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8个人次参与评价】

[音乐] 飞鸿学钢琴(霍夫曼:8-13岁,钢琴学习无限的吸收力,无限的潜能…)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72#好阳光 的帖子



你的孩子多大了?.

TOP

回复 74#好阳光 的帖子

你处的阶段正好是我二年前的阶段,什么都想要

从功利的角度,如果现在就专一样,花时间上去,最终肯定会有收获;
但是,从孩子的角度,他又什么都感兴趣,也不好阻止。

我们书法、围棋这些也都碰过。但是,现在都放弃了

我的小儿子我可能不会让他碰那么多,就希望他在钢琴上有非凡的成就 就喜欢做白日梦,想着家里要有个钢琴家就好了

不过会偏一点,因为感觉上自己把握最大一点吧。比起围棋,要不断地找对方,不断地升级赛,书法弄得脏脏的没法收拾,钢琴还是最实在一点。尤其哥哥学到这种程度了,每天也等于在不断地早教了

学音乐是苦的,但音乐本身是多么美好.

TOP

回复 76#好阳光 的帖子



想法是一样的。.

TOP

回复 78#rong163 的帖子



是的,故意拔高级别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如果在扎实的基础之下,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十级的水准,对学习真正的钢琴作品,肯定有莫大的帮助的。毕竟,孩子完全可以用于学习的时间也有限。又是业余学琴,时间不安排好,程度很难提高.

TOP

音乐词典(第一次编辑,有空整理)

每分钟拍数


largo 广板 46
lento 慢板 52
adagio 柔板   56
andante 行板 66
andantino 小行板 69
moderato 中板 88
allegretto 小快板 108
allegro 快板 132
presto 急板 184


儿子学到老师教弹的第三首乐曲,《石楠玫瑰》,有一些音乐表情不认识,查了百度。
发觉相关的信息也不错,就把这里当作词典库,存在这里了

dolce    柔和、优美地


intorduction 不太清楚,跟英语里“介绍”的拼法很近。   



elegante 优美苗条,风流潇洒的,



allargando 逐渐宽广(演奏上通常用于曲尾,渐慢同时渐强)



stringendo 加紧(速度), molto 很多的,大量的



andante sostenuto 安静缓慢而声音饱和的



cantabile 如歌的



piu mosso 少快而激动的



largamente 广阔地,浩大地



molto accel 很多而渐快的



rapidamente 迅速地



ben ritmico 充分的紧凑的节奏(没查到,自己的理解)



il basso marcato 突出低音的



cantando 歌唱的



brillante 光辉的(指纯熟的技巧和炫耀的风格来演奏)

[ 本帖最后由 zhujinhua 于 2009-9-3 07:17 编辑 ].

TOP

盖始者繁,克终者寡

引用:
原帖由 清咖一杯 于 2009-9-8 23:11 发表
女儿拒绝弹琴,我该坚持还是放弃?
女儿踏上琴童的路三年零两个月,去年八月通过音协的五级考试,应该说在这之前算是走得比较快比较顺的,老师对她一直是非常肯定。

去年夏天为了考级,有蛮长一段时间都是重复地练那三条曲子,那个时候我就感觉到她很是厌烦。所以考完级之后,我给她放了一个月的假,本来是想让她休整一下的,没想到从此就发生了360度的转弯,她似乎再也提不起对钢琴的兴趣,每次练琴还课就像是完成任务,总是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我也知道孩子练琴辛苦,加之刚上小学,我以为只是一个适应的问题,所以也是让她放慢进度,希望她能够慢慢把状态调整过来。中间有一些实在是倦怠的时候,说不想弹琴了,我就跟她好好谈谈心,夸夸她,她也就这样不紧不慢地坚持了下来。

没想到一晃一整年,貌似她还是找不回以前的状态。昨天她弹得实在是差,我有点耐不住性子,就狠狠地批评了她,没想到引起了她的大爆发,她哭着对我说了很多诸如“我永远都不想再弹琴了”“我烦钢琴已经很久”之类的话。我试图跟她谈心,可我那一向乖乖的女儿这次完全不为我所动,就是一副铁了心不再弹琴。还说出了很多让我惊诧的道理,诸如“妈妈,我只想做个普普通通的人”(貌似我一向逼她太多,其实除了弹琴和画画,我几乎没有给她报其他兴趣班)“不要拿我跟别人比,我就是我”“我的兴趣爱好里面没有钢琴”之类的话。

很多时候,我也在问自己给孩子学琴的目的是什么,陶冶情操,培养音乐素养,其实有很多方法,可当年也多少有点跟风的学了,现在三年了,花下去的时间和精力无数,让我就此放弃又如何甘心。想想我当年多么羡慕别的孩子会个乐器什么的,不过把自己未竟的理想投射给孩子是不是也很不公平?而且,如果她说要放弃我就同意,那将来碰到其他的困难她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思绪有点混乱,有没有有同样经历的妈妈给我点意见或者和我分享你们的智慧,谢谢了。
盖始者繁,克终者寡


我儿子学琴也三年多了。
第一年后,就急急的给儿子报了三级,是死扣死扣才弹下来的 虽然知道自己极其急功近利,因为那时候才小班结束的年龄……但是阻挡不住自己的“利欲熏心” 啊……

所以,三级考完后,钢琴整整停了二个月,一直到查分时间到了,一查,没有过,又打了一次声讯电话,还是没过 ……

随幸一切错误犯得早,那时,儿子也只是中班第一学期,没有再在幼稚园学琴,找了现在的老师,重头开始。因为有前面的基础,感觉儿子学琴总体来讲,一直很轻松,还琴也几乎从来没有感觉困难的,而且在老师面前老是夸海口。倒是我自己一直很焦虑,在老师面前时有流露,每次老师告诉我,你儿子跟同龄的学琴的孩子比,已经很不错了

这似乎是我的安慰剂。

因为有了那次极其悲惨的考级经历,我现在对考级真的“很害怕”。即使有一张十级的证书又怎样呢?又不加分

学琴有非常系统的钢琴教程,我们照着老师的按排599、849、299……地往下学,水平也是一年又一年在提高。难道一定是有几级几级的证书,才算你的钢琴演奏水平有多高吗?


最近一个月,老师才我们开始弹乐曲,从《小小狂欢节》开始,第二首是《乡村舞蹈》,现在在学《石楠玫瑰》,像《小小狂欢节》老师分成三周让我们学,而《石楠玫瑰》第一页和第二页也分了二周的时间,一共有五页?估计要学一个月吧?

但是,正是这样的一种学习进度,使得儿子学一首曲子,就背下了一首曲子,每天都会把曲子复习一下。为了让他演奏时表达出音乐的表情,我和小儿子就在一边跳舞,因为我抱着小的扭来扭去的,所以乐得他直咯咯笑,一曲结束还拼命鼓掌,调动了儿子弹奏乐曲时需要的“表情”。因为二年多来,一直是弹练习曲,所以,刚一上来弹乐曲,还是像完成任务似的一通敲完,在老师那里就过不了关


昨天小儿子不肯配合,于是拉上他爸一起跳,本来我们都是很死板的人,跳舞这嘛子,真弄不来,也体味不到快乐,可是,为了儿子练琴,被逼上阵,在那里瞎跳八跳,居然也得了很多乐趣
……


像儿子刚进了少年宫的合唱团,拿了《让我们荡起双桨》回来,我边唱边弹,居然也能弹一点调出来,我原是一个音盲,可是因为陪着儿子练琴,也学会了看五线谱,也能单手弹弹简谱,何乐不为之呢?

不过有一点,我们刚刚入一年级,此前每天练琴二小时,所以还琴轻松。但是,现在明显觉得时间很紧。只是,我觉得每天练琴的时间还得保证才行,功课这个也没有底的……

毕竟将来参加工作后,学生时代考试有没有100分不重要,但是生活中闲来在钢琴上弹奏一曲却非常优雅 但像你女儿如果就此停掉,怕很难享受到那种乐趣?.

TOP

转一段文字——孩子是如何爱上乐器的

引用:
原帖由 陈妈 于 2009-9-9 22:38 发表
出个不太好的主意吧:有上大课的么,比如少年宫,让孩子先随大流跟着弹,也别提要求,只要别放弃就行。过一阵子可能会有转变的。原本我们让孩子学乐器也不过是陶冶情操,以后有烦恼时有个宣泄情绪的出口罢了,又不准备靠这个吃饭。所以,做家长的心态要放平一点,期望值不要定太高,期望值太高失望了就更痛苦,定低一点,孩子容易达到,大家都高兴。
俺家姑娘从学二胡就不情愿,是因为她外公喜欢(他小时候没条件学)硬给她报的,我虽然也为她不练习发过火,但从未给她定过高目标,拉不准没关系,因为我也听不出;没空练没关系,下次补。反正,只要老师不因为她水平差赶她走,我们就坚持去上课。这不,也混到8级了。从杀鸡杀鸭到有点调调到有些好听了到听起an来不错了。给孩子留个缓冲阶段,你是家长,得帮孩子想办法呀。谁还没个低潮期呀
妈妈的心态真好.

TOP

回顾儿子的学琴经历

引用:
原帖由 清咖一杯 于 2009-9-9 19:36 发表
你一定是个非常优秀的妈妈。孩子弹琴全家跳舞,这个对我有点难度
不过偶尔坐到钢琴前跟孩子一起弹弹,包括流行歌曲,我偶尔也会尝试一下。


你真是过奖了。我在旺旺上也是出了名的“有问题”妈妈

只不过,因为是一次性妈妈,不断地犯错,还不能回头去改 人生没有后悔药。

儿子学钢琴,真是我的一厢情愿。但是从那次悲惨的考级经历结束,跟新的现在的老师开始,我在那一年一直问儿子,是你想学钢琴,还是妈妈想要你学钢琴?
儿子一开始左顾而而言它,但是,我逼着他回答,最后他说——一开始是你要我学,现在是我自己要学
……

经过这又两年,儿子练琴已经相比而言极其自觉了。我也算心满意足了
只是,因为尚才学三年而已,虽启蒙早,但后跟新老师又从零开始,所以实则算两年?
现在学到849的15条。

要孩子对钢琴有“狂热的自发的兴趣”,我想孩子至少具有十级的水平,而且这十级水平是自然轻松而得,这个时候,就像我们学语文一样,已经认了所有的字,而且也有一定的阅读量,要想读一本自己想读的书,已经轻而易举了,当然也就顺其自然了

所以,我有时候要为儿子并不是完全自发地“爱”练琴而烦闷,但是想想他已经很了不起了

兴趣到特长,有一个漫长的养成过程,此时的孩子肯定是不稳定的,所以,妈妈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这时候,妈妈坚持下来了,孩子也坚持下来了 .

TOP

学琴的坚持,一定在父母观念的统一

引用:
原帖由 清咖一杯 于 2009-9-9 19:42 发表
偶家相反,可恶的LG每次都是一句“不想弹就别逼她”了(当然不是当孩子面),他总是心疼女儿,啥也不让她学。
教育孩子,家庭观念一定要统一
我在孩子的教育方面费尽心机,急功近利,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但是,他也深深的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他一直是我实行家庭教育的忠实支持者。

因为社会竞争过分激烈,爸爸妈妈自身在工作中更是深有体会,所以,我们很容易在孩子的教育中,过早地导入竞争的因素——考级,考星,奥数……但是,

我没法写下去了,因为先生正在旁边高声朗读文章,我的思维全被他的文章内容吸引过去了

所以,把他念的文章引到这里来算了,或许对楼主也有点启发
引用:
面对黎明,我不再茫然

    我比以往更加优秀。
    在羊皮卷的启示下,我开始了新的生活。仅仅几天时间,我的内心被一种奇妙的力量鼓舞着,那几乎为岁月所泯灭的希望重新回到我的心中。
    我终于从失望的牢笼中逃脱出来,心中有无限感激。在第一个成功誓言的激励下,我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当我重新审视自己时,我相信我终将为世人所接纳。现在我明白了更重要的真理: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才是惟一有价值的。如果我们看不起自己,别人也会轻视我们;如果我们相信自己,别人也会理所当然地重视我们。
    感谢上帝,把这些珍贵的羊皮卷交到我的手上,使我的生命从此有了转机。我不再像以往那样逃避挑战。我恍然大悟,原来在每一个朝圣者的旅途中,都有一处圣地,在那里,我们会感到与神的接近,天堂仿佛弯向我们的头顶上方,天使来了,牵起我们的手。那里是献祭的圣坛,是道德与非道德的会场,是审判的法庭,进行着人生最大的战役。过去的失败、痛苦、甚至那些令人心碎的事情,几乎已被遗忘,而快乐将至,在未来的岁月中,每每回首,我忘不了那最初体味成功的时刻。
    但是,首先我必须学习并实践成功的第二个誓言:
    面对黎明,我不再茫然。
    过去,我很少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无论制订了什么样的目标,大的还是小的,看起来不过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我常想,既然能力低下,制订计划又有什么用处?这样,每天我茫然地一脚踏进这个世界,没有方向,没有指引,苟延残喘,误以为自己在等待着时来运转,虽然我也从不相信,我未来的任何事情与我的过去不同。
    一天天地游荡,不需技能,不必努力,也绝无痛苦。相反的,每天树立目标,每周制订计划,每月确定方向,并且日日为达到目的而努力,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我习惯于告诉自己明天将要开始努力,却不知,明天只能在蠢人的日历表上找到。我对自己的愚蠢茫然无知,若不是这些羊皮卷,我还将无所事事地浪费生命,还会一拖再拖,直到为时太晚。迟与太迟,其实相去甚远。
    面对黎明,我不再茫然。
我一直过着蠢人的生活。虽然我总是想要过一种新的、更好的生活,却从不着手行动,好像吃喝睡眠都可以推到死亡将至的时候。多年以来,像很多人一样,我以为惟一值得花精力的目标是获得王侯般的富足、名誉以及权力。我犯了多大的一个错误啊!现在我知道,明智的人从不制订庞大无用的目标,那些计划,他称之为梦想,把它们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没有人可以看到它们,没有人可以嘲笑它们。然后,每天清晨,他只为这一天安排计划;每晚睡前,他只要确信这一天的计划已经完成。不久,每天的成果积累起来,一个叠过一个,像蚂蚁聚沙成塔一样,最后,一个城堡矗立起来,并能容纳任何梦想。事实上,一旦我学会控制急躁的情绪,循序渐进地完成计划,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不困难。我要做到,也能够做到。面对黎明,我不再茫然。   
当一个人养成制订目标完成计划的习惯时,他已经赢得一半的成功。任何微小的工作,无论多么枯燥沉闷,都会使我更加接近最终的胜利,这样想着的时候,即使最单调的日常琐事,也变得可以忍受了。每天清晨,在新的快乐中醒来,梳妆都变得有意思;每天晚上,在新的喜悦中就寝,洗漱都变得有意义了。我现在才知道,生活可以像孩童的游戏一样快乐,只要醒来时,积极投入生活,早有一条路在前方铺展开来。
    我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也知道自己心系何方。
    要想到达目的地,我不需要出发前就对途中的曲折了解得一清二楚。最重要的是在羊皮卷的帮助下,我已经不再回首往事。在那阴霾的日子里,每一天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我迷失在空茫的沙漠中,前方只有死亡和失败。
    明天我有目标。
    面对黎明,我不再茫然。
    从前我对生活无所企求,生活也对我置之不理。但是,这种奴隶般的日子就要结束了。现在我知道无论我要求什么,生活都会给我。
    当我为往事伤心时,阳光不再照耀我。让我埋葬过去,否则我就会被它吞没。我不再有眼泪。让阳光照耀我,照耀明天的目标。
    面对黎明,我不再茫然。
.

