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安 | 风与风筝
https://mp.weixin.qq.com/s/wHKA6GIbxqJife0dFoc_aQ
苏文安 | 风与风筝
原创: 莫非可以如此写 莫非不朽的传说 今天
分割线 箭头 动态
文末有莫非老师单身、亲子、婚姻的视频讲座,欢迎点击收看!点击“阅读原文”,可上天猫的“全新图书专营店”购买《莫非爱可以如此》。欢迎留言!
创文的异象是推动文字事奉异象,装备牧养文字工人,创建文字社群。苏文安老师是真爱机构的副会长,也是创文的文字苑牧,在此和各位分享回应创文深根作者灵魂系列,「文人的情关」一文。
今年正值结婚35周年,特以此充满挣扎与恩典、困顿与复起的生命故事。不完全的我们,天天都在等候主的医治与更新,盼我们的破口和伤口,能成为神奇异恩典的入口,也成为露神真理和真爱的出口,为主行侠仗义。守住真爱守住家,有情有义度一生!——苏文安
母亲节 浪漫心 分割线
在一次数百人参加的感恩聚会中,我曾公开对内人丽珊如此说:“如果我是一支破空疾飞的火箭,你就是推动它不断前进的燃料;如果我是一只五彩缤纷的风筝,你就是让它冉冉升空的风。”
回首1983年迄今,35年的婚姻路,此话一点儿也不夸张。
2009年文安为丽珊庆生,在众人面前发出“风与风筝“的肺腑之言。
微雪中的邂逅
1971年,丽珊随家人自台湾移民来美,在当时华人如凤毛麟角的美国东部小镇完成初中、高中、大学教育。与我相识时,正在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上班。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但她却暗自立志,若找对象,一定要找在台湾念完大学才出来的男孩子。
1982年11月我移民美国。1983年初,我住在宾州乐园镇的三哥文峰家。
1月间一个小雪飘飘的傍晚,我搭别人的便车到新泽西州若歌大学中文查经班参访,正好丽珊站在门口负责欢迎新人。
就在见到我的那一刹那,她突然听见一个非常清楚的声音说:“这就是我为你所预备的先生。”她从未有过这种经历,顿时愣在那儿,目瞪口呆地看着貌不惊人的我擦身走入聚会厅,她记住我的长相,却不知我是谁。但她放在心中反覆思想、安静祷告,未向任何人提起。
一个月后,我又造访若歌查经班。这次,有人较详细地在聚会中介绍了我的姓名来历,她这才知道我当年秋天就要远赴洛杉矶读神学院。她虽然想要找委身的基督徒作终身伴侣,却还没预备好要嫁传道人!
此次去新泽西,我借住更新传道会李定武、长真夫妇家。谈话中,偶然间提起我自己年纪已不小,过去靠自己寻求,感情飘泊起落,如今想改弦易辙,若长辈认为有适合对象,请代为介绍。当时长真姐脑海中就浮现出丽珊的身影,但她并不知道丽珊已见过我,所以自然未向我提起想要介绍的对象是谁,而我对丽珊也毫无印象。
丽珊这边呢?则一直未向任何人提及,默默祷告一个多月,直至顺服下来。就在她“想通”的第二天,长真姐打电话给丽珊,问她:“如果你将来的先生是传道人,你觉得如何?”立时,她心中知道长真姐要介绍的,必是苏文安。
1983圣诞前夕,在神和人面前盟誓,踏上婚姻旅程。
我与丽珊就在定武夫妇的安排下,于4月1日正式开始交往,同年12月17日就在许宗实牧师证婚、若歌教会弟兄姐妹祝福下结为连理。
共同的信念
当我们正式见面时,即有相见恨晚之感,一深入交往后,彼此就确定我们的结合是出于主,因为除了初次邂逅时那超自然的印证,我们还有三个重要的共同点。由于这些共同点,能够让我们面对彼此相异之处,克服日后婚姻生活中一切难关。
1.委身于上帝:我们会在如此短时间内决定结婚,是因为彼此对上帝都有强烈的委身。她一心要嫁的是委身的基督徒,我也是要找一位能委身于上帝的对象。
2. 爱的家庭:我们都出身于凝聚力很强的原生家庭,家中兄弟姐妹关系亲密,长大后仍互相扶持、互相帮助、互相照应。因此她不仅爱她的家人,也爱我的家人。
3. 家庭蓝图:对于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华人文化传统与她较熟悉的美国文化传统,我们都希望能做到去芜存菁、融会贯通,再以圣经的价值观为核心,来经营婚姻与家庭。这也是为什么日后她会以无比的耐心与毅力开始“在家教育”(Home Schooling)的大工程。
