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有0个人次参与评价】

[基督徒] 伊斯兰教,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伊斯兰教,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https://mp.weixin.qq.com/s/o8JsH15Y-DhV7drIVFR3pg
伊斯兰教,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之一)

From  Jennifer钱立峰  好奇的芦苇  1 week ago
导读: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千年来,她并没有比任何其它宗教显示更多暴力倾向。而仅凭近几十年发生的事,我们凭什么说,伊斯兰教,就是恐怖主义的来源呢?一种宗教所呈现的精神气质,与她对社会资源的掌控能力、信徒的知识水平,绝对呈正相关的关系。如果宗教能通过其社会竞争力,来赢得信徒、获得资源,又何必要使用恐怖手段,天天搞自杀式袭击人体炸弹呢?



伊斯兰教,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之一)

文 | 立峰



一、对伊斯兰教,你有多了解?

3月15日,新西兰清真寺刚发生了白人屠杀穆斯林的恐怖事件,4月21日复活节这天,斯里兰卡的基督教堂,又发生了连环大爆炸,造成平民严重伤亡,这次显然又是IS所为。这是近些年来中东难民潮以来,欧洲多国发生接二连三针对无辜平民的枪击等暴力恐怖事件后,又一次与IS极端组织有关的,令人痛心的恐怖袭击事件。

近些年来,好像只要是恐怖事件,就都能与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扯上关系。而这些恐怖组织和恐怖事件,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更多的现实当中的问题。

的确,从上世纪末开始,中东地区接连冒出了基地组织、塔利班、IS等许多穆斯林极端组织,但是,其中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恐怖组织的出现,是伊斯兰教本身的问题,还是其他关于政治、经济或社会的,非宗教的问题?

进而所引发的讨论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伊斯兰教和穆斯林?我们能否直接把伊斯兰教等同于恐怖主义,把穆斯林等同于恐怖分子,并彻底否定伊斯兰教和《古兰经》本身?我们在对其采取排斥、鄙视或敌对的态度之前,是否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究竟了解伊斯兰教吗?这样的态度,对16亿穆斯林来说,真的就公平吗?

我不能说,网上铺天盖地丑化或妖魔化伊斯兰教的帖子或视频里,说的都是谎话。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一定带有强烈的暗示性和倾向性,让大部分对伊斯兰教知之甚少的国人,一下就对这种宗教产生一种极其恶劣的、或以偏概全的印象。

这才是最麻烦的,这就是一种“用真话来说谎、用事实来骗人”的伎俩。他们所说的,并非无中生有的胡编乱造,但却只是部分事实。这也算是一种brainwash吧,通常,那些带有选择性的事实,比纯粹撒谎,会更具有欺骗性。

这也是人之常情,我们对不熟悉的东西,天然就带有许多误解、怀疑,甚至否定、排斥。正因为不够了解伊斯兰教,我们就更容易仅凭网上的粗浅印象,给她标注上某种负面标签,认为现实中与穆斯林有关的问题,统统源于宗教本身的问题。那么,我们在全盘否定某种宗教之前,是否应该先做一些认真、深入的了解呢?

二、是谁创造了伊斯兰教?

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会感觉奇怪。那还用说吗?当然是先知默罕默德在公元7世纪创立了伊斯兰教啊,这是人尽皆知的常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先快速浏览下伊斯兰教的基本情况。

我们通常所说的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都是一神教,都发源于古犹太教,都奉《圣经·旧约》中的亚伯拉罕为先祖圣徒,三大宗教信的是一个真神。所以三种宗教从本质上,并没什么不同。

据网络统计数据,至2015年,全世界的基督徒占世界总人口32%,穆斯林占24%,可以说两大一神教,从市场占有率的角度,都相当成功。至于犹太教,只有犹太人才能信仰,她是不传教的。

而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拥有16亿信徒的宗教,我们不得不说,自有她的独到之处。伊斯兰教自7世纪创教,在短短不到百年时间,就以惊人的速度从西亚崛起,不断向周围扩张,并向西侵蚀基督教的领地。到公元8世纪,穆斯林就建立了堪称巨无霸的阿拉伯帝国;蒙古西征后,阿拉伯帝国也被打得七零八落;但没过多久,中亚又再次崛起了巨无霸的穆斯林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可见,默罕默德堪称伟大。


伊斯坦布尔的索菲亚大教堂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后,被改成大清真寺,
耶斯与安拉和平共处、济济一堂,超过500年。

可以说,任何一种被成功推广、广泛接受的东西,比如制度文化、观念学说,包括宗教信仰,抑或是现代社会的人文主义和自由民主理念,只要不是靠国家行政手段、或通过暴力强行推广的,都是一种市场化运作成功的产物。

我们之所以一提起伊斯兰教,就联想到阿拉伯人,首先因为伊斯兰教起源于阿拉伯半岛,先知默罕默德是阿拉伯人;而阿拉伯语,是伊斯兰教的创教语言,后来,又成为整个伊斯兰世界通用的宗教语言。

但事实上,全世界的穆斯林,只有约20%来自中东北非等阿拉伯地区。目前穆斯林人数最多是,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尼日利亚五国,总共有近10亿穆斯林。这些国家除巴基斯坦外,均没有出现伊斯兰极端组织和恐怖主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话说回来,伊斯兰教之所以被不同民族、地区人口广泛接受,可能因为她在创教之初,就糅合了犹太教、基督教、波斯拜火教等各种信仰的特点。可见,商人出身的穆罕,就连他所创立的伊斯兰教,都极具商业气息,而且在开始阶段,极富开放性和包容性,很好适应了不同民族、种族的信仰需要。

默罕默德出生于麦加底层的穷人当中,父母双亡,所以从小就跟着伯父的商队东奔西跑,在经商途中,他不但接触到社会的不同阶层,也接触到阿拉伯半岛的各种宗教,深刻理解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所以伊斯兰教正是在充分理解社会现实、满足各界信仰需要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她有效地把一盘散沙的商人群体团结起来,使其找到了共同的精神纽带。

以阿拉伯商人为主的群体,在保护商业港口、维护商业利益的诉求下,很快共同建立起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政权,迅速统一了阿拉伯半岛,把这里从一个炎热沙漠地区的、落后分裂的原始氏族部落,变成了一个疆域辽阔、文明富庶的大帝国。

所以不得不说,不是穆罕穆德创造了伊斯兰教;而是默罕默德发现了这种能适应客观环境、满足各方需要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是从阿拉伯半岛,这块炎热贫瘠的土地里,像仙人掌一样,扎下根来、抽枝发芽,然后才一路野蛮生长而来的。



如果看到一艘大船畅行在海上,你也许会问,这船是谁造的?显而易见的答案当然是:是技师和工人制造了这条船。但换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说:是大海在造船。这条船之所以是现在的样子,最重要的,还是大海说了算。因为还有许多没能摸清大海脾气的船,早已不幸沉没在了海底。

三、伊斯兰教的扩张之路

说到底,是穆罕穆德还是其他什么人,创立伊斯兰教并不重要,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所创造的。也许《古兰经》不变,但伊斯兰教,却是不断适应时代要求与社会环境的产物,也是阿拉伯这个经商民族所创造的。

说到阿拉伯人,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阿拉伯商人,伊斯兰教起初的成功、之后的辉煌,恐怕都与商业息息相关。我们知道,传统帝国多以农业立国,所谓扩张,主要就是掠夺土地和人口,但地方一大,扩张成本和统治成本都会急剧增加,扩张动力也就越发枯竭。

但是,阿拉伯人则不同,他们所创造的,是一个商业大帝国。阿拉伯人扩张到哪儿,生意就做到哪儿,同时,伊斯兰教也就传到哪儿。这简直就开辟了人类历史上一种“和平扩张”的全新模式。只要商业利益存在,就无法阻止阿拉伯人扩张的脚步。

可以说,阿拉伯帝国的独到之处,是以贸易起家、以商业立国,并依托伊斯兰教的精神力量、生活方式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全方位地聚拢人心、实施控制。

无论在哪朝哪代,商人都是一种获利丰厚的行当,而商业,也像是一座取之不竭的金矿。阿拉伯帝国的立国之本是商业,并通过传播信仰、武力征服和商业扩张,三管齐下,不但控制了当时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枢纽,尤其在连接东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打通后,中东地区,更成了无法逾越的贸易中转站,为这个经商民族带来了滚滚财源,也在客观上促进了伊斯兰教的广泛传播。



四、教义真的很重要吗?

