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6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新教育漫话 之 多做奥数和阅读理解题利国利民(108#起)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新教育漫话 之 多做奥数和阅读理解题利国利民(108#起)

  此帖本是废帖,007准备利用起来,和各位BBMM一起来讨论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我们心中的教育目的……
  欢迎发表不同意见,欢迎讨论、争论、辩论,欢迎批评和反批评,但请不要搞人身攻击。

目录

  2# 威尔孙宣言
  4# 宁死不违师命
  5# 李跃儿:她为孩子办了一所巴学园
  9# 反择生择校论
34#  反抢跑论
108# 多做奥数和阅读理解题利国利民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1-2-20 16:00 编辑 ].

TOP

威尔逊宣言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打开登月舱,看了一眼身下的月球,意味深长地说:“我现在走出登月舱了,这是个人的一小步,更是人类的一大步。”据说,当时全世界观看“阿波罗”登月电视直播的人数高达10亿,世人听了这句话无不感动而欢欣。其实,后话更加震撼人心。
  当年的观众一定还记得,和阿姆斯特朗一起登月的还有队长威尔逊,以及另一个副手爱德文•奥尔德林。当他们走完那历史性的几步之后,威尔逊低头看看月球表面,再抬头环顾四周,但见蔚蓝色的地球正悬挂在月球的天边。威尔逊显得十分激动,他庄严地说:“我,哈伯•威尔逊,以全人类的名义宣布,月球不属于哪个国家,而是全人类的共用财富。”停顿了一下,他又说:“我们为全人类的和平而来!”正这时,电视画面突然消失,4分半钟之后才恢复正常。人们从中看到,威尔逊等三人在月球上如袋鼠般向前跳跃。他们拿出美国星条旗,安插在一根金属杆上,然后小心翼翼地搬来几块月球岩石作加固……
  20年以后,人们才明白为什么电视画面蹊跷地消失了四分多钟,才正直感受到威尔逊宣言的坚强和伟大。原来,出发之前,威尔逊接到美国当局拟定的在月球向全世界发表的宣言,其内容是:“我,哈伯•威尔逊,郑重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拥有对月球的领土主权。美国人迈出每一步都是美国领土的扩展。”可威尔逊在月球上发表了完全不一样的讲话,惹怒军方。威尔逊返回地球后,被迫退休。军方还要他保持沉默,警告他不得泄露真相。但是,威尔逊宣言还是发挥了巨大作用。联合国很快就通过决议,宣布月球归人类共同拥有。1989年,威尔逊打破沉默,道出了事情的原委。
  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升空,震撼美国朝野。1958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模型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展出,更是刺激了整个西方世界。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顺利完成太空旅行,使美国政客和军方人士感到美国危在旦夕。美国也加紧了飞向太空的行动。“阿波罗”登月,既有军事意图,又饱含政治目的;既是向苏联示威,又是在安抚美国民众。在这种形势下,登月队员遵照美国当局的指示,代表美国宣布对月球的占领,似乎顺理成章。可是,美国当局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是什么力量使威尔逊队长拒绝代表美国当局宣布对月球的拥有权呢?是什么原因使他代表全人类宣布对月球的和平利用呢?
  如果是中国人首先登月,中国政府决不会像美国当局那样心胸狭隘,要求登月队长宣布对月球的占领。可是,让我们想象一下,假使我们的政府也给登月小队拟定类似的占领宣言,我们的队长会在踏上月球之后宣读吗?他会拒不执行国家意志,而代表人类骄傲地宣布对月球和平开发利用的意愿吗?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5-13 12:17 编辑 ].

TOP

宁死不违师命

  像威尔逊那样抗命不遵,另说一套,在中国是罕见的。因为我们欣赏是温顺听话的孩子,服从师长和领导被视为极其重要的美德。坏孩子才会有独立思想和行动,他们长大了很可能会成为让长官头痛的刁民,成为社会的麻烦,人民的公敌。
  如何培养听话的孩子?怎样才能训练出驯服的工具?很简单,那就是想尽办法不让我们的孩子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这个目的有的达成,有赖于老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孩子们受到严格的训练。

  2009年底山东的《鲁中晨报》连续报道一则把孩子训练到誓死不违师命的成功教例(综合报道详见http://kuaibao.xinhuanet.com/html/2009-12/23/content_71840187.htm)。这位至死不违师命的孩子,是14岁少年张继鑫。他是个初一生,在山东潍坊市临朐县五井中学住读。2009年12月17日,晚自修结束就寝熄灯之后,高年级有个叫高国友(音)的学生要张继鑫去给他买东西吃。小张身上没有钱,但他还是去别的宿舍借了钱给这位大哥买方便面。大哥吃完之后觉得还没有饱,又让张继鑫出去买。当时,张继鑫已经脱掉衣服躺下准备睡觉了。他对身边的同伴表示不愿意去了,但最后还是因为害怕对方,不得不穿上一件薄棉袄,外面再套上一件运动服,再次翻墙出去了……
  前不久刚刚下过一场雪,室外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度。张继鑫很长时间没有回来,室友担心出事,便请逼迫张继鑫外出的高国友出去找找。这位大哥说:“不用看,准是让老师罚站了。”大哥讲得颇有道理,因为根据学校的惯例,住校生关门熄灯之后外出,一旦被值班老师抓到就会被罚站。大家听了大哥的话,便放心地睡下了……
  次日凌晨7时许,一位请假回家的女生路过,发现张继鑫躺在女生宿舍后面的排水沟内里。老师赶了过来,同学们也在围观。只见小继鑫脸上有一层厚厚的霜,他左手抱着两包方便面捂着胸口,右手插在上衣口袋里,口袋里还有一些糖……学校老师立即拨打了110和120。小继鑫被送往医院确定死亡后,临朐县刑警大队及法医对张继鑫进行了尸检。法医认为:张继鑫的尸体未发现任何伤痕,张继鑫的死亡排除他杀、自杀、中毒死亡的可能,属意外死亡。随后,临朐县刑警大队及技术科人员又到学校进行了勘查,并对张继鑫同宿舍的住宿学生以及值班老师进行了详细调查。12月18日下午,警方通报了张继鑫死亡原因鉴定结果:非刑事案件,排除他杀、中毒事件的可能;属意外事故,主要考虑张继鑫自身健康原因所致。
  五井中学相关负责人把张继鑫父母请来,告知了这一不幸的消息,说:“发现孩子的时候,他躺在宿舍后面的一条沟里,头朝东脚朝西,仰面躺着,死得很舒坦。”这个“死得很舒坦”的描述虽然听起来令人不舒坦,却与警方的结论相当配合。
  “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会有什么自身健康原因,俺的孩子什么病都没有!”张继鑫母亲不能理解这样的鉴定结果。
  张继鑫是被冻死的,这一点谁都没有规避和否认。可是,是什么原因使得小张不能入室,长时间在户外被活活冻死呢?谁应该对此负责呢?
  “听说是晚上被老师罚站,后来老师又把他忘了,给冻死了。”当地有同学这样传说。
  小张的父亲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有目击的学生说出了看到的事情。据目击者介绍:12月17日晚,一个初二生让小鑫出门代买东西。没想到小鑫出门时,被值班老师发现。老师以小鑫违反纪律为名,打了他几下,并让他在宿舍外面罚站。随后,这名值班老师去喝酒了,就忘了小鑫还在宿舍外面罚站这茬。当晚零下10℃的寒夜里,小鑫告别了这个世界。
  五井中学杨光生校长表示:张继鑫在学校里死亡,学校是有责任的,“但担怎样的责任,要等到警方进一步的调查结论出来之后再定。”听上去学校勇于承担责任。再听下去,味道又变了。
  杨校长继续介绍道:“我们学校每晚都会安排4名老师值班,2名在宿舍区内,2名在宿舍区外巡逻,我们根据回放事发当晚的监控录像发现,当天20:21,张继鑫翻墙出宿舍,之后便没有回来过。”只要不傻都听得出杨校长在暗示:小张的死,是小张自己违反校纪造成的。学校的制度和设施很到位,校领导对小张的死没有直接责任。
  杨校长为自己开脱完后,又替自己的部下开脱:“在熄灯前,宿舍区内的值班老师会对宿舍内的住校生进行清点,然后将宿舍外的大门上锁,张继鑫是自己翻墙出去的,责任并不全在老师的身上。而对于在宿舍区外巡逻的老师而言,当时张继鑫所处的排水沟有90厘米深、50厘米宽,虽然校园里有很亮的灯,但是很难发现有人在里面。”
  对于事发当晚有巡夜老师曾去喝酒并令张继鑫进行罚站的传言,杨校长的回应耐人寻味:“事后我对此事进行了详细了解,当晚值班的贺志海与李运刚两名老师没有喝过酒,21:20许,他们还在宿舍外巡逻过,并没有发现张继鑫。”杨校长说的也许是事实,但这位校长的话留有很大的余地,虽然否认巡夜老师值班时喝过酒,但没有否认另外两位老师值班喝酒,也没有否认值班老师对张继鑫进行过罚站的处罚。

