉精通英语、法语、日语。王吉的法语流利悦耳,很多人误以为她留学法国,但据她说法语是跟母亲学的。这一说法,又跟她自称出生自无锡乡下有点矛盾,所以有些资料记载,王吉的父亲是民国一个中级官吏,也有道理。

王吉不但貌美,而且多才。她不仅能诗善画,为著名画家符铁年的入室弟子。昆曲,她的唱功压倒朱传芳。1932年京剧大师梅兰芳竟然点名要她饰演丫环春香,在上海合作演出《游园惊梦》。


符铁年画作欣赏:红梅。

符铁年:广东潮州人,近代著名书画家,能诗善文,少年便负书名。7岁写三尺余大字泐於长沙岳麓山壁,见者不知出于7岁幼童。8岁书大字楹联刻于衡阳回雁峰山门。1918年居上海以书画自给,江苏省财政厅厅长严孟繁爱其才招其居幕府。1947年去世。符铁年弟子很少,著名的杭稚英英年早逝,还有就是两女弟子王吉,侯佩琛。


符铁年书法欣赏。

著名画家叶浅予特地为王吉和梅兰芳的演出拍了一张剧照,登在民国《时代画报》的封面上,那年她还只有23岁。后来香港出版的《梅兰芳从伶四十年》,刊登有这张剧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询。当时王吉有女梅兰芳的雅号。

1939年,王吉在上海斥资创办了一所“春秋戏剧学校”。“春秋”设立了京剧、话剧两科 ,规定学生两科兼学,这是戏剧史上的创举。“春秋”校址在现在的愚园路江苏路附近,是幢花园洋房。

该校成立那天,俞振飞也去参加开学典礼。该校设有练功房、排练房、钢琴房等,她办学不但不收学费,还供给膳宿。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里,实属难得。


王吉与第一任丈夫秦通理。

写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对王吉的印象如何?应该还不错吧,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来形容她是不为过的。那么她为什么被称为“黑猫”呢?

“黑猫”这外号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由于她曾在上海有名的黑猫舞厅,当过伴舞女郎,不仅擅长跳维也纳华尔兹和探戈等高难度舞种,还能表演西班牙、吉普赛舞蹈,常获得满场喝彩;含义之二,她常年穿黑色衣裙或旗袍,束玫瑰红腰带或辫带,一直都是这样的服装、颜色搭配。

黑猫舞厅1928年开业,位于西藏路宁波同乡会隔壁巴黎饭店内,屋顶张以锦幔,四壁饰以花纸,地板光亮鉴人,极富丽堂皇。黑猫舞厅是上海第一家由中国人独立经营的舞厅,有职业舞女伴舞。

旧时上海的舞厅主要演奏“华尔兹”舞曲。唯独“黑猫舞厅”主要演奏“弧步”、“探戈”等高难度舞曲。当时上海的高尚舞厅不允许2个女性一起跳舞,唯独“黑猫舞厅”不禁止,所以那时很多时髦女性都会来“黑猫”跳舞。

王吉因为擅长周旋于两性之间,交际舞又跳的非常棒,所以也就在那个时候被称为“舞后”。


1930年停泊在上海的美军巡洋舰上举办的舞会。

“黑猫舞厅”每年夏天会搬迁到愚园路到底,兆丰公园对面的露天花园营业。那个露天花园跟咖啡馆“惠尔康”毗邻而居,“惠尔康”最出名的不是咖啡,而是“炸鸡”。夏天每当夕阳西下时,“黑猫舞厅”的音乐就响起,通宵达旦,直至深夜,嫣然就是旧上海最时髦、人气最旺的娱乐场所之一。

有一次,当时江苏省财政厅厅长严孟繁的儿子严隽培,刚从法国留学(学习油画)归来,去兆丰公园游玩,随后去“惠尔康”咖啡馆喝咖啡。忽然发现在绿草如茵的树丛中,有一黑衣女郎正在席地野餐。尽管只有一个人,但吃的杯盘狼藉的,不免好奇,就走下台阶去观察。

