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V6VOCVjmK9fL6xdCW1Jkww
周黎明:为什么要去上海迪士尼看《美女与野兽》
原创: 周黎明 大家 今天
上海迪士尼乐园开业两周年之际,乐园旁的迪士尼大剧院迎来了第二部豪华音乐剧《美女与野兽》。
这或许是中国舞台走向商业大剧的路途上一个值得留意的路标,能否成为里程碑当然要看该剧的总体市场表现。但它很可能比之前的《狮子王》更有商业上的启迪作用,尽管《狮子王》的艺术造诣显然更胜一筹。《狮子王》中文版上演时,我纳闷为什么迪士尼没有选《美女与野兽》,依我之愚见,《美女与野兽》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
主要原因:《美女与野兽》舞台版重写实,而舞台上不可能写实的《狮子王》采取了众多创新的手法,其中有些堪称神来之笔但外行观众未必买账。在舞台跟银幕的博弈中,舞台早已在写实领域认输了,因此写实大剧被视为非常不酷。但偏偏初来乍到的新观众,尤其是家庭观众,最吃写实那套,至少对写实风格具有内在的心理期盼。
20年前我在百老汇观赏了《美女与野兽》舞台版,是一部完全写实的戏,布景之庞大,难以置信能快速变换。于是乎,换景本身成了一道风景。此外,丑老太变仙女,以及王子变野兽又变回王子等变身情节,舞台效果远胜影视,而该视觉特效的设计师曾为魔术师大卫·科波菲尔工作,大型魔术自然为该剧的戏剧性锦上添花。
此次上海上演的中文版,不同于我20年前看的那个,但由同一批主创重新打造。舞台设计似乎更为轻盈灵动,场景更换节奏更快。当然,记忆是一件神奇的东西,也许留存我脑海的细节,早已经历了主观的放大。
这版《美女与野兽》,肯定不同于原版,但这些变化既有市场因素,也属于艺术创新。比如中文版不再强调故事的发生地法国,因为中文无法像英文那样传递出法语口音及法式幽默,即便是“请上座”一曲中的康康舞片段,未必能让很多中国观众联想到法国及红磨坊,而卢明的法国公子范儿肯定是要演变成上海小开的,但这一切都在若有若无之间,颇有巧妙。
说到“请上座”(Be our guest),那是考验导演的一大难题。1991年的原动画片中,这段做了极端影像化处理,视觉呈现天马行空,镜头视角变化多端,拟人化的杯盘餐具镶嵌在1930年代好莱坞经典歌舞片的框架里,令人叹为观止,百看不厌。舞台上,这一切都不得不放弃,整个思路必须重来。中文版这段的编排基本保留了百老汇原版的创意,层层递进,把观众情绪推到亢奋的高潮。看这段时,我胡思乱想,老谋子若看到这段,多半会换成人海战术,用到他的《印象》演出中。
中文版《美女与野兽》
当年百老汇版首演时,曾遭到美国剧评人的责难,认为迪士尼把舞台剧变成了主题乐园项目,热闹有余,内涵不足。(若干年后,美国剧评界罕见地修正了他们的观点,对该剧的评价逐渐转为正面。)至于我自己,我判断任何版本的《美女与野兽》是否成功,不是看“请上座”是否新鲜又热闹,而是看“美女与野兽”主题曲是否令我怦然心动。那是男女主角从互相讨厌变为互相爱慕的关键点,如果这儿不能让我相信他们的爱情,其他场景再好看也于事无补。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当胡太太(茶壶)唱起那熟悉的旋律,当贝儿和野兽状的王子翩翩起舞时,我被感动得不行不行了。这是连艾玛·沃特森和丹·斯蒂文斯(2017年真人版电影)都未能做到的。
这个故事,充满了enchantment,但最enchanting的,不是瞬间变型的场景,不是被施展魔法的城堡,而是爱,爱能否从俗套变为真实而新鲜。