  小继鑫违纪了,老师罚他站在室外,他就照办。老师忘记这一茬,他就一直坚持,不进宿舍。人们可以想象这个曾经鲜活的生命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样子,但是无法想象他在生命即将消逝时想过什么。也许他什么也没有多想,正如记者采访过的许多村民和同学所说,小继鑫“很老实,还特别听话”。
  尽管小继鑫死于非命,令人痛心,但是“驯服论”的支持们一定还有一份欣慰:高年级大哥强迫低年级小弟干什么,低年级生就干什么,即使心里不痛快,也会不折不扣完成;老师让学生罚站,学生就在寒夜中站着,坚决执行老师的命令,至死不渝。这种听话、服从的品质多么可贵!这种品质不正是各位老师、长辈、领导所期待和孜孜追求的么?这不正说明我们给孩子从小到大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么?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5-20 10:5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5-19 16:50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037693&ptid=4568302]
  “技术在痛苦中逼着也能学会,但艺术,孩子如果是痛苦的,就学不了。”
  中国的孩子学习负担重,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才提倡“减负”,提倡“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在我们这里又成了一种面目全非的东西。它被直接去掉了内核——健全的人格状态、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而演化成了技能的培训,成了强迫孩子“多学东西”,“多学实惠的东西”的借口。“享受音乐”被“钢琴考级”所替换,“欣赏名画,获得心灵的滋养”被“画画获奖、参加展览”所替换。孩子是痛苦的孩子,所以李跃儿常说,“那一张满是痛苦的脸啊。”
  欣赏并谨记!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5-20 10:36 编辑 ].

TOP

挖坑,另有用途。.

TOP

再挖一个。.

TOP

反择生择校论:源起

  照现在这个样子下去,007辛苦思考的成果会受连累被封掉。我还是搬到这里来,请老大理解。我不是故意浪费网络资源,而是因为我的思考还没有结束,我还要写下去的。
  当时为了保持原生态,上传的帖就不动了。现在先搬过来,错别字以后再改。

  楼主,真要讨论《爱弥儿》的话,你还是把这本书好好读一遍吧。顺大便也可以查一查卢梭写书的背景。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0:01 发表
你和ccpaging 是一个调调的同志,老爱装啥都懂,结果就偏偏让人看出啥也不懂来。

我上面的帖子里,写的任多与《爱弥尔》直接相关的东西,甚至是卢梭为此书写的自序中的原话,你看不到?还是看不懂?我没指望你能看懂我用这些原始文字来说明的道理,但你要是好好读过这本书的话,应该看到那些书中的原始文字内容。所以呀,不知怎么形容你好了,是说你的理解力或记忆力和ccpaging一样差呢,还是说你比他更差好呢?




你如此不尊重事实,或更正确一点的说法是无视事实地说话,那不就是胡搅蛮缠嘛!道理上半个字挤不出,也只好出此下策了吧?也怪可怜的!
被你一说不懂,007无地自容,赶紧到书厨里找你说的《爱弥尔》。没找着,我这里只有《爱弥儿,或论教育》,那是我读大学时就读过的版本。弱弱一问一声:现在你是不是有新版的《爱弥尔》?俺不懂法文,是不是现在译名改了。

  再告诉楼主一个小小的秘密:《爱弥儿》还真是卢梭为取悦贵妇写的。说它是特殊的情书,还真有点儿谱。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16:48 发表
那位把我当根葱的“泰斗名著搬砖手”,把泰斗卢梭的文字掐头去尾,来个断章取义,在这里忽悠着搅混水,说卢梭的《爱弥尔》是写给母亲看的,你咋不说是这长篇巨著是写给女人的情书呢?对子女履行教育的义务,是每个父母的天职天责,卢梭也从没要在其教育思想中将教育也来个性别化吧!
我把被掐头去尾的东西补上,完整地发上来让大家看清这位泰斗到底在讲些啥,是啥意思吧:

要使每一个人都负起相应的责任,首先就要从做母亲开始。
如果母亲们负起应负的责任来,由此发生的变化将是巨大的:社会风气马上会改观,自然的情感从内心深处里迸发而出,国家人口为之兴旺;家庭生活的乐趣影响着每一个人,孩子们的吵吵闹闹很有趣,父母感到他们彼此需要,比以往更加相爱了。
但愿这样的妇女一天天多起来!我敢向这些可敬的母亲保证,她们肯定会得到丈夫坚贞不渝的爱情;得到孩子们真诚的孝顺;保证她们将得到社会的尊重;保证她们无痛苦地顺利分娩;保证她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还有让她们最欣慰的是,女儿以母亲为榜样,丈夫以妻子为楷模。
如果母亲不像母亲,则孩子肯定是不肖之子。他们之间是相互的。

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有人认为是《爱弥尔》是卢梭专门写给母亲的,可我认为是写给肩负对孩子履行教育义务的所有人的,这其中包括孩子的父母、传授知识的学校老师,以及监管国家教育的行政官员和所有肩负着对国家教育科学和教育工程建设工作的专家学者。这段文字充满了人类对渴望得到尽心履行教育义务的人的需求,渴望着人类教育科学的进步,渴望着由人类科学进步带给人类社会向文明迈进的脚步。