TOP

学琴的征途,有着九九八一难,但是西天取经的成功,根本在过程,不是结果

引用:
原帖由 清咖一杯 于 2009-9-9 19:46 发表
是的,我也是一来后悔让她考级,二来后悔考完后整整停了一个月,而且寒假我们还去新加坡呆了二十多天,好不容易拉回点的状态又回去了一大半。
谢谢你的鼓励,也许真的只是一个瓶颈,走过去又是一片天。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
二天不练,老师知道;
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学艺的人,天天习之,是根本致胜之道

所以,在我儿子的练琴上面,我一直记着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再忙再忙,每天的练琴时间雷打不动。 只是,有时候真觉得累呀。特别是周末,真想好好去玩一玩,可是,转念一想,虽然什么安排都没有,但是练琴一事逃也逃不了

有时候还是觉得蛮苦的
但是,人生百味,父母引领孩子要走的路,是一条人生的路;而不是只有“鲜花和掌声”的快乐路。
做父母的,有时候自己吃了苦,就希望孩子不要再犯了。
但是,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人生路上的一切,孩子迟早会碰到。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建立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如果现在决定放弃,那么,至少在孩子的大脑中有一个印象,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是可以选择放弃的;
如果现在决定坚持,那么,至少在孩子的大脑有一个印象,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咬咬牙,坚持一下,也许前面又是一片天

两种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就孩子而言,貌似第二种更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思维模式。因为学琴最根本所在,不是最终学会了弹琴,而是在学琴的征途中,我克服了九九八一难,终于西天取经成功,是这样一个丰富的思想经历过程,这种过程,对任何一个经历过的孩子而言,都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

TOP

引用:
原帖由 晴晴的妈 于 2009-9-10 06:54 发表


朱妈妈真有恒心和毅力,也希望把这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带给孩子。
然而坚持和放弃的辩证,没有这么简单啊。其实,有多少坚持,就有多少放弃,有得就有失。
学琴最终获得成功的孩子,会感觉这样的经历是人生的财富。
迈不过去那一个个槛的孩子,何尝不觉得是一个个噩梦呢。
如果放弃,能够摆脱一段噩梦,开始新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我身边,晴晴的几个同龄好朋友,也要开始学琴之路了,为此不得不放弃曾经学过一段的舞蹈,放弃周末全家外出游玩的惬意。
而晴晴,今天晚上就要开始正式学习跳中国舞了。
前几天,我抱着她,一起看《扶桑花女孩》到半夜12点。这个片子述一群矿工的女儿克服偏见刻苦学艺(草裙舞),最终改变命运。
她有非常好的天赋,看过草裙舞的表演后,她这几天一直模仿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那几个动作。
舞蹈,不是我让她学的,是她自己哭着喊着要学的。
她一直在梦想,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舞蹈鞋,登上大舞台表演。也一直非常乐意地给人表演她会跳的几首曲子。

但是学习任何一样技能的道路,都不会那么顺利。
即使她有如此浓厚的兴趣,有非常好的天赋,我也为她寻找到了一群默契的小伙伴。

她很希望现在就学芭蕾,就学拉丁舞,而我选择用1-2年的中国舞帮她启蒙。
因为我们曾经接触过几个月的芭蕾,之后,我放弃了,因为觉得芭蕾不适合幼儿学习。
而热情奔放的拉丁舞,完全可以在小学中高年级顺带去学学。
我们这些父母,每做一项选择,无论是坚持还是放弃,就决定了孩子的幸福和快乐,所以,做每一项选择时,都要慎重啊。

(前天在游泳时遇到一个妈妈,她在谈及她养育女儿的一些经验,我马上竖起耳朵听了 她说,她女儿钢琴十级,现在经常有一些配合演出之类的,然后又其他什么的,我没有怎么听清,马上凑上前去,讨教经验 ,然后她说她非常后悔唯独没有培养女儿学跳舞,学跳舞的女孩走路姿势、形体都令人羡慕呐 我想想,要是我小时候跳过舞,那也美啊

    我建议说,那让你女儿现在去练瑜珈,她说那倒是一个好主意。只是,现在孩子毕竟大了,她女儿已经大学毕业了 孩子小时候学习的时间还是多呀


     想想也是,我们觉得现在孩子太忙了,太忙了 但事实上,如果父母不抱功利性的话,孩子的这些“忙”,本质上是“丰富多彩” 你想想,只有学生时代,不用赚钱,有人给你供学费,请老师,让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不用考虑赚钱生计 ,而且9年制的义务教育更是不交一分钱学费,连书费都免了,人生只有这么一段可以全部学于学习玩耍的时间,如果不好好珍惜,真是太可惜了 )




一个朋友的孩子今年上名校了,说班上好多孩子当年跟风学钢琴,现在正骑虎难下呢。
继续学习嘛,孩子兴趣缺缺,家长火气渐大,而且功课也不允许。
不学了嘛,两三年的心血又白费了。
我认为造成这样的局面,就是家长自己在刚开始学琴时没有清醒的认识,盲目跟风所致。
在错误的时候,对错误的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是继续陷入泥淖,还是及早出局轻装撤离,父母这个总指挥需要审时度势做出明智的选择。

(上了小学,确实功课很紧,尤其是在名校,又想出类拔萃,那早学,超前学,学越多越好的心理就更重了,自然时间是永远不够使的,哪怕再给双倍的时间也不够呀。我算算,以前觉得时间紧,那是自己在瞎操心,现在时间紧,那才是学生面临的很现实的问题。可是,早期阅读量可大可小可适中,听那些有声故事,时间多就多听一点;时间少就少听一点,只要常在听,日积月累,就很了不起;英语的学习,有些孩子幼稚园就三星口语了,有些到了小学毕业考三星口语,其间的差距很大,关键在父母的把握。

但无论如何,因中国教育体制设制的缺陷,所以,学生时代一定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拥有一项自己最爱的运动,此其一;第二,琴棋书画的兴趣爱好,父母一定要做业余的培养,这样子是对学业很好的调剂与补充。就像我们现在的人生,如果每天工作赚钱工作赚钱,就像学生每天读书考试读书考试一样,而下班回来,没有运动的安排,也没有琴棋书画之类的娱乐,那生活真的是很枯燥乏味的
.

TOP

音乐与学业如何调和?

回复 清咖一杯 的帖子


再给楼主"清咖一杯"一篇文章


多年前在铃木镇一的《莫扎特教育风暴》中看到这一段文字,还有诸多纠缠。因为,事实上,那时是贪心,即想孩子音乐学得很好,又想考试100分,做妈妈的贪心呐
但是,现在我儿子也上了一年级了,我明白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学于学习语数外,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因为总有更厉害的孩子在你前面 。如此而言,从科学时间分配的角度来看,就不应该放弃学钢琴而为了一个考试争第一名 ,那也只是一个“争”而已,再说这世界上又没有永远的第一名。所以,无论如何,都应该把学钢琴一事坚持下来,回首往事,一定不会后悔的

60分万岁


铃木镇一



    前几年,有人邀请我到扎幌做一次题为音乐教育的演讲。演讲的主题是音乐,目的是推行我的小提琴教学法,同时对于听众们有兴趣关于教育的其他方面问题也谈了谈。记得演讲现场的听众反应热烈,尤其是那些父母,他们领着小孩来听演讲,望子成龙的心情实在令人惊讶。
    我需要的正是这种现场气氛。为什么呢?因为到了后来,演讲渐渐成了我和听众之间进行的讨论会。而最有趣的,最能发生精神碰撞莫过于演讲者和听众一起讨论了。
在听众们高昂情绪的感染下,我居然在演讲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听众们中间,与他们就大家都感兴趣的一些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讨。这样,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和听众的交流过程中,不但向大众作了有效的推广,更为难得的是收集了很多我特别需要的反馈信息。很多父母在现场讲述了自己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也推心置腹地说了各自的教育方法。这一些发言确实让我受到很多宝贵的启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有个叫美智子的小女孩把自己心中的苦恼告诉了我。美智子年仅9岁,是跟着父亲来听演讲的,因为她正在学习小提琴,所以对我非常信任,她一股脑把那些深藏心中不愿对别人说的事情告诉了我。刚开始美智子显得很胆怯:"铃木老师,"她不安地说,"我要是把精力全都花费到小提琴上,会因此影响学习吗?对这个问题我感到很困惑。"我对她的问题不太明白,于是反问她:"怎么会呢?学习音乐不是生命中的一件快事吗?音乐会给你带来帮助,让你越变越聪明,哪里会影响学习呢?"
听了我的这番话,美智子有些害羞地说:"铃木老师,说起来真丢人,您的话当然没错,但是……""但是什么?"


    "您知道吗,我的学习成绩一向不好。我爸爸常常为了责备我不用功。这……这说出来太丢人了。"美智子低下头不好意思地说。我有点知道她的意思了,就进一步深入地开导她:"美智子,你能把问题说得更详细具体一些吗?也许事情并不像你认为的那么让人尴尬,没准我还能帮助你呢。"美智子这才把她犯愁的事更详细地说出来:"每次考试我只能得赴来分,一次都没考上过拱分,我真伤心!为了这件事我想了很久,我知道自己还不笨。但是成绩为什么总是不好呢?因此我想这里的原因肯定是我在学习小提琴上花的时间太多的原因吧。"这时美智子的父亲插话说:"是啊,铃木先生,美智子的学习一直处于中等,对她将来的学习我真是有些担心呢!如果她的成绩一直是这样,只怕将来很难考进京都大学之类的名牌大学吧!"


    "你们担心的原来是这个啊!"我问他们,"实际上美智子的成绩已经很好了。干嘛非得考90分呢?难道只有90分的成绩才能证明她的聪明吗?分数并不能说明一切。说句实话,我和美智子一样大的时候,最好的成绩也就是70分。""啊。您没骗我们吧?"美智子父女俩吃惊地看着我,好像不相信我的话。"是不是不信?其实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父亲甚至只要求我拿栋分就行了。"我告诉他们。"这--不会吧?铃木先生,您不是在说笑话吧?"那位父亲狐疑地问我。我没有直接回答美智子的父亲,转而对美智子说:"小妹妹,你想听我说一个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吗?"  "好啊,这太好了。"美智子高兴地回答。我就讲了一件我小时候的故事:还是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什么人的成绩好,就是个好孩子;什么人得了最高分就是最棒的,这样,学习的惟一目的就是分数。但是在学校,我的分数老是"差强人意",总是65分、70分,最好的成绩就是有一次考了78分。这样一来,在学校里,我从来没得到老师的表扬,反而常常挨批评。


    有一次发期末考成绩单的时候,老师又一次批评我:"铃木同学,你的学习怎么老是这么差劲,这次你才考了78分,这个成绩是全班的倒数第五名啊。其他同学都在进步,为什么你老是这么差劲呢?如果你再继续这样,你还能考上好一点的中学吗?"
我听了老师的批评,心里难受极了,而且又开始怀疑自己,自已是否的确很笨呢?我就这样焦躁不安地回了家。我的神情让细心的父亲觉察到不怎么正常,他过来问我:"镇一,你回来了。怎么啦,你看起来有点不开心呀,到底遇到什么事呢?"我灰溜溜地回答:"爸爸,请原谅我。" "你有什么要我原谅的呢?你得先给我讲明白啊。"父亲有点摸不着头脑。我垂头丧气地把成绩单递给爸爸,并把老师的批评告诉了他。听了这番话,父亲很平静,他对我说,"你真蠢啊,镇一,老师对你的批评不对。实际上我只要求你每科都考到60分就可以了。"  "60分?60分就可以了?"我愣住了,还以为父亲在取笑我呢。


