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与坚守:四个基督徒医生的年终感言
http://mp.weixin.qq.com/s/8xKXjn65tS8qvXu6c3KJ4A
迷茫与坚守:四个基督徒医生的年终感言
原创 2017-01-23 云鹏、沈世凯等 ijingjie

题图:韩国延世大学医疗院的医生们,在手术前一同为患者祷告
点击上方「ijingjie」可快速关注我们
《境界》独立出品【医疗之光】
岁末,4位基督徒医生,分别在儿科、心血管科、血管外科、艾滋病房,分享这一年他们的痛苦与喜乐,挣扎与安慰,迷茫与坚守。“我祈祷,赐技巧予我手,亲切温柔予我心,赐我专心一意;赐我力量足以稍卸受苦弟兄之负担,真实体会恩赐,除去我心的欺狡与陈俗”。
不收红包收哈达
口述/云鹏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儿科医生
采访/秋菡
来西藏已经半年了,最初几天在拉萨,随后便到了日喀则。
去之前最担心找不到教会,因为多方打听都没有回应。但一到拉萨就有姊妹联络我了,不仅很快找到教会,而且后来没能住上医院宿舍时,还住进了弟兄姊妹家里。感恩,上帝早已为我预备好了属灵的家人。
日喀则属后藏区,相比拉萨,医疗设施更落后,相当于内地八十年代水平。病人和同事都是藏族人比较多,会说普通话的可以交流,不会说的就是鸡同鸭讲了。尤其是病人,大多不会说普通话,所以只能找人翻译。希望迟点医院能安排我们新同事上藏语课,这样更利于工作。
这段时间,对藏传佛教也有些直观地接触了。最震憾还是藏民们的虔诚,随处可见磕等身长头、转经的人,患者在医院都会念着经文,身上披满了从寺庙求来的各种饰物。
转完科室之后,我留在了儿科。工作前会觉得,只要是医院里的在职医生都是我应该向之学习的对象,都是我前辈,大家一起钻研、学习和进步,一起攻克难关。在这儿短短几十天好像被浇了盆凉水,前辈并没有让我看到榜样的力量,同事们也不像在内地实习时那么积极钻研。相反,这里的病患却是让我大开眼界,见识到了各种在内地没有看到的病例。

若是内地医生来的话,可能都会跟我一样痛心:这里新生儿死亡率相当高,很多送到医院就已经不行了;幼儿只要一生病都会比较严重。最主要是卫生条件差,几乎一年洗一次澡,大多数住院是因病菌感染引起的。
家长哺育孩子方面的知识十分缺欠,有的小孩两个月就添加辅食(藏粑,这样会导致营养缺乏和消化系统的疾病)。也有的两岁了还只有母乳喂养,结果导致小孩不会走路或发育不良;这里有很多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由于医术和高原环境等原因,根本没有办法享受正常人的生活。大多数在内地可以预防、避免和治愈的疾病,在这儿就成了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隐形杀手。
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看到这许多会有点着急上火和使不上劲儿的迷茫失落,心里有许多纷杂的声音:主啊,怎么能这样?为什么他们都不着急呢?难道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吗?我到底能做什么……事实上,这是地区性的情况,不是一人之力可以扭转。

于是,我从未来到时的兴奋,到现实中的失望,接着又怀疑我是不是走错路了,是不是应该去读研究生,不应该困在这个让我无能为力的地方?那究竟我来之前的祷告,我当时确信的上帝给我一步步的带领又如何解释呢?
