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15个人次参与评价】

[数学] 从来不相信刻苦学习(题海战术、机械训练),畅谈亲子数学,兼谈数学的乐趣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新年快乐!

引用:
原帖由 unununun 于 2009-12-31 15:27 发表 \"\"
老师,快乐新年!
心情=╔══╗╔════╗ 財源=║╔╗║╚═╗╔═╝ 人汽=║╚╝║╔═╝╚═╗ 智慧=║╔╗║╚═╗╔═╝ 健康=║╚╝║╔═╝╚═╗ 幸福=╚══╝╚════╝ 新年快樂
祝拉链及小拉链新年快乐!也祝各位社员新年快乐!
根据007的揣测,拉链是在教导我们,快乐意味着——
(1)心态低调,心平气和;
(2)财源、人气、智慧、健康状况虽可能偶处低谷,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增长
(3)幸福指数总是居高不下。
我这么理解,可以么?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1-1 12:16 编辑 ].

TOP

期待揭开谜底:回复 2915#cocoyangyang 的帖子

呵呵,拉链可不简单,不仅是个美人儿,脑子也是一流的好使,说话做事都非常有创意。不经意间给人惊喜,或者把人考倒,使我等敬佩有加。.

TOP

引用:
原帖由 cocoyangyang 于 2010-1-1 12:05 发表 \"\"
我也来拍马屁 。谢谢007 ,谢谢CCPAGING 这一年来学习了很多。
祝新的一年亲子数学社越办越好。
谢谢你!祝可可新年快乐,也祝小可可在温馨的阳光下快乐成长!.

TOP

提醒拉链

引用:
原帖由 cocoyangyang 于 2010-1-1 12:28 发表 \"\"

虎母无犬子,你看到小拉链,你才会嘴巴张开闭不拢呢。
  拉链,注意了,可可虽然由衷赞美你的孩子,可她顺大便把你给说成了“虎母”,翻译成通俗的中国话可不好听啊!.

TOP

回复 2930#cocoyangyang 的帖子

  “才考了91分”?这是什么话,这是做妈妈说的话吗?真是受不了你们这种MM。这么说这么想,不但是在把自己的孩子往坏处整,也让那些考不到91分的孩子更加没有活路了。
  翻翻前面的帖子,看看007当年是怎么自我安慰的:91分已经很不错了,丢的那几分并不表示孩子数学能力有问题,只是说明孩子的文字阅读理解能力还有欠缺。看看007怎么安慰和鼓励自己的孩子:哈哈,你第一次期末考试就能考91分,了不起,了不起!天哪,你要是理解了这几道题,就全做对了,我敢肯定下次期末考试,你不止91分……
  呵呵,007孩子的成长经历表明,资质平平孩子的优良成绩是夸出来的,吹出来的,是耐心等候到的!.

TOP

回复 2927#喂嘟嘟 的帖子

  请问:你家孩子几年级了?.

TOP

回复 2933#cocoyangyang 的帖子

  请你用自己聪明的脑袋思考一下:对于小一生,考91分与考97分有多大的区别?这两个分数反映的数学能力有多大的区别?在007看来,这个差别几乎可以忽视不计。我觉得小可可考得很好,别打击他,别折磨自己!
  孩子缺乏自信,怕别人问考试成绩,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成年人的问题。要让孩子鼓起不断进步的勇气,做爹妈和爷奶的人就应该有长远的目光、积极的态度、明智的行动。.

TOP

007教唆儿子拖数学老师的后腿

引用:
原帖由 cocoyangyang 于 2010-1-30 21:18 发表 \"\"
……我去爬楼看看你们刚开始的时候是怎么过的。
  还记得我讲的我家小子小一时的故事吗?因为幼儿园没有提前学习小学数学,小一刚开始他连听课都难以跟班上的节奏……第一学期结束时去向他的数学老师了解情况,老师说:你家孩子很特别,我在课堂问“懂了么”,大家都说“懂了”,你家孩子有时会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没有懂”。
   007想象得出那肯定出乎老师的意料,彼情彼景,老师只好停下来,再讲一遍,直到帮助我家小子弄懂为止。
  007知道这个细节之后,回家对儿子大加鼓励,并且教唆自己的孩子:不懂就要喊“不懂”,拖住老师,不让她讲下去,直到老师把你教懂为止……
  我想,小可可现在的情况要比三年前我家小一生好多了吧。.

TOP

孩子愤悱时才予以启发:过年了,给小鸟松鼠穿新鞋子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你家孩子思路正确,但自己一时还说不清楚,就是说,他已经达到了愤悱的地步。作父母的应因势利导,帮助孩子用清楚而准确的语言说明自己的正确思路。

  可以问:你“18除以2 得9“是什么意思?
  可能的答案是:表示有9双脚。
  如果孩子能够这么理解,再追问:谁的9双脚?
  答案自然是:6只鸟和松鼠的9双腿。

  问:9-6=3是什么意思?
  孩子可能说不清楚为什么3就表示有3只松鼠。可以这样启发:快要过年了,动物王国要让每只动物都穿上新鞋子。现在,6只鸟和松鼠的9双腿,应该发给它们几双鞋子?
  很简单:应该给它们9双鞋子?
  现在就让宝宝来给这6只动物发新鞋子,你会怎么发呢?是不是每只动物都发3只鞋子呀?
  宝宝估计会被气得笑得喷饭:不可以的,这么发,每只小鸟会多一只鞋子,而每只松鼠会少一只鞋子。
  咋办涅?
  你家孩子也许就会想出:先每只动物发1双鞋,然后让每只小松鼠再来领一双鞋子。
  问:每只动物发了1双鞋子之后还剩下几双鞋子?
  简单——9-6=3(双)。
  剩下这3双鞋子是谁的呢?
  小松鼠的。
  那么,有几只松鼠?
  每只松鼠多穿1双鞋子,所以有3只松鼠!

  上述思路的根据是:
  设小鸟和松鼠各有x、y只,据题意得方程组:
  x+y=6……………………………………………………………(1)
  2x+4y=18………………………………………………………(2)
  根据(1)式得:x=6-y…………………………………………(3)
  将(3)式代入(2)式得:2(6-y)+4y=18…………………(4)
  将(4)式化简得:2y=18-2*6…………………………………(5)
  根据(5)得:y=18/2-6。呵呵,这不就是你家孩子列出的算式吗?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8 14:29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li兔兔 于 2010-2-8 15:39 发表 \"\"
太好了,谢谢老师,我明白了。
为你编的新年发新鞋的故事而感动。 谢谢你的指点迷津,更教会了我怎样做个好家长。
哪里呀?我们不过是在享受做父母的乐趣而已。天伦之乐,不仅是指有子女承欢膝下,也指和孩子一起玩这种小儿科式的算术。.

TOP

父母“笨”一点“懒”一点对孩子成长更有利

引用:
原帖由 li兔兔 于 2010-2-8 15:43 发表 \"\"
谢谢。
只是惭愧:我用不着扮最苯的学生,因为我本身就是最苯的学生。哈哈。
随着孩子的长大,真的要开始向他们讨教了。
  CC的话是有深意的——
  我们只管向孩子请教,向孩子提问,让孩子教我们,他们不是进步得更快么?
  父母笨或装傻充愣是孩子进步的有利资源,在聪明爹妈如此之多的当今世界,尤其如此。.

TOP

回复 2964#cocoyangyang 的帖子

谢谢可可!给你拜年,给所有社员拜年!祝各个小朋友以及他们的爸爸同学、妈妈同学虎啸新年,穿越一个个数学之林。.

