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3个人次参与评价】

父母必读:莫让神童悲剧再次上演

父母必读:莫让神童悲剧再次上演

父母必读:莫让神童悲剧再次上演

文章作者: 萧愚   


  最近,一对明星父子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书店频频亮相,原来,他们正在推销一本叫做《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炀培养纪实》的书。

  家有神童,父母出书,这简直成了一种惯例。而更加惊人的是,这些父母都会声言,自己的孩子其实不是神童,普通得很,是自己教育得法才把一个平庸之才造成天才的。

  张炘炀的老爸说:“我的孩子我最了解,他不是神童,只是幼年时显示出记忆力比较好的特点。”卡尔威特的老爸说:我的孩子是个低能儿,全靠教育得法成了天才。哈佛神童西迪斯的老爸也说:我的孩子很普通,成为神童是因为我发掘出了他的潜能。

  把造物主的功劳抹杀之后,父母们把所有的功劳都记在自己名下,他们知道,造物主不会说话,不会跟他们抢功。于是,教育专家的形象便轻而易举树立起来,接着,他们便必然走上著书立说之路。老卡尔威特写了《卡尔威特的教育》,老西迪斯写了《俗物与天才》,维尼弗雷德的母亲写了《斯特那夫人自然教育法》,今天,《神奇的学习》一书终于填补了国人在这方面的空白。

  我为什么极其反感这种父母以自己的孩子为证据自我标榜的行为?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这样做对孩子没什么好处,甚至会造成灾难性的、悲剧性的后果。这样的后果在卡尔威特、小西迪斯、维尼弗雷德等神童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第二,我非常反对他们贩卖的教育观点。这种建立在单一个案上的教育观点除了给人带来误导之外并无多大实用价值。

  先说第一个话题吧。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一书中写到:要想毁掉一个神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宣传他。而黄全愈在《培养智慧的孩子》一书中也引用过类似的一段话:“如果要让一个孩子自杀,最好的方式是让这个孩子早早就在好莱坞成名。”

  为什么神童早早出名具有这么大的杀伤力?读者可以读一读哈佛神童西迪斯这个个案。西迪斯是有史以来智商测量分数最高的天才。十一岁就进入哈佛大学,并在哈佛开办高级数学的讲座。可在舆论和媒体的压力下,他几近心理崩溃,最后走上了与媒体和社会对抗的道路。最终,他一事无成,46岁便英年早逝。

  另一位有典型意义的神童是维尼弗雷德,她的妈妈斯特那夫人把她塑造成了全能的天才,8岁就开始写书作诗。可她成年之后不堪重负,母亲去世不到一年,她便与世隔绝,逃之夭夭,此时她刚刚28岁,一个天才就此夭折。她在逃走前曾反思道:“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比把一个早熟儿童树为榜样,并预言他会在任何时间,所有方面都出类拔萃更加可怕的事情了。”

  我国也有很多类似的案例。远的说有方仲永,最近的典型就是那个曾经几度逃离学校,最终在四十岁时得以出家的宁铂。

  俗语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的确,出名是柄双刃剑。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付出代价。对于出名带来的烦恼,一些久经考验的娱乐圈人士也难以应付。像窦唯大闹《新京报》事件便是一个典型。而对于心智发展还极不成熟的孩子呢?出名太早绝对弊大于利。尤其在当前某些媒体以曝隐私,炒花边为乐事,以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为常规操作手法的媒体生态下,孩子未来承受的心理压力会更大。

  现在,张炘炀刚刚11岁,已经有报道开始在“早恋”问题上做文章了。很难想象,当孩子遇到一些挫折,走一些弯路的时候,媒体会以怎样的角度去报道。当初,13岁的维纳在哈佛就遇到了这种困扰。《纽约时报》等媒体发表大块文章,指称这些神童生活低能,缺乏社交能力。当然,如果是成年人,也许会对这种报道一笑置之,但是,对于心智不成熟的维纳,这种质疑让他难以接受,心理接近崩溃。而幸亏父亲站出来以打官司作为支持,维纳才度过危机。而另一个神童西迪斯则没有这么幸运。他的父亲热衷与媒体论战,却对西迪斯的心理问题不闻不问,以至于西迪斯由于精神崩溃,不得不退学回家疗养。