所以,奉劝那些自以为捧了一本学说就可以打肿脸豁胖的人,名著不是用来照搬照抄的,是用来结合实际地正确理解其思想和思维方向的,名著更不是搅混水的忽悠棒,而是启发我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向的一种理念和理想!
  不好意思,007忍不住了,想提醒一下:卢梭所在的时代,教育还没有成为国家和社会事业。他的《爱弥儿》讨论的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虽然对于现代教育也有启发。但说他也是写给学校老师、教育行政官员看的,这种诠释过度了吧。

  没有看,也没有关系。要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要么,从第一卷开始?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0:26 发表
卢梭会怎么说,你应该去问卢梭本人去,盯着我发啥老急呀,我又不姓卢。

我和你不同,很不同,不同在我只做我自己,我学习,我思考,我行动,这才是最重要的。思想家只能用他的观点来起影响力的作用, ...
  这是一种讨论问题的方式。要是我,就会接着说:我不知道呀,那你讲讲,卢梭会怎么看?
你现在的评论,足以说明你没有读过《爱弥儿》,你没有读过《爱弥儿》自然不能理解人家在择生择校问题上为啥提到《爱弥儿》。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1:21 发表
我不禁要再叹一声:你和那个把泰斗名著当装门面和“兵器”的人一个调调,真是太同志了!
  虽然我父母给我的教养不允许我像你一样不尊重人,但007善意地提醒你:这里是旺旺育儿网站,不好张口骂人、污辱人格的。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1:21 发表
我这楼是借批驳这些人和事来探讨我国应试教育给孩子家长带来的伤害,此楼是为这些受害者而建,不是为卢梭的《爱弥尔》而建,也不是为了你们死抱卢梭的人而建。你要歪楼,水平还太低,因为不要说一部《爱弥尔》,就是你捧着十部、一百部泰斗名著也没用,因为你们的底子太破,连谁是施害者、谁是受害者的事实都不敢正视和面对,这就不是你们对学术、科学理解力差的问题了,而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尊重事实、客观公正,你们不具备这些基本素质。
  是《爱弥儿》,不是《爱弥尔》。既然你的意思不是标题所说“解读卢梭著作”,那就另当别论。

《爱弥儿》跟眼下过度择生择校的关系
  ccpaging在择校帖里建议大家看看卢梭的《爱弥儿》。我猜测其中是一番好意。这本书跟眼下让人疯狂的择生择校现象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在看这本书说了什么。
  卢梭在《爱弥儿》开篇就说“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到了人手里才变坏了。”(凭印象,没有查实,若引用不准,请楼主指出)这句话用在当前之中国教育再恰当不过——孩子刚刚出生都是正常的,到了007或红树林之类的中国妈妈手里就变态,到了中国的学校里就万劫不复。
  待续……
《爱弥儿》跟眼下过度择生择校的关系(续)
  在卢梭的之前时代,人们对儿童和教育的认识都相当浅薄,甚至把圣婴耶稣都画成小大人。卢梭的《爱弥儿》开启了一个时代,引导人们发现儿童,关注儿童的特点,捍卫童年的生活。
  他把爱弥儿未成人阶段划分为四个时期,主张分别施以不同的教育:教育始于婴孩期(2岁以前)的养护和体格锻炼,经过儿童期(2-12岁)的感觉训练,及少年期(12-15岁)的知识教育,终于青春期(16-20岁)的道德与宗教教育。
  在卢梭看来,婴孩期如果得到恰当的养护和锻炼,儿童期的感觉训练才有了基础;受到充分的感觉训练的人,到了少年期就可以正式开始知识的教育了;知识教育充分的人,到了青春期实施道德和宗教教育就水到渠成了。如果打破成长的节律,过早地进行知识教育,就会催生早熟的苹果(早熟的苹果烂得快——西谚)。
  后人沿着卢梭开辟的道路不断深化对儿童的研究,以今天的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看卢梭的具体主张,确实显得过于简陋和机械。但是,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却一直激励着近代以来教育改革,并且至今启发着人们科学育儿。
  眼下上海如此疯狂的择生择校,客观上逼迫着孩子超前学习。勉强地学习与孩子身心发展水平极不相称的东西,已经对我们这一代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危害。重读《爱弥儿》,脑子是会清醒一些的。
  谁该对此负责任?怎么办?
  嗯,等我看完足球再写。待续……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3:03 发表
……你诬蔑我和我的孩子,那只能让你出丑而已。劝你以后不要再提及你的父母如何教育的你吧,你一个人出丑已经很对不起他们了,就不要再折腾他们了吧!
  我很抱歉,没有想到你孩子这么优秀。我现在收回我说过的话,改为“孩子刚刚出生时都是正常的,到了007手中就变态,到了中国的中小学里就万劫不复。”我的孩子是一普通孩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引用:
原帖由 糖果她妈 于 2010-6-16 23:13 发表
照您这么说,卡尔.威特的爸爸也太摧残孩子了
  神童的教育只适合神童,而且神童教育也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正因为如此,红树林家孩子如此优秀,也没有学老威特的样。即使她想学,估计她那些复旦亲戚们也会好言想劝。声明:我是根据楼主的描述作此理解的,如果不准确请楼主指正。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7 01:22 发表
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同样地,你也不认识我的亲戚,但你却为了达到支持你观点的目的,就臆想我,连我的亲戚也不放过地按你的想法去臆想。

事实上,许多事,不是你的能力范围内能准确估计的。尤 ...
我说过只是根据你描述的一种理解,算是猜想吧。没有猜对,也不能算臆想吧。我查了一下,臆想有贬义。因此,007郑重声明:我没有臆想你。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6-24 15:00 编辑 ].

TOP

反择生择校论:引言

  首先要作两个限定:
  第一,这里只谈义务教育阶段的择生择校问题,不谈幼儿园、高中和大学中的选择教育问题。在非义务教育中进行选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个人权利。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择生择校,就会成为受到质疑的问题。上海市承担义务教育的学校,有公办,也有民办。鉴于绝大多数民办学校大量使用公共教育资源(如公建配套的校舍、部分公办编制的老师、教师培训体系及教师职称等),它们在性质依然属于公共教育。这种学校在法理和道义上都无权在招生上设立排他性的选择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只有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学校可以免受择生的责难。即使如此,私立学校也必须承担国家对义务教育所规定的最低限度的责任,并且不应该在招生中有歧视性的选择标准。总之,这里要批评和反对的,是作为公共教育机构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的择生问题。
  第二,这里只从多数人的立场分析择生择校现象。每个人都有屁股,而且几乎每个屁股都在决定脑袋。以为自己的孩子可以从择生择校中获利的,会支持择生择校;感到自己孩子会在择生择校中吃亏的,会反对择生择校。如果人人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评论择生择校的是非,那肯定以吵架收场,最后只好对这种现象无可奈何。如果择生择校继续下去,什么样的人获利最大呢?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家的孩子,以及成绩特别优异的孩子。这是学生中的少数。从红树林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她的孩子属于这种少数派。坦率地说,007的孩子也可以算是少数派。007估计,能够来WW发言的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孩子也属于少数派。那么,谁是多数派?多数派在干什么?那些就近入学的不择校的就是多数派。多数派在沉默。一些嚷得响、竭力为择生择校辩护的家长,总是在说他们代表大多数。其实,我们都代表不了大多数。沉默的才是大多数。当然也有例外,有些家长虽然没权没势,但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其实个个孩子在父母眼里都是天才),所以也一个劲地鼓吹择生择校。这种人一旦不能如愿就成悲剧,事后才发现自己曾经替伤害自己孩子的体制当吹鼓手。所以,公正客观地评论择校择生,需要有超越自身利益、拒绝受屁股支配的立场。007在后面会指出,择生择校不但伤害了未获利者,最终也伤害到一时获利者,是一种全输的体制安排。
引用:
原帖由 小飞飞MM 于 2010-6-17 01:12 发表