TOP

小奥没有什么了不起:从相遇到追击

引用:
原帖由 家有烦宝儿 于 2010-3-8 21:51 发表 \"\"
1   一列客车从东城开往西城,每小时行60千米。一列货车从西城开往东城,每小时行45千米。货车先行75千米后,客车才出发。结果两车正好在东,西两城的中点相遇。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这是一个所谓的“相遇问题”。
  可以设相遇的用时为x小时,还可以设两城的距离为y千米。除了上面的解法之外,还可以:

  第二种解法
  
  (y/2)/60=(y/2-75)/45
  解方程得:y=600(千米)

  第三种解法

  60x=75+45x
  y=60x+(75+45x)
  解方程组得:x=5(小时),y=600(千米)

  上海的小五生会学到简单方程,那个时候就可以用家有烦宝儿的方法解题,方法简明而正宗。可是,偏偏有人强求还没有学代数方程的小三小四生就会这种题,用据说比代数方法更聪明的算术方法解决这种问题。007反对这种拔苗助长,不会要求自家的小四生一定要做出这样的题。
  当然,如果他有兴趣,我会和他花上一段美好的时间去探索这样的问题。

  第四种解法

  也许,我那笨儿子会这么探究:
  (1)两车共同行驶1小时后,客车走了60*1=60千米,卡车走了45*1+75=120千米,卡车多走了60千米,不合条件;
  (2)两车共同行驶2小时后,客车走了60*2=120千米,卡车走了45*2+75=165千米,卡车多走了45千米,不合条件;
  (3)两车共同行驶3小时后,客车走了60*3=180千米,卡车走了45*3+75=215千米,卡车多走了30千米,不合条件;
  (4)两车共同行驶4小时后,客车走了60*4=240千米,卡车走了45*4+75=255千米,卡车多走了15千米,不合条件;
  (5)两车共同行驶5小时后,客车走了60*5=300千米,卡车走了45*5+75=300千米,两车的行程都一样,合乎条件!
  哈哈,两车同行5小时后,它们的行程就一样,各300千米,因此两城相距600千米。
  笨是笨了一点,但这种方法,小三小四生能够理解。

  第五种解法

  仔细观察,我那笨小四也许会发现:最初客车比卡车少走了75千米,最后两车走得一样多。就好比是从同地点出发,让卡车先跑75千米,然后客车追啊追,每追一个小时就与卡车缩短15千米的距离,最后终于追上了。
  哦哟哟,相遇问题怎么变成了追击问题?有趣,有趣!那么,客车从出发开始到追到卡车,客车比卡车多跑了几千米?
  75千米。
  客车为什么能够追上卡车?
  客车的速度比卡车快?
  快多少?
  15千米/时。
  你怎么知道的?
  上面算出来的。
  对。你根据题目的条件也可以算出来,试试看!
  60-45=15(千米/小时)
  那么,客车追上卡车用了多少小时。
  5小时。
  你怎么知道的?
  上面不是试算出来了吗?
  对的。可是,你可以用别的方法算出来吗?
  75/15=5(小时)
  那么,客车这5小时行程多少千米?
  60*5=300(千米)。
  我来算卡车的行程:75+45*5=300(千米)。咦,怎么回事,结果也是300千米?
  那当然了,卡车加上先走的路程,一定和客车一样多。
  现在你能把计算它们行程总和的算式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吗?
  
  总行程
  =客车的行程+卡车的行程
  =客车时速*时间+(75+卡车时速*时间)
  =60*[75/(60-45)]+{75+45*[75/(60-45)]}
  =60*(75/15))+[75+45*(75/15)]
  =60*5+(75+45*5)
  =300+300
  =600(千米)

  评析

  最后一种解法聪明吧?!如果没有前面的探索,直接写出这样的算式,那可真是令人生畏。可以把小朋友吓得不敢思考。
  可是,不要忘记,那是经过第四种方法(笨办法)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小奥的问题就在于,急于求成,省去探索和理解的过程,让孩子死记住一些所谓相遇问题的公式,然后机械地套用公式去解题。这怎么不会损害孩子的数学兴趣和学习自信心?
  还要说明的是,第五种解法(奥数推崇的解法)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这种算术方法的代数原理,就在家有烦宝儿列出的那个一元一次方程中!小五生完全能够理解。小三小四做不出这种题,根本不用在意。到了小五,这种题是小菜一碟!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3-9 13:02 编辑 ].

TOP

自以为是的小奥,我们该扣你多少分?

引用:
原帖由 家有烦宝儿 于 2010-3-8 21:51 发表 \"\"
2   铁路旁的一条平行小路上,有一群人同时向南行进,行人的速度是每小时3.6千米,骑车人的速度是每小时10.8千米。这时有一列火车从他们的背后开过来,火车通过行人用22秒钟,通过骑车人用了26秒钟,这列火车车身长多少?
  这是一道漏洞百出的奥数题。
  (1)什么叫“一条平行的小路”?一条路怎么平行?和谁平行?出题老师,你语文不好就算了,可是平行也算是个几何概念吧,你怎么不知道平行是一个几何关系概念呢?应该是“在一条与铁路平行小路上”吧?
  (2)什么叫“向南行进”?是在一条南北走向的道路上向南行进,还是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上向南行进?别怨007钻牛角尖,谁让你无缘无故地说“向南”!你既然这么说,我就要考虑得周全一些,难道不可能通过横穿道路做到“在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上向南行进”么?
  (3)“这时”是何时?是指火车、自行车、行人同时同起点?还是行人和骑行人出发一分钟或一小时或一天之后,火车才从他们的出发点开始追击?
  (4)“从他们背后开过来”是什么意思?要是这伙人非常变态,他们是倒着走、倒着骑行,题目是想考一个同向行驶的追击问题,还是想考一个逆向行驶的相遇问题?既然你出题就出得很变态,你就应该允许我想象也很变态。
  (5)“火车通过行人”“通过骑车人”是什么意思?什么叫“通过”?请教一下语文老师吧。好吧,小奥出题人,你语文不好,我原谅你,我就当你的意思是指“超过”,那么,请问:什么叫超过?超过的标准是什么?是火车头超过,还是整个火车车身超过?
  出题人,你以为别人都像你这么聪明。你想错了,我很笨,我不理解你在说什么,所以我做不出。可是,你要是扣我的分,我就跟你急。要扣分,就扣你的。不对,不是扣分,是扣角,扣元。我们该扣你多少元呢?这是一个问题。命题人,你自己回答吧。
  家有烦宝儿,别误会哟。我在骂那帮吃奥数饭的家伙呢!这些人拿了大家的钱,题目总该出得专业一些吧。.

TOP

回复 2979#happyyj 的帖子

  这些都是我写的 ,至少是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TOP

回复 2981#happyyj 的帖子

  知道么?看到深以为然的东东,我就嫉妒,觉得那应该是007写的。
  请继续!开完会,我马上来欣赏。.

TOP

趣味数学故事:铺地锦绣

——luscky 2010-04-16发表于“科学松鼠会”(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35028.html

  冉有是班上的小巧手,虽然他的数学成绩不是最好的,但不管是孔老师还是同学们,都一致认为他很聪明。俗话不是说了吗?心灵手巧嘛。但在我看来呢,心灵的人不一定手巧,象颜回学习不错,可是却连自己的一顿饭也不会煮,这让孔老师常常叹着气说,“颜回呀,你过得这么辛苦,拿着个破竹筐装饭,拿着勺子喝水,什么时候才学会照顾好自己呀?”要是拿颜回和冉有比起来,那可真是差太远了,光是用一个普普通通的鸡蛋,冉有就会做出31种菜来,可以让你从每月的月初吃到月底,不会重样,遇到2月还有富余呢。

  大家拿这事一再笑话颜回是“高分低能”,有一次他不服气地说:“我也会煮好几种菜呢。”

  宰予从小和颜回一起长大,最知道他的底细了,说:“你就只会做蛋花清汤和泡方便面,还会什么?”

  颜回哈哈笑了起来,神秘地说:“我还会第三道菜呢,你没猜到吧?”

  “第三道菜?”宰予看样子很意外。

  “就是用蛋花清汤来泡方便面嘛!孔老师不是说过吗?两种旧办法组合一下,就是一种新办法,这也不懂?”

  一句话说得满屋子人嘘声四起。

  话虽这么说,但颜回对冉有的巧手还是很佩服的,我们教室里里外外,破个窗纸掉个木板什么的,都是由冉有来修理的。而且冉有还经常拿一些特别新奇的发明到班级中给大家看,象什么会让老鼠玩得忘记了偷东西的滚筒啦,味道象鸟粪名字叫鸟窝的怪味道饮料啦,还有烤得香又脆的白薯片片条条啦,孔老师给他一句评语“科技改变生活!”