《美女与野兽》是迪士尼童话大片的一个巅峰及转折点。之前的迪士尼动画片,基本上是满满的性别套路,但从这部开始,套路逐渐瓦解——贝儿的恋爱对象不是片中最帅的男性角色,而是外表丑陋如加西莫多的“野兽”。OK,他最终变回了人形(这是《怪物史莱克》尽情嘲笑他的地方),但迪士尼真的意识到颜值控是个陷阱。比这更重要的是,这故事里的爱情是基于平等和尊重,当贝儿尚未获得自由,即便两人已生情愫,但那种感情无法开出符合现代观念的花朵。只有野兽让贝儿彻底自由,他俩才能超越阶层等级以及男尊女卑的传统童话关系。
1991年动画版《美女与野兽》
换一种说法,这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正能量爆棚,让观众席里的小朋友们,体会到爱情是平等的,为家庭做出牺牲是伟大的(贝儿跟父亲的关系),读书是有用的。
当然,穿得漂亮也很重要。贝儿身穿黄色裙子出现在弧形楼梯上时,尽管那装束早已深入人心,但全场依然一片惊叹声。韩剧一定会把贝儿打造成玛丽苏,其实这个人物在美国文艺中另有起源,跟咱们《西厢记》中的红娘略为相似——她们聪明伶俐,出身卑微但从不自卑,而且相貌也不差,远没到丑女无敌的地步。她们的美因为她们的智商而显得更为迷人。
每当有中文音乐剧问世,总有一种批评声音出现,说演员不够好,比人家英美差远了。这种评判整体并没错,但中国的音乐剧人才不会突然冒出来,肯定需要实践的打磨。在中国舞台上,即便在同一部音乐剧中,你有时会发现某个演员完全够百老汇水平,而另一个演员似乎连英美学生版的水平都不够。但公允地说,过去十年里称职甚至优秀的本土音乐剧演员越来越多,其中有唱、跳、演俱佳的全才。
演员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公众对巡回版和本土版的评判(此处不涉及本土原创剧目)。《剧院魅影》在中国巡回演出时,票价奇高且一票难求,因为中国观众认为那是正宗的,不是山寨版。说实话,巡回版从演员阵容到舞台设计,均属于次优,最优秀的版本通常留给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当然,即便是次优,那质量确实能秒杀咱们。《狮子王》和《美女与野兽》都曾有巡回版访华,但巡回的本质就是每个码头停留一小会儿,通常吸引戏剧爱好者而非普罗大众。
如果那些巡回演出是中国振兴音乐剧的第一步,旨在学习,那么,西方经典音乐剧的本土制作(中文版)可算第二步,在这基础上才会出现中国原创的第三步。中文版不管表演水平是高是低,剧作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当然,不是每部西方经典剧都适合当下的中国市场——《Q大道》似乎过于成人,《一步登天》的音乐风格太过陌生,《我,堂吉诃德》在中国也没有原著优势……这三部都是七幕人生制作的,舞台设计完全照搬美国原版,一点不差但让人隐隐觉得不太接地气。
新绎文化制作的《森林诱惑》(直译《走进森林》,电影版通译《魔法黑森林》)陷入了另一个泥潭,那就是太超前。桑德海姆的音乐真不是普通人能欣赏得了的,而且前半部童话、后半部自我颠覆的分裂,将门槛抬高到专业中的专业的小圈子。
亚洲联创推出的中文版《妈妈咪呀》和《猫》影响力比较大,前者的故事够通俗,虽然挑逗之处需要调整,而且迪斯科文化也缺乏中国土壤,但本土演员的表现颇为抢眼。《猫》的名气大得吓人,它的问题是剧情太弱,缺乏剧力,对于很多人,进场就是为了等待那一首“Memory”。
