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1个人次参与评价】

[其他] 巨泼来斯路上的爱菊,有空的感受一下爱菊的环境

巨泼来斯路上的爱菊,有空的感受一下爱菊的环境

非常熟悉爱菊的新校区,如今小女即将成为爱菊的一员,有空在这里开贴向大家介绍一些我所知道的周边环境,坐落在西区安福路的爱菊新校区(法租界时的旧名:巨泼来斯路 Dupleix,Route )前身是前身为“中华理科高级中学”,1943年建校的,有人把它称为是新法租界里最后一所高级中学,因为1943.8以后上海的百年租界历史结束了,解放后这所中学改名为黎明中学,在这个小小的区域里里培养出来了不少知名的人物,大的如现任的上海市长,公安局付局长,国内有名大律师(怕出问题不点名了),小的如去年挖掘加油好男儿井柏然smg的导演;也有些知名先驱的后代,如毛泽潭的外孙、外孙女等等。学校的对门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历史上的由黄佐临亲自题写的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牌子就挂在这里,离校门东面100公尺曾是上海青年话剧团。巨泼来斯路最西端的一幢别墅还是荣家的。春秋二季里的午后,如果看着路两边梧桐及摇曳在树影间的阳光,有种温情的,暖暖的感觉。总之坐落在安福路的爱菊新校区,在乌鲁木齐中路(麦琪路 Route Alfread Magy ) 、五原路(赵主教路 Route Mgr Maresca )、武康路(福开森路 Route Ferguson )构成的区域里,俺特别喜欢。


武康路位于徐汇区东北部,北起华山路,南至淮海中路与兴国路交汇处,全线略呈弧形。
    武康路全长1182.7米,路宽12-15.5米,是一条由北向南的单向行车道。与武康路相交的马路有:安福路、五原路、复兴西路、湖南路和泰安路。
    武康路建于1907年(清光绪33年),为法租界公董局第三次越界筑路时所修建,马路原名“福开森路”。
    福开森是美国传教士,全名为约翰•卡尔文•弗格森(汉名福开森),1866年3月出生在美国东部马萨诸塞州一个牧师家庭,福开森家族是由加拿大安大略省迁移美国定居的移民。1886年,福开森毕业于美国波士顿大学,1888年受美国教会委派,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传教。
    福开森来华几十年间,利用他的特殊身份,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1889年,法租界在非法扩张地盘的过程中,与上海宁波同乡会“四明公所”发生冲突,又与英、美等国之间产生了矛盾。福开森在中外各方之间斡旋调停,结果使法租界面积扩大了两倍,英、美公共租界面积扩大了三倍,这样的结果令英、美、法各方都很满意。法租界当局为了表示对他的感谢,将法租界西区的一条马路命名为福开森路。1943年10月,马路改名为武康路,路名沿用至今。
    武康路建筑前,这里是一片农田,河浜池塘散布其间,马路初建时为泥土路。后来几十年间,几经翻修成为沥青路面。1982年大修,填高路面,翻建成今天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人行道铺设水泥板。
    武康路两旁行道树主要为被称为“法国梧桐”的悬铃木,道路两边建有各式欧式花园洋房、小型公寓和新式里弄房屋。整条马路环境幽静而高雅,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具欧陆风情街区之一。

[ 本帖最后由 sirlifeng 于 2009-5-24 22:01 编辑 ].

TOP

从福开森路开始吧,因为小女的户口去年还在40弄,因为房屋置换才从那里迁出。
武康路40弄1号解放前叫福开森18号,圈在一座大花园里。花园内有花棚、喷水池、平整的绿草地,小楼两侧高大的树枝,已越出楼头的尖顶,遮住了小楼意大利式纹饰,在僻静的武康路上,显得十分典雅、高贵。 1937年,“八·一三”战火之后,大名鼎鼎的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出于安全考虑,从大西路(今延安西路)避居到租界内,住进了这幢小楼。建于1932年。西班牙风格的独立花园住宅。住宅形式上有常见的西班牙式典型的风格特征。最多人眼目是装饰细腻的主入口,螺旋柱与复合柱式的结合以及两柱之间的券门上贝壳、卷涡和卷草图案,既有西班牙传统的热烈,又有巴洛克艺术的华丽。该住宅是由董大酋建筑事务所设计。建成时是比利时与法国商人合资组建的义品银行产业。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曾在此居住,并在此被国民党军统谋杀,成为当时震惊中外的政治谋杀案。
在整个西区这类的建筑非常少见,钢窗琉璃瓦可能是当时花园小洋房的最高境界。.

TOP

武康路2号,建于1922年,文革期间曾是市委写作班的所在地,在这里炮制许多中国现代史的惊人文字,无法查到更多的历史,1973或1974,空关着的这幢洋房遇到了两个窃贼,大肆偷盗门把手之类的铜制品,后被发现,整幢房子搜查了很久都没有发现,后来还是在壁炉的烟囱里抓了现行。很多年以后我知道圣诞老人从烟囱里到你家一点不觉得惊奇。2004年选录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印象中西区的这种花园别墅不多,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通往二楼的楼梯东西各有一座,非常有气魄。以下摘自“以共和国名义判决 ”  作者:王文正 沈国凡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为了让姚文元安心写作,在张春桥的安排下,让姚文元到市委写作班来,并由写作班支部书记徐景贤替姚文元在武康路2号二楼专门安排了一间写作室。

  姚文元与徐景贤早在1954年在讨论工人文学创作的座谈会上就认识,加之张春桥的交待,对于这位老熟人的到来当然表示欢迎。

  对于姚文元的写作,张春桥向徐景贤等人宣布了“保密纪律”。

  但是,要想批倒《海瑞罢官》这部戏,工作量非常浩大,光靠姚蓬子的帮助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姚蓬子虽然能够帮助姚文元查找一些资料,但他和儿子一样,过去都是从事文学的,对于历史的了解都不深刻。靠这样的一点历史知识和找到的一点资料,想要批倒精通明史的吴晗,难上加难。

  姚文元感到光靠父子二人的力量远远不够,更何况姚蓬子的头上还顶着叛徒、右派分子这两顶令他头痛的帽子,每次回家来拿那些资料,都是在半夜三更,因为怕周围的邻居们发现。

  姚文元想再找一个帮手,最好是懂得历史,特别是精通明史方面的人,有关史实由这个人负责,这样他就可以静下心来研究文章的写作了。

  他感到有些犹豫。

  这件事情从江青交待任务,到现在为写作搜集资料,整个过程都是在秘密中进行,如果另外有人加入进来,江青、张春桥同意不同意,他们会怎样的看待自己?要是没有人加入进来,这个任务要想完成就有很大的困难,怎么办?