  但连孔老师也没想到的是,除了生活,就连我们的数学学习,今天也受益非浅。

  冉有的一个小小的发明,为我们的整数乘法计算带来了莫大的方便,我们大家一致认为,这个东西很快会风行全国大江南北,占领天下所有的象我们这样的小学堂。

  举个例子来说吧,例如46×75,我们的做法是,先分成四个算式:40×5、6×5、40×70、6×70,分别得200、30、2800、420,然后再把所有的得数加起来,得3450。这么多个算式,用算筹一个个地列算出来,然后再相加,写起来又慢又容易乱,所以,大家都觉得计算真让人烦。一不小心,数字算错了,还要从头再来,象子路这样的急性子,都已经培养出了一句口头禅——“崩溃”!

  有句话说:“有需求就有发明”,冉有的发明,一下子解决了计算时书写的难题。

  一听说有新发明可看,许多同学就围了上来,再听到说能够帮忙我们把计算做工整准确之后,连剩下的几个同学也都来了。

  冉有给我们演示了起来。他先在黑板上写了个算式46×75,然后从包裹里拿出一些裁剪成正方形,上面还各画了一条斜线的叶片。他细心地从中挑出四个,拼在一起,拿起毛笔飞快地在旁边写了起来,唰唰唰,一个个格子里很快地都被填上了数字,连旁边也写上了。最后,他指着左边和下边的四个数字说,“这就是得数”,然后在横式后面写上了3450。[如下图左]



  那边颜回小心翼翼地把这个算式分成四个小算式,一个个地写呀算呀,好半天才抬起头来,一看得数果然是3450!

  冉有得意地问:“看懂了我的这个方格是怎么用的吗?”

  颜回是刚算的这个算式,他仔细看了看,说:“我明白了,其实你写的这些数字也就是我刚写的,方格上面的是第一个因数46,右边的是第二个因数75。然后把每两个数字相乘的积写在它们对应的方格里,比如说6×7=42,就把4写在右上方格的左上角,2写在这个方格的右下角。……咦,我发现这样安排确实不错,这几个积很快就能写出来,既不会漏,也不会乱。”

  宰予这时候插话说:“那为什么还要画这么多的斜线呢?”

  颜回继续说:“对呀,我觉得这正是冉有的发明很妙的地方,这样一来,他就把各个数字写到相应的数位上去了。比如说4×7得到的28,因为4其实是40,7其实是70,所以28其实是2800,这样2就是千位上的2,也就是200!所以你顺着斜线看,这个2自然就到了右起的第四位也就是千位,真妙呀!”

  同学们仔细看了看,纷纷点头称是。

  这时候,孔老师从内堂出来准备上课了,看到大伙儿围在一起,他走过来看了一会儿。见到大家都点头了,就笑咪咪地说:“点头还不够,你们要是真的会用这种乘法方格了,就让我出一道题考考你们。”

  说着,孔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题:357×46=?

  大伙儿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拿冉有的叶片方格一试身手,转眼之间,冉有从包里拿出来的一摞叶片就分了个精光。后面动作稍慢一些的没分到,纷纷嚷着说:”冉有,你怎么也不多做一些出来?”“老师,我们没东西用了,这下可怎么做作业呀?”

  我看了暗暗好笑,这些同学今天见了冉有的新发明,连折条树枝在沙盘上直接算的做法都忘了,见我蹲了下来在地面上画着,他们才恍然大悟,在各自练习的沙盘上画出了这样的方格,算了起来。[如上图右]

  很快,大家就算出了最后的得数,是16422。

  同学们这次亲身尝到了甜头,都说,“真是不错,冉有,你下回可要多带些方格叶片来。”

  冉有苦恼地说:“哪来那么多的叶片呀,再说画这些方格就已经花了我大半夜的时间呢。要是画到足够你们用,那我还要不要吃饭睡觉了?还要不要活了?”

  孔老师替他出主意:“那你可以把这样的方格刻成印章,然后盖在叶片上,这样想要有几格就盖几格,不是就可以很方便地制造出一大批来吗?”

  “对呀,那样还可以拿到市面上卖给所有学乘法的人呢。卖的东西生产得越多,那么成本就越低,也就越容易赚钱!”冉有受到启发,眼前一亮。

  “我们可以把叶片裁剪成一样的大小,然后在上面整齐地印上这些方格!”

  “把颜色换一种淡色,让学生们想计算的时候,用黑笔在上面做,这样容易区分!”

  “干脆钉成一个本子,就叫‘算术作业簿’好了!”

  大伙儿七嘴八舌地替冉有出着主意。

  不知道怎么搞的,我似乎看到了一幅这样的情景:全国所有的小学堂门口都出现了一个专卖店,店里面是长得很象冉有的小伙计正在大力推销商品,而卖得最畅销的,就是这种‘数学计算本’。”

  幻想被冉有的声音打断了,原来是他请孔老师给他的发明取个名字。孔老师想了想,说:“这些个方格,看起来就象是咱们鲁国都城里天子广场上铺的方砖,非常漂亮,我觉得就叫‘铺地锦’吧?”

  “好名字!”

  数学链接:这种算法最早出现在500多年前的意大利,称为“格子算法”,后来在明朝传到咱们中国,有了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就叫“铺地锦”。你觉得它和你从学校里学到的计算方法道理一样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种方法更好呢?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4-18 14:17 编辑 ].

TOP

数学就是做题么?

引用:
原帖由 christinesean 于 2010-4-18 21:42 发表 \"\"
其实数学就是做题。做题是越做越有趣的。保持领先就能增强兴趣,进入良性循环。
我们现在才五岁,就知道106+106=(100+100)+(6+6)= 200+12 = 212 了。其实生活中会经常用到数学。边生活边学是提高兴趣的做好办法。
  恭喜这位家长!五岁的小朋友能够对于106有正确的概念(100+6),已经难能可贵;能够算出106+106 = 212,就非常的不一般;小小年纪会以106+106=(100+100)+(6+6)= 200+12 = 212这样的思路解题,简直就是天才!
  我家孩子低年级也会以类似的方法解题。看着孩子如此灵活地使用数的概念,007心中无比欣慰。看样子,我家也有一个数学奇才。奇怪的是,我家的“数学奇才”现在是小四生,看到 106+106=?这种题目,只会列竖式计算了!小学生为什么会越学越笨,越学越机械呢?做题做的呀!题海战略,大量做题,机械训练,让一个个小学生都成了算术熟练工。长期的训练,使唤他们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做四则运算,却丧失了数学的灵性,甚至连主动进行数学探究的兴趣都没有了。如此说来,“数学就是做题”这种观念在实践中真是害人不浅!

  最近有位小三生的妈妈在网上和大家讨论一道小三生的奥数题(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1#pid6804661):
  
  用8、7、2、5、3这些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与两位数相乘的算式(数字不能重复),积最大的算式是(   ),积最小的算式是(  )。

  答案是多少呢?如果按照小奥老师教的秘诀,一些小朋友能够快速找到正确答案。如果没有小奥老师的秘诀,那可就麻烦了。问题是,会秘诀又怎么样?小朋友理解这个秘诀的道理吗?
  “数学即做题”论者对此问题不屑一顾,甚至反戈一击:我们的孩子会做题了,能考试了,可能得高分,不明白“秘诀”的道理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知道为什么,你做题做得过我的学生吗?
  007汗颜,估计我家小四生做不出这道题。即使逼他做出来,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因为那样,他除了会做这道题之外,就剩下怕数学、烦数学、恨数学了。

  可是,小三生会“做”的题,小四生不会“做”,007不甘心呀,怎么办?
  我们不“做”题,我们“玩”,玩游戏,玩数学。
  听说玩游戏,小伙子们都非常有兴趣。
  他们都有过玩“赛尔号”的经历,所以,我们决定自己编一个类似的游戏(见http://ww123.net/baby/viewthread ... p;page=1#pid6863432):

  “明强号”在太空遨游,即将遭遇强大的宇宙公敌“丧失号”。“明强号”必须配备最强大的火力,才能击退敌人。
  “明强号”上,Alex同学、J同学、11同学给自己的飞船配备了5种武器,分别是:

  (1)大便炮,攻击力8;
  (2)小便炮,攻击力7;
  (3)口水炮,攻击力5;
  (4)鼻屎炮,攻击力3;
  (5)臭屁炮,攻击力2。

  五种武器分别安装在“明强号”左右两舷,各为2门和3门。两舷的炮相互配合,会发挥出更大的攻击力,其中:

  (1)安装在个位的尾炮,火力保持原样;
  (2)安装在十位的炮,攻击力增加到原来的10倍;
  (3)安装在百位的炮,攻击力增加到原来的100倍。
  (4)两舷的炮齐发时,相互配合,还会发挥出更大的攻击力,即左舷攻击力之和与右舷攻击力之和的乘积。

  哪一种火力配置攻击力最强大呢?
  
