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推荐] 做孩子一生的好榜样

人们常会想到清代著名画家

说起“糊涂”,人们常会想到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从为官之道上讲,郑板桥的确有些“糊涂”,他先是没官做,中了进士之后,一直没有拿到实缺。1741年,已经49岁的郑板桥再度入京,候补官缺,几经周折,终于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第二年获得山东范县县令一职。1746年,郑板桥54岁,调任潍县。在两县当了12年的七品芝麻官。官运如此不亨通,可见其“为官之道”的“糊涂”。

郑板桥在潍县为官期间,出现了大饥荒,连吃人的事都发生了。郑板桥未等申报就开仓赈灾,有人劝阻,他说:“这都什么时候了?等辗转申报上去,老百姓都死绝了。有什么罪错我来承担。”他又大兴工役,修城凿池,招远近饥民前来做工,他们的伙食,则由当地的大户轮流开厂煮粥供给。这实在是一举几得的好办法,救活了成千上万的人。可是在官场上,何况还是封建社会,为百姓做好事并不见得就能做好官。郑板桥眼睛太向下看,《扬州府志》说他“于民事纤悉必周”,自以为对百姓好就是好官,最后终于因为请赈而得罪了高层,不得不称疾去官回乡。对于官场的游戏规则,郑板桥恐怕是有点糊涂。他的一首《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很说明问题:“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官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从大节上讲,郑板桥并不“糊涂”,他的心中装得最多的是百姓。可是在封建社会皇权的专制下,政治腐败,政局动荡,官贪吏虐,民不聊生。因而,做人难,为官亦难。郑板桥不懂得,官场上“对上负责”远比“对下负责”重要得多。他对百姓好,百姓固然记着,郑板桥离任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但这终究不能改变他“晚年竟无立锥”的潦倒命运。然而不论如此,郑板桥作为一名封建官吏,还是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可是在今天的社会,不知什么原因,郑板桥“难得糊涂”在官场成了十分盛行的规则,时下遭到广泛议论的官场“潜规则”正是“难得糊涂”的真实样本,尤其是在“对上”还是“对下”负责的问题上,现在的一些官员还不如封建时代的七品芝麻官郑板桥。他们“只唯上、不唯下”,对于人民群众的疾苦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不管出了多大问题,就是捂盖子、轻处理,而只要有了领导的指示、发话和打招呼,就会立即执行。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

山西省“黑砖窑”事件在媒体纷纷扬扬,山西有关方面就是岿然不动,直到中央领导发话了、重视了、开会研究了,地方才开始真正行动,才开始道歉和处理。贪官在面对巨额财产时,总是忘记了这些“收入”是如何来的?总是“记一忘十”。河北唐山一些官员居然还说“坐着装甲车的黑社会老大”曾是有贡献的企业家,对于他今天的行为感到十分震惊,这些官员到底糊涂了吗?广东九江大桥被撞坍塌之后,专家组对大桥质量进行了鉴定,称其质量没有问题,可随后又有一名专家组成员说“从没有说质量没有问题”。

这些官员难道真的是“是非不清”吗?难道真的是“糊涂”吗?“黑砖窑”事件影响有多恶劣、行为有多严重;贪污受贿金额有多大、性质有多严重;黑老大到底是“贡献企业家”还是“黑老大”;大桥质量到底如何?恐怕都是清楚的,只是不想在广大群众面前清楚,从而千方百计要“装装糊涂”。实际上,这是一些官员面对“丑闻”方面表现的糊涂,同样的“糊涂”还表现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方面。

从根本上分析原因,主要是现在的一些官员失去了信仰,忘掉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的是个人的私利和私欲,很多时候他们都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一句口号,停留在口头上、纸上、文件上,而唯独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他们的眼睛只盯着上面,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升官”机会,并利用得来的权力获取更多的私利。可是一旦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丑闻一旦曝光,他们的仕途、政绩都将受到影响,因而对于一时“糊涂”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果每一个官员都有郑板桥“糊涂”的为官之道,那么将会官风一振,人民将会得到最大的实惠,并能实现“对上”和“对下”负责的有机结合。.

TOP

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学会感恩.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