  姚文元想起了江青的话,就去找张春桥。

  张、姚是“文革”之初在上海滩上最早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姚文元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后,张春桥沉默了很长时间,然后问道:难道非得要找人?

  姚文元见张春桥有些不太愿意的样子,就说:不找也可以,但是史料的问题如何解决,我又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查找。

  张春桥想了想:让你一个人来搞是有一些困难,但再插进来一个人,这就不太好保密了,因为这是一件绝对保密的事情,现在连上海市委的几位领导都不知道。

  姚文元说:保密是肯定的,但事情却无法按时完成,这也不好办。

  张春桥皱着眉头想了想,才说:那就找一个吧,你心中有没有一个目标。

  姚文元见张春桥同意找一个人,心中很高兴,但自己的确对这方面的人了解不多,就说:既然要找,那就找一个政治上可靠的人。

  张春桥说:那是当然的事情,但你知道谁可靠呢?

  姚文元说:那就以市委的名义对上海一些大学和研究机关里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的青年教师和青年学者进行一下调查,说是选拨和考察干部,这样就不会有人怀疑了。

  几天之后,姚文元接到张春桥打来的电话,说这个人已经选择好了,让他去一趟。

  姚文元赶到张春桥指定的地点。

  张春桥告诉姚文元,这个人名叫朱永嘉,曾是上海某大学历史系的教师,对于明史有一定的研究。

  此时的朱永嘉并不知道姚文元正在着手写作的那篇批判文章的主要对象,也不知道这篇文章是江青亲自委托的,他只知道需要他来帮助解决一些历史资料的问题。.

TOP

武康路6弄,这里曾被叫着花园板,为啥不得而知,是武康路2号和武康路40弄1号、2号之间一大块绿地,50-60年代是市委机关的绿化班种花种草的地方,而当时能够进入该绿地的通道是在40弄里对着5号的大门,这块绿地的位置非常优越,最西面与丁香花园一墙之隔,70年代中已是长满野草的花园板是孩子们经常踢足球的地方,那时宇宙队和中国队比赛,足球非常热,那时如果有空在那里散养几只小鸡,兴许住在丁香花园、或兴国宾馆的老鹰会在空中盘旋寻觅自己的点心。应该在80年代初这里开始造了3-4幢那个时代很典型的公房,估计建筑面积最大也就80--90平方,冲着安福路建了弄堂口,当时的副市长当时分的也就是这里的房子。.

TOP

“福开森路”小公馆(武康路99号) 英商正广和洋行大班住宅亦属英国乡村风格,低低的下窗檐正适合览看花园景致。是一处位于武康路绿树掩映下的独立小楼,《色·戒》原小说中,提到王佳芝与易先生的幽会都是在“福开森路”的小公馆里。而老式小洋房林立的武康路上,属这幢宅子最有意境。70年代这里是一个空军的医检机构,凡是想做飞行员的初检都在这里,后来这幢房子北面的花园被造了不二不三的现代建筑,再后来被人买下,那时它门口的电铃非常有特色,在99的两个圆圈里有两个按键,要同时按下才会响,不知道的也不会注意。后来有人在浦东造别墅宣传广告上说按武康路99号的意境设计。.

TOP

从爱菊的南面到爱菊就这几条马路,武康路,乌鲁木齐路。所以我把爱菊附近的历史建筑就扩大了区域,武康路上的一直往前介绍了。.

TOP

“福开森路”的别墅林立,可是你只能望望她的外观,唯独上海市武康路103号甲是上海清河宾馆,你出钱可以到里面住住,网上的介绍位于上海市市中心,坐落在领事区和高级住宅区之中。宾馆至外滩、机场、火车站及虹桥、闵行、漕河泾、浦东开发区交通便利。宾馆将住风格独特,环境优雅,设施齐全,拥有各类中、西餐厅、商场、商务中心、健身房、舞厅,为中外顾客下榻提供优质服务。
70年代这幢别墅空关许久后成为大华医院的肝炎隔离病房,武康路上的弄堂曲径通幽通向湖南路,当年上海交响乐团的牌子挂在湖南路上时,就对着湖南路的弄堂口。.

TOP

这是一个著名的阳台,凡是浪漫主义的都喜欢这个阳台,应该是武康路200多号,武康路111号马路对面朝北一点的一幢临街小洋房,用个小字是因为这幢房子在象女儿这个年龄的时候不止一次进去,房间似乎不是很大,那个阳台也不止一次站在那里看着偶尔路过的行人。很多人在描述这个阳台“武康路上看到过一个面朝马路的西式阳台,弹丸之地的地方,做的却是精巧。镂空的黑色铁栅栏,向外鼓出一个弧形,形成一个笼,像一个诱人饱满的柿子,莎士比亚的朱丽叶当年也不过是在这样一个阳台上倾听罗密欧的吧。”今年初我去燕南园看三期的联体,令我惊讶万科居然在室内造了个非常醒目的小阳台。女儿在天才宝贝的老师曾经在上戏读书,她说每当经过那个阳台的时候她忍不住会多看几眼,我说我在那个阳台上看福开森路时一点感觉都没有。不过以我对西区别墅的了解,这个阳台确实比较有特点。.

TOP

如果武康路这条路上住过伟人的话,巴金是绝对排在第一的,至于以前的市委书记或者中央委员的总是一现而后淡出的,而巴金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是无人可及的。上海武康路113号是巴金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巴金先生在上海定居住得最长久的地方,这座小楼始建于1923年,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从1955年起,巴金和女儿李小林一家就住在这幢三层小洋楼里,庭院里种满了白玉兰,巴金在此楼居住了40多年。1976年,113号的园子和111号的园子还是一篱笆之隔,时间久了篱笆坏了,我曾经从111号园子钻到113号园子抓金羚子,老先生看着我们两三个小孩在树丛里钻来钻去笑眯眯地也不阻拦。我不知道这个传说从哪里来的,一直以为113号就是老先生自己造的房子,当时我们都说那幢房子从正南面望去,是一个金字,斜顶人字的屋面加上一楼到三楼的三排窗墙上的点缀,从湖南路望去确实象一个金字,可是长大后才知道这个房子在老先生住进去前早就造好了。为什么有这个传说就不知道了。武康路上的房子进去看过的有无数多,唯独这幢113号的大洋房,只进过园子没有到过里面。

[ 本帖最后由 sirlifeng 于 2008-7-30 00:52 编辑 ].