  三个小朋友各自设计火力配置方案。ccpaging和007不断地听到小伙子们兴奋的叫喊:

  我的飞船攻击力是2万多。
  我找了4万多的配置,攻击力升级了。
  我的飞船攻击力也升级了,6万多。
  ……

  007报告说:现在发现“丧失号”飞船的攻击力是62400。你们要配置出比敌船更强的火力!
  小伙们又是一阵忙乱。
  ccpaging提醒大家:只有找到规律,才能最终配置最强的火力。
  11配置出了752*83=62416的攻击系统,并且嚷嚷着:我找到规律了,我找到规律了。
  Alex也配置出来了。
  在他们等待J同学找到答案的时候,007给这两个小伙子一个新的任务:现在,派你们潜伏到“丧失号”上,给敌方飞船也设计一个火力配置方案。它们的火炮跟“明强号”一样,怎么配置才能使敌船的攻击力最弱呢?
  11说:最小攻击力配置的道理,跟最大攻击力的配置是一样的。
  J同学进行了大量的运算,他的面前像陈景润一样摆放着四五张写得密密麻麻的草稿纸。面对这一堆草稿,他迷失了方向。007建议他,把算过的火力配置一一写在一张纸上,看一看:有什么规律?还有什么配置没有试过?很快,他也找到了最强的火力配置。这个时候,11和Alex也找到了最弱火力配置方案(258*37=9546)。
  最后,三个小伙子在一起交流。他们的结论是:要配置出最强的火力,大便炮和小便炮要就要当头炮,鼻屎炮和臭屁炮要当尾炮。反过来,就会配置出最弱火力……

  你们看:小伙子们是在“做题”吗?似乎也在做题,又不像是在做题?似乎是在玩,又不全然是玩?对了,是在进行数学探究!兴致勃勃的探究。按照“数学即做题”的观点,花上半个下午的时候做一道题,太不合算了。007却坚信,这样的探究才够数学,这样的探究才有价值。

  事后,ccpaging总结评论道:“今天,11表现得特别好,思考层次相对较深。比较他们三个的表现,我认为,11的良好表现跟使用计算器有很大关系。换言之,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计算的重要性,刻意追求计算的位数、精确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同学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了,不能很好地注意数学内在的规律,妨碍了同学思考更深层次的内容。像美国人那样,对计算结果的复杂性做出某种限制,看来是有道理的。”
  007深以为然,小学生虽然必须过计算关,但是计算不应该成为孩子学习和研究数学的负担。背着沉重的计算负担,孩子们就不可能有轻灵的思维!.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4-19 00:24 发表 \"\"
冉有准备了画细线的叶片,说明他在上课之前超前学习了,他是怎么找到“铺地锦”的方法的呢?是不是因为他有一个意大利叔叔教他的?宰予和颜回可没有外国亲戚,他们在数学上只能向冉有学习,不能有自己的发明创造 ...
  请注意这个莫须有的故事在最后提出的问题:
  你觉得它和你从学校里学到的计算方法道理一样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种方法更好呢?.

TOP

回复 2999#ccpaging 的帖子

嗯,好书,准备采购。.

TOP

代数的“发明”

  儿子小四以来,作业都是自己做,自己检查,自己签名,自己负责。007和LP算是解放了,很少辅导孩子,对于孩子的学习细节就不大了解了。但是,最近的几次有关数学的亲子交流,显示出了一些新的动向。
  007一直想对孩子进行一点代数方面的启蒙,以便孩子面对变态数学题时有办法对付。可是,几次引导都不成功。孩子就是不接受,人家反驳说:老爸,你早就说过代数方程是到初中学的东西,我现在不学。007只好作罢。有趣的是,孩子自己在学习上琢磨,反而自己“发明”了代数方法。

  五一节前,儿子带回了一道有些变态的应用题:

  有5箱球,各箱里的球数量都一样多。每箱取走15个球之后,刚好总共剩下2箱球。问:原来每箱有几个球?

  (一)画图作业

  儿子想了许久,找不出解决办法,来到007旁求助。
  007问:你懂题目的意思吗?
  子:我懂了,就是不知道怎么列式子。
  父:那你就把题目的要求和给出的条件都画出来。
  儿子在白板上画了5个箱子,还用阴影表示剩下的球。但是,他不能完整而明显地画出各箱取走15个球之后剩下的2箱球的意思。
  007讲故事了:……等同学从每个箱子里各取走15个球之后,体育老师把剩下的球集中在一起,正好倒满两箱……
  话到这里,儿子明白过来,又画出两个新箱子,还用箭头表示这两箱球自何而来。
  007开始为难儿子:我还是看不明白,这两箱球里,哪些是从第一个箱子倒过来的?哪些是从第二个箱子倒过来的?……
  儿子想了一下,用ABC来表示,其中C表示第三箱剩下的球的一半。



  (二)代数概念的萌芽

  问:现在你知道用什么办法求出一箱有多少个球了吧?
  答:A+B+C就是一箱球的数量。
  问:你现在知道A、B、C各是多少吗?
  答:我还不知道,但是,我知道B+C=15.
  问:哪里说过B+C=15?
  答:题目里不是说一个箱子拿走了15个球吗?A是剩下的部分,B和C是拿走的部分,所以B+C=15。

  (三)方程概念的萌芽

  007作恍然大悟状:原来如此!我怎么前面没有想到?可是知道B+C=15有什么用呢?靠这个难道能够算出B和C是多少吗?
  儿子想了一下,有点吃不准。007让他把想法说出来,写出来。儿子说:1个B等于2个C,所以B+C是3个C想加;因为3个C等于15,所以1个C就是5.
  父:哎呀,还真能求出C!那么,B是多少?
  子:B是C的两倍,是10个球。A和B是一样的,也是10个球。
  父:看来你知道一箱子有几个球了?
  子:对。很简单,A+B+C=10+10+5=25.



  (四)反思与总结

  父:现在,你做出来了,还说很简单。可是,你一开始觉得这道题很难,做不出来。为什么呀?
  子:因为我一开始没有真正搞懂题目的意思。
  父:是的,真正弄懂了题意,就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你是怎么弄懂题意的?
  子:把题目的意思画出来。
  父:画出来了,你就能够直接列出式子来吗?
  子:还要用代号ABC,这样才能列出算式。
  父:这种方法跟你以前学的算术不一样,是不是?
  子:是的。以前我们解应用题,算式里都是数字,只要计算就行了。现在,算式里有符号。
  父:算式里有符号,可以算吗?
  子:可以计算。算的就是符号代表多少。
  父:怎么算?
  子:用2个C来表示B,就可以算出C;算出了C,就可以算B。
  父:还有,知道了B,就算于知道了A。ABC都知道了,就可以得到答案,是不是?
  子:是的。这是不是你以前说的代数?
  父:对的,这就是代来代去的代数。我觉得,你那个B的代号是多余的,用A来表示就可以了。甚至A都是多余的。如果你假定一个箱子剩下的球一半是C的话,那么一箱剩下的全部就是2个C。用一个符号来表示就可以了。
  儿子想了一想,坚持认为用ABC三个符号来表示更加清楚。007看他如此坚持,就没有多说。反正以后老师会教他的,俺不用急。.

TOP

代数的“发明”(续)

  儿子会用代数解题了,非常得意。第二天五一节,闲来无事,他就拿出这道题来考他那“数学白痴”妈妈。他生怕“数学白痴”不懂题意,在黑板上给画了出来,并加以详细讲解。
  他妈妈对着黑板想了一会儿,立即列出算式:

  15×5÷3=25(个)


  儿子一看,答案对了。可是,不明白为什么。
  他妈妈解释说:剩下2箱,就表示拿走了3箱;总共拿走了15×5个球,算下来一箱是25个球。
  儿子懂了,立即冲到007面前说:妈妈想出了更简单的办法!
  他想把写在周末卷上的解法擦掉,写上这种更加简明的解法。007赶紧制止,并且建议:你可以把第二种解法也写上去。两种解法都写在上面,不是更有意思吗?
  不知道儿子会不会这么想——妈妈的算术解法显示代数解法很白痴!许多小奥人士不就是这么认为的吗?.

