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4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班上有个牛孩和同年级比牛孩更牛的人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家长是如何毁掉自己孩子的

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将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具体方法有这样几条: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7,当众出孩子的丑.前6条都是在家庭里的"单练".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第7条才是杀手锏.你一定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於社会的.

  您掌握了以上7条,就基本上可以毁掉自己的孩子了.当然,还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做到运用自如,这样才能将你的孩子彻底毁掉,使他终身一事无成。.

TOP

走火入魔的“神童教育”

走火入魔的“神童教育”   

文/特约撰稿员 刘洪波

一个人8岁上中学,13岁上大学,17岁考取硕博连读研究生,一切都让人充满期待。然而接下来事情变了:20岁时他因为未能获得硕士学位而肄业回家,21岁时离家出走,无人知其行踪。

湖南华容县青年魏永康是“神童”。这个定性,使得他的失踪成为反思其成长历程的一个契机。客观地说,直到现在,我们很难说魏永康的行为有多大的社会偏离,他不过是辜负了汲汲于“神童教育”的人们的期望。

魏永康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显示出“非常”的特性。其中,肄业回家可以视为一个明显的标志性事件,正如他母亲所说,此前魏永康是一个“神童”,是成功的范例;此后则成了一个“笑话”,成为失败的象征。

一个研究生竟然会“忘了写毕业论文”,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一般情况下,一个研究生应该懂得毕业论文的意义,因而不可能会遗忘。魏永康的缺陷还不单是生活不能自理和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而是基本上没有社会生活的概念。

魏永康的超常智力得到了开发,这种开发是社会性的。家庭、学校乃至行政机构,共同参与了这一过程。在他母亲看来,除了学校考试中要求的那些知识和技能以外,其它包括生活常识在内的各种能力和技巧,就像消化系统的消化能力一样,是天生天养的。他母亲的这种认识,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正是这种观念,使得教育只求知识的传授,而放弃“人之为人”的那些东西。“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神童教育中已被“人是掌握知识的工具”所取代。

在掌握知识的竞赛中,“神童”总是脱颖而出。“神童”在知识的掌握上让教育者享受到“事半功倍”的乐趣,神童自己是否愉快,神童在知识技能之外的能力如何,都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而社会中多流传科学家撞电杆、吃墨水、不知冷热之类的故事。这些故事成为科学家的代表性“美谈”,不仅将“科学家”事实上排出了一般社会生活,而且在成功与怪行之间建立了某种必然联系。由此,对“神童”给予非社会化的教育也被理解为一种必需。

“神童”教育的实践并不仅仅施之于“神童”。“神童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模式,它设想所有的受教育者,最初都是智力开发的对象,然后变成科学知识的载体,最后成为生产效率的保证。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神童”的出现带来的荣耀性满足,不仅在于对其“优秀遗传基因”的肯定,而且在于对其家庭教育方法的承认,以及“为国家输送特殊人才”的社会赞誉。对于社会来说,“神童”大大缩短了从“智力开发”到“提高生产效率”所花费的时间,对于一个落后的国家来说,提高教育的效率,大面积地发现“神童”,栽培“神童”,被认为有利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于是,教育成了将人对象化、工具化的定向塑造活动,而不是让人得以成为人的社会培养过程。有时,从各地集中而来的“神童”汇集在一起,成了“神童班”,特殊的生活环境,特殊的教学方式,使“神童”成为缺乏基本社会交往的“知识接受者”。有时,“神童”被安插在普通人群之中接受教育,脱离同龄人环境之后,他们不得不与年纪大很多的人打交道,不是变成“观赏动物”,就是变成落落寡合的孤单者。而更多的少年则在接受各种科目的“奥赛训练”,被作为各科目的“神童”灌输解题技能,苦不堪言。

魏永康无疑是一个特例。一个特例不足以暴露“神童教育”的失败,但问题是有谁能够举出“神童教育”的成功例证呢?哪怕只局限于知识创造这个领域,自中国科技大学开办“少年班”以来,有一个成功的“神童”例证吗?如果“神童”所获得的成功与常人并无差异,热衷于“神童培养”岂非多此一举?而事实上,“神童教育”不仅无助于知识创造,而且有害于人的全面教育的完成,不能不说是教育的走火入魔。.

TOP

回复 70#junhuayang2005 的帖子

牛孩毕竟是少数,我们大多数家长还是要学会如何欣赏自己的孩子,人家的孩子自会有人欣赏,优秀的孩子,欣赏的人多了去了,我们留点精力欣赏自己的孩子吧!.

TOP

回复 81#niyuanying 的帖子

谁也不比谁更高尚,谁也不比谁更自私,大家都是爱子女的普通人而已。喜欢以黑暗心态看别人的人,其内在也可想而知。.

TOP

回复 88#niyuanying 的帖子

谁不给你发言啦?你发你的言,我发我的言。哪敢啊?.

TOP

回复 83#yymm424 的帖子

原来是研究潜意识的呀!高深得很,阿拉不懂。阿拉只知道做人要厚道,研究心理学的,上纲上线的,很有意思,很有空的嘛!.

TOP

我认识的凡是学习成绩优秀的人,哪个不是在外面读了很多呀?大家都读,结果成绩竞争就越厉害,1分之差就可以排出好几名,所以,我不认为现在的成绩名次能够有什么特别的决定作用。家长还是根据各自孩子的特点,顺其自然吧!适当补一点随大流,否则,孩子也会没有自信心。.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