TOP

不知道这幢房子是否还在,武康路222号,因为现在外面高高的围墙已经看不到这幢房子,原先紧邻湖南路的大门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封掉,这幢房子在我经常看到的时候从来没有挂过铜牌,之所以在这里介绍是因为这幢楼里曾住过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老艺术家周谅量。后来这幢房子可能被置换了,几年前我在九亭开车一晃而过又见到她熟悉的身影,略微了解一点话剧的都应该知道周在文艺届的地位。2002年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频道推出大型专题片《时髦外婆》,通过采访一些老上海,展示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的时尚生活,专题片由上海人艺的周谅量主持。读小学的时候和她的女儿同级,学校请来了周谅量讲故事,至少当时她讲的故事内容已记不得了,但是有几句有声有色的话,小学同学偶尔碰头的时候都会模仿她当时的语调。武康路历史上可能住着不少的艺术家,在我印象中堪称楷模的可能就她了。以下是网上摘的一段采访:
和“时髦外婆”周谅量约好了谈摩登这个话题。电话里,周谅量细声细语地说:“就上我家来坐坐吧。”而这正是记者所希望的,想看看这么一位浸润了三四十年代上海优雅风韵的老人,生活中又是怎样的一番光景。

  当记者到达时,周谅量正站在门口迎候。她不施粉黛,穿着平常,可她的白发和她的笑容却透着不寻常的气质。房子是常见的复式结构,装修也很普通,但是,几乎在房间的每一面墙上、每一个角落里,都布置着主人喜欢的字画和照片,这些精致的陈设,使整个居室有一种朦胧的怀旧美。

  内敛,平淡,却耐看,这就是记者对“时髦外婆”的第一印象。

  于是,我们坐下来,开始聊起70年前的摩登。

  记者:摩登可以解释为时尚、时髦,也可以解释为“领时尚风气之先”。那么从您主持的《时髦外婆》这个节目看,上海是不是有着“摩登”的传统?

  周谅量:是的。要谈摩登,没有比上海更合适的了。其实,我出生在1933年,童年的时候,我对摩登的上海并没有多少印象。倒是我主持电视台《时髦外婆》这个节目,才了解了辛亥革命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国人逐渐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在二三十年代,女人第一次上大学,第一次外出找工作,第一次学交际舞,第一次自由恋爱,这些都是当年最摩登的事。可是,要知道那是一个大多数女人还裹着小脚的年代,摩登需要多少的勇气啊!应该说,上海对于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在您主持的50多期《时髦外婆》节目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位女性?

  周谅量:我印象最深的倒不是那些穿着高跟鞋和旗袍的时髦女性,而是三十年代上海电话局招聘的几位女接线员。要知道当时男人们还都留着辫子,女子“三从四德”是理所当然的,女人出门找工作,那简直是大逆不道!我记得节目中采访了一位当年的女接线员,她说自己很自豪,因为女人也能掌握一门技术,也能有自己的工作。但是,有的女接线员为此一生都没有嫁人。

  我想这些女性真的很勇敢。正是她们开了风气之先,才使我们后来的女人能够天经地义地和男人一样上班和工作。现在回想起来,我中学毕业后考过当时的铁道技术学院,初衷也是为了想找一份自己能干的工作。而在当时,女人外出工作仍是一件很摩登的事。

  记者:那么,从您的亲身经历来看,您年轻的时候正值解放后不久,那个时候您印象中最摩登的又是什么呢?

  周谅量:记得1952年我在上海人艺工作。那一年周总理提出一个口号:“要穿花衣服。”他还倡导人们跳交谊舞。这可能是为了改变当时人人都千篇一律地穿着列宁装和中山装,人们业余生活不够丰富而提出来的。为了响应周总理的号召,我记得当时上钢三厂还为此专门建起了礼堂,在地上撒上滑石粉,供工人们跳交谊舞。那时候,跳交谊舞就跟现在唱卡拉OK一样流行,我当时几乎每个星期都穿上“布拉吉”(一种俄罗斯特色的连衣裙),去参加舞会。这就是我们那个年代最摩登的事了。

  记者:那您是不是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摩登呢?

  周谅量:是的。既然说摩登是一种时髦,是一种引领风气之先的东西,那么摩登必然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原来摩登的东西过几年也许就不摩登了,现在谁又能想象女人外出工作、男女同校上学会是当年的摩登呢?

  记者:您今年已经70岁了,您70岁当节目主持人,您认为这算不算也是一种摩登呢?

  周谅量:(微笑)当这个主持人真的很偶然。一天,节目编导打电话来,问我愿不愿意当《时髦外婆》的主持人,我想这也算是一次新的尝试,就答应了。其实在国外的电视中,白头发的节目主持人有很多。从这点来说,也许我算是开了一个头,也摩登了一次。

  记者:周老师,我在电视上看见您的主持人形象,真是风度优雅。您刚才说摩登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您认为女性形象最关键要把握的是什么呢?

  周谅量:是气质。如果说摩登是会变的,那么气质会伴随你一生。其实,我这个人就不太时髦,你看我很少化妆,也不太注重打扮。

  记者:那么,我很想知道您与众不同的气质,是怎样“练”成的呢?

  周谅量:说得简单一点,是知识造就的。那还真得感谢上海人艺的第一任团长夏衍同志。1950年他刚到团里时,在一次大会上就问大家:“你们看过狄更斯吗?

  看过约翰·克里斯多夫吗?看过契可夫吗?”他说你们要当一个好演员,首先要有文化。那一次对我们的触动很大。从此以后,我为自己订了一个学习计划,有空就坐下来读小说。有了知识,有了文化,有了智慧,女性气质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记者:非常感谢您今天教会了我们怎样看待摩登,以及怎样练就气质,相信这一定能给每一位女性朋友都带来启发。.

TOP

湖南路262号,湖南路武康路十字路口的西北方向5米,湖南别墅(周佛海旧居),是一所沪上名宅,位于原法租界居尔典路上,是一座法式建筑。1934年春,汪伪政权财政部长周佛海买下这座花园洋房并将路名改为湖南路。现在这里院墙上竖起了一人多高的竹篱笆栅栏,门外还标有“湖南别墅”四字。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居所,后为贺子珍住宅。小时候在湖南路上跑60米体段测试,体育老师要求我们尽可能轻,免得影响262号里贺子珍休息,长大以后才知道,那幢别墅离马路还是有一段距离。记得上影厂的有个片子实景就取在这幢楼,是哪一部时间长了也记不起来了。.