TOP

代数启蒙

  上周某天早上吃早饭的当口,儿子神秘兮兮地说:有一道题很难的,我来考考你。有个数在10-38之间,38减这个数的差是这个数减10的差的3倍。这个数是多少?
  看着儿子得意洋洋的神情,老子就不装傻充愣了,立即报出思维过程和结果:(38-10)÷(3+1)+10=17.
  儿子甚感诧异:对的,老爸,你这么快就想出来了!
  老子也很惊讶:怎么,你也是这么想的?
  儿子说:不是,我是硬凑出来的。我想不出怎么列式,就问妈妈。妈妈开始也不会。后来,妈妈在洗澡的时候,像阿基米德那样大喊大叫“我想出来的,我想出来了!”
  父:原来是妈妈教你的。你懂了这个式子的意思吗?
  子:懂了。要画图,先把10-38画成一条线段,再把这条线段分成4份。后边三份是前边一份的3倍。一份是7,10+7=17。所以,答案是17.


  事后,儿子报告说:班上的同学多数都是硬凑出答案,老师说的解法则和儿子一样。SDJ同学最牛,他先假定那个数是x,然后列出方程来算。
  007来了兴致,连忙问儿子:你听得懂SDJ的解法吗?
  儿子表示没有听懂。于是,我们也来做了一个尝试性探索:设这个10-38之间的数为x,那么根据题目的意思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式子来呢?
  儿子写成:(38-x)÷(x-10)=3.
  父问: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呢?
  子答:就是题目上说的——28减这个数的差是这个数减10的差的3倍。
  父:既然你这么理解,式子也可以这么列:(x-10)×3=38-x,也就是3x-30=38-x,这里用了乘法分配律,你懂吗?
  子:是的。可是,我还是算不出x.
  父:不要急,我们慢慢来。你看,等号就像天平。如果在两边加上x,再加上30,上面的等式就变成了4x=68。现在请你来算一算x等于多少.
  子:x=68÷4=17.
  尽管理解,但儿子嫌这种代数方法太麻烦。看来,代数启蒙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TOP

工程问题:兼忆“牛顿问题”

  前天傍晚,儿子来到007身旁请教一道题:有一项工程,12个工人需要做35天才能完成,现在要求提前5天完成,需要增加多少个工人?

  (一)困境

  儿子说:我觉得这道题出错了。因为35除以12,除不尽。
  说的时候,他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显然,儿子竭尽全力想解决问题,却没有找对路子。
  007问:你为什么要用12去除35?你想干什么呢?
  子:算每个人每天的做多少呀。
  父:我明白了,只要知道每人每天的工作量,就能算出提前5天需要增加多少工人。
  对呀,我就是这么想的。
  可是,你看看题目,里边讲“12个工人需要做35天才能完成”,35除以12,得出的是每人每天的工作量吗?
  嗯,不是。
  当然不是。靠这道题提供的数据,我们好像算不出每人每天的工作量。
  那怎么办?不知道每人每天的工作量,这道题就没有解了。

  (二)假设
  
  儿子的质疑让007想起了以前讨论过的牛顿难题。
  父:题目没有说每人每天的工作量,我们可以假设呀!
  子:怎么假设?我不明白。
  你还记得我们去年讨论过的那个牛吃草的问题吗?当时我们也不知道一头牛一天吃多少草,我们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
  我们当时假定每头牛每天吃1筐草。
  对,或者假定每头牛每天吃1份草。
  老爸,我们这里也可以假定每个工人每天做1份事。
  应该可以吧。

  (三)画图作业

  007嘴上同意儿子的设想,心里边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却没有底。边做边想吧。反正是和儿子一起探讨。
  父:知道了每人每天的工作量,就可以算出需要增加多少工人吗?
  子:嗯,还不能,我们还必须知道总共有多少工作量。用总工作量除以30,就知道总共需要多少工人;再用这个数减去12,就可以算出需要增加多少工人。
  父:你的思路很清晰。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总的工作量呢?
  儿子立即开始计算,007赶紧制止,建议他用图画出35天里每个工人的工作量。
  儿子用12根线段来表示,每根线段的1格表示一个工人一天的工作量。因为有35天,画起来很烦,儿子就用省略号表示。为了清晰起见,007现在用方格来表示。


  画面直观地显示了每个工人35天的工作量,实际也就显示了12个工人35天的工作量。儿子用12×35表示总工作量。

  (四)解法一

  父:换句话说,按照原计划,12个工人一天完成12份工作量,用了35天,总工作量是12×35。现在要提前5天完成,需要增加多少个工人呢?
  儿子照着他前面说过的思路——
  先求提前5天完成工程总共需要多少工人:(12×35)÷(35-5)
  后求在12人基础上还需要增加多少工人:(12×35)÷(35-5)-12=2(个)

  (五)解法二

  儿子非常满意,急于把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写在作业纸上。
  007突然意识到解法不止一种:慢点,我们再看一看有没有别的解法。
  有吗?
  我也不知道,我们来看一看。提前5天完成,就表示原来那12个工人要少干5天,多出来的工作量就要请增加的工人来完成(见上图红色部分),对不对?
  是的。
  这部分工作量也必须要30天里完成,需要几个工作呢?
  那要看多出多少工作量。
  你算得出来吗?
  1个工人多出5份工作量,12个工人就多出5×12份工作量。
  那么,这些工作量在30天完成,需要几个工作来做?
  5×12÷30=2,哎呀,这个解法比前面的解法更简单。
  不管简单不简单,两种解法都写在作业上。第二种解法和第一种解法的结果一样,这等于是一种验证,是不是?
  是的,两种方法结果都一样,我们肯定不会错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5-21 16:25 编辑 ].

TOP

工程问题(续):分数解决方案

  上述工程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孩子很难理解。难就难在题目里没有具体说工程的总量,也没有说一个人一天的工作量。以小四生已有数学经验,是想不到对工作量进行假设的。我家小子以前玩过牛顿问题,所形成的经验也没有迁移到这次的数学探究中来。只有经常接触这类题目的小学生,才有可能正确解题。

  在孩子们分数学得比较深之后,他们会有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1)他们会把工程视为1,将其分成12×35份,每一份就代表每人每天的工作量,即总工作量的1/420。
  (2)工程提前5天结束,意味着这12人有5天的工作量(1/420×5×12)需要另外的工人来完成。
  (3)新增加的工人像原来的12名工人一样,每人在30天里要完成一定的工作量(1/420×30)。
  (4)因此,需要增加的工人数是:(1/420×5×12)÷(1/420×30)=2.

  这个分数解决方案跟上面的解法二其实是一个道理,但更加严谨,更易理解。但它需要分数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我家小四生学过一点点分数(四上),但还不足于帮助他理解这个分数解决方案。
  总之,这道题对于小四生出得深了,也许到五年级或初中能够自如运用分数概念并且进行分数运算时,才是一道合适的题目。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5-22 10:42 编辑 ].

TOP

回复 3004#ccpaging 的帖子

  既然等待是一种美德,那我就等待吧。.

TOP

欢迎质疑和发表意见

引用:
原帖由 rosaqlf 于 2010-4-21 17:27 发表 \"\"
这么高的楼,初来乍到,
容我慢慢跟上脚步。
  欢迎爬楼!更期待你边看边议论,提供新鲜经验,或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TOP

引用:
原帖由 河马的爸妈 于 2010-5-21 16:20 发表 \"\"
看了大家的讨论,真觉得是我们耽误孩子了,我们从没有向你们这样用心过。大班中班时女儿也对图形啊表格啊,乘除感兴趣。我总觉得她还不用学,就没有引导过。现在一年级了,总觉得她的数学不够好。看了大家的讨论才知 ...
  重视了,就不会耽误。才一年级,一切都还来得及。
  现在孩子学的数学名不副实,与其说是“数学”,不如说是十足的“算术”。你会四则运算不够,还要算得正确,算得快。几乎所有努力都放在算准算快上,这么训练下去,当然会让人变成“计算器”。可是,数学思维何在?数学探究的乐趣何在?因为这些不考,大家便不在乎。长此以往,损害是巨大的,也是无法挽回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旮旯茸 于 2010-5-22 00:00 发表 \"\"
最近一有空就看这个帖,因为此帖不仅在谈数学方面的问题,而是以数学问题为中心,泛起层层涟漪,扩散开来。
受益了总是要说声谢谢的。
你这样说,对这个帖就是一个巨大的鼓励。
独白很难受的。
感谢你并向你的修养和礼貌致敬!.

