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缅怀去世亲人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去埋葬亲人的坟地,清扫整理,摆上点心果品,点上香烛,焚化冥钱,寄托对已逝亲人的哀思和牵挂。这一天,杜牧也去祭扫了。在回家的路上,他还遇到一些也去上坟的乡亲。看到一张张哀愁的面孔,听到一声声悲伤的哭泣,想到自己与至亲阴阳两隔不能相见,杜牧的心都碎了。天空飘下绵绵春雨,淅淅沥沥,如泣如诉。哪里是春雨哟,分明就是我们失去亲人无尽的伤痛,是我们对亲人无边的怀念。杜牧泪眼朦胧,心在隐隐作痛。他想啊,也许酒可以解愁,不如喝他个酩酊大醉,忘却这让人柔肠寸断的悲哀。他拉住路边一个放牛娃问:小朋友,哪里有酒家?牧童用手指着远处杏花盛开的村庄说:那里有个喝酒的地方。
杜牧来到杏花村,叫了一壶酒,喝了一怀又一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醉意阑珊,却难以释怀。都说那秋雨秋风愁煞人,谁知这清明的春雨春风更令人愁怅。杜牧叫酒保拿来笔墨砚纸,奋笔疾书,写下了《清明》这首千古哭唱: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完全意会的诗篇。它借景抒情,诉说着丧亲之痛,怀念之苦。它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表达和强化着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以及对死亡和亲情的一种集体意识。孩子初学这首诗时,hxy007就跟他绘声绘色地讲述诗的意思和意境。可是孩子还太小,无法理解那种亲人已逝经清明祭扫勾起的对痛失亲人的无奈,那种平时极力淡化掩饰却又被这恼人的春雨无端浸湿的伤痛。理解杜牧的《清明》诗,那是需要许多人生阅历的。
第一次带孩子上坟祭扫,大概是孩子两岁的那年吧。面对这么小的孩子,我们甚至还美化过死亡。孩子来到他到外婆的坟前,不解地问道:外婆呢?外婆怎么住这么小的房子?妻子告诉他:外婆去世了,这里放着的是外婆的骨灰。她的灵魂已经上天堂,她在天堂看着我们呢!孩子问:你们去世也会上天堂吗?见得到外婆吗?妻子说:等爸爸妈妈很老很老了也会去世的,上了天堂当然又可以见到外婆。你也会慢慢长大,慢慢变老,等你很老很老了也会去世,上了天堂又可以见到妈妈和爸爸了……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永生的一部分。或者说,死亡并不是消失,而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并且永远活在亲人的记忆中。于是,每一次清明祭扫,对孩子来说都是去看望外婆顺便踏青的春游。他可开心了。
说不清是有意还是无意,反正历年清明节我们都是避开人流高峰去祭扫的,所以每次上坟心情都算平静。可是,今年就不同了。4月4日中午时分到达松隐山庄,但见天色阴沉,烟雨濛濛,人流如织。007触景生情,又想跟孩子讲解杜牧的诗,被妻子粗鲁制止。一看太太的脸色,顿感自己的轻浮。她,已经沉浸在清明的气氛中了。一阵沉默之后,妻子悄悄跟儿子说:将来妈妈去世了,你不要把妈妈的骨灰放在墓地里,就洒在一棵树下,或者干脆洒在河里海里,只要心里记住妈妈就行。儿子郑重其事地问他妈妈喜欢什么树,他妈妈一时说不上来。母子俩便一路讨论起纪念树来,不知不觉中来到了岳母的墓前。
我们夫妻俩的母亲都是英年早逝,所以有共同的伤痛。在岳母的坟前敬香时,007也在心中同时为自己母亲、祖父母敬香,祝愿他们安息。孩子受到感染,也非常虔诚地敬香鞠躬,和他妈妈把鲜花掰成花瓣,撒在外婆的墓上……
找妻子爷爷的墓位时,看见一大男人以近乎跪的姿势蹲在一座墓边,默默地焚烧冥钱,看碑文想必是在祭拜去世的父母。那人泪眼婆娑,见我注意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稍稍低下了头。007被这个男子触动了一下,为这么长时间没有回老家祭扫而不安……
