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12
发新话题
打印【有223个人次参与评价】

[语文(阅读)] 亲子阅读:谈自由阅读的乐趣,斥应试训练(939#献给男子汉之《调皮鬼恐怖心》)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个人文集中

回复 780#cocoding 的帖子

多谢!.

TOP

回复 779#小小小MM妈妈 的帖子

并非不合时宜。扯远了的话题再扯回来。

分析阅读的能力的培养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它不象是背诵的能力或者计算的能力,找本书可以按部就班地有计划地通过熟练而短期内见到明显效果。分析阅读的能力如同数学方面自我探索的能力一样,只可以慢慢地长出来,不可以精确地通过计划而步骤清晰地训练出来。

我的孩子因为年幼,所以会自己一再去熟悉某些阅读素材。这种自我地反复地学习一样东西的特性是幼儿的特性。儿童就有所区别了。儿童虽然不象幼儿一样戆劲十足,但是理解力、联想力都有了大幅的提高,包括可供他联想的知识面都有了大幅的提高。他们跟父母对话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的孩子经常是我给她读了一个月的书,她没有任何输出。你不知道她哪一天会输出,只有读下去等到那一天的出现。但是小二的学生,他们的输出能力远远超过幼儿。这个时候,父母的诱导的重要性就提上来了。你可以让你的孩子跟你复述故事。这个时候父母应当非常仔细地听,放下身段,以一个儿童的好奇心理去听。孩子如果对于阅读的素材并不是很熟悉,他们的复述中一定有很多逻辑空白,家长通过提问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没有熟悉的地方。鼓励他们再看一遍。如果孩子不愿意再看,也不要紧,可以放一放。如果家长觉得这本书应当一看再看,那么你先自己看了,找出恰当时机以家长为主角去跟孩子交流。

比如《木偶奇遇记》这本书,如果我是面对一个小二的孩子,当她给我说了一通木偶热爱生命之后,我就要问问她“热爱生命”和“贪生怕死”之间有什么不同。我也许会介绍她去读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再问问她木偶到底是热爱生命还是贪生怕死,为什么?书中给出了那些情节,让我们了解到木偶到底是怎么面对死亡这件事的。我还可以问问书中的木偶跟女儿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那些男同学之间有哪些共同点,哪些不同之处。我还会再问她木偶是固执还是拥有自己的主见。拥有主见和固执之间有什么区别?其实木偶的成长就是一个自由散漫的男孩在磨难中,由对父母的爱而生出责任心的过程。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

总之,一方面,不要阻拦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广泛地阅读和自由地写作;另一方面让孩子自己选一些特别感兴趣的书,一读再读。对于这些一读再读的书,父母应当一读再读。这样,在引导孩子的时候能够提出有质量的问题。精读的书,每个学期两三本就够了。对于孩子自由写作的东西,父母应当了然于胸,知道孩子的性格、兴趣点是什么,慢慢地跟她就她感兴趣的写作对象进行提问式探讨,鼓励孩子把这些主题一写再写。

父母每提出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就是种下一颗种子。什么时候开花结果、不知道,但是它总会开花结果。还是那句话:等待。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4-26 15:34 编辑 ].

TOP

回复 821#ccpaging 的帖子

介个不是潜意识。介个是心理暗示,已经上升到意识层面了。.

TOP

回复 823#happyyj 的帖子

是心理暗示。不过我有点怀疑这个例子的真实性。如果是真实的话,本身战俘的身体条件也不够好,有可能会有心血管疾病,心理暗示不过是起了一个诱导作用。当然,这是我的猜测。引起一个系统(生命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崩溃,仅仅靠心理暗示不太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奏效,长时间的心理暗示倒是可以导致一个正常的健康人的衰弱乃至崩溃。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6-21 14:48 编辑 ].

TOP

回复 825#太平洋 的帖子

不必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我也不是专业人士,我学的是神经,心理暗示和潜意识是属于心理学范畴。不过我做过一点探究心理学现象的神经机制的实验,所以看过一点心理学而已。跨个领域,照样会犯错。

什么是潜意识呢?既然是“潜”,那么你平时是觉察不到的。往往有的时候心理学家说出来的“潜意识”,跟正常人平时的意识大相径庭,以致于难以接受,但不代表潜意识不存在。比如“弑父娶母”这档子事情,你说给任何一个人子听,他都不大会承认他有这种意识。但这是男孩子较为普遍存在的“潜意识”。

说到这里,我不禁要想到007和CC,这两个家伙可是都养了个儿子哦~~~~~~~~

玩笑、玩笑,不把这个帖子搅和歪了,就此打住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6-21 15:03 编辑 ].