感恩的是,教会的弟兄姊妹成为我的属灵支持,我自己也在继续祷告中看到神给我的回应。上个月,国家派遣的一批援藏专家,我们科室分到一位上海复旦附属医院的教授,人非常尽职尽责,也很看重我们年轻人,鼓励我们在业务上要不断进步,不进则退。他的提点和工作态度都给我很大的鼓励,让我可以静下心来真正做好手中每件小事,不管别人如何,作为基督徒,我自己也首先要尽心,勤于钻研。
其次,上帝也借着病患给我感动。比如我们治疗一个患皮下气肿的孩子,因为营养和医疗条件都不好,所以在这儿住了一个多月。前几天,几位医生都在科室忙的时候,他的家长很害羞地走进来,给我们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戴上一条白色哈达,什么话没讲转身就走了。那时候我都有点懵,这是第一次收到来自藏民的特殊的感谢。后来,我知道这儿的患者没有送红包的意识和习惯,除非是特别特别有钱的家庭,这一点让我感觉轻松,同时也很温暖。
在日喀则短短的时间,感触、感动和感恩却是密密麻麻交织在一起。记得读大二时我就曾听过一次来自西藏的分享,那时候就觉得这里信仰好荒凉,而后许多次校园营会也让我心中渴望为祂作工。虽然今天,促使我来到西藏的原因有很多,甚至起初是不太愉快的,但我还是一次又一次想到曾经在神面前的立志。很多时候,祂看似打乱了我自己和家人的美好设想,但又一直都让我看到祂的手在步步牵拉。我来之前,神就给我一句话:只管去做,你的一切我都看顾。是的,这里的确艰苦,我也的确有迷茫,但我是有神的人,其它的还算什么呢?
今天,我很想在这里做一个呼吁,如果你也是基督徒医护人员,如果你心里有过对医疗落后地区的负担,西藏真的很需要你。与这里的人一起活在上帝面前,让我们彼此扶持,为主活出见证。

100多年前,传教士梅滕更医生巡查病房时向小病人行礼
交心比治愈更让我感动
文/周明超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心血管科医生
成为一名医生是我自小就有的梦想,对我来说,救死扶伤是一份神圣的职业。如今,步入医疗行业已近十年,随着自己对本行业更多的了解,对医生这个角色的感悟也在慢慢深入。我曾以为,作为医生最大的感动莫过于患者康复时满意的笑容。然而,面对现代医学许多难以解决的慢性或危重疾病,我才慢慢发现,原来很多感动并不仅仅来自治疗的结果,而在于一个个彼此用心面对的瞬间。
我曾诊治一位瘫痪的老爷爷,虽然身体虚弱,但仍不失老者的慈祥风范,他妻子也同样是慈眉善目,对人礼貌有加。自老伴儿生病以来,老奶奶每日风雨无阻,在床边精心护理,形影不离。同事们都为他们的夫妻情而感动,我也常在查房之余,与老奶奶闲聊,体会着他们朴实感情的温馨。后来,老爷爷在一次发热之后病情急转直下,老奶奶在我们抢救的时候暗暗抹泪,作为医生的我当然是尽力一搏,想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却不料病情持续不得好转,甚至出现意识昏迷,口吐痰沫的症状。
当时护士在准备吸痰,未及时将老爷爷口角的痰沫拭去,我便自然伸手替他擦去,接着一边抢救一边安抚家人。最终,老爷爷还是未能挺过去。面对这个结果,家属们都伤心不已,我也为奶奶失去伴侣而惋惜。
但从医生的角度出发,心里也有一丝不安,不知道如此关切患者的家属是否因难以接受现实而出现情绪失控可能,于是心里默默预备着面对一切可能情况的发生。然而,却没想到,患者家属在平复好心情,安排好患者的后事之后,却主动来寻我以表示感谢。
更让我惊讶的是,他们感谢的原因就在于我擦去病患嘴角痰沫的那个动作,他们特别说此举令人深感患者得到尊重。回想起来,当时抢救过程十分复杂,却不曾想一个简单的动作却在家属们心里产生了如此大的情感反应,我为能有如此通情达理的家属感恩。同时,它也是我面对“死亡”所学习到的功课,即真实的爱心与祝福,能抚慰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与忧伤。
还有一次,突然收到一位阿姨的短信,说为很久以前我曾给她做的治疗深表感谢。我一方面感动,另一方面也觉疑惑,因我对这位阿姨已经没有什么印象,很难回忆起什么时候我曾给她进行过什么样的治疗,以致于让她的这份感动持续得那么久。
后来我才知道,她是我曾经主治的一位中风患者的太太。在患者住院期间,阿姨每日服侍患者起居饮食及康复锻炼,吃住都在医院,甚是辛劳。一日,阿姨因连日劳累,身体疲惫而出现头痛,当时我正给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治疗后余有针灸在手,便顺便也帮阿姨做了针灸治疗,却没料到效果奇好,治疗一次之后便头痛全消。阿姨十分高兴,以致对此事印象深刻。