关于历史上伊斯兰教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以及她与基督教一千多年来的恩怨纠葛,我们将放在下一篇加以讨论。但只要稍作回顾,我们就能发现,伊斯兰教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一种相当宽容的宗教。

那么,首先问这样一个问题——决定一种宗教,是宽容还是狭隘,是文明还是野蛮,是开放还是极端,其中的决定因素,究竟是她的教义,还是其它的什么因素呢?

历史上8–13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是一个以商业立国的大帝国,在帝国资源不断增多时,伊斯兰教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宽容。当更多的信徒,既能背靠一个强大的商业帝国,将各自产品纳入帝国共同的贸易体系;又拥有了一种能够寄托精神、找到意义、凝聚力量的共同信仰时,伊斯兰教自然能对周边地区,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

这让帝国能够实施控制的区域和领土,越来越扩大;所下辖的人口和民族,越来越多;而其所实施的控制,也越来越有效。反过来,所有这些,都给帝国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当帝国实力不断上升、社会资源极大丰富时,她的宗教自然会表现得十分宽容。

而与此同时,当时的基督教欧洲,在多次的十字军东征均告失败后,社会资源变得非常有限。而当时距离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还有几百年,除了战争,欧洲社会几乎找不到更多的资源增涨点。于是一盘散沙的欧洲各国,只能频繁地相互征伐,而这,反而徒增了内耗。所以相比于伊斯兰教,当时的基督教,可以说是非常的极端、甚至残暴。

需要强调的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从教义上看,两者都自以为绝对真理,都不允许更改教义,也都具有相当的封闭性。而一种宗教是封闭极端,还是开放包容,其中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我们究竟应该咬文嚼字,从宗教教义里去找原因?还是看信徒的行事方式,以及他们对社会资源的掌控能力呢?

我们知道,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势力无孔不入。不但国王和地区主教,都由罗马教皇加冕和任命;当地所有的婴儿,一出生就会自动受洗成为基督徒。任何一个非基督徒,都不可能从社会上获得任何资源和协作,不但无法安身立命,而且多半会被视为异教徒,在火刑柱上烧死。

而当时的伊斯兰教统治地区,则要宽容得多。因为穆斯林统治者对辖区的非穆斯林,采取一种税收差异的政策,以吸引民众入教。但当时伊斯兰教地区,针对非穆斯林的所谓“高税率”,比起基督教统治地区的拜占庭帝国,则根本不值一提。这也是拜占庭总是屡屡感觉到威胁到原因之一。不但地方靠的太近,宽容度两厢对比,也高下立现。

毫无疑问,在阿拉伯帝国的上升期,伊斯兰教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源最为强大,因此决定了,伊斯兰教是当时一种最开放、最包容的宗教。



当今世界的基督教国家,也有许多极不发达,如非洲的卢旺达、乌干达、刚果、纳米比亚等等,基督教人口都超过90%。但这些国家除了穷,还很乱。尤其卢旺达,曾发生过人类有史以来最残酷的大规模种族屠杀,两个月内屠杀了近100万人口。这里的基督徒,大部分无疑都是自卑敏感,而又特别极端的。

而穆斯林国家,如阿联酋七国之一的迪拜,就是个在沙漠中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大都市。其实迪拜并没有什么石油资源,而真正把她变成沙漠绿洲的,就是一系列开放宽容、吸引投资、促进交易的经济政策,有效促进了迪拜旅游、贸易、度假和航空中转等行业的发展。而这些政策,跟先知默罕默德的套路差不多,就是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尽可能的保住商路、促进贸易。

说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自信、开放和创造力。而至于教义,不过都是不同的人,给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寻找的借口罢了。教义无一例外都模棱两可,所有的解释权和理解方式,最终都掌握在当事人的手里。

阿联酋的七个穆斯林国家,其美丽和土豪程度无一不令人咂舌。可想而知,这里的穆斯林,也一定是开放自信、时尚现代,身上都带着满满的国际范儿。

总之,一种宗教所呈现的精神气质,与她对社会资源的掌控能力、信徒的知识水平,绝对呈正相关的关系。如果一种宗教,能够通过其社会竞争力,来赢得信徒、获得资源,又何必要使用恐怖手段,天天搞自杀式袭击人体炸弹呢?

相反,只有当一种宗教的经济体,因脱离了全球化的经济体系,而陷于封闭和衰落之中,在现实世界找不到更多希望和出路,向外也无法求得足够的思想资源时,他们只好退回到宗教的教义中,挖掘解决现实问题的灵丹妙药,并寻找可供依靠的精神寄托,却反而愈加陷入原教旨和极端思想的泥潭,无法自拔。而所有这些,都与教义无关,就算没有经书,他们也照样能在其它地方找到施暴的理由。


上面这张流传甚广的网络图片,统计了《古兰经》里表现“极端”情绪的词频,但如果按照上图的关键词,检索一下圣经,得到的结果,几乎不相上下。特别是圣经中,有1279次提到了“死”,而在古兰经里,只有是218次,连前者的零头都不到。

检索汉语《古兰经》(马坚译本),也能得到:提到“宽恕”238处;“赦免”89处;而“宽容”50处。事实是,在《古兰经》中,同样能找到关于信仰自由的内容,比如:
109-6:你的信仰是你的信仰,我的信仰是我的信仰。
2-256:信仰不能强迫。
76-69:对任何人,想让他们遵守我们的仪规,不要与他们争论,只把他们引到你的主面前,审判在主(大意)。
而《圣经》中,耶稣在“马可福音”里,同样有这样的表述:
16-16: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
事实上,在基督教的黑暗历史上,强调信仰纯正、排斥异教徒和异端、主张使用暴力、号召为宗教牺牲等方面的内容,比起伊斯兰教,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所谓教义决定论,就是把一个具体的事件,做简单化、概念化、抽象化的想象;是一种既简单粗暴、又不负责任方法。就好像某教所谓的辩证法,看待一切问题,一概非黑即白;判断所有的人,全都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好像对他们来说,不存在任何具体情况、中间地带,人人都不是妈生的,而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被brainwash长大的一代,在他们的思维底层,就自带专痣色彩。而对于伊斯兰教所采取的不假思索的否定,也是专痣人格或阶集斗争思维的某种生动体现。



我们知道,无论是《圣经》(尤其是《旧约》)还是《古兰经》,它们的成书时间,都在距今三千到一千多年以前,不免带有其时代背景,也不可能不受到当时认知观念的局限。因此,如果硬要以现代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去要求或苛责古人,除了表现出你的吹毛求疵、蛮不讲理,我不知道这究竟还有任何其它的意义。

五、什么是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一词,最早出现的时间,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保卫新生政权,执政的雅格宾派使用恐怖主义,对付反革命分子。这是一种有组织、有制度、有政痣目的的恐怖活动。

19世纪前,恐怖活动基本上是暗杀、投毒。比如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1914年,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遇刺。这是两起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的、特别严重的恐怖事件。

而国际恐怖主义的真正形成,则是在二战结束到60年代末。这时民族国家正掀起一波独立浪潮,期间的恐怖主义事件,也多发生在殖民地、或刚独立的民族国家。恐怖事件明显增多,恐怖手段日趋多样化,比如劫机、爆炸、绑架与劫持人质等等;其所针对的目标和范围,也更具国际性,逐渐形成了国际恐怖活动。

