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择校] 择校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引用:
原帖由 emilyxu 于 2007-5-24 22:33 发表
换人当家总会有新的作风,这是可以理解的.冲高学生的成绩或许也确实满足了某些家长的希冀.但是有些作法我比较难以接受.举例说吧!孩子的兴趣班本来是按照自己的爱好个自选择的.新校长的作法是:整个班级照表操课,或 ...
感觉变得逐渐比较急功近利和喜欢做表面文章,可能短期会有效果吧,但从长期讲,反而会失去自己的特点。.

TOP

??.

TOP

看了上面的话题,想了好几天,对平和现在的变化,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解读,新校长,新气象.
过去一直对平和不重视校外各种竞赛而想不通,或许是同学们本身就不感兴趣,或许是老师也没有意愿组织.以前女儿在小学部,不了解中学部的情况,但对平和的教学理念,介于应试和愉快之间的办学方针,总有一些感冒.为此,当女儿进入中学部学习后,我就向招生办提出了一些意见,也向教导处提出意见,如果平和要再有进取,一定要很抓学风,只有用社会常态指标来检验,大家都看得见的一些指标,也就是能见度,才能有说服力.我的意见是倾向于应试教育多一些,特别是初中部,严管,严学.分类出击.
或许这样一来,有些家长就有意见了,违背了当初选择平和的初衷.会苦了孩子,世界上的许多事要做到面面俱到是很难的,但严管,严学,肯定符合目前上海的初等教育大方向.前几天在小学部招贴览前,也有了参加上海市通讯杯英语竞赛的得奖名单,参加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进入决赛的名单,至少学校有了参与上海中小学知名度的排名的意识,能够具体量化,特别是初中部,中考是一道很明显的坎.学校新领导不得了正视,如果要出好的结果,只有向那些名校取经学习了,也只有走它们一样的道路!
我是赞成学校的一些新举措,也希望平和能进入名校行列,有所为,才能有所立..

TOP

我就想不明白了.既然如此重视所谓各种竞赛,为什么要选择一和"重视竞赛的学校还少吗?为什么要把平和变成这样一个地方?

上海之大,连平和这样一个学校都不能容忍?

真可悲.孩子名已经报了.但是如果平和变成了一个上外附小似的学校,孩子何必去上?

希望家长们联合起来,希望平和能保持住当初的理想.不要随波逐流..

TOP

什么叫"进取"

家长要为孩子负责,不是放弃自己的头脑去附合别人.

要培养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智力正常,性格开朗的孩子,不是那么容易的.

现下的所谓标准,就能为孩子带来美好的未来吗?

自己动动脑筋,不要人云亦云..

TOP

回复 #55 鱼爸爸 的帖子

强烈支持,我们费了那么多力气,就是不想让孩子把有限的宝贵时光花在应试教育的无用功上..

TOP

那天去平和,路过协和,阳光下满操场乱跑的孩子,还有一个小女孩在空手翻,让人感动呀.说实话,平和比较协和的孩子,还是怯了点,平和的目标应该是协和、德威,而不是上外、实验、建平之类。.

TOP

平和的价值到底在哪里,不同家长有不同解读,但关键是学校决策者的解读。至少我觉得他们现在的解读有些问题,他们似乎认为平和前几年的不足,就是考试成绩没能向公立名校看齐,管理还不够严格。
   然而应试以及用成绩来考评老师的取向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IT‘S NOT A FREEE GIFT,代价可能是运动的时间,老师对成绩差同学的态度,孩子自信心等等,这些是不是选择平和的家长愿意承受的?应试也不是教育中最难的一块,难道是因为协和德威的数学老师不会解难题,才让学生整天在操场上玩吗?个人还是希望学校采取相对宽松,快乐,民主的办学思路,而家长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制订更高的学习成绩要求。.

TOP

美好的时光(转帖)

希望在平和读书的孩子,都能在学校里有这样的美好时光。-- 宽妈转帖附言

“美好的时光
注:母校要求的一篇命题作文,不过写到后来发现未必是母校尤其母校领导愿意看到的。不过无论如何,这也代表了我对母校的一份真感情。

  1992年至1999年那7年,我就读于附中。那7年,迄今回忆起来,依旧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对我而言如此,对附中亦是如此。

  这里说的附中,全称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内师生习惯的叫法则是华师大一附中,不过按照全国通用的缩写法,则该是华师一附。

  附中是上海的市重点,不知道幸运还是不幸,附中的姊妹学校二附中则是这所城市内少数全国级的重点学校。在二附中的盛名下,除了本区的学生,知道附中的人并不算多--毕竟,在当时近三十所市重点中附中排名不过十三十四位,绝非他人的关注重点--说道华师大一附中,不被人误以为是近邻华师大的二附中就算不错了。