此事过后许久,患者已然出院,阿姨又因劳碌而再发头痛,由此想到我曾经的“一针见效”,因而发来她对我的感激和赞扬。我听过这番解释后有些感慨,也有些反思。作为医生,每天都会面对的大量患者,处理各种症状,大多不曾留心每位患者的心态和回应;但作为患者,却是以全部身心面对医生,就医的过程即成为其生命的一份独一无二的经历。医疗的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对患者来说,即使再简单的治疗,只要你用心,都是对其生命的一份祝福和馈赠。
我很感恩神通过这些经历给我诸多的提醒和领悟,医学界有一句名言:所谓医生,即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每个人都有最基本的情感与尊严,恰恰在生病的时候,无论是身体、情感与尊严都是最脆弱时,因此寻医就诊时,不仅仅需要外在身体的医治,更需要内在情感与尊严的满足。
这恰恰是很多时候医生未能满足到病人的所在,也或许是许多医患矛盾的症结所在。一句简单的话,带着安慰去说,便有一种医治的力量;一个简单的动作,带着尊重去做,就能传递无形的祝福。
这让我想起在圣经中,耶稣的每一次医治,总是带着温柔的情感,或是触摸一个大麻风的病人,或是扶着一个瘸腿的站立,还是摸着一个瞎子的眼睛,耶稣的医治不仅带来的身体的好转,更带来情感的满足甚至信心的建立。
我想,这些正启示着,基督徒无论做什么,带着真实的爱心就能有真实的果效。正如经上所记:“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 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 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哥林多前书13:1-3】

我们所遇见的,必是我们所能受的
文|沈世凯 辽宁省人民医院 血管外科医生
我是一名平凡而普通的外科医生,也是一名基督徒。从研究生到现在,我在临床工作了将近4年时间,切实体会到临床工作的酸甜苦辣,回首走过的路,也切实经历神一步步的带领,感受到神真实的同在,就像赞美诗中唱到的:一步又一步,这是恩典之路。
读研究生时,我有幸在一所国内知名的血管外科教研室学习,随之而来的就是繁重的工作量。平均每天5-6台手术,独立管床20多张,一周1-2个夜班(外科还没有上下夜),每天工作至少12小时,常常半夜被叫去急诊。那是我从医以来最为辛苦和忙碌的时候,心里也常常有些抱怨和软弱,因为即便我的忙碌是在救死扶伤,极度疲惫带来的空虚感依旧挥之不去。
那段时间我近乎偏执地跟同事和老师们坚持,我要雷打不动地在礼拜天上午去教会。因唯有去到教会,我干枯的心才能得安慰。记得当时每次参加崇拜都会痛哭流涕,开始可能心中有委屈,后来却常常是圣灵的感动,让我真真正正地将浮躁的心安静在神的面前。很感谢神,祂提醒我,在最艰难的时候每天读经祷告,赞美神,让我更多的平安和坚定进入到我的心,让我知道我们所遇见的,必是我们所能受的,神是信实的,必不叫我们承担过于所能受的。
现在回想起来,越忙碌的时候,越去亲近神,也越能体会到神的信实和同在,越能和神建立起美好的关系,正如经上说:“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赛30:15)。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很感谢神让我能够分担祂医治的能力,耶稣基督在新约时代让瞎眼的看见,瘸腿的能行走,哑巴开口说话,血漏得医治,长大麻风得洁净,死人复活。耶稣因祂的慈爱,创造了医学上一个又一个“奇迹”,祂却依然舍己,将自己钉死在十字架上,“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神才是这个世界施行拯救的救主。
现今社会,医护人员工作辛苦,待遇不高,医疗环境相对较差,医患关系更是一触即发,我们在工作岗位上,难免受到非礼、责难甚至恐吓,谁没有过放弃的冲动?感谢上帝,每每想到我们作为神的儿女,能够分担神医治的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去侍奉,心里就会有一份莫名的感动,愿我们怀着感恩的心,靠着我们的神去施行救治工作,因为没有祂,我们什么都不是。