话是在理,哎~可惜这个链条上,只要有中间那么一个环节需要择,那么整个链条也就不存在公平与否,换言说择校问题就因为一个小升初,而多多少少会影响今后的高中、大学。
  我有和你相似的感受,觉得公平是我们审视择生择校的基本标准之一。如何做到公平,正是我们要讨论的。
  但是,不管怎么样,我都非常希望我们的孩子在小学和初中不要有严重的排他性竞争。想竞争,就等他们身体强健了、心智成熟一些了、发展潜质显露了再竞争吧;换句话说,到高中再竞争吧。可是,光007一厢情愿是不成的。除非所有的家长都有这种想法和努力,这种愿意才能实现。如果有家长让孩子超前学习,在此基础上支持择校择生,势必引起连锁反应。因为没人是傻瓜,你孩子超前学习,我就让我孩子比你孩子还超前。如此循环,至万劫而不复。恶性竞争的最终结果是大家受累受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支持择生择校的家长既是现行不合理教育制度的受害者,又是这种制度的帮凶。理性的自利者在反复的利益博弈中,其理性选择是达成共识,联合行动。
  有些家长,尤其是学业看起来比较优秀的新生家长或低年级家长,非常自信,矢口否认择生择校有害;有些家长深受其害,有苦难言。还是从多数人的立场出发,才能讲清楚。为最大多数学生着想的政策,对最大多数学生最有利的政策,才是正义的教育政策。
  待续……
引用:
原帖由 花开无声 于 2010-6-17 10:00 发表
建议,你与其在这里叫板,还不如讲讲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更有实际意义。辩论这样无意义的话题真的很浪费时间和空间资源哎。
  007倒是觉得这种讨论非常有意义,对我们的孩子有意义,对我们的孩子的孩子更有意义。中国已经基本完成让每个孩子都有读的任务,上海甚至到了高中教育普及化程度,是考虑让所有的孩子都得到更加公平和有效的教育的时候了。只要是理性的交流,即使有分歧,有争论,有批评和反批评,都是正常,都是可以接受的。唯一不可接受的没有风度,恶言相向,搞人身攻击。这样的争吵才没有意义。
  007前面开了一个头,算是引言吧。接下来,我想和大家一起来分析和讨论:
  (1)择生择校的现状:谁在择生择校?谁成功择生择校?谁支持择生择校?
  (2)择生择校有什么后果?择生择校有什么利和弊?对谁有利?对谁不利?
  (3)择生择校的原因和责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过度的择生择校?是什么力量在推动择生择校?谁应该对这种乱象负责?
  (4)抵制择生择校的对策:大家都不择生择校的前提是什么?条件有哪些?政府应该做什么?家庭应该做什么?
  这是一个大题目,一个人完成不了,我们一起来分析。.

TOP

反择生择校论(一):谁在择校?哪些学校在择生?

  现在,007试着来回答第一类问题:谁在择校?谁成功择校?谁支持择校?哪些学校在择生?哪些学校在择生中占了便宜?哪些学校支持择生?上述问题的答案涉及基本事实,是讨论的基础。007所知有限,作出的分析和回答未必全面,未必正确。欢迎指正或补充!
  问题很难回答,先挑简单的说:谁成功择校?
  (1)有权人家的子弟,这种人甚至都不用条子就能够成功择校;
  (2)有势人家的子弟,即虽然自己没有权,但有很硬的关系,通过打招呼,递条子,也能成功择校;
  (3)关系户的子弟。学校跟许多社会机构、部门和个人有关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在招生时照顾这些它们。还有一类就是下面提到的传统关系:
引用:
原帖由 花开无声 于 2010-6-17 10:00 发表
就我所知,复旦子弟是可以一路升到四大名校之一的附中的。考大学的时候应该还有分差。所以你一路都可以省心的。这是令人羡慕啊。
  有些学校前身是某单位的子弟学校,虽然已经纳入公办教育体系,但至今在人事、业务上还有创办单位有联系,会为这些单位的子弟入学开方便之门。
  (4)有钱人家的子弟。以前,出钱买学额时有所闻,近年似乎少了。原因是管理部门不允许公办学校如此集资,收到了也必须上缴。校长个人一般也不愿意或不轻易冒风险受贿,也是一个原因。但是,只是说情况少了,并不是说这种情况杜绝了。
  (5)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成功择校的孩子多属这一类。没有成功择校的家长应该看到这一点,不要老去猜想那些阴暗的操作。没有哪所学校愿意招收许多难带的学生,没有哪所学校意愿放弃连他们自己都觉得优秀的学生,尽管他们识别标准和方法可能受到质疑。
  (6)具有支持性家庭背景的孩子。这个就很难说了,不同的学校看重的家庭背景不一样。有点重权势,有的重双亲俱在,有的重双亲文化程度高,有的重双亲认同学校教育理念,有的学校对感觉麻烦的家长敬而远之,不一而足。
  根据我的观察,概括了上面六类成功择校生。如有不对,请BBMM指正。如有遗漏,请补充。这里基本上是客观描述,后面再作评论。.

TOP

反择生择校论(一):谁在择校?

  如果对谁成功择校的归纳没有异议,没有补充,我就根据前面的分析说下去了。接下来说:谁在择校?或者,谁有过择校?
  这方面的数据肯定比成功择校的大。有过择校的人当中,除了成功择校的,剩下的就是择校但没有成功的,以及择校但放弃的。007没有本事说出具体数字和比例,但对什么人有过择校但不成功、什么人择校过但最终放弃了这两个问题有兴趣。
  什么人作过择校努力却不成功?不是有权有势钱有关系的人家,而是大量被学校认定不够优秀或满意的孩子,其中当然也包括部分学习能力其实不错但被名校忽视的孩子(美其名曰“遗珠”)。这个事实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是什么样的人是择校的铁杆支持者。
  什么人择校过但最终放弃了呢?不好说。希望有这方面经历的BBMM出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TOP

反择生择校论(一):谁支持择校?