TOP

回复 828#ccpaging 的帖子

看了小学版的一个多月的文章,我都觉得不爽了。好几天都不上来了,今天上午上来本来想在这里写点什么,作为近期最后的一点家常。结果被你拎过来回答问题 。那点家常写了一半又抹掉了,不知何时有心情写出来。.

TOP

回复 829#happyyj 的帖子

不敢当,不敢当.

TOP

回复 834#ccpaging 的帖子

这个不能赖你。主要是近一个月来择校的帖子让我感觉越来越压抑

本来想在这个帖子里写点胖妞的“自学”,又怕在目前嘎严峻的择校形势下,俺这条歪路误导看帖的同志们。我这种闲人误误自己家小孩也就算了,误了旁人小孩可就是罪过了,所以写了两次都写不下去。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6-21 22:24 编辑 ].

TOP

回复 836#太平洋 的帖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率先提出来的,目前心理学上说的潜意识当然是以他的定义为标准。.

TOP

回复 843#ccpaging 的帖子

CC:这个问题有点大哦。你能在一篇帖子里谈怎么建立数学方面的自我探索能力嘛?很困难吧?

说到具体知识,可以拿本教材,在一个帖子里写清怎么学。但是关系到能力的培养,就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的。

你儿子这个年龄,如果进行批判性阅读的话,最好的阅读素材应当是史料。可选用《东周列国故事》作为教材。里面对中国最有生机的年代有着生动的记载,里面的人物性格鲜明。其实语文的批判性阅读的培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跟数学上的举一反三是一个道理。一个人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做的事情,换个历史环境,让孩子做合理的推导,看看结果是否会变。不断地变换环境参数,结合历史人物的性格,合理推导他们的行为。这个跟数学的推导很相似,把人看做一个系统,先看做一个时不变系统,改变输入,推导输出。等孩子再大一点,懂得人的特性会随着环境而改变,那么就把特定的人看着是时变系统,时变系统的特性先抽提出来,再结合改变的环境参数,进行推导。霍霍,这样你的孩子在中学时代就接触过时变和时不变的概念咯~~~~~~~~

我在高中版写过一篇《分析阅读能力的培养》。贴在这里,你参考。



        分析阅读的能力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有一定的培养路径。

        分析阅读是一件累人的事情。做一件累人的事情,首先要有强烈的动力,靠自我克制是做不长的。这种动力来自于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能力。要想有这两点,我再一次呼吁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抛弃唯分数论,眼光放远一点,眼界放宽一点。建立起分析阅读的能力,升学不是一件难事。

        首先,要允许孩子质疑。读书以孩子为主体,书本也好、父母也好、老师也好,都是服务者。当然,有人说了,你这个在中国行不通。真的行不通嘛?你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好了。老师规定了标准答案的,你考试按照老师的去写,但是你保留你自己思考的结果。没有标准答案或者没有标准解题步骤的,你自己思考,有自己的观点,平时跟同学、老师、父母探讨,有谁敢说你这么做违法?谁又能捆住你的脑子?只要是你不是太在乎一时一地的分数,你就能做到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反正我就是这么过来的,考试来的时候,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允许孩子质疑,其实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是读书。平时日常生活、时事新闻、传闻轶事,都可以允许孩子质疑。不是说过学中文要有中文思维、学英文需要英文思维嘛?学好所有的科目,需要质疑的思维。所有的东西,课本也好、老师的话也好、父母的话也好,都是可以质疑的。思考,是以自己的大脑为主体,其他都是孩子的思考对象。书上的东西都对的?书上的印刷错误多了。我们有的大学教科书,不但有勘误,还有勘误的勘误。当然,也许还有勘误的勘误的勘误,这多半是读书的人自己做的。当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你要象跟一个人交朋友那样,一开始是虽是友好的,但对这个人的观点、认知,都是悬疑的。“悬疑”这个词被我乱用了,我的意思是“悬在头脑里质疑”。不懂的地方,有想法的地方,做记号,记住他是怎么说的,但并不接受。在后续的阅读里自我验证,看看他到底对不对。

