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2个人次参与评价】

孩子为什么不自信?家长不会表扬——孟迁

写到我心里去了。


真正的自信不依赖于别人的评判  

    一个健康的人即便是做了错事,他也能从中看到价值,也可以开心;而一个不健康的模式让孩子做对了依然会不安,他会总觉得自己不完美、不太好。  
      他按照这样的模式担心和挑剔,就总能成功地找到担心和挑剔的理由。
    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习得了一个经验:自己觉得自己好是不怎么算数甚至是危险的,而如果对方觉得好那就万事大吉了。父母觉得好,就会和颜悦色对自己,和自己亲近,满足自己很多只能靠父母来满足的要求;父母觉得不好,那麻烦大了,可能马上给自己点颜色看,即便没有马上发作,父母要找点自己的碴收拾一下自己太容易了,甚至仅仅是父母不高兴,脸长一点,自己也难受得不行。
   这样一来,孩子就自然地看重外寻了。小时候看父母,学校里看老师,工作了看领导看客户,即便是平级的,也很难区分朋友不高兴、对象不满意和自己不好是两回事,很自动化地觉得别人不满意就是自己不好,至少也是自己没有把关系处理好,总之那个路子就是用外在的人事来定义自己。
  甭管自己做的事还是说的话,如果没有回应,就不知道自己好坏;如果回应不好,就觉得自己有问题不够好;如果对方很满意很高兴,自己就非常满足。一个人不是必须这样的,他完全可以也应该自己来确认自己。别人没有回应,我也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别人回应不好,我会参考,但仅仅是参考,我有对自己的了解和价值观;别人非常满意,我也不一定就满意,如果我觉得自己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我还会继续努力。
  外寻的话,就总想要更多,总害怕失败,即便一百个人说我很好,有一个人说我不好,我还是觉得是个事儿,比如韩寒,几乎整个世界都尊重和赞赏他,但是方舟子的一个主观质疑还是让他很受冲击;内求的话就不同了,因为是在本着自己的标准做,我的所为所言,你觉得好,我也是我,你觉得不好,我也是我,你怎么看我仅仅代表你罢了,这和我关系不大,我只是想符合自己的心意和标准。一旦能够这样,这个人就自在且自足了,就独立了。一旦能够这样,那个人作为一个生命的独特和魅力就出来了。
  乔布斯做“苹果”就是要做到自己爱得不行,姜文拍电影就是自己醉在里面醉到忘了时间,曹雪芹写《红楼梦》不是计划写一本名著,而是每一笔都对着自己的心,出于深刻到非要这样写不行的感情。他们的出彩不是源自充分的市场调查也不是要引领什么,而是非常单纯的那种出自自己的强烈的感情和想要。大部分人是,自己没什么想要,只要别人满意就行,也就只能做出来凑合的东西,做不出富有感情和个人独特性的东西。这里面的根源,在我看来,就是“自己的想要”被囚禁或者流放了,“自我”完全被“别人的想要”占领了。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幸运或者说“业力”在一个“自我”被重视的家庭里长大,我们有权利现在对自己多做一点,当然,我们也有权利让孩子比自己当初幸运一点.

TOP

引用:
原帖由 chenlde 于 2012-7-27 17:09 发表

就是内求和外求的问题,虽然我明白这个道理很久了,可依然做得不好...
意识到了就是一个大进步,然后也是量变的积累的开始,加油,一起共勉!.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