    父亲说:"没错,60分就说明你及格了,及格就意味着合格。你合格了,这不就足够了吗?"  "但是老师要我们都考90分,100分当然最好了。" "能考100分当然很好,但为了100分而努力却毫无必要。你可以好好想想,产品只要检验合格就可以出厂,就可以拿到市场上销售。你考了60分就说明你合格了。既然已经合格了,为了一些虚名还有什么必要浪费精力呢?"父亲耐心地解释给我听,"现在由于父母和老师的压力,孩子们老是想成为第一名,总想每次都能考100分,这是毫无意义的,镇一,你千万记住,求知是非常快乐的,决不应该沦为争名夺利的手段。如果学习的目的是考试,是分数,是为了争第一,那学习知识的快乐在什么地方呢?那只能沦为一种痛苦。


    "真的吗?如果真是这样,学习不就成了件轻松的事吗"我听了父亲的话非常高兴地说。
"是这样的。学习应该是轻松而快乐的,假如学习成了苦差事,那不仅毫无趣味而且非常无奈。"  听了父亲的这番话,分数对我的困扰从此抛诸脑后,我的很多时间是用在博览群书和学习课外知识上。可以这么说,我是在求知的快乐中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听了我的这席话之后,美智子脸上明显露出兴奋的神色,而她的父亲看起来如释重负,仿佛还长出了一口气。铃木老师,这么说我学小提琴是正确的了?"美智子问。"当然了。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你得到其他孩子得不到的快乐,你的智力也得到有效地发展。这件事不是一举两得吗?" 我更深入地告诉美智子,"美智子,请你牢牢记住。对一个人来说,最关键的是快乐的生活,而不是分数和名次,最重要的是得到这种快乐生活的能力,你的能力并不能以考试的分数来衡量。当长大之后,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刻的体会的。"


    现在,我们的学校和家长评判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经常是看考试分数的高低。这种标准是不可靠的。实际上,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处理生活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正确目的。这是孩子们最需要的--这种需要不仅是在幼小的时候,他们长大之后同样需要。
总结一下我的学生时代,很少把时间耗费在功课上,我的学习成绩一直维持在中等水平。不过其余更多的空闲时间中,我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我认识到,我真正的老师是大自然,这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是我真正需要花费精力去认识和了解的,老师给你打的分数和名次都远远比不上它的乐趣和价值。.

TOP

引用:
原帖由 牧童短笛 于 2009-9-10 13:26 发表
我现在就是这个心情,楼主,一年后怎么样了,他能自觉练琴吗?上小学就不一样了,时间不允许啊?我们2年级了,现在自己练,进步慢,我让他自己练,劲量鼓励,,之前也走过逼的路,后来后悔了,现在这样下去又会如何呢?一年后的你家宝宝进步快吗?迷茫中,不知道这样让他自己决定是对还是错?大家一起努力吧,加油
练琴一事,在没有达到自然的十级以前,看来孩子是很难自觉练琴的。
因为,他还没有建立起“兴奋区”。
所以,我后来不得不在家里又买了一架钢琴,考虑小儿子以后也要学琴也需要。
……

不过,他对练琴一事,还是相当自觉,开学一周多了,我还是安排他一天要二个小时的练琴,而且计划一直坚持下去

学校的功课要求他在校就全部消化,回家我就抽他默写课文,一边默写一边听有声故事弥补阅读时间的不足,以及阅读速度的不足。只是,我们现在写字奇慢,真是令人着急,但也没有办法,只能慢慢来。.

TOP

引用:
原帖由 牧童短笛 于 2009-9-14 13:04 发表
要的是,他能够独立地学琴,而不是我陪着他一起赶进度,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太对了,我也是这样想的,你们现在是一年级吧,以后就很难保证二小时了,除非牺牲睡觉的时间,这个又不足取,我试过的,白天读书想睡觉,这样不行,除非你想走专业道路,怎样保持读书钢琴两不误?这很难。
是的,一开始读书,就感觉时间特别紧 而且,练习的量一减少,也就是对他的要求降低些,反倒发生更糟糕的情况,反过过他对练琴更不上心,

所以,从前二天开始,又重新要求每天要把哈农1-20条指法全练一遍;把拜厄20-40条高抬指全部抬上一遍。其实如果他认真的话,那么,手指练习一个小时能搞定的。但若不认真,会拖出二个小时来 ,其他的849练习曲,乐曲,老师每次布置的量并不多,他是可以很轻松地搞定的,一个小时足够了。所以,本质上,二个小时练琴是可以完成的,但是,他要磨蹭,不停地上厕所,或者跑过来跟你拥抱一下,在沙发上躺一下,翻个筋斗……那真的没有4个小时搞不定

我感觉,因为开学了,所以,对他的手指练习放松了要求,少练一些吧 结果,还坏事了。

无论如何,严格要求,才能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兴趣高

另外,放学后练琴前,他要吃点东西,这个时间,我一般给他放一些有声故事给他听,上周自己录了二段肖邦的生平简介,作为他练琴前的听故事内容。我想,这样,在他的思想上有一个预热。我要练琴了,我花时间在钢琴上,那么在这个时间段内,我的表现,就要像钢琴家那样.

TOP

引用:
原帖由 牧童短笛 于 2009-9-14 13:14 发表
有QQ吗?想加你,以后方便讨论弹琴的事情.
我的QQ不知道怎么用了
本来还加了好些朋友在里面的

在这里讨论也可以,我白天在线上的时间还是挺多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牧童短笛 于 2009-9-14 13:12 发表
然而坚持和放弃的辩证,没有这么简单啊。其实,有多少坚持,就有多少放弃,有得就有失。



说的太好了,坚持和放弃,我选择坚持,但等于放弃了其他时间,讲故事,看书,打球,踢球,睡觉,游戏,哪个不重要?
晴妈的话总是充满智慧的

只不过,既然我们已经选择了让孩子学习钢琴,而且已经坚持了若干年。那么再坚持几年,等他具备了“功力”,如此我们的家庭教育才算告一段落了。否则,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开始”。

讲故事,看书,娱乐,运动,我们也都是有按排,看怎么科学地使用时间.

TOP

回复 99#牧童短笛 的帖子

看来你们的老师要求很严格?

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练琴的时间并没有什么要求,指法练多少时间,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如果弹得不好,一首练习曲还三个星期,老师也不生气的——有几个月,我想彻底放手,结果就发生还琴错误连篇,599一首练习曲还三个星期的惨状( 这都是钱呐!我给他盯紧一点,一个星期还掉,不就省了250元钱了?我们一次课125元。
——不过,也曾自说自话加快速度,老师布置一首,自己练了二首一次过关的。所以,也扯平了


我们的钢琴老师同时是一名有名的合唱指挥,交大的合唱团还有好多其他的团体,都有邀请他前去指挥、演出。由他指挥的教师合唱团在上海比赛拿了第一名后,参加全国比赛,还有国际性的比赛……同时他也是一名很优秀的钢琴老师。他经常会演奏一些动听的曲目,而且教给我儿子的所有曲目,他都有示奏。儿子从小以他为目标 二年前回来跟我讲,妈妈,我将来要超过章老师

因为老师已经衣食丰足,教授钢琴、指挥合唱,都呈现出一种自然地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静与自然。根据每个孩子的资质不同、练习时间不同、父母要求不同等情况,布置相布配的练琴作业,所以,我们倒是从来没有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压力。而且,我自己压力大的时候,跟老师抱怨,倒每每都是老师在鼓励与安慰我——老师话从来不多,因为他的时间非常宝贵,但是他三言二语,又极具幽默色彩,让你不由得笑出声来。回头仔细思量,又深受启发


可以说,儿子的钢琴老师具有深深吸引人的魅力。我先生与他接触很少,但是那一次为买琴一事,去少年宫合唱团,听他指挥孩子们的合唱,本来平淡无奇的歌词,在孩子们的口中唱出来没有什么感觉,可是经他讲解出每歌词的每一个字的意义,唱出来要表达的内容,孩子们再唱出来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也突然有了共鸣,就觉得像天籁之音一般。后回来后,先生羡慕无比,觉得像章老师那样的人生,真是美好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牧童短笛 于 2009-9-14 19:21 发表
我们弹琴也是一样,拥抱一下,他其实是需要你的鼓励.正规的最起码2小时,.;老师也说一半练指法,一半时间练习曲子.,理想状态是这样,但是很难做到,有时我就让他不反复哈农,这样减少一半时间,其实不是专业学琴,不需要这么多时间联系哈农,小孩子太小,哈农太多肯定没有兴趣,有时因为哈农,曲子又没有时间弹了,全部弹了睡觉的时间少了,很难的,我也想多练哈农,不现实的,除非硬逼,两败具伤,
我有看霍夫曼《论钢琴的演奏》,他也提及,手指练习及练习曲不弹也罢,活动手指,那么在温水中泡五分钟,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但是,后来我觉得,他这句话应该是针对钢琴家的吧?或者说孩子具备了十级的水平以后,每天练琴时,就不需要那些枯燥的内容?

因为我在幼稚园阶段就不重视这个指法练习,要求也不严格,等599学完了,弹奏的能力初步具备,才发现,基本的器械——指尖的力量没有,那么,那些乐曲非常难弹好

星期六还琴时,老师又完整了示奏了一遍石楠玫瑰,乐曲到后半段,有很多强音的弹奏,我儿子那软软的手指,再怎么练习,也很难把乐曲理想地弹奏出来的 。如果基本功不扎实,怎么往下学呢?


所以,宁可练习曲、乐曲进度慢一点,手指的基本功一定要练足。这样子越学到后来,后劲越扎实。否则的话,到了后面,功课更加紧张繁重,尤其很多孩子初三一年都是中断学琴的。越大越难。

如果在课业优秀与练好琴之间做出选择,我选择把琴练好。至少在小学阶段,始终保证每天二小时的高效练琴时间 ,只有时间上保证了,那么结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每天二小时的练琴,小学毕业达到十级水平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是为了十级去练琴,而是借助学琴这样一个漫漫征程,让孩子真正经历、体会,一个人要学成一样东西,做成一件事情,达到一个目标,实现一个理想,其间需要付出的努力、汗水、挫折、矛盾、痛苦,同时体味着越过一个又一个坎,一周又一周还琴的成就感,学习新曲子的征服感,遇到困难的解决方式方法等等,等等……

借助学琴这一工具,最能让孩子体会成功的艰辛,以及成功后的心满意足。当一个孩子学琴以自然的状态达成十级后,那么,他再来学习功课,就易如反掌了,相比学琴的艰辛,功课真的太简单了。

对优秀的琴童来讲,做功课已经成了奖励,而不是“惩罚——令人头疼的事情”。

钢琴学到乐曲部分,就会自然而然涉及背谱,钢琴演奏的好,一定学会背谱才行。所以,钢琴弹得好的孩子,他的记忆力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锻炼,在大脑对应的记忆突触部位,他的发育程度肯定会优于那些没有得到记忆训练的孩子。学校的功课,尤其是中小学的课程,记忆占了很大的部分,一个记忆能力强的孩子,他的学习力自然而然地强于一般的孩子。

小学阶段,因为孩子大量的时间用于练琴,成绩只能保持在班级的中游水平,那也无妨,因为他是没有花时间在功课上,所以比别人差一些,并不是其他方面的原因。所以,一旦到了初中,因为钢琴已经达到了十级的水平,练琴就可以相应减少一些时间,同时休闲娱乐自我已经占了大部分的需要,这时候,他拿出每天枯燥练习指法的时间用于学业上,由于通过学习钢琴已经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所以,他一旦用力在学业上,就会有突飞猛进的地步。


所以,在我看来,学琴就用力好好学好,否则学的一般般,往上学越学越吃力,放弃了,这么多年努力下来又不舍得;每天练琴固然不多,但是总是占用了时间,相比那些不学琴的孩子,总觉得在功课上时间花少了,于是患得患失,患得患失……这样子学琴的目的没达到,功课也没有学好,那真的是吃了大亏了。


其实,这么样子的长篇大论,主要是说给自己听的。一上学,真的觉得时间不够,紧张又紧张,又希望儿子学业优秀,又觉得光学校学业优秀还不够,我们只在一般的公立小学上,学校的内容是不够的,最好课外多阅读,英语要多看原版动画片,数学要加强思维训练(本质上目前我们一年级,还是语文的阅读能力要加强,因为目前看的能力弱,那就需要多听有声故事)……时间不够使,不够使,每天我们还去游泳,因为儿子在小荧星艺术团,学表演,其中一项基本功是绕口令,要一口气说完才算好,所以游泳也有帮助,我们同时是少年宫合唱团的团员,游泳对唱歌也有帮助;而且,我们学琴的,对手臂的力量有要求,而只有游泳才能正确地练习弹琴需要的力量,所以,每天花一个小时在游泳这个项目上,这五年内肯定是雷打不动的。如此时间又少了


因为项目多,所以,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已经严峻地摆在儿子的面前。尤其练琴上面,如果还像过去那样频繁上厕所,讲话,发呆……等等各种各样磨蹭时间的办法,那么,就会影响到游泳的时间,(虽然我想治他不专心的练琴,提出没练完不让他去游泳,但是还是觉得不妥,没有实施下来)(有时候早晨他磨时间,我说那耽误了时间,校车坐不上,我不管,但是最终因为自己又管了,这一招又失效。)(本来星期六下午是有时间,可以补一下练琴,可是,他要报乒乓球,我真是不同意,可是后来看到说有利于视力,想想学琴的孩子,容易近视,所以,又割走了一段时间。)……

怎么办呀?怎么办?