这些共通的坚强信念,使我们在相伴相随的年日中能化“相异”为“相益”。
2016年一同筹办家庭成长特会。
结婚那年我二十九岁,在台湾土生土长。而丽珊认识我时,虽能说华语,但对汉字已经很生疏了。我是第三代基督徒,她是当时家中唯一信主的孩子,我们成长的环境大不相同,文化背景颇有差异,但三十年婚姻路走来,虽历经艰难,却能渐入佳境,这与她的个性和对婚姻的强烈委身当然有绝对的关系。
相异却相益
与她初识时我甫抵美国,是个新移民,对美国文化完全是门外汉。而丽珊已在美国念完初中、高中、大学,在美国大公司上班。是她教我开车,教我有关的美国常识,她不仅没有看轻我,反而“慧眼识英雄”,帮助我立足,鼓励我发挥。
她对文学涉猎相当初步,更不要谈对中国文学有何深入了解。虽然大学时代参加了中文查经班,再加上婚后耳濡目染,中文程度大为提升,但她并非有文才、能写作的人。也正因为如此,我的文章有了最诚实、最可靠的第一读者,让我的编辑、采访与创作,能接地气,真正贴近一般读者的需要。
我的人际关系常出状况。尤其我不是精力旺盛的人,往往在台上侃侃而谈,下了台却沉默寡言,因此较敏感的人会误以为我对他们有成见。我常冲口而出说错话,例如见到穿着宽松衣服、身材丰腴的姐妹,可能会不假思索恭喜她怀孕了;或是冒昧地问一些年纪较大、看来较成熟的单身姐妹“有几个孩子了?”或“孩子多大了?”幸好丽珊常为我打圆场。
在公共场合中,我有时会专注在自己的思想与心灵世界中,她会提醒我,将我拉回现实。我除了在写作与编辑上细心外,其实是性子急动作快,不仔细又易出错,她正好相反,慢条斯理又精雕细琢。我虽时常不耐于她的慢动作,但却不能不说“你办事我放心”。
2005年暑假,我们全家一同观赏韩剧《大长今》,其中有句对白:“学做菜没有秘方,诚意和时间就是秘方。”引申于丽珊的为人处事,再恰当不过了。
阳光般的女子
初次接触丽珊的人,十有八九必对她嘹亮的笑声留下深刻印象,那一串串带着阳光气息的爽朗笑声,正如她不虚伪不造作的性情。
她有与生具来的亲和力,很容易让人感受到她诚挚的关怀。她在人际互动上总是不占人便宜、不滥用人情、坚守“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原则。因此许多人认定她是终生挚友,尽管因环境变迁,时空睽违,这些老朋友仍会时时想到她,在人生遭遇重大转折时,总想找她商量。
她这些品格特质正是我所缺乏的,特别是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真是上帝特地差来补我之不足。而她对主的单纯信靠,也是我最钦佩的一点。她宁可采取严谨的标准来落实圣经的价值观,且能一以贯之,却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我常说,她的“路是窄的,心是宽的”。她走的是一条高标准的路,但又能容忍各种不同的人,包括对圣经字句上常有不同解释引申的我在内。这在道德观、价值观模糊的现代社会,以及易于以教条律法评判人的教会圈中,都是极为可贵的品质。
在婚姻中,她成为我真正能推心置腹的密友,是我有事时想要商量的第一人选。她讲理又柔软的特质,使我们的沟通即使一时遭遇困难,至终皆能顺畅。
在家教育大不易,丽珊委身靠主迎接挑战。摄于1998年。
初识丽珊时,她是位颇有身价的单身女郎,但她公开宣称人生的最大志向就是作个全职妈妈。
她在1987年怀了老大之后,就辞去工作,但因我汲汲于开创事工,将她拖来当“全职义工”,因而她这心愿一直到1995年才真正实现。她善于理家,在俭朴原则中让生活过得多彩多姿。她教导孩子善用有限资源来寻求欢乐与满足,盼他们既能处缺乏,也能处丰富而不迷失。
初识丽珊时,我单身一人、身无长物,在美的学历资历皆无。但她对我全程陪伴、全然包容、全力支持。
在接下来三十年的婚姻旅途上,经历了教会的、机构的、家庭的、健康的、经济的种种挫折、重重打击和连连逆境,她不单自己能站立得稳,还能帮助我重新站起来,尽全力维系住这个家庭。
这种热力、爱力、生命力,以及落实信仰于日日、月月、年年生活中的心志和行动,着实可敬可佩。我对她的感激、心疼,实非言语笔墨所能形容。
在爱里创造奇迹
