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楼yingyinc
(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
发表于 2015-9-28 21:41
只看此人
生活压力与生命尊严哪个重要?——新书《丰盛的筵席》简·爱赏析
生活压力与生命尊严哪个重要?——新书《丰盛的筵席》简·爱赏析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jc2NzI5Mw==&mid=208973293&idx=1&sn=c6f30a631c4eb38793c04ca819fabbd7&scene=2&srcid=0928Ctn5geAGrk6Co3OENT84&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d
齐宏伟
2015-09-28 因信阅读
《简·爱》在今天可称得上是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世界名著之一。我看过很多篇网上的世界名著书评,至今仍认为《简·爱》的网上书评是最多的,也是写得最好的。
这部一百六十多年前的作品为什么受到当代人如此追捧?
说白了,就是因为很多人把《简·爱》看成是一个麻雀变凤凰的“灰姑娘”故事,一个女草根的奋斗史。
当代流行剧和流行电影,最畅销的往往都是这类故事。我看过一篇很有深度的学术论文,专门分析周星驰的所有电影,结论是:在周星驰嘻嘻哈哈、放荡不羁甚至有点无厘头的流行元素和后现代元素后面,其实是一个从来不变的“灰姑娘”情结,或者叫“灰小子”情结。不管是他的《少林足球》、《功夫》,还是《长江7号》,莫不如此。
还是回到《简·爱》的灰姑娘情结,这是当代年轻人的流行读法。而大陆学界则盛行着另外一种对这部作品的读法,一般称之为“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反抗”之类。女主人公简·爱简直成了一个反抗的化身和符号:她积极反抗表哥约翰·里德;她痛斥里德舅妈,说舅妈是个狠毒的女人,甚至使舅妈都害怕起来;她不甘于寄宿学校的枯燥生活而愿到外边世界闯荡;她敢于反抗罗切斯特让她留下来的请求而离家出走;她也敢于反抗表兄圣约翰及他所代表的上帝旨意,不愿跟他结婚等等。她简直成了不少人心目中的女革命家。因此,很多人不能原谅夏洛蒂·勃朗特竟在小说结尾安排简·爱有了钱,又嫁给了已经丧妻和失明的罗切斯特,气愤地攻击说这是“蛇足”!
这种别有用心、有意无意的解读,在我看来甚至不如第一种读法。不少人认为,一个人只要怀疑一切、反抗一切,就保证能找到自由。这恐怕过于偏颇了。自由不是任性和胡闹。有人相信“天下大乱,天下大治”。这恐怕也不见得。秩序破坏起来容易,但建设起来很不容易。
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
其实,我们若认真再去读读《简·爱》,一定会得出不同结论。
我认为夏洛蒂·勃朗特通过《简·爱》在讲一个关于尊严的故事。
1990年代,由李宗盛作词作曲,赵传原唱的《我是一只小小鸟》里边有一句歌词说:“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我觉得用这句话概括这本书,比学者们的千言万语更有价值。
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
这实在是一个太好的问题。夏洛蒂·勃朗特通过《简·爱》给出了回答,而且是迄今为止最有深度、最有力量的回答之一,因此才获得了那么多读者心灵深处的深深共鸣。
《简·爱》毫不犹豫地认为生命的尊严比生活的压力更重要,尊严比爱情更重要,甚至比生命更重要。
那些认为《简·爱》是一部爱情小说的人忽略了简·爱在得知罗切斯特的真相后,她其实完全可以应深爱她而她也深爱的罗切斯特的要求留在庄园,或二人干脆到国外过着爱情生活。她偏偏选择了逃离。她绝对无法成为一个她所爱的人的情妇,她认为这是使他堕落,也是使她的尊严受到侮辱。她并没有爱情至上,没有把爱情当成她的宗教,更没有想着利用爱情上位的想法。
她甚至宁愿死,也不愿在尊严受到玷污时活着。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古代有很多,我们都知道宁可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因为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但问题在于,孟子的义回到儒家的天道和良知,这天道和良知到底是什么?儒家最终还是说不清楚。《简·爱》更切合现代人之处就在于,它给出了一个坚实的宗教基础。