我在想,是不是给他买个MP4,把英语的动画片COPY进去,让他在学校的课余时间看看?不知道是不是允许。

其实学好英语,关键在多听原声发音,我过去没有重视,现在时间又难安排,真是头疼。

但无论如何,钢琴的基本功,至少在二年内,必须抓紧。功课这东西,用力赶一下,是可以赶出来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牧童短笛 于 2009-9-15 14:43 发表
125元半小时?是不是?如果是的话半小时能教多少,时间上够不够?
我们有时候自己迟到了,或者忘记,就会上只有十几分钟的课。

我觉得也够了,就是儿子弹一遍给老师听,老师看有什么地方不正确的,比如错音,音乐表达不够;然后老师示奏一遍。这大概十几分钟吧。另外十几分钟是查基本功。如果我们自己拖了时间,那么就基本功不查了。

我觉得够了。我不知道那些一次课上一小时的,是怎么弄的。可能反复弹几遍,修正,老师再看?.

TOP

引用:
原帖由 牧童短笛 于 2009-9-15 19:41 发表
首先能收这个价钱的老师是好老师,不是一般的老师,好老师就上半个小时课,这样大概家长珍惜,小孩也认真,不会瞎稿,时间短注意力就集中.
你们新课就是布置,不教的,自己弹好了去的,是不是这样?
不知道你知不知道唐折俱乐部,网上有很多有可以学得东西,LUPU大叔讲的语录我看过一些,非常实用,你可以去看看,作为琴童的母亲,我很理解你的心情,我们现在849,中巴赫刚弹完,大概5级程度,有过和你一样匆忙的日子,那些日子现在先来挺美好的,老师布置,我们回来拼命弹,老师表扬,然后循环往复,进度加快,迅速提高,但是孩子总有反的一天,现在学校压力大,老师经常教训他们,孩子一天天长大,以前的吓哄骗都不管用了,他有了自己的情感,想控制自己的时间。当时觉得挺苦的,现在想来还可以,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是付出的太多。不瞒你说,我们其实是井底之蛙,出去比赛以后才知道什么是山外青山,他们都是一天5,6小时甚至更多,根本没有什么娱乐可言,我们没有得名次,辜负了老师的希望,但是我一点也不难过,因为理由很简单,付出的没有其他人多,付出,不计代价的付出,磨合,不停的磨合,退步,不停的退步和进步,家长和孩子似乎在猫抓老鼠,现在的老鼠可是狡猾狡猾的,有时比猫还聪明呢,弹琴是有低谷的,你们现在正是上升期,到5,6级的时候最痛苦,我得出的结论是在孩子上升的时候反而不要逼得紧,倒是低谷的时候要逼,状态好得时候尽量延长这种日子,进入低谷尽量早点出来
我们新课是老师示奏一遍,然后回去练。不在老师课堂上练。

我曾经就是觉得,我们不可能走专业的路线,所以特别迷茫,也一直试图放手不管了。可是,后来想明白,即使不走专业路线,也不能放手不管,否则孩子就没法学下去了。因为钢琴重在练,而且在童子功,童子功在父母亲的陪练,所以,本质上在考验父母,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手段,让孩子在练琴的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顺,最终抵达音乐的彼岸。

再有,因为我看到第一财经一篇对王羽佳的报道,她说自己从小练琴很少,也就二三个小时,现在一年也有一百多场音乐会,是朗朗的师妹。所以,我觉得,不代表一天二个小时的钢琴,你就没有希望成为钢琴家,人家照样成了。所以,关键是这二个小时,你是怎么运用的,是在不断地抵触中熬过的?还是你全力以赴地在练习表达音乐?

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一种自动自发的精神,而教育者要做的事情,就是激发出孩子的这种精神。做父母的,需要学习的内容不少。



昨近几天,因为我要求他基本练习必须全部练好,现在明显时间根本不够用,过去我对他不专注练琴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昨天家长会开下来,我意识到,学业也要花相当的时间不可,如果练琴稀里划拉的拖时间,就会影响到学业上的学习时间,所以,现在已经下定决心,整顿他的练琴纪律,过去还是太心慈手软,要不就暴跳如雷,大吼几声解决自己的烦恼,孩子的问题还是在那里。

现在开始,要使用温和的坚持之手段,打骂没有用,但是教育还得要做,关键是自己内心下定了决心的事情,就一定能做成的。

基本手指练习绝对严格地要求在一小时内弹完,没有任何借口!.

TOP

引用:
原帖由 SZP妈妈 于 2009-9-18 16:25 发表
我们是一年半前换了个老师
新老师很强调手指练习,他跟我打招呼说,要花几个月的时间练手指,我答应了,儿子也配合,几个月下来,手指能力有很大提高,再练曲子就快多了,其实道理很简单:基础扎实了,提高就快.
那段时间,练哈农和音阶要花去大半练琴时间,事实证明是有效的,不过我们孩子上初中了,不知道小孩子是否会觉得太枯燥?
是呀。指尖没有力量,越到后面,越是个障碍。

只是,虽然我想让我儿子多练一点手指练习,但实践下来,他一个小时不能完成全部的手指练习,我只好给他降低标准,还是一半的手指练习算了。另外,我还得在旁边看着他,因为如果我不看清他,他手指折在那里,也就折在那里,并没有去用力勾住,错误的练习方法,同样的时间,产出的就少。

只是真觉得累了,不想管他了,像昨天练琴就没在旁看着,因为去接小儿子又陪着他在幼稚园玩,想想他肯定是没有认真练琴了

就这样晃着,抓一抓,进步快一点;放一放,进步慢一点。想想但昭义所讲,其实琴童的路是艰难,琴童父母的路更为艰难。因为钢琴是在童子功,一切在父母的陪练,陪练比上课更为重要

真的很辛苦。

为了在相对短的时间,有更好的练琴效果,尤其是基本功练习阶段,我还得随时提醒他手形与指尖的状态.

TOP

转一篇文章,自我反思中……

钢琴比赛 2009 ( 2009-7-2 5:11 )

绫子(6/30/09)


上周六(6/27/09),小马参加了今年的钢琴比赛。这是他第五年参加比赛。过去,每逢比赛,我总是紧张得要死,今年我终于放松了。因为,美国的少儿比赛,无论是体育还是音乐,都是鼓励性的, 没有拼个你死我活的气氛。得了奖,也说明不了你一定比别人好, 不得奖,也不证明你很差。关键是你要作出自己最好的努力。



这天天很热。比赛在中学的教室里进行。中学已经放假,走廊里有空调, 教室里没有空调。热得像进了桑拿浴。照例,钢琴比赛是中国人东方人的大庙会。走廊里奔走奔跑着的全都是黄色的脸。美国人在这里倒成了少数民族。



看列表, 小马这组共只有六个孩子。这是所见过的最小的组。一般的组都在十几个人。六个人比赛,前三名有奖杯,得奖的机会是50%。到了点名的时候, 只有三个孩子在场。好,得奖机会升为100%了。当前一组赛完,门开了, 桑拿的热浪迎面而来。出来的孩子们有哭有笑。 走在最前面的是个笑着的女孩, 她大声对等着她人说,“我得了第一名。”她的妈妈紧跟在她后面更正:你得了第二名。



进了教室, 再次点名,这次发现共有五个孩子在场。原来有两个孩子来的早, 坐进了前一组, 听上一组比赛。这五个孩子里,两个半是中国人,占50%。一个半是白人,占30%。 一个是越南人, 占20%。或者说, 东方人占70%, 西方人占30%。五个孩子里, 两个女孩,三个男孩。这也很反常。通常是女孩一大片,男孩是党代表洪常青。



比赛结果:两个中国孩子都没得奖。白人女孩得了第一。小马(裁判可能把他当白人,因为他的名字不像东方人,原来他那一头深棕色的头发被游泳池里的漂白粉泡成了金发。)得了第二名。越南男孩得了第三名。你看到这里是不是要跳起来大喊:“种族歧视!”?且慢,听我继续道来。



这的确出乎一般比赛的结果。尤其在钢琴上,中国孩子击败白人孩子就象老鹰抓兔子,占绝对优势。年复一年, 就象乒乓球国际比赛,中国把奖杯席卷一空一样,钢琴比赛的奖,也是年年被中国人囊括。这的确令美国钢琴教师很反感。并非美国人嫉妒中国人。反感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钢琴热是病态的, 功利的。在小学年龄, 中国孩子花很多时间在钢琴上, 但是一进入高中,几乎全部华人孩子都放弃钢琴,把精力集中到考哈佛上去了。最后真正走上音乐专业的几乎寥寥无几。可是在小学这段疯狂的钢琴热里,他/她们的霸主地位,却对鼓励其他孩子学习钢琴起了抑制的反面作用。一方面华人孩子在钢琴上的强势令其他孩子心灰意懒,逐渐放弃学钢琴;一方面华人孩子长大后很少选钢琴作专业和职业。一方面华人孩子疯狂地一窝蜂地抢着学钢琴, 一方面又瞧不起专业钢琴演奏家和钢琴教育工作者。于是一些老师在比赛中, 想方设法要让非华人孩子得奖,受到鼓励。比如,2007年,小马比赛那组, 前面四个中国女孩并列的了优秀奖,后面小马和其他两个孩子分别得了第一,二,三名。就是这种意图明显的表现。



那么这次比赛到底公平不公平呢?且听我慢慢道来。比赛的顺序是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第一个演奏的是个男孩。十一岁,来自青岛。由妈妈奶奶爷爷陪着。因为是我的老乡,我和她的妈妈在走廊里聊得比较多。孩子虽然比小马大一岁,但只学了三年。而且是体育爱好者,对钢琴没有兴趣,是被逼着学的,“因为周围的孩子都弹”他的妈妈说。而且, 他只考到六级,而小马已考过八级。一听他演奏,连我这个外行也能听出来,他的曲子难度不高,弹得不够熟练,中间出现错误,且表现力不够。他没得奖,是公平的。



第二个演奏的是个女孩。穿一件缀满粉红玫瑰和绿叶子的连衣裙,前腰还镶了一排五朵纱玫瑰。陪她的个打扮时尚,又十分年轻漂亮的妈妈。她的妈妈手里抓着个黑管, 好像打算一赛完钢琴就拖着她去赛黑管。她的曲子也不是很难, 中间也出了小错,关键是, 她的曲子和演奏都太平了,听完就忘了, 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她没得奖,也是公平的。



第三个是小马演奏。他弹得是肖邦的c小调夜曲。至少没有出错。裁判的评语是“没有想到你小小年纪,碑竟对肖邦有这么好的理解。尤其是第四小节,哇!太棒了!你对句子的走势起伏,处理得很好,看得出花时间了, 如果能再作的更多一些, 就更好了。”



第四个演奏的是白人女孩。我不熟悉她弹的曲子,  不知道是否有难度, 难度多大。听起来不怎么优美动听, 她也出错甚至停了下来。她得第一, 我是无论如何想不通, 老马至今还跟我争论, 说我听错了。她得的是第三名。她的确应该是第三名。连她自己在走出教室的时候对一直在给她录像的妈妈说,“我真没想到我会得第一。”



第五个演奏的是黑里透黄的越南男孩。真难为他, 在桑拿一样的教室里, 他穿白衬衣,打着领带, 外面套着黑色西服。我很吃惊, 他竟然没有热昏过去。他的演奏几乎称得上专业水平。纯熟,稳健,自信,精确,比小马好出一大截去。听说他仅得第三名,我简直不能相信。我对他的妈妈很反感。这位个子很矮,穿件绿衣服的越南女人坐在我前面,可能还有她的一位亲友坐在我后面。当那位白人女孩演奏中出了错时, 她以为她儿子胜券在握, 竟得意洋洋地转过头,露着白牙,幸灾乐祸地对着我后面那位笑。实在有失道德水准。“也许,裁判看见她这么无礼, 才给她儿子得第三名。”我的朋友事后这样评论。



我认为, 裁判基本上是公平的, 但是不乏提白贬黄的意图, 但是这种意图又是有它深层理由的。



小马得了第二名。妈妈今年一改往年给他买DS游戏的习惯, 打算给他买一只宠物刺猬。已经去宠物店看过好几次了,爸爸要求他先通读刺猬养护知识。刺猬的名字已经想好了, 叫马志伟。.

TOP

海泰杯钢琴比赛:日教育家感叹中国琴童累琴妈疯???