  谁支持择校?谁反对择校?前面有一个简单的说法,以为可以从择校中获利的人支持择校,觉得择校对自己孩子不利的人反对择校。支持方和反对方究竟是些什么类型的人,还需要仔细考察。
  成功择校并且确信从中获得实惠的家长,是择校的铁杆坚持者。成功择校久而久之却发现自己孩子深受其害的人,立场就复杂了。明智者中,有的憣然醒悟,有的还勉为其难,苦不堪言;糊涂者中,有的执迷不悟,有的出于心理防御会在内心尽力对择校进行合理化,甚至还公开替择校辩护。颇像我那可爱的老父亲,上当受骗了,不去报警,还在替骗子骗术开脱,一概不许我们晚辈说骗子的坏话。
  最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有过择校努力却没有成功择校的家庭。有一部分经过择校战争之后,把事情看穿了,不再为孩子上不了名校纠结。另外一部分人,痴心不改,一年级进不去,就想办法中途插班进去;小学没有进名校,初中非得进名校。这些人甚至比既得利益者更有热情择校。
  让们回过头来仔细分析一下那些择校铁杆坚持者,他们好像是一条战线上的人。其实不然。有权有势有关系的家庭,利用权势和关系让孩子顺利择校,并没有付出什么代价,或者说付出的代价不多。普通老百姓家庭只有靠自己孩子的优秀学力来择校,那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包括孩子游戏、交往、自由发展时间以及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等待。普通老百姓的孩子在目前这种恶性竞争环境中,不付出代价是很难在升学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如果有人支持择校,却高调反对超前学习、高难度学习,普通老百姓就要警惕了,这很可能是来自有权有势有关系阶层的声音,千万别让这种声音忽悠。
  再声明:以上分析有猜测的成分,如有不妥不实,请具体指正。.

TOP

反择生择校论(一):沉默的大多数

  谁反对择校呢?好像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小学初中在校生总数减去支持择校的学生数,差就是问题的答案。你看,007的数学多好。没有上奥数班,也会解决这么复杂的教育问题。
  什么?错了?嗯,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家长们的立场未必非此即彼,肯定还有许多对于择校问题持两可态度的人。这种人心态最好,有择校机会不放过,择校不成也不遗憾。所以他们非常潇洒地在在一旁,默默地观看支持方和反对方的口水大仗。他们跟那些对择生择校有看法却不想多说的人共同构成了义务教育当事人中的最大群体。
  有人偏偏不相信,高喊着他们才是群众中的大多数。他们的根据是他们的孩子是那个争120个名额中的3000分之1,好像这3000个人就可以代表今年小学新生的大多数。真是笑话!虽然大家辛苦地赶场,应试了多所名校,就让007毛估估,把应试择校的孩子数量放大10倍,到30000人也不是多数。更何况,其中的绝大多数孩子只是3000分之1,并没有成为120分之1,他们糊涂父母却在替这种变态的择生择校制度辩护!
  正常的情况是这样的:上海市的民办学校和公办名校都在择生,它们在择生中占尽便宜,自然是择生制度的支持者。但是应该看到,上海更多的是普普通通的学校,它们吸纳了上海市大部分适龄入学者。公办名校虽然有一定额度的择生权,但它们首先要确保吸收所有的地段生。即使民办学校,由于有如前所说的占用大量公共教育资源的原因,也必须吸收一定数量的地段生。以诸如此类方式入学的学生才是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沉默,不来嚷嚷,并不表示他们不存在。你们嚷嚷,还叫得很响,并不表示你们是多数。.

TOP

反择生择校论(一):少数派的良知

  伊万兄点到了我们的国家之痛,比这更令人痛心的是公民对于这种国家之痛的麻木,比麻木不仁还要痛心的是大家对正义之声理直气壮的轻蔑、敌视和围剿。

  本帖的争论源于文汇报的一篇报道。报道中有一个心理学者和一位教育学者对择校现象进行了评论,各有出自专业眼光的批评和劝导。其中“欠挨”的说法很欠挨,如此粗俗的话简直不敢相信是出自一个女性学者之口。但正因为如此,007非常怀疑报道失实。据我所知,学者表态一般都比较谨慎。即使批评择校之事,也一定会交待许多前提。可是,现在的记者胆子大,大加剪裁,挑出中意的话来见报,这种事情已经屡见不鲜。不但“欠揍”之类话有可能是添油加醋,人家对择校孩子及家长之艰辛表示理解那层意思也可能给过滤掉了。007声明,这是猜测,根据不足,但也不是一点根据都没有。假定那个心理学女学者确实说了那么雷人的话,照理来说,记者和编辑见报时也会处理掉,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可是,人家偏偏发出来了。这不是故意吗?
  
  客观地说,两位学者的大意没有错,虽然话讲得有点不合时宜。为什么说他们没有错,后面会进一步分析,这里想提前评论的是他们的立场。按照某些家长的看法,这两个砖家无知之极,可恶之至。甚至有人猜测到了他们的险恶用心——反对择校,以方便专家官员择校;反对别人孩子超前学习,以方便他们的孩子抢跑。嗯,好像有点道理。但是正如007前面分析的那样,这两个专家是属于少数派的。如果他们出于自身的利益,最佳选择是当择校的铁杆支持者,同时反对超前学习。这两个方面都反对,那其实是背叛了他们所在的阶层利益。他们不过是出于专业工作者的良知作出若干判断和劝导。对于某些人来说,话有点不中听,却是为多数人着想的言论。何错之有?
  如果是特权阶层反击两位专家的言论,尚可理解。如果我们是平民百姓,起什么哄?!简直不识好歹。你以你是你特权啊?抑或,你以为你孩子一定是精英啊?.

TOP

反择生择校论(一):余绪未绝

  第一个问题,007作了尝试性回答。欢迎批评或补充!也等待红树林回应。
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讨论择生择校的利弊、原因或责任、对策,但是007需要更多的回应,否则独白不下去。
引用:
原帖由 seaheroli 于 2010-6-17 16:22 发表
我觉得用“公民的麻木”,“对正义的轻蔑、敌视和围剿”来给大家下结论实在是太欠公允了!
是一个人的力量太弱而不得不屈从罢了,不要动不动就给公众扣帽子,在这个什么都可以“被”的时代力大家已经很无奈很无奈。。。。。。
  第一句话,像公民说的话。我向你致敬,并且为我说过的偏激言辞道歉!
  第二句话,像臣民说的话。所以,我还要部分地坚持我的判断。
引用:
原帖由 seaheroli 于 2010-6-17 16:38 发表
我看得清楚所处的环境,只有当臣民的能力。
  噢,知道了。

  什么样的人是不可理喻的?像007在这里说犯忌的话是不可理喻的。

  那就等楼主有时间、看完、有了批评意见之后,我们再讨论下去。

  外,你们不要歪楼,好不好?007本来想和楼主切磋《爱弥儿》,结果人家说不是本意。后来,讨论择生择校问题,被楼主认可。好不容易开了一个头,求你们不要打岔,好不好?