  神童的脆弱不仅在心智不成熟上,他们也有着一些固有的缺陷。造物主是公平的,他们在给你超常记忆力,思维力的同时,也会给你一些其他麻烦。像维纳和西迪斯等神童都有书写困难的问题,维纳视力差劲,走路不稳,西迪斯有坐巴士闲逛的怪癖,同时,很多神童往往性格自闭,不合群,难以与人正常交往。

  这些缺陷和不足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个“名人”来说,就会成为被人嘲笑的把柄,谁让你有名呢?人们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在一个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谁能保证他不会出现一丝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被人抓住,在媒体前无限放大,在大众的喧哗与狂欢中,谁能保证孩子不会因压力而走向崩溃?

  正是因为神童出名的巨大副作用,明智的父母避之惟恐不及。比如数学神童王大可的父亲。

  王大可14岁考上北大研究生,成为北大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研究生。大可的父亲发现他是神童纯属偶然。由于大可小时候容易感冒,医生让他尽量少到人多的地方去,迟一点上学。由于推迟上学,大可在家呆着没事干,父亲就指导他在家学数学。大可六岁时学完了小学数学,七岁时学完了初中数学,八岁时学完了高中数学,用当年高考数学试题测试获得146分(满分150分)。

  九岁时父母送他到学校上一年级,由于学校教的东西都会,大可感到没有一点意思,渐渐对学校失去兴趣。后来父亲了解到自考这条路,就让大可就在家自学。历经五年寒暑,大可拿下了含金量很高的自考数学本科,接着在14岁考上了北大数学系的研究生。

  简单比较一下两者。王大可八岁时高考数学自测是146分,而张炘炀十岁时数学高考成绩是81分。从这个角度说,最有资格写“神奇的学习”的应该王大可的老爸。可他的老爸是怎样做的呢?绝对的低调,拒绝几乎所有的采访,我有几次想近距离“接触”一下王大可都被婉拒。大可的父亲很清楚,大可需要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做学问靠的是实力,而不是作秀。

  无独有偶,美国有个智商228(通常智商140已经是天才)的才女Marilyn vos Savant也是怕极了出名。她是目前智商吉尼斯世界记录的保持者。可她一直不敢告诉别人自己的智商,怕引起太多的关注。她先做投资工作,赚了足够的钱然后开始写书。

  她的智商一直隐瞒到1985,后来,有个记者从mansa国际发现了她的踪迹,顺藤摸瓜才把她找到。当然,此时的她已经成年,出名给她带来的压力完全能够承受了。现在,她是个成功的作家。如果有谁想跟她比比聪明,可到她主持的网站提刁钻的问题。

  下面再说第二个话题,我为什么反感他们的教育观点。

  如果稍微有点学术素养都应该知道,个案是不足以支撑一个教育学说的。可这些父母们无一不犯这个常识性的错误。他们的逻辑往往很霸道,我培养出了神童,因此,足以证明我的教育学说是正确的。可是,这神童究竟是天赐还是你培养的呢?你在孩子的成长中究竟起了多大的作用?是完全塑造还是轻推一把?你的方法能够迁移到其他孩子身上吗?

  回答这些问题这些人从来都是一种逻辑。我的孩子平庸,我的教育方法先进,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我的方法能够复制,只要你用了我的方法,人人都能成为我孩子一样的神童。这明明是一种狗屁逻辑,可没办法,总有人拿着垃圾当宝贝。好在时间能够证明一切,事实能够证明一切。我搞了个调查,把这些神童的老底都揭出来了。

  像西迪斯都老爸,写了个《俗物与天才》,号称要把天下的俗物都按照他的方法改造成天才。可结果呢?他的天才儿子完全毁在他的手中,而他的女儿用了同样的方法也没有灵光,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俗物。

  卡尔威特呢?九岁时放了颗卫星之后便开始走向平庸,整整平庸了50年,到60岁的时候才得到机会从事自己擅长且喜爱的文学研究,并取得了些微的成就。回头看《卡尔威特的教育》那本书,里面除了个别现在已经成为常识,任何基础性教育书中都会提到的教育观点外,存在着非常多片面、落后甚至反科学的东西。如果说,200年前它还有一定积极价值,200年后的今天就已经没有多少价值。否则,最实用主义的美国人也不会让它绝版,在图书馆里成为孤本。谁听说过《爱弥尔》成为孤本?《蒙台梭利的教育》成了绝版?

