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0个人次参与评价】

年复一年的小升初大战

转载链接上有条评论蛮有意思:

天下第一楼:
中国式的教育说到底了就是阶级教育,就是特权教育。说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所谓的公立学校,无论小学,初中或者高中,肯定是重点的学府,而这些学校肯定是只对某些团体开放的,如公务员团体,如行政事业单位团体,如国企团体。那么有钱的人们想入读这些学校,有什么方法和手段呢?给钱买学位,或者纳捐求学位,这就是所谓的教育捐献。那么没钱有没有权的人怎办呢?通通去就读非重点学府吧。那么非重点学府又是怎样的环境呢?师资肯定是差的了,环境肯定是不怎么好的了,教学资源肯定不丰富的了,在里面就读肯定就没有面子的了,里面的同学肯定不是吊丝就是穷二代了。广大家长,再怎么傻也不会想把自己的孩子往那种地方送,特别是目前校园暴力不断泛滥的年代。所以只能拼命地削尖脑袋往占尽社会优势与资源的所谓“重点学府”去钻。所以教育也是一个赚钱手段,特别是重点学府。其实,大家应该想一下,是谁造就了这么多的“重点学府”。.

TOP

回复 25楼家有考王 的帖子

不完全对,也不都是错的。有点意思吧。.

TOP

重点学校政策

http://news.qq.com/zt2011/ghgcd/49.htm

重点学校,国人再熟悉不过了。家长们送礼跑关系、一掷千金,方法用尽只为挤进名校。当然,我们无法苛责家长们的争先恐后,因为几乎没有谁甘于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但这并不意味着,重点学校的存在是合理的。
我国的重点学校与其他国家在自由竞争之下自然形成的名校不同,许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里,为了国家发展经济或者特定阶层的利益,通过行政权力人为地集中教育资源形成的“贵族学校”。本期专题拟全程梳理权力集中资源建立“重点学校”的历史过程。

前30年:教育公平被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所压倒

周恩来在二届人大
50年代初,周恩来:集中力量办重点学校,培养更高质量专门人才
50年代初,中国开始全面移植苏联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急需高等教育人才。当时教育资源有限,要更快为工业培养人才,面临着选择:是即先普及教育,为更多民众提供教育机会;还是牺牲部分民众的教育机会,先集中资源提高部分学校的质量,快速向高校输送合格生源?那时领导层选择了后者。

1959年,总理周恩来在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说:“在各级全日制的学校中,应该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个经常的基本任务,而且首先集中较大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以便为国家培养更高质量的专门人才,迅速促进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提高。抓住重点,带动一般,是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 ”

1962年,教育部下发通知建立重点中小学
196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学校的通知》,明文规定,要求各地选定一批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的数量、规模与高一级学校的招生保持适当比例,高中应全部包括在这类学校内,与高一级学校形成“小宝塔”,并集中精力先办好一批“拔尖”学校。

重点学校的前身:只向领导开放的干部子女小学
这种集中资源建学校的思路,早在1952年“干部子弟学校”的建立中有所展现。干部子女学校也是先集中经费,建立设备精良的学校,但又与“重点学校”有区别,它只向达到一定级别的领导子女开放,可谓让领导子女先跑。这只是建国初期干部阶层拥有特殊利益的冰山一角,彼时的中国,并非如一些人所想象的是一个官民平等的社会。

关于干部子弟学校,1952年,政务院颁布的《干部子女小学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机关及团体得根据需要,设立干部子女小学”,“干部子女小学的设置、人事配备、经费,由设立机关或团体负责解决”,如限于人力物力不能招收全部机关子女时,“得依干部的职务、工作年限、待遇等条件优先录取一部分;对烈士遗孤,应给予特别照顾”。

据1952年底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四大区的不完全统计,共有干部子女小学42所,学生13 084人,教职员工2 975人,他们只对本系统的干部子女开放。

干部子弟学校教师编制比例是农村学校六倍
干部子弟集中了大量资源,自然比其他学校优异。譬如编制,干部子女小学学生与员工之比为6∶1,而一般大城市小学的这一比例为28∶1,农村小学为35∶1。

此外,京城“贵族”集中一起在上学,一下子就将这一阶层的生活状体集中呈现出来。当时许多家长用小汽车接送孩子。据1954年12月11日(星期六)北京6个干部子女小学的不完全统计,接学生的小汽车共359辆次。(《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杨东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由于干部子弟学校,用民众钱办学却只向领导开放,加之学校呈现出来的“贵族生活”,招致民众不满。1955年10月,中央决定取消各地干部子弟学校。

其实:干部子女学校早在解放前延安时期就已出现
干部子弟学校不是建国后的产物,其历史可追溯到延安时期的办学经历。战争时期的延安即已出现等级化教育。

譬如,当时成立的保育院,就是采取供给制方式重点包办党、政、军托幼机构机关幼儿园。保育院不是所有干部都能享受的,需要一定的级别,并按级别区别对待:边区保育院看护儿童需要核查父母的干部身份和工作单位,有严格的审批程序。孩子父母身份不同,所得待遇差别很大,连孩子母亲的补贴也有很大的差别,内部分化严重。

