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育儿] 转载:给孩子留出一个交往的空间

转载:给孩子留出一个交往的空间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贴上来大家一起读。摘自《文汇报》作者:马文会

    暑假里,很多家长出于安全的考虑,把孩子关在家里。孩子整日不是做功课,就是与电视、电脑为伴,同伴交往明显减少。这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利,家长不妨创设机会让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锻炼能力——给孩子留出一个交往空间

    孩子早期的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能平等地和各方面与自己相似的对象进行互动,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技能,并在活动中认识和评价自己,不仅有助于孩子建立个人的社会行为模式,而且能给予其情感上的安抚。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际关系。家长们应该创造各种机会放手让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交往需求

    很难说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和同伴交往的需要。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其交往的目的、特征、内容都是不同的。

    坐在童车里的小婴儿,可能会目不转睛地看着其他小婴儿,甚至会伸手去摸摸、抱抱。这时妈妈可能会说:“小宝宝想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但实际上,小婴儿这时并没有太多交往的需要,他只是对其他婴儿好奇而已。

    不过,等孩子到了一岁半左右,妈妈常发现他开始有了“交朋友”的举动了,比如他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尽管是各玩各的玩具,谁也不干扰谁,但他们还是愿意在一起而不愿意分开。等孩子再大一些,能够用简单的语词交流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建立“友谊”了。两岁多的孩子会告诉自己的妈妈,他喜欢和哪个小朋友玩,不喜欢和哪个小朋友玩。

    六岁以下的孩子,交往的动机比较单纯。“获得快乐”是他们和同伴交往的主要目的。他们不是很在乎同伴是不是喜欢自己,不在乎自己在游戏过程中有没有“吃亏”,只要他们自己觉得高兴就可以。很多父母疑惑不解:“我们家小孩总喜欢和邻居大孩子一起玩,那孩子老欺负他,可他还是要跟着。”小孩子总是愿意和大自己两三岁的孩子玩,因为在和大孩子的交往过程中,他们往往能体验到更多的游戏方式和游戏乐趣,既然“快乐”,吃点亏也是心甘情愿的。父母要做的事情是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让大孩子对小孩子做出有危险性、伤害性的事情就可以。

    等上学以后,孩子的交往目的就日趋社会化了。孩子会因为对方和自己的想法、喜好一致,因为对方有吸引自己的特质,比如成绩好、力气大、长得漂亮等,甚至因为对方喜欢自己而和他们交朋友。孩子对朋友团体非常重视,如果他在团体中受到冷落,他可能不再想上学了。一年级的男孩回家会跟妈妈说他的朋友中有小姑娘,但等他上了三年级,他的朋友就几乎都是男孩子了。这对女孩也一样。原因一是男女孩子的“性意识”逐渐成熟,认为自己最好是和同性伙伴在一起玩,二是男女孩之间兴趣、爱好的差异日益加大,女孩更愿意做些安静的、活动范围小的游戏,而男孩则喜欢满世界打闹。

    尝试型的孩子最受同伴欢迎

    孩子自身的社会技能会影响孩子与同伴交往的品质。当孩子尝试和同伴交往的时候,其社会技能的表现类型可归为三类:

    尝试型:孩子试着和别人接触,使用一些让别人注意的手段,比如提出问题,说自己的事情,表达自己意见等;

    强制型:孩子强行和别人交往,如果同伴不答应,他可能会以骂人、打人等暴力方式对待同伴;

    逃避型:孩子害怕和别人接触,总躲避别人的注意。

    尝试型的孩子一般比较受人欢迎,强制性的孩子是经常遭人拒绝的,逃避型的孩子则容易被人忽视。父母可以通过观察,或者和孩子的老师交谈,看看自己的孩子属于哪一类型。总的说来,受欢迎的儿童往往赞同其他孩子的愿望,主动和同伴分享玩具与食品,乐于帮助同伴。在学校里,受欢迎的儿童通常是学习成绩好,能够听取其他孩子的意见,但又能提出自己见解的孩子。

    还有一些因素,虽然它们并不属于孩子的能力范畴,但同样会影响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品质,比如孩子的外貌。相貌较好、衣着干净的儿童往往更受到同伴的喜爱。

    和同伴交往,可以使孩子更快地掌握社会交往规则,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同时还有助于自我的建构。对于那些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处于不利处境的孩子,父母能做点什么呢——传授一些交友“秘诀”

    ●培养孩子遵从社交规则

    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交往的规则。比如他在参与团体游戏的时候,不懂得“轮流”规则,只想自己先玩够了;小朋友们一起商量做哪项活动时,他也不知道“协商”、“少数服从多数”,一味地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为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制订明确的交往规则,要求孩子遵从。比如在餐桌上,不必每一次都把孩子爱吃的东西全留给他,而是适当地分给其他家人,然后告诉他:“好东西人人都喜欢,所以大家要公平地、轮流地享用,不能够一个人独占。”久而久之,孩子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习得的社交规则,能被他逐渐内化形成巩固的能力后,再运用到和同伴的交往中。

    ●教给孩子具体的社交策略

    父母可以教孩子学习一些具体有效的社交策略。对于强制型和逃避型的孩子,父母可以直接教他们学习社交策略。比如当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人发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不可以?”或者教孩子注意观察其他小朋友,如果小朋友在游戏过程种出现了麻烦,如搬不动东西时,可以主动上前提供帮助。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现得出色,不妨赞美他:“你做得真好!”如果孩子害羞,父母可以鼓励他先找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起玩,和一个人多接触几次,再去和其他孩子接触。社交策略的学习,对鼓励逃避型的孩子勇于交友有小可小觑的作用。

    ●创设情景锻炼交往能力

    父母还可以做的是组织一些具体活动,吸引孩子们走到一起共同活动。交往需要情景,对孩子而言,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项彼此都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妈妈可以准备一些沙包,教孩子们做丢沙包的游戏,或者在家中举办小小晚会,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尽管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学校能够获得机会和同伴交往,但父母还是不妨自己再创设一些活动,观察自己孩子与同伴交往的特征如何,而后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引导孩子体察他人情感变化

    在同伴交往中,对他人情绪的正确感受和积极反应是交往的基础。教孩子敏感地判别他人的情感变化,是父母应当重视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看电视、游戏等方式,教孩子观察人的各种情绪变化是如何通过脸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来表现的。还应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造成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多问问他:“如果你是别人,这时你会怎么想?是高兴还是生气呢?”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父母如果尝试过多种方法后,孩子仍不愿意与同伴交往,或者和同伴交往时总要发生磕碰,父母不妨带孩子去专业心理或教育人士处看看。如果经过判断,孩子并无精神与心理上的疾患,父母不妨就随孩子天性而去。幼年时期的交往行为,不一定就是成年时期交往模式的预演,最重要的原则是让孩子觉得快乐,觉得安全。

[ 本帖最后由 007妈妈 于 2006-8-7 10:51 编辑 ].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