        其次,养成良好的质疑礼仪。没有风度的质疑,是狭隘的,也是没有好结果的。质疑,就是把精力集中于问题本身,不但不考虑书的作者的权威、老师的权威和父母的权威,同时也不要考虑质疑者自己的面子。质疑者首先要明确,没有人的观点是一定对的,包括自己的观点。这样他才有可能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思维的进阶,这才是质疑的目的之一。为了驳倒对方的质疑,是对自己毫无好处的质疑。不但对自己的思维毫无促进,很多时候会使自己陷入好斗的境地。好斗、不会反省自我,都是思考的大敌。所以,培养孩子好的质疑礼仪,其实是品格上的教育。除了抛开面子观点,还要养成深思熟虑之后质疑的习惯。某些时候轻率地质疑,并不体现一个人的思维深度,而恰恰体现了这个人思维的惰性。因为有些问题是可以自己慢慢琢磨出来的。

        第三,允许孩子质疑之后犯错,不要立即提供正确答案。思考的过程比思考的结果重要。只要思考的过程逐渐成熟,思考的结果就会水到渠成地正确。我们回想一下孩子在最初学习母语的时候,当孩子说的话不符合语法规范的时候,用词不恰当的时候,妈妈是怎么纠正的呢?妈妈决不会心急火燎地去严格纠正他,而是当作可爱的事情来笑,有的时候会稍微纠正一下。因为每个妈妈对母语是自信的,所以知道一开始说错不是什么大事情,只是为孩子开口说话而感到喜悦。培养哪个年龄段的孩子质疑的精神,都应当沿袭母亲看待初学母语的孩子时的宽容。思考时犯错不可怕,不要急着去规范,开始思考才是令人欣喜的事情。等孩子在错误中兜圈子的时候,去反问他几句,提点他思维的错误,他会进一步思考。很多时候,一定时间内你不去规范,给了孩子改正错误的空间,孩子会自我纠正一部分错误。不要小看这个,这就是自学。这个过程,就逐步获得了自学的能力。

        第四,对一本书进行整体的阅读和反复阅读。对于有疑问的,不能完全接受的,先记住。然后带着问题去读完这本书。有的时候,你的疑问在读完后续章节的时候就已经化解了。经过反复阅读之后,仍然存在的问题,就是你应当注意的地方。这种地方,要么是提醒读者某些知识面上的欠缺,某些是思维方式上的漏洞。应当花力气搞清楚,在此基础上把搞清楚的问题不断地熟悉,直到成为自己知识体系或思维能力的一部分。

        第五,分析阅读不是语文一门课的事情,是语文和数学共同培养的能力。语文的阅读能力,保证读者读书的时候懂得文章的提纲和大意。数学的逻辑思维的严谨保证读者在细节上的正确把握。两者缺一不可。自行学习理工科的书,阅读中尤其要谨慎,不能小看一个词、一个标点符号,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但是同时也要有整体感,否则前后串不起来,不能综合运用。举一个例子:我在给学生讲授信号处理中的傅立叶变换。信号处理中的傅立叶变换有四种,每一种都很搞脑子。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但要知道这四种变换的定义,更要明白这四种变换的演化历程、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适用范围。其中离散傅立叶变换(DFT)跟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DTFT)很容易搞脑子,很多学生都来问过我为什么要分这两种变换,不是同一回事嘛?只有一个学生,在初次讲解的时候就弄明白了其中的不同。他非常关注“离散”和“离散时间”的不同。他没有做任何演算,而是通过阅读明确这一点的。当我问FFT跟DFT的区别,也是这个学生最先告诉我从定义上而言,没有区别。FFT是DFT的一种快速算法而已。这个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强,以致于我在一门课还没考试就让他以优秀的成绩免考。谁要是不服,我给一样东西,读完了能回答我的问题,一样免考,但是没有一个人来应战。

