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4个人次参与评价】

[老人] 谢谢大家了,我心情好多了,也想通了。

转一篇《大众医学》里的文章,很有道理。

---------------------------------------------------
有一次与朋友闲聊,谈天说地,他告诉我,弘一法师(李叔同)说过一句话:“小病求生,大病求死”。

我初听之,颇有愕然之感。求生避死,是人之本性,何以弘一法师“求死”?弘一法师是上世纪初的著名学者、艺术家,原名李叔同,晚年皈依佛门。或许,这是弘一法师在参悟了人生、人性之后的使然。非一般人可能达到。

  近看范关荣教授《追问医学的目的》一文,使我对医学的认识又深了一步。他说“医学的目的”有四个:一是无病防病,增进健康;二是解除病痛;三是照料病人;四是追求安祥死亡。看来,范教授的看法与目前流行的“不惜一切代价延长生命”的观点有明显差异。


从这个角度看,百年前弘一法师之话可谓没错。“小病”也,是指可治之病;“大病”是指绝症,或是导致生命质量十分低下的疾病,极端地说,如植物人。弘一法师认为,与其痛苦地活着,不如早早地死去。著名化学家邹承鲁患了淋巴癌,压迫了气管,医生与他商量,是否切开气管延长生命,他拒绝了,“别再折磨我了”,这是他的回答。人民军医华益慰平生给病人做了上千例手术,最后自己因胃癌晚期被做了多次手术,身上插了多处管子,才感到过去只给病人开刀,不知病人的感觉,现在自己成了病人,才感到肉体的痛苦和病痛的折磨。体会到“生不如死”的道理。 

美国对医学资源的趋向曾经有过一个统计,结果发现一半以上的费用,仅用于延长病人半年的寿命。在我国,医疗资源趋向恐怕是“异曲同工”。不是这样吗?不少晚期肿瘤病人的病灶一再转移,一再开刀,最后不过徒然延长一点寿命而已。一些长期卧床、生命指征十分低下的病人,自己也不求生,却因为家属的恳求,或者是其他原因,用各种贵重药物,苟延残喘在人间。

 所以,我想,凡是“绝症”,医疗的目的不是“不惜一切代价去治疗”,而是减轻其痛苦,让他安祥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是“逢瘤必割”、“放化疗”一起上,而是按实情求治
  
现在,许多人讲“看病贵”,这要具体分析。“不惜一切代价”就是“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的发展,诊疗设备与技术日趋先进,各种新药日新月异。但既然是“新”,就必然“贵”。如果一面讲要控制“看病贵”,一面又是“不惜一切代价”要治好某些病,医生对此只好苦笑而已了!

  当然,这是一个理念的转变,病人、家属、医生都会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否则,会生出不少的“告状”。现在上海已经规定感冒不必用抗生素,这是开了一个先例。.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