此时,那个黑衣女郎正抓起一个鸡腿在大快朵颐,用手撕吃。见到有人来了,便大方一笑,问道:朋友,你也嘴馋了吗?要不下来一起吃?她的大方让严隽培一见钟情。

严隽培虽然在法国留学,但是他不会跳舞,所以他跟王吉的约会都是在公园或者咖啡馆。日久情深,两人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严隽培的父亲虽然是江苏省财政厅厅长,但是个清官,没有太多的财产积蓄。王吉的母亲嫌贫爱富,自然就反对这门婚姻。

正好此时,他们的无锡同乡秦通理出现了,他当时担任硝磺局长,职位不高,油水很足,秦又很善于敛财,所以出手非常大方,自然赢得了王吉母亲的好感。

这个秦通理也非常擅长昆曲,经常跟王吉一起演戏,可以说跟王吉有共同爱好。更厉害的是,这个秦局长还善解人意,非常懂得王吉的心思,凡王吉之所欲者,不管花多少钱,他都一定满足。久而久之,王吉也对秦局长另眼相看。

就这样王吉跟秦局长结婚了。严公子悲愤之余,一气之下,再次留学法国,继续深造,希望来日能有所成就,让王吉刮目相看。

未完待续。

附件

捕获15_33.PNG (112.58 KB)

2017-9-24 17:29

永安公司“康克令西施”谈雪卿

捕获15_33.PNG

捕获15_34.PNG (79.5 KB)

2017-9-24 17:29

章含之抱着女儿洪晃。章含之曾经担任毛主席英文老师,第二任丈夫是前外交部长乔冠华 ...

捕获15_34.PNG

捕获15_35.PNG (85.29 KB)

2017-9-24 17:29

尼克松访问中国时,章含之担任翻译。尼克松称章是他见过的最好的翻译。图为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的专机落地后, ...

捕获15_35.PNG

捕获15_36.PNG (421.92 KB)

2017-9-24 17:29

徐来,民国早期影星,有东方标准美人之称。1935年退出影坛后,经杜月笙介绍,徐来和国民党高级将领唐生明结婚。40年 ...

捕获15_36.PNG

捕获15_37.PNG (85.21 KB)

2017-9-24 17:29

胡蝶1908年出生于上海,民国最著名的女演员,横跨中国默片时代和有声片时代的电影皇后,被誉为“中国的葛丽泰·嘉 ...

捕获15_37.PNG

捕获15_38.PNG (243.88 KB)

2017-9-24 17:29

王吉与第一任丈夫秦通理

捕获15_38.PNG

TOP

http://mp.weixin.qq.com/s/RgDQ6GeTvAwSgBDb3OSXbQ
交际花盛衰记(六)
原创 2017-09-26 胡 平 ArtDeco上海
上回说到秦局长如愿抱得美人归。但这个秦局长是个好色之徒,除了王吉以外,还有好几个情妇,个个都颇有姿色。女性对于秦局长来说,主要还是拿他们做交际之用,攀附权贵。

但因为王吉更擅长交际,又是上海出了名的交际花,所以秦局长把她视为左右手,只要有重要的交际场合,都一定带王吉出席。在聚会上王吉既会唱曲,又会划拳,还会调节气氛,每次都是全场的焦点。就这样在王吉的帮助下,秦局长结识了不少官员、富商,生意也越做越大。

在这些达官显贵里,更有两位对王吉情有独钟,分别是富商刘吉生、工商大亨王晓籁。相比较,刘吉生财力更雄厚,但王晓籁因为是上海总商会会董,上海租界纳税华人会主席,所以势力更大。王晓籁结交的都是海上闻人和各界大亨,黑白两道通吃。所以不久,刘吉生就知难而退,王晓籁花魁独占。


上海市商会主席王晓籁先生,曾在南京国民政府担任上海市临时参议会议长。1949年后,王晓籁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代表,列席各部委会议,上海市政协委员。1967年病逝于上海,终年80岁。

上海市商会商业月报。刊物封面有当时最时髦的ArtDeco风格和元素,封面图案设计展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城市商业的繁荣。我个人感觉封面设计的艺术水平远远超过当代的大部分杂志。