从市场角度,现阶段最适合本土化的英文剧目或许是合家欢题材及风格的,这里面迪士尼作品肯定占相当大比例。估计迪士尼不会轻易授权给他人,现在他自己有了剧院(注:是正规剧院,不是乐园里面的短剧表演场所),对质量的把控就更不成问题了。
需要指出,把控质量不等于跟原版一模一样,《狮子王》让非洲演员跟中国演员同台,《美女与野兽》的服化道处理,都考虑了中国国情。在文化上,正宗乃是伪命题,迪士尼版的《狮子王》肯定不是正宗的非洲,《美女与野兽》也不会是正宗的法国,如今的中文版既不是百分百的美国货,更不是百分百的法国货,而是各种文化融合的结果。(2014年法国电影版曾在华公映,票房1652万元人民币,豆瓣评分6.4,低于两部迪士尼版以及1946年的法国黑白经典片。)
1946年版《美女与野兽》
关键是,这种融合是不是违和,是不是有机。窃以为,这版《美女与野兽》会让中国观众看得很舒服,尤其是家庭观众。
音乐剧本土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歌词。推出《Q大道》等剧目的七幕人生,歌词翻译是一流的。这回迪士尼的《美女与野兽》中文歌词,总体水准非常高,捕捉了原文的神韵,同时兼顾了中文特色。我觉得仍有待提高的,恰恰是主题歌。原歌的歌词是碎片式的,句式很短,如同蜻蜓点水,优雅地在文字的水面上划过,而且韵脚也很别致,是ABCCB。曲风上有点像宣叙调,符合胡太太从一把茶壶及女管家的视角,像是喃喃自语。当然,广为流传的是席琳·迪翁那个畅销版,仅出现于1991版电影的片尾字幕,但给人错觉以为这首歌是男女诉说衷肠的表达。这首歌无论词曲都太高超,超越了音乐剧歌曲的套路,因此极难翻译,之前流传的是一个重新填词的中文版,叫做“爱在蔓延中”,本次采取了直译,并且统一压“ü”韵,故“美女与野兽”调换顺序,变成“野兽与美女”。不能算失败,但从遣词到韵脚似乎都留有一些遗憾,而且跟其他歌曲的朗朗上口有较大反差。
说是朗朗上口,有些歌词我还是听不出来。这不怪译者或演唱者,而是中文特色使然。中文是靠声调决定意思的,“歪崴外”发音完全相同,声调决定了意思的不同。你试试用普通话的四声来念英文的why,它依然是why,意思不变。唱歌时,原词的调被音乐取代,只能靠上下文来传递意思,故中文歌词被听错的概率远大于英文歌词。(网上有很多听错歌词的搞笑段子,可以用来佐证这一点。)正因如此,给国人看的中国戏曲作品唱词部分都会辅之于中文字幕。有人说看字幕会分神,影响观众对演员的注意力。这话又误解了中文的特性。同样的意思,中文字节要比英文短得多,只要翻译不啰嗦,中文字幕扫一眼即可明白。况且,你也不会每句都听错或听不出,酌情阅读即可。在我的欣赏经验里,只有口水歌是从头到尾一耳朵能懂的,越是好的歌词,越需要借助字幕。《猫》可能是最需要中文字幕的英美音乐名剧。
还有,影视字幕组发明了一种画龙点睛式的注解,万不得已舞台剧也可考虑采用。我曾欣赏过一场日本歌舞伎在北京的演出,里面用过此招,大大增加了观众的欣赏力,效果非常棒。
在当下中国,尤其是几个大城市,外国舞台剧琳琅满目。但成为话题的,往往是先锋和前卫作品,反而主流的、商业的比较罕见。这有点像中国开放电影市场之前,杂七杂八的外国影片并不少,但我们似乎不清楚它们各自的位置。《美女与野兽》相当于当年的“好莱坞大片”(“百老汇大剧”的叫法不知能否流传开),它在百老汇连演13年5461场的记录,使它跻身百老汇连演记录的前十名。它不先锋也不前卫,但它确实适合那些从不踏进剧场的人们,这就是所谓的“老幼咸宜,雅俗共赏”吧。
本文原标题:《<美女与野兽>叩响中国商业大剧之门》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