文革期间:重点学校被取消
文革时,社会混乱不堪,教育领域则是奇怪的混合:一方面是“知识无用论”“反智主义”盛行,另一方面,农民教育得到普及和发展,重点学校制度也被取消了。

后30年:重点学校继续泛滥,农村学生宁愿打工

重点学校改头换面
1977年至1978年,邓小平约十四次谈及要办重点学校,尽快培养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
文革结束后,领导层开始大力发展经济。这与5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大体方向,经济和工业化成为主导,而领导层的选择也并无二致,教育公平再次被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所压倒。

1977年,邓小平作了一系列关于恢复高考的讲话和批示,几乎每次谈话和批示都提要建设重点学校,前前后后约14次。譬如,1977年5月12日,他说:“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

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邓小平又说:“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但是,同样明显的是,要极大地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没有‘三老四严’的作风,没有从难从严的要求,没有严格训练,也不能达到目的。”;提出要“早出成果,早出人才”,要求“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

1978年,教育部重建重点学校制度
1978年,教育部制定《关于办好一批重点中小学的试行方案》,提出全国重点中小学形成“小金字塔”结构,并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生来源等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由此形成国家级、省级、地级、县级的重点学校“层层重点”的格局。

重点学校绝大多数设在城市:城市占70%,农村占2%
重点学校主要分布在城市。1982年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8所重点中学的调查显示,城市243所,占70%;县镇98所,占28%;农村7所,占2%。其中7个省、直辖市的农村没有一所重点中学。

重点中学设备费等于9所非重点中学设备费总和的9倍
政府对重点中学建设,主要以增加重点中学的附加经费。有学者对某地调查统计得出,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在生均教育经费上虽有差别,但并不严重,差别主要来自附加经费。1989年至1996年,该地区3所重点中学共得到855万元附加经费。1996年的500万元被用于为一所重点中学修建运动场。而普通学校却没有得到任何附加经费。仪器设备的投入,每所重点中学所得几乎等于9所非重点中学设备费总和的9倍。

1986年, 重点学校催生择校热,国家教委推行小学初中就近入学
重点学校政策实施不久后,负面影响就日渐彰显,“择校热”“应试教育”被国人所诟病。教育主管部门开始认识到重点学校政策的弊端,于是先向义务教育开刀。

1986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在普及初中的地方改革初中招生办法的通知》,首次规定:“积极而稳妥地取消初中招生考试,并按学籍管理规定,凡准予毕业的小学生就近直接升人初中学习”。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但没有细则解释如何就近入学。 虽然这时国家没有正式文件取消重点学校制度,但是推行小学初中就近入学,在客观上是改革重点学校制度的尝试。

1996年, “就近入学”无济于事,国家教委再推示范性高中,扩大学校差距
政府推行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无疑是好事,但是实际效果不如预期理想,因为它不是解决教育均衡的手段,反而其实施的前提是学校之间发展均衡。在学校差距极大地前提下,但凡有经济能力的家长们不会“听天由命”甘于让自己的孩子被分配到“差”的学校的。

此外,教育部门还继续集中扶持重点、制造重点,扩大学校之间差距。

1995年7月,国家教委下达《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决定在2000年以前分批建设并评估验收示范性高中,其思路依然是建设重点中学的思路。

2003年至2004年调查显示:上层阶层子女有60%就读重点中学,底层子女60%就读非重点中学
对于重点学校的一个质疑就是,是否成为少数人的特权。这种质疑是有事实根据的。譬如,重点学校要从现有体制取得经费,渠道之一就是“共建费”。政府、企业或机构资助一笔不菲的费用,学校提供学额作为交换。此举将权势部门子女的择校费转化为公款,不需要家长自行出资,对学校也十分安全。譬如当时有调查显示,1996年福州市某重点中学初三的一个班中,科技以上干部的子女28名,占56%。(见彭在羹《重点中学干部子女增多的忧虑及对策 》,教育参考,1996年第六期)

此外,2003 年下半年至2004年初,学者杨东平等人对北京、苏州、宁波等10个城市调查显示,优势阶层(高级和中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子女约60%在重点中学就读,而低阶层家庭的恰好相反,约60%子女在非重点学校就读,如果再考虑各阶层的人口比例,这种差距还更大,上层子女进入重点中学的入学机会比低阶层子女要高得多。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禁止办重点学校,效果甚微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办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虽然法律已有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也有具体要求,但不少地方在具体操作中仍然乔装打扮,偷梁换柱,办起了所谓的“示范校”、“实验班”、“特长班”等等,重点校、重点班实际上是“名亡实存”。…[详细]

2006年调查显示:60%农村孩子不再继续读高中
重点学校政策催生“择校热”“应试教育”,这已是老生常了。近期,媒体报道农村孩子考上重点大学比例在下降,编者认为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学子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根本就没有机会参加高考。

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秘书长涂猛在2006年曾透露,据青基会调查,60%以上的农村学生在接受完义务教育后,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学教育而回乡务农或外出打工。这大大地缩小了农村地区的优质生源,使很多优秀的农村学子在初中毕业后就与名校无缘。…[详细]