70年代以后,恐怖组织已经形了成较松散的国际网络。据美国智囊机构兰德公司的资料,80年代,全世界共发生了近四千起恐怖活动。1968-1997年,国际恐怖活动的三大热点地区依次是西欧、中东、拉美;主要恐怖组织有:联邦德国“红色旅”、法国“直接行动”、美国“地下气象组织”、“北爱尔兰共和军”、西班牙“埃塔”、日本“赤军”,等等。至此,伊斯兰恐怖组织,还远非恐怖事件的主角。

而等到基地组织、塔利班、IS等伊斯兰极端恐怖组织逐渐进入了人们视野,则是2001年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以后。西方国家无可奈何、匆匆忙忙地投入一场目标模糊、前途渺茫的,反对伊斯兰极端恐怖主义运动的浪潮。

而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的网民,也纷纷投入到反对伊斯兰极端恐怖主义的舆论大战中,恐怕还要拜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所赐。及时的网络信息,第一时间传播了新闻,但同时也造成了恐慌,放大了误解,甚至让伊斯兰教和全体穆斯林,都成为极端恐怖组织的替罪羊。



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千年来,她并没有比任何其它宗教显示更多暴力倾向。而仅凭近几十年来发生的事,我们凭什么说,伊斯兰教,就是恐怖主义的来源呢?

事实上,在伊斯兰教诞生的一千多年来,伊斯兰世界与整个世界,产生过无数有益的互动,做出过许多不可替代的贡献,辉煌灿烂的伊斯兰文明,对世界曾产生过无法磨灭的影响。目前世界上此起彼伏的恐怖事件,的确与伊斯兰极端组织有关,但其中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请您一如既往,关注我后续文章中关于伊斯兰教及其问题的解读。

--END --

TOP

https://mp.weixin.qq.com/s/gCS4vVhdOJjDqVxsXmv_Cg
伊斯兰教,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之二)

From  Jennifer钱立峰  好奇的芦苇  5 days ago
声明:不想宗教议题如此敏感,虽然国人大多是无宗教信仰的无神论者。前文发出后,虽有思想准备,但引发的激烈反应,或破口大骂、或取消关注,还是有些始料未及。当然,与此同时,仍有相当认同此文的朋友,给了我许多鼓励。所以我在正文以前,感觉有必要做一声明:

1、我不是穆斯林,更无意为穆斯林极端恐怖主义的恶行辩解;我同样认为伊斯兰教自身,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需要兴利除弊、与时俱进;

2、近几十年来,伊斯兰极端恐怖主义的抬头和蔓延,有着相当复杂的原因,如经济落后、地缘政治、民族矛盾、文化心理,及西方对难民福利政策,等等,这些大多是非宗教因素。任何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都不可能是单一的,是特定社会生态环境中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硬将原因归咎于伊斯兰教教义本身,此单一维度,这种思维方式,就显得实在太粗鄙可笑了;

3、虽然近期世界各地的恐怖袭击事件,皆穆斯林极端恐怖组织所为,但并不能就此把恐怖主义等同于伊斯兰教,如果因此丑化、仇视整个伊斯兰教,既有失客观公允,也根本不解决问题,只能加深对立隔阂,没有丝毫的建设性;

4、我的文字,目的非常单纯:以尽可能简洁的方式,科普一些伊斯兰教的历史和知识。知晓历史,才能理解现在,并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不负责任,作出一些荒谬的结论。总之,对伊斯兰教本身,我没有立场也无从结论;每个人在此问题上的好恶和判断,都是个人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的体现。

往期相关文章:
伊斯兰教,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之一)
权力的游戏——政教合一



伊斯兰教,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之二)

文 | 立峰


一、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   

说起伊斯兰世界的历史,可能很多人都会一脸懵比,是不是学校历史课,有意无意把这部分历史给忽略了,好像完全没有印象啊。但在人类历史上,伊斯兰文明,却在相当长的时期,牢牢占据了世界文明的高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扮演过不容忽视的角色,也做出过无可替代的贡献。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诞生前,波斯人曾是中东地区绝对的霸主。但为争夺更多霸权,长期以来,波斯不停地与罗马交战。两强相争的结果是:第一、联通着东西方的传统贸易路线,因战争阻隔,不得不经红海绕道阿拉伯半岛麦加等港口城市进行,这就给了阿拉伯人发展港口贸易、提升经济实力的大好商机;二是波斯人自己的家底基本被战争败光,实力大不如前。



穆罕穆德创立伊斯兰教前,阿拉伯半岛流行的,是原始多神教信仰,偶像崇拜十分普遍;各个氏族部落经济落后、彼此隔阂,各自信仰的不同的神和偶像。港口贸易的发展、商人群体的兴起,使得阿拉伯半岛的经济实力迅速得到提升;伊斯兰信仰的创立和传播,为阿拉伯沙漠四分五裂的氏族部落,建立起了共同的精神纽带。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共同的精神纽带和商业利益的感召下,默罕默德建立起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政权,在传教的同时,便迅速地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但阿拉伯人深知,贸易通道向半岛的转移,纯属上天所赐的机遇,不一定能够长久;为了保住现有的繁荣贸易港,并取得传统陆上贸易线路的掌控权,新兴的伊斯兰政权,便开始了向周边地区扩张的步伐。他们渐渐从阿拉伯商人,成为了阿拉伯战士。

然而此时的波斯人,因与罗马人的长期死磕,实力消耗殆尽;而阿拉伯人,却韬光养晦、一路“闷声发大财”,正在斗志高昂之际。阿拉伯人都没怎么费劲,就灭了波斯,顺带着,还把罗马人彻底赶出了亚洲,甚至占领了其北非的属地。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就这样咸鱼翻身,成为了中东地区新的霸主。

二、曾经的世界文明中心

阿拉伯人通过持续扩张,牢牢掌控了欧亚大陆的商路枢纽,在其后的几百年间,沟通东西方的经济,通过从事商业贸易,成为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地方,比起当时的基督教欧洲,简直可以称得上是高富帅。

阿拉伯帝国,与此前历史上的大帝国相比,领土面积遥遥领先。她极盛时期的领土,分别是之前所有大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大约两倍。



但领土和财富,还不足以代表阿拉伯帝国的强大,事实上,从公元8-13世纪的500年间,伊斯兰世界,还是当时世界当之无愧的科技中心。因为阿拉伯帝国境内除了阿拉伯人,还有西亚的波斯人,北非的摩尔人,所以历史学家把这个时代称为——伊斯兰的黄金时代Islam Golden Age。

当时的阿拉伯人,在抢地盘、做生意的同时,还自觉承担起了一项及其重要的使命,即三大文明之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虽然很多研究表明,现代科学,起源于欧洲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但欧洲文明在历史上,并非持续发展的。欧洲文明在公元前后,的确经历了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辉煌,但从公元300年开始,就发生了断崖式的衰落。衰落的原因,就是基督教的兴起。

很多人认为现在非常宽容、理性的基督教,在那个时代,极其得不宽容。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基督教会所扮演的,是垄断文化、禁锢思想、阻碍文明进步的,既极保守和不光彩的角色。

而当时刚在东方兴起的伊斯兰教,却显得海纳百川、十分包容。所以,当时很多罗马人带着书和头脑中的学问,一路向东,跑到了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地区。而这些罗马人,在客观上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他们很快就在当地扎下根来,学会了说阿拉伯语,并把古希腊罗马的著作,从希腊文和拉丁文,翻译成了阿拉伯文。

所以在中世纪,基督教神权统治欧洲的时代,是当时的穆斯林,翻译并保留了古希腊罗马的大量文明典籍,让这些人类文明的火种,在欧洲长期的战乱动荡和文明接续的过程中,有惊无险、安然无恙地被保存下来。直至几百年后,伊斯兰世界又把这些文明的火种,再次“交棒”还给欧洲,才点燃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伊斯兰教用其独特方式,完成了她在世界文明史上的使命。