在临床工作中,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的渺小和脆弱,我们的局限和无奈。尽管现代医学飞速发展,没有一个领域是靠着人能完全解决的,外科医生的能力也是极为有限。肿瘤患者因扩散无法进行手术,动脉栓塞患者因缺血时间过长无法手术,动脉瘤患者破裂后大出血无法手术…我认为,作为一个外科医生,最悲哀的莫过于“如果再早一点手术的话,可能就不会这样了”的想法了。当患者饱受病痛的折磨时,我们能做什么呢?感谢主,我们不仅是外科医生,我们还是基督徒,我们有祷告的权柄,每一个人都是神的创造,神借着我们的手去医治,哪怕不能医治,神还需要借着我们去传扬福音,灵魂的拯救比肉体的拯救更为重要。
面对那些临终患者,我们无能为力,唯有感谢神能通过我们来让病人接触到福音,认识神,愿神来拯救他们的灵魂,在与病魔的抗争中能够得到心灵的喜乐与满足,医治肉体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医治灵魂。
作为一名基督徒的医护工作者,我清楚的知道,我们在工作中履行使命的每一天,都是神圣的,希望每一名医护工作者,带着信心,单单仰望和依靠,完成神在你独特岗位上的使命。最后附上印度加尔各答儿童之家医生的祷辞,彼此共勉:
亲爱的主,伟大的治疗者:我跪在你面前,因每一个完美之礼都出于你。我祈祷,赐技巧予我手,明视予我知,亲切温柔予我心,赐我专心一意;赐我力量足以稍卸受苦弟兄之负担,真实体会我的恩赐,除去我心的欺狡与陈俗,好让我怀着孩童般的纯真信仰,依靠着你!阿门!

以爱为邻——艾滋病医生杂感
文/彭智鹏 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我是一个艾滋病医生,今晚回翻旧日的工作笔记,看到一些朝夕相处的名字和故事,有的会好奇地牵挂,不知出院后的她/他如今过得怎样了。有的则是回天乏术,无可奈何。里尔克在《沉重的时刻》写道:世上的某处有谁在哭着,无缘无故地在这世上哭着,在哭我……世上的某处有谁正在死去,无缘无故地在这世上死去,看着我。每每读到这句,都仿佛身后有一批不知归处的亡灵,正列队向我缓缓走来,让我不得不为他们说点什么。
同性恋是世人喜欢往性取向异常者身上贴的标签。同性恋和所有的罪一样,都是人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满足人正当的需求,不必扣上道德帽子或有色眼镜去看待。之前听说同性恋人群接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主要集中于北上广一线城市,而我所在的广西艾滋病患者95%以上还是通过异性性接触传播。最近伴随着全国疫情同性恋比例逐年攀升,同性恋人群分布向内陆扩散,临床上艾滋病同性恋者也开始变得寻常可见。
我和同性恋者闲聊时,他们坦言道,不少人是起初受骗于同性恋代表个性、时尚、敢于尝试的美丽谎言,这分明是魔鬼在人生路上暗设的网络。同性伴侣的感情维系多是依靠单纯的性,它像一堆烧得发旺的炭火,热烈过后就剩下冰冷的灰烬。
同性恋者对公众的诉求都是不被人理解、聆听、尊重、接纳,长期在普通社群找不到自我归宿,久而久之,即使意识到同性恋不好,还是会走回原来的圈子,回到那个曾经给予他温存的地方。就如一个冬日旅人,看见有光的房子就会走进去。但如果这时候有基督徒出现,又是另一段故事了。对于这个特殊群体的灵性牧养,不给他们贴同性恋标签,不刻意掰直他们的性取向,只源源不断地供应基督的爱。无条件接纳,就是带领他们走出心灵阴霾最好的出路。
当同性婚姻在美国各州和台湾合法化等议题甚嚣尘上时,“中国之声”发表了一篇《为什么中国大学成了艾滋病传播的重灾区?》,它如一声平地惊雷,引起网上一篇热评。作者韩健引用中国及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表明了近几年目前中国各地高校“染艾”人数正在迅速飙升,2015年10月,全国存活HIV/AIDS共计57.5万,死亡17.7万。男性同性行为传播占27.2%,上升最快。2015年男性同性恋人群感染艾滋病发病率达8%,居各类感染者人群之首。近5年内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年增长率为43.16%,而其中同性性行为传播占了81.6%!湖南大学生艾滋病患者8年内竟上升了37倍!
