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老人] 咱爸咱妈

引用:
原帖由 阳阳的好妈妈 于 2008-11-7 08:47 发表
三年自然灾害,我妈说那时候村子里死了不少人。由于我外公因病过早去世,搁置前往东北逃荒的行程。我妈的表弟一家人除了已经去了东北的表姐和表弟,全家人全部饿死了。 表姐早早嫁了人,表弟当时10多岁,我外婆就 ...
有本书《定西孤儿院纪事》就是讲那个年代人吃人的事,放在收藏夹中一直不敢买来看。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9284820.

TOP

看来还有很多善良的mm们不敢相信吃人的事,摘录了介绍

《定西孤儿院纪事》系列共有22个故事。每个故事相对独立,叙述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在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叙述的语气沉抑而低缓,气氛一开始也并不浓烈,但实际上是一种情节和情绪上的铺垫,它像一条路径引导读者从当下阅读的现实空间走向故事空间,也就是从人间走向地狱。通常是在故事进入到三分之一以后,绳索才慢慢地抽紧,惨烈的情景一幕幕地出现,读者的心在惊愕中一点点地下沉,直到受到那重重的一击——那就是这个故事的“核儿”——杨显惠的作品之所以每篇都能震动人心,不管你已经有了多高的心理预期,就是因为每次那个故事的“核儿”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第一个故事《黑石头》的“核儿”,是两个母亲的骇人之举,一个为了孩子有资格进孤儿院,在政府己经开始发放少量救济粮有望活命的时候,活活勒死自己;一个为了自己活命,将亲生孩子的尸体煮了吃,最后活到90多岁。《老大难》的“核儿”是一个中国的母亲面临“苏菲式的抉择”:在饿死人的日子,母亲“狠心”地撇下儿子,带着女儿改嫁,最后母子见面时那种羞辱交加爱恨相缠的情景,令人肝肠寸断。《姐姐》的“核儿”也是一场可怕的抉择,一对冻饿交加的姐弟,在趁人之危的牧羊人家借宿,倔强的姐姐为了保住弟弟这棵“家里独苗苗”的命,被迫献出了自己的贞操。……这些故事的“核儿”构成了一个个作品的高潮,一次次冲破读者的心理疆界,它们的作用不仅在于揭露“历史的真相”,也从不同角度开掘出“人性的真相”,具有相当的普适性和超越性。
  这些能够穿透人心的故事的“核儿”当然是从大量的素材故事中过滤挑选出来的,应该说是有多少“核儿”才能成就多少篇故事。为了写作《夹边沟记事》,作者花费五年时间,寻访了一百多名右派,最后写成21 篇。《定西孤儿院纪事》的写作也是历时三年,采访了150多名孤儿,最后成就19篇故事。作者的工作首先是从大量片断的、逻辑并不明晰的并且具有相似性的故事素材中,发现、筛选出那些“硬度”足够并且具有新质和代表性的“核儿”——它们可能是一个情节、一个细节或一个场景,再根据这些“核儿”的形状,运用移花接木、杂糅拼贴等方式,创作出一个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作品。
  
这部《定西孤儿院纪事》写的是“受苦人的绝境”,“夹边沟”是一批 “右派分子”的流放地,“定西专区”是1960年左右的“大饥荒”在甘肃省内的一个“重灾区”。作者在忠实史料事实和当事人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一个个具有高度典型性和独特性的作品。完全是白描的手法,纪实性的语言,平实的语调,将一幕幕饥饿与死亡的惨烈情境撕裂在人们眼前。其实,对中国当代历史略有了解的人,都会对“右派”的遭遇和1960年“大饥荒 ”的灾难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为什么这些作品会一次次冲破人们的心理疆界?这是因为现实“绝境”的残酷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像力,是作家虚构不出来的。这些以细节构成的个人的故事,使惨绝人寰的灾难变得具体可感,将之铭刻在我们的情感记忆中,不再容易被任何人用抽象的数字和话语所模糊遮盖,逼迫要继续活下去的人们不得不面对、反思。我们常说,文学的力量在于虚构,但在这样的真实面前,你会觉得一切虚构都失去了力量。
  这些年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不断被窄化、僵化、庸俗化,以至于它 “写真实”的能力被许多人所质疑。杨显惠的作品再次向人们显示了当代作家继续使用写实手法可能达到的表现力和穿透力,以及在有大量触目惊心的历史现实尚未被文学有力地表现、甚至被刻意遮蔽的当下环境中,这种手法的不可替代性。

[ 本帖最后由 汪洋大海 于 2008-11-7 17:18 编辑 ].

TOP

这里有在线看的
http://book.sina.com.cn/nzt/novel/lit/dingxigey/index.shtml

顺便说一句:当年并不完全是“自然”灾害,原因嘛也不用多说了。.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