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5-19 16:50 发表 [url=http://ww123.net/baby/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7037693&ptid=4568302]
“技术在痛苦中逼着也能学会,但艺术,孩子如果是痛苦的,就学不了。”
中国的孩子学习负担重,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才提倡“减负”,提倡“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在我们这里又成了一种面目全非的东西。它被直接去掉了内核——健全的人格状态、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而演化成了技能的培训,成了强迫孩子“多学东西”,“多学实惠的东西”的借口。“享受音乐”被“钢琴考级”所替换,“欣赏名画,获得心灵的滋养”被“画画获奖、参加展览”所替换。孩子是痛苦的孩子,所以李跃儿常说,“那一张满是痛苦的脸啊。”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0:01 发表
你和ccpaging 是一个调调的同志,老爱装啥都懂,结果就偏偏让人看出啥也不懂来。
我上面的帖子里,写的任多与《爱弥尔》直接相关的东西,甚至是卢梭为此书写的自序中的原话,你看不到?还是看不懂?我没指望你能看懂我用这些原始文字来说明的道理,但你要是好好读过这本书的话,应该看到那些书中的原始文字内容。所以呀,不知怎么形容你好了,是说你的理解力或记忆力和ccpaging一样差呢,还是说你比他更差好呢?
你如此不尊重事实,或更正确一点的说法是无视事实地说话,那不就是胡搅蛮缠嘛!道理上半个字挤不出,也只好出此下策了吧?也怪可怜的!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16:48 发表
那位把我当根葱的“泰斗名著搬砖手”,把泰斗卢梭的文字掐头去尾,来个断章取义,在这里忽悠着搅混水,说卢梭的《爱弥尔》是写给母亲看的,你咋不说是这长篇巨著是写给女人的情书呢?对子女履行教育的义务,是每个父母的天职天责,卢梭也从没要在其教育思想中将教育也来个性别化吧!
我把被掐头去尾的东西补上,完整地发上来让大家看清这位泰斗到底在讲些啥,是啥意思吧:
要使每一个人都负起相应的责任,首先就要从做母亲开始。
如果母亲们负起应负的责任来,由此发生的变化将是巨大的:社会风气马上会改观,自然的情感从内心深处里迸发而出,国家人口为之兴旺;家庭生活的乐趣影响着每一个人,孩子们的吵吵闹闹很有趣,父母感到他们彼此需要,比以往更加相爱了。
但愿这样的妇女一天天多起来!我敢向这些可敬的母亲保证,她们肯定会得到丈夫坚贞不渝的爱情;得到孩子们真诚的孝顺;保证她们将得到社会的尊重;保证她们无痛苦地顺利分娩;保证她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还有让她们最欣慰的是,女儿以母亲为榜样,丈夫以妻子为楷模。
如果母亲不像母亲,则孩子肯定是不肖之子。他们之间是相互的。
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有人认为是《爱弥尔》是卢梭专门写给母亲的,可我认为是写给肩负对孩子履行教育义务的所有人的,这其中包括孩子的父母、传授知识的学校老师,以及监管国家教育的行政官员和所有肩负着对国家教育科学和教育工程建设工作的专家学者。这段文字充满了人类对渴望得到尽心履行教育义务的人的需求,渴望着人类教育科学的进步,渴望着由人类科学进步带给人类社会向文明迈进的脚步。
所以,奉劝那些自以为捧了一本学说就可以打肿脸豁胖的人,名著不是用来照搬照抄的,是用来结合实际地正确理解其思想和思维方向的,名著更不是搅混水的忽悠棒,而是启发我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向的一种理念和理想!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0:26 发表
卢梭会怎么说,你应该去问卢梭本人去,盯着我发啥老急呀,我又不姓卢。
我和你不同,很不同,不同在我只做我自己,我学习,我思考,我行动,这才是最重要的。思想家只能用他的观点来起影响力的作用, ...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1:21 发表
我这楼是借批驳这些人和事来探讨我国应试教育给孩子家长带来的伤害,此楼是为这些受害者而建,不是为卢梭的《爱弥尔》而建,也不是为了你们死抱卢梭的人而建。你要歪楼,水平还太低,因为不要说一部《爱弥尔》,就是你捧着十部、一百部泰斗名著也没用,因为你们的底子太破,连谁是施害者、谁是受害者的事实都不敢正视和面对,这就不是你们对学术、科学理解力差的问题了,而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尊重事实、客观公正,你们不具备这些基本素质。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6 23:03 发表
……你诬蔑我和我的孩子,那只能让你出丑而已。劝你以后不要再提及你的父母如何教育的你吧,你一个人出丑已经很对不起他们了,就不要再折腾他们了吧!
原帖由 红树林 于 2010-6-17 01:22 发表
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同样地,你也不认识我的亲戚,但你却为了达到支持你观点的目的,就臆想我,连我的亲戚也不放过地按你的想法去臆想。
事实上,许多事,不是你的能力范围内能准确估计的。尤 ...
原帖由 小飞飞MM 于 2010-6-17 01:12 发表
话是在理,哎~可惜这个链条上,只要有中间那么一个环节需要择,那么整个链条也就不存在公平与否,换言说择校问题就因为一个小升初,而多多少少会影响今后的高中、大学。
原帖由 seaheroli 于 2010-6-17 16:22 发表
我觉得用“公民的麻木”,“对正义的轻蔑、敌视和围剿”来给大家下结论实在是太欠公允了!