1946年上海市第一届参议员职业团体选举商会当选人,王晓籁在工商界排名第一,杜月笙排在其后,刘靖基只列第六位。


刘吉生最出名的是他的故居巨鹿路675号。这幢由邬达克设计的仿古典希腊风格的建筑,极具宫殿气派,是按照希腊神话中的爱神丘比特和普绪赫的故事而设计的,所以该建筑又被称为“爱神花园”。


被绿色植物掩映的“爱神花园”,有着另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爱神花园”南立面设置贯通两层带凹槽的爱奥尼克柱式门廊,二层柱间为弧形阳台,铸铁花饰栏杆格外醒目华丽,表现出轻盈雅致的女性美。


“爱神花园”二楼铸铁花式栏杆。


“爱神花园”里这座脸形秀美的普绪赫雕像是用白色大理石制成,颇具韵律和动感,散发出一种深邃迷人的美丽。

上面这座雕像是邬达克出资在意大利制作后送给刘吉生的,因为他太想用普绪赫的故事来创造一个庭园建筑样式的范本,刘家花园的项目给了他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邬达克认为这是他建筑设计生涯中注定要完成的使命。


俯瞰普绪赫雕像。


守护女神的青蛙王子。



1926年,刘吉生购买了巨鹿路675号及其681号共 4000余平方的地皮后,建造了这幢花园洋房,耗资20万银元,被公认为当时上海最美丽的花园住宅之一。这座爱神花园是刘吉生送给他爱妻40岁生日礼物。


“爱神花园”内部精美的彩色玻璃窗。

一段不为人知的史实:1945年日本战败,国民党的“间谍王”戴笠曾在“爱神花园”201房间里呆了好几个月,查阅上海汉奸的名单。当年,戴笠把刘吉生视为可以信赖的朋友,常常到刘家花园做客。

1945年9月9日,戴笠从重庆乘飞机抵达上海机场,下飞机后再次直奔刘家花园。戴笠向来行踪难测,这次他的上海之行也鲜有人知。刘吉生将戴笠接到家中,安排他在次卧房休息。一段时间内,戴笠就住在刘吉生的爱神花园里处理肃奸和“劫收”要务。


新中国成立后,“爱神花园”作为上海作家协会的办公地。一代大师夏衍、巴金、丰子恺等都在此留下足迹。《收获》、《萌芽》、《上海文学》等文学期刊,都在这里编辑出版。作家程小莹感叹道:走进作家协会,经过门口的十几块牌子,我会花时间让自己的心一点点适应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感觉。

王吉跟秦通理生活了几年之后,对于秦的风流成性越发不能忍受,再加上有王晓籁在后面撑腰,于是就提出跟秦通理离婚。秦见王吉态度坚决,又有王晓籁做靠山,尽管心里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只能同意。

当时王吉跟王晓籁关系已经非常密切,王吉称王晓籁为“二哥”。但因为王晓籁已经有6个妻妾了,高傲的王吉不愿意名列第七,坚决不同意跟王晓籁同居。

离婚后,王吉独自租住一栋花园洋房,每天沉浸在琴棋书画之中,家里出入的都是社会名流。她只允许王晓籁每三天去她家里见一次面,王晓籁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好答应。

再说秦局长自从王吉离开他后,在交际场上总觉得没有以前得心应手,所以几次三番找到王吉,甚至还下跪,请求王吉复婚。王吉淡淡的对他说到:你利用我也够了,现在就让我好好休息休息。我跟“二哥”只是兄妹之交,将来的事还是将来再说吧。

“八一三”事变后,秦通理做了汉奸,他准备利用日本人的关系,对付王晓籁。但是王晓籁因为拒绝跟日本人合作,所以就离开上海,去往香港躲避,秦通理的企图没有达成。此时,秦认为时机来临,就再一次威胁王吉要复婚。谁知王吉冷笑道:你以为当了汉奸就可以逼我复婚?我找一个比你大的汉奸给你看看。

王吉当时在上海的名气如日中天,妇孺皆知,所以日本人也找到了她。王吉不愿跟日本人交往,一度逃到无锡乡下,隐居于雪浪山中,削发为尼。这个王吉真的是聪慧绝顶,一通百通,她做了尼姑,就会看佛经,讲佛法,所以后来王吉重回社交场,言语之妙更是一绝。据说王吉出家的尼姑庵还是王晓籁出资捐建的。