  可没办法,这东西在中国立刻成了宝贝,它的销量可以超过任何教育名著。我每次逛书店都会感慨。《卡尔威特的教育》、《早期教育与天才》这种在美国、日本已经绝迹的书在中国却大红大紫,连胡乱拼凑的伪书都有十来个版本。他们往往装帧异常精美,占据着书店最显眼的平台。而往书店的角落走去,那些欧美21世纪最新版,得到美国幼儿图书大奖的又科学又通俗的教育书籍却被冷落一旁,销量还不如这些古董的一个零头。

  人人喜欢捷径。这也许是这些具有神话色彩的书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可必须告诉大家的是,这些书里不仅没有所谓的捷径,还处处都是陷阱。比如,卡尔威特在其父亲错误的管教下,自闭,不善言谈与交流,成年后虽然当了大学老师,可是没有几个学生愿意听他的课,因为大家对他没什么好感,他的课堂门可罗雀。欢迎浏览ddhw.com你一定会喜欢要知道,德国大学可不像今天中国大学这么好混。学生是老师的衣食父母,老师的收入大部分都根据学生人数收取所谓的“人头费”。没人愿意上卡尔威特的课,所以他穷的叮当响。他老爸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会混成这样。

  下面,我再来替造物主说几句话。神童究竟是后天还是先天的?

  美国学者埃伦温纳给神童下过一个定义:严格来讲,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不管他们有多勤奋,大部分聪敏的孩子都并非神童。神童的标准定义是一个孩子在10岁时就表现出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绩,而这通常是只有成人才能做到的。她还说,“我总是对家长们说,如果你们不得不问别人你们的孩子是否是神童,那么他们就不是。”根据定义,神童就是一种“异类”,他们的超常表现是显而易见的。

  按照这个定义,上面提到的西迪斯,卡尔威特,王大可,包括张炘炀都应该是标准的神童。他们都在学业这个领域10岁时超出常人一大截,虽然无法否认,环境和教育对于神童的成长非常重要,但同样不同抹杀的是孩子的天赋。否则,就解释不了为何神童无法批量生产,甚至父母用同样的方法也无法打造出第二个神童。当然,在一些特殊的领域中,如演奏,国际象棋有一些成功的先例,但在学业领域,这方面的成功的例子还没有见到。

  正因为有天赋的存在,所以适合于神童的教育方法就不适合普通孩子。美国教育家Eric Jensen有一本书叫《不同的脑,不同的学习者》,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应该根据不同儿童脑的发育和工作机理角度出发制定学习计划,否则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具体到张炘炀到例子,由于他记忆力超常,所以可以加大学习的任务量,而对于一般的学习者来说,他的方法无法复制。坚决反对神童或者其他成功者的家长以孩子的名义为他人打造教育模板,这是我一贯的观点。这《“哈佛女孩”真相》一书中,我曾用很大的篇幅论述这个问题。

  可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张父却不愿意承认,他声称:张炘炀的学习方法可以复制,只要是正常孩子用他的方法都能提前数年进入大学诸如此类。可是,只要是从事过教学工作的人都知道,用同样的方法教孩子根本不行。心理学上有隐性记忆和显性记忆之说,每个人的记忆回路是不同的,有的孩子看似很笨,可是你用不同的方法诱导,只要打通了他的记忆回路他也会开窍。正是这个道理,个性化教学才在教育发达国家成为主流。否则的话,我们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老师,只要张父这类教育专家编个统一教材就可以了,这不一下子解决了中国的教育问题?

