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5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孩子毒舌派,怎么办?

孩子毒舌派,怎么办?

交通尖峰时间,一位满脸痘痘的女高中生上了车,刚好就站在小光母子前面。七岁小光抬头看了看她,大声脱口而出:「妈妈,这位阿姨的脸好奇怪,好丑喔!」

只见这位女学生嘴角下垂、脸色难看,但小光却依然睁着无邪大眼看着对方,浑然不知有什么不对劲。妈妈则面露尴尬苦笑,巴不得有个地洞立刻钻进去……

从小光的角度,也只不过是「真心话,老实说」,把心中想法全盘托出罢了,或许并不了解这可能会造成别人内心不舒服,或引人侧目。

当然,你可以明白孩子「童言无忌」、「神经大条」,甚至「白目」的无心之过,但除了对无辜陌生人深感抱歉,向亲友抱怨今天实在有够丢脸外,对孩子太过直接的表达或情绪性字眼,家长还可以做些什么?

同理心,是关键

如何帮助孩子适切表达,口出善言?最根本的方法,「先从关心别人开始」。在儿童人际关系领域耕耘多年,友缘基金会专任咨询老师詹纯玲观察,随着孩子年纪增长,通常会更容易了解、关心别人;当孩子愈能体会、同理别人感受,才会有改变行为的动机,「想让孩子不毒舌,更适当的表达,帮助他们了解别人感受,是不可或缺的。」

无法体会别人感受的孩子,很容易在社交上吃亏。「我又不是故意要让他难过,我根本看不出他很火大啊!」或许,你的孩子会用无辜的语气辩驳。但小孩神经大条、直言不讳的状况仍持续不改,很容易在交友路上吃闭门羹。

美国知名教养咨询专家与教育工作者蜜雪儿‧玻芭(Michele Borba),在《快乐交朋友——25招帮助小孩建立人际关系》一书中,曾引述研究指出,父母亲若能明确表达对伤害别人感受的观感,并解释为什么自己会这样看事情,较能教养出善解人意、容纳异己的小孩。

针对「神经大条」、「对他人感受麻木」的孩子,玻芭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察觉他人感受,学会判读「情绪线索」,并经常问孩子「你的朋友觉得如何」,帮助他们思考他人感受、需求与考量,深化「从对方观点看事情」的同理心。

增强对他人的情绪感受能力,是提升同理心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平时多教导孩子,人在不同情绪下,会有不同的脸部表情、声音语调和姿势举止,练习用具体方式,描述周遭人的情绪:「你注意到表哥的脸吗?刚刚你们聊天时,他皱起眉头,握紧拳头,我想他可能在生气」。多利用书籍、新闻、电视剧、卡通电影或真实生活中的情境,丢出类似「你觉得○○○现在有什么感觉?」的问题,「愈鼓励孩子留意别人感受,他的敏感度就愈可能增加,」玻芭指出。.

TOP

了解朋友的观点

如果孩子「毒舌」的对象是同侪,往往会引发更大的冲突。

经常辅导儿童团体的詹纯玲就曾亲身经历:在某次营队中,老师邀请孩子写提议事项。小安看到小明不熟悉注意符号,老回头问要怎么拼,就忍不住发难:「怎么这么笨!这些我们老师早就教过了,怎么到现在还不会!」小明不甘心被批评,于是立刻反击……

面对类似情境,詹纯玲建议,大人可协助双方冷静下来,用对话方式将事件重演一遍。透过对话,由小明说出当时生气或难过的心情,也让小安有机会明确了解,自己的说话方式,的确会引起别人不满情绪。

对「不体贴字眼」所造成的恶言冲突,玻芭则指出,当某位小孩一再让其他小孩深感受伤等类似行为,不应等闲视之。不妨问他:「你这样说能帮人,还是伤人?」「你说对了,这的确伤人。现在你的朋友觉得很受伤,你可以怎么做?」他可以当面或打电话道歉,或做些事情来弥补。最重要的是,大人需引导孩子体认自己的言行,是否对别人造成伤害。.

TOP

你可以这样引导孩子……

回到一开始的小光妈妈情境。面对孩子在大庭广众下说出的「白目」话语,家长可以怎么处理?詹纯玲指出,当下的斥责或说教,只会让孩子知道自己说错,却无法让孩子知道该怎么说。针对当场与事后的处理,詹纯玲提出五道处理建议,让「说话白目」的孩子,逐渐脱离恼人的「毒舌俱乐部」:

尴尬当下,如何化解?

◎ 以身作则,关心对方感受

若一句「不好意思」或「抱歉」可以化解当时的冷空气,当然不能吝啬。接下来,你可以轻描淡写的告诉孩子:「姊姊只是皮肤比较敏感,所以会长痘痘,隔一阵子就会好了」。

若孩子依然目不转睛盯着对方,可用车外风景、讨论待会要进行的事情等话题,转移孩子的注意焦点。

毒舌之后,如何处理?

离开现场后,才是父母引导的重点。家长可以从下列问题来引导,让孩子思索,下次再碰到类似的情况时,可以怎么说、如何做:

◎ 协助孩子厘清自己的想法

问问小光:「为什么你那时会这样说?」「你是好奇姊姊的脸为什么会这样吗?还是担心自己的脸也会变成那样?」

◎ 帮助他设身处地,体会对方立场

问他:「你最不喜欢自己什么地方呢?」「如果有人说你丑,你会怎么想?你会希望别人怎么说呢?」进而告诉他:「你知道吗,说别人丑或胖,很多人听了会很难过。」

◎ 学习找到合适的表达时机、地点、方式及音量
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如果你对别人的外表感到好奇,你可以趁对方不在时,小声的问我」;或者也可以更进一步:「你也可以先小声问我,看可不可以问对方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想想能怎么问,既能解开你的疑惑,又不让别人难过」。


◎ 若孩子能做出适当的表达,给他鼓励

鼓励孩子:「你刚刚用○○○○的方式来表达你的看法,这样说很棒。」以具体的方式,引导孩子做出适当的表达。.

TOP

回复 10楼钊元妈妈 的帖子

有些是天生的,少根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