有传闻说,有一天几个日本兵来到了尼姑庵,王吉不慌不忙,先用日语跟他们应对,然后拿出预备好的啤酒,里面掺了高粱,请日本兵喝酒、猜日本拳,而王吉自己却只喝茶水。起先是日本兵逼她喝酒,后来是她灌日本兵喝酒,乘日本兵喝醉之际,她偷偷溜出后山,逃回上海。

王晓籁到了香港后一直对王吉念念不忘,听说王吉回到了上海,屡次托人带信,请王吉去香港相聚。王吉不肯离开上海这个花花世界,嫌弃香港落后。这时候,秦通理又来找她。王吉说,我现在什么人都可以嫁,但第一要有很多钱,第二要能跟我正式结婚的人。你还不够资格。


这时上海有一个赌徒叫潘三省,他早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抗战前在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做投机生意,1933年当选市商会候补理事。上海沦陷之初,他便投靠伪上海市长傅筱庵,在“维新”市政府里当了一名小科长。

他听说了王吉的想法后,特意来找王吉,问道:像我这样的,你也可以嫁我吗?我可以为你去当大汉奸、发大财,而且跟你正式结婚。王吉听了大笑道:好啊,我试试你。

不出几天,潘三省就跟老婆宝莲老十离婚,同日下午在维也纳舞厅跟王吉宣告结婚。这个消息震惊了上海滩,大家一时间都非常诧异,王吉怎么会看上一个赌徒?

要说这个潘三省还真是会钻营,他马上攀附上了原任日本陆军少佐的佐佐木康五郎和汪伪政权的沪西警察局长潘达,获得特许在白利南路(今长宁路)上开出了沪西越界筑路地区的第一家赌场,并且在接踵开张的 “秋园”、“伊文泰”、“大胜胡同”等数十家赌场中都参有股份。

后来潘又找了日伪经济局中佐冈田酉次撑腰,执掌金业交易公司理事长及上海轮船公司董事长两职,他还出任联易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民生商业储蓄银行常务董事等职,骤然间成为沪上富商。1940年汪伪政府刚成立时,他还只是个任人差遣的小汉奸,至胜利前夕,俨然以“小杜月笙”自居了。

潘三省娶了王吉后,随着财富的积累,他们买下了两座占地面积很大的花园洋房。一座在法租界巨泼来斯路(今安福路201号)上,作为他们夫妻俩的住宅;另一座在沪西开纳路(今武定西路1498弄)上,用作开设一家会员制的赌场,由于邻近兆丰花园(今中山公园),起名为“兆丰总会”。


“兆丰总会”就在武定西路1498弄。该花园洋房建于1912-1936年,原为潘氏住宅,现为上海爱乐乐团办公楼。


红色框的就是武定西路1498弄洋房,位于江苏路转角处,中西女中对面,占地2099平米。


潘三省把会员制的赌场“兆丰总会”设立在此花园洋房内,因为“兆丰总会”进出的都是汪伪政府的高级官员,所以会所警卫森严,门口都有日本兵把手。


该别墅坐北朝南,南为主楼,北为附楼,占地面积2099平方米。南北楼之间设有内天井,钢筋混凝土楼梯及扶手,铁栏杆。主楼总高度11.8米,主楼南立面长21.9米,房屋为砖混结构。


别墅为西式古典建筑风格,主立面横纵三段划分明确,中央部分采用简化的爱奥尼克柱,贯通两层,形成底楼开敞的门廊和二楼阳台。


别墅东侧门廊前设有汽车可以进出的门厅。

TOP

http://mp.weixin.qq.com/s/iF_oPe7d7k6zWnTiIDm8ww

交际花盛衰记(七)
原创 2017-09-28 胡 平 ArtDeco上海
上回讲到潘三省在王吉的建议下,开了一家会员制的高级赌场“兆丰总会”。那么“兆丰总会”跟其他赌场相比,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还是请出我们的“活字典”树棻老师,看看他的回忆:

“兆丰总会”不是家公开的赌场,不是会员或不由会员带领便不能入内。那里的会员大都是汪伪政权中的“新贵”,另外一些则是上海的有钱人。

我父亲孙伯绳在沦陷时期从未担任过任何伪职,但他在自己创办的华东商业储蓄银行倒闭清理之后,受聘当了另一家私营银行的经理,并且和不少沦陷后入日寇怀抱的“新贵”过去就很熟,因此也算有资格成为这家总会的会员。

据父亲说,“兆丰总会”中的一应事务都由“老板娘”王吉打理。这里底层两间大厅里摆设着各种赌台。其中一部分赌博如轮盘、牌九、大小、番摊等,是由赌客和赌场对赌的,而另一些赌博如麻将、扑克、沙蟹等,则是在赌客之间互赌,场方只管抽头。

王吉经常穿着长及脚背的黑色旗袍,在各张赌台之间穿梭来往招呼赌客,遇到相熟的朋友有时会在身旁坐下谈笑一会儿。这时,即使那个熟人是个“部长”、“次长”级的汉奸,也会感到挺有面子而面露得意。


1930年代女扮男装的时髦女郎。

赌场后面是餐厅,中餐、西餐各一间。据父亲说,那里的中菜质量平平,西菜的味道却很不错,那是因为王吉用高薪从礼查饭店中挖来了一个专做法国菜的高级厨师。有些会员中的老饕并不爱赌钱,就是冲着这里的西菜而到这家总会来的。

洋房楼上是供会员休息的场所,他们可以在这里洗土耳其浴(即桑拿浴),有大间和单间可供抽鸦片,在大间中可以边抽烟边聊天,在单间中则可自由自在,为所欲为。

大间和单间中都有经过专门训练的装烟女郎伺候。那些女郎是经过一番挑选的,大都出身于贫穷家庭,年轻而有相当姿色。

兆丰总会北面一里处的愚园路上有一家好莱坞游乐场,是沪西最大的赌窑,那赌场中的所有吃、喝、抽都免费供应,而在“兆丰总会”的每一项享受都是要付钱的,只是不用付现款而以签单结算。


愚园路1240号,占地1.36万平方米,隶属上海市长宁区总工会。民国26年(1937年),其址为好莱坞游乐场。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改为好莱坞俱乐部、伊文泰舞厅。1950年代前期,建长宁区工人俱乐部。


愚园路1240号好莱坞俱乐部旧照片。

潘三省、王吉在“兆丰总会”开业2年后,积累了大量财富,于是就在法租界巨泼来斯路(安福路201号)又购置了一座豪宅,作为私人官邸。安福路的官邸还是一个不公开的俱乐部,专门用来招待日本人和大汉奸。


安福路201号原是幢典型的英国式乡间别墅,官邸占地约2447㎡,建筑面积1177㎡。


房屋主体是砖木结构的假三层西式楼房,四坡顶屋面,红瓦盖顶,中间一座老虎天窗,立面为拉毛水泥墙,木质门窗。


抗战胜利后,安福路201号被没收,成为民国上海最后一任市长吴国桢的“市长官邸”,吴入住后对别墅做了中西结合的改建和装修,加入了中式元素。


在主楼东侧,建有音乐台与舞池,左右分列两尊希腊女神石雕,专供小乐队伴奏用,典型的西洋花园风格。


官邸入口门廊为一对多利安柱式,向来访者显示着原主人的洋气。1957年,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成立,团址即设在安福路201号内。


官邸西立面局部有红砖砌筑山墙高出屋面,山墙顶部呈阶梯状层层跌落,墙面转角有转角隅石。


民国末任上海市长吴国桢与夫人黄卓群及四个子女在安福路201号合影。关于他们的故事,近期会专门写一篇文章讲述。黄卓群女士也是毕业于中西女塾。

安福路洋房里面设有一座戏台,王吉经常邀请昆曲、越剧、评弹等名伶轮流演唱娱宾。王吉曾在这台上和程继仙演《贩马记》。江北大亨顾竹轩从北平请了李少春来上海,尚未登台,潘三省先要李少春到安福路演《战太平》,那是李少春北上拜余叔岩的代表作,顾竹轩起先不肯,但一听潘三省是招待周佛海的,哪里敢违拗。