我在抄录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时,想起最近大学生中间炒得红火的微信/微博公众号:拜托啦学妹。从采访对象的心声可知,如今大学生在恋爱中对性的随意轻许,高举颜值、性开放、性能力,真是担心他们将来步入婚姻殿堂才发现情况大不一样时,该如何去应付。
艾滋病房是社会的缩影,只是在展现人性美丑时更加典型而极致。工作久了,耳濡目染也能听到一些他们的隐私经历,这些安静躺在笔记本里的病人故事,当时是我日常查房记住病人的有用道具,也成了日后我记忆拼图的唯一线索。
故事一:14床的妻子没有染上艾滋病。丈夫住院后,她每天骑自行车一个多小时来病房照顾他。他们父母两家都是当地的名望之族,所以丈夫住院后她都不敢与人说,包括她的父母。当年她父母就极力反对这门亲事,是妻子坚持要嫁才走到一起。 “要怪就怪当年不懂事,被他帅气的外表迷住了。”妻子以为婚后可以挽回花心的丈夫,没想到他还是死性不改。如今落得如此地步,再苦再累也只能独自承受了。
故事二:今夜我值班,查房到19床病号,得知她明天出院。闲聊时惊喜发现她的床头柜摆放着圣经!一问才知道原来她也是基督徒。多年前她刚发现自己感染HIV时,众叛亲离,只有朋友口中的耶稣接纳了她。从此她不离不弃跟随主,每次机会性感染暴发她都能有惊无险地度过劫难,如今算来这样的日子已过十几年。她在谈吐之间,不时流露出感恩和赞美。提到未来时,她说心里充满着恒久的盼望,并不惧死神来袭。
故事三:一对情侣婚检,男方被告知HIV抗体初筛阳性,需进一步确诊。他却隐瞒女方,继续筹办婚事。确诊结果出来后,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电话联系不上他,为了不耽误治疗时机,决定亲自上门告知。待其赶至男方家中,意外发现那对新人正在举行婚礼。工作人员呆立一阵后,只得悻悻离去……
在我看来,性圣洁就如孙悟空给唐僧划的保护圈,超出这个保护范围,就会暴露于各色敌人攻击的危险之中,性圣洁也是高压线,谁触碰谁中枪,无人例外。性观念开放是犯罪的开始,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圣经·雅各书1:15)。人守不住自己的门户,病原体就会趁虚而入。箴言书说也提到,妓女能使人只剩一块饼……人若怀里搋火,衣服岂能不烧呢?我看到那些AIDS终末期出现恶病质,全身消耗得只剩皮包骨头,更加坚信圣经所言真是不虚。但惩罚不应是罪人的人生结局。在恨恶罪行带来的破坏同时,我们也要想如何去用爱心挽回他们。艾滋病医生和基督徒的共同点,都是去及时拯救垂死之人。
对于愿意悔改的误入歧途者,回到起初的爱情贞洁盟约下,回到一夫一妻的传统保护下,倦世知返的浪子更能感受到这种久违的真切,每一句圣经都是良药。从现在开始,你我能做的就是给艾滋病人一个零歧视的拥抱。像耶稣所教导的,爱邻舍如同自己,把每个艾滋病患者都当成是自己的邻舍,和他们一起在幽暗的世界里守候,等候那救赎的曙光来临。
版权声明:《境界》所有文章内容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来自《境界》,微信号newjingjie”,并且不得对原始内容做任何修改,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如有进一步合作需求,请给我们留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