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现在这个样子下去,007辛苦思考的成果会受连累被封掉。我还是搬到这里来,请老大理解。我不是故意浪费网络资源,而是因为我的思考还没有结束,我还要写下去的。
当时为了保持原生态,上传的帖就不动了。现在先搬过来,错别字以后再改。
楼主,真要讨论《爱弥儿》的话,你还是把这本书好好读一遍吧。顺大便也可以查一查卢梭写书的背景。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0:01 发表 
你和ccpaging 是一个调调的同志,老爱装啥都懂,结果就偏偏让人看出啥也不懂来。
我上面的帖子里,写的任多与《爱弥尔》直接相关的东西,甚至是卢梭为此书写的自序中的原话,你看不到?还是看不懂?我没指望你能看懂我用这些原始文字来说明的道理,但你要是好好读过这本书的话,应该看到那些书中的原始文字内容。所以呀,不知怎么形容你好了,是说你的理解力或记忆力和ccpaging一样差呢,还是说你比他更差好呢?
你如此不尊重事实,或更正确一点的说法是无视事实地说话,那不就是胡搅蛮缠嘛!道理上半个字挤不出,也只好出此下策了吧?也怪可怜的!
被你一说不懂,007无地自容,赶紧到书厨里找你说的《爱弥尔》。没找着,我这里只有《爱弥儿,或论教育》,那是我读大学时就读过的版本。弱弱一问一声:现在你是不是有新版的《爱弥尔》?俺不懂法文,是不是现在译名改了。
再告诉楼主一个小小的秘密:《爱弥儿》还真是卢梭为取悦贵妇写的。说它是特殊的情书,还真有点儿谱。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16:48 发表 
那位把我当根葱的“泰斗名著搬砖手”,把泰斗卢梭的文字掐头去尾,来个断章取义,在这里忽悠着搅混水,说卢梭的《爱弥尔》是写给母亲看的,你咋不说是这长篇巨著是写给女人的情书呢?对子女履行教育的义务,是每个父母的天职天责,卢梭也从没要在其教育思想中将教育也来个性别化吧!
我把被掐头去尾的东西补上,完整地发上来让大家看清这位泰斗到底在讲些啥,是啥意思吧:
要使每一个人都负起相应的责任,首先就要从做母亲开始。
如果母亲们负起应负的责任来,由此发生的变化将是巨大的:社会风气马上会改观,自然的情感从内心深处里迸发而出,国家人口为之兴旺;家庭生活的乐趣影响着每一个人,孩子们的吵吵闹闹很有趣,父母感到他们彼此需要,比以往更加相爱了。
但愿这样的妇女一天天多起来!我敢向这些可敬的母亲保证,她们肯定会得到丈夫坚贞不渝的爱情;得到孩子们真诚的孝顺;保证她们将得到社会的尊重;保证她们无痛苦地顺利分娩;保证她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还有让她们最欣慰的是,女儿以母亲为榜样,丈夫以妻子为楷模。
如果母亲不像母亲,则孩子肯定是不肖之子。他们之间是相互的。
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有人认为是《爱弥尔》是卢梭专门写给母亲的,可我认为是写给肩负对孩子履行教育义务的所有人的,这其中包括孩子的父母、传授知识的学校老师,以及监管国家教育的行政官员和所有肩负着对国家教育科学和教育工程建设工作的专家学者。这段文字充满了人类对渴望得到尽心履行教育义务的人的需求,渴望着人类教育科学的进步,渴望着由人类科学进步带给人类社会向文明迈进的脚步。
所以,奉劝那些自以为捧了一本学说就可以打肿脸豁胖的人,名著不是用来照搬照抄的,是用来结合实际地正确理解其思想和思维方向的,名著更不是搅混水的忽悠棒,而是启发我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向的一种理念和理想!
不好意思,007忍不住了,想提醒一下:卢梭所在的时代,教育还没有成为国家和社会事业。他的《爱弥儿》讨论的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虽然对于现代教育也有启发。但说他也是写给学校老师、教育行政官员看的,这种诠释过度了吧。
没有看,也没有关系。要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要么,从第一卷开始?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0:26 发表 
卢梭会怎么说,你应该去问卢梭本人去,盯着我发啥老急呀,我又不姓卢。
我和你不同,很不同,不同在我只做我自己,我学习,我思考,我行动,这才是最重要的。思想家只能用他的观点来起影响力的作用, ...
这是一种讨论问题的方式。要是我,就会接着说:我不知道呀,那你讲讲,卢梭会怎么看?
