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open.weixin.qq.com/conne ... edirect&wfr=wxp
小约翰评张艺谋的《长城》
2016-12-20 小驴磨坊
据说有影评人因为“狂批”张艺谋导演的好莱坞大片《长城》而被“警告”。而接受专访的张艺谋也放出话来说,很多人评电影,电影缺什么就批什么。他说不能用电影《活着》的标准来批《长城》,因为这两者类型完全不同。这就好比你不能用排球规则来看篮球比赛。商业片,得用商业片标准去看。
那在张导看来,“豆瓣”电影给出5.4这样不及格的分数,大概也属于误用批评规则罢。
好的,那就冲着商业片去看,哪怕就只两个要求,那就是好看点和热闹点,可不可以?把大片从头看到尾,却发现既不好看,也不热闹。好看在于故事情节得有合情合理的进展、悬念、转折和超越,人物表演得好;热闹在于对手必须足够强大,从而制造出某种内在氛围和张力。人必须进入恐怖和紧张状态,然后再从这种状态中得到释放才行。
但这部电影真没做到这些!影片最大转折点在于男主角威廉的转变。但恰恰这一点上,整部电影突兀而生硬,就靠女主角表情生硬乃至僵硬地说了一个中国词“信任”,就靠无影禁军大义凛然的所谓保家卫国精神,就硬生生把一个杀人不眨眼、见利忘义的强盗给感化过来。威廉本是冲着黑火药来的。结果,见到火药之后,他突然决定留下不走了,要帮中国人民打怪兽饕餮。他不是不可以留下来,但留下来和转变的太突兀啦。在下边越看,越感到莫名其妙。
不过,说到这里,我特别要为张艺谋点个赞的,是在情节设置上。张导终于没让威廉和林梅这对男女主角惊天动地爱一回。而是让二人老老实实分手和点到为止。这结尾处理得蛮大气。据说张导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人家把剧本给改了。
从热闹来说,那么多饕餮怪兽充斥整个画面,应该是蛮热闹的。但你在下边看着就是没什么感觉。这到底为什么?俄罗斯小说大师契诃夫说过,有的小说纯粹是吓唬人,老说恐怖恐怖,其实一点也不恐怖;但有的小说通篇没写恐怖,但你看完了却感到异常恐怖!
我觉得《长城》就是前者。电影老在渲染饕餮多么多么恐怖,把来龙去脉说得不可谓不清楚,但你就是觉得纯粹在唬人而已,你只是觉得好笑。这里的败笔就在于电影从头到尾不过就是打打杀杀,打杀的人每个都说对方太可怕了和太高明了。但对方的所有弱点和缺点,所有克敌制胜的法宝,轻而易举就都被人事先就知道和获得了。最后,正义的胜利和邪恶的失败,也纯粹是轰然倒地,几乎也就不费吹灰之力,哪怕男女主角似乎也很拼。你说,人莫名其妙拣起一块大黑磁石干嘛?而偏偏这块磁石又是得胜关键,而且还轻易被军师看破!这巧合也太巧合了吧。老说对方可怕,这么可怕,但到底可怕在哪里,纯粹又在口头上,也叫人难以入戏。你老是喊对方可怕干嘛?你要让对方把可怕演出来,让人感受到。
正我看了,反而没有《寻龙诀》中石油小镇的怪兽给我造成的恐怖印象深。艺术家设置的困难还是太小了。为了突出主人公的作用,连整个去汴梁的路上愣是没人,整个汴梁城也没别的守卫。那个在中国待了二十多年的老外,好不容易等到了帮手,却又轻易把帮手撇下,自己一开始不敢跑,现在怎么就敢了?两个老外被抓住了,要关押在牢房里,偏偏士兵又忘了钥匙在哪,于是这两个人就被带上长城,让他们看打仗并参战并起关键作用,这也太假了。还有,原来的禁军统帅怎么就那么不堪一击,也真是弱爆了,而且他临死前想任命谁就任命谁,这是在哪啊?这太不着调了。
当然,更不着调的是对中国元素和中国文化符号的使用。我把电影还是看成艺术的一种。所以,从艺术角度来说,符号和意义是匹配的,否则就成了空洞无力的场面展示,而无法获得内在艺术魂魄。
这部电影最致命的错误就在于:张艺谋要把很多中国元素剥离出来,硬生生把这些元素和符号归并在一个所谓世界文化和西方文化之视野和舞台。中餐之所以是中餐,就在于你无法把中餐的元素剥离出来归并到西餐。中西合璧的结果,只能是不中不西和不伦不类。
说到底,某种大而化之、抽象玄虚的文化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具体而整体的某种文化。《长城》硬是要把所有这些中国的、西方的元素和符号统摄在一个大而化之、抽象玄虚的世界文化之中,这只能是把电影变成联欢晚会。
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中,包含太多文化内涵的“长城”符号,根本不可能想咋摆布就咋摆布。把长城硬是要变成防御怪兽的城墙,而怪兽又轻而易举地钻洞而过,这简直是架空了长城,最后变成一个国际玩笑。而电影题目叫“长城”,偏偏最关键的战役又不是在长城打的啊!
特别能体现张艺谋艺术才华的是孔明灯的设置和老腔对唐诗的演唱。这些符号按理说是想象力高超的设置。但在整个电影就成了一个拼盘,所有情节和故事,都被零碎切割来为某些莫名其妙的玄想服务,于是也就成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设置。
却原来,是西方早有人规定了必须以长城来拍戏,要突出这个符号。于是,所有一切都要现编现造出来。这就成了张艺谋眼中的作为电影重工业的商业大片。他不再是一个进行艺术创造的导演,而是进行商业制造的厂主。不管好莱坞制造,还是中国制造,都不能把塑料花变成真花。
我能容忍在宋代的长城上美式英语、港式英语和中式英语的“交汇”,但我还是无法容忍把电影变成并不热闹的晚会,还硬说别人不会欣赏电影。这可是拍过《秋菊打官司》和《活着》的名导,又是一亿五千万美元大投入的作品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