TOP

武康路115号,密丹公寓(Midget Apartments),建于1931年,公寓住宅,由赉安洋行设计。建筑平面为三角形,墙面深灰色水泥拉毛,局部窗台层层挑出,纵向窗间墙有几何图案装饰,具有装饰艺术派风格。顶部装饰图案受巴洛克风格的影响。由于曲线山墙及卷涡,使 建筑外形与大象的形体相似,趣味性较强.建筑的人口处理也别具一格,采用内凹的手法,在门上方逐步出挑,处理成装饰艺术特征形象,使人联想到古典建筑的券门和柱式。这幢大楼的一间房曾经在电影《暖冬》里出现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投资、青年导演吴天戈执导的影片《暖冬》演绎的是一个充满真情的悲剧故事,它同时也是著名演员王姬与近来人气急升的青年演员王学兵首度在银幕上合作。

  《暖冬》一片虽是王姬和王学兵在银幕上初次搭档,但两人都对彼此的表演及配合表示满意。王姬向笔者坦言:这是她五年来接拍的第一部电影,虽然此前曾在电视剧中多次扮演医生的角色,但由于自己对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发展情况并不十分熟悉,所以拍《暖冬》对她而言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王姬希望在影片中能够塑造一个“不带以往角色影子”的全新形象,也希望这部“像绿茶一样需要慢品”的影片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对于自己又一次出演善良的警察形象,王学兵则表示这并不会给他带来压力:“只要每一个角色既带有我的色彩,又符合片子的需要,就是成功的表演。何况这些警察都有自身的不同个性,应该不会雷同。”.

TOP

武康路240号,一般与武康路242、246号合称开普敦公寓,1940年建成,第一任用户和拥有者是英国公和洋行,公和洋行(PALMER & TURNER ARCHITECTS AND SURVEYORS),总部设香港,1911年在上海设立分部,为上海20-30年代实力最强的设计机构。其主要作品有:汇丰银行上海分行大楼、海关大楼、沙逊大厦、渣打银行、永安公司、蓝烟囱轮船公司、犹太会堂它们至今仍被作为上海的象征,开普敦公寓也是他们的作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产管理委员长”宇垣完尔准予没收,并于1942年9月7日转给伪复兴银行作为行址。两年后的7月18日,又转属中支那振兴株式会社的中大银行所有。
    伪复兴银行成立于汪伪时的上海,于1942年筹建成立,本文所介绍的这幢老公寓,曾是其办事处之一,该伪银行主要承办货币兑换、存放款及汇兑业务,还代理公库,民国30年9月15日,周佛海把所有金库事务移交给伪市立复兴银行并代理市库业务,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停业。翌年4月,由上海特别市社会局、上海市接收物资管理处等接管并组成复兴银行清理处接收清理,同时日本帝国银行、兴业信托社等伪金融机构一并被接收清算,1953年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
    伪复兴银行的行长是孙曜东,安徽寿县人,1912年出生,曾叔祖孙家鼐,为光绪皇帝师傅,祖、父均为官僚。他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就读于圣约翰大学,留美,专攻金融,毕业后回沪又从事金融业,任法商洋行买办、重庆银公司经理,在汪伪时任复兴银行行长、中国银行监察人,担任着大汉奸周佛海的机要秘书,在伪政权中是个核心人物。抗战胜利后,坐了牢房,又曾与中共地下党联系,在杨帆领导下做秘密工作,策反过军统重要人物邓葆光,在政权递嬗之际,为辞旧迎新作了贡献。1955年“潘杨冤案”事发,被牵连入狱,在安徽白茅岭农场劳动改造。1975年遇特赦而返沪,晚年担任徐汇区政协侨联高级顾问。他的一生经历极为丰富,世家出身,大富大贵,沦为汉奸,又有功于新中国;民国时,黑道白道都趟得开,曾帮张伯驹逃脱绑票之灾,与众名伶交好,与明星舞女有染,更与渠寇大奸如梁鸿志、周佛海、谢芝庭、唐寿民等交往频繁,晚年有口述回忆录为其一生见闻作录,曰《浮世万象》。
    伪复兴银行的董事长是罗君强,也是周佛海的亲信心腹,一身兼伪安徽省省长、伪上海市政府秘书长,这个董事长想来也是挂名而已,由此也可以看出汪伪政权内部组织的混乱和畸形   
    中支那振兴株式会社,又称华中振兴株式会社、华中振兴会社,是1938年11月日本政府筹划设立的华中地区经济统制机构,设于乍浦路文监师路(今塘沽路)口。首任总裁儿玉谦次,占有武康路240号房产时的总裁是高象菊次郎。下辖15个子公司和2个组合,均为“八一三事变”后以一业一子公司成立的国策会社(公司),大多设在区境,是日本统制中国产业,实行“以战养战”的机构。以日本法人来控制中国法人,采取“军事管制”、“委托经营”、“中日合办”、“租赁”、“收买”等形式使日本强占中国企业合法化。
    这幢老公寓解放前不单是公和洋行和后来敌伪银行的办事机构,也曾居住着许多银行中高层的职员,现在仍然是民居。.

TOP

不得不介绍的小学,淮海中路第二小学,是我的母校,坐落在环境优雅的武康路280弄2号。她的前身是上海世界小学,1936年初秋在上海建立世界社,9月,著名教育者陶玄受蔡元培先生之邀,在福开森路(今武康路)393号内开办隶属世界社的世界小学。1956年2月改名为徐汇区淮海中路第二小学,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应该说小学的原址是现在的南模初级中学, 福开森路(今武康路)393号有个建筑,1974年的时候还曾经是淮海中路第二小学的会堂,我印象中的一次揭露万恶的旧社会的展览就在这个会堂举行,万恶的旧社会我当时没有啥印象,只觉得1949年前的世界小学的学生非常富有,富的上课都是道奇的车接送,中的是黄包车,差的是下雨天佣人背着接送。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会场是玻璃顶的,采光非常好,以至于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的时候在露台建了阳光房,每到雨天我坐在阳光房听雨的时候,思绪就会回到1974,也是一个雨天,台上开着批林批孔的大会,一年级的我啥也不懂看着雨滴打在玻璃顶上,听着发出噼啪的清脆声音,心里就幻想着这个屋顶属于我多好,20多年后真的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透明屋顶。.

