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国产] 我的团长我的团

引用:
原帖由 annieliu95 于 2009-3-13 11:32 发表
昨天看到一帮人 演双簧,骗人家的红木家具.笑死我了.

感觉后面越来越好看.
是呀,连阿译也跟着一起忽悠,还有迷龙耍赖的样子,真是好笑。.

TOP

引用:
原帖由 老孙的妈妈 于 2009-3-16 11:50 发表
侬看了仔细地,我倒没认出来那个站长  现在突剧里的人一个一个出现了 连那个拓永刚也出来了  都是康家军啊
陈思成不知道有么安排角色
站长认出来了,也发现了李博演的结巴,但拓永刚演谁呀?在第几集?

[ 本帖最后由 qinyuma 于 2009-3-16 15:24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老孙的妈妈 于 2009-3-16 16:13 发表
拓永刚就是李博演的结巴的兵呀 那个结巴是班长 他们两个人一起看押小太爷的
我说怎么眼熟呢,呵呵!.

TOP

引用:
原帖由 老孙的妈妈 于 2009-3-17 09:48 发表
我眼睛尖伐?那个给炮灰团送主力团淘汰下来武器的是白铁军 就是提前退伍的四川兵  总是蹲坑的那位
突然发现那个高呼:少年中国有希望的是马小帅
这两位我倒是一出场就认出来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老孙的妈妈 于 2009-3-17 13:04 发表
白铁军的名字想了很久都没想出起来  然后就去翻突剧  我认真伐?
白铁军在虞师第一次出场的那集就现身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shuaishuaimm 于 2009-3-17 17:02 发表

快点55手,你说的后2句和我的感觉一样哦,偶也是开始很不喜欢,偶也喜欢上王八盖子了.
你真幸福哦,去看过犀牛啦?可惜那时候偶还不认得这个人.诶,悔啊.以后不晓得还会不会去演话剧过瘾啦.
百度贴吧里有犀牛的视频。.

TOP

引用:
原帖由 丁当妈 于 2009-3-17 16:10 发表
zt  很有才也很有趣:)

士兵团长的前世今生

史今为什么招了许三多,因为上辈子烦啦欠郝兽医的
561为什么进不了老A,因为上辈子虞师欠死啦死啦的
豆饼被机枪震坏了脑袋,转世变成了许木木,结果许木木把老 ...
士兵们的前世今生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shuaishuaimm 于 2009-3-19 17:36 发表
啊唷,偶晓得为啥了.你不能从这里直接进去留言,因为你要被鉴定为游客滴.你要先进入中学板块,在最上面有偶们静安联合圈,从那里进去就可以留言了.以后就把偶们静安圈作为"我的收藏"圈就可以了.里面有很多同类滴呢.
一同转战,如何把你们圈加入“我的收藏”圈呢?.

