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子女] 成长无烦恼

成长无烦恼

成长无烦恼

一、女儿初来到
虽然对下一代早有计划,可当女儿亦亦99年4月份走进我们的生活中时,我们还是觉得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安排她的饮食起居?她的身体情况如何?不知她的性格如何?怎样与她沟通?要知道自己生孩子以前可是对周围的孩子从没有关心过。
由于我生完孩子后身体不是很好,还要照常上班,再加上孩子她爸并不在我们身边,我们已经两地分居有三年了,于是孩子的照顾全依赖保姆,因而我对女儿两周岁以前的日子终感遗憾:没有怎么抱过她,女儿很少有地方去玩,也很少有小朋友玩,玩具也不多,甚至零食也很少,爷爷、奶奶以及外公、阿姨等亲戚都在常州的乡下,很难得来看孩子一下,爸爸也是一周才能见到一次,她所整天面对的是保姆。
尽管如此,女儿的几个片段还是让我记忆犹新。
早上保姆抱着女儿送我上班,看到我上了班车,女儿手舞足蹈地跟我打招呼,直到看不到车子的影子;
夏天家里没有按空调,女儿热的身上长满了痱子;
2001年开春以后,我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卧床休息,每天下午三点钟,女儿由保姆抱着从楼道里高呼着我的名字回到我身边,那时的我是如此的心潮起伏,女儿则在床的周围独自玩耍,直到保姆晚上六点来接她。
2001年7月份,女儿三岁了,终合考虑了各种因素,我辞去了还算不错的工作带着女儿从江苏常州来到了上海,居住在租借的一室一厅中,从此与孩子她爸一起过上了虽然艰苦却很温暖的团聚生活。
我们所生活的小区位于闵行区,靠近漕宝路,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小区,小区里普遍户型较小,据说是动迁户较多、租户居多,因而老年人居多及人口密集程度较高,小区里也很少有儿童游乐的地方。再加上我们初来乍到,我还处于病痛当中,女儿还是没有能找上一个玩伴。白天多在家里休息,到了傍晚,我与女儿则相挽着来到小区的入口,等待着孩子他爸下班回家。每当那熟悉的身影出现时,我那不知所措的心情便一下子有了着落,女儿则欢呼着奔向她爸爸,于是一家三口便有说有笑地回家了。这一刻,应该是我们刚到上海时最令人难忘也感觉最幸福的时刻了。.

TOP

写下去,将来给孩子看都是一种感动..