是一个人的力量太弱而不得不屈从罢了,不要动不动就给公众扣帽子,在这个什么都可以“被”的时代力大家已经很无奈很无奈。。。。。。
原帖由 胡豆妈 于 2010-6-25 10:59 发表
喜欢楼主贴的几篇文章,顶一下。
关于巴学园的这一篇,我个人觉得,作者的个人倾向比较明显,我对李跃儿的了解不算很多,看过他们的论坛,也看过巴学园里孩子的纪录片,我觉得肯定不完全是文章中写的田园牧歌式的 ...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9-17 15:42 发表
看了体育竞赛中的“抢跑”现象,俺比较怀疑你关于“抢跑可耻”的观念能被大家接受。
=======================
在奥林匹克章程上并没有对参赛者年龄作出明确规定和限制,但考虑到人体的承受能力和健康方面的原因,大部分运动项目对年龄是有要求的,比如参加奥运会拳击项目的选手不能超过34岁,而奥运会参赛年龄的底线通常规定是不小于14岁。 体操、跳水运动员不得小于16岁。
叶乔波:国际奥委会需改革 应取消对运动员年龄限制
http://news.ifeng.com/sports/zon ... _4685_1566367.shtml
叶乔波:我觉得运动员的年龄不是问题,相反,国际奥委会在体制上应该进行改革,应该重新做一些评估跟决策。这次冬季奥运会年龄最小的是日本的一个速滑运动员,才15岁。国际奥委会并没有限制她的年龄, 只要是在同一个竞争舞台,只要是公平的就足够了,而不是在年龄上或者在某个选手的个人的特征上做限制。你不能说这个运动员一米八了就只能一米七,超过一米七就不能参加比赛。在同一个场地上他的竞技能力的展示,这是最主要的。当然在规则范畴内,时间段范畴内出现问题,我们个人是要承担(责任)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继续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就是中国运动员可能年龄偏小就参加比赛,相比欧美运动员是有一定的差异,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更加主动的出击,比如要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不管是14岁,还是12岁,甚至10岁,只要有能力在竞技舞台上跟所有的运动员同场较量,能够拿冠军,那你就是当之无愧的。我个人认为,在规则上要进行改革。
原帖由 葱妈妈 于 2010-9-17 16:46 发表
看了那么久,看到这里,实在忍不住要说一句了。
国际奥委会对年龄的限制一定是有道理的,应该是本着对运动员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的。
首先要明确,运动员也是人,也有她正常的生长规律,要取得成绩,不能以牺牲自己的身体为代价。
这也就是中国运动员的可悲之处,在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之前,他们就是被当作了机器来训练的。
你知道金牌的背后,有多少孩子被荒废掉了,看看那些从体校里出来的,没名气的孩子,你就知道了。他们要文化没有,要技术没有,要钞票也没有。。。。。。只有一身的伤病。
所以,我觉得叶乔波的这番话没道理的,这不是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9-17 16:51 发表
我说说竞赛吧。
大概是1986年的冬天吧,以国家名义参加奥数比赛并因此而展开全国范围内的选拔。那一届,车晓东是第一名。那时参加的人都是凭兴趣学出来的,竞赛也只在高中才有。谈不上抢跑。
真正的抢跑最早出现在体育上,成功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奥运冠军里边有不少。俺就说个失败的例子。
我表弟是从5岁开始学习武术的。那时候李连杰刚出头,他妈妈就希望儿子成为像李连杰那样的。表弟那时候人蛮聪明的,码相也好,父母都长的比较高大,看起来蛮适合搞体育的。先是参加业余体校,每周去一次,后来隔天去训练一次,再后来进了市里的少年队,每天去训练半天。蛮苦的,他们家住郊区,到训练队要走差不多10公里。表弟在队里的表现也算不错,市里的老三吧,但仅仅是单项。这个成绩拿到省里就不行了,因为他所在的市里,武术不是强项,而省队要跟别的省队比,简直就上不了台面了。国内公认的,武术队以北京、河南、上海这几个比较强。表弟还是很听话的,也很努力,可是始终没有成绩。就这么一年年努力下来,到了18岁,唯一的出路就是考体院了。这时才发现,文化课不行。让我老爸帮忙补课,总算是考进了省体院。现在已经毕业了,只能干保安,还是在他妈妈的同学开的公司里边。老板想提拔他,他自己也想往上走,可是啥知识都没,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工作能力都木有,痛苦啊。
现在说起这件事,家里边的人都后悔,早知不是武术这块料,玩一玩,好好把文化搞上去,处境也许会好些。其实,我记得在表弟小四小五的时候,成绩还是不错的。当时问过教练,这孩子能不能练武术,我们听起来那个回答是模糊的,可他妈妈偏就听进去“可以”的那部分。
有这么一个例子,现在家里人对竞赛是深具戒心的。竞赛毕竟过于狭窄,竞争十分残酷,胜者王败者寇。如果是那块料,一般地拎一拎就能上去了,那也罢了。如果不是那块料,霸王硬上弓,费时费力,耽误了全面的学习和生长,真是得不偿失。
原帖由 ccpaging 于 2010-9-20 14:58 发表
初三发力并不晚。这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俺一直比较惭愧,初中三年玩的太多。高一才开始醒悟发力、刻苦了下,高二参加高考。
这一方面也说明了,文化学习,抢跑其实意义不大,身体长开了,思维成熟了,学习起来很轻 ...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6-17 11:28 发表
(3)关系户的子弟。学校跟许多社会机构、部门和个人有关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在招生时照顾这些它们。还有一类就是下面提到的传统关系: ...
原帖由 hxy007 于 2010-6-17 11:28 发表
有些学校前身是某单位的子弟学校,虽然已经纳入公办教育体系,但至今在人事、业务上还有创办单位有联系,会为这些单位的子弟入学开方便之门。 ...
欢迎光临 旺旺网 (http://321ww.net/)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