TOP

武康路117弄1号, 2号 很好的房子,280弄对面的房子,应属于一个保密单位,小时候印象中一直有解放军守卫,当然在那个附近的孩子都知道那是个隶属于那个具体部门的。
  .

TOP

武康路395号
  
   武康路395号,与毗邻的393号(1915年前黄兴居住并病逝于此)一直是世界社的房地资产,该社最早成立于1906年,由吴稚晖、张静江分别创立于巴黎、北京和上海,孙中山、蔡元培和陈英士等曾颇予赞助,世界社主要是刊行《新世纪》周刊及《世界画刊》,鼓吹无政府主义,也宣扬革命,鼓吹排满,后来如其自称的“一面从事文化经济社会等事业,一面参加世界文化合作,赞助本党(国民党)革命深为政府所悉。”就其存在时间而言,的确是历史很久的近代社团事业单位。
    武康路393号是世界社图书馆,而395号则提供给国立北平研究院作为镭学研究所和药物研究所所址,该药物研究所也是现在上海生物研究所的前身。
    1929年,以李煜瀛、蔡元培、张人杰为主要筹备委员,同年8月,行政院决议以北平大学的研究机构为基础组建国立北平研究院,并于9月9日宣布正式成立,由李煜瀛任院长。
    北平研究院隶属于教育部,下分行政事务与研究机构两部分。行政事务设总办事处,处理全院行政事务。研究机构分理化、生物、人地三部,设物理、化学、镭学(后改称原子学)、药物、生理、动物 、植物、地质 、历史等9个研究所和测绘事务所。除药物、镭学两研究所设于上海外,其余各所均设在北平 。 而药物、镭学所则创建于1932年并落户在武康路393号和395号,是我国民国时期颇有影响的科学研究、评估机构,其药物研究所的研究能力较为领先,民国期间就先后培养了赵承嘏、庄长恭、高怡生等一批著名的药物学专家。抗战时随总部迁至昆明,抗战胜利后,上海仅恢复了生理所,解放后被中国科学院接管,1958年易名上海药物研究所并迁入上海市太原路294号,2003年5月再次迁址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该所至今仍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也是中国科学院唯一的综合性药物研究机构。
    日占期间,武康路395号被敌产管理委员长宇垣完尔准予没收,并于1941年拨与中支那振兴株式会社下属的上海银行业同公会联合准备委员会使用。
    1946年,当时的上海市市长吴国桢受理了一份申请,该申请提出要在武康路393号、395号重新开展世界社的各项活动,吴国桢及时回复并予以批准。
    1953年,这座花园住宅被华东文教委员会接管,1969年,“文革”期间,被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调拨分配给燎原服装厂作生产用房。直至1977年,归属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使用。上海电影演员剧团于1953年9月经电影局审批成立,建团时108人,1963年扩编至200多人。首任团长,是民国电影界著名的“电影皇帝”—金焰,副团长柯刚。第二任团长白杨,副团长布加列,第三任团长张瑞芳。其他著名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如向梅、何麟、秦怡等分别担任过该团团长、副团长,是新中国电影史、话剧史绕不开的重要组织机构,该团根据电影演员的特点,在全团演员内部开展创作、生产的理论研究,深入生活,以基本训练为主,尽量安排有利于电影生产的各种试验性排练和演出以及提升电影表演艺术的活动。
    2003年,上海文广集团为该团举办建团50周年的庆祝活动,五十年来,剧团经历了三朝聚分、七次迁徙,剧团演员共担纲主演上影影片近280部,约70人获国内外大奖200余项。张瑞芳、孙道临、陈述、秦怡、顾也鲁、仲星火等老一辈电影表演艺术家一起回顾了上影演员剧团半个世纪的成长历程。同年,迁出武康路395号,新址在虹桥路广播大厦。.

TOP

武康路390号这座优秀历史建筑于1932年建造。义品地产公司设计并承建,地中海式花园住宅,平缓四坡红瓦顶,一层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为盔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这样的建筑风格在上海仅有两幢,另一幢是高安路的励家花园。平缘四坡红顶,一层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墙角设扶壁柱。南立面中部三开间,半圆门廊前出,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盔为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红顶白墙,外廊环绕,平拱和圆拱的开窗和山墙上的老虎窗,雅致新颖,风格独特。她曾经是意大利的驻沪领事馆,许多中国青年通过这里办理手续走出国门,也有许多外国朋友通过这里的介绍来到中国,来到上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传播文化,共谋发展。70年代中曾经是超声波仪器厂的时候进去过,确实在西区比较少见。.

TOP

补充,刚刚看到的介绍得不错的
武康路107弄2号
  
    武康路107弄2号,建于19xx年,原陈果夫故居。
    陈果夫(1892-1951)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之一陈家的代表人物,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名祖焘,字果夫。清宣统三年(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3年二次革命时,在沪组织奋勇军以攻打龙华西炮台。1918年起在上海金融界活动。与张静江、蒋介石等开办证券物品交易所。1924年黄埔军校建立后,他在上海为军校招募新生及采购物资。1927年春在上海积极支持蒋介石"清党"反共。后历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副院长、江苏省政府主席、蒋介石侍从室第三处主任、国民党中央财政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民银行董事长、中央合作金库理事长等职。几次出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与其弟陈立夫建立并控制中央俱乐部(CC)和中央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即中统),是国民党CC系首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权倾朝野,一时竟开创出“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局面。1948年去台湾,1951年8月病死于台北。
    陈家势力庞大,武康路这处故址也绝非他们唯一的房产,同一条路的67号,是其弟弟陈立夫的故居,其他如著名的“爱庐”周围,即衡山路东平路口10多栋花园别墅,都是宋家、孔家和陈立夫、陈果夫留下的遗产。
    建国后,该处房产作为大官僚、大买办的资产没收,并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接收,1951年调拨中国农民银行使用。

(由于房主本人身份特殊,这处房产档案绝少,几个历史大阶段资料俱无。)
   