TOP

成长无烦恼

二、女儿的幼儿生活--- 托儿所
关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一直比较迷茫:怎样当父母?怎样教育孩子?为此我们也曾有过伟大的设想及战略目标,并且为了提高战术水平,找了有关成功人士的成长故事来解读;又曾希望孩子一生平安,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安幸福,于是又研读了相关的颇具哲理的书籍;还曾借鉴西方国家的育儿传统,希望孩子独立能力强一点,不要过多地依靠父母;再曾考虑毕竟是个女孩子,还是要好好的呵护她,希望女儿能有良好的个性,能找个好的归宿……为了孩子的教育,我们没有少看书,甚至自从女儿出生以来,购书时总会不自觉地购买一些有关育儿方面的书籍,也没有少琢磨,可是孩子的教育问题真正来临时,我们还是常常措手不及。
2001年9月1日,女儿开始了学龄前的教育。当我第一天早上送她到本小区托儿所大班时,她为她将可以与小朋友一起玩而快乐地欢呼,没有来得及与我打招呼,便走到玩具堆里去了。可事实并不如此乐观,当我下午3点去接她时,她双手按在膝盖上,正在抑扬顿挫地嚎啕大哭,我估计她当时肯定分不清东南西北。当我走进教室时,正专心致志于哭的女儿竟然能感觉到我的接近,于是整个人扑进了我的怀抱。为了安慰女儿,我忍着腰痛破天慌第一次抱了女儿这么长时间------从学校一直抱到家门口,六层楼梯还是由女儿自个爬上去的。回到家里,女儿才稍微平息下来,傍晚去小区门口接她爸爸回家时,小家伙还是那么的在欢呼中奔跑。我错误地以为女儿只是暂时的不适应,过几天就适应了。
事实上作为我们成人要适应一个新环境也是需要磨合的,只是大人的排解方式多一些而已。譬如习惯上海的生活还是花了我近半年时间:习惯上海的饮食、了解上海的人情世故、熟悉小区周围的交通地理等等,期间还念念不忘常州的生活。更何况一个才三岁的孩子呢?
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常州并没有医疗的很好,只是暂时的休息让我忘记了疼痛,在女儿开始上托儿所的这一段时间又日见疼痛起来,又不得不到上海香山医院就医,我的心情也变得有点烦燥。
接下来的一个月中,要把女儿送到托儿所去是多么的困难!我们的交流也变得比较敏感,不能提到与托儿所相关的词汇,否则就会引起女儿的抗议,连早上起来给她换衣服,都要问个究竟:“为什么要换衣服,要到那里去?”我都不敢正面回答,只是说换了衣服要出去散步。然后不幸而被女儿认出了去托儿所的路,于是在哭闹声中送进了托儿所。当时她们班的出勤率是很低的,有时一半都不到,很多家长不忍心看到孩子不适应环境的痛苦而又带回家里休息。我一方面是经常要往医院跑,另一方面也过早的认为让孩子早一点接受这种环境的变化也未尝不是好事,所以我还是坚强地把女儿天天送到托儿所去,又几乎每天是装聋作哑的离开托儿所。对于这种现状,我竟缩手无策,除了少提敏感话题外,不知如何去帮助女儿更快地适应环境。第一次感到女儿虽然有父母关爱着,可她作为个人去适应这个社会竟是这么的无助!于此持续了一个月,到了十月一日才慢慢平息下来。据说她们班有个小朋友叫苏乐,硬是坚持哭了一个学期。可见小朋友要适应一个新环境是多么的辛苦。
随后女儿在吃饭方面的问题便显现出来,由于此前经常由保姆喂着吃,到上海后才开始培养她独自吃饭。在托儿所吃饭时很慢,经常要老师喂着吃,老师也颇有微词。其实托儿所的孩子总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要么大小解问题、要么吃饭问题、要么衣服穿戴问题,如果老师是带着一种负担去面对小朋友,则老师是痛苦的,而小朋友也是痛苦的。女儿在一周岁多时,便能自己脱下简单的裤头到规定的地方大小解,过了两周岁时,便能独自穿戴简单的衣服及鞋帽,自理能力还算正常,当然吃饭确实是一个问题。我除了对老师表示歉意及感谢外,在家里也努力鼓励女儿好好吃饭,可这绝对是一场持久战。
在上半学期快结束时,女儿开始讨厌去托儿所,总懒在床上不肯起床,去托儿所好象给了她很大的负担,有几次女儿进到班级里又会跑出来要跟我回家,只有到了休息日她才会开心的跳跃。我知道其中必有原因,追问女儿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有几次在路上碰到她的老师,她总避之不及而不愿与之打招呼。女儿比较敏感,又比较要强,或许是她与老师之间有所摩擦又不知如何去化解而引起女儿的厌学。我几次找她的老师了解情况试图和解一下气氛,却找不到突破口,或许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同样的态度,只是女儿比较不能接受而受不了?上半学期在不快及遗憾中结束了。
下学期开学时,亦亦说什么也不想去托儿所,我答应她换一个班级才勉强同意,于是争得托儿所所长同意换到了另一个班级。早上在女儿的哭闹声中我堪突不安地离开了。下午去接她时,她竟意外的笑咪咪地伸出右手背,说由于她表现好,高老师在她手背上敲了一个红五角星以示奖励。这个五角星在晚上洗漱时都没有舍得洗掉。一直保留到自然褪色。随后的这一学期,女儿经常举着印有五角星的手快乐地跑出教室,我也因此而受到了感染。
我的腰椎经过积极的治疗也好了起来,并开始到一家公司上班,每天回来,我都愿意尽可能多地抱一抱女儿,傍晚还会带着女儿在小区散散步,与周围的邻居有一搭无一搭地打着招呼,似乎想补偿女儿在两周岁以前缺少的爱。亦亦也变得开朗多了,也开心多了,放学后经常会留在托儿所与同班小朋友一起玩,回来也会经常提到托儿所她认为值得一提的事情,我们与老师的沟通也变得愉快了,大多是关于孩子的进步,及还需要互相配合的方面。由此可见,孩子在充满爱及赞许的环境中生长是多么重要!高老师在女儿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她手背上的五角星激发了女儿对学校的良好印象,在我的心里也深深地留下了感动。.