巴格达曾被称作智慧之城;早在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就在巴格达建立起全国性、综合性的学术机构——智慧宫,聚集起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这些翻译者,同时也是相关学科的学者。据说,阿拉伯帝国的苏丹,支付给学者翻译书籍的稿酬标准,是与译著等重的黄金。

在如此诱人的条件下,大批希腊、印度和波斯等地引进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译本,经过专业学者的系统翻译、整理和注释,相继以阿拉伯语问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阿拉伯翻译运动。

翻译书籍,对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来说,有什么现实的用处吗?答案也许是,没有。也可能只是想从文化角度,炫耀一下帝国的强大实力,抑或是中国人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但不得不说,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穆斯林统治者的宽容、智慧和远见。阿拉伯翻译运动,不但保留了西方文明的火种,而且是一种由统治者主导的、大规模、成体系的保留。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那个每天晚上一定要听故事的国王,是有原型的,即巴格达的苏丹,哈伦·拉希德(764—809年)。其实当时很多的穆斯林统治者,都是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开明君主,都表现出了对于哲学、科学巨大的热情。

曾经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大部分书籍都被侵略者烧毁了,包括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的著作,中世纪的西欧,几乎没人知道他们的具体学说,而顶多只是听说过这些名字而已。但从11世纪开始,西欧人总是惊讶地发现,从东边打过来的穆斯林,却具有相当的文化学养和文明程度。有许多属于欧洲的文化,欧洲人自己都不清楚,反而被那些穆斯林知道得清清楚楚。

所以,从11世纪开始,欧洲又兴起了另一场声势浩大的翻译运动,这次叫做拉丁翻译运动,因为这次是西欧人,把被阿拉伯人保留下来的文明火种,再一次重新翻译回拉丁文。而承担翻译工作的,就是当时欧洲各地陆续开办的大学里的学者。其中,就包括了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博洛尼亚大学。

因为许多学术内容都是从伊斯兰世界学来的,所以早期的博洛尼亚法学院,其运营框架,也直接拷贝了伊斯兰模式。

比如给学生讲课,那真的就是讲,就是举着一本书大声念,因为在曾经的伊斯兰地区,上课就是这个样子;还有,学者辩论的规则,也都直接拷贝自原来的伊斯兰世界。


先从西到东、再从东到西的翻译运动,留住了西方文明的火种,更重要的是,点燃了文艺复兴运动。而后来对欧洲基督教世界影响深远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后来的宪正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无一不建立在拉丁翻译运动的基础之上。其中,欧洲大学的建立和兴起,同样起了关键作用。但所有这些,归根结底,都是拜阿拉伯翻译运动,对古代西方文明的保留和传承所赐。

近代以来,世界文化一直由欧美所主导。大多数非历史专业的普通人,对伊斯兰文明曾经达到过的高度、取得过的辉煌,完全一无所知;不知道阿拉伯人曾系统地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思想和文明成果,并对整个人类文明作出过原创性的、无法抹杀的贡献。而文艺复兴以后,西欧的许多科学、医学和哲学研究,都是在伊斯兰学者所构建的基础上,才得以突飞猛进、再造辉煌。



从15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到16世纪基督教势力在西班牙的收复失地运动,再到1683年的维也纳之战,重新崛起的基督教文明,终于成功阻挡了伊斯兰势力的西进和扩张势头;直至17世纪,最后一个由穆斯林建立的大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入衰落,好像是此消彼长般,伊斯兰文明从此便一蹶不振、逐渐被边缘化,最终落入了历史的尘埃。

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或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伊斯兰世界曾经的文明和辉煌,不知为何,总是有意无意被世人忽略。不知这是西方世界因新仇旧恨,对伊斯兰世界的有意忽视、刻意打压;还是时至今日,基督教世界依旧因曾经的威胁,而对伊斯兰世界惊魂未定、心存忌惮。

总之,阿拉伯人的初衷,原本不过是为了保护贸易港口、掌控传统陆上商路,这些利益诉求,在传播伊斯兰教的同时,不断向周边的地区扩张。但扩张的结果,却始料未及,不但建立起了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商业帝国;还接过了古希腊罗马的文明火炬,孕育出璀璨的伊斯兰文明,并在合当的历史时刻,把它们再次交还给了欧洲,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无可取代的贡献。

3、伊斯兰文明一度辉煌的原因

伊斯兰文明出现的时间,可以说非常得晚,在此前一千年以前的BC600—BC200年,被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即当时在地理上几乎完全隔绝的几个地区,同时发生了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几种重要文明形态:如古希腊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此后,又几乎在同一时期,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欧洲的罗马帝国和东亚的汉帝国,两个帝国、两种文明几乎又一同绽放、鼎盛一时。但在2世纪后,两个帝国却几乎同时开始风雨飘摇、走向衰落。自此,欧洲进入了千年黑暗的中世纪,中华帝国则落入了魏晋南北朝约400年的分裂和战乱之中。

自从公元4世纪,罗马的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基督信仰便从此统治了欧洲,成为所有欧洲人的共同信仰。无论是罗马的天主教会,还是拜占庭的东正教会,失去了竞争,统治难免趋于专制和保守,欧洲也随之陷入了漫漫黑暗的中世纪。

但与此同时,世界版图上,处于两大文明中间地带的阿拉伯人,却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在万马齐喑之时,异军突起、发展壮大,占据了世界文明的高地。而大器晚成的伊斯兰文明,一举登上了世界文明之巅,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屹立不倒。这其中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

从地理上看,伊斯兰世界,从阿拉伯半岛向外扩散,正处于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无论是商品、货物的流通;还是知识、信息的交流,都十分便利。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技成就,很多并非诞生于西欧本土,而是来自东部的埃及的亚历山大、小亚细亚的叙利亚等地。这些地区本身,就在后来的阿拉伯帝国势力范围内。

善于经商,使得伊斯兰世界迅速发展、富强起来,而阿拉伯帝国,正因其富裕和强大,才拥有了更博大的胸襟、包容的理念;领土的广袤,也给帝国带来了各地区、各种族的多元文化和文明。在帝国开放宽容的文化氛围之中,鼓励学术、倡导研究的政策激励之下,阿拉伯社会,曾一度热情万张、如饥似渴地收集、翻译、研究、整理,来自其他文明的科技思想成果,使得帝国在很长时期,科技水平稳居世界领先地位。



中亚的穆斯林商人,曾在几个世纪里行走在“丝绸之路”上,通过商业和贸易,成为沟通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和文明的使者。传统欧洲社会,崇尚武力和战争,而相比于战争,经商,显然是一种更加积极和平、更富建设性的沟通方式。

当然,阿拉伯帝国在扩张过程中,除了传教、经商,同样免不了军事征服。在征服之中,穆斯林接触、学习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和文明,同样大大地促进了伊斯兰地区的科技文化的繁荣。

比如751年,阿拉伯帝国与唐王朝在中亚进行过一场重要的战役,史称怛罗斯之战。战争结果是,阿拉伯帝国战胜唐帝国。这场战役,不但划定了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势力范围,唐帝国失去了原本的一些控制地区;战争的副产品是,促进了中国造纸术等先进技术,向西亚伊斯兰世界的传播。

在繁盛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其疆域内可谓民族、种族众多,穆斯林在帝国内部,不断吸收、消化原来埃及、波斯、古希腊罗马的不同文化,以一种良性竞争的姿态,促进了整个伊斯兰文明的发展,而这种文明,既个性鲜明、又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和包容性。



阿拉伯文明的科学成就,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正如西方近代的科学成就,与基督教密不可分一样,两者情况非常类似。