   
    武康路107弄3号
   
   武康路107弄3号,建于19xx年,占地1021.13平方米,是不折不扣的豪宅,1931年租于法国人狄百克,1940时房主许木生卖于述德堂的饶余庆,次年转手卖给大汉奸、烟毒巨贩罗洪义。罗洪义此时“贵为”“宏济善堂”的华人理事,这个“宏济善堂”是在敌兴亚院及大使馆交待下,由周佛海积极配合日本军方成立于民国28年,在虹口组织统制运销烟毒的完全毒化机构,专司推销毒品,以图吸收我华中各地资金。该堂一切事务,系由盛幼盦(即盛老三,盛宣怀侄儿)所包办,并由台湾银行包销,于曹家渡,糜家桥等地,分设土膏市场,及各沦陷城市设分堂,分别倾销,毒害中国人民。罗洪义这个毒枭大佬,虽说臭名昭著,也被周佛海等人引为亲信,奉为上宾,在周的卵翼下,罗洪义、蓝芑荪、朱振华等毒贩子也趁机占据了大量房产,又成了汉奸大业主。抗战胜利之后,罗洪义这处房产理所应当的作为敌产没收,本人也与周佛海、杨揆一等人押解到南京,受审期间曾有杜月笙念兄弟情谊力保之,但毕竟难逃公理、正义的惩罚。
    被没收的这幢豪宅又迎来了新的主人,一位踌躇满志的“接受大员”,他可是蒋介石的嫡系爱将,号称其“五虎上将”之一的顾祝同(字墨三,江苏涟水人),这里成为他曾经闲居下榻的故居。
    1946年,作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来到上海,同时他又是“军委会东南行辕主任”,节制着七、九、十战区,一心想拿下接收上海的肥差,事先进行了详细布置,派了很多人在上海,与日寇及汉奸都有长久的联络。日本一宣布投降,他即电周佛海转告冈村宁次,要他派员接洽投降。而在上海一地,三战区的机关计有联络处、办事处、联络委员会、宣导组、先遣警卫队、及某某联络站等,总计达十余单位。这时候,在顾祝同的心目中,南京、上海一定是由他接收的。不料后来重庆传来命令,京沪由“第三方面军司令官”汤恩伯“受降”接收,使顾祝同大失所望,这里面一个深层的原因是蒋委员长不希望看到一个江苏人借接收江苏上海的机会攥取太多的利益,形成对他有威胁的势力,哪怕是他的嫡系,是他的“五虎上将”。
    这时候,失意一时的顾祝同就居住在武康路这处安静优雅的花园洋房里,等待着主子再次开恩。果然,在同年,他就被任命陆军总司令,郑州绥靖主任,负责指挥进攻山东解放区,匆匆离开武康路107弄3号的顾祝同遭遇得却是一场惨败,“国军”最精锐的七十四师全军覆没,粟裕大将曾经这样评价说:“薛岳用兵尚称机敏果断,而顾祝同则历来是我军手下败将,以庸才代替干才,在高级军事指挥人员上的更迭,正象征着国民党的日暮途穷,最后必然会走向崩溃。”顾于1948年改任参谋总长,又复遭辽沈、淮海两次战役的两次大败,1950年逃到台湾。虽是庸才但由于对蒋介石忠贞不贰,顾祝同一生官运不衰,在台湾被圈定为替蒋经国保驾护航的“辅国大臣”,1987年以94岁高龄逝世,毕竟“福将”一生。
    建国后,武康路107弄3号长期作为公费医疗第四门诊部,1978年后,鉴于其医疗条件不佳,被徐汇区房地局收回,1995年配合徐汇区政府的办公条件改造,卖给区政府办公室作为徐汇区政府第二招待所至今。.

TOP

武康大楼旧称诺曼底公寓,但这个名称和二次大战美、英联军在欧洲登陆的诺曼底半岛毫无关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有一艘著名战舰叫“诺曼底号”,战功卓著,后来被德国潜水艇击沉。一次大战结束,法国是战胜国,这幢位于上海法租界的“斜刺刺的长条,譬如一艘刚停泊了的船”(淳子女士语)的建筑被取名为诺曼底公寓,以纪念被击沉的“诺曼底号”战舰。
   
    “文革”开始,淮海路被改名为“反修大街”,武康大楼一度被改名为“反修大楼”。但是,没多久又恢复原名,因为“武康”两字,实在是无法和“封资修”挂钩的。不过在那个群魔乱舞的年代,武康大楼获得了一个迄今已渐渐被人淡忘的别名,叫“上海跳水池”。当时,武康大楼是上海西区屈指可数的高层建筑,为数不少的无辜之人,不堪忍受“文革”带来的折磨、摧残,登上大楼跳楼自尽。
   
    武康大楼是哪一年竣工的?有各种说法。我在上海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出具的文件上,看到竣工日期为1911年,这显然是错误的。首先,191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开战,诺曼底公寓的命名无从谈起。其次,武康大楼东侧武康路435号,建有附属于主楼的建筑面积达1700平方米的双层豪华汽车库。1911年,私人汽车尚未大量进入社会,竣工于1911年的公寓竟配备如此豪华的车库,显然不符合逻辑。
   
    徐汇区文化局发表的资料上,有武康大楼“建于1924年”一说。这比较接近于实际情况,但也似乎偏早了一点。武康大楼的建筑设计师是匈牙利人邬达克,他是上世纪30年代开始活跃在上海的一位享有盛誉的建筑设计师,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的设计均出自他手。邬达克30年代前的设计风格以复古为主,如武康大楼即为法国文艺复兴式。这样推算,武康大楼的竣工日期应在1930-1931年之间。另有一点可以佐证:家父生前多次和我谈起,他在交通大学就读时,亲眼目睹武康大楼的建造。家父就读交通大学,是在1927-1932年,这就从另一角度,证明武康大楼的竣工日期应在1930年左右。
   
    武康大楼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楼高9层,公寓坐北朝南。建筑外形为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第一、二两层处理成基座,连续半圆券廊,水泥仿石墙面;第三至七层为清水暗红砖,典雅古朴。幸运的是,徐汇区房屋维修部门对历史建筑有很强的保护意识,没有赶时髦,把武康大楼的外墙“现代化”。楼的第三层有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棂,第八层则处理成檐部,仍为水泥仿石外墙。不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把武康大楼搬到巴黎,也绝对是巴黎的不可多得的建筑精品。.

TOP

福开森路上的建筑就此结束,现在开始介绍爱菊南面五原路上的建筑.

TOP

爱菊博艺楼的南面是中福会与宋庆龄基金会,以前的中福会幼儿园就在这里。
五原路314号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三层,双楼,红色屋顶,入口处挑出宽大的门廊。周围有由江南园林小品点缀的庭园,假山、六角亭、石卵子所砌而成的石阶显得小巧玲珑,房屋门和窗洞多采用弧拱或平拱,外框全用白边围成。三层窗有排水,二层窗下有几何形图案,具有装饰艺术派特征。传闻是广东军阀陈济棠于1932年新建造。陈济棠(1890-1954年),字佰南,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曾于1929-1936年长时间主政广东,政治上与南京中央政府分庭抗礼,而经济、文化和市政建设上则颇有建树。    他还同时在五原路288弄右面花园内建造一排三幢完全一样的两层楼房。其式样介乎花园洋房与新式里弄房之间。奶黄色的墙面,二楼有挑出的阳台可以俯瞰下面的小花园。1949 年宋庆龄在此创设了中国福利基金会托儿所,现由中国福利会和宋庆龄基金会使用。.