TOP

相信这里的妈妈对宝宝第一次上幼儿园都有着深刻记忆。换班级实在是很明智的举动,很为楼主庆幸女儿找到了好老师,有了可适应的环境。.

TOP

多谢鼓励,只是平时为女儿记了一些东西,对于应对女儿的各种成长问题总存有疑惑,现在整理出来,请各位BBMM多交流育儿心得..

TOP

期待下文.

TOP

三、女儿的幼儿生活--- .幼儿园

三、女儿的幼儿生活--- .幼儿园
                       (一)
孩子的幼儿生活是托儿所的延续,个人认为知识的积累在其次,主要是培养孩子学习意识、感情意识、集体意识,学会充当各种社会角色,是培养良好个性的重要阶段。有了托儿所的经历,我们在选择学校特别是老师时尤为慎重。
小区附近有几所幼儿园,一所原为上海中心市区的星级幼儿园,随着动迁搬到这儿来的;在该园边上还有一所私立幼儿园,条件比较好,老师对孩子是呵护有加;还有一所是随着小区人口的增加而增设的。经过了解后还是选择了随动迁的幼儿园,毕竟学校及老师都经历了历史的帅选。至于私立幼儿园,虽然条件好,但我们倒也不希望孩子在学校有过分的呵护,另外就是学费数额也不小。其实我们作为门外汉,是很难仔细了解一个学校的,只是有所考察后作的选择可以安慰心理而已。
2002年9月1日,亦亦开始到本区的公立幼儿园就读。按当时的政策,具备居住证的孩子就近读书可以免地下收费,可我们却被告知没有自购房还是要求缴一定费用,考虑到孩子毕竟在这里读书,就委屈认了吧。在第一周的星期五晚六点,幼儿园第一次开了家长会,园长在结束发言时说道:“小班的小朋友很多自理能力好还差,特别是外地人的孩子,有的还要带着奶瓶来上课,有的孩子衣服穿得也不够整洁,希望这些小朋友的家长呢回去要引起注意……”虽然园长是有所指,可讲话的口气让我有了一份担心:因我们来上海人才一年,还没有很好的融入上海,家长受一些排斥可以轻松排解,如果女儿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对孩子的个性影响将是很负面的。
因女儿上过托儿所,也就习惯了学园的生活,可那些没有进过托儿所的孩子注定是要过磨合这一关的,于是幼儿园里经常会因一个小朋友的哭闹而引发全园的大合唱,大班的小朋友则在边上刮着脸皮笑。也许是女儿的吃饭还是很成问题,也许是受了大环境的影响,女儿的吃饭问题还是暴露了出来,她们那一小组吃饭不仅老师头疼、园里的保姆王阿姨头疼、家长也被来自幼儿园的各种反映冲击得心烦意乱。其实最痛苦的还是孩子,为了吃饭,比别的孩子得到的否定多,孩子心理压力大,情绪也会相应低落,进而抵触……
在三周后的一天中午,与老师事前打好招呼,专程请了假去看女儿吃饭。午饭铃声响了,小朋友进了餐厅,叽叽喳喳地等待阿姨分饭,我躲在一个角落里,尽可能不让小朋友发现。小朋友的用餐真是千姿百态:有的一拿到饭就狼吞虎咽,吃完了还要添饭;有的边吃边聊;有的细嚼慢咽;有的则坐着等阿姨喂。女儿坐在那慢慢吃着,一会儿,她们小组有人已经吃完了,女儿开始着急起来,等大多数小朋友都用完时,女儿一半还没有完成,这时听到老师或是阿姨说道:“没有吃完的小朋友抓紧时间啊,不要到最后被关在餐厅啊。”女儿东张西望了一下,便开始哭了起来。我也着急起来,不小心让女儿发现了,女儿哭着跑了出来,要跟我回去……我几乎是含着快掉下来的眼泪离开幼儿园的,看到女儿为了吃饭这么苦恼!
晚上女儿委屈地回到家里,一脸的不高兴。
“我今天去你们幼儿园看你们老师了,顺便也看了你们小朋友吃饭”这是回避不了的事实。
“你们老师说,你最近吃饭有进步,哭的次数少了,虽然今天哭了,但一会儿就没事了”女儿的脸色有所好转。
吃晚饭时,我们相互号召慢慢吃,又不时地插上几句:
“吃饭细嚼慢咽比较好,有些人吃饭特别快对身体并不好,特别是小朋友,更要慢慢吃。”
“我知道你每天吃饭都吃的仔细,这非常好。只不过呢,看到别的小朋友吃完了在那里玩,你心里有点担心被阿姨留在餐厅,所以着急地哭了,对吧?”女儿找到了知音,表情舒展开了。
“吃饭是自己的事情,不要着急,也不要管别的小朋友用完没有,吃自己的饭,慢一点没有关系,只要努力吃、认真吃、别挑食就是好孩子。我们从明天开始好好吃饭,好吗?”女儿欣欣然点点头。

