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国产] 我的团长我的团

远征军的历史,看团剧是了解不到的。看这个网站的内容更客观、全面一些:

http://www.yuanzhengjun.cn/.

TOP

回复 218#qinyuma 的帖子

第一批远征军确实失败得比较惨。但是大部分的损失并非由于战斗,而是消耗在数百里荒无人烟的野人山原始丛林。另外英军也伤亡了1.3万余人——如果不是新38师在仁安羌奋勇解救出七千英军,英国人的损失数字还要上升。

第二批从滇西反攻的远征军和从印度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是取得了重大胜利的。尤其是中国驻印军,由知识青年组成主力,全套美式装备并接受过美军训练,战斗力比日军更加强悍。在反攻作战中基本全歼了日军王牌、有“丛林作战之王”之称的第18师团(也是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部队之一)。反攻作战历时一年半,歼灭日军4.8万余人,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4万余人,把日本人赶出了缅甸,确保了滇缅公路的畅通并保护了中印公路的开辟,外界战争物资从此可以不用依赖驼峰航线而源源不断运入中国,有力支持了国内战场的对日反攻。

《团》剧严重丑化国军形象。如果国军精锐部队就是这种形象,那日本人真的就要三月亡华了,可是我们的先辈坚持了八年并取得最终的胜利。远征军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军容齐整,军纪严明。如果对国军的印象止于《团》剧那几个流氓痞子,则建议观看中国大陆电影《铁血昆仑关》,看看远征军将领之一的戴安澜将军是怎么样治军的。

[ 本帖最后由 太平洋 于 2009-3-20 12:43 编辑 ].

TOP

转:美军特种部队为何佩戴青天白日臂章?



在美国陆军当中,第75游骑兵团(the 75th ranger regiment)是一支骁勇善战的特种部队。然而这支部队的服装却总让人感到疑惑,因为在这支部队官兵们的军服上,竟有一个画有青天白日圆徽(旧中国的军徽)的臂章。一支美军特种部队为何要佩戴着60年前中国国民政府的军徽呢?

游骑兵属于轻型步兵,有着悠久的历史。200多年前,为应付印第安人的突袭,英国殖民者就在美洲大陆上组织了小型侦察骑兵队,他们被视作游骑兵的前身。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期间,游骑兵部队要么与正规军协同作战,要么深入敌后展开游击战,取得过骄人的战绩。不过,美军过去没有游骑兵部队的正式编制,这些游骑兵部队大多是即兴之作,在战争结束后都被解散了。

目前第75游骑兵团的前身是二战时在缅甸作战的一支美军部队。1943年,盟国决定组建一支地面部队,作为在缅甸作战的中国军队的先头部队。根据这一代号为“圆桌武士”的计划,美国组建了一支有2900人的特种部队。这支部队由法兰克·麦瑞尔准将指挥,因而又被称作“麦瑞尔突击队”(简称麦支队)。

麦支队在印度接受了2个月的游击战和丛林战训练后,于1943年3月进入缅北战区,任务是潜入日军后方,切断敌军的供应及交通线。由于要与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区联合作战,因此麦支队队徽上加上了当时中国军队的青天白日军徽。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麦支队参与了大小三十几次战役,遇到过不少险情,但大都在中国友军的支援下化险为夷。1944年2月下旬,中国军队进攻瓦鲁班,与日军正面作战。麦支队则渗入日军后方进行破坏,不料在瓦鲁班附近遭遇敌军两个中队袭击,由于双方实力悬殊,美军面临着被包围的危险。在这紧急时刻,中国将领孙立人立即派兵救援,重创日军第18师团,将麦支队解救了出来。此战让美军对孙立人感激不已,直到今天,麦支队协会在每年的年会上都要展示孙立人的照片。麦支队最艰苦的战斗也是最后一场战斗是密支那战役。1944年5月,麦支队与中国军队共同进攻密支那。不料在作战中,麦支队遭日军优势兵力突袭,陷入险境,又是中国军队及时支援,美军才突围成功。

二战结束后,战功卓著的麦支队被改编为美军第75步兵团,成为美军的一支王牌部队。1973年,美军决定建立一支快速反应部队,以应付世界各地可能发生的危机。当时,美国陆军对各国的特种作战战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发现,麦支队在二战时期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的战例最有典范性。因此,美陆军参谋长下令在第75步兵团基础上组建游骑兵部队,当年麦支队的青天白日徽章也一并保留下来,以纪念那段历史。美军游骑兵部队还将当年与中国军队联合作战中的经验作为座右铭:协同作战、以少胜多、先锋作用。.

TOP

回复 223#qinyuma 的帖子

如果是不得已,那么218楼转的何东博客文章也不用说这些话了吧?

>但据史料记载:“第一批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日军仅仅伤亡约4500人,超过10:1的伤亡率。”
>还有,恰恰是似痞、似匪、似流氓的龙文章,却能够夹缝中求生存,周旋于日本人、英国人、国军之间,敢跟日本鬼子死磕死掐。而且还不是天天喊着的伟大理想。他们就是为了在溃逃中求一个活着,才爆发出了如此强大的生存与战斗威力。


还有,第一批远征军的失败首先是战略上的,其次是指挥上的。当时国军参战是为了保护当时唯一的外界援助物资通道滇缅公路,属仓促出兵。而英国人在缅甸战场上节节败退,请求中国出兵只是为了掩护他们安全撤退。作战中多次发生英国人没有通知中国友军而独自撤退、陷国军于险境的事情;还有就是为了保证自己安全撤退,不顾国军还没有安全渡河就打算炸断大桥这种事情他们也能做——如果不是新38师师长孙立人为了保护自己的部下而亲自站在桥上,那他们就真的做了(这就是英国绅士)。

指挥上,名义上美国人史迪威是盟军指挥官,但是英国人不听他的,国军也不听他的(只听老蒋的),他手下又没有美国军队,只是光杆司令一个。英军只想安全撤退到印度,缅甸(当时英国殖民地)守不住就放弃算了。而国军受老蒋指挥,也不愿意为了英国人的利益与日军死拼。因此,第一次远征之失败,在所难免。只是如果杜聿明听从史迪威的指挥往印度撤退,或者接受孙立人的建议击败密支那日军、经滇缅公路回国,那也不会在野人山损失大部分兵力。.

TOP

回复 224#qinyuma 的帖子

>这不恰恰,就是任何时代,底层炮灰、不被重用者与正规军、精英象征性对比的真实写照吗?

如果说选取溃兵切入是无奈之举,那上面这些话就实在太过分、太对不起以身殉国的先辈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