  楼主,你不是在独白,我看着呢。
  很想答辩,但是为了听完你的全部发言,只好暂不发言。
  我还是等你看完、批完我的全部的帖子再发言,请继续看、继续批评。 
引用:
原帖由 火车是运茶的 于 2010-6-20 21:31 发表
飘过

没想到小学版块能比我常混的那个还要火药味十足
是哟,世道不一样了,搞数学的人在讨论时政民生,搞文科的偏偏开个数学帖……大家MS全才,什么都懂,真正懂的人自然火气特别大,在这一点上007特别能够理解楼主。

  别误会,我在说我自己,顺大便也说火车老师,其不务正业久矣!不过,他那个抗战帖做得确实专业,可以让历史学系毕业的人汗颜。
引用:
原帖由 龙宝娘 于 2010-6-21 00:48 发表
上WW不是来辩道理的,是来学习和调节心理的~~~不过有“雄辩症”的人除外,比如——您
007才是雄辩,人家是MM的,顶多算雌辩。

  你还没看出来呀。我们都是人来疯。

  记得以前看到过华老君武的一幅“扬名术”的漫画(不知有没有记错),画的是:有个人脱下裤子,撅起光光的屁股,高声喊道:“快来打我吧!”
  刚才在网上找,没找着。唉,华先生刚刚去世,他的漫画就找不着了……
  007想说的是,人来疯有一大特点,就是脸皮厚,经得住别人嘲笑,甚至主动招人嘲笑。

   我只能看到肤浅的那一层。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21 02:04 发表
很好呀!那你也要准备好,不要被人当作那骂佛是一坨屎的那位就好!   
  哪里敢跟苏居士比?你真可爱!

  好了,不打扰楼主了。我那《反择生择校论》(第三帖及之后的帖)还等着你批判呢。
我去看球赛,暂不奉陪了。
引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21 02:19 发表
可爱有时特招人恨呐, 呒法啦,只好无奈一把了。。。
  按苏小妹的说法,当我看着你可爱时,我当也很可爱。可惜你没有这么表扬我,007真是自作多情啊。

  球赛开始,各位再见!

回复 227#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那个帖子,等我儿子大些,对抗日战争发生兴趣了,我一定会推荐。我希望我的孩子带着研究的志趣去了解历史。何况,根据帖中已经提供的材料,就足以写出一系列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
  确实是许多人对这个帖做过贡献,但功劳最大的当属火车老师你。除了你实际付出的心血外,还有你的热忱和严谨感召了好多人。大家愿意尽自己所能,花时间跟你一起搜集材料,上传材料。
  007在一本地理画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5期上看到过一组报道,题目叫《山河抗战》。读过之后印象很深,感慨至今。
  里边讲到了太行八陉,说它们在抗战中成了中华民族另一座长城;讲到了“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石牌之战,说长江三峡天险及中国军队的义勇;讲到了与诺曼底登陆几乎同时展开的怒江战役,说中国远征军仰攻日军付出的巨大牺牲;讲3000公里西北国际交通线,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这些报道侧重从地理的角度分析了日本入侵者葬身于泱泱中华之必然(其中《国破幸有山河在》一文对此作了总结),还从实地调查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中国军人抗战的实情。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这些事都被有意无意地遗忘了,甚至被刻意地淡忘了。人们在战死的军人墓地上兴建校舍农舍,甚至挖出他们的棺木当柴烧,他们的遗骸被随意抛弃……我们这个民族如果有一天再被人欺压,那真是活该。正如各位BBMM疯狂择校一样,孩子受伤害确实可怜可气,父母也受苦受累却还嚷嚷择校合理,如果连对择校进行检讨和反省的勇气、反抗的勇气都没有,那就活该受苦受累…….

TOP

反抢跑论:大家都是受害者 回复 33#ccpaging 的帖子

  这样的结局,所有的孩子都是受害者。
  (1)没有进“名校”的孩子是受害者。他们不但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且受到了欺骗;
  (2)进了“名校”但被迫练奥的孩子是受害者。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中包括:牺牲了应有的休息和游戏时间,浪费了大量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时间,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厌恶数学,受挫,失去学习信心,甚至失去自信……
  (3)喜欢奥数也进了名校的孩子也是受害者。因为要能够胜任这种选拔考试,光喜欢奥数是不够的,还要大量的练习——为了准确、快速应答各类变态奥数,必须在自己已经懂的题上大量重复练习;何况,更多的情况是,记忆公式、诀窍机械答题,实际并没有懂;即使是最好的情况,孩子天资聪明,全都知道奥数解法的道理,但因为中学可以用更加合理的方法解决这些题目。长远来看,这是在浪费天资极佳孩子宝贵的童年成长期。
  总之,没有一个孩子能够免受这种制度的危害。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9-19 09:25 编辑 ].

TOP

反抢跑论:大家都是加害者

  几十年前,007报名上小学时就会从1数到100,可以扳着手指头做10以内的加减法,还会写自己的名字。这让当时的老师很惊讶——在一个贫困而封闭的山村,居然还有这样“聪明”的孩子!呵呵,那是007的妈妈年轻,煤油灯下闲着没事,顺便教的。可是,母亲这么一点点作为就奠定了007一生的基础——007跟自己的山村同伴们相比,他们都因为007的抢跑而输在了起跑线上!
  必须说明的是,007的母亲并没有“不输在起跑线上”的自觉,并不是出于想让007压过同伴的考虑而教我这点知识。她让007学这点知识,并没有费多少神。换句话说,6岁的007对这点简单的知识有这个接受能力。现在的孩子就不同了,他们在进小学的时候,所掌握的学识远远超过了当年的007,而且这是他们的父母在“不输在起跑线上”和“零岁教育”之类的观念指导下自觉行动的结果。现在的小朋友为什么学这么多?是因为他们更聪明?是因为他们更好奇?如果不是,那为什么不像当年007那样,入学之前顶多就学个10以内的加减法?
  追根究源,事情就坏在007妈妈那样的人身上。当许多像007妈妈那样的人,让孩子在入学前就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那就不算什么稀奇。为了让小学老师觉得我们的孩子聪明,就要学20以内的加减法!光会写自己的名字还不够,还要会识数百个汉字!先自觉到这一点的父母,又让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了。
  可是,好景不长!若干年后,这些父母的先进经验变成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和行动。如果多数孩子在入学前都会20以内加减法,都识几百个汉字,那么,“不输在起跑线”上的策略就是,学更多更难的数学,如会九九乘法,学更多的汉字,直到能够阅读,另外还加学英语……这大概就是今天的上海小朋友入学时的“不输”标准吧?
  孩子们的竞争可不是一次性的短跑,而是一程接一程的漫长竞争。小一小二可以吃老本,小三还能吃吗?小四、小五呢?我们拿什么证明我们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更优秀呢?我们用什么样的资本让名初中接受我们的孩子,而拒收别人家的孩子呢?喏,我的孩子作文获奖了,英语有星了,奥数得奖了,他的孩子却没有。
  小一小二奥数确实很难,可小三生却可以轻松搞定;小三小四的许多奥数也难得不可思议,小五生、预初生学过简单方程之后把它们当笑话,当小菜……原来,又是在提前学习,在超前学习。说得难听,就是在“抢跑”,在“偷跑”……
  抢跑的人多了,富有远见的父母就会让孩子更早抢跑,也就会出现让小三生做高中生都会抓狂的变态数列、排列组合题!……
  我们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好不断提前抢跑的时间……
  后果大家都看到了,更严重的后果还在后面!