小班开始便有简单的学习训练:画画、识字、手工等。女儿在开始一段时间情况与她的吃饭一样很不乐观:画画没有别人快要哭、不能按时完成某一项简单任务要哭。这是女儿的个性,好强。为了这事又没有少与她老师沟通,回家后又与女儿谈了几个问题:
1.老师认为亦亦在很多方面比其他小朋友有着比较大的优势,比如动手能力:已经能自己脱衣服睡觉,起来能自己穿鞋,能独自处理大小便等等,自理能力比较强;
2.做任何事情慢一点没有关系,但必须认真做,有些小朋友速度虽然快,但可能做的不认真,或者是质量不高;
3.对自己要有信心,要坚信自己能做完;虽然慢,但做得比别人好,比如画画,老师还表扬你画得好,如果能改掉哭的毛病那真是太好了。并在做好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快速度。
如此坚持与她聊了几次,并在《家园联系册》上记述了女儿在家的情况,并请老师对女儿多加鼓励。二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女儿的画经常被老师作为范画贴到墙上,也不会因为自己速度慢而哭了,吃饭也有改善。在期末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还重点把女儿提出来表扬,说女儿的进步很大,又列举了女儿贴在墙上的画。会后有几个家长在找女儿的画,还不时夸奖女儿画得好,我心理不由得甜滋滋的,回来当然也不忘对女儿的进步加以渲染。.

TOP

回复 #1 happyqhp 的帖子

我们经历很相似,你写得真好,期待下文。.

TOP

女儿转眼也要进入学前教育阶段,很好的文章,给我很多启迪。.