TOP

1950年,五原路288弄3号二楼分给刚任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的张乐平居住,底楼分给了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韦江居住。


   张乐平(1910-1992年),浙江海盐人。于1935年春夏之交在上海创作出三毛漫画形象,其奇特风趣的造型立即引起广大读者注意。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开始了新的漫画创作生涯。1946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发表,引起轰动。1947年另一传世之作《三毛流浪记》在《大公报》连载,激起社会强烈反响。1949年4月在宋庆龄支持下,张乐平举办了三毛原作画展,并义卖三毛原作及各种画,筹款创办“三毛乐园”收容流浪儿童。


    张乐平自从衡山路全家搬来五原路之后,像《三毛翻身记》、《三毛日记》、《三毛今昔》、《三毛新事》、《三毛迎解放》等三毛系列漫画的重要创作都是在这里诞生的。当然,这时的三毛已不再是瘦骨嶙峋的了,而是较为丰满结实,仍逗人喜爱的形象。改革开放后,他又拿起画笔创作出三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题材。不老的三毛又活在新一代孩子的心里。1983年《三毛流浪记》原稿由中国美术馆收藏,这位令人尊敬的“三毛之父”再次荣获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称号。1985年荣获首届中国福利会“樟树奖”。


    他1950年搬来时已有4个孩子,到了这里又生了3个孩子,于是这些孩子接班似的又成了爸爸的模特儿。孩子们也特别喜欢摆出各种姿势,看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三毛艺术形象在老爸的画笔下诞生,他们比老爸还欣喜若狂。自然,他们和楼下的八个孩子也都成了张乐平三毛系列的第一批小读者。童言无忌,哪个地方画得好,哪个地方画得看不懂,他们都会七嘴八舌、叽叽喳喳地说的,而张乐平都会十分认真地拿着笔一次次修改。


    张乐平十分好客,再加上在艺术圈中人缘又好,所以在他这间大客厅里接待过许多著名的艺术家。香港著名摄影家简庆福曾来拜访过,并且留下两祯十分珍贵的照片,一幅是挂在西面墙上的张乐平侧面头像,一束光线从左前方射来,集中在人物头部,使整个画面立体感特强,那朝后梳得十分服贴的华发,那一副眼镜后面炯炯有神的眼睛,使人物显得格外精神。另一张是张乐平夫人的玉像,至今还放在书桌上,也非常传神。


    住得不远的巴金和柯灵自然成了这里的常客。粉碎“四人帮”那天,他们俩兴冲冲地跑到这里来小聚,共庆艺术家的新生。贺绿汀等音乐家也来造访过。


    说到与艺术家交往,还有一件感人的事。文革期间刘海粟靠边,门庭冷落鞍马稀,张乐平则常常去安慰这位老人寂寞的心。可粉碎“四人帮”之后,他却不去了。他说,“现在已经有许多人去关心了,我自然就不必去了。”


    这位画坛泰斗,也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市政协副主席刘靖基是这里的常客,市委副书记王力平更是莫逆之交。文革中靠边了,两人常在弄堂口相约,然后一起去五原路菜场散步,顺便带些小菜回来。身为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听说张乐平家漏了,特地委托王力平来探望,并安排人力立即修好。台湾三毛来访问时,虽已4月仍有丝丝寒意。联合国一位细心的官员从电视上看到了,立即给朱镕基市长打电话。当时市面上还没有空调,朱市长立即派人给张乐平送去一台取暖器。


    说到台湾的三毛,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千里寻父”更是文坛一段佳话。三毛原名陈平,台湾著名散文家。由于仰慕张乐平,取笔名为三毛。早在1988年6月12日就托在武汉《长江日报》工作的外甥女袁惠群带亲笔信来沪设法找到张乐平。信中第一句话就是,“谢谢您给了我一个丰富的童年”。此后书信不断。第三封信更是说,“三毛不认三毛的爸爸,认谁做爸爸?”背面更进一步明确签下了这么一句令人感动的话:“您的另一个货真价实的女儿”。张乐平接信后先是一愣,惊讶之余自然又是一阵高兴。后来他回忆起这件事幽默地说:我已经有七个子女了,是音符里的1,2,3,4,5,6,7,现在又多了一个女儿,成为我家的女高音“i”了。


    鸿雁频频传书,很快到了1989年4月,这是相约三毛来访上海这个“家”的日子。张乐平委托在香港工作的小儿子张慰军负责接机陪同来沪。那天三毛从香港机场出口处一眼就认出了高举“三毛流浪记”漫画的中年人。她激动地跑过去就认了这个“弟弟”。然后两人4月5日同机抵沪。她一见面就亲切地叫张乐平“爸爸”,并送给他一本自己写的畅销书――《我的宝贝》。上面题:“这是中国11亿人看到的第一本书。”她以上海话告诉画家:“我三岁就离开了上海,那时我刚懂事,看的第一本书就是《三毛流浪记》。那个到处流浪永远也长不大的男孩对我影响可大了,许多年以后,当我在异国他乡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就取笔名用了“三毛”这个名字。(1974年以“三毛”笔名发表文章。1976年第一本书《撒哈拉的故事》出版,即以“三毛”为笔名――作者注)三毛在沪四天就住在张乐平家,张乐平将东北面那间房子腾出来给她住。至今这间屋子还保留着三毛居住时的原样。张乐平这时已患帕金森症,坐在轮椅上。三毛住沪四天,几乎天天要推着轮椅陪着张乐平在五原路兜一圈。


    1991年三毛去世的消息传到张乐平家,他们合家都十分悲痛。当晚张乐平还用颤抖的手挥笔写下“痛哉平儿”四个大字。过了一年多,张乐平这位画坛巨星也在这间房子里陨落了。.

TOP

五原路258号 , 自由公寓(L i b e r t y Apartments), 建于1933年 , 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
  公寓住宅。高九层 , 一梯两户 , 平、立面都是左右对称的。建筑外墙为深褐色面砖饰面 , 中间部分的窗套和两侧部分的窗下板为白色 ,建筑立面的巾央有一白色垂直装饰带为构图中心 , 同时建筑顶部向后后退、向中间收缩 , 形成台阶状 , 所有这些都使整幢建筑有了现代装饰艺术派的特征。但建筑底层却又处理成粗石基座 , 又使这隘建筑带上了少许古典色彩。.