  1996年中考,有一次改换学校的机会。当时的考分,其实填报任何一所市重点都能被录取,不过事前填报志愿时不做他想,只填了附中,被录取后也没有丝毫的懊悔。在我看来,那时的附中,是最适合我的学校。

  我读附中的那几年,所在的虹口区流传这几句俏皮话,分别用一个字来形容区内的几所市重点和区重点,有的被称之为"学在XX",有的则是"苦在XX",而附中轮到的则是"玩在附中"。

  个人认为,这句"玩在附中"实在是贴切的很,学校老师允许学生玩,学生肯玩爱玩,这恰恰是附中的魅力所在,那段"玩在附中"的时光,也恰恰是附中和我们这些附中学子最美好的时光。

  当然,这里必须声明一句,"玩在附中",绝不是说附中的学子只会玩不会读书--如若那样,附中早在我们手中就沦落成不像市重点的平庸学校了。事实上,我们那一届,高考的成绩很是不错,虽然无法和二附中这样的全国级重点相比,不过至少是打败同区的另一所市重点,一洗多年名次被其压着的郁闷。至于近年附中大幅退步,沦落到据说三十所市重点倒数第二,则是我们毕业后逐步逐步发生的事情了。听闻后来的附中学生已经不怎么会"玩"了。不知道是因为不会玩所以也不会学,还是因为不会学所以不敢玩。总之,今日的附中学子,该与我们当年大不同了。

  还是说回"玩在附中"的那个附中。喜欢附中,因为附中不是一所以成绩论英雄的学校。看到这句,相信各位也该知道,在附中时,我不是一个成绩上出类拔萃的好学生。

  是的,在附中的七年,我大多数时间是班级中的"中游砥柱"--请注意是中游,不是中流。每个学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大多数时候的排名都在班级的中游,甚至不少次可以精确到班级人数除以2就是我的排名的程度--七年里唯一两次考得比较像样,大概也就是中考和高考了,前者算是区内前100名水平,后者则让我顺利进入复旦。

  虽然成绩不怎样,但并不妨碍我在附中时成为年级的风云人物--用现在的时髦话说,就是"名气界"人物。的确,那时同年级少有不知道有我这号人物存在的学子。


  有这样的知名度,一方面是因为在进入高中时遇上了刘定一老师这位伯乐--托其对我的慧眼识英才,再加上在课上对我的大肆表扬,才让我在全年级都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当然另一方面也在于当时年级里从老师到学生,并没有人以成绩衡量学生,换在其它只求读书的学生,像我这样的学生,唯一的任务恐怕只是老老实实的读书努力提高成绩。

  于今回忆起来,那几年却是美好的时光,虽然读书不怎样,却"玩"了不少:做班级干部、出版班级报纸、排演广播剧、参加作文大赛拿奖、帮老师设计电脑辅助教学软件、投稿报刊杂志赚点零花钱,总之,三年高中丰富多彩。

  在附中时,"玩"不仅在课余,学业上老师们也提供不少"玩"的机会。记得那时,有好几门课程老师都有推出免考条件或者设置非考试型的论文分。

  要说免考,最著名的莫过于历史科了。其实早在初中,当时的历史老师王远就有此政策。期末只要撰写一篇小论文,有自己独到的观点并且有足够的史料佐证,并可以免去期末参加考试,而成绩则视论文质量给予90-100分不等。而高中时陈奕望任教时,也推出同样的政策,不过比起初中时必须达到论文必须达到90分才有免考资格,高中时只要提交论文就可免考,但是能够获得的成绩却千差万别,记得那时我的论文拿到95分,但同桌的同是免考却不过70来分。这样的免考制度无疑更具"可玩性",不但要会学论文,还要能掂量出自己论文的好坏,才能成功在期末获得好成绩。

  当然,除了上述大规模的免考安排,也曾遇上过个别化人性化的免考安排。记得有段时间帮助学校的计算机老师卓国诚制作一些教学课件,那时班中的同学还在学习什么是DOS,如果用Foxbase编写简单的程序。那时,Flash还不流行,Powerpoint也乏人问津,制作用的是如今已经极其少见的软件Action,因为制作教学课件的难度不小,工作量更大,所以卓国诚老师便允诺将制作课件视作另类考试,从而免去我参加期末笔试,并且按照年级最高分再加1分来给我成绩。想想吧,期末考试,当其他同学考完一门,抓紧时间准备下一门计算机考试的时候,我却可以收拾书包提前回家,这是多"好玩"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不在"附中",怕是不容易遇到的。

  正如前文所说的,附中的学子,绝非不会念书不会考试,虽然在高考前夕,那些紧张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始终觉得我们"玩性太重"。确然,即使到高考倒计时100天乃至30天时,我们一群学生始终是不紧不慢的样子,中午下课了就晃晃悠悠去校外吃顿饭,然后回到教室聊聊天打发时间,断然没有抓紧中午苦读多做些习题的想法。

