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8个人次参与评价】

[外语] 小学生学《新概念英语》,等同食用劣质奶粉。

小学生学《新概念英语》,等同食用劣质奶粉。

『转』 小学生英语学习成人化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时下正日益流行的小学生学习《新概念英语》了。
     
     《新概念》在火了30年之后,其火势反而愈烧愈烈,从成年人、大学生,一路烧到高中生、初中生,现在已经蔓延至小学生。在北京,很多少儿英语培训机构都在为小学生开设《新概念》课程,并打出“小学三、四年级可学《新概念》第一册,小学五、六年级可学《新概念》第二册”的口号。家长对《新概念》的崇拜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一、语言感性材料积累的不足——使教材优点变缺点

      《新概念》是一套很系统的教材,在词组、句型、语法等方面归纳性很强,但是,《新概念》教材的系统性、归纳性等优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恰恰构成了缺点。
       我们先以词汇为例。《新概念》第二册第6课的课文中出现了knock at the door(敲门)这个短语,该课在“难点”讲解中,将与knock相关的短语进行了以下非常完整的归纳(参见p34页):
          A beggar knocked at the door. 一个乞丐敲了一下门。
          I knocked the vase off the table and broke it. 我把花瓶从桌上碰掉,打碎了。
          He always knocks off at six o’clock. 他总是6点下班。
          The shop assistant knocked 10% off the bill. 售货员给了10%的优惠。
          A car knocked the boy over. 汽车把男孩撞倒了。
          In the fight, the thief knocked the policeman out. 在搏斗中,警察把小偷打昏了。

       这样的例子在《新概念》教材中比比皆是,经常构成该教材一大亮丽的特色。
       但是,一个小学4、5年级的孩子,在第一次碰到knock at the door(敲门)这个短语时,要连带学习这么多连大学生也不一定会的短语,只能是增加负担,使其主次不分,结果是什么也学不会,并丧失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只要掌握好课文中出现的knock at the door(敲门)这个词组的用法,在听到门外有人敲门时,能够随口说出“Who is knocking at the door?(谁在敲门)就已经足够了。
       再以语法为例。《新概念》第二册第一课“难点”(参见P22)中介绍了give, hand, pass, send, pay, promise, leave, offer, order, owe等20来个可以带双宾语的动词,并介绍这些动词可以有两种句型,即:Give me the book(把这本书给我),或Give the book to me.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可能第一次接触双宾语句型,第一次接触pass(递), promise(答应), leave(留给), order(点菜), owe(欠)等动词,对于这些句型还没有形成语感,因此,这么完整的归纳对他们来说非但意义不大,反而会增加学习难度。
       那么,什么时候可以做这样的归纳呢?只有当孩子们在听、说中碰到过这类动词的双宾语句型,如:Pass me the tooth pick (把牙签递给我)、You owe me two yuan.(你欠我两元钱)等等,也就是说,在对这类句型有了一定语感的基础上,再去进行系统的归纳,这样的归纳才是可理解和有意义的。
      小学生的精力应该用于积累零星的语言素材、逐渐培养好语感,而不是对语言知识进行全面的扩展、系统的归纳,否则,缺乏对语言感性、零星的认识作为基础,而要将之上升为理性、系统,也只能学个似懂非懂,学点皮毛而已,但是毁灭的却是孩子对英语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潜力。
       因此,孩子们学习《新概念》,很多时间都花在了听老师分析、讲解远远高于他们理解能力的语法知识上(还有就是背诵一些无用的单词)。曾经听过一个老师在给小学生上《新概念》第二册第十四课,该课的重点内容是讲解“过去完成时”,老师又是做练习,又是放幻灯,吐沫星飞溅,学生们听得昏昏欲睡,这个时候他们连现在完成时还远没有搞明白,怎么能够明白这个“发生在过去的过去”的过去完成时呢?即使暂时搞明白了,从长远看,又有什么意义呢?

     二、生活经验的不足——难以理解课文内容

     《新概念》是为成年人编写的教材,课文反映的内容自然是成人世界的东西,与孩子们的生活八杆子打不着。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经验、理解能力等的限制,对一些文章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更为重要的是:远离孩子生活的内容,怎么会引起学习的兴趣?而且又如何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呢?所学的东西,不是孩子们想表达的,而想表达的东西,又不是所学的,这种“学不能致用”、“学非所用”导致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哑巴英语”以及学习兴趣的殆尽。
       在学《新概念》第二册时,就经常理解不了课文要表达的意思,就是不明白到底要表达什么”。比如,第二册第五课讲的是用鸽子来送信的事。下面是这篇课文的中译文:
                                                        无错号之虞
         詹姆斯•斯科特先生在锡尔伯里有一个汽车修理部,现在他刚在平赫斯特买了另一个汽车
        修理部。平赫特离锡尔伯里只有5英里,但詹姆斯•斯科特先生未能为他新的汽车修理部搞
        到一部电话机,所以他买了只鸽子。昨天,一只鸽子把第一封信从平赫特带到锡尔伯里。这
        只鸟只用了3分钟就飞完了全程。到目前为止,斯科特先生从一个汽车修理部向另一个发送了
        大量索取备件的信件和其他紧急函件。就这样,他开始自己的私人“电话”业务。

       上面这段课文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但枯燥乏味,而且难以理解(《新概念》教材中大多数课文,都像这篇这样枯燥)。读完后就理解不了意思,尤其是不能理解最后那句话——“就这样,他开始自己的私人‘电话’业务”,而这句话恰恰是理解整篇文章意思的关键。文章中那些绕口的人名和地名(人名和地名过多也是该套教材的弊端之一)更是给理解和朗读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难。
       家长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让您的孩子阅读上面这段中文内容,他有兴趣读吗?他能很容易就明白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表达什么意思吗?那么,如果让他读这篇文章的英文呢?如果他的英语基础原本就不好,或对英语本来就缺乏兴趣,要让他通过这些文章来学习英语,结果只能是“雪上加霜”。
     
       每一套教材都有特定的使用群体,任何一套教材都不可能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一套叔叔们正在使用的教材,怎么可能同样适合小学生呢?
       英语里有这样一句谚语: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佳肴,对于另一个人来说就是毒药),这句话套用在英语教材的使用上最恰当不过了。《新概念》对于有基础的成年人来说可能是一套不错的教材,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未必如此。
       小学生学习《新概念》,就好比让婴儿食用优质的中老年奶粉,奶粉虽好,但对于婴幼儿来说,也只能是难以消化的劣质奶粉。.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