伊斯兰教在创立之初,提倡兼收并蓄、宽容开放,因此,欧洲陷于停滞的文化和科学,才能够在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帝国得到发展。而到文艺复兴以后,基督教世界实施宗教改革、打破藩篱,日益变得开放包容,促使其科学艺术、思想文化蓬勃发展;而彼时的伊斯兰世界,却因伊斯兰教的日趋封闭保守,不但科学文化陷于停滞,甚至整个社会都落入黑暗之中。

难道这是神的刻意安排吗?两种宗教,据说相信的是一个真神——圣祖先徒亚伯拉罕,是否她们非得要此消彼长、彼此接力?但可以肯定的是,心胸宽广、求知好学者一定是强大自信、充满希望的;只有那些虚弱苟且、走下坡路的症权或统治者,才热衷于树立权威,扼杀思想独立和学术自由。

据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曾说过一句话:“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体现了他对学术的重视。阿拉伯有学者表示,穆罕默德的确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只是在7世纪的阿拉伯人的认知之中,中国已经是最遥远的地方了,因此他所提到的中国,只是个比喻;穆罕默德的本意是,不管获得学问多么困难,都应去努力追求。

伊斯兰世界的灿烂文明,体现在天文、数学、物理、医学、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曾遥遥领先于世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的穆斯林,是最先掌握航海技术的人,如果不是他们发明罗盘指南针和航海图,也就不可能有欧洲人15世纪开始的大航海和地理大发现。

而正是大航海,才把整个世界联系到了一起,开启了人类全球化的新纪元。以此类推,没有伊斯兰文明,也就无法出现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人类也就无法因此而一脚踏入现代社会。或者说,这个进程将被无限拖后。



阿拉伯帝国在公元10–12世纪达到鼎盛,此后被疯狂西征的蒙古大军的铁蹄所覆灭,凶悍的蒙古人在攻伐过程中,一边被伊斯兰各国的文明和富庶所惊叹,一边丧心病狂、屠城无数。期间除了少数工匠得以幸存,许多阿拉伯精英被悉数屠杀。野蛮的蒙古,是阻碍了伊斯兰文明发展进程的罪魁祸首。

耐人寻味的是,许多国人,总是对蒙古人好感颇多,为成吉思汗大唱赞歌,而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却天然采取一种全盘否定、深恶痛绝的态度。

阿拉伯文明最终没能孕育出现代科学,原因有许多,也许政教合一,是无法解决的弊端。穆斯林政权的特点是政教合一。然而,只要一个症权权力集中、为专痣提供了方便,即便在其上升期,能够保持一定开放、取得相当成就;但终究无法改变专痣权力的内在悖论——所征服地区越大、拥有权力越大,其维护专痣权力的动力就越强,症权的危机感反而因此加重,并变得更加专痣保守僵化,直至万劫不复。这种情况,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后期表现得尤其突出,有关历史,在我的下篇文章将会提及。


西班牙科尔多瓦的大清真寺,其内部装饰精美绝伦

事实上,在阿拉伯帝国后期,权力的确开始了对于科学的打压,比如拆毁天文台,审判科学人士等;并且,后来帝国内部的教育也越来越刻板保守,倾向于经院化。

而12世纪的欧洲,人文主义慢慢兴起,各种大学开始兴办,世俗思想相对于宗教神权,显得越发活跃,在与宗教保守力量的较量中,科学发现和思想创新,在大学不断涌现。因此,两种文明便再次分道扬镳,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演化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大相径庭、截然不同的样子。

无论如何,阿拉伯人在科技上的成就,为后来中世纪末期的欧洲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料以及研究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欧洲和全世界科技的复兴和进步。

现在全世界总共约16亿穆斯林,除了阿拉伯人,还有中亚的波斯人、土耳其人、突厥人;东亚的维吾尔人、哈萨克人、巴基斯坦人;南亚的马来人、印尼人;还有北非的柏柏人等等。穆斯林的地区、民族和人种的构成非常庞杂,而这,也充分体现了伊斯兰教之下,民族和文化的多元性,在《古兰经》中,承认差异和不同是真主的一种恩惠。

--END --

本文未完待续,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以简捷通俗地向您呈现,关于伊斯兰教尽可能完整的历史和知识,探讨应该如何看待穆斯林问题,您的阅读、关注,评论、转发,都是对我的最大鼓励。

本期附录:向您推荐我的精选材料,作为您的扩充阅读

伊斯兰文明的原创性

本文因篇幅原因,许多伊斯兰世界的历史只能一笔带过。根据文中讲述内容,好像历史上的伊斯兰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仅仅起到一种桥梁作用,或像一个内存条,只是负责了一些信息的运输、翻译、存取工作而已。

但事实上,阿拉伯文明的价值绝不止于此。可以说,这是一个完全被低估了的文明。近几十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阿拉伯文明有很多原创性的科学发明,而且,其辉煌程度要比我们所认为的要高得多。

要了解阿拉伯文明的辉煌,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入手,这就是阿拉伯鼎盛时代科学领域的集大成者,甚至是古希腊之后,文艺复兴之前,最重要的科学家,也就是波斯的花拉子密。

花拉子密是少有的全才型的学者,在阿拉伯文明中,他的地位有点像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或文艺复兴时英国的牛顿,在数学、地理、天文及地图学等方面,都有着杰出而独到的贡献。

就像欧几里德确立了几何学,作为数学的一个独立分支;花拉子密则是确立了代数学,成为后世数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他在数学上的代表作就叫做《代数学》,其中花拉子密给出了一元二次方程的通用解法。

而今天的数学通用语言,阿拉伯数字,也正是花拉子密在著作中使用的印度数字,它们在12世纪被翻译成拉丁语传到欧洲,才被欧洲人误以为印度数字是阿拉伯人的发明,于是被叫成了阿拉伯数字。

在天文学上,花拉子密拓展了托勒密奠定的经典天文学范畴。但他研究天文学的动机很有意思,竟然是为准确测量星象、方位和时间,以便穆斯林能在正确时间、对正确方向朝拜。可见,伊斯兰教对于科学的激发作用,这与后来基督徒为了证明上帝的伟大,而在哲学和科学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异曲同工。

花拉子密还发明了最早的象限仪,这个观测星空的天文仪器,后来被欧洲人称为“第一象限仪”。而那些我们熟悉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都是他为了方便天文学中的计算而发明的。

花拉子密的另一大贡献在地理学上,他完善了托勒密的《地理学》,修正了世界上主要城市的位置,并且给出了对地球地形、地貌的描述,这些地理概念,大都成了今天地理学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

花拉子密是伊斯兰世界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但阿拉伯帝国的全盛时期,一流的科学家远不止他一人。那个时代,在阿拉伯半岛和波斯地区,这些伊斯兰教影响最为深远的地方,科技文化方面所涌现的人才和学者,可谓群星璀璨。



如果我们挑一个最重要的成就来说,就是炼金术,而这,也是现代化学的源头。虽然古代中国人与伊斯兰世界一样,热衷于炼金术,但阿拉伯人却实实在在地为这门新学科完成了奠基。

阿拉伯人在这方面的成果是,发明并且改良了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如蒸馏、升华、过滤和结晶等;成功提炼出纯酒精、苏打(碳酸钠)、硝酸、硫酸、盐酸、硝酸银和硝酸钾等,多种化学物质。

阿拉伯学者在治学方法上的进步之处在于,在科学研究时,注重基于量化实验的研究方法,并因此得以修正过去许多根据主观经验得出的结论。

在诸多的炼金术士中,值得一提的是贾比尔(和穆罕默德的弟子同名)的阿布·哈扬,他被誉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他用科学实验方法,发现了很多种化学物质,并记录下这些化学物质的制作方法,以及金属的冶炼方法。

贾尔比的著作14世纪被翻译成拉丁文传入到欧洲,成为后来欧洲炼金术士和早期化学家重要的参考书,比如牛顿在晚年时就曾痴迷于炼金术,应该同样是受到了这位穆斯林的影响。今天,大量的化学名称和术语都来自阿拉伯语,恐怕也与穆斯林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有关。