        第六,在生活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这里要举一个幼儿培养的例子,因为我跟大孩子们没有太多的生活上的培养机会。我的孩子,当她面临一样新食物的时候总是惶惑,不敢吃。我和她爸总是鼓励她象小马过河一样尝一尝再决定吃不吃。等她习惯了我们鼓励她就尝的时候,我开始反问她为什么爸爸妈妈一鼓励,你就会品尝。她说因为爸爸妈妈总是对她好的,不会推荐毒苹果。我说你为什么就能确定爸爸妈妈不会不小心搞错呢?她说她看过我们吃了,吃了以后很开心。然后我继续跟她玩逻辑,如果这个人不是爸爸、妈妈,而是舅舅、舅妈、老师、你的好朋友、你一个幼儿园的但不熟的朋友等等,一直到陌生人呢?她会不断地选择品尝或者不品尝,并给出原因。这就是逻辑思维。当条件改变了,结果也要改变。如果把推荐的人设成自变量X,那么你的态度就是Y。Y=f(X),这种函数的概念,在生活中就能建立。当然,如果有两个条件变量,你可以抽提出Z=f(X,Y)。一个超复杂的问题,不就是Y=f(x1,x2,x3….xn)嘛?

        面对我的学生,我的方法是如果解题有新思路或者能提出好问题,我会给比较高的平时分。对于来办公室向我请教问题的孩子,我从来不会说你有什么问题,我来帮你解。我总是让他们把自己的疑惑说出来,然后我一步一步地剥茧抽丝地问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这样一步一步问,到最后总是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或者自己搞清不懂的地方。说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不但让他们说,还让他们把自己的思路写下来,整理好,给我看。写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很多孩子在写的过程中,已经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旁边注明需要帮助。虽然他们到这一步,还不能解答问题,但已经发现了问题。发现问题是分析阅读的第一步。我们的孩子,习惯了标准答案,而失去了质疑和反省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一步步把他们从标准答案中解救出来。

        会提出问题之后,我不会给出直接的帮助,而是在他们写的东西旁边给出参考资料,并给出一丁点儿搜索线索。让他们搜出来,把结果再写成一篇东西交上来。直到整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走完了,我会跟他们面谈一次。这个时候,孩子们一般都思路清晰,口若悬河了,让他们完整地叙述一遍过程,然后我指出他们开始思维的错误以及材料占有的不全。这样才叫能力的提高。

        当一个人,习惯了质疑,习惯了使用自己的脑子思考,他拿来一本书的时候,才叫“他读书”,而不是“书灌他”。.

TOP

回复 893#hxy007 的帖子

嘻嘻,别理他。俺们继续文学。

CC不知从哪里搜来一堆哲学启蒙书,我没看过不好发表意见。八过,我并不希望把这些永恒的命题念给孩子听,我想通过文学、生活和历史的铺垫,让孩子在合适的年龄自己问出这些哲学问题并自己找到合适的讨论对象进行讨论,so,我站在都德这一边。

我喜欢都德的文字,就像喜欢柯罗的画一样,描写中透着浓浓的抒情意味。.

TOP

回复 895#ccpaging 的帖子

数分和复变都是数学吧,可以数分没过关,先学复变嘛?

先替007回一帖,吃饭去也~~~~~~~~~~~~.

TOP

回复 897#ccpaging 的帖子

对呀,这些问题会出现在孩子脑海里。那么就等它出现嘛,何必读给孩子听呢?

对于这些永恒的命题,不仅要把找答案的任务交给孩子,还要把提出这些问题的权利保留给孩子。这个提出问题的权利,是很珍贵的哦。就像你说的生和死,为什么不带孩子去经历一下,而要去读书呢?以你儿子的年龄,你怕什么呢?体验之后,实实在在的悲伤会提醒他提出生和死的命题。我女儿就她外公的去世跟我谈过。

这些永恒的命题的提出,不需要弄本专门的书来看的。它的回答,也不是某一本书搞得定的。.

TOP

回复 897#ccpaging 的帖子

我不想他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去思考生与死的问题


cc,你为什么这么不信任孩子呢?你把他生下来的时候,他有准备好嘛?我就觉得你有的时候喜欢做足功课,把问题细化,然后弄得清清爽爽。要知道很多问题,你永远也准备不好的。就像面对生和死。长辈的离去,家里哀悼的气氛,胜过任何书本的启蒙。我象你儿子这么大的时候,从外公生病到出殡都经历过。当时没有太多的不能接受的东西,但是这个经历在随后的岁月里不断地发酵,生和死、如何去面对永逝的岁月等等这些问题逐渐浮现出来。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0-11-5 20:24 编辑 ].