2009-09-07 10:44:00 来源: 北方网 


“海泰杯”国际非职业钢琴比赛初赛滨海举行,日本钢琴教育家感叹:中国琴童累中国琴妈疯

近日,“海泰杯”国际非职业钢琴比赛初赛在滨海高新区举行,包括本市在内的一百多名钢琴爱好者报名参加了比赛。在大赛的揭幕仪式上,受邀担任本次大赛评委的日本钢琴教育家麻里子女士谈到儿童的钢琴教育时感慨道,在中国,她看到了家长们在教育孩子学习钢琴时完全不同于日本家长的另一种状态。“为了让孩子学好钢琴,‘琴童’家长付出的比孩子还要多,他们的生活完全被孩子学琴这件事情左右,几乎是一种疯狂的状态。”麻里子女士说。

来自日本钢琴教育家的言论在本市很多“琴童”家长那里得到了印证。

市少年宫钢琴培训班是“琴妈”聚集的地方。上周日,记者在这里看到前来送孩子学琴的于子芳女士,谈到做“琴妈”的经历,于女士颇有感触。在一年半的学琴过程中,她和6岁半的女儿都经历了一段难熬的时光。于女士和麻里子女士的讲述,能让人清晰地感觉到中日两国家长对待孩子学琴的态度截然不同。

学琴就为让孩子有个特长

“我很喜欢钢琴,但因为小时候家里没条件,所以一直都没有学,这也成为我心里的一个遗憾。女儿兜兜很小的时候,我就考虑过要不要让她学琴,但是一直犹豫不知道能不能坚持下来,都说没有不坚持的学生,只有不坚持的家长,学琴就怕家长不能坚持,因为家长放弃所以孩子就会放弃。那时候我还不敢确定自己是否有勇气当‘琴妈’。”谈起当初让孩子学琴时的心路,于女士仍然很感慨。

“就在犹犹豫豫中,兜兜已经5周岁了。去年春节时,我们带孩子回奶奶家,兜兜一个7岁的表姐就练钢琴,去她家时她还给我们演奏了几首曲子,我当时就特别羡慕,那么小的孩子能弹这么好的曲子,兜兜当时也对钢琴挺有兴趣,我又想现在社会竞争激烈,需要的是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我希望孩子能通过学琴有个特长。于是,我女儿就开始学琴了。”

麻里子女士告诉记者:“日本5岁半的儿童中大概有25%的孩子在学习钢琴,但是他们的父母让他们学琴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孩子对钢琴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弹钢琴就像小时候玩玩具一样,很开心。很少有家长是因为想让孩子将来成为一名钢琴家而强迫他来学琴,在这方面,中国的家长们似乎有点不同。”

练琴威逼利诱软硬兼施

说起孩子刚刚学琴的情形,于子芳说那是一段很煎熬的日子。“孩子因为小,贪玩、善忘,弹着弹着就没兴趣了,开始的时候我常常跟她发火,那时候每次练琴就好像上战场。为了让她好好弹琴,我威逼利诱,什么办法都用上了。每天从琴行回来的路上我都带她去超市,满足她的‘零食欲望’,每周应她要求去吃一次肯德基。后来,孩子的老师告诉我,几乎每个琴童都要经历一次或多次‘高原时期’,妈妈不要焦急,要循循善诱。我就适当地减少了兜兜练琴的强度,让她先挑自己感兴趣的曲子来弹,慢慢地,孩子就适应了”。

陪琴孩子弹琴全家闭嘴

和所有望子成龙的中国家长一样,为了让孩子练好琴,一年半来,“陪孩子练琴”成为于女士生活的主题。

“物质上的付出当然是必要的了,首先买琴已经是不少钱了,然后每周学琴费、练琴费、钢琴调律费、参加比赛考级费、听音乐演奏入场费……我每个月还要带着女儿到北京看两到三场音乐会。”谈到女儿练琴的花费,于女士说。然而,除了物质上的付出,于女士付出更多的还有时间和精力。

女儿学琴后,于子芳的日程通常是这样的:早上8点送孩子去幼儿园,下午4点半接回家,6点为全家准备好晚餐,8点陪着孩子去学习一个小时的钢琴然后带她回家,接着指导孩子做家庭作业……周末晚上有音乐演出时还要带孩子去观看,“孩子在家练琴时,我们全家一句话都不敢说,连爷爷奶奶都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于女士说。

琴妈豪言从乐盲到半个专家

教育视点

“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我的生活改变了很多。我以前不会开车,但为了送孩子学琴方便我就学车了。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坐在钢琴旁陪她练琴。我以前连五线谱都不认识,现在为了能好好陪女儿学琴,我每次一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下载打谱软件,去‘琴童’论坛与别的琴妈们交流经验。最重要的是,为了配合孩子练钢琴,我自己都开始学琴了。”于女士说。

于子芳说,孩子学琴后,她就开始学习乐理知识,现在对五线谱、节奏、大调小调等已经很了解了。“我周围好几位妈妈都说,如果不是为了培养孩子,她们根本不会去了解音乐,据说孩子学琴十年的,妈妈都成了半个专家。”.

TOP

钢琴大师的梦工场——肖邦钢琴比赛获奖者今昔

转自:
http://www.classical.net.cn/digest/dspnews.asp?ipt=3935

艺术比赛虽然历来为人诟病,但看今天的国际乐坛,各种各样的音乐比赛仍此起彼伏。比赛获奖,依然是青年演奏家们寻求出人头地的最佳捷径。在花样繁多的音乐比赛中,每五年一度在著名钢琴诗人肖邦故乡、波兰首都华沙举行的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有着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如今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大师有不少就是从这个比赛中获奖而成名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说明这个比赛是相对公正的,主办者和评委都是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锐利的眼光的。

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举行于1927年1月23到30日,共有来自8个国家的26位参赛者。获得第一名的是当时苏联的选手列夫·奥波林(Lev Oborin),他是以无可争议的成绩夺得冠军的。奥波林1907年生于莫斯科,获奖时年方20。1928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964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他很重视推广苏联作曲家的作品,哈恰图良的钢琴协奏曲就是由奥波林首演的。他留下的录音不多,飞利浦唱片公司出版他和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是他著名的录音。BMG早几年在一套《俄罗斯钢琴学派》里也辑录了一张《奥波林专辑》,可惜不久就断版了,日本的Meldac唱片公司也出过几张奥波林的专辑,但也没有在中国发行。不过从这些多方搜罗得到的稀有唱片听来,奥波林不但技术完善而且艺术修养深厚,演奏曲目广泛。他的演奏稳健中不失灵动,厚重中隐含变化,撒发出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奥波林后来他还成为一名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如今在乐坛上大名鼎鼎的阿什肯那齐就是他的高足,1974年逝世于莫斯科。获第二名是波兰的什皮尼亚尔斯基(Stanislaw Szpinalski),他后来也成了一名教授。

第二届比赛举行于1932年。这届比赛的第一名也是前苏联人,名叫乌宁斯基(Alexandre Uninsky)他同时还获得了“玛祖卡特别奖”。此君1910年出生于基辅,并就读于当地音乐学院。获奖后便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1955年后在加拿大和美国的大学任教,直至1972年在美国去世。乌宁斯基的录音也不多,飞利浦曾出版过他演奏肖邦《玛祖卡》的 “小双张”,从演奏风格上看也偏重于稳重工整一路。第二名是匈牙利的安加(Imre Ungar),据说,他本和乌宁斯基同分,后来是因为以抽签决出名次这才屈居亚军,此仁兄真是欠缺运气。不过最遗憾的是一直未能见到他的录音,不知他究竟弹得如何。

在1937年举行的第三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的仍然是前苏联人,他是1913年出生的扎克 (Yakov Zak),他同时还获得了这次比赛的“玛祖卡特别奖”。扎克就读于敖德萨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是著名钢琴教育家涅高兹的四大高足之一,1966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据说他技术精湛,艺术想象力强,富于抒情性,他1935年毕业后便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后来成了教授和钢琴系主任。1976年逝世于莫斯科。由于他后来—直以教学为业,又没在国际舞台上露面,现在很难见到他的录音,因而大多乐迷至今还未听过他的名字,我曾听过—位资深老乐迷说他收藏有扎克一张苏联版的78转黑胶唱片。此外,DG“画廊系列”早几年还见过一张他与别人合作的钢琴三重奏。

前三届比赛的冠军尽管全由苏联人囊括,但并未引起非议。这固然因为波兰还未沦为苏联附庸、还是个独立的国家,但最重要的是评委能坚持自己的美学理念、有独立的人格。事实上,这几位获奖者日后都成了一代宗师,也证明了这些评委们确有慧眼。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遍及全欧。所以第四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就一直拖延到12年之后的1949年才举行。这届比赛由波兰的车尔尼·斯特凡斯卡(Halina Czerny-Stefanska)和前苏联的达维多维奇(Bella Davidovitch)两位女选手获并列第一名。

波兰的车尔尼·斯特凡斯卡,也许上了年纪的老乐迷还会记得,她曾来中国演出过。这位波兰的女钢琴家出生于1922年,幼年起随父亲学琴, 后进入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校学习。 在这次比赛中除获并列第一名外,还获得了玛祖卡特别奖。随后在欧洲各地作巡回演出。上世纪50年代波兰政府曾授予她国家奖和波兰复兴十字勋章。她的演奏平稳正统,音色晶莹清丽。可惜唱片很少,在广州,我只买到过由波兰出版的半张黑胶唱片,曲目是肖邦早期的波兰舞曲。至于CD制品,捷克的Supraphon、英国的Pearl都为她出过专辑,但这种小唱片公司的出品本地市场比较少见,有兴趣的乐迷就要花点心思了。车尔尼·斯特凡斯卡的演奏朴实大体,与乡土气息浓郁波兰民歌风格相当吻合。后来她成为华沙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傅聪留学波兰时就曾随她学艺,此是后话。

和车尔尼·斯特凡斯卡相比,另一位获得并列第一名的前苏联女钢琴家达维多维奇则命途多桀,她当年得奖回国后并没有受到政府的重视,一直默默无闻。直到1982年近50岁时移居美国后才重新一鸣惊人,并在DG和飞利浦公司留下了不少唱片。她的演奏曲目较广泛,以肖邦的作品较多。作风稳健、触键有力,演释中规中矩,今天她的知名度已比那位波兰的车尔尼·斯特凡斯卡要高出许多,国内乐迷相信对她比较熟识。有趣的是获得这届比赛第二名的,还是一位女性钢琴家,她是波兰的海塞·布科芙斯卡(Hesse-Bukowska)。1980年她曾到中国作过访问演出。

1955年举行的第五届比赛的获奖者,也许是历届比赛中最为我们的乐迷所熟悉的,先看看前三名的获奖名单:
第一名:哈拉谢维奇(Adam Hazasiewioz)
第二名,阿什肯那齐(Vladimir Ashkenazy)
第三名,傅聪(Fou Ts’Ong)
这前三名的获奖者,今天都有不少录音,相信大多数乐迷都应听过。当年击败阿什肯那齐而夺冠的那位哈拉谢维奇是个波兰人,他1932年出生,据说在意大利留学时曾跟随著名的钢琴家米开朗杰尼学琴。获奖后,曾去欧美各地演出,他的演奏技术精湛,旋律流畅,作风平稳,但演奏时却有点拘紧。他演奏的曲目主要是肖邦的作品。飞利浦唱片公司在LP时代为他出过14张大碟—套的肖邦钢琴作品全集。在国内,我也曾见到过他演奏的肖邦《练习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等黑胶唱片。进入CD时代,飞利浦的“小双张”系列也出版了他的《夜曲和前奏曲》和《波兰舞曲与圆舞曲》。哈拉谢维奇如今已成为历史,原因是赛后人们通过音乐会发现此君只会弹奏比赛指定的曲目,对其它作品或一窍不通或一塌糊涂,只能算个会拿奖的“钢琴运动员”而已。

获得第二名的阿什肯那齐不用多说,广大音乐爱好者恐怕早巳非常熟悉。他今天在国际乐坛上的名气早巳比当年压倒他而获冠军的哈拉谢维奇要大得多。1937年出生于前苏联高尔基城的阿什肯那齐,在本届比赛获奖后,次年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王钢琴比赛中夺魁,1962年参加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结果和英国的奥格登(John Ogdon)同获首奖。1963年移居英国,后又定居冰岛并加入冰岛籍。阿什肯纳齐录制的唱片很多,曲目也广泛。肖邦、贝多芬、拉赫马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等无所不包,且一出手就是洋洋洒洒一大套的全集。他的演奏技巧精湛而稳健,风格清新流畅,尤其是舞蹈性较强的乐曲,如肖邦的圆舞曲、玛祖卡等音色变化简直是姿彩万千。如今阿什肯那齐已是名满国际乐坛的大师了,哈拉谢维奇却不知所踪。两人功力已无悬念,但当初的赛果已无法改变,这就是艺术比赛和体育比赛的本质区别。一个高水平的体育比赛,冠军获得者往往代表了该运动项目当时的最高水平;但艺术比赛只能比较一个参赛者的技术熟练度,对艺术内涵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处理方法却难以通过比赛来衡量。所以不论一个比赛的级别有多高、影响力有多广,它的最后优胜者都只能说是拿到一张晋身职业乐坛的入门券而已,大师要在音乐会上才能锤炼出来。

第三名的获得者是当时中国的傅聪,他除了获得这届比赛的第三名外还夺得了玛祖卡演奏特别奖,这是中国人首次在这个比赛中进入前三名。这个成绩使他能够进入华沙国立音乐学院深造。1957年其父傅雷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他被迫从波兰出走到伦敦,并在那里开展他的演奏家生涯,自那时起,他便—直活跃于世界各地音乐舞台上,“文革”结束后,其父冤案得到平反,他曾多次回国演出、讲学。傅聪弹奏肖邦的作品,音色晶莹细腻,演绎富于诗意如同—幅中国的水墨画,体现出—种东方写意主义美学的神妙意境。也许这位背井离乡数十年的钢琴家那复杂的内心,也带着—丝如肖邦去国般的无奈。除了肖邦,他演奏的德彪西、斯卡拉蒂、莫扎特乃至舒伯特都相当出色。傅聪的唱片现时市面上能见到的不算多,但其实录音不少,在LP时代笔者就见过他在迪卡、飞利浦和科林斯等唱片公司出版的黑胶唱片。在CD方面,索尼的肖邦、雨果的德彪西都一直深受欢迎、长销不衰,近期天艺引进Meridian版权的十多款CD也受到相当的好评。

除了获奖的这前三名外,本届比赛还有一位当年连名次也得不到的瓦萨利(Tamas Vasary),他在当今国际乐坛上却颇为活跃,DG公司为他录制了很多唱片,他是位瑞士籍的匈牙利钢琴家。

1960年举行的第六届比赛,比起上届来说,后来能成名的选手不多。获第二名的叫Irina Zaritskaya,是位前苏联人,第三名叫Achot-Haroutounian,是名伊朗人,他们至今在国际乐坛亡都难见踪影。不过夺得冠军的意大利人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今天就成了名声显赫的钢琴大师。波里尼1942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米兰,1960年他在这次比赛中获奖时才18岁,是众多选手中最年轻的—个,当时的首席评委鲁宾斯坦也对他赞赏备至。这次获奖使他—鸣惊人,不过他却几度息演,直到1974年才重出乐坛,每次演出、录音,都能引起一番轰动。波里尼不但技巧出类拔萃,而且在乐曲的诠释方面也能做出极为细腻而深入的表现。波里尼的唱片除了肖邦、贝多芬等常见的作品外,还有诸如布莱兹、诺诺等现代派作曲家的冷门作品。与阿什肯那齐的高产相比,波里尼的录音则显得很精,从没有大套的全集。数十年前录制的肖邦《练习曲》、《前奏曲》、《波兰舞曲》和两首《钢琴协奏曲》如今都已成为经典,但直到最近他才推出一套《夜曲》,其对录音之谨慎、对音乐之苛求由此可见一斑了。此外,中国的李名强在这届比赛中获得了第四名。