然而,这样的宗教不是外在于简·爱,而是逐步内化在她的生命之中。一开始,她对表哥和舅妈的反抗只是出于报复,就像她自己说喝了酒的那种感受。但后来,她在寄宿学校受到好友海伦的感化,开始认真思考天堂和灵魂的问题。再后来,为了离开寄宿学校求职顺利,她向上帝祷告,但她并不确定上帝是不是在那里,是不是在垂听。后来求职顺利,她就感恩地跪下来祷告,承认上帝的帮助和带领。其后,她得知了罗切斯特的疯妻真相后,《圣经》中耶稣的话在她心中回荡,耶稣说一只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也强如两只眼睛下地狱。耶稣的意思不是叫人真这么做,而是强调天堂和灵魂的宝贵,以及人其实有拒绝罪和主动行动的能力。简·爱准确把握住了这话的内核。故而,她不只是不听她自己感情的引导,也不听她自己良心的引导,而是听从“天良”即宗教良知和上帝圣言的引导。再后来,她在痛苦中更深地经历了上帝,她认识了圣约翰兄妹三人。圣约翰是一位意志坚强的牧师,但简·爱却发现他讲的道并不能带来真正安慰,只因为他这个人的宗教往往外在于他的生命。
这是一种非常高超的见识。
反过来说,简·爱自己的宗教见识内化在她的生命中,她真正地能在与上帝交往中化解她的痛苦,并得到真正的安慰和喜乐。于是,她真诚地向上帝祈祷,也为罗切斯特祷告。她深信上帝听了她的祷告。一度,她受圣约翰的说教打动,准备跟他去印度宣教,甚至考虑要不要嫁他。就在这时,她听到了罗切斯特的三声呼唤。
这三声呼喊,恰恰是罗切斯特向上帝忏悔并祷告时发出来的呼求。这一神秘感应,对简·爱来说,其实是上帝对她祷告的回应,也是对罗切斯特祷告的回应。于是,她动身到了桑菲尔德庄园。最后,她毅然决然和已经穷困潦倒并身有残疾的罗切斯特结婚。婚后,罗切斯特的一只眼睛也复明,他们也有了孩子。
这并非表示简·爱向世俗投降了,而是表明她真正学会了与上帝交往,也得到了上帝对她的奖赏。她的尊严在于永永远远听从上帝的引导,而不是世界的驱动。她甚至不听自己情感和良心的引导。
罗切斯特第一次想与简·爱结婚,对简·爱来说,这是符合她情感的法则,但这法则她没有听从;圣约翰向她求婚,这次符合她的良知法则,但这法则她还是没有听从。她听从了外在于她的上帝在《圣经》中的圣言,又听从了上帝对她祈祷的神秘回应。
这正是她尊严的神圣根基之所在。
幸福不是一种传说
而圣言和祈祷对中国人来说则较为陌生。我们无法理解一个女人为什么不可以和相爱的男人在一起?为什么非得要《圣经》中所倡导的一夫一妻、一男一女、一生一世和一心一意?在古代中国,三妻四妾都是常事,只要能幸福和快乐就好。同样,我们也无法理解祈祷与回应这类事,绝大多数读者把这看成是所谓受哥特小说影响,甚至看成是迷信,看成是“蛇足”,而忽略了简·爱生命成长和内在性格的需要。她的尊严需要神圣真理的支撑,需要灵魂和天国的支撑,这才使她有了真正的勇气来反抗,也有了真正的动力来爱,而不只是一味反抗,也不是为自我而自我。
还是回到《我是一只小小鸟》。李宗盛歌词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小小鸟/想要飞却怎么样也飞不高/也许有一天我栖上枝头却成为猎人的目标/我飞上了青天才发现自己从此无依无靠//每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睡不着/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没有变得更好/未来会怎样究竟有谁会知道/幸福是否只是一种传说我永远都找不到//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所有知道我的名字的人啊你们好不好/世界是如此地小我们注定无处可逃/当我尝尽人情冷暖当你决定为了你的理想燃烧/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想要飞呀飞却飞也飞不高/我寻寻觅觅寻寻觅觅一个温暖的怀抱/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关键是,仅仅为了一个温暖的怀抱,仅仅为了世俗的幸福,这样的要求不是太高了,而是太低了。故而,在世俗中这些要求,反而因囿于世俗,致使生命尊严常常为生活压力所压倒。故而,这首歌带着奇特的孤寂和悲凉,也就不奇怪了。
从古到今,从西到东,人们最熟悉的其实还是悲剧。也许,我们听到了太多生命为死亡吞没的事件,我们看到了太多假恶丑战胜真善美的惨剧,我们也经历太多求索之后的失望,所以,才本能怀疑《简·爱》的结尾,讽刺那是“蛇足”。
但痛苦的存在是不是正显明了欢乐才是恒久的?空虚的存在是不是正显明了实有才是必然的?黑暗的存在是不是正显明了光明才是真实的?流浪的存在是不是正显明了家园才是存在的?
但丁的《神曲》是一部喜剧,正是从但丁这样的意义上说,《简·爱》也是一部喜剧,它讲述了幸福对于尊严的酬报。
幸福不是一种传说,它是尊严和天良的酬报。