TOP

转何东博客:
 《团长》开播之后,果然争议一大片。而且各说各的,也各有各的话说。
  我猜测,至少会有一部分当初崇拜比较偶像化同时也比较成年童话剧化《士兵突击》的女性观众,肯定多少会有点失望于《团长》的。即使心里仍然继续热爱着各自的心中偶像。但剧情本身,也真够她们喝一壶的。
  当然,对一部分男观众也一样。首先从外观上接受这个《团长》剧,就会感觉有那么一点尴尬。
  我还别老是假装异端从不受那些主流旋律电视剧的影响。那些电视剧,无论是打日本人还是打国民党军队;全是“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好象发一把义和团杀气,似乎鬼子就全都头颅滚地了。再看一部八一化的《大决战》,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也就全平趟了。找那么一个大平原,再拉几个野战兵团摆摆阵势,然后冲锋号“嘀打嘀嘀嘀”一吹,国军也就割麦子那样全死光了。所以不但国产古代大片,其实主流化的影视剧表达,一直都是有某种传承的。
  长年就在这样电视剧薰陶和教育之下,突然看见一群叫化子溃兵,再来一个随时神经质的龙文章;由他们打日本?起码立即接受起来,总有些感觉异常和不免尴尬。
  当然,如今坐了天下的主流权威,更会对《团长》表达不满意了:难道我们的军队都是这个叫化子样吗?[尽管《团长》中的军队,被兰狐狸远远地躲开了共军,但权威人士仍然认为,这样拍电视剧,会给广大人民群众和年轻观众,带来很不好的影响。]
    有亲身参加过远征军的权威人士,也当仁不让地站出来挑硬伤了:“电视剧中有很多场景和细节,与史实严重不符。并称‘那烂片里没有一件事是对头的。’”
普通观众也有骂的:“第一感觉就是俩个北京痞子带着几个各省农民工抗战去了”。
第一个总之:《团长》丑化了国人;
     第二个总之:一个巨大的问号,已经悬在很多人心里了:兰狐狸当初弄那么好看一个《士兵》之后,怎么转身又弄出这么一个剧,他到底想表达啥意思呢?
  而整个《团长》剧的赶制痕迹,不但从拍摄过程中的两次故事就可以看出来,再从现在播出的完成剧,有些问题也是非常直观和显而易见的。
  比如开始时的交代不清、比如剧情的时散时紧、时水时精彩。甚至还有主演表演上浮躁等等。
  可让人奇怪的是,这样的《团长》在迅速甩下一批观众之后,又新加入进来许多愿意动脑子的观众进来。
  尽管《团长》剧具体问题不少,可它仍然还是能吸引住相当部分愿意动脑子的人,继续把它看下去。
  这就让我想起了这样两拨看电视剧的人:我的电视剧和我妈的电视剧。
  比如我家,电视机的绝对垄断权,一直牢不可破地掌握在我老妈手上,而且神圣不可侵犯。它们整天在电视上磨肥皂沫,然后哄着我老妈消除老年寂寞并帮助她时瞌睡时张望两眼。
  象《纸醉金迷》那样股票加男女、象那些每集都要吱吱歪歪连吵带打架的电视剧。就这些个电视剧,它们于我,根本就没有任何问题也不激发我去想任何问题。就因为它们的毫无问题所以我才轻易都不看它们。爱播不播爱有多少收视率都随便它们。过去是有人找我评过这类电视剧,那么除非交纳够数的现金,我当一把评论娼妓,否则根本不看一眼。就是收费评论之后,脑子里也不留任何痕迹。
  但也真有不是我妈的电视剧,比如之前由天润传媒拍摄的《天道》[在开播之前就已经火了]、比如象美国的《兄弟连》。这样的电视剧我老妈是连一眼都不看的,但它们却能激发我去想某些或过去或现实或将来的种种社会现实问题。我管这样的电视剧叫电脑剧或者碟剧,因为无法跟家长争夺电视剧,所以我都是一气呵成在电脑上或是从碟上看这些剧。
  当然在国内,象《天道》这样让人动脑子的电视剧,如今市场占有量还是少而太少。首先是有关部门一看这样的电视剧真让人动脑子了,就会在审查上就严厉更严厉,尽量阻挠它的热播,关键是不要让这样的电视剧促进广大观众对现实社会多动脑子。
  兰狐狸显然要比《天道》的编剧更狡猾,他远远地跳出可能被有关审查部门的指责:不要老给现实社会提意见!
  他躲得远远的,找一个三不管题材,共军当年没掺合上;国军现在在台湾又手长莫及;兰狐狸专门就用“没有一件事是对头的”严重不符历史真实的魔幻历史主义表达,写了一群舅舅不疼奶奶不爱的叫化子兵,非常有影射地痛痛快快来了一把“让历史告诉现在”。不但顺利通过了有关部门的过关审查,而且会看的人,还能从中找到无数对付现实的炮灰精神。
  在《团长》当中谁最威风?当然是踏着龙文章的功劳升官的虞啸卿了。
     但现在看到一半了,最没办办事的又是谁呢?就是当年的主流部队长官虞啸卿了。左边是张立宪、右边是何书光,一个被整天被威风装在结实套子里的国军首长,上有腐败压迫,身边还有奸滑的副师长们跟他“办公室政治”。所以尽管他一心崇拜屈原和岳飞,但他还不如两位历史人物,一个能自由跳江、另一个还能赶回来受皇帝的一刀。他就活活憋死自己,却只能眼看着似流痞似匪似流氓的龙文章率领一群“溃匪”与日本人周旋。他甚至经常给叫花子川军画“蓝图”,却基本都是说大话使小钱,最后还差点没害死龙文章和叫花子兵在日本鬼子的包围当中。
     当然当然,象这样有多半时间都被日本鬼子追杀得满地找牙的部队,肯定也会让有些人看了心里很不高兴:我们现在都大国崛起成了这样,不太可能当年就被小鬼子给打成这样吧?再说,我们解放以后,所有的拍的打日本片子全不是这样说的呀?
  但据史料记载:“第一批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日军仅仅伤亡约4500人,超过10:1的伤亡率。”
  还有,恰恰是似痞、似匪、似流氓的龙文章,却能够夹缝中求生存,周旋于日本人、英国人、国军之间,敢跟日本鬼子死磕死掐。而且还不是天天喊着的伟大理想。他们就是为了在溃逃中求一个活着,才爆发出了如此强大的生存与战斗威力。
  龙文章精神,不但在当年,就是在今天的世道当中,也有其强大的存在威力。那真是一种刀切不烂、锤砸不扁的滚刀肉的生存与改革精神。不是喊两声“加油、加油”,似乎历史就在意淫中进步了。
  小结一句:《团长》,一部存在这样那样问题,但又内含种种让人琢磨头的电视剧。.