1965年举行了第七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得第一名的是当今享誉乐坛的阿根廷女钢琴家阿格丽姬 (Martha Argerich)。她1941年出生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自幼学琴。师从多是名门:古尔达、李帕蒂夫人、马格罗夫、阿什肯那齐、米开朗杰里等都曾是她的老师。早在1957年她还获得过布索尼和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等奖。阿格丽姬的演奏热情奔放、技巧过人,音色铿锵有力。她的艺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她的激情、她的全情投入,即使有时演奏略欠严谨也无损她的光彩。阿格丽姬的演奏曲目广泛,肖邦,李斯特、舒曼、普罗柯菲耶夫、柴科夫斯基、拉威尔等人的作品都是她的拿手好戏。这届比赛获第二名的是巴西的莫雷拉·利马(Arthun Moreira Lina),他还在1970年举行的第四届柴科夫斯基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三名。

第八届比赛于1970年举行。获第—名的是美国的奥尔森(Garrick Ohlsson),这是美国人在这项比赛中第—次取得这样好的名次。奥尔森1948年出生于纽约,毕业于朱丽亚音乐学院。他曾在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和蒙特利尔音乐比赛中获奖。在这次比赛中得奖后,先后和奥曼迪、小泽征尔等合作在欧美各地演出。奥尔森身材高大,手指伸张可达11 度,他最擅长的曲目是肖邦的作品,尤其是《第一钢琴协奏曲》。他的唱片过去在国内很难见到,因而国内的乐迷对他可能感到很陌生,但最近EMI再版了他演奏肖邦作品的两张专辑:《夜曲和前奏曲》、《波兰舞曲和幻想曲》,使乐迷得以一窥他的真容。
而获得这次比赛第二名的日本女钢琴家内田光子(Mitsuko Uchida),对于国内乐迷来说就要比奥尔森熟悉得多了。她1948年出生于日本,曾留学于维也纳和伦敦。内田光子在不少国际性的钢琴比赛中都得过奖,如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等,都取得了较好名次。她为飞利浦唱片公司录了许多唱片,包括了贝多芬、德彪西、莫扎特、舒伯特和少量的肖邦,其中以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全集最得好评。

第九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1975年举行,冠军得主是波兰的钢琴家齐默曼(Krystian Zimerman)。这是波兰人在哈拉谢维奇之后相隔了20年才再次在这个固定在华沙举行的比赛 中夺得第—名。他的获奖,使波兰举国为之欢腾。1956年出生于波兰南部—个乡村小镇的齐默曼。自幼便学习音乐,这次比赛获奖时才18岁,获奖后他到罗马、布拉格、伦敦等地作巡回演出,均获成功。齐玛曼的琴艺精湛且稳定,无论是肖邦、舒伯特的独奏曲还是如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都显示出他高超的驾驭能力。他绝不会如霍罗维兹那样将乐曲夸张到人们能承受的极限来炫耀自己的技艺,但也不会精确得如同数学公式般沉闷冷漠。他对键盘控制之精巧,使音乐中的一些微细变化也能清晰地显示出来。在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上,他更注重发掘其听诗意美,凸显出端庄劲秀、流丽典雅的高贵气质。齐默尔曼的唱片出了不少,以肖邦的作品为主,也弹奏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等人的作品。获得这次比赛第二、第三名的是两位前苏联人,名字叫Dina Jokkie和Tatana Fiedkina,不过至今还没有多少名气。

第十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1980年举行。这是—次大爆新闻的比赛。首先是这届比赛的第一名由一位叫邓泰新(Dang Thai Son)的越南人获得。这是亚洲人第一次夺得这项桂冠。邓泰新1958年出生于越南的河内,自幼随母亲学琴,由于他的少年时代正逢战争,因此他的琴艺是在防空洞里练出来的。1977年才到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留学。日本的JVC唱片公司为他出了多张肖邦作品的唱片,但国内难得—见。不过近年“深圳先科”和“普罗艺术”都分以别引进版权方式出版了他的多张肖邦作品录音。获第二、第三名的都是前苏联人,他们至今都未闻有多大作为。

不过这次比赛更大的一个新闻是有一位选于在第一轮比赛中即遭淘汰,但却又因此而一炮打红,成为这届赛事的另—个更大的新闻人物。他就是前南斯拉夫的波哥雷利奇。(Ivo Pogorelich)。这位仁兄1958年出生,早年留学苏联,曾获蒙特利尔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所以赛前有不少评论家看好他。但比赛中,有些评委却认为他的演奏不符合肖邦风格,而使他在第一轮比赛中便遭淘汰。虽然评委中的马格罗夫和阿格丽姬以退出评判作抗议也无济于事。不过波哥雷利奇虽然最后未能得奖,但却从此一举成名。他的演出尽管常会引起人们的议论纷争,不过大多数人都向他投下了特别的注目眼光,也愿听听他那特别的音色。他的唱片出了不少,大多由DG公司出品,国内市场也容易找到,广大乐迷应该亦有所了解。

今天回过头来冷静地重新听听他们的录音,其实邓泰新的演奏也确实不差。他不仅技巧娴熟,对肖邦音乐中的独特节奏也有相当强的感悟力,只是个人风格不算明显。反观波哥雷利奇,虽然个性魅力十足,但过于极端,无法像前辈大师如霍洛维兹那样拿捏准确、在人们接受的边缘上自由舞蹈。因此至今仍只是个另类演奏家,无法与大师比肩。由此推论,评委当年把他提前淘汰出局也并无徇私之嫌。

1985年举行的第十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冠军得主是前苏联的布宁(Stanis Lav Bunin),他同时还获得了“波兰舞曲”和“协奏曲”特别奖。由于这次比赛通过卫星向全世界作现场直播,因而使他的名声远扬。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布宁,趁势很快便开始了他的演奏和录制唱片的生涯,演奏的曲目有肖邦、舒曼和德彪西等人的作品。布宁得奖不久就改持德国护照在世界各地演出,曾像紧箍咒一样深琐过李赫特、吉列尔斯的种种制约已显得无比脆弱和腐朽。DG和JVC也都为他出了不少唱片,但严格来说,仍未有得到较高评价的演奏。二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DG目录上已再难找到布宁的录音,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遗忘。

1990年举行的第十二届比赛。这次赛事没有出现令人耀眼的新星,却开了另—个先例,就是比赛结果也许因为没有—人令评委们满意,使冠军空缺。

获得第二名的是美国人肯纳(Kevin Kenner)。他1963午出牛于加利福尼亚的科罗拉多,生活在德国的汉诺威。他同时还获得了这次比赛的“波兰舞曲特别奖”。获第三名的是日本的恒山(Yukio Yokoyama),第四名是意大利的科拉多·罗莱罗(Corrado Rollero)和俄罗斯的玛格丽塔·舍甫琴柯(Margarita Shevchenko)。

1995年举行的第十三届比赛同样由于参赛者水平原因出现头名空缺。第二名由法国的菲利浦·丘西亚诺(Philippe Giusiano)和俄罗斯的阿列克谢·苏尔塔诺夫(Alexei Sultanov)并列获得。美国的盖布莉叶拉·蒙泰罗(Gabriela Montero)夺得第三名。而当年的“玛祖卡”、“波兰舞曲”和“协奏曲”特别奖也全部空缺。

连续两届比赛出现头奖空缺当然令人感到意外,几年前笔者还看到一篇文章带着“冷战”思维去分析,说由于东欧集团的瓦解以致评委不知要把大奖颁给谁才好。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近十多年来的国际乐坛就会发现,小提琴有美岛莉、莎汉姆、张莎拉、哈恩……“神童”、“新秀”如雨后春笋。但在钢琴方面不要说大师,明星也难觅,无论是大赛还是音乐会都未涌现出能够令人眼前一亮的人物。这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无法评出冠军得奖者也算是情理中事了。

首奖空缺终于在2000年的第十四届比赛被打破,也是让中国人大大地扬眉吐气了一回的赛事。不仅李云迪在比赛中拿了冠军,另一位中国参赛者陈萨也夺得了第四名。

在参加肖邦钢琴比赛之前李云迪已在匈牙利的李斯特钢琴比赛上拿过第3名,论技术不说无懈可击也是难以挑剔。因此他演奏的曲目也以李斯特和肖邦的作品为主,李斯特的华丽与炫技和肖邦的优雅抒情、再加上签约了黄标签的DG,使他成为如今国际乐坛上炙手可热的明星钢琴家之一。一场比赛很容易使一个默默无闻的乐手一夜成名,但要从明星走到名家则是条漫长的路子,经过了一路的鲜花与掌声,从李云迪最近推出的一张新专辑看来,他已从技艺的张扬转向音乐的关注,曲目也向多样化转变。一张名为《乐聚维也纳》的CD是李云迪2005年6月在维也纳爱乐大厅的现场演出实况,除了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是炫技性作品外,其它如莫扎特的第10奏鸣曲K.330、舒曼的《狂欢节》和斯卡拉蒂的两首奏鸣曲都是音乐性较强的曲目,这些作品的技巧性虽然相对略低,但在对乐曲的处理上却更能体现一个音乐家的艺术功力。

除了两位中国获奖者外,其余参赛者也有不俗的实力,如第三名的获得者、俄罗斯的科波林(Alexander Kobrin)在5年后的第9届凡·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上终于如愿以尝一圆冠军梦。第二名的阿根廷女钢琴家费莉特尔(Ingrid Fliter)也开始了她的国际演出生涯。

第十五届比赛举行于2005年10月,结果波兰的拉法尔·布莱哈奇(Rafal Blechacz)技压群雄夺得桂冠,这是自1975年齐默曼之后再次由波兰人赢得这项荣誉。布莱哈奇年方二十,正在波兰比得哥什音乐学院学习,他在比赛中还囊括了最佳玛祖卡、最佳波兰舞曲和最佳协奏曲三个特别奖。这届的竞争十分激烈,来自世界各地的270多名参赛者展开了角逐,单日本就有80多人参赛。最后第二名空缺,第三名由韩国的林东海(Dong Hyek Lim)、林东闵(Dong Min Lim)兄弟获得,林东海早在2004年就由EMI出版了一张《肖邦钢琴选集》,技巧十分扎实,是位稳健型的钢琴家。中国也有30多人参赛,但只有香港的李嘉龄挤身第六名。

每一个音乐比赛都会诞生一批获奖者,也可能涌现出几个明星,但他们要使自己从明星变为名家却还要付出相当巨大的努力。比赛只是为他们架起了一座通往国际乐坛的桥梁,获奖者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比赛在获奖者成功后变得更令人神往。肖邦钢琴比赛成了钢琴家的梦工场,早年的获奖者阿什肯那齐、波里尼、阿格丽姬、内田光子、齐默曼等一个个闪亮的名字,他们今天都已成为乐坛上的大师,肖邦钢琴比赛也成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音乐比赛之—。.

TOP

 杨超君,现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钢琴专业4年级。5岁进入中福会少年宫跟随丁诚之老师学习钢琴。她8岁就通过钢琴考试十级,还先后获得过“全国希望之星”少儿组一等奖,“首届上海少儿钢琴电视大赛”一等奖、“上海·日本大阪青少年钢琴友好大赛”新人奖、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少儿专场最佳表演奖、连续3年获上海市学生艺术节“海曼杯”少儿钢琴大赛金奖等佳绩。2004年,她还被授予“上海市十佳好苗苗”称号。近年来,她先后随小伙伴艺术团出访澳大利亚、法国、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表现出色,成为令观众瞩目的艺术小明星。.

附件

杨超君,8岁10级.jpg (75.4 KB)

2009-9-24 12:46

杨超君,8岁10级.jpg

TOP

 王梦瑞,7岁,现就读于静安区一师附小二年级。进入中福会少年宫师从钢琴高级教师丁诚之学习已有2年多。她曾获得2004年“海曼杯”钢琴演奏赛幼儿组金奖。2005年4月,她又问鼎了第2届上海市琴童幼儿钢琴电视大赛桂冠,被授予“幼儿钢琴十佳琴童”称号,并赢得了一台施特劳斯钢琴。2006年,获上海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钢琴8级证书、上海市学生艺术单项比赛“蒂伊•顶胜杯”钢琴专场初级组金奖、上海市第 11届“浦东上钢杯”青少年钢琴邀请赛青年组金奖、上海市“海曼杯”学生钢琴演奏赛B组金奖。 .