TOP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10-5-22 14:44 发表 \"\"

这里假设。
这个假设并没有向学生交代。
其实在现实中也并不总是成立的。

假设一批茶叶用12列火车35天才能全部运到港口,就不一定能够通过增加火车来加快运输速度。
题目里的“工程 ...
火车老师,久违了!你讲得对,题目里应该交待“增加工人数量可以加快进度”之类的前提。

你出的题可否改为:“一批茶叶,用一列有12节车箱的火车,运35趟才能全部运到港口。问:再加挂几节车箱就可以少运5趟?”.

TOP

回复 3015#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说不定,今年的小学毕业考就用上你的题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6-7 21:00 发表 \"\"
啊,车门不在咱的视野里边,你看到了吗?
小的们在看福尔摩斯,BB们也玩侦探推理了?.

TOP

脑子转得快的小朋友经常犯计算错误:回复 3063#grant 的帖子

  今天儿子期末考试,他特意总结了几条数学上时常犯的错误,说是要在数学考试中进行专项检查。其中一条就是进位、借位问题。都小四生了,在计算上经常栽在忘记进位或借位上。所以,琪琪小朋友的故事,对我家小四生还有用。
  另外,提醒一下各位BBMM:
  (1)计算上的马虎和遗漏问题是中低年级同学常犯的错误,不是一时可以克服的,要有耐心等待。与其通过加强练习立即彻底纠正,不如假以时日,让孩子在后边的计算过程中逐渐克服计算的粗心毛病。大量计算练习,会把孩子练厌烦,练得没有感觉,甚至会强化孩子的应付习惯。
  (2)计算错误跟孩子的手脑协调有关系。当计算过程变复杂,需要同时照顾多个方面时,小朋友容易因为疏忽其中的一个方面而算错。所以,请多多谅解孩子计算上的错误。只要孩子重视自己的计算错误,经常为自己的马虎和遗漏所造成的错误而遗憾,孩子会慢慢提高计算的准确性的。
  (3)一个有意思现象值得注意——脑子转得快的孩子,手跟不上脑子,因此经常会在计算上出一些不可思议的差错;倒是脑子转得慢一些的孩子,手跟得上脑子,反而在计算上很少出差错。对于前一种孩子,要提醒他学会让大脑等一等小手的习惯,以及做好题立即回头看一眼加以检查的习惯。
  (4)有的孩子对于做对题特别有兴趣,因此喜欢做自己有把握的作业,比如成版的视算练习。有的孩子对于自己已经懂了东西兴趣不大,反复去做会索然无味。这种孩子在数学上喜欢挑战有难度的题目,并且把作业的重点放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上,对计算本身则没有太大兴趣,这样就会算错而吃大亏。逼着这种孩子改变思维习惯,将重点放在计算正确上,那是一种浪费。我宁愿他算错,也希望他保持专于思考好品质。
  总之,过于介意计算上的差错,不容许小朋友做数学出现计算错误,会压抑那种思维活跃、思维品质上佳孩子在数学上的发展。.

TOP

引用:
原帖由 grant 于 2010-6-23 16:13 发表 \"\"


嘿嘿... 我威胁她说,如果下次忘记借位,我就从她这儿借100块不还。
那叫“在百位数上借”,到后边学到1000以内加法时,还可以威胁说借她1000元不还。不过,还得看琪琪是不是拥有千元的富女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grant 于 2010-6-23 16:11 发表 \"\"
非常棒的说法。
舒尔特方格的训练,有助有手、眼、脑的协调,不妨一试。
我写的程序。做了安装程序520314,供大家小范围试用。就不单开一帖了。 
如你还是ccpagin之前的建议,我也把它藏起来,哇卡卡卡 ...
呵呵,新发明!暑假就要来了,可以让小子试一试,到时给你反馈。先告一声谢谢!.

TOP

用数学帮忙解决粗心问题:小四生的经验教训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6-23 23:28 发表 \"\"
为什么要验算?
有些同学做完作业或者试卷发下来看个分数就不管了,这就很难办了,要BBMM提醒:分数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学到了什么?
辛辛苦苦九曲十八弯都闯过去了,艰难地达到了山顶,却没有回头一看,没有 ...
  从儿子读四年级开始,我们不再检查孩子的作业,也不在他的作业上签字了,一切都由他自己负责。他的作业错误率就此飚升,平时作业很少被老师打A,经常是B,不时有C,偶尔有D。数学如此,语文如此,英语如此,门门功课如此。我们暗中替他担心,他却想得开:我的作业全靠自己做,当然比不过那些爸爸妈妈检查过作业的同学。我作业做对了,“含金量”更高。呵呵,还知道“含金量”了!
  儿子作业中的错误几乎都是出在审题马虎(瞄一眼题就做,不加细想就自说自话),抄题马虎(看着数字都会抄错),计算马虎(17-9=6啊,进位退位啦,草稿算对了,抄上去却错啦,或者忘记抄,不一而足)。几乎每次老师批好作业发下来,他都会懊烦自己又犯了粗心的毛病,可是屡懊屡犯……
  怎么办呀?上学期临近期末时,007学考王他爸,建议儿子对一个学期数学作业和测验中的错误进行一下分析,然后对错误进行归类,按类型进行统计,看看自己主要会出哪些差错。期末考试前,他终于统计出来了。


四上数学各类差错



四上数学差错统计表


  你看看,“纯粹”写也成了“纯碎”,“概念”写成了“概贪”,“看的时候”写成的“看得时候”,这语文哪让人汗颜。但是,这张统计表在数学考试中发挥了神奇的功效。儿子对自己容易出差错的地方作了精确的统计分析,对自己弱点可谓了如指掌。他在期末考试时竭力避免,检查时自觉进行对照。考下来,他得了满分,是全班两个百分同学之一。儿子非常得意,说自己的统计分析真有用。
  尝到甜头,这个学期期末复习时,他如法炮制,对数学和英语平时作业的差错进行统计分析。今天早上,他去学校考最后一门英语,临走时自信满满地说:我的英语错误都统计好了。言下之意,他对英语考试有把握了。我们都笑了:那么,考试的时候就照着你的统计,每个类型的错误各犯一个,这样就可以证明你的统计分析是对的……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6-24 10:36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grant 于 2010-6-24 09:34 发表 \"\"
天下文章一大抄,我就直接去抄了来了:

老兄是科学育儿的典范!佩服!.

TOP

小数问题:小四生的困惑

  虽然我们不再检查孩子的作业,也不再在他的作业上签字,但是,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询问儿子:昨天的作业错了几个?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现在懂了不?他妈妈尤其关注他错在哪里。上周公司组织去黄山旅游,她嫌爬山累就在家休息,顺便细看了一下孩子一个学期来的作业和测验卷,还真发现了一些问题。小数就是其中之一。

  (一)问题

  在上海现在的小学教材里,低年级就通过单位换算接触过小数(如1dm=0.1m,250g=0.25kg)。但是,那顶多算是启蒙。正式学习小数概念以及小数运算,是在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老师在课外作业中出过这样的习题:

  73有几个1/100?或者,643.78有几个0.01?

