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7个人次参与评价】

[转载] 所谓“神童”,仅仅是儿童智力发育在时间上的差别

所谓“神童”,仅仅是儿童智力发育在时间上的差别

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觉得值得思考,不知家长们对本文观点作何评论?本人以为有一定道理,但中国不是有句俗话叫“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吗?我想这句话适用于90%的孩子吧。大家想想自己及身边已经成人的亲戚、朋友、邻居,都属于哪种情况,当然个案肯定是有的。


青少年的发育可以概要分为三个方面,即体格发育、智力发育以及心理发育。体格与智力的发育具有一定相似性。相同年龄的儿童,其体格发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有的青少年12岁时,身高可以达到160厘米;而有的却只有120厘米。但是,3-5年之后,120厘米身高的孩子很可能超过160厘米孩子的身高。
智力的发育也一样,在青少年中也表现出时间上的差别,呈现出有快有慢的现象。有的孩子在较早期阶段智力就开始发育,表现出较同龄孩子“聪明”,甚至“天才”的现象。然而,随着成长和发育时间的推移,那些在早期显得“笨拙”的“忧等生”,很可能在初三或高一期间超过那些在小学和初中时期成绩较好的“优等生”。
在所谓的“少年天才”培养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相同的现象。这就是说,绝大部分“少年天才”在成年之后并没有表现出与同龄成年人的超常能力;相反,有的“少年天才”到了成年阶段,反而不如那些当年“普通”的孩子。特别在心理方面,所谓“少年天才”出现问题的比例相对较高。
这就是说,那些“神童”或“少年天才”只不过是一些在智力方面比同龄孩子发育相对早的学生,而并非是他们具有的“天才”所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教学制度将那些智力发育相对较早的孩子筛选到了重点中学、重点高中,也就顺理成章地跨进了重点大学。而那些智力一点儿也不差,仅仅是智力发育相对较晚的孩子,被“淘汰”到了普通中学、普通高中,当然也就难以考上重点大学。其实,这是一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悲剧情节。在现有的教育制度下,我们培养不出爱恩斯坦等科学巨匠。因为爱恩斯坦在小学和初中时期没有表现出任何“天才”的痕迹,相反他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却表现得“笨拙”。他的“才能”是在他高中和本科学习阶段才迸发出来。因此,如果爱恩斯坦在我国现有教育制度下进行学习,只能落得一个被淘汰的下场。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在智力方面的发育成长,只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基本不存在绝对的差别(除先天性智力发育障碍外)。也就是说,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优、良、中、差,只是青少年智力在发育过程中智力成长的时间差别。而我们却用这个时间差作为依据,来选拔和决定重点培养的对象,使得那些发育晚,而可能“后来者居上”的孩子失去了深造的机会,影响了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的发展,甚至影响了他们的终身。.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