TOP

成长无烦恼

女儿的幼儿园生活(二)
        问题总是一个接着一个。也许是女儿婴幼儿时太动荡了,很少有同龄小朋友玩,也许是继承了我们家长的个性,比较内敛,不善张扬,也许是我们家长的要求过高,总之,女儿在幼儿园很是内向,很少举手发言,也不善表达自己,与老师交流几乎没有,与小朋友交流也属于一般。
        作为家长,心理是一样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开朗的个性,也总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家孩子的缺点与别家孩子的优点相比较,于是心理那个急呀。
       女儿小班下半学期有一次接女儿放学时,幼儿园老师说起当天教的儿歌,女儿未能象其他小朋友一样背出来,“胆子太小,可能是记忆力不太好。”老师悠悠的说,声音很轻,可能是怕影响我的情绪,也可能不想让孩子听到。
可女儿还是听到了,我也确实是受到影响了:有哪个家长愿意听到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否定呢,哪怕是很含蓄的?
回家的路上我闷闷的:女儿虽然谈不上出挑,但应该不至于……
        经过一个水果摊时,女儿想要吃芦柑,我买好了芦柑女儿又想要吃金桔,我表示在这个水果摊买了芦柑,女儿可以请摊主叔叔给两个金桔作为赠品,女儿表示不敢。在我再三鼓励并承诺只要她能索要到金桔就会有所奖励下,女儿终于开了口:“叔叔,你可以送我两个金桔吗?”叔叔及其他店员都笑了,同时很大方地给了女儿两个金桔。女儿可能感觉受到了嘲笑,便自顾自往前走了。
        我看着女儿的模样,心里有了谱,追上女儿说:“刚才叔叔都夸你了,夸你能干、大方、可爱。他们刚才都笑了,你也听到了?”
        女儿的脸上表情有阴转晴,继续说:“其实他们笑是表示他们很喜欢象你这样可爱的孩子,他们还说你是一个勇敢的孩子,能向他们索要赠品,很多小朋友都不敢这么做的。”
        见女儿很投入又有点陶醉的神态,我顺势又提到了她今天在幼儿园学的儿歌:“我就知道我女儿是最能干的孩子,老师在上课时给你们讲的儿歌你肯定能背,只是当时有点紧张,担心背不好于是就没有背出来,是吗?”
        女儿点了点头,便一字一句的背了出来。等她一背完,我便张扬地亲了她一下说:“我就知道我女儿是最棒的,在学校里也要这样,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大胆的地说出来。”
        晚上又因为她回家路上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给予了承诺的奖励。
        就回家路上发生的事情,我又在《家园联系册》上做了记录,让女儿带给了他们老师,请她老师能给予女儿比较多的机会发言,能给予女儿相应的鼓励。如此与她老师沟通了几次,得到了老师的很多支持,家园双方都对女儿的表现给予了鼓励或肯定。
        一段时间后,女儿在幼儿园的表现大有进步。有一天女儿的老师在《家园联系册》上写道:“亦亦最近上课发言进步很大,每节课都有发言,特别是在分组活动中,发言尤为积极。”
        我们希望女儿能开朗一些,更能表达一些。于是又与女儿谈了以下几点:
        1.懂礼貌。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全家总动员;
        2.对自己要有信心,无论是学习还是玩,要相信自己能做到,并努力去做好;
        3.要把自己的想法完整地表达清楚,要努力与老师及小朋友交流并做朋友;
        4.学会扮演社会角色:比如去超市怎样选购东西、遇到困难时懂得向别人求助;遇到问题要学会沟通,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也不要耍脾气。
        5.开心乐观。一家人在一起要开心、团结,对各种事情要抱乐观态度。
        事实上我们的要求很多她是无法理解的,全靠平时日积月累。我与她爸爸为了女儿的成长经常变换着红脸与白脸的角色,我们抓紧了她进步就大,我们放松了,她就疲软了。可见孩子的教育是一场持久战。
        到小班结束时,女儿的表达方面在积极进步,人也逐渐开朗了,总而言之,女儿的成长至少在这几个方面是良性的。.

TOP

(三)
        小班的小朋友开始学会交友,到中班小朋友已经能够自己顺利交友了。女儿在这一点上似乎又比别的小朋友来得那么消极:在她小班时,与小朋友几乎没有往来,在小区碰上她的同学,她基本不与之打招呼;同学与女儿打招呼,女儿也不甚理会。我曾一直担心她不合群,不善交友,则来自朋友的那份乐趣女儿就享受不到了,这不能不说是人间憾事。为此又绞尽了脑汁。老师则表示不用担心,这是幼儿心理成长规律。
       女儿到了中班下学期,朋友便多了起来,在家经常会提到她的同学。韬韬家里非常干净,想带我去参观一下;兵兵爸爸妈妈不要他了、荣荣认的字最多、阳阳妈妈最漂亮、一一妈妈很胖、媛媛总会骂人等等,她的话题中总离不开她的同学。每当女儿提到小朋友的事情时,我好象也变成与女儿同龄,对女儿小朋友的趣事听得津津有味,不时问一些傻傻的问题,女儿呢总是会为能很轻松的回答我的问题而沾沾自喜。
       起初一段时间女儿与诗诗打得火热,回来的话题总是她:说她不久就会有一个弟弟了,再后来她妈妈去把肚皮杀了,生出来一个弟弟,她妈妈夸她叠的衣服整齐等等。
      后来话题换了盈盈,两人经常交换一些她们心中的宝贝,粘纸、头花、橡皮、铅笔头等等。
再有一段时间斐斐粘上了女儿,经常打电话来与女儿聊几句,甚至从没有去过同学家的斐斐连续来了我家两次,女儿也应邀去了她家一次,女儿选了一只小茶杯及一本小画画本送给斐斐,斐斐妈妈则送了几条裙子给了女儿,双方家长对她们的来往都相当支持。一段时间后,女儿不再提起斐斐,甚至两人互相索要相赠的礼物。问起女儿原因,说是有一次斐斐带的玩具不给她玩。小朋友的忘情与友情来得同样快。
        在小区里,女儿同样也结识了一个朋友叫文文。在同一个幼儿园,比女儿高一级,文文聪明、机灵,总能带领女儿一起玩,一有时间两人就粘在了一起,玩她们喜欢的东西,由此也给女儿带来了不少快乐。
                       (四)
        到了大班,幼儿都处于正常了,是向小学过度的最后一年,开始引导小朋友的学习能力了,我个人给幼儿园三年各取了一个名字:小班是适应年、中班是成长年、大班是过度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幼儿园大班对学习就有好的引导,那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都是莫大的帮助,反之就难说了。
        大班开始一周,照例又开家长会,发现新调了一位老师,老师照例也发言,与各位家长认识一下。可我总觉得她的发言没有进入角色:也许是她没有工作热情、也许是对班级情况不熟悉……
        回到家问女儿,才知以前是该园的保育员。第二天向女儿另一老师核实,老师在我的追问下,才说这是园方的决定,如有想法可以找园长。
        两周后开家委会会义,我故意拖到最后向园长反映:家长对老师安排有意见,希望能更换老师,园长表示正在物色,有了合适的会考虑更换。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女儿常回来讲起他们上课时经常会跑到阳台上玩;有一次接女儿放学,她的另一老师也与我谈起新来老师上课时令人担忧的现状及她作为同事的诸多难处,甚至提及很多事情家长要争取……
        而园方似乎也没有动静。
        我再次来到园长办公室,表达三层意思:
        1.我并否对现任老师有意见,相反我很尊重她,但是她不适应目前的工作,会影响所有的孩子;
        2.在最短时间内坚决撤换现任老师;
        3.如果园方在物色老师方面有困难,我可以发动全班家长帮助一起找。
        显然我的第三层意思引起了园方的高度重视,表示会尽最大努力尽快解决。
        到九月三十日,女儿的另一老师悄悄告诉我:“十一过后新老师就来”。
       十月八日送女儿去幼儿园,一位老教师站在班级门口一个个问孩子好,并问孩子的姓名……很有经验的一位幼儿教师!我不由得心理起敬。
        由于这位老教师的加盟,女儿的大班生活过的更丰富多彩。.