  其实,高考前的那段复习时光很是辛苦,若是连中午都没有一点放松,那怕是到不了高考就已经被压力压垮了。即使是那时的附中,也终究有几个不怎么"附中"的学生,许是从普通中学初中部考上来的缘故,他们似乎与"玩在附中"的校风不来电,读书确是刻苦,只可惜最后高考,没比我们这些"玩"到高考的学生好到哪里去。

  回首高考前的那段岁月,也许我算是同学中的"大玩家"了。必须承认,那时的我,从未将高考与读书、掌握知识联系在一起,而只是视作一场游戏,一场比拼谁考分高的游戏--既然是游戏,既有投机取巧获胜的玩法。

  早在进入高三伊始,当时的政治老师蔡立维就再三强调,高考不是比拼考分的绝对值,而是较量考生与考生之间的相对差距。无疑,在之后的一段时光中,我是拉开相对差距策略的忠实执行者。

  多年在"中游"水平呆着,成绩要大踏步前进不是容易的事情。在距离高考有限的时光中,要做到全方位提高成绩无疑不太可能,于是我这样的学生只能选择了冒险的玩法--高考3+1中,语文、英文和政治这三门继续保持中游水平,只求不拖后腿,将全力放在数学上,争取靠数学拉分。事实上,我的玩法被证明是正确的。当时4门150分的考试,我总分485分,其中数学143分,如果把得分都扣除100分,那么语文、政治加上英语三门一共才拿到42分,而单单数学一门就拿到43分。当时也正是因为数学上的巨大优势,让我有了进入复旦的基本实力。

  当然,考进复旦,不仅在学科选择上选择了冒险的玩法,填报志愿亦是如此。当时一心想考复旦,但是学校的老师却多劝我谨慎。按照当时复旦的招生人数,必须在文科班排名前6前7才有希望,而我当时的最好成绩,也不过在文科班排名15左右。老师的好意,不过心领,还是继续填报复旦--在旁人看来这是一场赌博,而我自己却明白,风险其实有限。

  填报志愿前,早就把过去三年全市的考分分档统计看了一遍,发现每年分数达到复旦录取分数的学生数量是复旦实际录取数量的三倍,这也就意味着有2/3的人在有考取复旦实力的同时不敢填报复旦。也正因为这个1:3的原因,按照当时附中的水平,其实无需进入前6前7,而是前18-21名水平就有很大的可能被录取了。

  最后的高考结果正是如此。我的成绩在学校的文科班中也就是15名前后的样子,但我也顺利进入了复旦。填报志愿的冒险玩法同样大获成功。

  毕业后一年不到,还曾被学校的老师叫回去给某个班级的学生交流高考经验,讲的也正是之前主攻数学和计算录取名额的技巧。作为教师,不将我的取巧方法视作异端邪说,而是愿意普及传授给学生,有这样开明,同样会"玩"的教师存在,附中的大氛围可想而知。

  在附中的七年,是最美好的时光,无数次梦回附中。只可惜,我明白哪怕天下真有缩小药可以让我回到读书时代,也永远无法回到那段美好的时光了--今时今日的附中,似乎早就不是当年"玩在附中"的附中了。在玩不起来的附中,我等这样爱玩的学生,恐怕就只是另类了。最好的世界,终究还是回不去的世界。”.

TOP

好贴

.

TOP

.

TOP

宽妈,宝贝进去了吗?儿子寝室有一个孩子和你儿子长得很像?.

TOP

估计就是的,宽宽身材很高大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mani 于 2008-2-5 12:47 发表
估计就是的,宽宽身材很高大的
是的。但是你是?.

TOP

我的孩子是一(2)班的,但我一直看你发的帖子的,也看到过宽宽穿校服的照片^_^.

TOP

宽妈,可否分享一下最后是怎么进平和的?我女儿今年也要去考试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stephanie.ma 于 2008-2-5 13:58 发表
宽妈,可否分享一下最后是怎么进平和的?我女儿今年也要去考试了。
我觉得对孩子来说,不需要特别准备什么,真实最好。.

TOP

回复 59#kuankuanmama 的帖子

看了这个贴子就知道在上海是多么容易进复旦了,哈..

TOP

宽妈,我今天知道儿子没考上,心里还是有些失落的,但是看了你的文字,心情好很多,加油!!!.

TOP

引用:
原帖由 嘟嘟老妈 于 2008-5-12 13:52 发表
宽妈,我今天知道儿子没考上,心里还是有些失落的,但是看了你的文字,心情好很多,加油!!!
谢谢! 一起加油!.

TOP

宽妈的儿子应该是进平和了,怎么精彩的后续报道没有了 .

TOP

 71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