  儿子做这种题非常犹豫,做得很慢,还经常弄错。LP发现这个问题,就让007辅导一下。

  (二)原因

  007觉得问题很简单,不明白儿子怎么老出差错。问他:你说,这种题是用加法,还是用减法,还是用乘法,还是用除法?
  儿子不明白老爸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007反复启发,他还是一脸惘然。007只好直接告诉儿子解题的思路:73有几个1/100,不就是73÷1/100?643.78有几个0.01,不就是643.78÷0.01?
  儿子恍然大悟,可是他马上说:73÷1/100=?643.78÷0.01=?我不会算。
  007这时才意识到,儿子只学过简单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小数的加减法,还没有学分数和小数的乘除法。他还不会运算73÷1/100=73×100=7300,643.78÷0.01=643.78×100=64378。怪不得他们不会想到用除法去解题!反过来说,老师出的题好像超纲了。真不知道老师用什么办法教孩子做这种题。

  (三)变态解法

  儿子开始教老子:老师说过,做这种题要统一单位。比如,643.78有几个0.01?这题要以0.01为单位,643.78以0.01为单位,就是64378,所以,643.78有64378个0.01。
  天哪,原来这样解题!007晕呀,就问儿子:答案是对的,可是为什么643.78以0.01为单位就是64378呢?
  儿子:我说不清楚,反正老师说必须统一单位!
  哪能这么教学生?学生光会照老师教的解法硬套,却不明白为什么。这哪里是在学数学?

  (四)一种小四生可以理解的解法

  007开始后悔这个学期没有关心孩子学了什么,是不是真正懂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父:我们来研究一种讲道理的办法。假定你不知73有几个1/100,但是你总该知道1有几个1/100吧?
  子:100个。
  父:为什么?
  子:1/100就像是把1个大饼分成100份然后拿出里边的1份,1个饼当然是100份了。
  父:好的。1里边有100个1/100,那么73里有几个1/100?
  子:我不明白,不知道。
  父:别轻易说不知道,你其实是知道的。你看,73里有几个1?
  子:73个1.
  父:1里有100个1/100,那么73里有几个1/100?
  子:7300个。
  父:你怎么算出来的?
  子:73×100=7300.
  父:你看,你不是知道吗?

  (五)理解

  父:现在你知道为什么73里有7300个1/100了吧?
  子:知道了?
  父:你现在明白这里边的道理吗?
  子:懂了。
  父:那你要证明给我看,说明你懂了。请你用我们刚才的方法解答643.78有几个0.01。
  子:1里边有100个0.01,这个我知道了。可是,我不知道643.78有几个1。
  父:我不明白你是什么意思?
  子:有小数。我知道643有643个1,但我不知道643.78有几个1。
  父:你凭什么说643有643个1?
  子:643÷1=643。再说了,不计算我也知道答案。任何一个数都是1的倍数,它是多少,就是1多少倍。
  父:照你这样说,643.78是1的几倍呢?
  子:643.78是1的643.78倍,我知道了,643.78有643.78个1,643.78×100=64378,所以,643.78有64378个0.01。

  (六)折腾

  父:不知道你的答案对不对。我们换一种方法来验算一下。1里边有几个0.01?
  子:100个。
  父:0.1里有几个0.01?
  子:10个。
  父:0.08里有几个0.01?
  子:8个。
  父:那么643.78里有几个1,几个0.1,几个0.01?
  子:643.78里有643.78个1……
  父:我不是这意思,让我换一种说法,643.78=643+0.7+0.08,我这么拆,拆对了吗?
  子:对。
  父:643+0.7+0.08=643×1+7×0.1+8×0.01,这个递等式对不对?
  子:643=643×1,可是为什么0.7=7×0.1?
  父:那你说0.7里有几个0.1?
  子:7个。
  父:7个0.1不就是7×0.1吗?
  子:是的。我知道了0.08就是8个0.01,所以0.08=8×0.01。
  父:是这个意思。现在我们来算一算643×1+7×0.1+8×0.01这个式子里有几个0.01?
  父子:643.78=643+0.7+0.08
        =643×1+7×0.1+8×0.01
        =643×100×0.01+7×10×0.01+8×0.01
        =64300×0.01+70×0.01+8×0.01
        =(64300+70+8)×0.01
        =64378×0.01
  哈哈,643.78果然有64378个0.01。

  (七)小结

  老师出的题深了,提示的方法小朋友不理解,只会机械套用。
  007和儿子的探究过程,可以帮助小四生找到一种他们可以理解的方法来解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加深孩子对小数概念的理解。.

TOP

引用:
原帖由 谷子 于 2010-6-27 01:58 发表 \"\"
一语惊醒梦中人。
这个手跟不上脑的问题已经折磨我有段时间了,最先是老师向我们指出来的,但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改进方法。看了此帖和3083楼很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多谢了!
相当一部分“懂了却没有做对”,跟脑手眼不协调有关。如何让眼和手跟上脑,是一个很难解决的课题。有什么好办法,恳请拿上来交流。.

TOP

不断鼓劲,慢慢等待

引用:
原帖由 burninglife 于 2010-7-1 11:37 发表 \"\"


鲜花猛砸! 看到此帖真的太激动了,激动到有点想站在天花板上跳舞!

第一时间就冲动地把帖子打印出来,准备回家给儿子看。同时EMAIL给LG让他共同学习。

我相信此帖可以很好地解开我儿子的心结。他就 ...
专家不敢当 ,在WW上“专家”可是一个贬义词!
       007倒是一番另类的言论,博老师一晒:
       在小学,尤其在中低年级,女生的语数外普遍比男生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男生更加粗心。这其实是一个表面的原因,深层的原因是男生比女生成熟得慢,尤其是脑眼手协调方面比女生差。如果考试的时候鼓励学生站着写,做完一题可以扭扭屁股,或者喊一声“嘿哈”,挥上一拳,再做下去,我估计男生的考试成绩会大大提高。 哪个老师要是不信,不妨一试。
       我家小男生曾经很苦恼他们班的男生怎么考不过女同学。007就安慰他:没有关系,到了初中,认真学习不放弃的男生慢慢都会追赶上女同学。此话已经言中。小三时男生就有追赶之势,小四时已经有赶超之势。随着男孩子脑手眼日益协调,因为马虎而丢失的分数越来越少,其它方面的优势就显露出来了。
       养育男子汉更需要耐心,我们一边为他们加油鼓劲一边慢慢等待吧!.

TOP

引用:
原帖由 burninglife 于 2010-7-2 09:28 发表 \"\"
很有道理哦。

他们数学老师也这么说:个种小宁,到了初中辰光才很“跳”得出格。

关键是我们家长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学会等待,并不断鼓励他/督促他。

期待着我儿子也能向你家小007那样,下学期开始能初露 ...
一定会的!人生的精彩不仅仅在起跑线上,一路都很精彩,结局也会很精彩。
祝愿天下的男孩跟女孩一起健康而快乐地成长!.

TOP

引用:
原帖由 grant 于 2010-6-23 16:11 发表 \"\"


非常棒的说法。
舒尔特方格的训练,有助有手、眼、脑的协调,不妨一试。
我写的程序。做了安装程序520314,供大家小范围试用。就不单开一帖了。 
如你还是ccpagin之前的建议,我也把它藏起来,哇卡卡卡 ...
老兄,我试着安装,界面到“finish"就没有东西了,怎么回事呀?.

TOP

牛宝学奥数:现场直播

  放假了,Alex和J同学来007家串门,和我家11玩。
  快要吃午饭了,007给他们了一个故事:
  
  话说大热天有一群牛宝跟着爸爸妈妈去学奥数,他们的奥数老师也姓牛。牛老师有100甁矿泉水,要发给大家喝。可是,牛宝牛爸牛妈总共有75人。每人分一甁,还有多;每人分两甁,又不够分。大家吵了起来,弄得牛老师都快要哭了。有个聪明的牛宝提议,一个牛宝喝一甁,无论牛爸牛妈都每人喝一甁半。牛老师照这个方案分水,正好分完。问:总共有多少个牛宝?牛爸牛妈又有多少?

  007去炒菜了,请这三个小伙子想一想,可以用多少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敬请等待…….

TOP

牛宝学奥数:现场直播(二)

  由于可以使用计算器,小三小四们得到解放,不再为计算苦恼,把心思都放在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上。
  007还在为中饭忙得满头大汗时,小三小四们就开始喊“找到答案了”。007不认帐,非得要他们用文字说明每一个式子代表什么意思。哼哼,计算要求降低了,别的要求就得提高。

  解法1

  这是11、J同学想到的办法。先让每头牛都喝上1甁,剩下的再让牛BBMM们各喝半甁,据此算出有多少牛B牛M,进而算出有多少牛宝。


  Alex也用了类似的方法,但他更变态,先让大家喝上半瓶,一看有多再让大家又喝上半瓶,后边的解法就跟小四生一样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7-5 22:24 编辑 ].