  再谈谈跳级的问题。的确,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知识重复甚至老化无用。对于极为聪明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简直轻而易举。但是,如果聪明学生面对这种情况选择跳级,那么我不得不告诉你,你聪明反被聪明误。以为抓住了应试教育的漏洞,选了一条捷径,实际上你反而上了应试教育的当。

  好不夸张地说,不用张炘炀的记忆力,只要是聪明程度中等偏上的学生把12年基础教育的知识压缩,瞄准高考这个目标备考,提前三、四年拿下一个二本一点没问题。武汉有个聂姓的孩子就是如此,13岁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现在,很多地方流行高二参加高考,很多聪明学生也能轻松考上大学,甚至能够考上北大。

  那么,既然读大学如此轻松,很多人觉得不如赶紧跳级,早点读大学算了。这种想法其实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还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帮助孩子社会化的地方。所谓社会化,包括人际交往技巧的学习,欢迎浏览ddhw.com你一定会喜欢友谊的建立,同侪间的竞争,自我认知等等。这些技巧和知识不是在家里就能学到的,必须到社会上学,而显然,学校是社会上最安全,最适合孩子完成社会化的一个场所。这种经历,是你日后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卡尔威特没有这个过程,长大后不善言辞,自闭孤僻。西迪斯同样如此,到别人家做客,看到蛋糕切下来就吃,根本不懂礼貌谦让。他的举止更是怪诞不羁,女同学以取笑他为乐事。大科学家维纳一直以怪著称,这个怪就是性格孤僻,举止怪异。而三个人都不擅长与女性交往。卡尔·威特据说终未娶(需进一步验证),西迪斯根本不懂表达感情的方法,只谈过一次恋爱,同样终身未娶。维纳更缺乏恋爱能力,老婆是父母包办的,目的是为了照顾他。

  女神童维尼在社会化方面也欠账颇多。成年后她离婚数次,最后隐遁了事。

  这是对于社会化的重视。很多美国聪明学生往往隐藏自己的聪明,恐怕让自己变得高人一筹,变得不合群。

  那么,聪明学生为了社会化就这样在学校里白白浪费时光吗?当然不是。美国一些聪明学生是这样做的。他们往往提前选修一些更高级的课程,比如,自己喜欢擅长的化学就学化学课,喜欢英语就提前学英语。但他们并非所有科目都超前,也不追求跳级。这样,既让自己吃饱了,又可以与伙伴们打成一片。

  此外,一些有特殊爱好和才能的学生不妨可以剑走偏锋。这里有个现成的个案。北京康盛世纪公司25岁CEO戴志康,身价据CCTV说过亿,可据圈内人估计在千万左右。这个孩子很聪明,学校里的课根本不在话下,后来迷上了电脑编程。中考前突击了几个月进了重点中学,然后又进了一所地方性的一般院校。在大学里,他继续迷恋编程,小小年纪已经号称中国最好的十个程序员。他在大学里开发的一个程序让他赚到50万。当许多人为工作发愁时他拒绝了30万的年薪自己创业。

  戴志康的聪明之处就是利用自己的聪明在学生阶段便拥有了一技之长。而许多名牌大学的学生虽然很聪明,但是把很多时间都花在了每分必争上,所以名牌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反而不如普通大学拥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这篇文章到此告一段落,总之,希望张炘炀的父亲能够仔细考虑一下后神童时代张炘炀的教育方法,人生是一场长跑,开头领先未必最后夺冠。就目前来说,炘炀同学已经被你剥夺了社会化的机会,让一个孩子与比他大10岁的学生一起参加军训我看不出对这孩子有什么好处,相反有一种滑稽和心酸。当年,读大学时维纳没有伙伴一起玩,他只好到小学生中去找,不知道你能否给张炘炀同学提供这样的条件?此外,有些东西在学校里是永远学不到的,有些知识也是老师和父母永远无法教给孩子的。你怎样弥补孩子的这块欠缺?这些都是新的挑战。我想,你最应该写书,而且不会受到质疑的时机是在张炘炀真正成才,获得社会的认可的时候。你的书的确写的有点急,有点早。为何不像大可的父亲那样沉住气呢?

  不要让神童悲剧再次上演,这也许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来源: 新语丝.

TOP

一声叹息,只希望我的小宝宝以后不管做什么,快快乐乐开开心心做人就可以了。.

TOP


在书店站着大致看完了这本书,老实说这本书还是很有"鼓动性"的,因为在我还没完全平静的心湖又扔进了一颗石子.老师曾建议我儿子跳级,我权衡再三还是放弃了,不知道我的选择是否最好,但至少我认为是最保险的,还是顺其自然吧..