TOP

五原路251号 , 建于1939年。
  独立式花园住宅。建筑二层 , 双坡顶 , 较为平缓 , 在棚屋形老虎窗。墙面采用红色清水砖 ,局部门廊等重要部位采用石材 , 并进行重点处理。如入口处雨棚处理成波浪形 ,由一对雕刻精美图案的巴洛克式涡卷支撑 , 门框上部券心石也雕刻成卷涡状 ,可见建筑师对重点部位的精心刻画 , 在控制造价的前提下尽最满足业主的豪华气派需求。.

TOP

回复 36#CHINHIKO 的帖子

短你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anita_xu妈妈 于 2009-2-23 09:16 发表 \"\"
校友啊!我的童年和少年就是在武康路,湖南路度过的,非常怀念那段时光。
呵呵,淮二改名了,现在的名字是世界小学,冒昧地问一句你什么时候毕业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anita_xu妈妈 于 2009-2-23 19:27 发表 \"\"
没有记错的化应该是82年毕业的。
看来我们同校过,我是79年毕业的.

TOP

回复 43#anita_xu妈妈 的帖子

她是几班的?.

TOP

顶给未来学弟学妹的家长看.

TOP

回复 47#小点妈妈 的帖子

欢迎欢迎。不过超级牛爸一讲俺不同意。在紫薇你家公子是哪两个老师班上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friendcoco 于 2010-8-23 13:12 发表 \"\"
MARK
被你一mark,发现帖子有点虎头蛇尾,等有空的时候再续貂。.

TOP

回复 53#一一他妈妈 的帖子

爱菊的男女生比例接近50%,一个班女生可能比男生多2-3个,性别好像没啥影响。其他的已经短你了.

TOP

安福路(巨泼来斯路)201号

解放前叫巨泼来斯路201号,原是幢典型的英国式乡间别墅,房屋主体是砖木结构的假三层西式楼房,四坡顶屋面,红瓦盖顶,中间一座老虎天窗,立面为拉毛水泥墙,木质门窗。入口门廊为一对多利安柱,廊前平台台阶左右竖着一对维纳斯塑像,向来访者显示着原主人的洋气。入内地坪是蜡克地板,柳桉木门,墙身贴护壁板,平顶石膏雕花线脚,大理石卫生间。此别墅后沦为敌伪时期汉奸潘三省宅邸。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身边炙手可热的人物吴国祯,在1946年5月走马上任上海特别市第七任市长,这里便成为吴国祯的官邸,经过他的改建和调整,原先的英式乡间别墅,改变成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官邸。

  解放后,上海的话剧艺术家携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第一批毕业生,在此组成了上海青年话剧团,这里便成为中国话剧艺术家的成名之地,也是中国最具学术派的话剧精英的摇篮。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上海青年话剧团与上海人艺合并成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安福路201号,被出租给某公司的办公楼。如今好像挂着与美国什么机构有关的牌子。
当年还在读初一的时候,电影“保密局的枪声”的男主角,青话的知名演员陈少泽,经常会迎来我们的注目,他骑着28寸的永久或凤凰自行车,沿着巨泼来斯路由东向西骑来,我们都会说,刘啸尘来了,接下去就是电影里的经典台词:我代表人民,宣判你死刑!那个时候在这条路上,人艺和青话的演员经常会看到,很多演员就住在附近。如果没有记错的译制片厂的非常著名的邱岳峰就住在青话斜对面的一栋楼层不高的公寓里,大概1990年以后这些房子都拆了。.

TOP

安福路(巨泼来斯公寓)233号

该住宅建于1918年,那时住宅门前的安福路以法国海军将领巨泼来斯命名称巨泼来斯路,该公寓因路得名,旧称巨泼来斯公寓。该路1943年改称安福路。解放后,该公寓以道路序号予以命名。原公寓占地面积1034 m2,在前面有一个约600 m2的小花园。
中西合璧式样,简化的古典式风格。建筑体形简洁,建筑外观见照片。沿街北入口是立面构图中心,有方形壁柱涡卷线脚装饰。清水红砖墙面,转角设水刷石隅石装饰。立面竖向三段划分,沿街入口是立面构图中心,设门斗、半圆拱券、简化的壁柱等。立面开窗规整而自由,檐部厚重微出挑,与基座层相呼应。底层腰线装饰有特点。部分窗上有半圆券,三层附有半地下室,内部木楼梯扶手精美。
建筑结构概况:
该建筑为砖混结构,基础不详,无明显沉降、倾斜现象。240承重砖墙,墙厚一砖,清水红砖墙面,转角隅石装饰。室内砖墙分隔,内粉刷涂料,部分室内房间贴墙纸。夹砂楼地板,室内房间楼面铺设窄条硬木地板,门厅、各层走道铺设六角形马赛克,卫生间、灶间铺设六角形马赛克或地砖。室内木楼梯,木踏步、木栏杆、木扶手。洋松木屋架、圆木檩条,屋顶有女儿墙。木门、木窗,铁五金件。结构属基本完好。.

TOP

安福路284号

安福路284号就是原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所在地,草坪后面绿树环抱下的一幢具有英国乡村风格的花园洋房就是原来的团部。上海人民艺术剧院也是一个著名的话剧表演团体,剧院以建国初期的华东文工二团为基础,由部分著名剧作家、导演、演员组成,1950年8月20日建院,由夏衍任院长,后由著名导演黄佐临一直担任院长。乔奇、严丽秋、奚美娟、魏启明等都是曾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陈毅市长》《中国梦》《寻找男子汉》等话剧都是他们首创首演的。上世纪80年代,由吕凉、奚美娟主演的话剧《留守女士》曾引起轰动。
  这是一幢漂亮的老洋房,英国式坡屋顶采用折形屋面,带老虎窗,二层墙面裸露着明木构架。建筑四周簇拥着参天古木,浓荫蔽日。这幢洋楼建于1937年,曾是国民党时代的外交部长官邸,建国后成了菲律宾领事馆。
  后来,又有三个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年轻人在这里开设了一家名为“鼎红”的东南亚风
格的创意餐馆,恣意发挥自己独到的餐饮理念,让这幢老洋房风华再现。
  如果说,安福路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历史,那么,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则让安福路成为了永恒的话剧艺术圣殿。.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