TOP

引用:
原帖由 太平洋 于 2009-3-20 12:23 发表
第一批远征军确实失败得比较惨。但是大部分的损失并非由于战斗,而是消耗在数百里荒无人烟的野人山原始丛林。另外英军也伤亡了1.3万余人——如果不是新38师在仁安羌奋勇解救出七千英军,英国人的损失数字还要上升。
...
不是丑化,貌似有些不得已而为之。

[ 本帖最后由 qinyuma 于 2009-3-20 12:59 编辑 ].

TOP

再转一篇,也是何东写的:
在第1集当中,人们将会看见,一群狼狈不堪的炮灰散兵游勇缺吃少喝,还会被正规的国军精英处处喝斥和欺负……

     去年《士兵突击》之后,即远远耳闻,兰晓龙正在编剧一部关于中国远征军的电视剧。当时一点都猜不透兰晓龙心里会在打什么主意。更不知道,他将会以怎样的写作,去书写这段几乎难到没办法写的历史故事。
说中国远征军故事难写,完全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比如象我一代人,从小在报纸或书籍上能接受到的抗日教育和抗战胜利,一直都是《地道战》和《地雷战》的形式,还有关于《论持久战》那本书。也就是说,上世纪的主流宣传,一直都是以延安作为抗日领导中心,讲述日本鬼子们,是如何被一群头戴毡帽肩扛土枪的乡亲们打到溃不成军的。
然而我也曾遍问真正经历赤国军与日本人打仗的老年军人,他们在当年知不知道有《论持久战》这本书?回答非常肯定:根本不知道!噢,原来这本名著,是在1949之后,才被划时代编进抗战,而真正的历史是,它当年也只在延安一带小范围传播。

1949年之后,我们的主流宣传,一直都对国军正面抗击日本军队历史讳莫如深。因为从1949之后,国军已经被解放军赶到了台湾岛上,所以如果宣扬国军当初在主战场正面抗击日本人,岂不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吗?比如那年代轰动全国的大型歌唱舞蹈史诗《东方红》里,就对国军抗日半句未提,而且这样批判:“抗战八年,蒋介石躲在峨眉山!”
一直等到差不多改革开放初年,当时我也是看了一个纪录片,这才知道,当年国军抗日才是在主战场的最大主流军队,而且美帝国主义和前苏联的军队也都掺进其中了。历史锅盖这一被突然揭开,不由让我和同龄人都吓了一跳——原来当初的延安,不过就是当年抗日战争大棋局中一个偏僻小乡下而已。之后又看了好几本开禁的书,这才明白,原来当年国军为了抗战胜利,也曾付出了殊死的努力的无数军人的宝贵生命。
比如说关于中国远征军深入缅甸抗击日军,有资料是这样记载的:“1942年3月,中国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4月17日,中国远征军前往解救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的英军。经过激烈战斗,中国军队收复仁安羌,解救了7000余名被围被俘英军及500余名美国传教士、新闻记者。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第一次主动进攻日军取得的重大胜利,英军脱险被称为是‘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揭开了正面战场对日反攻的序幕;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中国军队入缅作战起,中缅印大战历时三年零三个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中国远征军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笔。”
但如此悲壮的历史一笔,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的《人民日报》和主流宣传上,可是从来只字未提过呀。