       “抢跑”是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抢跑可以获利,是一个人人都已经知道的“秘密”。不拔苗助长不抢跑的人家是傻瓜,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可是,抢跑一旦成了一种普遍的行动,一般地抢跑就不能超别人,就不能获得额外的收益。于是,孩子们便催逼更加超前地学习本该在后边学习的内容。抢跑便成一种恶性竞争,并且在恶性循环,越抢越超前,越抢越残酷,越抢越让孩子难以承受。抢跑便成一种让所有孩子和父母深受其苦的公害。
        谁应该对此承担责任?前面的描述已经说明,大家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不但种种抢跑培训班是加害者,招收抢跑者的学校是加害者,政府坐视不管,甚至纵容学校招收抢跑者,更是加害者。除此之外,各位叫苦连天的家长也加帮凶,也是加害者。
        我们明知拔苗助长不对,抢跑不利孩子身心健康及长远的学习进步,却逼迫自己的孩子力不从心地抢跑,是无奈的加害者。
        我们明明深受其害,却只炫耀抢跑得来的好处,不说为之付出的代价,公开地宣扬抢跑,为种种抢跑行为张目、辩护,诱使别人加入抢跑者的行列,更是不可理喻的加害者。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9-19 10:00 编辑 ].

TOP

反抢跑论:抢跑可耻

  在适度的情况下,“不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积极的、对后代负责任的养育观。但是,现在过头了!
  第一,我们把孩子的同级同学都看成了你死我活、你下我上的竞争对手,在发动一场没有休止的“一个人对所有人的战争”。我们忘记了孩子的同龄人也是他的玩伴、同学、朋友、战友……排他性的恶性竞争对我们的孩子不利。
  第二,我们错误地把成年人的竞争转移或引入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既不能正确理解竞争,也不能在身心方面胜任残酷的竞争。过早地把孩子投入到竞争之中,对孩子绝对是一种伤害。
  鉴于以上认识,我一再呼吁: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阶段,不要鼓励孩子过度竞争;要竞争就到孩子身体壮实了、心智成熟些、发展的潜力和倾向有较充分显示再说,比如说,到了高中阶段似乎就比较合适。
  我知道这个想法很天真。因为,这种想法必须是人人赞同,或者大部分人赞同,才能成为现实。这正是我要说的——反对在孩子中提倡排他性竞争,应该成为社会共识,公民行动。例如,我本不想抢跑的,可是有人抢跑,而且因此获利,那我也会抢跑。你抢跑一段,我比你抢得还多。扼制这种恶性循环,就要确立、营造“抢跑可耻”的观念和舆论。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9-19 10:15 编辑 ].

TOP

反抢跑论:对“抢跑可耻”的中式怀疑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9-17 15:42 发表
看了体育竞赛中的“抢跑”现象,俺比较怀疑你关于“抢跑可耻”的观念能被大家接受。

=======================
在奥林匹克章程上并没有对参赛者年龄作出明确规定和限制,但考虑到人体的承受能力和健康方面的原因,大部分运动项目对年龄是有要求的,比如参加奥运会拳击项目的选手不能超过34岁,而奥运会参赛年龄的底线通常规定是不小于14岁。 体操、跳水运动员不得小于16岁。

叶乔波:国际奥委会需改革 应取消对运动员年龄限制
http://news.ifeng.com/sports/zon ... _4685_1566367.shtml

叶乔波:我觉得运动员的年龄不是问题,相反,国际奥委会在体制上应该进行改革,应该重新做一些评估跟决策。这次冬季奥运会年龄最小的是日本的一个速滑运动员,才15岁。国际奥委会并没有限制她的年龄, 只要是在同一个竞争舞台,只要是公平的就足够了,而不是在年龄上或者在某个选手的个人的特征上做限制。你不能说这个运动员一米八了就只能一米七,超过一米七就不能参加比赛。在同一个场地上他的竞技能力的展示,这是最主要的。当然在规则范畴内,时间段范畴内出现问题,我们个人是要承担(责任)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继续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就是中国运动员可能年龄偏小就参加比赛,相比欧美运动员是有一定的差异,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更加主动的出击,比如要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不管是14岁,还是12岁,甚至10岁,只要有能力在竞技舞台上跟所有的运动员同场较量,能够拿冠军,那你就是当之无愧的。我个人认为,在规则上要进行改革。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9-19 09:42 编辑 ].

TOP

反抢跑论:为什么要限制低龄竞争?

引用:
原帖由 葱妈妈 于 2010-9-17 16:46 发表
看了那么久,看到这里,实在忍不住要说一句了。
国际奥委会对年龄的限制一定是有道理的,应该是本着对运动员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的。
首先要明确,运动员也是人,也有她正常的生长规律,要取得成绩,不能以牺牲自己的身体为代价。
这也就是中国运动员的可悲之处,在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之前,他们就是被当作了机器来训练的。
你知道金牌的背后,有多少孩子被荒废掉了,看看那些从体校里出来的,没名气的孩子,你就知道了。他们要文化没有,要技术没有,要钞票也没有。。。。。。只有一身的伤病。
所以,我觉得叶乔波的这番话没道理的,这不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

TOP

反抢跑论:一个竞争失利者的教训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9-17 16:51 发表
我说说竞赛吧。

大概是1986年的冬天吧,以国家名义参加奥数比赛并因此而展开全国范围内的选拔。那一届,车晓东是第一名。那时参加的人都是凭兴趣学出来的,竞赛也只在高中才有。谈不上抢跑。

真正的抢跑最早出现在体育上,成功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奥运冠军里边有不少。俺就说个失败的例子。

我表弟是从5岁开始学习武术的。那时候李连杰刚出头,他妈妈就希望儿子成为像李连杰那样的。表弟那时候人蛮聪明的,码相也好,父母都长的比较高大,看起来蛮适合搞体育的。先是参加业余体校,每周去一次,后来隔天去训练一次,再后来进了市里的少年队,每天去训练半天。蛮苦的,他们家住郊区,到训练队要走差不多10公里。表弟在队里的表现也算不错,市里的老三吧,但仅仅是单项。这个成绩拿到省里就不行了,因为他所在的市里,武术不是强项,而省队要跟别的省队比,简直就上不了台面了。国内公认的,武术队以北京、河南、上海这几个比较强。表弟还是很听话的,也很努力,可是始终没有成绩。就这么一年年努力下来,到了18岁,唯一的出路就是考体院了。这时才发现,文化课不行。让我老爸帮忙补课,总算是考进了省体院。现在已经毕业了,只能干保安,还是在他妈妈的同学开的公司里边。老板想提拔他,他自己也想往上走,可是啥知识都没,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都木有,痛苦啊。

现在说起这件事,家里边的人都后悔,早知不是武术这块料,玩一玩,好好把文化搞上去,处境也许会好些。其实,我记得在表弟小四小五的时候,成绩还是不错的。当时问过教练,这孩子能不能练武术,我们听起来那个回答是模糊的,可他妈妈偏就听进去“可以”的那部分。

有这么一个例子,现在家里人对竞赛是深具戒心的。竞赛毕竟过于狭窄,竞争十分残酷,胜者王败者寇。如果是那块料,一般地拎一拎就能上去了,那也罢了。如果不是那块料,霸王硬上弓,费时费力,耽误了全面的学习和生长,真是得不偿失。
.