丽珊对婚姻的全然委身,也表现在对我的家人身上。她原本完全不谙台语,经努力学习,两三年后就能跟家父家母用台语交谈无碍。自2003年8月家母中风后,两老就与我们同住,当时年已八十七的家母右半身不遂且不能言语,虽有看护帮忙,但仍琐事繁杂,而年近九十的家父则意志坚强且自主意识强烈,与他沟通,惟丽珊能游刃有余。
两老的食衣住行、医护事务、社交活动,千头万绪且突发状况极多,而丽珊对老人家的爱心与耐心、包容与承担,远超过我这作儿子的。同时她每天又要肩负起三个孩子“在家教育”的责任。
一家大小五口,加上两位老人,两位看护帮手,她照管得井井有条。家中每个成员各有各的问题和需要,她用爱来维系,也在爱里创造奇迹。
甘心做,欢喜受,丽珊伴俩老行过人生最后一程,见证在爱中的神迹!摄于2007年。
2004年夏天,家母第二次中风,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病情严重,我们担心她再也不能下床,而我们也无力长期自己照顾。经过全体兄弟姐妹一同商量,选定一家相对上较满意的疗养院,预备一出院就送入。
就在送疗养院的前夕,丽珊告诉我,她观察我母亲的眼神,觉得她的意识仍非常清楚,她不忍心将婆婆送往疗养院等死,愿意接我母亲回家,让她在生命最后一程享有家人陪伴的温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也意味着丽珊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我虽是儿子,但主要重担必定落在她身上。我一再问她:“你真愿意?”她非常坚定地表示愿意。
于是,举行紧急家庭会议之后,我们又将家母接回家中同住。两、三个月之后,家母不但能下床,而且居然能在家人扶持下,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几步路,也可以比手画脚表达意思。她能有如此进步,能与我们沟通,体会我们儿孙的爱,继续为我们守望、祷告,可说是丽珊一念之间的不舍与孝心所生出的奇迹。
即使家母此后频频进出医院、状况不断,且于2007年8月25日安息主怀,但光是这三年天伦之乐,已值回票价。而家父亦在四十天之后,毫无预警地在主日崇拜结束之际,“从教堂直接保送天堂”。四年扶老课堂满分结业,对这位在美国长大却又如此孝顺的媳妇,苏家人只能赞叹:“好得没话说!”
由内而外的事奉
我和丽珊非常认同德国神学家潘霍华牧师所说的:“婚姻的意义远超过两个人的相爱……在恋爱中你俩看到世上的两个人,在婚姻中你俩成为传宗接代这长链中的一环。……在恋爱中你俩只看到彼此幸福的天堂,在婚姻中你俩就要站在对世界对人类负责的立场。你俩的爱是你俩私人持有之物,你俩的婚姻却超出了私人范围而成为一种地位和职责。”
我希望我们的婚姻是真正在享受而非忍受,夫妻之间是互为同伴、成为一体、且能荣神益人。真的,夫妻能同心活出婚姻的意义,是不得了的大事。我们深深觉得家庭是上帝要重用的器皿,许多上帝国度的大事,都是从敬虔爱主的家庭中萌芽的。
2016年携手参与推动“国际婚姻家庭节“,昭告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一心一意的圣经婚姻观。
在我事奉的早期,整整十年之久,可说是十足的工作导向、拼命追求成就的心态。看起来场面大头衔高,其实所做的超过自己灵命及内在品质所能承担的限度, 在领导牧养、言行举止和人际关系上漏洞百出。表面越成功、里面越脆弱。丽珊极力提醒我、劝告我,但我却充耳不闻,一味跌跌撞撞、踉踉跄跄、埋头猛冲、终至溃不成军。
感谢上帝,经过两三年调整转接期后,丽珊帮助我明白,所有的异象抱负、人生规划,都要先回归到家庭。否则在外面不论有多少光鲜的服事,也只是一个空架子。若不从核心经营起,却一味去求追求外面的掌声与喝采,那就是本末倒置,到头来可能祸起萧墙,一夕间土崩瓦解。
丽珊与我立志要努力学习,将我们自己与基督的关系视为生活的中心,以此为根基,从里而外、按部就班与上帝同工,先建造与家人的关系、然后是亲人与同工、再推及读者、听众、粉丝等等。总而言之,就是“工人先于工作、作者重于作品、真诚胜于一切”!
(文中所有照片由苏文安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