附件

王梦瑞赢得一架钢琴1.jpg (67.97 KB)

2009-9-24 12:49

王梦瑞赢得一架钢琴1.jpg

王梦瑞赢得一架钢琴2.jpg (107.68 KB)

2009-9-24 12:49

王梦瑞赢得一架钢琴2.jpg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斐1015 于 2009-9-3 13:34 发表
你不会已经做好思想准备让你家孩子学完钢琴10级后,再去学演奏级别吧  
人家女孩子弹琴为的是培养气质,往后爹妈会把她送出国门求学的。你家儿子这么拼命学琴,当爹妈的不会一门心思想着让孩子报考音乐附中,梦想将来中国出第二个朗郎吧  
我现在就告诉你:如果你家族中没有一个人是搞音乐的,那么音乐附中的大门根本就不会对你家敞开的。因为在专业人士的眼里,哪怕琴弹得再好,用行话来说充其量只是个门外汉。关键在于你家孩子不是从音乐附小毕业的(我爸有个老同学,他的女儿比我小一岁。家族中爷爷是上海滩上已故著名的指挥家。就因为有这层关系,所以他的几个孙女才考进了音乐附中。若干年后全部移民去国外)
你这个说法倒是很科学的。

因为中国人学钢琴,我昨天刚在网上搜到一篇文章,是这样子讲的
引用:
钢琴比赛 2009 ( 2009-7-2 5:11 )

绫子(6/30/09)


上周六(6/27/09),小马参加了今年的钢琴比赛。这是他第五年参加比赛。过去,每逢比赛,我总是紧张得要死,今年我终于放松了。因为,美国的少儿比赛,无论是体育还是音乐,都是鼓励性的, 没有拼个你死我活的气氛。得了奖,也说明不了你一定比别人好, 不得奖,也不证明你很差。关键是你要作出自己最好的努力。



这天天很热。比赛在中学的教室里进行。中学已经放假,走廊里有空调, 教室里没有空调。热得像进了桑拿浴。照例,钢琴比赛是中国人东方人的大庙会。走廊里奔走奔跑着的全都是黄色的脸。美国人在这里倒成了少数民族。



看列表, 小马这组共只有六个孩子。这是所见过的最小的组。一般的组都在十几个人。六个人比赛,前三名有奖杯,得奖的机会是50%。到了点名的时候, 只有三个孩子在场。好,得奖机会升为100%了。当前一组赛完,门开了, 桑拿的热浪迎面而来。出来的孩子们有哭有笑。 走在最前面的是个笑着的女孩, 她大声对等着她人说,“我得了第一名。”她的妈妈紧跟在她后面更正:你得了第二名。



进了教室, 再次点名,这次发现共有五个孩子在场。原来有两个孩子来的早, 坐进了前一组, 听上一组比赛。这五个孩子里,两个半是中国人,占50%。一个半是白人,占30%。 一个是越南人, 占20%。或者说, 东方人占70%, 西方人占30%。五个孩子里, 两个女孩,三个男孩。这也很反常。通常是女孩一大片,男孩是党代表洪常青。



比赛结果:两个中国孩子都没得奖。白人女孩得了第一。小马(裁判可能把他当白人,因为他的名字不像东方人,原来他那一头深棕色的头发被游泳池里的漂白粉泡成了金发。)得了第二名。越南男孩得了第三名。你看到这里是不是要跳起来大喊:“种族歧视!”?且慢,听我继续道来。



这的确出乎一般比赛的结果。尤其在钢琴上,中国孩子击败白人孩子就象老鹰抓兔子,占绝对优势。年复一年, 就象乒乓球国际比赛,中国把奖杯席卷一空一样,钢琴比赛的奖,也是年年被中国人囊括。这的确令美国钢琴教师很反感。并非美国人嫉妒中国人。反感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钢琴热是病态的, 功利的。在小学年龄, 中国孩子花很多时间在钢琴上, 但是一进入高中,几乎全部华人孩子都放弃钢琴,把精力集中到考哈佛上去了。最后真正走上音乐专业的几乎寥寥无几。可是在小学这段疯狂的钢琴热里,他/她们的霸主地位,却对鼓励其他孩子学习钢琴起了抑制的反面作用。一方面华人孩子在钢琴上的强势令其他孩子心灰意懒,逐渐放弃学钢琴;一方面华人孩子长大后很少选钢琴作专业和职业。一方面华人孩子疯狂地一窝蜂地抢着学钢琴, 一方面又瞧不起专业钢琴演奏家和钢琴教育工作者。于是一些老师在比赛中, 想方设法要让非华人孩子得奖,受到鼓励。比如,2007年,小马比赛那组, 前面四个中国女孩并列的了优秀奖,后面小马和其他两个孩子分别得了第一,二,三名。就是这种意图明显的表现。



……
我的大儿子音乐这条路,走起来怕真的不好走,但是,就像我昨天听我自己念的一段文章,但照义的《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一书中这样写道
引用:
世界上许多国家钢琴很普及,但职业钢琴家的比例很小。据说在维也纳钢琴比小汽车还多,但并不是都从事钢琴职业。高尔基有很高的音乐素养,但他是文学巨匠;列宁是贝多芬音乐的知音,他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爱因斯坦深谙音乐曲意越奥,秘,他是一位天才的科学发明家.在当代,前英国首相希思卸职后访华时曾指挥中央乐团演奏交响乐;据说,法国前总理德斯坦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到达伦敦首演钢琴独奏会…“他们不是职业音乐家,仅以音乐辅佐自己的事业,却能在音乐王国里径自漫游,令人赞赏倾慕.我们的家长应有广网的胸怀,开阔的视野,以场养素质,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习惯、增长知识,激励 进取,锻炼意志,锤炼品格为大目标,以为孩子日后发展整定坚 实的基础为目的来学习音乐,学习钢琴.大量事实证明,从小学习音乐会对未来的事业增舔异彩,发挥其潜在的能力.幼年钢琴学习中所获得的音乐修养对将来从事舞蹈、戏剧、电影、美术等艺术事业的孩予以莫大的帮助;给日后在音乐专业的其他领域学习的孩予以坚实的基础;给终将为钢 琴事业献身的孩刊1以奋飞的双翼
我想,在他的童年的黄金学习期,认真学好钢琴,对他的一生,一定会有莫大的益处

[ 本帖最后由 zhujinhua 于 2009-9-25 11:00 编辑 ].

TOP

引用:
我曾经看过很多成年人,因为儿时受过不良的训练,成年后依旧弄不清楚升E与降C在琴键上的意义。因为这些升降后的音,并没有落在黑键上,所以,半音与黑白键不可混为一谈。
前几天看史兰倩丝卡《琴恋》时,刚看到这段文字,也没有太在意。这次儿子学到车尔尼849的15条,就遇到这个问题了,昨天儿子在老师那儿还琴,发现好几个升降音搞错了。.

TOP

指法和识谱上有好多错误

昨天许是合唱训练结束,又发了好吃东西,兴奋过度了,儿子弹琴跟上周相比一落千丈。上周是表现得远超乎老师的想象,让老师惊讶不已,喜上心头,这周……

我在反省是不是我一直只要他练,却没有去看他谱到底弹错没有,只能做到听到琴音,却不知道他弹正确与否?

这确实是我的大问题。他学得越来越难了,我哪应付得了呀。

指法错的也多。音也错了好多。

我在想,是不是可以下个作曲的软件,让他在上面默谱,至少可以抄谱?

这样子也可以更正他的头脑中的错误记忆,而且,我这个音盲,也可以对照着查查?.

TOP

自我反省

在儿子学钢琴一事上,我需要好好研究一下这篇文章的观点。我清晨醒来,信手翻书,看到《家长必修的21堂教育课》上关于周国平文章的一个段落,在自我反省自己在引导儿子学琴上的不良倾向。

比如,我现在引诱儿子学好钢琴可以全世界旅行,朗朗出场费一百万……云云……

看来,我的思路有很大的问题
引用:
周国平关于教育问题的观点: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育更糟糕


  从教育就是生长的观点看,家长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好的环境。所谓好的环境,我认为有两方面,一个是自由,一个是当好孩子的监护人。用植物的生长打比方,自由就是充足的阳光水分,监护人就是园丁。优秀的人才是生长成的,不是训练成的。教育应该为孩子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如果做不到,最低限度是不要挡住阳光。

卢梭有种说法: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问:如今的家长都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无力改变现行的教育制度,只得拼命给孩子施压,使孩子从小就背上特长、升学、就业的包袱。孩子从小就被迫上各种特长班、补习班,受益的是谁?受害的又是谁?



周国平说:我的女儿刚上小学三年级,他们班的许多家长都争相替孩子报各种名目的特长班,目的是为四年后的“小升初”做准备。小学升初中,原是义务教育范围内顺理成章的事情,怎么会让人如此惶恐不安?我上网搜索,发现其中大有名堂。

按照规定,小升初的原则是“免试就近入学”。但是,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平衡分配,致使那些拥有雄厚资源的重点学校、名牌学校成了人心所向。既然允许择校,家长们就趋之若鹜,即便要收取昂贵的择校费,名额仍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这类学校就用招收特长生的办法来缓解矛盾,并名正言顺地自办或与社会培训机构合办相应的特长班,收取不菲的办学费。

  由于特长证书是考核的主要凭据,证书的级别和数量就成了录取的关键。有记者看到,在某校报名处,一个家长手里拿着孩子的40多份证书,引得其他家长羡慕不己。可以想象,现场的这种攀比本身就是强有力的广告,会促使各种特长班的生意越来越兴旺。

  音乐、绘画、体育这些才能,从一个方面来看,是特殊的天赋,只有少数人适合以之为专业。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是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素质,每一个人都可以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爱好。但把所谓特长的考核纳入应试教育体制,其结果一方面是使特长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扭曲,把它由人的天性自由发展蜕变成应试的工具,另一方面则在原己过于沉重的功课之外又给孩子们增添了新的负担。

  从小学开始,多数家长就在为孩子将来的逐级考学而恐慌,直至孩子考上大学,恐慌才告一段落。这样,围绕着各级升学考试,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这个产业的兴旺恰恰证明了现行考试制度的可悲。我仿佛看到,在通向高考的窄路上,从小学到中学,关卡林立,商贩密布,强迫或诱骗行人留下买路钱,受害的当然是学生及其家长。

  家长费钱费力驱使孩子学各种班,其结果是多数孩子都白学了,获益的只是办班的机构。即使有的孩子在不良竞争中获胜,付出的代价也太大,牺牲掉的是童年的幸福。从长远来看,孩子将来的身心健康生长比一纸文凭更重要。孩子不愿上什么班或许损失不了什么,上多了这样的班或许还真会得不偿失。



问:孩子课余时间不上课外班岂不白白浪费了童年、少年的宝贵时光吗?

周:卢梭有一种说法: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这话乍听起来很荒谬,但有一定道理。他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许多家长和老师惟恐孩子虚度光阴,逼迫他们做无穷的作业,不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卢梭会说: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天跑跑跳跳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大人们在工作,孩子们却在玩耍,在梦想,仿佛是在无所事事地挥霍宝贵的光阴。但粗心的大人看不见,在每一个看似懵懂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个灵魂在朝着某种形态生成。我特别赞成卢梭的一个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不是强行把一些能力从外面放到人这个容器里面去。这些能力在人性中本来就已经存在了,教育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它们正常地生长。

  对于卢梭提出的教育就是生长的观点,杜威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他说:这意味着生长本身就是目的,并不是在生长的前头另外还有一个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我觉得杜威讲得非常到位。那些谋职之类的东西当然不是不要,但它们不是生长的目的,只要你生长得好,在为一个优秀的人,自然能够获得良好的生存地位。

  当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不要用你眼中的正经事去打扰他。当孩子编织美丽的梦想时,不要用你的现实去纠正他。如同纪伯伦所说:孩子虽是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爱,却不可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执意把孩子引上成人的轨道,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正是在粗暴地夺走他的童年。



问:父母为孩子今后的幸福牺牲他们现在的幸福有什么错吗?

周:今日的家长似乎都深谋远虑,很早就为孩子将来有一个好职业而奋斗了,为此拼命让孩子进重点学校和上各种课外班。为了拿到那张最后的文凭,孩子不知要经受多少作业和考试的折磨。有道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在我看来,这种教育方式一开始就是输局了。身心不能自由健康地发展,只学得一些技能,将来怎么会有大出息呢?

  一个人从童年、少年到青年,原是人生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现在这个价值被完全抹杀了,其全部价值被归结为只是为将来谋职做准备。多么宝贵的童年和青春,竟为了如此渺小的一个目标做了牺牲。这种做法无疑是野蛮的,不值当的。

  教育应该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怎样才算打好这个基础呢?非常简单,就是看受教育者现在的生活是不是幸福而有意义。用生长的眼光看,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价值,每个阶段的价值都应该得到实现。若以未来的名义无情地剥夺孩子们的童年和青春,就如卢梭所说的:为了某个不确定的未来而剥夺现在,这种做法是残酷的。依我看,这种做法其实也剥夺了未来:一个人在童年和青年时代过得不幸福,他的那个不确定的未来也会凶多吉少。



在人的智力品质中,第一重要的品质是好奇心



问:孩子的学生时代不可能不接受智力教育,什么样的智育才是幸福而有价值的呢?