现状:农村孩子如果去了一个差的学校,宁愿去打工
为什么他们不继续读高中呢?《长江商报》曾报道一所农村高中的典型衰落过程,从中可以一窥究竟。…[详细]

“更要命的是,孩子们都不想读书了。”读书无用论在这个县城的大多数农村蔓延。上当阳一中,在当地是大多数农家孩子的梦想,这个在村民看来才有点城里模样的学校,一般只招尖子生,大多数农村学生去不了当阳一中。再加上这几年河溶高中考上名校的比率在逐年下降。大多数学生想,去了一个差的学校,毕业后又不好找工作,他们宁愿在家长撺掇下,选择去南方打工。 ”…[详细]

参考文献:《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杨东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详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6-27 18:01 编辑 ].

TOP

结语(前帖没转完整)

http://news.qq.com/zt2011/ghgcd/49.htm
重点学校制度最不合理之处,在于把本应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分成三六九等,教育资源优先向重点学校倾斜,普通学校却严重匮乏,用全体纳税人的钱办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

TOP

请别说“公平”两字

不反对家长们努力争取重点学校这部分被集中的教育资源。“2003年至2004年调查显示:上层阶层子女有60%就读重点中学,底层子女60%就读非重点中学”,如果各位家长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打破这个百分比,也不错。至于怎么努力,走门子、逼娃应试等等,跟俺没关系,默默不语。

但是,请别说“公平”两字,实在 忒 不好意思了。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6-27 18:03 编辑 ].

TOP

辩证法,强大啊。.

TOP

不废除普及教育中的公办、民办重点学校,就不要谈什么教育公平。.

TOP

回复 42楼火车是运茶的 的帖子

关于民办,俺说的不是太严谨,不太容易界定它。.

TOP

引用:
原帖由 双鱼阳 于 2012-6-27 20:28 发表
社会没有上层和底层之分是不可能的,所谓的社会公平是在底层和上层之间留一条通路,让底层的人通过努力能进入上层。学校也一样,如果占有优质资源的好学校完全向寒门子弟关闭的话,那就是不公平。考试虽然不完美,但 ...
教育的公平是指其经费来自纳税人,那么就要以公平的方式用之于纳税人。上下层通道,俺觉得跟俺没什么直接关系。选拔更是 ZF 的事儿,跟俺也没什么直接关系。这是俺这个老百姓的粗浅之见,不一定完全对。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6-27 22:46 编辑 ].

TOP

回复 49楼kathyzhang0703 的帖子

体制是残酷而无情的。在扭曲的体制下,顺应是凹凸,不顺应也是凹凸。所以,俺选择,该干嘛干嘛,该凹凸就凹凸。家长凹凸了,才能保护孩子不凹凸,茁壮成长。

旺旺网可以把“给你一片纯净的天空”改成“撑起一片纯净的天空”。虽然,作为家长,撑的吃力又难看。但是,俺们不撑,谁撑呢?就这么凹凸着吧。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6-28 12:44 编辑 ].

TOP

回复 51楼混凝土 的帖子

同意。对家庭来说,孩子成长的终极目标是自立于社会。孩子所凭借的是本身的素质。.

TOP

回复 69楼ljj 的帖子

搞出重点来,有集中资源出人才的目的,也有用于权贵的目的。以现在的情况,前一个目的已经淡化了。重点多出9倍于普通学校的资源,成了交换获利的砝码。
大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资源被集中于211,但211能容纳的大学生非常有限,反而造成了大学的两极分化加剧。这也是家长焦虑的另一个原因。

家长付出钱和孩子的代价,总体上不能换来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而是两极化。

有人说,在扭曲的环境里边,个人也就不可避免的扭曲。所以,个人以为,作为家长,在个人行为上追求某个重点学校可以,在整体上抨击重点学校的现象也可以。在扭曲的环境下当圣人,何必这么难为自己呢?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6-30 17:00 编辑 ].

TOP

回复 72楼yingjie1018 的帖子

利己是天性。制度设计出重点学校,就是利用了这种天性。要违背人的天性,对人的要求就太高了。
也正是这样,被制度的设计者作为转移视线的借口,让一部分家长替他们背黑锅。
只有去除不合适宜的重点学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升初焦虑的问题。.

TOP

回复 75楼yingjie1018 的帖子

制度的不公平是制度的制定者的事儿,个人追求好的教育资源是个人的事儿,制定者和老百姓是两码事儿,那么,这就是两码事儿。制定这样的制度,究其本质,就是利用人的天性,放大个人的私欲,顺大便赎买一群支持者。

所以,理解小升初中每个家长的个人行为。身在这种扭曲的制度下,就是要端碗吃自己的饭,放下碗就骂分配的不公平。

[ 本帖最后由 ccpaging 于 2012-7-3 00:37 编辑 ].

TOP

回复 77楼yingjie1018 的帖子

我的意思是,老百姓跟老百姓之间要互相理解、宽容。.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