而且,因为治学的规模化和常规化,世界最早的同行评审制度,始于阿拉伯地区。比如医生给病人治疗,无论结果如何,医生的记录都会被由当地医生组成的评议会检阅,判断医生的工作是否符合医疗规范的要求。同行审查制度,使得以往医生们失败的教训,得以被有效地避免;成功的经验,得以被广泛推广。

阿拉伯帝国拥有专门的学术机构、学术组织;科学研究方面,采用量化实验研究方法,实验数据能被翔实记录;同行间采取的评审制度,医生对于诊疗过程的完整记录,等等,不得不说,都是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而这些现代化的行业规范与行业合作,使已有的知识成果被有效传承,也大大加快了新知识的创造、新科技的进步。

此外,被称为医学之父的伊本·西那,研究了传染病,其医学著作《医典》被后世的欧洲人奉为圭臬;而哲学家、医学家拉齐斯,通过临床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经验,写下了无数医学著作;伊斯兰世界的物理学家,创立了光学,并研究了光的速度、传播和折射等物理现象;穆斯林占星家缜密地研究天体运行,已有人在当时已经意识到日心说的可能性,阿拉伯帝国的理性科学,可以说成就斐然。

-- END --

注:附录内容,参考了“得到”APP中,吴军先生的“科学史纲50讲”,特此说明。

TOP

https://mp.weixin.qq.com/s/e0-Yz7IOcHpTXImNASHJUQ
伊斯兰教,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之三)

From  Jennifer钱立峰  好奇的芦苇  Today
导读:如何判断一种宗教是文明的还是野蛮的?自从我的前两篇有关文章发出,所引发的激烈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一些朋友坚持认为,伊斯兰教骨子里就是极端的、野蛮的,甚至认定这就是邪教。

但至少我无法想象,一种宗教,既然经历了1400年的历史,并拥有着全球16亿的信众,怎么可能是一种邪教?除非有人对超过千年的人类历史,及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持一种普遍怀疑的态度。

历史上的伊斯兰教,的确不乏武力扩张,甚至我们能够将整个人类历史,看成是一部战争史。但古今中外,所有相互攻伐和彼此占领,直到近代的一战、二战,试问有没有不使用武力和暴力,而凭直接向对手宣讲教义和理想,就取得成功的?问题的关键,是看征服者完成扩张后,对该地区的治理方式。

历史上伊斯兰世界,一直未停下扩张的脚步,但我们却鲜有听说,穆斯林在攻城之后,加以屠城的;相比之下,国人耳熟能详的各种战争,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清朝女真人入关,包括近代日本侵华,获胜者攻下城池,屠戮平民、无恶不作的,却是比比皆是、史不绝书。

往期相关文章:
伊斯兰教,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之一)
伊斯兰教,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之二)
关于王权的底层逻辑——《权力的游戏》之二


伊斯兰教,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
(之三)十字军东征

文 | 立峰


要说清楚伊斯兰教,一定要讲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千年恩怨,而这,所必须直面、无法绕开的历史话题,就是十字军东征Crusade。观察两大宗教的恩怨纠葛,我们须先从十字军东征的故事讲起。

1、耶路撒冷

犹太法典里说: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都在耶路撒冷。但若研究耶路撒冷的历史,我们可能发现,事实上,上帝是把全世界九分的苦难,都给了这座城市。

耶路撒冷这个地方真的太特别了,全世界我们可能都找不到一座城市,拥有如此复杂的历史。约在公元前一千年,犹太首领大卫攻占了这里,把它作为首都,建立了统一的犹太王国。Jerusalem是希伯莱语的英译,“耶路”代表“城市”,而“撒冷”的意思是“和平”,即“和平之城”。阿拉伯人称之为Al-Quds,即圣城HolyCity。


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

罗马帝国后期,奉基督教为国教。据《圣经》记载,耶路撒冷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升天的地方。后来犹太人被罗马人赶走,基督徒在此建起了圣墓教堂,耶路撒冷也从此成为基督教的圣地,是所有基督徒最重要的朝圣目的地。

后来罗马帝国逐渐衰落,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成了耶路撒冷的新主人。据《古兰经》记载,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在此“夜行登霄”,后来又在此地升天。于是,伊斯兰教把耶路撒冷视为麦加、麦地那之外的第三圣地,并在圣殿山上建起两座著名清真寺——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


中间金顶的是圆顶清真寺,右下灰顶的是阿克萨清真寺

至此,耶路撒冷便成为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虽然早在8世纪,耶路撒冷就落入穆斯林手中,但犹太教徒和基督徒,每年去耶路撒冷的朝圣,并未受到影响。因为在阿拉伯帝国的强盛期,对宗教也采取了较宽容的政策;更重要的是,在善于经商的穆斯林眼里,一切皆是生意,无论来到这里的是谁,朝圣活动都被看作是一桩赚钱的买卖。

2、十字军东征的爆发原因

但自从11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开始走下坡路,一些穆斯林对异教徒带来的影响,逐渐产生畏惧,特别是埃及法蒂玛王朝的暴君哈基姆,干脆下令摧毁了耶路撒冷境内的许多基督教和犹太教的教堂,其中包括基督徒心目中的圣殿——圣墓教堂;来到这里的朝圣者,还常常遭到迫害,待遇急转直下。

而与此同时,当时的安纳托利亚半岛,有支叫塞尔柱突厥的穆斯林正在兴起,不但直逼君士坦丁堡城下,还阻断了基督徒的朝圣之路。东罗马皇帝阿历克修斯,只得写信向罗马教廷请求救援。

虽然当时基督教的东西教会已各自为政、貌合神离,但一方面,无论东西,整个基督教世界,都日益感受到来自伊斯兰世界的威胁;另一方面,西边的罗马教皇,也想趁此机会,树立自己的权威,同时借助战争,来转移西欧社会内部,逐渐加深的矛盾。

每每回看历史,往往会感觉十分搞笑。在发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前,基督教阵营里的王公贵族们,从未停止过相互间的征伐,任何一点鸡毛蒜皮,都能成为他们相互开仗的充足理由。然而,当教皇乌尔班二世吹响东征的号角,各路贵族又立马握手言欢,在对异教徒种种暴行的群情激愤中,泪流满面、一致对外。

所以,无论什么年代,树立一个共同的外敌,都是缓解自己内部矛盾的最有效办法;而且,中世纪骑士和屌丝们的杀戮冲动,也急需找到一个宣泄出口;而所谓圣战,无非为荷尔蒙过剩的基督徒,找到了可供其抢劫杀戮最为理想的目标——东方的异教徒穆斯林。

历史上十字军东征,根据不同算法,有说8次的,也有说10次的。但无论如何,最精彩的还是前面4次。基督徒们从王公贵族到农民屌丝,个个跃跃欲试、摩拳擦掌。甚至有位著名的法国王后,阿基坦的埃莉诺,还组织过女子十字军,一路上闹出许多绯闻,回来就送给她的法王老公,一顶巨大的绿帽。

下面,我们从前4次十字军东征的故事里,也可自行咂麽一下,在11-12世纪,基督徒pk穆斯林,究竟是谁比较文明,而谁又更加野蛮呢?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世界战争史上,首次提到“圣战”二字,并且是由罗马教皇亲自提出的。



3、第一次东征——基督徒的屠城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端于1096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在法国城市克莱芒召开大会、发表演讲,动员各路人马,组织十字军东征。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自然得到了基督教内部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中世纪的西欧乡巴佬们,几乎人人急不可待,都想趁此机会,去传说中富庶的东方开开眼界、旅游一番;顺便搜刮点财富、抢夺些地盘,何乐而不为?