TOP

问题是:还是有很多聪明孩子和平凡孩子的家长乐此不疲。.

TOP

家长要有颗平常心,即使孩子比别人聪明也不用去急着去跳级升学。不要让孩子失去同年龄的伙伴。.

TOP

新闻晚报最近也在连载这本书,有意思的是,儿子看了几个片段,要求我把3年级的书给提前买回来,让他暑假先学一遍。
后来我又去买了这本《神奇的学习》,觉得整篇看过来,一些培养的技巧还是面对应试教育,不仅想想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样拔苗助长地去学, 考上了大学又能怎么样呢?即便是20岁读完了硕士,博士,又怎么样呢?他的人生经历不是可以压缩的,很多东西还是要靠时间去积累的。还是有点担心这个神童的。
还是比较赞成,“一切顺其自然”.

TOP

新闻晚报最近也在连载这本书,有意思的是,儿子看了几个片段,要求我把3年级的书给提前买回来,让他暑假先学一遍。
后来我又去买了这本《神奇的学习》,觉得整篇看过来,一些培养的技巧还是面对应试教育,不仅想想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这样拔苗助长地去学, 考上了大学又能怎么样呢?即便是20岁读完了硕士,博士,又怎么样呢?他的人生经历不是可以压缩的,很多东西还是要靠时间去积累的。还是有点担心这个神童的。
还是比较赞成,“一切顺其自然”.

TOP

非常认同这样一句话“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还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帮助孩子社会化的地方。”所以,没有完整经历过学校教育的孩子,将来迟早是要还的。.

TOP

回复 #8 i9lovecc 的帖子

唉,都是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和说法,真正落实到自己孩子头上的还是要能对症下药的才是最切实的。.

TOP

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
读书好并不等于成功.智商低,当然也不会成功.
由于营养,教育等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宝宝都很聪明的,成功应具备的智商都具备的,决定小孩到底能不能成功的最大因素就看情商了..

TOP

老公一直说不相信什么神童,他只希望孩子可以快快乐乐地长大。我们家的小东西,弹古筝一样偷懒,画画一样不听老师的,考小荧星居然自说自话。但是,我突然觉得,她是正常的。最好她不是什么神童,她还是我们家那个调皮捣蛋的女儿。.

TOP

引用:
原帖由 i9lovecc 于 2006-8-7 16:37 发表
非常认同这样一句话“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地方,还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帮助孩子社会化的地方。”所以,没有完整经历过学校教育的孩子,将来迟早是要还的。
!!!.

TOP

  戴志康的聪明之处就是利用自己的聪明在学生阶段便拥有了一技之长。而许多名牌大学的学生虽然很聪明,但是把很多时间都花在了每分必争上,所以名牌大学的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反而不如普通大学拥有一技之长的学生。



说的太好了。。对于大多数平凡的孩子,极为重要。。。醍醐灌顶。。。.

TOP

家长的心态对小孩很重要,天真烂漫的孩子,我们大人真的不能太残忍。。。.

TOP

9494, 是的.

TOP

是啊!开开心心的也蛮好的。.

TOP

孩子开心就好!一切随缘!
可有的时候还是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开始动摇..

TOP

文章说的真好!.

TOP

卡尔威特的教育和哈佛女孩刘亦婷,我都只看了一两章,就实在看不下去了.
因为我不会这样培养我的孩子。
我希望我的孩子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如果不是现在的应试教育,我想他会开心很多,没办法。.

TOP

1。要想毁掉一个神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宣传他。
2。如果要让一个孩子自杀,最好的方式是让这个孩子早早就在好莱坞成名
3。世间没有什么事情比把一个早熟儿童树为榜样,并预言他会在任何时间,所有方面都出类拔萃更加可怕的事情了


好贴,要时常看看,反省反省!!.

TOP

孩子的成绩成了父母炫耀的资本.

TOP

.

TOP

.

TOP

张炘炀的父母的确比较急功近利.

TOP

提示: 该帖被自动屏蔽

TOP

虽然我有点急,给儿子报了培训班。
但我还是希望他快乐,希望多多培养他,让他发现他喜欢什么,然后进一步发展.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