周:智力教育的真正目标是让孩子的智力得到健康生长,鼓励和培养他们对智力生活的爱好,使他们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

  在人的智力品质中,第一重要的品质是好奇心。人类所有智力活动的形式,比如哲学、科学,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好奇心是天生的,每个人在智力生长的一定阶段上都会显现出来,实际上是一个人的理性觉醒的征兆。从我的孩子身上,我就看到了这一点。在很小的时候,她就会问很多让人很意外的问题,问得最多的是5岁的时候。

  她问我,什么是时间,时间是怎么回事,我怎么跟她讲得清楚。但她自己在那里琢磨,有一天她说:我知道时间是怎么回事了,时间是一阵阵过去的,譬如说刚才我说的那句话,刚才还在,现在不在了,想找也找不回来了,这就是时间。她知道时间一去不返的性质了。还有一回,她问妈妈:世界的外面是什么?妈妈随口说:那还是世界吧。她不满意这个回答,想了一会儿,就说:世界的外面是世界的下一曲。她听CD,一曲完了还有下一曲,她用这个比方说明世界是向外延伸的。

不要以为她是受了我的影响,实际上我非常小心,从来不向她谈这些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她头脑里自发产生的。有一本书的书名是<孩子都是哲学家>,我完全相信这个论断。

  现在大人对待孩子这样的提问一般是三种态度:一种是置之不理;一种是顶回去;还有一种是自以为聪明地给孩子一个简单的回答。这些做法很粗暴,其实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对待孩子这种提问的最好办法就是鼓励孩子继续想。我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这样说:宝贝你提了一下特别好的问题,可是爸爸回答不出来,我们一起慢慢想。我觉得孩子的这种好奇心特别可贵,一定要鼓励和保护,决不能挫伤它。

  从好奇心这一点来看教育,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是教育第一要保护和鼓励的东西。杜威说,兴趣是一个人的能力的可靠征兆。事实也是这样,孩子做什么事情特别感兴趣,说明他在这个方面是有天赋的。学习有没有成效,关键是有没有没兴趣。一个人在学习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精神处在一个非常快乐的状态,他真正是在享受。享受什么?就是享受智力活动本身的快乐。在这个时候,心智的运用本身就是快乐,就成了最大的快乐源泉。一个善于享受这种快乐的人,他的心智始终处于活泼状态,这样的人是最容易出成就的。事实上,对世界充满兴趣是天才的主要品质。人们常常说天才就是勤奋,其实完全不是这样,他是太喜欢他所做的事情了,欲罢不能,在旁人看来他就是很勤奋,其实他是在享受。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兴趣。具体的兴趣点是可变的,在一段时间里,孩子也许对某个领域、某个问题更感兴趣,以后又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和问题。但是,充满兴趣的状态是一贯的,只要孩子能保持这样的状态,要不出成就也难啊。

  智力品质的另一个要素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所谓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是对于任何理论、说法,都要追问它的根据。在弄清它有无根据之前,一定要存疑。爱因斯坦把独立思考能力称作人的内在自由,并且认为教育的目标就在于培育这种内在的自由,而不在于灌输特定的知识,不在于培养专家。他说专家无非是训练有素的狗。如果一个人仅仅在某个狭窄的领域里受过良好的训练,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那他当然可以算是一个专家,但用这个标准看,一条训练有素的狗也可以算是一个专家。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对一切知识处于支配的地位,训练有素的狗则被它所受到训练所支配,这是二者的分界线。

  那么,从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一点看,我认为教育就是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一切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必定是具备这个能力的。爱因斯坦曾说:从进入苏黎世理工大学开始我就发现,按照学校的教育方式,我不可能成为听话的好学生。所以,我当时就下定决心,满足于做一个中等成绩的学生,而把大量时间用于“以极大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

  我相信,各个领域里的杰出人物都是这样的,他们的成才史都是向教育争自由的历史。在我看来,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我很赞成一句话:学习就是学会学习。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的的东西全部忘记,把你为考试背的东西全都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如果你什么也没有剩下,就意味着你完全没有受过教育。那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自主学习的能力。用怀特海的话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智力活动的习惯和融入身心的原理,不在于那些具体的知识,如果你不用,是很容易忘记的,如果你要用,又是随时可以查到的。怀特海主张,应该像一个无知的人那样思考。不管你已经拥有多少知识,都当它们不存在,你的头脑永远直接面对事物本身,这正是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的基本状态。



孩子要养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



问:现代家长,除了重视孩子的智育外,也开始重视孩子的美育和德育了。但美育就是给孩子报各种课外班,德育就是给孩子讲授各种行为规范吗?

周:在我看来,美育和德育都是属于灵魂教育的范畴。我认为灵魂与头脑是有区别的,人对美和爱的需要,对意义的需要,这些不能用头脑来解释,我只能说来自灵魂。套用柏拉图对于知、情、意的分类,可以说头脑是知,也就是理性,灵魂是情和意,也就是情感和意志。情感是审美性质的,意志是道德性质的。与此相应,灵魂的教育可以相对地区分美育和德育。美育的目标是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德育的目标是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

  谈到美育,现在许多家长好像很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给孩子报各种班,但出发点极其功利,无非是为了孩子将来多一条路可走。这是很糟糕的,结果只能是败坏孩子对艺术的感觉。艺术是最自由、最没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动。掺杂进功利的考虑,就不是艺术了。美育也绝不限于学一点吹拉弹唱或者画画的技能,它的范围广泛得多,凡是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活动都是审美教育。

  此外,我还有两点一般性的建议。一个是要孩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谈智力教育时,我说人应该养成过智力生活的习惯,现在谈灵魂教育,就是要养成过心灵生活的习惯,优秀的人应该有这两种习惯。我们鼓励孩子与人交往,但我们也应该要求孩子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什么事也别做,什么人也不见,和自己的和灵魂在一起;静下来,想一想人生的问题,想一想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所经历的人和事。现在的世界太喧闹太浮躁了,人们都生活在表面,生活在外部世界里,我觉得这很可悲。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看重交往的能力,我承认交往是一种能力,但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是更大的缺陷。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难受,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内涵的,他对别人也不会有多大益处,他到别人那里去对别人只是一种打扰。只有悦纳自己的人才有可能被别人悦纳。

  另一个建议是读书,读好书。人类的精神宝库属于每一个人,它向每一个人敞开着,不教育孩子走进去享受里面的珍宝,就等于让孩子把自己的权利放弃了,那是何等可惜啊。孩子只读教科书、只读“有用”的书是很不够的,那些“闲书”、那些与所学专业毫无关联的经典好书同样是值得一读的书。读经典好书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

  最后谈德育。我觉得对德育也一直有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律之类。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求末。

  从人性看,道德有两个层次。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道德是灵魂的追求。这两个层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性的层次是更为根本的。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自律,只在社会层面上谈道德,道德就仅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是功利性的。是他律。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孩子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什么是灵魂的高贵呢?就是有做人的尊严,有做人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亵渎人身上的神性的事。



成功的父母是成为孩子的朋友,失败的父母是被孩子视为上司和奴仆



问:受教育体制、文化传统的影响,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中国的家长、孩子都变得很现实,现实到什么有用学什么,哪个行当来钱,就冲着哪个行当去,而您却非常反感这种实用主义的、急功近利的文化传统、教育体制,这是为什么呢?
周:很多人都在问,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世界级的大师?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中国人太重实用了,什么东西都要问有没有用,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大弱点。如果一个民族尊重精神本身的价值,纯粹出于兴趣从事精神事业的人越多,那个民族就会成为肥沃的土壤,最容易出大师。

  爱因斯坦就曾说:欧洲的伟大传统是为了知识自身的价值尊重知识。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传统从古希腊就开始了。毕达哥拉斯发现了勾股定理,为此举行百牛宴,杀了一百头牛来庆祝。在当时,发现了这个原理有什么用啊?任何物质上的好处都不可能有,他感觉到的完全是智力活动得到胜利的巨大喜悦。把心智的运用、知识的获得看作最大快乐,看作目的的本身,这确实是欧洲的传统。

  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有一段话讲得非常好。在一次讲座时,有学生问他:丁教授,你现在的研究有什么经济价值?他回答说:我不知道。但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届和第二届分别奖给了电子和X光的发现者,这两项发明在当时都没有什么经济价值。同样,后来的量子力学和原子物理学在产生时都被认为是花钱最多而最没有经济效益的。他说:科学最重要的是兴趣,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而不是为了名利。我相信,不管哪个领域的大师,都一定有这样一种眼光和态度。创造性活动本身就是快乐,就是人的高级属性的满足,为什么非要把高级属性的满足落实到,实际上是降低为低级属性的满足即所谓有用呢?所谓有用,不就是吃好、穿好、住好嘛,不就是物质丰富一点嘛!人为什么只想去满足自己的低级属性,不肯去满足自己的高级属性呢?为什么要用低级属性的满足为标准来判断高级属性的价值呢?这不是颠倒了吗?

  罗素说:由本性优秀的男女组成的社会肯定是一个好社会。如果社会的成员都受过真正良好的教育,他们的本性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那么,他们互相之间就必定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欣赏,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的高级属性就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得到尊重和发扬。相反,如果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只是学了一点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目的就是一心想谋得一个好职业,经济目的决定一切,那么,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人与人之间就只有低水平的物质利益的竞争。由这样的人组成的社会当然不是一个好社会。所以,我认为,教育应该远离功利和实用,应该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和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问:为使孩子接受真正良好的教育,普通家长能有何作为呢?

周:教育的目标是要把人身上那些最宝贵的价值实现出来。事实上,人身上这些最宝贵的东西,包括人的智力品质和心灵品质,在一定意义上都是人性中固有的。每一个人,从他出生以后,这些东西都已经以萌芽状态存在于他身上了,有了合适的环境,他们就会生长。

  我女儿现在8岁,她4岁认字,5岁能看书,那时候还没有上学,这个过程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每天晚上,她妈妈给她读一点诸如格林童话那样的经典童话书籍,她非常爱听。有一天,她问妈妈:书上都是字,故事在哪里?我们没法儿跟她解释清楚。后来,她逐渐识了一点字,识字的过程非常自然,她有时候看光盘,就会跟着声音看字幕,有时候妈妈带她出去,她就会问妈妈招牌上是什么字。这样一来她逐渐地、零零星星地认识了一些字。后来有一回,妈妈晚上给她念了一段故事,第二天发现她自己登拿着故事书在念,其实大部分字她还不认识,但她养成了这个习惯。妈妈读的故事她第二天就自己去看,这样认识的字越来越多。有一天,她对妈妈说:妈妈,你不要给我念了,你念了我再读就没有意思了。你看,认字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去强迫她吗?根本不需要!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样一种能力,但是成人强迫他,他就会反感。通过这个事例,我真的看到人的很多能力是天生的,教育只是给他环境让他生长出来。

  从教育就是生长的观点看,家长的使命就是为生长提供好的环境。所谓好的环境,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由,一个是当好孩子的监护人。用植物的生长比方,自由就是充足的阳光水分,监护人就是园丁。优秀的人才是生长成的,不是训练成的。教育应该为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如果做不到呢,最低限度是不要挡住阳光。

  具体到我身上,我会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条件,但我不会一厢情愿地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并且会引导她不把考试成绩看得太重要,我会始终把她的愉快放在第一位。我会经常和她一起玩。我相信好的父母一定是孩子的好玩伴。对于孩子的将来,要有平常心,身心健康和平安是最重要的,至于将来做什么,有没有成就,完全不必操心,一切顺其自然。

  普通家长要想在家教方面有所作为,前提条件就是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成功的父母是成为孩子的朋友,失败的父母是被孩子视为上司和奴仆。许多家长实际上既是孩子的上司又是孩子的奴仆,是这种最可悲的双重身份,一方面溺爱孩子,把孩子当宠物,甘于为孩子当牛做马;另一方面又对孩子寄于厚望,已经不是望子成龙了,而是逼子成龙。溺爱的结果是使孩子失去能力,功利性寄于厚望的结果是给孩子造成具大压力,两者结合起来,宠物变成了外强中干的小皇帝。

  所以,正确的教育方式是使孩子具备真实的能力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将来既能够去争取幸福,又能够承受人生必然会有的磨难和痛苦,这样做才是真正的深谋远虑,才是真正爱孩子,才是对他一生的负责。
.

TOP

引用:
原帖由 千零 于 2009-9-29 16:36 发表
是啊,根本就是一个门外汉,现在也是,五线谱依旧不认识。当年一起拉琴的小伙伴们,如今只剩下她一个了,究其原因,可能就是我们没有变功利,不要求进度不要求考级。
我儿子学钢琴三年,我跟在他后面学,五线谱倒是看会了,还会单手弹一些简谱的小曲子

学钢琴,有进度的要求,但是没有考级的要求。因为8-13岁,对于音乐的学习来说,是无限的空间,无限的吸收力,著名钢琴家霍夫曼言。所以,小学阶段,我总在想怎么多分一点时间在钢琴的学习上面.

TOP

今天早晨念了一小时又38分钟,把论杨峻先生的钢琴教学与演奏前半部分32页的内容全部朗读下来,录在MP3中,这样可以反复放给儿子听了。
我承认,昨天儿子练《石楠玫瑰》我又发脾气了,态度也不好。

儿子总是音没有看熟就在那里弹,而上上周还琴因为我没有去,所以紧接着的一周一直练琴没有重点,我只要求他多少遍,结果弹得全是错音

这周合唱团彩排加演出,练琴时间又少了不少,我真是急呀

今天下午又要去还琴,明天8点就要出门去旅行,好多事情还没有完全理清头绪

可是,我知道在那里吼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可是,童年记忆中,父母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就是吼呀吼,自己怎么如出一辙呀 早上4点半就醒来了,反省昨日的行为,翻到一本钢琴演奏的书,读来,噢,这真是我想告诉儿子的,好,这就把它读下来


总算有新的行为模式诞生了。看来以后遇到问题,赶紧先找文章自我教育,兼家庭教育。

要科学育儿,才是成功之道.

TOP

玩了8天,钢琴难题还没有解决,明天一定得去下一个默谱的软件!

TOP

几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

此次家庭矛盾集中爆发,几乎是毁灭性的 ]
不仅是钢琴,还有学业,都一下子拉下了许多。
尤其是语文,书写能力和背诵能力都有很大的问题。真是令人沮丧。
孩子的童年一晃而过,如果不能帮助孩子构建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确定合理的目标,并且为之去奋斗,那么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我总是在孩子的成长上面过去焦虑。今天早晨走路送孩子上学,我试着跟儿子的脚步一起前进,才发现有一种愉悦感。为什么我内心有那么多的焦虑,那些焦虑又从何而来?

先生这边潜在的也是给了我很多的压力吧?
作为一个新上海人,要在上海滩混出一个人样来,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种无形的压力,会转移到孩子身上吗?我该怎么做呢?

我想,一定要帮助我的孩子建构起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最终是让他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要有自己的长远的人生目标。

钢琴上的造诣,我希望我的儿子能够成为人生的一种爱好与特长。成为人生人伴侣。人生有音乐相伴,是美好的.

TOP

 84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