所以,还没等教皇开会定下的出征日期到来,第一批十字军,就迫不及待、踏上了去东方洗劫的征途。这批先行出发的十字军,是法国一所修道院的隐修士彼得所率领的约2万名贫农基督徒。当然,他们的主要考虑,先下手为强,怕是去晚了,就抢不到东西了。

我们别以为中世纪的战争,真有什么高尚的目的。无非是一群农民基督徒,从土地里刨不出更多东西,想去富饶的东方掠夺财富而已。如若他们手中高举宗教圣战的大旗,那么对异教徒的抢劫,就更增添了一种正义和神圣的色彩。再说,教皇明明白白地许诺了,凡在圣战中战死的基督徒,都可以优先获得进入天堂的门票。

所以未及教皇组织的正规军整装待发,先头的屌丝大军,就提前好几个月出发了。但打仗抢劫,还是需要些成本的,这帮农民因匆忙上路、又补给不足,一路上就不幸病死好几千人;途中为了抢夺财物,又杀害了许多犹太人,还用暴力逼迫路人归信基督。还没等看到异教徒的影子,他们就已犯下了各种暴行。

当幸存者千辛万苦来到君士坦丁堡城下,面对以逸待劳、勇猛强悍的穆斯林,欧洲农民才发现自己完全不是对手。最终,他们在小亚细亚,被塞尔柱人所屠杀殆尽、死在了异国他乡。值得欣慰的是,这个十字军要饭军团,一定全都如愿以偿,如教皇承诺的那样,升入天堂,见上帝去了。



第二批十字军,是教皇组织的正规军,情况则完全不同,全由高富帅的骑士贵族组成,其中不乏皇亲国戚、公爵伯爵,人数2.5–3万。这支大军做了充分的战前准备,不仅由热那亚和威尼斯的商人供应和组建船队;并在抵达君士坦丁堡后,由东罗马皇帝负责提供补给。

这何尝不是一种风险投资。事实上,古代的战争,很多被视为投资回报率颇高的投资,通过战争抢夺土地和财富,是快速致富的最佳途径。中世纪的农业社会,严重缺乏投资渠道,很多热钱都愿意冒些风险投资战争。当然而骑士和士兵,用自己的生命,参与了这种风险颇高的赌博。

当这支基督军团浩浩荡荡开进小亚细亚,就马不停蹄地展开了他们烧杀抢掠的主营业务,一直打到达耶路撒冷城外,军队才开始扎下营寨,按部就班地对这座城池实施围攻。第一次东征的十字军,因计划周密、有备而来,而顺利得出人意料。而城里的穆斯林,还没等回过神来,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围城40天后,耶路撒冷城便宣告陷落。

而基督徒大军一旦进入耶路撒冷城,压抑已久的各种情绪,便瞬间来了个彻底爆发。一直以来,对于穆斯林的羡慕嫉妒恨,对于财富的无尽渴望以及贪婪,内心五味杂陈的自卑和恐惧,等等等等,瞬间即转化成了对城中平民的疯狂杀戮和抢劫。



本来古代战争,获胜一方攻下城池,首领放任攻城将士进城大肆抢劫几天,以充当战胜的犒赏或是军饷,并不算新鲜,甚至是种惯例。但这伙打着上帝旗号的十字军,却似乎丧心病狂得多,据史料记载,那次被十字军屠杀的穆斯林和犹太平民,人数竟然超过了7万。其场面之血腥惨烈,日本作家盐野七生在《海都物语》里讲到,当时杀得城内“鲜血没过了脚踝”。

第一次东征的胜利,是所有十字军战争中,基督徒战胜穆斯林的唯一一次。西欧的基督徒,也凭着这次的大获全胜,于1099年建立起了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埃德萨伯国、的黎波里伯国,这四个十字军国家。

虽然夺回了圣城,建起了十字军国家,基督徒们却还是身陷穆斯林四面八方的包围之中,显得危机重重。事实上,他们的占领不到50年,还没来得及高兴多久时,塞尔柱突厥就于1144年,又打回了挨德萨伯国,并再次逼近耶路撒冷。

4、第二、三次东征——穆斯林的宽容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正是为响应这次耶路撒冷王国的请求,在法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三世的亲自率领下,又踌躇满志地出发了。但在取得第一次辉煌战果后,胜利的天平,却再没倒向基督徒。第二次十字军出师不利,不但未取得任何战果,反而催生了以埃及阿尤布王朝的苏丹萨拉丁为首的,反十字军的穆斯林联盟。

1187年,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未满百年,萨拉丁率领的穆斯林军队,在哈丁战役中,一举击败了驻守当地的十字军,重新占领了圣城耶路撒冷。

但让人深感意外的是,重新夺回圣城的穆斯林,却并未再次上演当年基督徒疯狂屠城的一幕。萨拉丁没有选择血债血还、大开杀戒,而是宽宏大量地放过了城里的基督徒,仅将他们全部驱逐出耶路撒冷了事。萨拉丁用行动,向世人展示了穆斯林的宽阔气度与胸襟。(感兴趣的小伙伴,可通过电影《天朝王国》重温这一幕场景。)


电影《天朝王国》里的萨拉丁

但与此同时,西方的基督徒,可不打算善罢甘休,仅仅两年以后,他们就再次招兵买马,启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1192)。这次十字军东征,在历史上最为著名,因为这次的几位男主超帅:有大名鼎鼎的英格兰王国狮心王理查德、法兰西王国菲利二世、神圣罗马帝国国王、加上奥地利等国国王。这次由国王们共同亲自披挂上阵、领军出征的东征,想必精彩至极,但是结果仍然差强人意、出人意料地狗血。

这支天主教联军声势浩大、目标明确——势在必得地从异教徒手里收复圣城耶路撒冷,并打败大名鼎鼎的萨拉丁。当然,不遗余力抢夺财富、树立一些明星国王的声望,自然不言而喻。这么多的人精,长途跋涉、拼死出征,到底为了啥?每个人心里都清清楚楚的。

要知道,中世纪欧洲的十字军,想要到达耶路撒冷,可不会有飞机坐,一路上无外乎就是各种烧杀抢掠+耍流氓。异教徒的地盘肯定要抢,但一有机会,途径的各种小国家也不打算放过,包括自家的基督教兄弟,该出手时同样毫不手软。

就拿狮心王理查德来说,从英国出发向西走的路上,完全没有闲着。他先去了趟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岛,帮着远嫁至此的亲妹妹——没来得及生出孩子就死了丈夫的国王遗孀——讨要说法,并如愿以偿得到一大笔赔偿;接着经过塞浦路斯,随便找了个理由就征服了这个小国,临了还不忘玩一次屠城游戏。顺便说一句,塞浦路斯同样是信奉天主教的。

这也难怪,各路贵族,从欧洲长途跋涉去耶路撒冷打群架、抢地盘,一路上的补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军费实在难以落实时,也只好出此下策了。再说,他们请雇佣兵,天职就是上阵杀敌、收取佣金;只要有利润、有好处,对这些十字军来说,屠杀穆斯林异教徒、与屠杀基督教的主内兄弟,没啥区别,更不会有心理障碍。

就这样,等欧洲各路的国王贵族们,终于集结到了耶路撒冷城下时,一个个已经是战功赫赫、收获满满了。虽然在与穆斯林的战斗中,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胜利,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毕竟是耶路撒冷。

但新的麻烦又来了,这些各国王贵族组成的联军,还没正式跟萨拉丁开打,就像一群分赃不均的孩子,为了胜利后由谁来坐耶路撒冷国王位,这个关键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上帝的荣耀和圣战的誓言,早都被他们抛到了九霄云外。吵架的结果,是不欢而散,投入产出比如此不明确的生意,只有傻瓜才做。所幸他们各自早有斩获,已经是不虚此行了,现在也懒得纠缠,干脆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吧。