TOP

成长无烦恼----幼儿园兴趣选择

(五)
        由于信息的国际性,西方的教育方式很显然使很多家长为之倾倒:孩子的学习由孩子做主、孩子的兴趣由孩子自己选择!可要爸爸妈妈从自己做起,从自家的孩子做起,又是多么的难!别的孩子都在课外学点什么兴趣,我家孩子不学点什么总觉得对不住孩子,或是家长没有尽到教育投资的责任!最后没有选择也被孩子的兴趣所套。
        到了大班,也开始安排女儿的课外学习。先是学了国际象棋,一年下来,没有兴趣,转而学乐器------琵琶。说是由女儿选择,实际是我们家长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事前做了决定,而后让女儿做只有一个或二个答案的选择题。学习地点也照例让女儿做了选择,在徐汇区少年宫上大课,从怎样抱琵琶、怎样戴指甲、怎样弹铉开始,家长则也照例的跟着女儿一起学。每周陪女儿去上课,经常怀疑自己这样为女儿做选择的目的是什么?女儿到底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还是自己经过考虑后选择的?家长应该怎样发掘孩子的兴趣?特别是在孩子没有接触过的事情上岂不更难?
        少年宫经常会有一些老外来参观,有一次课前又来了一拨,我与老外就孩子的兴趣教育有了一次交流。
       “你们怎样发现孩子的兴趣?”
        ------孩子在学校里可以接触到几乎所有东西,各种乐器都有,各种孩子启发用品都有,孩子不受任何拘束全凭自己兴趣学习。由此可以发现孩子的兴趣。
       “接下来你们怎样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兴趣?”
        ------对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东西,都会请家庭教师,但也是有孩子与老师之间完成相关事宜,家长不作陪伴。
        于是我有了感慨:西方发达国家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学校资源配置相当丰富,足可让孩子有全方位的接触,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家庭条件也足可以支付孩子的几乎任何兴趣的培养。而作为中国家长及孩子,由于社会物质条件尚为欠缺,家庭条件尚属不够富裕,所以对于孩子业余兴趣的培养,家长只能依据自己的认识多方对孩子加以甄别,来发现孩子的兴趣,孩子也只能在这种压力下选择自己的兴趣并苦于兴趣学习中。
        中国孩子的学习方式实属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程度所决定的!于是我坦然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