你现在的评论,足以说明你没有读过《爱弥儿》,你没有读过《爱弥儿》自然不能理解人家在择生择校问题上为啥提到《爱弥儿》。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1:21 发表 
我不禁要再叹一声:你和那个把泰斗名著当装门面和“兵器”的人一个调调,真是太同志了!
虽然我父母给我的教养不允许我像你一样不尊重人,但007善意地提醒你:这里是旺旺育儿网站,不好张口骂人、污辱人格的。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1:21 发表 
我这楼是借批驳这些人和事来探讨我国应试教育给孩子家长带来的伤害,此楼是为这些受害者而建,不是为卢梭的《爱弥尔》而建,也不是为了你们死抱卢梭的人而建。你要歪楼,水平还太低,因为不要说一部《爱弥尔》,就是你捧着十部、一百部泰斗名著也没用,因为你们的底子太破,连谁是施害者、谁是受害者的事实都不敢正视和面对,这就不是你们对学术、科学理解力差的问题了,而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尊重事实、客观公正,你们不具备这些基本素质。
是《爱弥儿》,不是《爱弥尔》。既然你的意思不是标题所说“解读卢梭著作”,那就另当别论。
《爱弥儿》跟眼下过度择生择校的关系
ccpaging在择校帖里建议大家看看卢梭的《爱弥儿》。我猜测其中是一番好意。这本书跟眼下让人疯狂的择生择校现象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在看这本书说了什么。
卢梭在《爱弥儿》开篇就说“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到了人手里才变坏了。”(凭印象,没有查实,若引用不准,请楼主指出)这句话用在当前之中国教育再恰当不过——孩子刚刚出生都是正常的,到了007或红树林之类的中国妈妈手里就变态,到了中国的学校里就万劫不复。
待续……
《爱弥儿》跟眼下过度择生择校的关系(续)
在卢梭的之前时代,人们对儿童和教育的认识都相当浅薄,甚至把圣婴耶稣都画成小大人。卢梭的《爱弥儿》开启了一个时代,引导人们发现儿童,关注儿童的特点,捍卫童年的生活。
他把爱弥儿未成人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主张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教育始于婴孩期(2岁以前)的养护和体格锻炼,经过儿童期(2-12岁)的感觉训练,及少年期(12-15岁)的知识教育,终于青春期(16-20岁)的道德与宗教教育。
在卢梭看来,婴孩期如果得到恰当的养护和锻炼,儿童期的感觉训练才有了基础;受到充分的感觉训练的人,到了少年期就可以正式开始知识的教育了;知识教育充分的人,到了青春期实施道德和宗教教育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打破成长的节律,过早地进行知识教育,就会催生早熟的苹果(早熟的苹果烂得快——西谚)。
后人沿着卢梭开辟的道路不断深化对儿童的研究,以今天的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看卢梭的具体主张,确实显得过于简陋和机械。但是,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却一直激励着近代以来教育改革,并且至今启发着人们科学育儿。
眼下上海如此疯狂的择生择校,客观上逼迫着孩子超前学习。勉强地学习与孩子身心发展水平极不相称的东西,已经对我们这一代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危害。重读《爱弥儿》,脑子是会清醒一些的。
谁该对此负责任?怎么办?
嗯,等我看完足球再写。待续……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3:03 发表 
……你诬蔑我和我的孩子,那只能让你出丑而已。劝你以后不要再提及你的父母如何教育的你吧,你一个人出丑已经很对不起他们了,就不要再折腾他们了吧!
我很抱歉,没有想到你孩子这么优秀。我现在收回我说过的话,改为“孩子刚刚出生时都是正常的,到了007手中就变态,到了中国的中小学里就万劫不复。”我的孩子是一普通孩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引用:
原帖由 糖果她妈 于 2010-6-16 23:13 发表 
照您这么说,卡尔.威特的爸爸也太摧残孩子了
神童的教育只适合神童,而且神童教育也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正因为如此,红树林家孩子如此优秀,也没有学老威特的样。即使她想学,估计她那些复旦亲戚们也会好言想劝。声明:我是根据楼主的描述作此理解的,如果不准确请楼主指正。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7 01:22 发表 
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同样地,你也不认识我的亲戚,但你却为了达到支持你观点的目的,就臆想我,连我的亲戚也不放过地按你的想法去臆想。
事实上,许多事,不是你的能力范围内能准确估计的。尤 ...
我说过只是根据你描述的一种理解,算是猜想吧。没有猜对,也不能算臆想吧。我查了一下,臆想有贬义。因此,007郑重声明:我没有臆想你。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6-24 15:0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