这支军队虽然很不像话,但好在狮心王理查德,绝不只是徒有虚名之辈。当小伙伴们一哄而散,理查德却在耶路撒冷城外坚持了好一阵子,期间还流传出狮心王与萨拉丁,这两个基督徒与穆斯林,相互仰慕、英雄相惜的战地佳话和感人故事。最后,两人又不约而同,因为长年在外征战、国内不免乱套,而无心恋战。于是,两人匆匆签下一纸为期三年的停战协定后,狮心王也踏上了返回英国的行程。

5、第四次东征——自相残杀

如果说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欧洲各路诸侯虽然表现得毫无荣誉感,但好歹狮心王和萨拉丁最后还是比划了一下,虽未取胜,狮心王也算赢得了萨拉丁的尊重。那么,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所上演的奇葩闹剧,堪称基督教历史上的污点和耻辱。

彼时罗马教皇已是史上著名的强势教皇英诺森三世,他与法王商议,根据前几次的经验,攻打耶路撒冷好像太不靠谱。要不索性横穿地中海,直接去攻打北非的埃及,因为那既是老对头萨拉丁的老家,也能就此把伊斯兰世界从西向东拦腰截成两断。

但十字军若要渡过地中海前往埃及,唯一的办法,就是筹到足够的钱,去威尼斯人那里购买船只。但买船可是大钱,这帮基督徒正穷得一筹莫展,于是他们一致决定,先攻去打隔壁的扎拉城,至于城里住的是不是基督徒,早就无关紧要了。可当他们真的打下了扎拉城,得到的战利品加起来,还是远远不够购支付威尼斯人造船的订单总额,剩下的钱什么办呢?

正在火烧眉毛之际,就来了笔大生意。一位东罗马的王子阿列克谢,跑来找十字军帮忙,他的王位被叔叔给夺去了,想让十字军帮忙上演一出“王子复仇记”,为他抢回王位。当然,事成之后的重金酬谢,是绝对不会少的。这样一来,十字军不但能还清欠威尼斯人的船钱,还能剩下大笔丰厚的利润。有了一流装备,他们的抢劫“生意”,以后还怕没得做吗?

最终,第四次的十字军东征,非但从未踏上过异教徒的土地,反而调转枪口,去攻打了和他们一样信仰上帝的君士坦丁堡——这座最初将基督教接纳为国教的城市。君士坦丁堡的战事毫无悬念,被他们的主内兄弟一举攻陷;而这帮天主教徒,对城里的基督徒,完全没有显示出一点怜悯之情,照旧屠城三天,用抢劫强奸、屠杀平民的方式,赚到了他们东征的“利润”。



对比穆斯林苏丹萨拉丁,对占领了圣城近百年的基督徒,所表现出的大度、宽容和慈悲;这帮禽兽的十字军基督徒,无论对本就恨之入骨的穆斯林异教徒,还是对信仰同一上帝的兄弟姊妹,屡屡表现出的残忍、血腥和野蛮,两者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一目了然、高下立现。

6、遵从教义还是看重利益

在没有外人在场,基督教自家兄弟处理家务时,罗马和拜占庭,为了争夺基督教江湖的总舵主地位,从来都斗得不亦乐乎。比如1054年,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大牧首,就一度热衷于相互开除对方教籍的游戏,并异口同声指责对方为异端。

1096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响应东罗马皇帝阿历克修斯的求援,征招十字军出兵帮助攻打穆斯林,多半也是想趁此机会树立威望,顺便去富庶的东方穆斯林那里,烧杀抢掠一番,捞些好处回来。

更有甚者,英诺森三世发动的第四次东征,最终不但占领君士坦丁堡,还毫无怜悯地屠城三日,所造成的伤害,大大削弱了拜占庭的元气。这些基督徒,嘴上高喊的“圣战”口号,显然出自教义;但同时,耶稣他老人家,在圣经中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世人的教义,“爱人如己”呢?恐怕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处在极端环境下的人,内心是很难谈得上“爱”的。

虽然几百年来,罗马与拜占庭,相互间的意气之争从未消停。但是,当拜占庭真被同是穆斯林的奥斯曼突厥人灭亡时,罗马教会才真正感到了唇亡齿寒。而那个时候,最要命的问题已经成了,究竟谁才能从东面挡住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这样的生死存亡问题。

可惜,自从公元8世纪阿拉伯穆斯林崛起,耶路撒冷基本上都在穆斯林手里。自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1096年,到1291年,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才彻底消灭了十字军建立的国家,终结了十字军战争。而奥斯曼帝国打败马穆鲁克王朝,控制耶路撒冷,就是后话了。但不管怎样,他们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



历史上最后妄图发动十字军东征的罗马教皇,是庇护二世,他在1458年登基成为教皇后,便头脑发热,号召欧洲各国再次举起圣战大旗,向伊斯坦布尔进发,夺回被奥斯曼帝国占领的基督教领土。

彼时离前一次十字军东征,已过去近200年,就连十字军东征Crusade这个词儿,都快要被遗忘了。而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势头正盛,庇护二世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这位执着的教皇,为这个理想努力了多年之后,还是鲜有世俗君主愿意搭理此事。于是,他只好带着满腔遗憾,郁郁而终、去了天堂。

十字军TheCrusades,这个名字虽然好听,不过是些西欧的落破骑士、失地农民和宗教狂热者,打着“收复圣地”的旗号,过境东罗马,大肆劫掠。而之前与东罗马结怨颇深的威尼斯,也成了帮凶,不仅在提供船只时,毫不手软、坐地起价,大发战争财;甚至在第4次东征中,有意怂恿那些毫无节操的十字军成员,攻打和洗劫君士坦丁堡。

而君士坦丁堡所遭的浩劫,堪比4世纪西罗马帝国被灭国那次,君士坦丁堡几个世纪积累下来的财富和艺术品,被洗劫一空,城里的生灵,惨遭涂炭。而威尼斯,及各路大军的首领贵族,却各占山头、各得其所。东罗马帝国却从此彻底衰落下去,再也没能恢复。



光阴荏苒、风云变幻,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庇护二世以后的教皇,再也没那么不切实际的理想和狂热,而是变得更加世俗和务实。在宗教狂热气氛的裹挟之下,屡败屡战的十字军,用战争和暴力手段,始终未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但基督教的欧洲,在后来的几百年间,却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宪症革命、工业革命等手段,最终圆满实现了,当初聚集财富、引领世界的梦想。现代的基督教世界,也远远超越了伊斯兰世界,成为整个世界的绝对中心和领导者。

透过十字军东征的故事,我们能对历史上两大宗教的真实面貌,有所了解。基督教的《圣经·新约》和伊斯兰教的《古兰经》,根本上都来自于犹太教的《圣经·旧约》,它们从教义本身,并无高下之分。



而历史上的伊斯兰教,也曾经在很长历史时期,以无比宽容和开放的心态,在欧亚非三洲、东西方之间,促进了商品交流、贸易往来、文化传播、思想传承,保留了古代文明的火种,创造了辉煌的伊斯兰文明。

历史上的基督教,也曾经表现出落后保守、蛮横暴力的一面。他们垄断文化、扼杀文明,为了抢夺财富、争夺领土,而表现出令人惊讶的贪得无厌、暴力残酷、不择手段、突破底线。

之所以现在基督教,比历史上的基督教,或是其它宗教,显得都更加理性温和、文明宽容,绝不是因为宗教教义本身,而是受到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基督教从未真正实现政教合一,也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其次,文艺复兴运动,曾在欧洲人心中,深深播下了人文主义的种子。依据《人类简史》作者,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观点,人文主义,包括由此引发的现代自油民煮观念,也可以被看成是现代版的宗教,只是把信仰上帝,换成了信仰人本身而已。现代基督教的宽容平和与理性,源于西方社会观念和制度上的开放包容,及其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文化种族、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 END --

本文未完待续,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以简捷通俗地向您呈现,关于伊斯兰教尽可能完整的历史和知识,探讨应该如何看待穆斯林问题,您的阅读、关注,评论、转发,都是对我的最大鼓励。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