据说潘三省家里宴请,只要有什么中日权贵赴宴,潘便向各舞场选召著名红舞女到他家里作陪。这些舞女,每来一次,可以收入一大笔出场费,因此舞场兴起一种风气,认为得潘公馆之召是有面子的事。请舞女作陪的费用,完全由潘三省承担。

那段时间安福路潘公馆每晚都宾客盈门,各路汪伪政府大员流连忘返。1939年12月21日,丁默邨跟郑苹如就是在潘公馆吃了饭后,去的西伯利亚皮草店,然后郑苹如行刺失败。

1943年,当时既富且贵的潘三省喜欢上了舞女王三毛。王吉几次劝阻,潘还是执迷不悟,于是王吉说到:汝欲之,则娶之。我可以与汝离婚,但代价必如我愿。潘三省倒也爽快,回答只有一个字:可。

我想潘三省心里最清楚,这几年王吉对他的帮助是他必须感激的。王吉提出离婚条件:黄金2000条,金刚钻若干克拉。潘完全照办。不久潘三省就迎娶了王三毛。

其实潘三省是个挥金如土,没有心机的人,而王吉就不同了,她其实心思缜密。就在潘三省欢天喜地迎娶王三毛的时候,其实王吉也跟初恋情人严隽培恢复了交往。

离婚后,王吉利用分得的财产,在法租界的爱麦虞限路(今绍兴路)上买了幢小洋房,跟严隽培生活在一起。可能是厌倦了纸碎金迷的生活,王吉生活简朴,每天学琴、练琴,技艺大有长进,而严隽培每日作画,夫妻俩相敬如宾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命运之神还是非常眷顾王吉的,她和潘三省的离异使她逃过了一劫。两年后日本战败投降,潘三省因“汉奸罪”被抓,再娶的那个舞女王三毛也受到株连,被军统抓去关了几个月才放出来。

此时,王吉倒是非常讲义气,她多方奔走,还出钱帮潘三省疏通关系。最终潘三省只被判了7年徒刑,没收全部财产。1949年前夕,潘三省得到特赦,提前出狱来到香港,住在铜锣湾华都饭店。后来穷困潦倒,又得了小中风,就死在了华都饭店。



抗战胜利后,也曾有人提出因为王吉主持过兆丰总会的事务,要以“附逆罪”对她追究。但一则王吉已与潘三省离婚,再则她在国民党政府的上层也有很多关系,因此这件事便不了了之,王吉得以安然无恙。

上海解放前夕,王吉和严隽培去了香港。到那里后,也许是由于年华已逝,也许是已看透了浮华世相,她变得更加低调,几乎不和过去认识的人来往,只是静悄悄地过着平常日子。据树棻老师母亲说,王吉来到香港后,住在九龙,这么些年来一直没有见到过她。有资料记载,王吉一直活到90多岁才离世。


我只能找到这一张王吉的照片,让我们再欣赏一次,算是对王吉多彩人生的一种致敬。

抗战胜利之后,上海滩上又出现了一些活跃在交际场中的女人,如夏丹维、谢家骅等,但在家世、教育、修养和才艺上,都不及文章前面述及的那几位了。

写到这里我们的《交际花盛衰记》系列文章也告一段落了。我写这个系列的文章,只是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民国不只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与之相伴的还有一大批摩登的女性,在她们身上除了西方文化的烙印,更多的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关键她们还把两者融合的非常好。

我们现在为什么培养不出这样的女子?这是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伴随着经济的崛起,代价是整体文化的没落,这样的国家在国际上是不会被尊重的。1980年代的上海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但为什么大家都觉得那个时候的上海更有味道、更值得回味呢?


1980年代的上海还是有那么多漂亮的老建筑。


1980年代的上海街头房子虽然有点旧,但一切看上去都很和谐,这种和谐不是宣传口号而是大家的切身感受。


1980年代的徐家汇还能看到很多绿色。


1980年代徐家汇还像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