TOP

牛宝学奥数:现场直播(三)

  我们的目的不仅仅要找到答案,更重要的是要找到尽可能多的解法。

  解法2

  11和J同学想出了另外一种思路。先看看每头牛都喝一瓶半,看看会多喝多少甁水。根据多喝的总量,以及每头牛宝多喝的半瓶量,算出牛宝的总数,进而推出牛BM的总数。可是,算着算着他们就乱了。最后,由Alex执笔,11揿计算器,才得到正确答案。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7-5 20:54 编辑 ].

TOP

牛宝学奥数:现场直播(四)

  解法3

  Alex和11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用试算的方法——先猜一个中间数,然后根据实际的结果来修正最初的猜想。他们都说用35和40来试算,但又有分歧。11假设35头牛BM和40头牛宝宝,Alex却认为牛BBMM的头数更多,应该反过来假设。11听了也觉得有理。
  下面是Alex代表三人写的研究报告:


  比较与分析
  007问小三小四:现在有了三种解法,你们更欣赏哪种解法?
  Alex说:第三种解法更麻烦,我喜欢第一和第二种解法。
  11承认第一种和第二种解法更巧妙,但同时认为第三种解法更可靠。他说:有的时候,我们想不出巧妙的方法,用第三种笨办法去猜,是能够找到正确答案的。
  嗯,小四生实战经验多一些,说出的话好像很有道理。
  007告诉他们:其实,上面三种解法是同一种方法。第一种解法其实就是先假定有75头牛宝0头牛BM,第二种解法其实就是先假定有75头牛BM和0头牛宝,跟第三种解法不是一回事吗?当然,第一种和第二种解法在计算时简单一些,这也是事实。但是,你们不妨把这两种解法看成是第三种解法的两个特例。
  小三小四听了若有所思,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7-5 21:16 编辑 ].

TOP

牛宝学奥数:现场直播(五)

  解法4

  就在三个小伙子宣布再也没有别的解法时,007插嘴了:你们有没有发现1个牛宝和他的BBMM可以组成一个家?请问一家牛可以喝几瓶水?
  007的问题让11和Alex摸不着头脑,J同学却心领神会,喊了一声“真变态”,就开始寻找到一种新解法。他先算一家牛喝多少瓶水,再根据总水量,算出够几家分。知道总共有几家牛,自然就知道有几个牛同学、几个牛家长了。


  等J同学把推导和计算的过程写出来了,Alex和11都承认这个解法确实很有意思,也很变态。
  J同学的研究报告还有一个非常可贵的地方——有验算!而且是双重验算。这是值得11和Alex好好学习的地方。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7-5 21:36 编辑 ].

TOP

牛宝学奥数:现场直播(六)

  解法5

  啊哈,同学们教了007这么多,007也应该有所贡献。
  007在饭后提议:既然我们暂时不知道有多少牛宝、有多少牛BM,我们可以用x和y来代表这两个数嘛!
  同学们好像对x和y很反感,非得用A和B来表示。007认了,让他们说,代他们写,很快就列出了两个方程式:
  A+B=75……………………………………(1)
  1*A+1.5*B=100…………………(2)
  怎么算呢?11提出,两个式子的左边相减,右边也相减,但接下来就木在那里了。
  Alex提议把(2)式变成一个天平,左盘上有1个A和1.5个B,左盘上有100;左盘上拿走1个A和1个B,右盘上拿走75,天平还保持平衡。
  一番解释之后,11也懂了!他们发现左边剩下0.5个B,右边剩下25,也就是说,0.5B=25.
  B等于多少呢?
  小四生在等号两边除以0.5,得B=50.
  小三生在等号两边乘以2,也得B=50.
  嗯,很精彩!007兴致来了,也说了一种解法:从(1)式中得A=75-B,将它代入(2)式中得(75-B)+1.5B=100,化简得0.5B=25……
  小三小四也为数学上这种殊途同归而感叹。


  算术与代数的较量

  小三小四生能够在别人的辅导下解方程组,这让007颇感欣慰。
  007对他们说:我们一共找到五种解法,前面四种是算术解法,最后一种是代数解法,是五年级和初中才会正式学习的内容。现在,请你们说说,你们最喜欢哪种解法?
  小三生说:我更喜欢前面的解法。
  小四生说:我觉得代数的方法更好。
  他们都没有说理由。007猜想:小三生觉得代数的解法在计算时太烦,所以对算术解法情有独钟。小四生经历了更多复杂的数学情境,逐渐体会到,在解决数学问题上,最难的、最关键的是列出式子。与列式比较起来,计算烦一些并不是什么严峻挑战。代数优越性之一,就是让人容易根据已知条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11就要进入五年级了,即将学习简单的代数和方程,他现在能够体会到代数的优越性,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7-5 22:27 编辑 ].

TOP

小四生一道期末考试题:“根据已知的数字列出算式”典型案例

  记得本楼中有位MM把解数学应用题中的推理说成是“根据已知的数字列出算式”。没有想到的是,几年过后,我家小四生的期末考试被不幸言中。
  有一道选择题:

  两个一模一样的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大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的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增加10cm或6cm,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  )
  A, 15平方厘米  B. 30平方厘米  C. 60平方厘米  D.无法确定

  儿子在考试时选B,错了。
  卷子发下来,我们让他自己更正,找到正确答案。他稍想一下就报出了新的选择:答案是60平方厘米,我选C。
  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答:10*6=60
  看,这就是典型的“根据已知的数字列出算式”!

  007不解:你第一次选B,错了。第二次又选C,还是错了。你到底有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
  子:我没有理解,看不懂。我们班的同学都看不懂。这道题超纲了。
  父:你看,不会做,就赖出题老师超纲。你自己仔细读一读题目,读懂题了再说。
  仔细读完题,小四生嚷了起来:大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的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增加10cm或6cm是什么意思呀?
  007:你不懂什么意思,可以用两张A4纸当作小长方形来摆一摆。
  儿子不听,非要画图,也行。倒是在一旁的Alex用两张纸摆了起来。画一画,用实物拼一拼,他们立即发现,用两个一模一样的长方形拼一个大长方形,有两种拼法,周长的增加量也不一样。

  
  在第一种拼法中,周长增加了10厘米,其实就是图中那两段蓝线,也就是小长方形两条对边(长)的长度;在第二种拼法中,周长增加了6厘米,其实就是图中那两段红线,也就是小长方形两条对边(宽)的长度。据此可以算出原来小长方形的长是10/2=5厘米,宽是6/2=3厘米,面积是5*3=15平方厘米。正确答案是A。

  从这道题可以得出许多教训:
  第一,我家小四生看到从来没有见过的题,就自乱阵脚,开始瞎猜乱做。事后表明,只要有耐心,想办法弄清楚题意(要求和已知条件),从没有做过的题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他最终发现这道题并不难,出题老师并没有超纲。
  第二,小四开始的数学题,尤其是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并不是瞄一眼就能弄清楚题意的。也不是认真读上几篇,就能读懂的。同学们在审题时不但要动眼动脑,还要动手,把要求和已知条件标出来,画出来,甚至要用试验的方法摆出来。没有这种习惯、光在那里看和想的同学,往往会被复杂的问题或已知条件弄糊涂,最后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
  第三,这道题从数学上来说并不难,难的是文字理解,其中那个“或”字把许多同学弄糊涂了。如果把题目改成“用两个一模一样的小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有两种拼法。第一种拼法,大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的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增加10cm;第二种拼法,大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的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增加6cm。问:原来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007估计绝大多数小四生能够顺利解题。所以说,这道题主要考的是小四生的语文水平。用它可以区分学生的语文水平,却难以区别学生的数学水平。对于小四生来说,这并不是一道好数学题!换成007那种表述方式,倒是一道中规中矩的数学题。不知出题老师是过高地估计了小四生的语文水平,还是想在文字上故意为难一下小四们。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7-6 17:22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obo555 于 2010-7-6 16:08 发表 \"\"

这题的答案不是这样的吗?

7   3   2
0   4   8
6   5   1 

 
第一列7+0+6=13,好像不合要求。.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