TOP

引用:
原帖由 soo-goo 于 2010-7-24 14:50 发表
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现在新加了几层楼,欢迎发言!.

TOP

引用: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9-20 22:48 发表
写得真好,自我鼓励下,送花。
  读完了,确实有学识,有见识,表达也非常有趣。007忍不住就要说你是“教育专家”了。可是,这年头,“专家”是个贬义词。说某某是专家,等于是在骂他。算了吧,我就不赞美你是专家了。.

TOP

回复 69#ccpaging 的帖子

听你的,用灌水的方法把标题拉长了。不会说我加入了标题党吧?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9-21 10:16 编辑 ].

TOP

一起努力

引用:
原帖由 葱妈妈 于 2010-9-21 11:10 发表
我要在这样疯狂的大环境里,用自己孱弱的臂膀为我的孩子撑起一小片自由的天空。
  战友 ,让我们一起努力,把这片自由的天空撑高一些,撑大一些!.

TOP

引用:
原帖由 happyyj 于 2010-9-21 18:36 发表


007有一小点“反”动,在这片纯净的天空下搞三“反”五“反”。。。

别生气哦,预祝您、CC与孩子们度过一个愉快的中秋佳节。
遵照诗太的意思,我对标题作了一点点修改。现在真是“三反”了:反择生,反择校,反抢跑!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给孩子们争取一个健康成长的正常环境。

中秋节,我们在准备在
世博园里过。不知有这种想法的人多吧。大家都去我们就不去了,正如大家抢跑咱就不抢了。
也祝诗太一家中秋快乐!
去年中秋咱在庐山,写了一些打油诗,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过得真快,人生如梦哟。.

TOP

回复 95#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今天白天,世博园人数不少,晚上人数锐减。可惜穿少了。真是没有料到今天是开园以来最凉爽的一天,凉到了让人打抖搂的地步。.

TOP

回复 98#ccpaging 的帖子

好哇,好哇。咱们撬课去看世博。.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羊羔妈妈 于 2010-9-21 15:01 发表
包括另外一个长贴,探讨数学学习的。我前段时间看了英特尔国际工程与科学大赛相关的报道,也去英特尔网站看过。我也一再思考如何培养教育孩子这些问题,也在想我们的教育到底失误在哪里?我们的孩子怎样可以把学习和现实不要割裂开来,并且学得聪明,轻松,愉快。。。。。。这种愉快当然是很乐意去学的意思。
007至少代表着现在的一些父母进行的反思和探索。这本身就是一种努力、抗争、深度思考后的行动。
  
  007发表诸如此类的言论,总会被一些人批评为“理想主义”、“理论家”。言下之意,007的想法好虽好,但不现实,不切实际。此等言论暗中是讽刺007之流是些奢谈理想、空谈理论的伪君子。
  谢谢你的理解!如你所言,我们不仅仅的思想上反思现行的教育,在言论上抨击其弊端,而且有抵制危害的行动。我们对教育有自己的理想、信念、良知,我们听从教育理想、信念和良知的指引,努力帮助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实,对那些说我等是“理想主义理论家”人,007也有话要说:他们一边觉得007讲得对,一边又在干着抢跑、择校、择生之类的勾当。如此知行不一,岂不像是人格分裂么?.

TOP

反抢跑论:怂勇抢跑可恶

引用:
原帖由 葱妈妈 于 2010-9-25 10:00 发表

你不是“理想主义”,也不是“理论家”,而是真正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家”、“行动家”,我很支持你,同时也是支持我自己。
我也在用实际行动引导我女儿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在努力。
   谢谢!我们的战友会越来越多。


  其实,铁杆“奥爸妈”少之又少。真心支持当下之小奥的家长,都是些自以为自己的孩子已从小奥抢跑中获利的人,或者是些自信自己的孩子将从小奥抢跑中获利的人。他们人数虽少,但他们的“成功”以及他们的言论极具蛊惑力。
  小奥以及其它种种抢跑动作的弊害,早已经显露,令人忍无可忍,深恶痛绝。问题是:大家一边反对抢跑,反对小升初以小奥成绩为依据;一边又不相信初中会真地弃用小奥这把钢尺,不相信别家的孩子不抢跑。这种恶性竞争下形成的不信任,使大多数家长违背自己的良知,逼着孩子勉为其难加入抢跑者的行列,在大抢特抢中万劫不复。我们都想停止造成这种恶性竞争、恶性循环的抢跑,但我们都给自己的不抢跑设定了一些条件——大家都不抢跑,我就不抢跑;所有初中都不根据抢跑的成绩招生,我就不抢跑!
  看来,最可怕的加害者并不是少量极少的铁杆“奥爸妈”,而是千千万万明知抢跑害大利少却还逼迫孩子抢跑的糊涂家长,以及那些以小奥成绩为依据招生的初级中学。
  反抢跑,不但需要“抢跑可耻”的观念,还需要“怂恿抢跑可恶”的观念。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0-9-25 15:36 编辑 ].

TOP

多做奥数和阅读理解题利国利民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5-13 11:10 发表
  ……让我们想象一下,假使我们的政府也给登月小队拟定类似的占领宣言,我们的队长会在踏上月球之后宣读吗?他会拒不执行国家意志,而代表人类骄傲地宣布对月球和平开发利用的意愿吗?
引用: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5-18 15:21 发表
  ……高年级大哥强迫低年级小弟干什么,低年级生就干什么,即使心里不痛快,也会不折不扣完成;老师让学生罚站,学生就在寒夜中站着,坚决执行老师的命令,至死不渝。这种听话、服从的品质多么可贵!这种品质不正是各位老师、长辈、领导所期待和孜孜追求的么?这不正说明我们给孩子从小到大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么?
  某元首教导民众说:不要让青少年有判断力。只要给他们汽车摩托车明星、刺激的音乐、流行的服饰,以及竞争意识就行了。剥夺青少年的思考力,根植他们服从指导者命令的服从心。让他们对批判国家、社会和领袖抱着一种憎恶。让他们深信那是少数派和异端者的罪恶。让他们认为想法和大家不同的就是公敌。

  是人就会思考。所以,要设法让孩子从小就逐渐养成不思考的习惯。小学生一定要学奥数,教他们照公式和诀窍去解决数学难题,但不要让他们问为什么。务必使他们切身体会到问为什么不但多余,而且会耽误学习速度,对做更多的难题不利。此外,语文阅读理解有鼓励自由想象、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表达的危险。为了避免这种危险,作业、测验、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务必要有标准答案。竞争的动力,分数一定要超过他人的动力,会使他们很快习惯标准答案,渴望标准答案,直到最后,他们会害怕没有标准答案。

  这样训练出来的年轻一代最好管治,于国于民有利!

[ 本帖最后由 hxy007 于 2011-2-20 16:03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