于是我就非常纳闷和担心了:那兰晓龙对如此讳莫如深的一段战争史又能如何去书写呢?
     比如说象好几位当年率领远征军抗日的高级将领杜聿明、孙立人、卫立煌、戴安澜、郑洞国;其中杜、郑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戴是黄埔三期,皆为蒋介石的嫡系或亲近。而并非黄埔系的孙立人呢,又是满脑子都全盘西化的美国留学归来。
     难道兰晓龙就要秉史正写这些国军将领远征正面抗日的故事?
     要是这样的故事被写出来再被拍摄成剧,它能通过严格的最后审查吗?
     尽管历史档案已经开封,但我们的电视剧能鼓励影视剧就如实全面拍摄当初的抗战历史吗?
只有象《亮剑》那样的电视剧,才是最被鼓励的正面宣传。因为在那样的演义当中,李云龙才代表了抗日的主流,而其中的国军将领楚云飞,不但是满肚子阴谋,而且还是我军的手下败将。比如故事要像这样编写:“在李云龙独特的战术指挥下,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全军覆灭。”才能顺利获得审查通过。或者是:我军正面抗日,国军背后捣蛋;也能获得顺利审查通过。
但兰晓龙,他会肯这样去写他的《团长》吗?而且他再怎么编,也不能无视历史事实,愣把没有一名共军参与其中的远征军故事就编得跟真的一样吧?
于是,从去年《团长》开拍伊始,我就非常好奇,兰晓龙可如何去编剧这样一个烫手山芋?
就算他费尽心机,如果正面书写当年的中国远征军史实,那么电视剧被审时,岂不会落一个“美化国民党军队”的名号吗?
直等到真正看到第一集时,就见那一大群衣衫褴褛川军地躲在破烂不堪的房檐之下,眼神张惶地东张西望;当时不由笑出声来了!
“炮灰团”——这是一个多有寓意的称谓呀!

再抄几段第1集中的经典台词吧----
一个灰头土脸的川兵感叹:"远征军?那是人家英国组建、美国人出钱,的正规部队!狗日的?像我们这些后娘养的,去缅甸,轮得上?”
这群兵痞当中的那位军医,被他的兄弟们戏弄是“兽医”,在嘲笑他的同时,也戏谑着各自的身份。而“兽医”则笑称身边的兄弟们是“溃军”。
张译扮演的孟烦了,这样形容自己:“溃兵即为寇,流兵即为贼!"
兰小龙,从第一集,就开始给这样的炮灰团们彻底完成了阶级定性。
然后就是戎装焕发地正规军师长虞啸卿来给溃兵痞们,现场召开"新闻发布会了:"兄弟们,上了前线,这是你们的\那也是你们的\什么都有\全都是你们的……”
哈哈!就像我们经常会看到的那些,专门给人们绘出最美、最远大蓝图的鼓劲的会!然后,就是炮灰溃兵完全信以为真,被蒙得一愣一愣的。
再看第9集里,国军师长虞啸卿雪白手套倒抄在身后,不沾一丝硝烟地隔着遥望镜远远望着怒江对岸,龙文章领着一群炮灰与日本军队殊死搏战,而正规军大部队按兵不动;
这不恰恰,就是任何时代,底层炮灰、不被重用者与正规军、精英象征性对比的真实写照吗?
由此而后,几十集既残酷至极又充满黑色幽默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真是构思和设计得太巧妙了。
炮灰团既非正牌国军,也非正牌我军;四六不靠两边不沾。再审查严格,也不犯任何忌讳吧?
无论是国民党年代,还是1949之后,有谁会正眼去瞥一眼那些被叫作“散兵游勇”的兵痞和流寇呢?
但兰晓龙狐狸之笔,恰恰就从这里开始下手了。

《士兵》中的许三多,如果像这样一个“孬兵”如果真走在大街之上,有哪个精英或白领,会去多看他一眼呢?
而在《团长》当中,两边正规军都不屑一顾的“炮灰团”,还包括冒充团长的龙文章,又被兰晓龙从社会的夹缝当中,提溜出来放在了最正面的人生舞台之上,演出了他们的活剧。
兰晓龙真是一只狐狸。
绝妙的巧思,从容的审查突破。用过去电影里日本军曹的话形容就是“巴嘎!大大地狡猾狡猾地!”
当然,之后又会有所谓的专家会出来挑硬伤了。“不符史实”、“篡改历史”之类的话,肯定又会贴在报纸之上。
但象这样的专家,他们会去管《团长》剧如何通过严厉的审查程序吗?
或者说,他们其实还可能就是帮审查程序盯着所有优秀电视剧最好都别轻易通过审查呢。

[ 本帖最后由 qinyuma 于 2009-3-20 12:53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honeydong 于 2009-3-23 16:13 发表
原来是这样啊,还以为是六十年后的烦了呢。有失敬意。惭愧。
这位远征军老兵演的就是六十年后的烦了呀。.

TOP

引用:
原帖由 dadapai 于 2009-6-1 09:23 发表
————快!上海电视节请为《团长》和“团长”积极投票!9日中午截止。
http://yule.sohu.com/s2009/dsjpx/index.shtml
据说潜伏与团长竞争激烈,没看过潜伏,但知道团长,大家为自己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们投票 ...
团迷岂能不投,呵呵..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