给爷爷敬完香后,妻子跟孩子讲:这是妈妈的爷爷,是外公的爸爸。他是浙江德清人,年轻的时候带着我的奶奶到杭州的一个钱庄里做事,后来又到了上海工作。妈妈的外公,也就是外婆的爸爸,墓地在他的老家江苏常州。你爸爸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去世了,爸爸的妈妈也就是你的奶奶也去世了,他们的墓地都在爸爸的老家江西。他们都是你的祖先,你是他们的血脉,他们的后代……
正说着,哭声乍起,打破了墓地的沉闷:“苍天啊,苍天!……”那哀怨中带着不甘和愤怒的哭诉,把人的心都搅乱了。我们匆匆结束祭拜,经过哭声响起的地方,只见一少妇趴在一座新坟上,抱着墓碑放声大哭。一群男子陪着她,也在默默流泪。她悲痛欲绝的哭诉,传染了整个墓区,让大家都放下了平日的矜持,勇敢地在亲人墓前流泪哭诉。哭吧,哭吧,让我们尽情地哭诉吧!今天就是哭泣的日子,倾诉的日子,心痛的日子。但愿泪水和悲伤能够洗涤我们的灵魂,但愿我们的亲人在天有灵,听到我们思念的心声。
007的眼睛也湿润了,想着自己的亲人。儿子非常懂事,收起了平时的顽皮,安静地牵着妈妈的手。
不远处又传来一种哭声,一种久违的哭诉。那不是一般的哭诉,而是如歌的哭诉。那是007小时候在老家才能听到的哭唱,是哀痛的丧歌。在007的老家有一种古老的风俗,凡是丧家的妻子、女儿乃至儿媳都要哭丧,以纪念亡灵,安慰亡灵,送走亡灵。每个成年女子心中都有一首丧歌,在祭奠的哭泣中唱响。女子哭丧不是嚎哭,而是有曲有词的哭诉。哭者自由编制词曲,一般都是诉说死者的生平、经历、苦难、功勋,也有的诉说生者的痛苦和思念。007听过最有创意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奶奶边哭边唱边骂尸骨未寒的爷爷:“唉——你个打靶鬼呀,你痛痛快快走了,我可怎么办呀?唉——你个天杀的呀,你招呼不打,撒腿就走,怎么扔下我了呀?唉——你个冇情冇义雷公打的呀,扔下我就不管了呀!唉——你个冇福冇运的呀,苦了一生一世,崽囡大了,你不享享福就走啊!……”听得心痛,听得心会流血。
哭丧决非南方独有的古风,北方亦然。从电影《红高梁》可以推测,北方与南方又有些不同,似乎由孝子哭丧。电影的最后一组境头,“我爹”站在被炸死的“我奶奶”的遗体旁,对着无边的高粱如血的残阳,声嘶力竭地哭唱,送走“我奶奶”的亡灵:“娘啊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娘啊娘上西南,骝骝的骏马足足的盘缠。娘啊娘上西南,你甜处安身苦处化钱……”这也是丧歌。
哭丧是一种表达哀伤的艺术,源远流长,诗经和楚辞里就记录了许多经过一代代文人加工的丧歌。杜牧作诗《清明》很可能受到丧歌的触动,或者说《清明》本身就是一首丧歌。哭丧似乎是世界各地共有的一种古风,黑人音乐中至今还保留丧歌这种艺术形式。007偶然听到过,听不懂歌词,但光听那哀婉如诉的低沉旋律,就不禁动容。
太太一如往年,让007带着儿子自由活动,她要一个人在母亲的墓前陪上很长时间。新式女性已经不会哭唱丧歌了,但在亲人墓前说一会儿话,掬一把泪,意义是一样的,一样是永恒的纪念。
儿子和我在墓地里浏览那些铭刻在墓碑上的名字,他们曾经和我们一样有着鲜活的生命,如今长眠于此,让亲人凭吊。走到一个精致的墓区,只见一群大人正围着一座坟,轮流说话。儿子和我停步一听,可以猜想那里安葬着一个夭折的小天使。这群人非常克制,没有表现出哀伤,看上去就像是围着他们的宝宝在兴高采烈地讲故事。这,也是一种纪念。
儿子被这个场景深深吸引住了。他突然对007说:爸爸,我不会把你们的骨灰扔掉的,你们去世了我也会找你们说话的。孩子,亲爱的孩子,在这里体验到死亡和永别,你多少能够理解《清明》了吧?一知半解也没有关系,伟大的传世之作值得你一生反复去玩味体会。现在你只要懂得活着的美好,亲情的珍贵,就足够了。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09-7-18 11:11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