TOP

亲子阅读和认字

看来觉得阅读跟认字冲突的妈妈不止我一个。我女儿也是因为在认字之前经历了大量的流畅的听书过程,因此她不喜欢认字。

但是这个情况在这个寒假发生了大逆转。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应当是她的视觉皮层发育好了,愿意用视觉来吸收更精细的信息。同时她对汉字的敏感度开始上升。去年我还在这个帖子里哭过一把,觉得每天读书太苦,希望她能够认字,自己看。结果她偏偏不肯认字,就算广告牌上有她认识的字,她也不愿意看。那么我感觉是她发育还没有到位,也就作罢。

她在看字这方面算是比较迟钝的,但总归会等来她开窍的那一天。大概是玩乐高,跟她爸开车出去兜风,她开始慢慢注意到马路上的标识。比如不允许行人走、不允许自行车、不允许机动车通行等等的标志。我感觉到她的小眼睛开始具有吸收力,就逐步引导她多看一些人为的标志。
然后逐步过渡到她阅读广告牌。慢慢地她对学校老师教的那几个字开始感兴趣。此外,到亲戚家去,她想给妹妹念书,发现经常有字不认识,要来问我。这种活动持续了半年,我等待的飞跃终于来了。

寒假里,她要求自己认字。因为这个时候,我已经缩减给她朗读的中文故事,她饥渴难耐,决定自己干,表求老妈。以前我很抱怨她的听书的理解力妨碍她去认字。因为她喜欢的书都跟她的识字量不匹配。她把她以前听过的书找出来,问我从哪本开始。我给她选了一套适合她的书。一本书里大概有二三十个生字。这个时候,阅读对认字有着非常好的协助作用。因为那些书她都很熟,语感能帮助她区分同音异形、或者形似音异的字。她会自己主动地组词、造句。这个时候,我深感阅读的威力。

所以,父母仔细观察孩子,捕捉他们的敏感期。到了识字的敏感期,前期阅读量越大,识字越快,进展可以用神速来形容,而且不容易忘。.

TOP

回复 948#程嘟嘟妈妈 的帖子

我以前也有这个担心。但是可以解决的。

每个孩子发育到一定程度,就会多用视觉吸收信息。这是人的成长规律,或早或晚,都会有这一天。

当我感觉到孩子用视觉吸收精细信息的情况越来越多,就逐步削减她听书的量。这个是要拼耐心的,我削减之后,担心她阅读量下降。反正也是有矛盾的,追求完美,这日子就别过了。有半年的时间,她处于听书的饥饿状态。饥不择食,她以前从不要听她爸念书,我少念之后,她连她爸读书也肯听了。但是仍旧不能满足她的需求,这就逼出来一个强烈的愿望:自己看。

方法很简单,等到孩子发育到应该可以识字的时候,做一点事情强化他们认字的需求,然后就等着他们自己开足马力挽袖子干了。.

TOP

引用:
原帖由 水之形 于 2010-4-11 11:27 发表 \"\"
到老7的帖子里插一脚,在这里寻找知音的可能性会比较大。我们来看看幼儿是否有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背景:老妈给宝宝买了英诺森提插图版的《木偶奇遇记》。宝宝很高兴,以一贯的戆劲说:“妈妈,你给我读,读到我能 ...
这是去年的帖子,当时《木偶奇遇记》读了5遍。
今年,这本书读到第十遍,先表扬一下我自己,虽然不情愿,在女儿的“高压”之下,竟然也做到了读十遍。

到第十遍之后,女儿开始生发出归纳能力。她说:“这本书里面有两类人说谎不长长鼻子。”我问是哪两类。
她说:“一类是特别好的人,比如仙女。另一类是特别坏的人,猫和狐狸。”
接着她又问了一个让我暂时无法回答的问题:“为什么只有匹诺曹受惩罚?为什么只有小孩子受惩罚?”

她这番话是突然蹦出来的,我不知道她是怎么一个归纳的规程。“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

她还继续要求听我读第十一遍,被我拒绝了。坚决不读了,读得我都开始恶心。要读,自己认够了字,自己读。

我相信随着她年龄的成长,读的次数增加,她会自己对应书本与现实的关系,也许她会引申出:规则的制定者不受约束、蔑视规则的坏人也不受约束等等社会现象吧。

但这只是我的臆想。.

TOP

回复 959楼ccpaging 的帖子

想不通现在都是些什么人的文章入选课本啊?那么多经典,不选。选这种矫情的文章。

[ 本帖最后由 水之形 于 2011-9-8 11:56 编辑 ].

TOP

 68 12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